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广丰恒立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含答案)江西省上饶市广丰恒立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语文考试测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逃狱专家

①传统上将庄子和老子并举,称为“老庄"。然而庄子和老子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都有很大的差异。并称“老庄”,容易让我们理所当然以为“老"在“庄”前,视“庄"为“老”的延伸、开展,因而忽略了他们之间明显的巨大差异。庄子所描述、所展现的,是一种不折不扣“连续性的世界观”,以这种非主流的世界观来看待、评断他所处的战国乱世。相对地,老子仍然是站在周文化“不连续的世界观”中,关心、留意如何处理人间关系,如何运用一种逆反的逻辑,在此世人间找到更好的安排。

②虽然都谈“道”,都以“道”来统称整全的、神秘的原理原则,虽然都强调自然,主张人依循自然而生,但庄子的态度,是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找到徜游自然、依道而行的方式,老子关心的却是将自然的道理运用在人世上,来处理人间关系,因而可以在人世上获得更安稳、更有权力、更有把握的人世生活。

③庄子从一开始就否定了人世的绝对性、独特性,他采取了清楚的“连续性的世界观”,习惯于将现实人间事务放置到一个广大的、“连续性的”架构中,像是从外太空看地球,还原地球为宇宙天体间的一颗水蓝星球,与其他无数众星并置,因而得到一种开阔的新感受、新智慧。

④庄子来自一个不一样的文化传统,而殷商遗民又靠近仍然相信山鬼、水鬼、人神杂处的南方楚文化地区,所以他用“连续性的世界观"对周文化提出了根本的质疑。

⑤你们认为这些人世间的问题那么重要、那么困扰、那么痛苦,然而我所看到的世界,比你们看到、你们理解的大得多、复杂得多、丰富得多,我怎么可能认同你们的感受,关进你们那个狭窄的牢笼里来感受、来思考呢?一群蚂蚁为了自己的蚁窝而慌张忙碌,难道我应该认同蚂蚁因而同样地慌张忙碌吗?我不是蚂蚁,我看到的、我理解的,比蚂蚁大几百倍、几千倍,要如何把自己缩进蚂蚁的眼光、蚂蚁的计较中呢?

⑥正因为源自那样的“连续性的世界观”,庄子的质疑、批判,也就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关键在于让人能超越“非连续性的世界观"产生的限制,看到人世之外更广大的天地。那不是讲道理能做到的,而是需要以现象的刺激去启动人的身体感受。所以庄子的文章,描述现象多,直接说理少,往往都是在洋洋洒洒铺陈了广袤、华丽的现象之后,才解释道理。

⑦老子不是这样。老子的书中完全没有现象,只有抽象道理。老子不曾显现出对于人世以外的自然世界任何的好奇,自然都被他化约为人事模仿、学习的对象,他有兴趣的,不是自然本身,而是能够从自然中抽取出来的道理。

⑧庄子要用人间语言来说人间以外、平常不在一般人眼光与感受之内的现象,他清楚表现出这里头的矛盾困扰。他不断追求、不断开发这套带有高度人世拘限的语言的可能性,去碰触那碰触不到的现象,去表达那无法在人世里表达的冲击、震撼。庄子的语言,是开阔、开拓的。

⑨老子的语言却是归纳、收缩的。干净、紧致、简约,通篇都是道理,没有描述,也就一定不会有现象。与“道”、与“自然"有关的现象,都先被浓缩、萃取成为道理了。

⑩庄子要说语言描述不出来的广大“自然”,老子要说语言无法准确掌握的“道"与“自然”的道理。庄子希望让人看清楚自己原本所处的不过只是个蚂蚁窝,从而能够生出心胸与志趣,开放地体认蚂蚁窝以外的世界。老子却是整理了蚂蚁窝以外广大世界的道理,放回来教你如何处理蚂蚁窝,在这个蚂蚁窝里变得更强、更好。

这两个人,在人格、体会、精神与用意上,如此不同!传统上却一定要把“庄"和“老”放在一起,一方面反映了中国文化中不重视、不讲究分析、鉴别的思考习惯,另一方面也充分反衬出庄子的高度异质性。光是阅读庄子,如实地接触、认识庄子,对长期浸淫在单一层次人世关怀的周文化中人来说,极其陌生,要把庄子和老子摆在一起,有老子的人间讯息作为引导、参考,他们才比较能够接近、接受庄子。

如同《楚辞》一样,《庄子》最有价值之处,是和周文化的人间关怀大异其趣的部分,是那些进出人世以外其他领域的诡奇想象与描述。庄子要告诉中原传统的那些人,除了他们所熟悉的周文化之外,还有广大不同的其他认知与感受。

庄子当然反对孔子,嘲笑孔子。面对乱世,孔子的基本态度是“克己复礼”,每个人自我节制,重新认识周初所建立的封建礼仪,发自内心——而非敷衍应付——遵守这套既有的行为规范,那就能让天下恢复安稳太平的效果。庄子从来就不在这个“周文秩序”中,他视原始的“周文秩序"为枷锁、为牢笼,乱世动摇了旧封建架构,那么人应该赶紧借机找到空隙,从摇摇欲坠的监狱里逃出去,怎么反而要绑束住自己对海阔天空的向往,回头自愿修补枷锁、牢笼呢?

庄子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不教人如何处理人世,而是示范用什么方式将人世放到对的位子上,看出其相对的渺小与无妄。庄子要我们打开眼睛,真正看到、衷心相信:人世并不值得我们投注那么大的心力,更不必说耗用全部时间去关切、去应付。

(摘编自杨照《庄子:开阔混同的精神世界》)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思想的根基、关怀的方向以及表达的形式上,“庄”并非“老"的延伸、开展。

B.虽然都强调自然,但庄子强调要徜游于自然,老子关心将自然道理运用在人世上。

C.庄子对周文化提出根本质疑的原因是其文化传统的特异性与殷商遗民的特殊身份。

D.庄子不谈如何应付人世,他希望人们打开眼睛看出人世相对的渺小与无妄,去追求自由。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讲述人世之外更广大的天地时多描述现象而少抽象说理,能使人们感同身受。

B.老子的语言干净、紧致、简约,都是浓缩、萃取的道理,但其思想未必比庄子深奥。

C.《楚辞》《庄子》超越人世领域的想象与描述越诡奇,对世人思想的启发性就越高。

D.孔子与庄子对“周文秩序”态度迥然不同,一个要“克己复礼”,另一个想打破牢笼。

3.下列对文本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对传统上并举“老庄”进行否定,指出二者有很大差异,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和思考欲望。

B.文章以具体可感的蚂蚁和蚂蚁窝为喻,使抽象的哲学论述变得更加浅显易懂,意在突出庄子语言的独特之处。

C.文章先比较老子和庄子的差异,再将庄子与孔子进行比较,并借后者阐释了“逃狱专家"的具体含义。

D.文章既挖掘了传统上并举“老庄”文化层面的原因,也肯定了并举“老庄"对认识庄子的积极作用,思维辩证。

4.这篇议论文情感性比较强,请结合第⑤段分析作者使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达到这种效果。

5.教材中的《五石之弧》体现了文章的哪些观点?请简要分析。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文本一:

猎猎——寄珠湖[注]

汪曾祺

暮色从烟水间合起,教人猛一转念,大为惊愕:怎么,天已经黑了!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像从终日相守的人的面上偶然发现一道衰老的皱纹一样,几乎是不可置信的,然而的确已经黑了。你看珠湖上已落了两点明灭的红光,而且幽冥钟声已经颤抖在渐浓的寒气里了。

——而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一任与秋同时生长的秋风在他疏疏的散发间吹出欲绝的尖音。两手抱膝,竹竿如一个入睡的孩子,欹倚在他的左肩。头微前仰,像是遥望着这辽远的,辽远的地方。

往常当有一只小轮船泊在河下时,你看白杨的干上不是钉有一块铁皮的小牌子,那是码头的标记了。一些被旅栈伙计从温热的梦中推醒的客人,打一盏灯笼或燃一支蘸着松脂的枯竹,缩着肩头摇摇地走过搭在石级上的跳板跨入舱中,随便又认真地拣一个位置,安排下行囊,然后,亲热地向陌生的人点一点头。我们不能污蔑这一点头的真诚,因为同舟人有同一的命运,而且这小舱是他们一夜的家。

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

听了轮船上催客的唢呐后,估量着客人大概都已要了一壶茶或四两酒,嚼着卤煮牛肉,嗑着葵花子了,他,影子似的走入舱里,寻找熟悉的声音打着招呼,那语调稍带着一点卑谦:

“李老板,近来发财!”

“哦,张先生,您还是上半月打这儿过的,这一向好哇!"

听着冲茶时水声的徐急,辨出了那茶房是谁,于是亲昵地呼着他的小名,道一声辛苦。

人们,也都不冷落他。

然后,从大襟内摸出一面瓷盘,两支竹筷,叮叮当当地敲起来。我不能说这声音怎么好听,但总不会教你讨厌就是了,在深夜里,尤能给你意外的感动。盘声乍歇,于是开始他的似白似唱的歌,他唱的沿河的景物,一些茁蔓在乡庄里的朴野又美丽的传说,他歌唱着自己,轻拍着船舷的流水,做他歌声的伴奏。他的声音,清晰,但并不太响,使流连于梦的边界的人听起来,疑是来自远方;但如果你浮游于声音之外,那你捕捉灯下醉人的呢语去,它不会惊破一分。并且,他会解答你许多未问出的问题,这些问题在生客看来是有趣味的,而老客人也绝不会烦厌:

“这儿啦,古时候不是这样的;湖在城那边,而城建立在现在湖的地方……”

“这会儿大概是子下三刻了吧,白衣庵的钟声渐渐懒了。"

“船慢了,河面狭了呢。开快伤了堤,两岸的庄稼人老不声不响地乱抡砖头石块儿,一回竟开枪伤了船上的客人。所以一到这段不敢不放慢了,这年头……”

“船到清水潭要停的,那儿有上好的美酒,糟青鱼的味道就不用提……"

船俯身过了桥洞,唢呐第二次响起,不管有无上下的客人,照例得停一下的。他收起盘子里零散的钱,掖了盘子,向客人们道一声珍重,上了岸了,踏上了迢迢的归路……他走着,如走在一段平凡的日子里。

他的生涯的另一方面是被围在小孩子们短短的手臂里,教他们唱歌,跟他们说故事,在他们澄澈的眼里得到一点安慰,点缀在他如霜的两鬓间。记得我小时候,曾经跟他学唱:

“巴根草,绿莹莹,唱个歌儿姐姐听。”

而“秋虎妈妈"的故事,还似一片落在水里的花瓣,有时会泛上一点鲜红。

你要问他为什么如此熟习于河上的风物,河又为什么对他如此亲切吧?他是河之子,把年轻的一段日子消磨在这只小轮船上,那时他是个令同辈人羡嫉、老年人摇头的水手啊,而那时候,船也是年轻的。

他本有一个女儿,死了,死在河那边的湖里。

他的眼睛是什么时候瞎了的呢?我不知道,且我们似乎忘了他是个瞎子,像他自己已经忘了不瞎的时候一样。但是他原本有一对善于问询与答话的美丽的眼睛,也许他的瞎与眼睛的美丽有关系吧?年轻的人,凭自己想去吧!

荒鸡在叫头遍了,被寒气一扑,又把声音咽下,仍把头缩在翅膀里睡了。他还坐在猎猎的秋风里比夜更静穆,比夜的颜色更深。

轮船今夜还会来吗?它也如一个衰颓的老人,在阴天或节气时,常常要闹闹筋骨酸痛什么的。

你还等什么呢?哟呵,你摸摸草叶子看,今夜的露水多重!

脚下,流水永远平和又寂寞地唱着,唱着。

(有删改)

【注】珠湖:是汪曾祺家乡高邮湖的别称,该文为汪曾祺离家后在西南联大读书时所作。

文本二:

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汪曾祺的初期作品,重点看一下他那时所写的以故乡为背景的小说和散文,不难发现,怀乡念亲是他写这些作品的最直接的原因。换句话说,他写这些作品很大程度上是为了排遣乡思乡愁。新时期汪曾祺复出文坛,文思泉涌,佳作迭出,给人印象最深也是奠定他在当代文坛不可替代地位的,是他那些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作品——《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晚饭花》等。在这些如今已成为读者耳熟能详的佳作中,无一不是以家乡普通民众的生活为题材,没有大悲大喜的情节,没有叱咤风云的英雄,没有夺人耳目的词语,初读时甚至觉得水也似的平静与清淡,但是,耐读,耐咀嚼,耐回味,一遍、两遍读后,便忽然吃惊地发现:最初以为是水的作品,细品之下才知道。原来却都是作者用深情酿造出的精神美酒!这种独特的取材和写作方法,在汪曾祺的初期创作中已经初露端倪。

(摘编自葛国顺《汪曾祺的家乡情结》)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是一篇散文体小说。散文体小说是用散文形式创作的一种小说,《哦,香雪》《祝福》《荷花淀》都是此类。

B.题目中“猎猎”二字富有深意,本意是形容风声或风吹动旗帜等的声音,既有哀伤之感又有眷恋之意。

C.珠湖是汪曾祺故乡的高邮湖,更是作者情感的归宿。小说几乎没有故事,“寄珠湖"才是这篇小说的本质。

D.小说善于挖掘自然、风俗、人情别具特质的形式美感和精神底蕴,颇有老庄清静无为,冲淡平和的意境。

7.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本一开头作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刻画了一幅冷清幽寂的珠湖晚景图,暗含着作者对“他”的悲惨命运的同情。

B.文本一中“而他,便是清扫舱中堆积的寂寞者"巧妙介绍了“他”在船上的身份,同时在行文结构上也能领起下文。

C.文本一中对“他"的身世和眼瞎的原因并没有耗费太多笔墨来介绍,却能够用简短的话语引起读者的无限联想。

D.根据文本二的阐释,可以推测文本一和《受戒》《大淖记事》《岁寒三友》等作品都是以故乡高邮旧生活为背景的。

8.文本一快到结尾时才点出“他”眼睛“瞎了"的事实,但并未给人突兀之感,这缘于前文在情节上的暗示,请结合文本一简要分析。

9.文本二中画横线部分对汪曾祺的作品风格进行了诗意概括,请谈谈文本一是如何体现这一风格的。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问题。

材料一:

善者,行之总,不可斯须离也,若可离,则非善也。人之须善,犹首之须冠,足之待履。首不加冠,是越类也;足不蹑履,是夷民也。今处显而循善,在隐而为非,是清旦冠履而昏夜裸跣也。

荃荪孤植,不以岩隐而歇其芳;石泉潜流,不以涧幽而不清;人在暗密,岂以隐翳而回操?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故颜渊不以夜浴改容;勾践拘于石室,君臣之礼不替:缺耕于坰野,夫如之敬不亏。斯皆慎子隐微,枕善而居,不以视之不见而移其心,听之不闻而变其情也。

谓天盖高而听甚卑,谓日盖远而照甚近,谓神盖幽而察甚明。暗昧之事,未有幽而不显;昏惑之行,无有隐而不彰。修操于明,行悖于幽,以人不知。若人不知,则鬼神知之;鬼神不知,则己知之。而云不知,是盗钟掩耳之智也。

孔徒晨起,为善孜孜;东平居室,以善为乐。故身恒居善,则内无忧虑,外无畏惧。独立不惭于影,独寝不愧于衾,上可以接神明,下可以固人伦。德被幽明,庆祥臻矣。

(节选自《刘子·卷二》)

材料二:

灵公与夫人夜坐,闻车声辚辚,至阙而止,过阙,复有声。公问夫人曰:“知此谓谁?”夫人曰:“此蘧伯玉也。"公曰:“何以知之?”夫人曰:“妾闻礼,下公门,式路马,所以广敬也。夫忠臣与孝子,不为昭昭信节,不为冥冥惰行。蘧伯玉,卫之贤大夫也,仁而有智,敬以事上,此其人必不以暗昧废礼。是以知之。"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夫人酌觞,再拜贺公。公曰:“子何以贺寡人?"夫人曰:“始妾独以卫为有蘧伯玉尔,今卫复有与之齐者,是君有二贤臣也。国多贤臣,国之福也。妾是以贺。”公惊曰:“善哉!"遂语夫人其实焉君子谓卫夫人明于知人道夫可欺而不可罔者其明智乎!《诗》云:“我闻其声,不见其人。”此之谓也。

(节选自《列女传·卷三》)

10.材料二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遂语A夫人其实焉B君子C谓卫夫人明D于知人道E夫可欺而不可F罔者G其明智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亏,减少,欠缺,和《兼爱》“子自爱,不爱父,故亏父而自利"中的“亏”意思不相同。

B.隐,隐蔽,和《齐桓晋文之事》“王若隐其无罪而就死地"中的“隐”意思不相同。

C.何以,凭借什么,宾语前置,和《岳阳楼记》“微斯人,吾谁与归"中的“谁与”结构相同。

D.“不为冥冥惰行"与《五代史伶官传序》“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中的“为"用法和意义相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颜渊不因为在晚上洗澡而改变仪容,勾践被拘于石室而没有废弃君臣之礼,冀缺耕于郊野却依然夫妇相敬,这些人都是遵礼的典范。

B.在暗处行悖谬之事,还以为无人知道,这是自欺欺人之举。因为即使别人不知道,鬼神也知道;即使鬼神不知道,自己也知道。

C.坚守善行可以让人们内无忧虑、外无畏惧,如孔门弟子、东平王等等;而越人、夷人却没有认识到行善的重要性,不能坚守善行。

D.卫灵夫人听了卫灵公的话后,郑重地向卫灵公表示祝贺,认为贤良大臣多是国家之福。卫灵夫人的见解使得卫灵公惊叹称善。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是以戒慎所不睹,恐惧所不闻。居室如见宾,入虚如有人。

(2)公使视之,果伯玉也。公反之,以戏夫人曰:“非也。”

14.蘧伯玉能否作为论据来论证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请根据材料阐述理由。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湖口望庐山瀑布水[注]

张九龄

万丈红泉落,迢迢半紫氛。

奔流下杂树,洒落出重云。

日照虹霓似,天清风雨闻。

灵山多秀色,空水共氤氲。

[注]这首诗为张九龄出任洪州都督转桂州都督前后所作。此时他因受牵连被贬冀州,以照顾年迈老母为由上疏奏请授江南一州,唐玄宗准他“改为洪州都督,俄转桂州都督"。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红泉”与“紫氛"摹写阳光映照下的庐山瀑布之貌,光彩夺目。

B.颔联以其神写其貌,瀑布穿越杂树,脱出云气,豪放有力,洒脱自如。

C.颈联视听结合,以“虹霓”绘其色、其形,以“风雨闻"状其声势。

D.全诗取大略细,渲染烘托,远近结合,绘就一幅雄奇绚丽的庐山瀑布图。

16.《毛诗序》中说:“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请简要分析此诗中诗人是如何托物言志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共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_____________,"写诗人想象途经偶像故居,增添了梦中旅途的愉悦。

(2)小明趁国庆假期参观阿房宫遗址,听完导游的介绍后,在游客留言簿上郑重地写下“_____________,”两句古人名言,表达了要以史为鉴的感想。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认为自己和司马光政见不合,加之“_____________,”,所以面对司马光信中指责,只是略作回复。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我国地域广阔,民居样式可谓丰富多彩,如四合院、蒙古包、窑洞等,早已家喻户晓,然而隐藏于福建崇山峻岭间的客家土楼,却A。

一座座客家土楼如珍珠般洒落在闽西南的绿水青山之间,被誉为“神话般的山区建筑”。

土楼建造工期长,一般要花3-5年,比较大的甚至要积数十年、几代工匠的辛劳。一般四周由1-2米厚的外墙和50厘米左右厚的承重内墙围合,起到抵御作用。夯筑前先在墙基挖出一条墙沟,夯实后再埋入大石为基,然后用石块和灰浆砌筑起墙基,接着用夹墙板夯筑墙壁。

土墙原料以当地黏质红土为主,掺入适量的小石子和石灰,多次捣碎拌匀建造成土墙。一些关键部位还要掺入适量糯米饭、红糖,以增加其黏性。①夯筑时,②往土墙中间埋入杉木枝条或竹片为“墙骨”,③目的是以增强拉力。④反复地经过夯筑,⑤土墙如钢筋混凝土般坚固,⑥再加上外面抹了一层防止风雨侵蚀的石灰,⑦显得异常坚固,⑧这样建成的土楼俨然像城堡。

客家土楼是举世无双的建筑奇葩,其数量众多、规模宏大、风格独特、结构精巧,令人B。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

19.文中画横线的部分有三处语病,请指出序号并进行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可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20.文中加点词语能删掉吗?请结合文段简要分析。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临窗看汉江,四季不一样。春从河溪生,绿从江边长。岸边的水草、田里的菜墨子、坡地上的豌豆尖儿、香椿的芽儿、枸杞的苗儿,争先恐后报告春的讯息。

窗里汉江清凌凌、瓦蓝蓝活泛起来,绿浪轻波唱着欢快的歌儿,绕山峰涉险滩,带着无限希望一路奔来。岸上碧草如茵,绿荫满道,树下蝶舞蜂飞,花香诱人。

一江春水漫涨着、充盈着、奔腾着,水形、水势、水容不停变换着花样,水滴精灵一般跳动着。

汉江的夏天,花开满窗,绿植葱茏,禾苗旺盛。“三夏”大忙时节,稻秧青青,麦浪翻滚,瓜蔓匍匐,果满枝头,田间地头到处都是抢收抢种的劳动者身影。

清晨,一轮红彤彤的太阳冉冉升起,在宽阔江面投射出耀眼的金光,目之所及,水面上忽闪忽闪,碧波有节奏、有起伏、有韵律地涌动向前,江边的杨树、槐树、香樟等,撑起浓浓绿荫,山冈田园生机一片。“天气炎热、五谷生成”,时令的乐章里,万物在蓬勃生长。

……

21.文中画横线的语句,修辞手法与其它三句不同的一句是()

A.绿浪轻波唱着欢快的歌儿,绕山峰涉险滩。

B.树下蝶舞蜂飞,花香诱人。

C.水形、水势、水容不停变换着花样,水滴精灵一般跳动着。

D.时令的乐章里,万物在蓬勃生长。

22.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如果写成“坡地上的豌豆尖、香椿的芽、枸杞的苗,争先恐后报告春的讯息”,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道,观察与思考,便是领悟哲理的钥匙。

也有人说:世间万物,皆有其时,强求不得,顺其自然。

请结合以上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1.C2.C3.C

4.①反问:通过反问,作者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对世俗观点的不认同,增强了语句的语气,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立场和强烈情感。

②比喻:将世俗之人比作蚂蚁,将自己比作一个超脱的观察者,生动形象地展现了世俗之人的狭隘和忙碌,以及作者自己的超脱和洞察。

③夸张:通过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自己视野的开阔和对世界的深刻理解,与世俗之人的狭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④排比:增强了语句的节奏感和强调效果,使读者能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作者对世俗观点的质疑和批判。

5.①《五石之瓠》中,庄子通过惠子对大葫芦无用而欲毁之的故事,展现了其独特的“连续性世界观";庄子对惠子关于葫芦用途的狭隘看法提出了质疑,是对周文化中实用主义价值观的批判。

②《五石之瓠》中,庄子通过讲述一个生动的故事来引发读者的思考,而不是直接阐述抽象的道理,体现了本文中“不采取抽象说理的形式”“庄子的文章,描述现象多,直接说理少"。

③《五石之瓠》中,庄子将大葫芦视为自然之物的代表,认为其虽大而无用,但实则蕴含着无限可能,体现了庄子强调人要以自然为广大的空间,摆脱人世狭小范围的拘执;庄子通过大葫芦的故事,鼓励人们超越人世间的常规思维,去探索和发现自然中的无限价值,与文章中庄子希望人们开放地体认蚂蚁窝以外的世界的观点相呼应。

6.A7.A

8.①天黑后“他”的姿态有暗示。他仍以固定的姿势坐着,行动时需外物辅助而随身携带竹竿,头微前仰等,表明“他"并未意识到天黑,而是用眼睛以外的感官感受秋夜。②估量着时间走入船舱有暗示。“他”听到轮船上催客的唢呐后,估量着客人大概都已坐定了才走入船舱。③根据声音向客人、伙计打招呼有暗示。他向客人打招呼需要“寻找熟悉的声音"靠“听”冲茶水的声音分辨是哪个茶房。

9.①文本一题材上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选取的是珠湖上一个普通的盲人日复一日生活中的一个普通片段;②文本一情节上并不复杂曲折,也没有矛盾冲突,只是平淡地讲述了一个到船上卖唱的盲人的故事;③文本一中的主要人物“他"平凡普通,作者并没有对其身世、性格进行深入刻画;④作者通过对“他”在珠湖上平淡生活的自然描述展现了故乡的风土人情,蕴藏着对故乡浓烈的思念之情。

10.BEG11.D12.C

13.(1)因此在别人看不到的地方要警惕谨慎,在别人听不到的地方要心存畏惧。身处室内如同接见宾客一样,进入空屋如同屋里有人一样。

(2)卫灵公派人查看情况,果然是蘧伯玉。卫灵公回到夫人身边,和夫人开玩笑说:“不是蘧伯玉。"

14.能。理由:材料一第二段的观点是人们在任何环境、任何时候都要坚守德操,不废礼仪。蘧伯玉夜间驾车经过宫门,不因为无人看见而废弃君臣之礼。

15.D

16.①诗歌前三联描写庐山瀑布来自高远,穿过阻碍,摆脱迷雾,得到光照,暗示诗人因事被贬,却获皇帝恩遇的历程,说明诗人才德得到朝廷认可。

②尾联瀑布与天空连成一体,境界宏阔,展现了诗人胸襟开阔、踌躇满志的状态。

17.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后人哀之而不鉴之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殷鉴不远,在夏后之世)虽欲强聒终必不蒙见察

18.A鲜为人知

B叹为观止

19.③以增强拉力;

④经过反复地夯筑;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