盟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盟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盟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盟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盟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盟校高一上学期11月期中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必修上册第一到四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4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郭沫若的《女神》以“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的彻底破坏精神,冲决了传统诗词的形式,这是一个还没有确定形式的、无可仿效的天才创造,就连郭沫若本人此后也再没有写出《女神》这样的诗作。很显然,在郭沫若的《女神》为新诗的发展开辟了道路以后,新诗的发展就迫切需要出现形式与内容严格结合和统一、可供学习、足资范例的新诗作品,确立新的艺术形式与美学原则,使新诗走向“规范化”的道路。以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新月派在新诗发展史上所担负的正是这样的历史使命。

在新诗已经基本上立足以后,新月派所要做的:一是“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即从旧诗的格律中探索新诗的创作方法;二是把创造的重心从早期白话诗人关注“白话”(“非诗化")转向“诗”自身,也即“使新诗为诗"。由此,新月派举起了“使诗的内容及形式双方表现出美的力量,成为一种完美的艺术”的旗帜,中国的新诗创作于是进入了一个“自觉"的时期。

在这面旗帜下,新月派提出了“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为了实现他们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理论原则,新月派诗人在诗歌艺术上做了有益的尝试。首先是客观抒情诗的创造,即变“直抒胸臆”的抒情方式为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这种主观情感的客观化,使情感的表现蕴藉而含蓄,具有鲜明的形象性,并且能够激起读者更丰富的联想,积极参加审美再创造过程。这在新诗抒情艺术上是一个发展。

和“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相适宜,新月派明确地提出以“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为了创立“中国式”的新诗,闻一多进一步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主张,鼓吹诗的“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闻一多曾这样明确划清了新、旧格律的区别:“律诗永远只有一个格式,但是新诗的格式是层出不穷的”;“律诗的格律与内容不发生关系,新诗的格式是根据内容的精神制造成的";“律诗的格式是别人替我们定的,新诗的格式可以由我们的意匠来随时构造”。这是借鉴西洋与中国传统格律,根据现代汉语的特点,所进行的新的创造:闻一多于“音乐美"(强调“有音尺,有平仄,有韵脚”)之外,还要有“建筑美"(强调“有节的匀称,有句的均齐”),就是因为“我们的文字是象形的,我们中国人鉴赏文艺的时候,至少是有一半的印象是要靠眼睛来传达的”,“绘画美”的强调也是考虑了中国诗画相通的传统。闻一多等人用了很大力气来进行西方格律诗的转借,其中有得也有失。

总的说来,新诗格律化的倡导,纠正了早期新诗创作过于散漫自由、创作态度不严肃造成的一定程度的混乱局面,使新诗趋于精炼与集中,具有了相对规范的形式,巩固了新诗的地位。

(摘编自钱理群等《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

材料二:

《红烛》并不是闻一多严格意义上的现代格律诗,单是从外在结构出发,看它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无法体现闻一多“三美"的诗学理念。然而联系诗人的情感,结合内在结构便可发现其诗行安排的慧心所在,直线发展线索中不乏跌宕起伏,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

《红烛》引李商隐诗句不仅是因为这句诗概括了全诗的主旨,点出了蜡烛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高尚人格,更是安排内在情感结构的需要: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在心底生出赞叹、困惑、怜悯、认可和歌颂,而不是诗人在红烛下看着摇曳的烛光慢慢悟出红烛的精神,继而托物言志、引为知音。对红烛生出的一系列的感情变化,实则都是诗人的自我对话,诗人的志向得以一步步抒发,更加坚定不移地忠于自己的理想去献身世人,由此,情感得以建构。

引用李商隐的诗句还取得了另一种效果,即与全诗结尾所引“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形成呼应,让诗歌首尾照应,加上中间部分的赞叹、困惑、疑问等情感,全诗体现出一种起承转合的美。闻一多在其诗学理论中就倡导诗歌的“建筑美”,注重部分间的和睦关系。《红烛》全诗构成一种冷静——热烈——冷静的圈形情感结构,引用李商隐的诗句点出吟咏对象和情感,是冷静的缓冲;接下来,经由对红烛颜色之红的赞美(第一节)、困惑于红烛的自我燃烧(第二节)、找到红烛燃烧的高尚理由(第三节)、感伤怜悯红烛的燃烧(第四节)、困惑于红烛的流泪而最终明白缘由(第五节)、开导安慰红烛(第六节、第七节、第八节)、引用“莫问收获,但问耕耘”重申红烛精神使情感归于理性沉静(第九节)。

《红烛》的情感经由平静的诉说到一系列起伏不定的变化最终又归于平静的领悟,由此构成富于变化而又不杂乱的情感结构,线条式的发展具有清新明了的线索可循,又避免了简单划一。

(摘编自李婷《论闻一多〈红烛〉诗的情感结构》)

1.下列对材料一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新诗经历了从“破旧"到“立新”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

B.新月派诗人提出了新诗格律化的创作主张,这是对新诗艺术形式的有益探索。

C.闻一多借鉴了中国古典诗歌和西方格律诗,根据现代汉语特点,创立了新诗的格律。

D.“和谐”“均齐"的审美特征与“理性节制情感”的审美原则相适宜,规范着新诗的形式。

2.根据材料,下列对《红烛》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红烛》将主观情愫的客观对象化,借红烛抒发了甘愿自我牺牲直至生命终止的奉献精神。

B.《红烛》引用李商隐的诗句开篇,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

C.“红烛啊!这样红的烛!”等诗句能给读者带来鲜明的画面感,体现了新诗的“绘画美"。

D.诗人先验地知道并接受了“蜡炬成灰泪始干”的事实,因此《红烛》的情感最终能归于平静。

3.下列诗句中,最不能体现诗的“三美"的一项是(3分)

A.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B.月儿,你休学新娘羞,/把锦被掩盖你光艳首,/你昨宵也在此勾留,/可听她允许今夜来否?

C.琵琶呀,伴我的琵琶:/这儿没有青草发新芽,/也没有花枝低桠;/在敕勒川前,燕支山下,/只有冰树结琼花。

D.天已黎明了,/你把你怀中的儿来摇醒,/我现在正在你背上匍行。/地球,我的母亲!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4分)

5.《红烛》是否体现了诗的“建筑美”?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4分)

(二)现代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他回来了

柯岗

这是一九四七年九月中旬的一个夜晚。①山里实在黑,走在白马后边的人,往往当自己的胸脯碰上了马屁股的时候,才知自己并没有掉队。

二十一团在这一夜的行军序列中,是全军的后卫。队伍不断地跑跑停停,这是因为天黑,路滑,常常有人不自觉地拉长了距离的缘故。虽然前面不断地传来“跟上!"跟上!”的口令,然而这种现象始终很难消灭。

后面有人压着嗓子吵起来:

“快走!快走!你怎么不跟上呢?"掉进田里啦!你急啥?”

“可不敢掉队呵!后面有敌人,你没看队伍走多快?"

“谁掉队啦?”管理主任一面往后走,一面问。

“供给处的挑夫王德胜。"不知是谁这样顺口回答着。管理主任仍旧向后走。

“王德胜!爬起来了没有?担动担不动?”管理主任拉长嗓音问。

“起来了,担动了!你放心走吧!"王德胜回答着,开始用尽吃奶的力气,拼命追赶队伍,小担子在肩膀上咯吱咯吱地响着,好像有人在他的耳朵边低声说:“王德胜:你是好战士,你是翻身农民,大家相信你,叫你挑着公家的财物。”于是他越发着急了,他觉得他肩上的担子几乎完全失掉了重量,只是路太小,太滑,天太黑,差不多走不到五十米,就要有一只脚掉进田埂下面的淤泥里。就这样,他一气跑了十几里路以后,实在累了,打算坐下来休息两三分钟再走。但当他把担子放下之后,忽然静得可怕,一点也听不见“跟上,跟上!"的命令了,连马蹄踩进泥坑里的声音也没有了,他发现自己掉队走错了路。

细雨迷蒙着漆黑的山道,雨丝在桐子叶上聚成了水珠,“滴嗒,滴嗒”地滑落下来。

往哪里去找队伍呢?他确实有些着急了。他担心两包钱会淋湿,心里也明白要想马上找到一个村子是不可能的。他很想找到一座小庙,哪怕是小得连人也进不去,只要能把两包钱放进去就行,要不然,这样淋到天明,都会湿透的。但,小庙又到哪里去找呢?

他无可奈何地把担子上那用油布包得方方正正的两包钱取下来,并排放在路边,然后又用自己的袖子把油布上面的水擦了一下,便一屁股坐在钱包上,两手紧紧握着扁担的中间,笔直地竖在脸前,接着就把脑袋往手上一靠,“反正我现在是不能走了,索性等天明,但是千万不能把钱湿透!"

这一夜,王德胜觉得比一年还长。

黎明的时候,雨停了,阴云渐渐炸开缝来,东方泛起鱼肚白。他现在知道他昨夜把方向走错了,本来是向南的,可是他向了东。他挑起了担子,离开了道路,向左穿过没腰的荒草,攀登着生满小树的高山。在一座浓密的杉树林里,他找到一个相当隐蔽的石缝。他把扁担和钱包都放在石缝的顶里边,迅速用石块盖起来,然后自己坐在口上。他决定等到下午再下山,免得碰到敌人和土匪,晚上顺公路走。

他感到困得很,想睡觉,但又怕有土顽来,怎么办呢?他用双手扶着额角想了半天,然后把两颗炸弹的火索统统拉出来,挂在衬衣钮子上,把炸弹挂在胸膛上,用外衣包着,再用皮带在外面拴起来,而后侧身睡了。他想:如果土顽在他没有醒来的时候到了跟前,只要他们一拉他的衣裳,炸弹就会响的,叫他们也不能活。

就在这种情况下,王德胜甜蜜蜜地睡熟了。太阳从杉树的叶子上滑过去,在他那湿透了的军衣和帽子上,在他那圆脸、宽肩和露在袖口外的棒棰似的粗胳膊上,划着一条条的花纹。

确实,这一天,全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知道王德胜带着这么一担子公款,在这里得到了平安的睡眠。他做了一个梦:他已经回到了团里,管理主任把他挑的钱拿出来,买了好几口肥猪,大家在会餐,许多人和平时一样,把一些实在太腻人的肥肉块子,都往他的碗里送,他张着大嘴不停地嚼着。但忽然一不小心,自己咬住了自己的舌头。他醒来了,太阳已经偏西。

王德胜弄好担子,束紧皮带,顺着公路往南赶。突然啪的一声,一颗子弹从头顶飞过,两个着便衣持步枪的土顽从树林里窜了出来,冲到王德胜身边。

“不准动!”他们之中的一个,用枪威胁着王德胜,就动手解他的外衣,待另一个家伙正要解皮带的时候,那个解衣服的人突然连声喊着:“炸弹!炸弹!"回头就跑。解皮带的家伙并不知道炸弹在哪里,也跑了。王德胜趁势抽出一颗炸弹,朝他们的屁股投去,然后迅速冲向树林深处,在一条十分曲折的羊肠小道上继续向南行进。

②转眼工夫天就黑了,他加快了行进速度,一气走了八十里。

拂晓,他饿得有些不能支撑,坐下去几乎起不来。刚咬牙站起,前边忽然打起机关枪来,声音很近,子弹嗦嗦地穿着树枝。他已经发现,前边山根下就是公路,路东是自己的队伍,路西是白军。从这里下去,过了公路,跳进田里,就能回到自己的队伍。王德胜丢掉竹扁担,把两包钱捆在一起,像背包一样紧紧地绑在背上。弄好了鞋带子,拴紧了皮带,右手提着炸弹,火索已经挂在指头上,弯着身子走到小路转弯处,顺着没有路的山坡冲下去。

天大亮的时候,王德胜像泥人一样,被这里的警戒部队护送到自己的团部里来。他站在管理主任的门口,用他那高亢的鲁西口音喊着:“报告!”刚把右脚跨进门槛,他就大声说道:

“担子丢了,可是三百七十万零三十二元五角六分全在这里!"

管理主任马上拉住了他那沾着很多汗泥的双手。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德胜挑着公款跟着队伍前行,多次摔倒后,与队伍拉开了距离,他全力追赶,但却走错了方向。

B.王德胜担心担子上的两包钱被淋湿,于是就在包着钱的油布包上坐了一个晚上,用身体挡住雨水。

C.王德胜熟悉当地的情况,于是离开道路,爬上“生满小树的高山”,在山上“甜蜜蜜地睡熟了"。

D.王德胜向管理主任报出了公款的具体数额,让管理主任放心,表现出他完成任务后的愉快心情。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描写王德胜与战友们的对话时,多处使用感叹号,写出了战士们语气的急切,反映出当时紧张的氛围。

B.王德胜跑十几里路打算休息时,才感到周围“静得可怕”,可见他一心想着赶路,表现了他内心的着急。

C.小说写了王德胜的梦境,表现出王德胜想要赶上队伍、回到团里的愿望,推动着情节的发展。

D.小说中出现了“累"困”“饿"等字眼,这些对王德胜身体状况的描绘,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贫弱的状况。

8.文章画横线处都写到了“天黑”,请简要分析两句的作用。(5分)

9.小说塑造了王德胜战士怎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40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公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公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征拜议郎。

建安二年,张绣等降,既而悔之,复反。公与战,军败,为流失所中,长子昂遇害。公乃引兵还舞阴,绣将骑来抄,公击破之。公谓诸将曰:“吾降张绣等,失不便取其质,以至于此。吾知所以败。诸卿观之,自今已后不复败矣。”遂还许。四年冬十一月,张绣率众降,封列侯。

初,公举魏种孝廉。兖州叛,公曰:“唯魏种且不弃孤也。"及闻种走,公怒曰:“种不南走越、北走胡,不置汝也!”四年春,生擒种,公曰:“唯其才也!"释其缚而用之。以魏种为河内太守,属以河北事。

初,公为兖州牧,以东平毕谌为别驾。张邈之叛也,邈劫谌母弟妻子;公谢遣之,曰:“卿老母在彼,可去。”谌顿首无二心,公嘉之,为之流涕。既出,遂亡归吕布。及布破,谌生得。众为谌惧,公曰:“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此吾所求也。"以为鲁相。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

材料二:

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昌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节选自曹操《求贤令》)

材料三:

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

(节选自曹操《敕有司取士毋废偏短令》)

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天下将A乱B非命C世之才不能D济也E能F安之者G其H在君乎!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所以,与《归园田居(其一)》中“池鱼思故渊”的“故"意思不同。

B.降,使投降,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栗深林兮惊层巅”的“惊"用法相同。

C.“属以河北事”与“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两句中的“以”用法相同。

D.亡,逃亡,与成语“亡羊补牢"中的“亡”意思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曹操年少时机敏警悟,有谋略,但尚义任侠,放纵不拘,不被当时人认可,却得到桥玄、何额的赏识。

B.张绣投降曹操后又反叛,一度击败了曹操,杀害了曹操长子曹昂,后来在舞阴一战中,曹操击破了张绣。

C.曹操曾推举魏种为孝廉,兖州发生叛乱,曹操以为魏种不会离开他,但魏种却逃走了,这让曹操很生气。

D.曹操打败吕布,生擒了毕谌,众人都为毕谌担忧,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4分)

(2)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4分)

14.曹操在《短歌行》说:“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三则材料是如何体现这句话的?(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九日五首(其一)

杜甫

重阳独酌杯中酒,抱病起登江上台。

竹叶①于人既无分,菊花从此不须开。

殊方②日落玄猿哭,旧国霜前白雁来。

弟妹萧条各何在?干戈衰谢两相催。

【注】①竹叶:即竹叶青,指代酒。②殊方:异地。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重阳佳节,唐人有登高的习俗,诗人虽有病在身,但也登上了江边的高台。

B.诗人看到菊花盛开,自己却与酒“无分”,索性就用命令的口吻让菊花“不须开"。

C.第五句写江上“日落”,与“长河落日圆"一样都刻画出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

D.第六句运用了联想的手法,诗人看到白雁飞来,就想到国都长安的节气变化。

16.本诗与《登高》表达的情感有何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1分)

(1)曹操《短歌行》中“___,___”两句运用典故,以周公自比,希望天下的人才都心悦诚服地归顺

(2)陶渊明《归园田居》中“___,___"两句表达了诗人摆脱尘俗羁绊,返归自然的理想。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一句写周瑜的儒将装束;“___,___"两句表明了周瑜的赫赫战功。

(4)《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认为北伐抗金应当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宋文帝刘义隆那样草率出兵,虽有“___”之雄心,也只怕会是“___"的结局。

(5)张老师在课上用李清照《声声慢》中“___,___”两句,提醒同学们最近天气冷热不定,要注意及时增减衣服,保养好身体。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19题。

家乡,三月的草,是有灵性的。三月的柔软,先是从土地开始的。三月,随手抓起一把土,是松软的,有一种近乎体温的暖。春风暖暖地一吹,春雨细细地飘落后,草儿便有了回应。起初,它们是小心翼翼的,探头探脑,仿佛是和人们捉迷藏一般,它们躲在枯草根下,躲在墙角,躲在石缝间。可仔细地观察,还是能发现那些柔弱的星星点点。“___”,是初春里草的神韵。春草是不需要任何搅扰的,它们毫不张扬,安静地蓄积力量,等待着一夜间的绿遍山野。

三月的草,裹挟着生命的力量。在乡村,草是春天的使者,是春天的布景。草绿了,鸟儿也就来了,叽叽喳喳的,一个个珠圆玉润。这时,水清了,亮了,流动了,欢快了,像珍珠落在玉盘里似的。在乡村,草的一丁点儿绿都逃不过牛羊们的眼睛。此时,吃了一冬干草料的牛羊们眼里柔柔的,它们都分明嗅到了青草的气息,听到了草儿们的呼唤。草是不惧怕牛羊的,我甚至相信,在千万年的对视中,牛羊们早已和草儿达成了某种默契,不是生与死的对立,而是彼此对生命的敬畏。

18.将下列诗句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草色遥看近却无B.草色人心相与闲C.嫩绿柔香远更浓D.浅草才能没马蹄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效果?请简要分析。(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0~21题。

老一辈革命家搞调查研究有一个突出的共同特点,①。

毛泽东对调查研究的作用和意义认识最早最深刻。他认为,凡担任领导工作的人,一定都要亲身从事社会经济的实际调查,不能只看书面报告。无论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②。1930年5月,毛泽东花了10多天时间做寻乌调查,《反对本本主义》③。毛泽东在这篇文章中创造性地提出了“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个著名论断,并深刻阐释了调查研究的理论、原则和方法。

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对有争议的问题,邓小平坚持亲身到实践中去调查了解清楚情况,然后再下结论、作决断。经济特区创办后备受争议,邓小平说:“我要来看一看。"1984年初,他先来到深圳,深入商业区、工厂、蛇口工业区、渔民村等了解情况。他以自己亲自调研的所见所闻和深入思考,作出给予经济特区充分肯定的结论,推动进一步搞好经济特区,扩大对外开放。

20.下列选项中的“要”与文中加点的“要"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里是交通要道。B.我没向他要东西。C.他要学习。D.天要下雨了。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材料,根据要求作文。(60分)

劳动是辛苦的,“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劳动是充满收获的,“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劳动是富有情趣的,“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班级将组织以“劳动"为主题的讨论会,请你结合上面的材料,写一篇发言稿。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2025学年度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

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错,文中并没有提到“规范化"的意义最为深远。)

2.B(“体现了‘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的尝试”错,材料一中“在新诗与旧诗之间建立一架不可少的桥梁”,指的是新诗借鉴旧诗的格律,选项曲解了文意。)

3.D(ABC三项都体现了“三美”,D项,句式不整齐,不押韵,也缺乏绘画美。)

4.①首先交代了新月派的历史使命;②接着指出了新月派的理论旗帜;③然后阐述了新月派所提出的“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的形式格律化的主张;④最后总结了新诗格律化的历史意义。(每点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5.(示例一)是。理由:《红烛》一诗虽然外在结构自由铺开,似乎无规律可循,(2分)但内在结构中有着起承转合之态,情感变化更具有和谐对称的特点,具有内在结构上的“建筑美”,符合“建筑美"的要求。(2分)

(示例二)否。理由:“新诗格律化”中的“建筑美"强调“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2分)《红烛》一诗每一节之间长短不匀称,每一节之内句式不均齐,不符合“建筑美”的要求。(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6.C(“王德胜熟悉当地的情况"错,文中没有提到。)

7.D(“隐喻了当时中国社会贫弱的状况”过度解读,小说中“累"困”“饿"是对王德胜身体状况的描绘,这是阻碍王德胜追赶队伍的负面因素,小说描写这一内容,更能凸显王德胜的人物形象。)

8.①句中,“实在”一词凸显了“山里天黑"的状况,反映出部队行军的艰难,为后文写王德胜掉队埋下伏笔。②句写出了时间的变化,使叙事速度加快,在结构上承上启下,引出了后面的情节。(每点2分,答出两点给5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9.①王德胜为了护送公款,奋不顾身,是一位富有强烈的责任感和牺牲精神的战士。②王德胜面对敌人的威胁,积极准备,果断抗击,是一位富有经验、有勇有谋的战士。③王德胜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圆满完成任务,是一位意志坚定、顽强不屈的战士。(每点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0.BEG(原文标点为: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11.C(“属以河北事”的“以”,介词,把;“则齐桓其何以霸世”的“以”,介词,凭借。两句中的“以”用法不同。)

12.D(“曹操认为毕谌虽然不忠于君主,但孝顺父母,没有杀他"错,材料一中,曹操说:“夫人孝于其亲者,岂不亦忠于君乎!”意思是孝顺父母的人也会忠于君主。)

13.(1)当今天下莫非还有身穿粗衣怀有真才在渭水岸边钓鱼的贤人吧?(“得无"被”,状语后置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从这一点来说,一个人(如果)有些缺点,难道就要抛弃而不任用吗?(“由"偏短”“庸"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材料一中,曹操看重张绣等人的才干,不计前嫌,任用他们。(1分)材料二、材料三中,曹操要求大臣唯才是举,不能因为贤人道德上有瑕疵就不举用他们。(1分)这些都体现了曹操“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两句流露出的求贤若渴的心情。(1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5.C(第五句写江上“日落”,流露出了哀伤的情绪,与“长河落日圆”那种宏阔壮观的日落景象不一样。)

16.①本诗中,“殊方"表明诗人独在异乡;《登高》中,“万里”写出诗人远离故乡。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漂泊凄苦及思乡之情。②本诗中,诗人“抱病"衰谢”;《登高》中,诗人“多病"繁霜鬓”。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衰老多病的感伤之情。③本诗中,“干戈"指代战争;《登高》中,“艰难”兼指国运和自身命运。两首诗都表达对国家的担忧。(每点3分,答出任意两点,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17.(1)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2)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3)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4)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5)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每空1分,错字、漏字、添字则该空不给分)

18.A(根据文中“它们躲在枯草根下……还是能发现那些柔弱的星星点点"可知,初春的草较少,填“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恰当。)

19.运用了排比、拟人的修辞手法,(2分)语句简洁明快,节奏感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流水的动态,表现作者的欢喜之情。(2分)(意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则酌情给分。)

20.C(文中加点的“要"与C项的“要”,助动词,表示做某事的意志。A项,形容词,重要、险要。B项,动词,索要。D项,助动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