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热点09中国人口负增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通报,全国人口共141178万人,与2010年的133972万人相比,增加了7206万人,增长5.38%;年平均增长率为0.53%,比2000年到2010年的年平均增长率0.57%下降0.04个百分点。数据表明,我国人口10年来继续保持低速增长态势。1.户别人口:全国共有家庭户49416万户,家庭户人口为129281万人;集体户2853万户,集体户人口为11897万人。平均每个家庭户的人口为2.62人,比2010年的3.10人减少0.48人。家庭户规模继续缩小,主要是受我国人口流动日趋频繁和住房条件改善年轻人婚后独立居住等因素的影响。2.人口地区分布:东部地区人口占39.93%,中部地区占25.83%,西部地区占27.12%,东北地区占6.98%。与2010年相比,东部地区人口所占比重上升2.15个百分点,中部地区下降0.79个百分点,西部地区上升0.22个百分点,东北地区下降1.20个百分点。人口向经济发达区域、城市群进一步集聚。3.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为72334万人,占51.24%;女性人口为68844万人,占48.76%。总人口性别比(以女性为100,男性对女性的比例)为105.07,与2010年基本持平,略有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11.3,较2010年下降6.8。我国人口的性别结构持续改善。4.年龄构成:0—14岁人口为25338万人,占17.95%;15—59岁人口为89438万人,占63.35%;60岁及以上人口为26402万人,占18.7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与2010年相比,0—14岁、1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分别上升1.35个百分点、下降6.79个百分点、上升5.44个百分点。我国少儿人口比重回升,生育政策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效。同时,人口老龄化程度进一步加深,未来一段时期将持续面临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压力。5.受教育程度人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人口为21836万人。与2010年相比,每10万人中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由8930人上升为15467人,15岁及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由9.08年提高至9.91年,文盲率由4.08%下降为2.67%。受教育状况的持续改善反映了10年来我国大力发展高等教育以及扫除青壮年文盲等措施取得了积极成效,人口素质不断提高。6.城乡人口:居住在城镇的人口为90199万人,占63.89%;居住在乡村的人口为50979万人,占36.11%。与2010年相比,城镇人口增加23642万人,乡村人口减少16436万人,城镇人口比重上升14.21个百分点。随着我国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和农业现代化的深入发展和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政策落实落地,10年来我国新型城镇化进程稳步推进,城镇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7.流动人口:人户分离人口为49276万人,其中,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为11694万人,流动人口为37582万人,其中,跨省流动人口为12484万人。与2010年相比,人户分离人口增长88.52%,市辖区内人户分离人口增长192.66%,流动人口增长69.73%。我国经济社会持续发展,为人口的迁移流动创造了条件,人口流动趋势更加明显,流动人口规模进一步扩大。2022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1175万人,比上年末减少85万人。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60‰。1.我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老年人口规模庞大。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有2.6亿人,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1.9亿人。全国31个省份中,有16个省份的65岁及以上人口超过了500万人,其中有6个省份的老年人口超过了1000万人。第二,老龄化进程明显加快。2010年2020年,60岁及以上人口比重上升了5.44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上升了4.63个百分点。与上个10年相比,上升幅度分别提高了2.51和2.72个百分点。第三,老龄化水平城乡差异明显。从全国看,乡村60岁、65岁及以上老人的比重分别为23.81%、17.72%,比城镇分别高出7.99、6.61个百分点。老龄化水平的城乡差异,除了经济社会原因外,与人口流动也是有密切关系的。第四,老年人口质量不断提高。60岁及以上人口中,拥有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有3669万人,比2010年增加了2085万人;高中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比重为13.90%,比10年前提高了4.98个百分点。10年来,我国人口预期寿命也在持续提高,2020年,80岁及以上人口有3580万人,占总人口的比重为2.54%,比2010年增加了1485万人,比重提高了0.98个百分点。2.人口老龄化问题的应对措施(1)要稳妥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积极推进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全国统筹。(2)完善多层次养老保障体系,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框架。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和健康支撑体系。(3)发展老龄产业,推动各领域各行业适老化转型升级。大力弘扬中华民族孝亲敬老传统美德,切实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4)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完善老龄事业发展财政投入政策和多渠道筹资机制。(5)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实行一对夫妇生育三个子女的政策。3.开放三孩政策的原因:(1)出生率低迷;(2)劳动力红利消失;(3)老龄化趋深;4.快速的老龄化由于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对经济增长会产生巨大冲击:①快速老龄化导致有效劳动供给迅速减少,使劳动密集型产业的传统优势快速消失,一旦不能顺利实现结构转型,将引致经济增长速度较大幅度下滑;②快速老龄化使社会负担骤然增加,并引起宏观结构的失衡;③虽然人口老龄化进程将诱致劳动节约型技术的进步,但从新技术的出现到成为通用型技术往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其间,有效劳动减少对经济增长的负面效应如果不能被技术替代抵消,将对经济增长产生负面冲击。5.我国出生率急剧下降的原因分析(1)育龄妇女减少;(2)婚育年龄推迟;(3)生育意愿降低;(4)疫情的影响。一、单选题老龄化是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达到10%为严重老龄化。下图示意某年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镇和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各自占总人口比重。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省级行政区老龄化最严重的是(
)A.重庆市 B.上海市 C.四川省 D.辽宁省2.四川省、青海省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差异显著的主导因素是(
)A.经济发展水平 B.交通便捷程度 C.传统文化习俗 D.地方生育政策3.为了应对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的老龄化状况,提高老年人的生产能力,最可行的是(
)A.延迟退休年龄 B.推广终身学习 C.延长劳动时间 D.挖掘消费潜力【答案】1.A
2.C
3.B【解析】1.由题意可知,老龄化是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7%,达到10%为严重老龄化,既包括城镇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也包括农村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据图计算可知,重庆市的老龄化约为12%,上海市的老龄化约为10%,四川省的老龄化约为11%,辽宁省的老龄化约为10%,即重庆市的老龄化最严重,A正确,BCD错误,故选A。2.据图可知,四川省的老龄化达到11%,为严重老龄化,青海省65岁及其以上人口占比约为6.5%,未出现老龄化,主要是因为在我国经济较落后地区,大量剩余劳动力为了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而向东部经济发达地区流动,如四川省,但青海省以藏族等少数民族为主,人口总量少,受传统文化习俗影响大,外迁人口较少,使得该省级行政区未出现老龄化,C正确,A错误;交通便捷程度、地方生育政策不是形成差异的主导因素,BD错误。故选C。3.据图可知,我国大部分省级行政区都出现老龄化,部分省级行政区甚至出现严重老龄化,因此,可以通过推广终身学习,来提高老年人的受教育水平,提升老年人的生产能力,让老年人继续参与社会服务,创造社会价值,B正确;延长退休年龄、延长劳动时间会加重老年人的身体负担,不利于提高老年人的生产能力,AC错误;挖掘消费潜力,能提高老年人消费水平,发展银色经济,但与提高老年人的生产能力无关,D错误。故选B。广东与江苏是我国的经济大省,两省在人口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下表为“2020年第七次人口普查广东、江苏两省主要人口指标对比”。据此完成下面小题。省份常住人口/万人)014岁人口比重/%1564岁人口比重/%65岁及以上人口比重/%出生率‰自然增长率‰流动人口/万人广东12624.0018.8572.578.5810.285.585206.62江苏8477.2615.2168.5916.206.660.172366.384.导致广东与江苏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的主要因素是(
)A.自然条件 B.人口基数 C.人口流动 D.地方政策5.广东省自然增长率与江苏差异明显,主要的原因是(
)A.医疗卫生条件好 B.育龄人口比重大 C.二孩政策发布早 D.经济发展水平高6.相对于广东,江苏目前急需完善(
)A.社会养老保障体系 B.省内交通网络建设C.环境污染治理法规 D.城乡户籍管理制度【答案】4.C
5.B
6.A【解析】4.广东和江苏均位于季风气候区,地形均为平原,自然条件差不多,不是主要因素,A错误;材料里没有地方政策的相关信息,D错误;两地人口基数差异大,自然增长率差异也大,但两地014岁人口比重相差不大,所以对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主要影响是在1564岁人口比重上,而广东省市较发达地区,流动人口大多为来广东找工作的青壮年,增大了1564岁人口比重,而江苏省的流动人口少,所以其1564岁人口比重小,B错误,C正确。故选C。5.广东省和江苏省都在东部沿海较发达地区,医疗卫生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类似,AD错误;二孩政策发布均在2016年,C错误;从表中可知,广东省比江苏省1564岁人口比重大,即育龄人口比重大,B正确;故选B。6.从1题可知,广东省与江苏省老龄化程度差异较大,所以相对于广东,江苏目前急需完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A正确;BCD均不是针对老龄化的措施,故排除BCD;故选A。从国际社会发展历程来看,一般人口老龄化较为严重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都较高,但我国江苏省各地人口老龄化的程度却呈现“越富越年轻”的规律。下图示意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江苏各市老年人口占比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历史因素 B.经济因素 C.政策因素 D.文化因素8.人口老龄化促使江苏省(
)①社会经济发展活力有效提升②农业的机械化和规模化经营③工业向技术密集型产业转型④各种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A.①② B.③④ C.①④ D.②③【答案】7.B
8.D【解析】7.根据2020年江苏省各城市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情况图,可知南通、泰州、扬州、盐城等经济较为落后的城市老龄化更严重,苏州、南京等经济发达的城市人口老龄化较轻。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对年轻人的吸引力大,年轻人的迁入缓解了人口老龄化,故为经济因素,B正确;历史因素、文化因素对该省人口老龄化分布影响不大,AD错误;材料无法体现出有政策影响老龄化的分布,C错误;故选B。8.人口老龄化会使年轻人和社会福利压力增大,劳动力比重减少,社会经济发展受到制约,①错误;农业劳动力的减少,促进农业向机械化、规模化方向发展,②正确;劳动力数量减少,随着社会教育水平的提高,使得工业由劳动力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转型升级,③正确;人口老龄化使与老年人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快速发展,而年轻人相关的生活性服务业可能会发展缓慢,④错误;排除ABC,故选D。中国人口超过14亿,位居世界第一。但2022年,中国人口迎来了负增长。上海社会科学院(SASS)研究小组预测中国人口下降将来得更早,更剧烈。伴随人口负增长,老龄化程度愈发明显。下图示意我国老龄人口数量与劳动年龄人口数量的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下列小题。9.下列关于我国人口情况未来变化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我国未来老龄人口数量变化受人口惯性的影响显著B.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与非老龄人口的比值约为1:10C.生育率低与人均寿命延长是老龄化迅速的主要原因D.地方政府社会保障公共服务制度将会迎来重大挑战10.我国人口高速老龄化可能带来的区域和经济影响有(
)①消费市场逐渐萎缩②迫使产业进行升级③增大城乡经济差距④人口大量流向农村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③④【答案】9.B
10.A【解析】9.2010年我国老龄人口约为1亿人,劳动年龄人口数约为10亿人,但还存在幼龄非劳动人口,故比值应小于1:10,B不正确。我国未来老龄人口人数在2025~2055年呈上升趋势,是由于2010~2025年大量的劳动人口年龄增长,2055~2100年老龄人口数量减少,是由于2025年后劳动人口年龄人口数大量减少,年龄增长后的老龄人口少,故受人口惯性影响显著,A正确;生育观念改变、医疗水平进步、使得生育率低,人均寿命延长,老龄人口比例升高,C正确;老龄人口数量增多,会加大政府养老负担,对社保带来重要挑战,D正确。本题要求选择叙述不正确的选项,故选B。10.人口高速老龄化、人口出现负增长,使得年轻人数量大量减少,而年轻人是活跃的市场消费者,大量减少会使得市场萎缩,①正确;人口高速老龄化意味着劳动人口的减少和劳动力成本的上升,大量中国传统制造业将被迫转型升级为劳动力需求少的高端产业,②正确;人口高速老龄化使得城市的劳动力大量减少,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加大、就业机会增多,大量劳动力从农村流向城市,会增大城乡经济差距,③正确,④错误。A正确,BCD错误。故选A。作为人口变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出生人口总量、结构是影响人口长期变化趋势的基础变量,出生人口总量多少是育龄妇女总量结构、生育水平高低和生育潜力综合作用的结果。下表为中国育龄妇女总量和年龄结构数据,据此完成下面小题。年份总量(亿人)年龄结构(%)平均年龄(岁)15—24岁25—39岁40—49岁19822.4839.4642.4518.0929.5219903.0639.1843.3217.5029.3420003.5027.6849.2823.0432.1620103.8029.3340.9329.7432.7320203.2221.3847.1731.4533.9511.1982年至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
)A.总量先增加后减小 B.所占比重波动上升C.年龄结构持续老化 D.平均年龄持续增加12.针对近几年我国育龄妇女的变化趋势,应当(
)A.推进配套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家庭养育成本B.科学分析超低生育率的危害性,提倡传统生育文化C.形成育儿友好型社会的环境,摒弃长期的生育政策D.积极转变育龄人群生育观念,提高生育意愿和水平【答案】11.A
12.D【解析】11.由表可知1982年至2020年我国育龄妇女总量出现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过程,A正确;由于我国总人口数量至2020年是增长的,育龄妇女总量在20102020减少,故该段时间所占比重下降,B错误;育龄妇女的年龄结构和平均年龄都发生了波动,CD项错误。故选A。12.提高家庭养育成本,不利于生育率的提高,A错误;传统生育文化是多子多福,而中国人口基数大,不能完全放开生育,B错误;长期的生育政策是对不同时期我国人口特征的制定的人口政策,不能摒弃,C错误;近几年我国育龄妇女年龄结构老化,总量下降,直接影响我国出生人口数量,所以应当积极转变育龄人群生育观念,提高生育意愿,才能够提升我国育龄人口的生育水平,保持出生人口数量,D正确。据统计,截至2019年年末,黑龙江省大庆市常住人口为260.5万人,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相比,近十年常住人口减少19.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4.7‰,人口死亡率为5.7‰,与2010年相比,全市人口出生率下降1.5个千分点,人口死亡率增长0.7个千分点。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3.导致大庆市常住人口在2010~2019年下降的原因有(
)①经济发展缓慢
②气候恶化
③生育观念转变
④生育政策收紧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14.大庆市常住人口在2010~2019年下降最快的年龄段为(
)A.0~17岁 B.18~34岁 C.45~59岁 D.60岁及以上15.大庆市常住人口变化对当地产生的主要影响是(
)A.社会总体抚养负担加重 B.改善长期就业状况C.环境污染加剧 D.促进经济稳健发展【答案】13.C
14.B
15.A【解析】13.随着近年来东北地区的经济相对衰退,该市人口外迁量大,常驻人口下降,①正确;短时间气候没有恶化,②错误;人们的生育观念转变,市场经济的竞争性、人力资本和教育费用的提高等也不同程度地促使大庆市人口出生率下降,常驻人口下降,③正确;生育政策在放松,④错误,C正确,ABD错误。故选C。14.由于当地经济欠发达,18~34岁的人口大量外出求学、务工和经商,下降最快,B正确;0~17岁、45~59岁、60岁及以上人口年龄较小或较大,外迁较少,下降较慢,ACD错误。所以选B。15.随着青壮年人口大量外出,老年人口比重上升,社会总体抚养负担加重,A正确;人口减少,不利于经济稳健发展,影响长期就业状况,缓解人地矛盾,环境污染降低,BCD错误。所以选A。下图是1950到2020年中印两国城镇化率的变化16.影响1980年后中印两国城镇化率差异发展形势的主要因素是(
)A.制造业发展迅速 B.人口自然增长 C.第一产业规模 D.户籍制度17.推测21世纪以来,两国城镇化发展带来的主要变化是(
)A.城市环境污染日益严重 B.农村人口数量快速减少C.印度城市对失地农民失去吸引力 D.中国城市房价明显上涨【答案】16.A
17.D【解析】16.由图可知,1980年后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与我国实施了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大量外资、技术,工业等制造业发展迅速,吸纳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我国城市化速度加快,因此A选项正确;人口自然增长率与城镇化无关,B选项错误;农业产值对城镇化率影响不大,C选项错误;户籍制度不是城镇化率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故选A。17.两国作为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城市污染是主要的环境问题,但是当下中国对环境治理卓有成效,环境污染减轻,A选项错误;中国的农村人口在快速减少,印度由于城镇化进程缓慢,农村还留有大量人口,B选项错误;印度城市可以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吸引失地农民前去就业,C选项错误;中国由于城镇化速度快,大量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城市房价明显上涨,D正确。故选D。下图为武汉市19902000、20002010、20102014年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图。其中市域由主城区和远城区两部分构成。完成下面小题。18.19902014年武汉市域人口(
)A.先增后减 B.整体呈增加趋势C.持续增长 D.增长率总是≤2%19.20102014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变化显著,主要原因是主城区(
)A.交通拥堵加剧 B.环境质量下降C.生育观念转变 D.人口接近饱和20.19902010年两段时期,武汉市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变化表明(
)A.市域人口增长率由主城区决定 B.市域人口增长率由远城区决定C.主城区人口增长量少于远城区 D.主城区人口减少量少于远城区【答案】18.B
19.D
20.A【解析】18.19902014年武汉市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大于0,所以该地区人口数量人口整体呈增加趋势,B正确、A错误。图中给出的数据是“年均增长率”,因而不能获知每年的具体情况,“持续增长”说法错误,C错误;主城区在2010年前增长率>2%D错误。故选B。19.结合图例、读图可知,20102014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放缓,而远城区的人口增长率较20002010年呈上升趋势,这是由于城市化导致主城区的人口以及用地饱和导致产业外迁,使人口也向外迁移,D正确;主城区人口增长速度放缓,说明人口虽在增长,但是已然不如原来势头迅猛,而此阶段远城区却增势良好,从武汉这类特大城市的发展规律进行分析,表明武汉市主城区虽仍具有吸引力,但因种种原因无法保证人口增长的无限需求,交通拥堵或者环境问题,无法解释主城区依然具有较高人口增长率的事实,并且都属于次要因素,ABC错误。故选D。20.结合图例、读图可知,19902010年两段时期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主城区高于市域,而远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低于市域,因此,市域人口增长率是主要由主城区决定,而非远城区,A正确、B错误;19902010年主城区人口增长率大于远城区,但没有主城区与远城区人口数量的数据,因而无法获知主城区和远城区的人口增长量,C错误;主城区和远城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率均大于0,因此主城区和远城区人口均为增长而非减少,D错误。故选A。二、综合题21.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外来人口大量流入,珠江三角洲地区人口结构发生显著变化,城镇化水平大幅提高。下图显示珠江三角洲地区2000—2020年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城镇化率的变化。(1)指出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2)简述外来人口流入对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年龄结构产生的影响。(3)从产业和城乡分部角度,说明珠江三角洲外来人口分布有什么特点。(4)评价珠三角城镇化水平提高对当地农业的影响。【答案】(1)人口自然增长,人口机械增长(外来人口流入)。(2)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下降。(3)外来流入人口主要在城镇从事第二、三产业,城镇人口比重大。(4)有利:扩大农产品市场,优化农业结构,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不利:农村劳动力流失,占用农业用地。【详解】(1)结合所学可知,导致人口变化的方式有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故珠江三角洲常住人口增长的直接原因一方面是人口自然增长,即出生人口数量减去死亡人口数量;另一方面是机械增长,主要是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吸引大量外来人口流入,导致常住人口增加。(2)结合所学可知,人口年龄结构一般包括少儿人口、劳动力(青壮年)人口和老年人口比重。珠江三角洲经济水平高,就业机会多,吸引了大量的青壮年人口迁入务工,外来人口主要是劳动力人口,会使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人口比重上升,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下降。(3)结合所学可知,外来人口来珠江三角洲主要是为了就业,故外来流入人口主要分布在就业机会多的城镇地区,主要在城镇务工,因此城镇人口比重大;其次,从产业的角度来说,珠江三角洲二、三产业占比大,且能够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故外来人口主要在城镇从事第二、第三产业。(4)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对当地农业的影响可以从有利和不利两方面进行分析。有利:城镇人口多且消费水平较高,故城镇人口增多会扩大农产品市场,并且可以根据市场需求优化农业结构,减轻农村生态压力。不利:城镇化水平的提高,会带动城市二、三产业的发展,吸引大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合同样本 食品配送合同
- 能源产品销售合同
- 公司提前解除劳动合同补偿协议范本
- 简单承包合同范文
- 14我要的是葫芦(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语文二年级上册统编版
- 4《少让父母为我操心》第二课时(教学设计)-部编版道德与法治四年级上册
- 6-1《芣苢》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 审计设备合同范本
- 教师资格证小学《教育教学知识与能力》基础试题
- Module 4 Unit 2 He doesnt like these trousers.(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外研版(一起)英语二年级上册
- 2023年银行安全保卫考试真题模拟汇编(共392题)
- DB34T 4627-2023 人民防空工程防护质量检测技术规程
- 2024年农商银行笔试真题
- T-CSPSTC 110-2022 水工混凝土墩墙裂缝防治技术规程
- 2024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文学类文本阅读-小说的社会环境
- 陕西省西安市2024年中考英语模拟试卷(含答案)
- 四川省成都市金堂县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 大学生创新创业基础教程(各类院校创新创业课程)全套教学课件
- 《民用无人驾驶航空器系统分类及分级》考试题库(含答案)
- Y -S-T 1700-2024 银矿采选业绿色工厂评价要求(正式版)
- 中职语文高教版(2023-2024)基础模块上册二《风景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