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南京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2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口I”》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
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悻、沈俭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
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
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
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十以及黄
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王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
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
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
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般“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
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
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M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
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
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
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春苍”
“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
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
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
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
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
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
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
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概而论。
(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
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暗示性问题:“木”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
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自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
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
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门、棍子、枪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
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
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塞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
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
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
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
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
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
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句,优美动人,煮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
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
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
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
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
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
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
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充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
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
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
A.漠漠水田飞白鹭,明阴夏木唯黄鹏。(王维《积雨辆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
要概括。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顾,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少安吆着牛走近田二身边时,老汉正在路边的水沟里弯腰寻找什么破烂,他怔了一会儿,
大概才认出这是一个“熟人”。
少安对他说:“二叔,快回去吃饭!”
田二神秘对他微笑着,嘴里嘟嚷说:“世事要变……”说完就又低头在水沟的碎柴烂草
中翻搅起来。
少安心里随意感叹地想:如果我活成他这个样子,早就上吊死了!随即他又笑了,想:
问题是活成他这个样子,往往连死都不懂了……田二父子俩是他队里的社员。他同情这
两个不省人事的人。每当路上看见顽皮的村童欺负他们时,他总要把孩子们撵跑。出二
的憨小了他干脆打发到大队的基建队上一一那里劳动的人比较集中,好照看他。
现在,少安吆着牛已经进了村。
他止准备把牛吆到ED家场崂的饲养室里,二队长金俊武担一担粪,从东拉河的列石上走
过来,招呼他说:“少安,你等一下……
金俊武四十来岁,腰圆膀粗。此人是金家族里的一条好汉,精明且强悍。金家三兄弟,
老大金俊文,杀猪、泥窑、垒锅灶,匠工活里都能来两下;老三金俊斌老实得快成了傻瓜。
但因为有金俊武,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杓成员在村里谁也不受气。俊武对长辈很看礼貌,做事
在大面子上很宽阔,私人交往中不计较一些小亏小损,而且像少安一样,从不欺负村里的弱
者,因此在金、田两族一般人中都有些威望。在村里的强人中间,包括田福堂在内,俊武都
有点不服气,但他比较尊重和佩服比自己小好多岁的少安。这后生和他一样,精明得谁也哄
不了,而且i身男子气,小小年纪就能独当一面,把i队搞得比他二队还好。他尽管和少安
关系不错,但两个人心里也常在插劲:看谁把自己的生产队搞得好。一年下来,他往往都败
在少安的手下...
少安扯住牛缰绳站在公路边,等俊武从河道里上来。
“怎的,俊武哥?有啥事要给我说?”少安问金俊武。
“你不知道?”俊武看着他问。
少安确实什么也不知道。
“你姐夫让公社拉到咱村,在你家后面的工地上劳教着哩。昨天晚匕还拉在学校院子
里批判了一通!”
少安脑子里“嗡”一声。“为啥?”
“听说是贩了几包老鼠……”
俊武不好意思看少安的脸。他担起粪担说:“你快回家去看看!听说你姐引着两个娃娃
也到你家里来了……”
少安脸上显出不在乎的样子。“算个屁事!多不了白受几天苦,还能定成个反革命?你
先忙去吧
金俊武点点头,担着粪走了。
少安匆匆地把牛吆到饲养室,折转身就向家里赶去.
孙少安不愿意在金俊武面前表示任何慌乱,叫这个强人笑话他。但他现在内心中充满了
焦躁和不安。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一件小事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混乱,甚至使一切陷
于瘫痪。而眼前发生的又并不是一件小事。姐夫不仅使一家人蒙受耻辱,而且他家的生活越
烂包,他这里的家庭也就耍烂包的更快些一一因为他和父亲绝对不可能丢开姐姐和两个孩了
不管。他更知道,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一家人都指靠他来解决。他一路往家里走,脑子里
己经开始S快地判断各种情况。
是的,这是公社出面搞的事;如果是本村,他就会立即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穿插,先找
俊山叔,再找金俊武,然后找二爸,最后找田福堂……当然,还有许多人。而且他还不会都
直接出面,各种交错制约的力量,就可能使问题得到解决。在双水村,他还是有些能耐的。
可姐夫是耀子村的,而这事又是公社搞的,和双水村没一点关系。他现在的能力看来无
法解决这事。
怎么办?他上自家院子的土坡时,脑子里还像乱麻一般没有头绪。只有一点已经清透了:
要解决这事,非要通过石场节公社不可。可公社里那些领导,他也没有什么交情啊……
到了院子的时候,他把所有这些思绪暂时斩断。因为他首先要应付家里人的情绪。
他在家门口站了一下,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尽量经松一些地推开了门。
他妈,他姐,他妹,他奶,老少四个女人一见他回家来,都又惊又喜,高兴得咧开嘴笑
着,一个个泪流满面,就好像久盼的大救星突然从天而降。
少安为这场面感动得忍不住鼻子一酸。是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都把他看作是全家
人的靠山。家里出了任何不幸事,他们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他怎么能辜负亲人们的期
望呢?
刹那间,一种强悍的男性豪气在这个二十三岁青年的身上汹涌地鼓涨起来!
他平静地问母亲:“我爸出山去了?”
他妈“嗯”了一声,便撩起围裙揩干脸上的泪痕。
他姐兰花头一下伏在大弟的肩上,又出声哭起来了。
少安安慰她说:“姐姐,你不要急躁,事情总有我哩!你看你眼睛都肿了。千万不敢伤
身子,你还要拉扯猫蛋和狗蛋……那两个娃娃哩?”
“叫少平引到外面去……”兰香说道。
这阱儿,少安他奶坐在后炕头上,张开没牙的嘴只顾笑着.
少安从一个毛巾缝成的小布袋里,掏出一包从米家镇买来的蛋糕,拿出来放在奶妣的被
子旁。他从里面捡了一块软点的,递到奶奶手里,说:“奶奶,你吃这!软的,能咬动哩!”
老祖母接过这块蛋糕,指着旁边其余的,说:“叫猫蛋狗蛋吃……”
少安看家里人的情绪缓和下来以后,就一个人从窑里出来,转到了院畔上。到现在,他
对姐夫的事,心里还是没有一点主意。
唉,他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能有多少本事呢!他急躁地在院畔上走来走去。
他看见,院子东头那棵碗口粗的杏树,已经绽开了一树白粉粉的花朵。这树是他们家搬
到这里时栽下的。往年,收麦的时候,总能在这棵树上摘一两筐金黄的甜杏子。除过一家人
大饱一顿口福外,好心的母亲还要给村里一些人家的娃娃分一点。但这两年不行了,他的两
个馋嘴小外甥早早就侵害完了。少安十分疼爱两个活泼的外甥,因为姐夫无能,他对这两个
孩子担当着责任。他想,就是为了这两个孩子,他也要把姐夫的事有个平和的解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听说姐夫出事,孙少安脸上仍旧显出不在乎的神情,这是因为他好强,但他内心还是
感到耻辱的。“匆匆”“赶”等词语,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B.孙少安疼爱活泼可爱的外甥,所以才想着竭力把姐夫的事情平和地解决,但这件省情
牵涉到公社,他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件事。
C.选文最后一段有关院子里杏树开花的情景描写以及孙少安对于往事的回忆,虚实结合,
既增加了画面感,乂丰富了意蕴。
D.选文语言朴实自然,很多词语和人物对话都富有鲜明的地域色彩和典型的时代印记,
如“撬劲”“公社”“烂包”“拉扯”“猫蛋狗蛋”等。
(2)关于选文中的次要人物,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篇写田二神秘地微笑,嘴里嘟嚷“世事要变了”,看似随意,实则别具匠心,暗示
下文孙少安家中出了事。
B.金俊武的出场推动了情节的发展,有关他的插叙文字,丰富了文章内容,也在对比衬
托中丰满了孙少安的形象。
C.孙少安的姐夫贩卖老鼠药而被劳教、批判,一家人因此感到耻辱,这反映了特殊时代
人情冷漠的主题。
D.女人们“高兴得咧开嘴笑着,•个个泪流满面”的神态描写,既写出了她们内心的惊
直和激动,又显示出孙少安在家里顶梁柱的地位。
(3)结合选文相关内容,简要分析孙少安得知家中巴事后心理变化过程。
(4)有人评价《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是一个集“忍、韧、仁”于一身的人。请结合选
文情节,谈谈这三个字在孙少安身上的具体表现。
三.文言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22分,每小题22分)
3.(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试题。
杨万里,宇廷秀,古州古水人。中绍兴二I四年进上笫,为赣州司户,调永州零陵丞。
时张浚谪永,杜门谢客,万里三往不得见,以书力请,妗见之。浚入相,荐之朝。侍讲张桢
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拭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械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出知漳州,
改常州,寻提举广东常平茶盐。盗沈师犯南粤,帅师往平之。请于潮、惠二州筑外碧,潮以
镇贼之巢,惠以扼贼之路。俄以临去。免丧,召为尚左郎官。东宫讲官阙,帝亲擢万里为侍
读。宫僚以得端人相贺。他日读《陆宣公奏议》等书,皆随事规警,太子深敬之。十四年夏
旱,万里应诏,言:“早及两月,然后求言,不日迟平?上自待从,下止馆职,不日隘乎?
今所以早者,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天地之气绝而滞。”因疏四事以献,言皆恳切。会
高宗崩,未葬,翰林学士洪迈不俟集议,配飨独以吕颐浩等姓名上。万里上疏诋之,力言张
浚当预,且谓迈无异指鹿为马。孝宗览疏不悦,曰:“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
知筠州。韩傀胄用事,欲网罗四方知名士相羽翼,尝筑南园,展万里为之记,许以掖垣。万
里曰:“官可弃,记不可作也。”优胄恚,改命他人。便周专僭口益甚,万里忧愤,怏怏成疾。
家人知其忧国也,凡邸吏之报时政者替不以告。忽族子自外至,遽言傀胄用兵事。万里恸哭
失声,亟呼纸书曰:“韩倨胄奸臣,专权无上,动兵残民,谋危社稷,吾头颅如许,报国无
路,惟有孤愤!”又书十四言别妻子,笔落而逝。旗学文节。
(节选自《宋史•杨万里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侍讲/张林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用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械虽不果留/而
公论伟//
B.侍讲张秋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械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核/虽不果留/而
公论伟之/
C.侍讲/张械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杖/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械/虽不果留而
公论伟之/
D.侍讲张械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枕/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械虽不果留/而
公论伟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谪,意为“被贬宜、降职”,其与白居易《琵琶行》“谪居卧病潺阳城”中的“谪”意
义相同。
B.忧,意为“丧事”,其与曹操《短歌行》“忧思难忘”中的“忧”意义不同。
C.属,通“嘱二其与苏轼《赤壁赋》“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中的“属”意义不同。
D.溢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们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褒扬的称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叛贼沈师进犯南粤时,杨万里亲自率军队前往平定叛乱。并向朝廷请求修筑城寨,在
潮州修寨用来镇慑贼巢,在惠州修寨用来扼断贼路。
B.东宫缺少讲官,杨万里被皇帝提拔为太子侍读。东宫官员因为太子得正直之人待读而
感到高兴,杨万里也因为能尽职尽责而被太子敬重。
C.在发生更早后,朝廷迟迟不开言路,杨万里被迫勇敢进谏。他上奏了四件事,言辞都
非常恳切。
D.洪迈没有经过讨论,就将吕颐浩列入配飨人选。杨万里对此上疏抨击了洪迈,并认为
张浚当在配飨之列。他惹怒了孝宗,被贬为筠州知州。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今所以旱者,上泽不下流,下情不上达,天地之气绝而滞。
②“万里以朕为何如主!"由是以直秘阁出知筠州。
四.诗歌阅读(共1小题,满分9分,每小题9分)
4.(9分)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蚕妇
杜荀鹤
粉色全无饥色加,岂知人世有荣华?
年年道我蚕辛苦,底事浑身着巧麻?
蚕妇
来鹄
晓夕采桑多苦辛,好花时节不闲身。
若教解爱繁华事,冻杀黄金屋里人。
(1)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杜诗最突出的表现于法是对比,如粉色弓饥色对比、贫穷和荣华对比.
B.来诗“晓夕”直述采桑时间之长,“多苦辛”表现出作者对蚕妇的同情。
C.两首诗都以养蚕妇的口吻讲述了养蚕过程的艰辛与所得劳动报酬的微薄。
D.杜诗和来诗都形象反映了封建时代劳动者难享其劳动成果的黑暗现实。
(2)这两首诗结尾的写法有哪些不同?请简要分析。
五.默写(共1小题,满分6分,每小题6分)
5.(6分)将下列句子补充完整。
(1)仰观宇宙之大,,足以极视听之娱,信可乐也。(《兰亭集序》)
(2)寄蜉螳于天地,o,羡长江之无穷。(苏轼《赤壁赋》)
(3),可以无悔矣,?(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4),子无良媒,,秋以为期。(《氓》)
(5)山不厌高,海不厌深。,o(曹操《短歌行》)
(6),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荆轲刺秦土》)
(7)。问苍茫大地,。(《沁园春•长沙》)
(8)还顾望旧乡,。同心而离居,o(《涉江采芙蓉》)
(9)羁鸟恋旧林,o(《归园田居》)
六.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6.(10分)解释词义。
游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见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施与:______________
生杀予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呻吟:_________________
一听天命: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语言文字应用(共1小题,满分10分,每小题10分)
7.(1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12.13国家公祭日是一个令无数人心痛的日子,它昭示着一段需要铭记的历史。1937年
的12月13日,侵华日军野蛮侵入南京,在长达40多天的大屠杀中,30万同胞横遭
杀戮,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黑暗的一页。那段苦难深重的历史、山河破碎的血汨、满目疮
痍的痛楚、生灵涂炭的悲剧,刻在每•个中国人的心灵深处,构成民族共同的记忆,每•次
回想起来总让人,每一次重温之时总让人悲痛不已"时光荏苒,远离战争的烽火,告
别亡国的危机,今日之中国已经成为一个具有保卫人民和平生活能力的伟大国家;沐浴着改
革开放的春风,成长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宽广怀抱,()
,任何时候,唯有铭记历史才能开创未来。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
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设立国家公祭日以来,爱国情感的力量在,走和平发展道路的决心坚定不移,迈向中
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脚步铿锵有力。
(1)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惨绝人寰肝肠寸断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合
B.惨无人道痛彻心扉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汇聚
C.惨绝人寰痛彻心扉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汇聚
D.惨无人道肝肠寸断前车之覆,后车之鉴汇合
(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A.已经实现历史性转变的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了。
B.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转变。
C.今日之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站起来,富越来,强起来了。
D.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中国人民已经实现了历史性转变。
(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
递中国人守护和平、不忘屈辱的坚定信念
B.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定格与复原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
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C.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
递的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D.以一段悲壮历史的复原与定格表达当代人的深切缅怀,以国家名义举行的公祭仪式传
递中国人不忘屈辱、守护和平的坚定信念
八.作文(共1小题,满分60分,每小题60分)
8.(60分)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①子曰:“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论语•为政》)
②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
③子曰:“人而不信,不知其可也。”(《论语•为政》)
④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即也,”(《论语•子罕》)
⑤子在川上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论语♦子罕》)
⑥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上述六个句子是《论语》中的名句,读了这六个句子,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
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篇文章。耍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
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2023-2024学年下学期南京高一语文期中典型卷2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7分,每小题17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林庚先生抓住屈原《九歌》中“袅
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便扩大到全面,认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
不同,他摘引谢庄、陆厥、王褒、柳辉、沈侄期等人作品中关于“木叶”二字的用法,便得
出结论说:
“木叶”之与“树叶”,不过是一字之差。“木”与“树”在概念上原是相去无几的,然
而到了艺术形象的领域,这里的差别就几乎是一字千金。
真的是这样吗?我觉得有不少诗句,足以否定林庚先生的引申以至于他所得出来的结
论。林庚先生在文章中强调“木”和“树”的分别,并且说“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
色的暗示性”云云,我看就不一定是这样。试读以下的诗句,就可以知道。
珍木郁苍苍。(刘桢《公宴诗》)
遥爱云木秀。(王维《蓝田山石门精舍》)
乔木生夏凉。(韦应物《同德寺雨后寄元侍御、李博士》)
山木尽亚洪涛风。(杜甫《戏题正宰画山水图歌》)
从这些都用了“木”字的有名的诗句中我体会不出一点“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
来。相反地,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
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林庚先生在《说“木叶”》
一文中又说:
“木”作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却正是具有着一股“木头”“木料”“木板”等的影子,
这潜在的形象常常影响着我们会更多地想起了树干,而很少会想到了叶子,因为叶子原不是
属于木质的,“叶”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这排斥也就是为什么会暗
示着落叶的缘故。
这说法,拿他所举的例子还勉强可通,若拿我在上面所举出的一些例子来看,就显得十
分矛盾了。依照林庚先生的观点,树“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它与'叶'都带有密密层层浓
荫的联想。所谓‘午阴嘉树清圆’(周邦彦《满庭芳》),这里如果改用‘木'字就缺少'午
阴’更为真实的形象"。不错,“嘉树”的确不能改为“嘉木”,否则太不成话了。但我要转
问林庚先生一下:刘桢“珍木郁苍苍”,王维“遥爱云木秀”,你一定也要改为“珍树郁苍苍”
“遥爱云树秀”才好吗?如果不改,就不能和你的说法符合;如果要改,我看是不妥当的。
尤其是韦应物的“乔木生夏凉”,若改为“乔树生夏凉”,那就要成为绝大的笑话了!因为“乔
木”等词儿,早已约定俗成,不容许你擅自改动了。应该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
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
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
来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至于林庚先生所引杜甫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木‘字固然胜‘叶’,但“落叶满空
山”(韦应物《寄全椒山中道士》)也是十分好的句子,不能用“落木”的例子来强为衡量。
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摘编陈友琴《温故集》)
材料二:
林庚先生的《说“木叶”》开头引用屈原《九歌》的名句,说明“木叶”已成为诗人笔
下颇受钟爱的形象。对于为什么会造成这种诗歌语言现象,林先生认为关键在于一个“木”
字:“它仿佛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这正是‘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林先生认为要说明“木”何以有这个特征,就涉及诗歌语言的喑示性问题:“木”在作
为树的概念的同时,具有一般“木头”“木料”等的影子,这潜在的形象使我们更多地想到
了树干。林先生还谈到了“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木”所暗示的颜色。“木”可能是透着
黄色,而且在触觉上它可能是干燥的而不是湿润的;于是“木叶”就臼然而然有了落叶的微
黄与干燥之感,它带来了整个疏朗的清秋的气息。
但笔者认为这样说并不恰当。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
先想到的也是棵树。由“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
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至于由“木”想到门门、棍子、桅杆等,并由此产生一种“微黄与干
燥之感”,也显得同样牵强。
那么,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木”“本身就含有一个落叶的因素”,“带来了整个疏朗的
清秋的气息”呢?大量的古诗证明并非如此简单。“木”与秋天并无必然联系。比如陶渊明
的《归去来兮辞》中描述的“木欣欣以向荣”,就是指春夏季枝叶繁茂的树。
另一方面,是不是像林先生所说,“树”就是“具有繁茂的枝叶的“,“与‘叶’都带有
密密层层浓荫的联想”呢?事实证明不是这样。诗中写秋天的情景,并不乏用“树”的,比
如杜甫写深秋景色的诗句“黄牛峡静滩声转,白马江寒树影稀”(《送韩十四江东觐省》),用
的就是“树影”而非“木影”。
可见“木”也可以是充满活力,枝繁叶茂的,而“树”也可能是叶落飘零,只剩下光秃
秃的树干的。
因此,古人诗句咏及树的形象,或用“木”,或用“树”,而不大可能有林先生所说的那
么多差别和讲究,本来并不复杂的道理,我们不必想那么深奥,“木叶”和“树叶”在形象
上并没有什么差别。
至于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笔者认为可以这样解释。首先,
“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入声字,入声是一个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
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
得较多,“树”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更为重要的是,“木叶”
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
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
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
涵。
(摘编自李睿《也说“木叶”》)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
A.材料一认为,林庚先生抓住《九歌》中"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认
为凡是用“木叶”的都和“树叶”不同的观点是片面的。
B.材料一认为,用了“木”字的诗句也能描绘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而改用“树”
字之后,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
C.材料二认为,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由“木”想到“木头”“材料”等,
这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
D.材料二是一篇驳论文,文章先引述林庚观点,先立后破,破立结合,最后提出自己的
看法。材料层层深入,环环相扣,论证结构井然有序。
(2)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C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木”有时指夏季“枝繁叶茂”的树,因此,“木”与秋天并
没有必然联系。
B.材料一和材料二为了允分论述林庚先生观点的片面性,主要使用了引用论证、举例论
证的论证方法。
C.材料一和材料二开头都谈到《说“木叶”》中引用了屈原《九歌》中的名句,但是二
者的作用是完全不同的。
D.材料•和材料二都认为林庚先生的说法不恰当,这启发我们鉴赏诗歌时对相同意象也
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分析。
(3)下列各项中,能体现“木是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的暗示性”的一项是B
A.漠漠水田飞白鹭,羽阴夏木唯黄鹏。(王维《积雨桐川庄作》)
B.木落雁南度,北风江上寒。(孟浩然《早寒江上有怀》)
C.群木昼阴静,北窗凉气多。(韦应物《夏景园庐》)
D.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4)简述材料一的主要观点。
(5)两则材料认为古人喜欢用“木叶”或“落木”而不用“树叶”的原因有哪些?请简
要概括。
【考点】非连续性文本;分析概括作者观点态度;瘫选信息,归纳要点;分析论点、论
据、论证方法.
【答案】(1)A
(2)C
(3)B
(4)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己。
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⑤与宇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文章进行整体的
把握,乂要对文章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
析的每一个重点,对文章的内容、观点、结构思路等进行分析概括,注意结合语境,
(2)本题考查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能力。其做法是,全面准确地把握文章的内
容,并对文章中所述的事件或所述道埋进行综合性分析、判断,进而推埋概括。
(3)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要在理解选项所涉及的诗歌内容
的基础上,抓住题干关键信息进行判断。
(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
信息,把握作者观点态度。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筛选和概括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找出与题干相
关的内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概括。
【解答】(1)B.“便消减了那种‘密密层层'的‘绿化之美'”错误。由原文“相反地,
他们在用了‘木’字的诗句中恰巧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一句中似乎都
有绿化之美,绝对没有黄色的给人以光秃秃的树干的感觉”可知,原文没有说"改用‘树’
字之后,描绘了郁郁苍苍和荫浓茂盛的景象,每•句中似乎都有绿化之美。
C.“人们见到‘木'一般想到的都是树,……古代诗人写诗时却并不如此”错误。由原
文“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人们看到‘树'首先想到的也是一棵树。由
‘木'想到‘木头‘‘木料’等,是现代人的联想方式,古代诗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
可知,原文说的是“人们看到‘木'首先想到的是一棵树”,而不是“都是树”,古代诗
人写诗时“恐怕”不是如此,表猜测,而非肯定。
D.“先立后破”错误,应是“先破后立二
故选:Ac
(2)C.“但是二者的作用是完仝不同的”错误"作用都是相同,都是为了引出错误观点,
然后进行否定。
故选:Co
(3)A.“夏木”枝叶繁茂。
B.“木落雁南度”写秋天树叶飘落,大雁南飞,天气转冷,容易使人想起树干以及黄色
的暗示性。
C.“夏景”指夏天的群木,应是枝叶繁茂。
D.“万木春”指春天的树木,应是枝叶繁茂。
故选:Bo
(4)结合材料一关键句“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实际上有很大的片面性“应该
用‘木'的地方,必须用‘木’字,应该用‘树’的地方,必须用‘树'字。大约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和音节的谐否、
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如果引更多的诗句米作更细的分析,结论就一定会不同一些“
可知,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已。
结合材料一“艺术形象是要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的,不能笼统地i概而论”可知,艺
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概而论。
(5)结合“大约木与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其原因恐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
关”可知,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结合“和音节的谐否”“首先,‘木落‘‘叶’在古代汉语中都是人声字,入声是一个
短促的调子,‘木叶’或‘落木’读起来朗朗上口,有种掷地有声的铿锵的韵律美”可知,
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结合“字面的生熟等问题也有关”“其次,可能是因为‘木'字在书面语中用得较多,‘树'
字在口语中用得多,‘木叶’就比‘树叶'庄重些”可知,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木叶”
在语体卜.比“树叶”并重些。
结合“更为重要的是,'木叶'最初出现于屈原作品中,'诗骚’向来被奉为经典,加上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一句,优美动人,意境浑然,被誉为‘千古言秋之
祖‘(胡应麟语),‘木叶’也便成为一个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了。后人写诗文用‘木叶’
不仅显得古雅,而且增添了诗歌的文化内涵”可知,“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
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答案:
(1)A
(2)C
(3)B
(4)①林庚先生《说“木叶”》一文对“木”这个意象的解析有很大的片面性,“木”与
“树”给人的感觉只是有时不同而己。
②艺术形象应该根据具体例子来作分析,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
(5)①与前人名句所引起的联想有关。
②和音节的谐否有关。(或“木”“落”“叶”都是入声字,读起来朗朗上口,有韵律美。)
③与字面的生熟有关。(或“木叶”在语体上比“树叶”庄重些。)
④“木叶”是意味深厚的意象原型,可以使诗歌古雅,具有文化内涵。
【点评】选择题干扰以设置常见错误类型:
1.扩大范围。2.偷换概念。3.无中生有。4.已然未然混为一谈。5.强加因果。6.答非所问。
7.相互矛盾。8.张冠李戴。9.过于绝对。10.断章取义。
二.现代文阅读(共1小题,满分16分,每小题16分)
2.(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平凡的世界(节选)
路遥
少安吆着牛走近田二身边时.,老汉正在路边的水沟里弯腰寻找什么破烂,他怔了一会儿,
大概才认出这是一个“熟人”。
少安对他说:“二叔,快回去吃饭!”
田二神秘对他微笑着,嘴里嘟嘎说:“世事要变……”说完就又低头在水沟的碎柴烂草
中翻搅起来。
少安心里随意感叹地相:如果我活成仙这个样子,早就上吊死了!随即他又笑了,根:
问题是活成他这个样子,往往连死都不懂了……田二父子俩是他队里的社员。他同情这
两个不省人事的人。每当路上看见顽皮的村童欺负他们时.,他总要把孩子们撵跑。田二
的憨小子他干脆打发到大队的基建队上一一那里劳动的人比较集中,好照看他。
现在,少安吆着牛已经进了村。
他正准备把牛吆到田家坛崂的饲养室里,二队长金俊武担•担粪,从东拉河的列石上走
过来,招呼他说:“少安,你等一下……
金俊武四十来岁,腰圆膀粗。此人是金家族里的一条好汉,精明且强悍。金家三兄弟,
老大金俊文,杀猪、泥窑、垒锅灶,匠工活里都能来两下;老三金俊斌老实得快成了傻瓜。
但因为有金俊武,这个大家庭里的所有成员在村里谁也不受气。俊武对长辈很有礼貌,做事
在大面子上很宽阔,私人交往中不计较一些小亏小损,而且像少安一样,从不欺负村里的弱
者,因此在金、田两族一般人中都有些威望。在村里的强人中间,包括出福堂在内,俊武都
有点不服气,但他比较尊重和佩服比自己小好多岁的少安。这后生和他样,精明得谁也哄
不了,而且一身男子气,小小年纪就能独当一面,把一队搞得比他二队还好。他尽管和少安
关系不错,但两个人心里也常在撬劲:看谁把自己的生产队搞得好。一年下来,他往往都败
在少安的手下……
少安扯住牛缰绳站在公路边,等俊武从河道里上来。
“怎的,俊武哥?有啥事要给我说?”少安问金俊武。
,‘你不知道?”俊武看着他问。
少安确实什么也不知道。
“你姐夫让公社拉到咱村,在你家后面的工地上劳教着哩。昨天晚上,还拉在学校院子
里批判了一通!”
少安脑子里“嗡”一声。“为啥?”
“听说是贩了几包老鼠……”
俊武不好意思看少安的脸。他担起粪担说:“你快回家去看看!听说你姐引着两个娃娃
也到你家里来了……”
少安脸上显出不在乎的样子。“算个屁事!多不了白受几天苦,还能定成个反革命?你
先忙去吧。”
金俊武点点头,担着粪走了。
少安匆匆地把牛吆到饲养室,折转身就向家里赶去。
孙少安不愿竟在金俊武面前表示仟何慌乱,叫这个福人笑话仙。但他现在内心中弃满了
焦躁和不安。对于他们这样的家庭来说,一件小事就可能导致灾难性的混乱,甚至使一切陷
于瘫痪。而眼前发生的乂并不是一件小事。姐夫不仅使一家人蒙受耻辱,而且他家的生活越
烂包,他这里的家庭也就要烂包的更快些一一因为他和父亲绝对不可能丢开姐姐和两个孩子
不管。他更知道,家里出了这样的大事,一家人都指靠他来解决。他一路往家里走,脑子里
已经开始飞快地判断各种情况。
是的,这是公社出面搞的事;如果是本村,他就会立即去在各种人际关系中穿插,先找
俊山叔,再找金俊武,然后找二爸,最后找田福堂……当然,还有许多人。而且他还不会都
直接出面,各种交错制约的力量,就可能使问题得到解诀。在双水村,他还是有些能耐的。
可姐夫是罐子村的,而这事又是公社搞的,和双水村没一点关系。他现在的能力看来无
法解决这事。
怎么办?他上自家院子的土坡时,脑子里还像乱麻一般没有头绪。只有一点已经清透了:
耍解决这事,非要通过石场节公社不可。可公社里那些领导,他也没有什么交情啊……
到了院子的时候,他把所有这些思绪暂时斩断。因为他首先要应付家里人的情绪。
他在家门口站了一下,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尽量经松一些地推开了门。
他妈,他姐,他妹,他奶,老少四个女人一见他回家来,都乂惊乂喜,高兴得咧开嘴笑
着,一个个泪流满面,就好像久盼的大救星突然从天而降。
少安为这场面感动得忍不住鼻子一酸。是呀,这些至亲至爱的人们,都把他看作是全家
人的靠山。家里出了任何不幸事,他们都把希望奇托在他的身上。他怎么能辜负亲人们的期
望呢?
刹那间,一种强悍的男性豪气在这个二十三岁青年的身上汹涌地鼓涨起来!
他平静地问母亲:“我爸出山去了?”
他妈“嗯”了一声,便撩起围裙揩干脸上的泪痕。
他姐兰花头一下伏在大弟的肩上,又出声哭起来了。
少安安慰她说:“姐姐,你不要急躁,事情总有我哩!你看你眼睛都肿了。千万不敢伤
身子,你还要拉扯猫蛋和狗蛋……那两个娃娃哩?”
“叫少平引到外面去……”兰香说道。
这阵儿,少安他奶坐在后炕头上,张开没牙的嘴只顾笑着。
少安从•个毛巾缝成的小布袋里,掏出•包从米家镇买来的蛋糕,拿出来放在奶斑的被
子旁。他从里面捡了一块软点的,递到奶奶手里,说:“奶奶,你吃这!软的,能咬动哩!”
老祖母接过这块蛋糕,指着旁访其余的,说:“叫猫蛋狗蛋吃……”
少安看家里人的情绪缓和下来以后,就一个人从窑里出来,转到了院畔上。到现在,他
对姐夫的事,心里还是没有一点主意。
唉,他一个普普通通的庄稼人,能有多少本事呢!他急躁地在院畔上走来走去。
他看见,院子东头那棵碗口粗的杏树,已经绽开了一树白粉粉的花朵。这树是他们家搬
到这里时栽下的。往年,收麦的时候,总能在这棵树上摘•两筐金黄的甜杏子。除过一家人
大饱一顿口福外,好心的母亲还要给村里一些人家的姓娃分一点°但这两年不行了,他的两
个馋嘴小外甥早早就侵害完了。少安十分疼爱两个活泼的外甥,因为姐夫无能,他对这两个
孩子担当着责任。他想,就是为了这两个孩子,他也要把姐夫的事有个平和的解决……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B
A.听说姐夫出事,孙少安脸上仍旧显出不在乎的神情,这是因为他好强,但他内心还是
感到耻辱的。“匆匆”“赶”等词语,表现出他内心的焦躁与不安。
B.孙少安疼爱活泼可爱的外甥,所以才想着竭力把姐夫的事情平和地解决,但这件事情
牵涉到公社,他现在的能力不足以解决这件事。
C.选文最后一段有关院子里杏树开花的情景描写以及孙少安对于往事的回忆,虚实结合,
既增加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影视制作合同:制作内容、制作周期与投资回报6篇
- 二零二四年度云计算数据中心运营服务合同
- 《小学英语教学设计》课件 第六章 设计小学英语教学方法与运用教学技巧
- 2024年度旅游服务与旅行社代理合同3篇
- 2024年度商业广场广告位租赁合同
- 2024年度建筑行业风险管理与保险合同3篇
- 2024年度居民小区供暖合同
- 二零二四年度品牌形象授权合同(服装品牌)2篇
- 狼性文化的团队培训课件
- 华支睾吸虫病的临床护理
- 2024年高中化学教师资格考试面试试题与参考答案
- 驿站旅游服务区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DB11-T 2315-2024消防安全标识及管理规范
- 全科医生转岗培训结业考核模拟考试试题
- 吃动平衡健康体重 课件 2024-2025学年人教版(2024)初中体育与健康七年级全一册
- 部编版(2024秋)语文一年级上册 第七单元 阅读-7.两件宝课件
- 2025届湖南省新课标高三英语第一学期期末综合测试试题含解析
- 电力安全事故典型案例分析
- 2024年四川省宜宾市中考地理试卷(含答案与解析)
- 电力设备预防性试验规程
- 4.3《课间》 (教案)-2024-2025学年一年级上册数学北师大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