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11文言文阅读之文意理解1.高考真题考点分布年份篇目/作者及朝代考查知识点2023年材料一:宋·程大昌《演繁露》材料二:明•杨荣《<题苏武忠节图>跋》实词推断虚词推断文言断句文化常识文意理解翻译句子文意理解与情节鉴赏2022年唐·杜牧《投知己书》实词推断虚词推断文言断句信息筛选文意理解翻译句子文意理解与归纳2021年宋·苏轼《魏武帝论》唐·朱敬则《魏武帝论》实词推断虚词推断文言断句信息筛选文意理解翻译句子文意理解与归纳2.命题规律及备考策略【命题规律】在对文言文文意方面的考查,天津卷考重点以信息筛选、文意理解与分析为考查题型:(1)“筛选文中的信息”,是指根据题目的要求,筛选出符合题干的信息。它要求学生在理解文意的基础上能够对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和归类,从而体现出对文章理解的程度。历年高考试题所涉及的需提取的信息类型有:①文本的观点及依据;②某种现象的本质;③某件事发生的原因及其发展所导致的结果;④某个人物的性格、行为举止特点及品质。(2)文言文理解与分析是天津高考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采用客观选择题(四选一)的形式,题干术语往往是“理解与分析”,且往往从人物、地点、时间、词义、关系、依据与结论等角度进行设误,以考查对文意的综合理解等。【备考策略】本类题型重点考查学生对文章大致的文意以及整体的行文脉络,需要学生在做题过程中能够精确进行信息定位,通过语句前后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判断。在应对这类题型方面,首先,需要对文章的整体脉络有相应的理解,在阅读过程中切勿直接进行跳读;其次,在理解文意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受到古代特殊名词以及文化常识的影响,应多在这方面进行积累;最后,可以通过标题以及文章出处综合理解作者的写作目的以及相应的类型,对文章的整体内容以及主要观点、态度进行思考与判断。【命题预测】2025年天津卷,对文意理解的考查,重点仍将是对信息筛选以及文意分析两个重要题型进行考查,在考查过程中,核心考查点为学生是否能够依据题目中的限定条件准确判断选项信息。考点精讲01信息筛选(2016·天津·高考)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李台州传[宋]杨万里李台州名宗质,字某,北人,不知何郡邑。母展,妾也,生宗质而罹靖康之乱,母子相失。宗质以父荫,既长,仕所至必求母,不得。姻家司马季思官蜀,宗质曰:“吾求母,东南无之,必也蜀乎?”从之西。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曰展婆,展婆。至暮,哭而归,不食。司马家人哀之,必宽譬之,乃饮泣强食。季思秩满东下,所经复然,竟不得。至荆州,复然。日旦夕号呼,嗌痛气惫,小憩于茗肆,垂涕。坐顷之,一乞媪至前,揖曰:“官人与我一文两文。”宗质起揖之坐,礼以客主。既饮茗,问其里若姓。媪勃然怒曰:“官人能与我几钱,何遽问我姓名?我非乞人也。”宗质起敬,谢曰:“某皇恐,上忤阿婆。愿霁怒,试言之,何害?恐或乡邻或亲族也,某倒囊钱为阿婆寿。”媪喜曰:“老婆姓异甚,不可言。”宗质力恳请,忽曰:“我姓展。”宗质瞿然起,抱之,大哭曰:“夫人,吾母也。”媪曰:“官人勿误,吾儿有验,右腋有紫痣,其大如杯。”宗质拜曰:“然。”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观者数十百人,皆叹息泣下。宗质负其母以归,季思与家人子亦泣。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母以高年终,宗质亦白首矣。宗质乾道庚寅为洪倅,时予为奉新县令,屡谒之,不知其母子间也。明年,予官中都,宗质造朝,除知台州。朝士云:“李台州,曾觌姻家也。觌无子,子台州之子。”予一见不敢再也,亦未知其孝。后十七年,台州既没,予与丞相京公同为宰掾。谈间,公为予言李台州母子事。予生八年,丧先太夫人,终身饮恨。闻之,泣不能止,感而为之传。赞曰:孔子曰:“孝悌之至通于神明。”若李台州,生而不知失母,壮而知求母,求母而不得,不得而不懈,遍天下之半,老而乃得之。昔东坡先生颂朱寿昌,至今咏歌以为美谈。若李台州,其事与寿昌岂异也,兹不谓之至孝通于神明乎?非至孝奚而通神明,非通神明奚而得母?予每为士大夫言之,闻者必泣。人谁无母?有母谁无是心哉?彼有未尝失母,而有母不待求母,而母存或忽而不敬,或悖而不爱者,独何心欤?(选自《杨万里集笺校》)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李台州“至孝”的一组是()①既长,仕所至必求母②舟所经过州,若县若村市,必登岸,遍其地大声号呼③某倒囊钱为阿婆寿④右袒示之,于是母子相持而哭⑤自是奉板舆孝养者十余年⑥觌无子,子台州之子A.①②⑤ B.①③④C.①⑤⑥ D.②④⑥【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阅读中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解答时一般要注意读透题干包含的信息和限制,再将所给句子放回原文,结合上下文进行判断。此题人物是“李台州”,其品质是“至孝”,③句意思是“我愿意倾囊为阿婆馈赠财物”,结合上下文可知,此时他还不知道阿婆就是自己的母亲,他这样说表明他是一个善良、乐于助人的人,不能直接反映“至孝”;④写知道彼此为母子后两人痛哭,不能表现“至孝”;⑥句意思是“曾觌没有儿子,把台州的儿子当作自己的儿子”,与李台州“至孝”无关。排除这三句,答案自然就出来了。(2019年·天津·河西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陆俟,代人也。父突,道武初,帅部人从征伐,数有战功,位上党太守、关内侯。俟少聪慧。明元践祚,袭爵关内侯。太武征赫连昌,诏俟督诸军镇以备蠕蠕①。与西平公安颉攻克武牢,赐爵建邺公,拜冀州刺史。时考州郡,唯俟与河内太守丘陈为天下第一。转武牢镇大将。平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安定镇大将,追讨玉等,皆获之。迁怀荒镇大将。未期,诸高车莫弗②惧俟严急,请前镇将郎孤。太武许之。征俟,至京朝见言不过周年郎孤身必败高车必叛帝疑不实切责之以公归第。明年,诸莫弗果杀郎孤以叛。帝闻之大惊,召俟问其故。俟曰:“夫高车之俗,上下无礼。无礼之人,易生陵傲,不过期年,无复上下。既无上下,然后收之以威,则人怀怨忿。怨忿既多,败乱彰矣。”帝叹曰:“卿身乃短,虑何长也!”即日复除散骑常侍。帝征蠕蠕,破凉州,常随驾别督辎重。又与高凉王那复渡河南略地。仍迁长安镇大将。与高凉王那击盖吴于杏城,获吴二叔。诸将欲送京师,俟独不许,曰:“若不斩吴,恐长安之变未已。一身藏窜,非其亲信,谁能获之?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不如私许吴叔,免其妻子,使自追吴。”诸将咸曰:“今获其二叔,唯吴一人,何所复至?”俟曰:“诸君不见毒蛇乎?不断其头,犹能为害。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遂舍吴二叔,与之期。后数日,果斩吴以至。安定卢水刘超等叛,太武以俟威恩被关中,诏以本官加督秦、雍诸军,镇长安。帝曰:“超等恃险,不顺王命,朕若以重兵与卿,则超等必合为一;若以轻兵与卿,则不制矣。令使卿以方略定之。”于是俟单马之镇。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超犹无降意。俟乃率其帐下见超。超使人逆曰:“三百人以外,当以弓马相待;三百人以内,当以酒食相供。”乃将二百骑诣超。超备甚严,遂纵酒,尽醉而还。后伪猎,谐超。与士卒约曰:“今会发机,当以醉为限。”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超首。士卒应声纵击,遂平之。帝大悦,征拜外都大官。(节选自《北史·陆俟传》)注:①蠕蠕:柔然,是公元4世纪末至6世纪中叶,继匈奴、鲜卑之后,活动于我国大漠南北和西北广大地区的古代民族之一。②高车莫弗:高车,是北朝人对漠北一部分游牧部落的泛称;莫弗是古代北方少数民族部落首领的称谓。以下句子中,全都直接表现陆俟有谋略的一组是()①与西平公安顿攻克武牢,赐爵建邺公②平羌狄子玉等叛,复转为安定镇大将③若停十万众追一人,非上策也④况除腹心之疾,而曰必遗其类,可乎?⑤既至,申扬威信,示以成败⑥俟乃诈醉,上马大呼,斩超首A.①④⑤ B.③④⑥ C.①②⑤ D.②③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概括人物形象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审读题干,明确要求,题干中的关键信息为“直接表现”和“有谋略”,注意分析题干列举的传主的一些具体事例,根据其所言所为判断是否符合题干要求。①②是写陆俟有战功,赐爵封侯⑤不是直接体现其谋略。故选B。方法指导1.细读题干明指向题干的表述形式已呈现某种“指向”,从内容方面说,有的指向单一(要求围绕人物性格等某一个方面筛选),有的指向多元(要求围绕两个方面筛选);从形式上说,有的选“是”,有的选“非”。另外,要特别注重题干中的限制性词语,如“全部”“分别”“直接”等。2.“题”“文”对照辨“是”“非”准确把握筛选信息的标准之后,将选项中的每一句放回到原文具体语境中,根据题干所给的条件比对、思考、筛选。有时忽略一个条件,可能会导致误选。3.巧用排除定答案尽管题型有些许不同,但排除法却基本共通。首先,排除题干中不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也就是表现的是其他人的信息。其次,再排除尽管是表现主人公的信息,但和题干要求不对应的信息,如上题⑤“幽处独居,考论实虚”说的是王充做学问,未论及其美德。考点精讲02文意理解与分析原文:陈尧佐,字希元,其先河朔人。尧佐进士及第,历魏县、中牟尉,为《海喻》一篇,人奇其志。后为两浙转运副使。钱塘江篝石为堤,堤再岁辄坏。尧佐请下薪实土乃坚久,丁谓不以为是,徙京西转运使,后卒如尧佐议。徙河东路,以地寒民贫,仰石炭以生,奏除其税。又减泽州大广冶铁课数十万。天禧中,河决,起知滑州,造木龙以杀水怒,又筑长堤,人呼为“陈公堤”。徙并州。每汾水暴涨,州民辄忧扰,尧佐为筑堤,植柳数万本,作柳溪,民赖其利。累迁右谏议大夫,为翰林学士,遂拜枢密副使。选项:陈尧佐治水有方,功劳卓著。为治钱塘江水患,他建议用“下薪实土”法,以保堤岸坚固持久;在滑州,创“木龙杀水”法,堵黄河决口,又筑防护长堤,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解析】选项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地点,“并沿汾水筑堤植柳,消除水灾”的地点不是在“滑州”,而是在“并州”。比对选项中人物行为、事件发生的地点与原文是否一致,防止地点概括错误。原文:(张)浚入相,荐之朝。除临安府教授未赴丁父忧改知隆兴府奉新县戢追胥不入乡民逋赋者揭其名市中民欢趋之赋不扰而足县以大治会陈俊卿、虞允文为相,交荐之,召为国子博士。侍讲张栻以论张说出守袁,万里抗疏留栻,又遗允文书,以和同之说规之,栻虽不果留,而公论伟之。选项:杨万里为人正直,遇事敢言。他任奉新知县时,张栻因事被贬袁州,他上疏为张栻抗争,又写信劝宰相虞允文助力,事虽未成,但大家公认杨万里人格高尚。【解析】“他任奉新知县时”错误,根据文中“召为国子博士”可知,杨万里“抗疏留栻”是在他担任国子博士时。命题者故意将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颠倒。分析时要特别注意选项中的时间词语,并与原文比对,理清人物在何时做了某事,防止时间混乱。方法指导解答概括分析题,在全面理解、整体把握文本内容的前提下,必须将选项所述的内容与原文对应的信息仔细比照,仔细甄别。命题者有时将子虚乌有的事实混杂在正确的叙述之中,考查考生对文本内容把握的准确性,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无中生有”。2.比照“事件”的参与者命题者对“事实”的叙述有时故意把具体事件的参与者弄错,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张冠李戴、移花接木”。3.比照“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命题者有时故意弄错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4.比照“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命题者有时会对事件实施的方式和方法作曲解,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曲解文意”。5.比照“事件”各个环节的因果关系命题者有时在事件各环节的因果关系上设误,这种设误方法一般称为“错置因果、强加因果”。1.(2019年·天津·期中)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萧至忠,沂州丞人。少与友期诸路,会雨雪,人引避,至忠曰:“宁有与人期可以失信?”卒友至乃去,众叹服。仕为伊阙、洛阳尉。迁监察御史,劾奏凤阁侍郎苏味道赃贪,超拜吏部员外郎。中宗神龙初,为御史中丞。始,至忠为御史,而李承嘉为大夫,尝让诸御史曰:“弹事有不咨大夫,可乎?”众不敢对,至忠独曰:“御史,天子耳目也,其所请奏当专达,若大夫许而后论,即劾大夫者,又谁白哉?”承嘉惭。至是,承嘉为户部尚书,至忠劾祝钦明、窦希玠与承嘉等罪,百僚震悚。节愍太子以兵诛武三思而败,宗楚客等谂①侍御史冉祖雍上变②,言相王与太子谋。帝欲按之,至忠泣曰:“往者天后欲以相王为太子而王不食累日独请迎陛下其让德天下莫不闻陛下贵为天子不能容一弟受人罗织耶窃为陛下不取。”帝纳其言,止。寻授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俄为侍中、中书令。韦后尝为其弟洵与至忠殇女冥婚。唐隆元年,至忠以后党应坐,而太平公主为言,出为晋州刺史,治有名。太平浸用事③,至忠乃自附纳,且丐还。主以至忠子任千牛死韦氏难,意怨望易动,能助己,请于帝。拜刑部尚书,复为中书令,封酂国公,乃参主逆谋。先天二年,主败,至忠遁入南山。数日,捕诛之,籍其家。至忠始在朝,有风望,容止闲敏,见推为名臣。外方直,纠擿不法,而内无守,观时轻重而去就之。始为御史,桓彦范等颇引重。五王失政,更因武三思得中丞,附安乐公主为宰相。及韦氏败,遽发韦洵垄④,持其女柩归。后依太平,复当国。尝出主第,遇宋璟,璟戏曰:“非所望於萧傅。”至忠曰:“善乎,宋生之言。”然不能自返也。娣⑤嫁蒋钦绪,钦绪每戒之,至忠不听。叹曰:“九世卿族,一举而灭之,可哀也已!”不喜接宾客,以简俭自高,故生平奉赐,无所遗施,及籍没,珍宝不可计。然玄宗贤其为人,后得源乾曜,亟用之,谓高力士曰:“若知吾进乾曜遽乎?吾以其貌言似萧至忠。”力士曰:“彼不尝负陛下乎?”帝曰:“至忠诚国器,但晚谬尔,其始不谓之贤哉?”赞曰:异哉,玄宗之器萧至忠也,不亦惑乎!至忠本非贤,而帝以乾曜似之,遽使当国。或称帝不以罪掩才,益可怪叹。(《新唐书·萧至忠传》,有删改)[注]①谂:唆使。②上变:向朝廷告发谋反等非常事变。③浸用事:逐渐掌权。④垄:坟冢。⑤娣:妻妹。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直接体现萧至忠投机势利的一组是①太平浸用事,至忠乃自附纳 ②意怨望易动,能助己③始为御史,桓彦范等颇引重 ④更因武三思得中丞⑤及韦氏败,遽发韦洵垄,持其女柩归 ⑥娣嫁蒋钦绪,钦绪每戒之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⑤ D.②③⑥【答案】B【解析】此题考核筛选文中信息的能力,文言文信息筛选的题目,大多是人物性格分析,答题时注意题干的要求是“什么人”的“什么”品质,还要注意有没有“直接表现”等字样,注意运用排除法作答。还有某人的什么做法、某人做事成功或失败的原因、景物或物象特征的分析等,答题方式和人物性格分析类似。答题时中排除法,①④⑤全部直接体现萧至忠投机势利。②是说太平公主因韦后作乱萧至忠的儿子被杀事件,拉拢萧来帮助自己;③是说萧至忠做御史,桓彦范等人十分器重他;⑥是说萧至忠的妻妹嫁给蒋钦绪,蒋钦绪常劝诫他。排除这三项可以得到答案。故选B。2.(2022年·天津·河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一)卓吾曰:晁错对策①,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故曰:“五帝神圣,其臣莫及,而自亲事。”亲事则不可不知术数矣。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贾生虽千古之英,然与文帝远矣,是岂文帝咸有一德②之臣乎?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是故晁错伤之,而推之以与五帝并也。然谓汉文无辅则可,谓其不知术数则不可。夫治国之术多矣,若谓人尽不知术数,必欲其皆就己之术数,则亦岂得谓之知术数哉?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汉高有汉高之术数也,二五帝霸又自有二五帝霸之术数也。以至六家九流,凡有所挟以成大功者,未常不皆有真实一定之术数。唯儒者不知,故不可以语治。虽其间亦有一二偶合,然皆非性定神契,心融才会,真若执左券③而后为之者也。是故因其时,用其术,世无定时,我无定术,是之谓与时消息而己不劳,上也。执其术,驭其时,时固无常,术则有定,是之谓执一定以应于不穷,次也。若夫不见其时,不知其术,时在则术在,而术不能违时;术在则时在,而时亦不能违术:此则管夷吾诸人能之,上之上也。若晁错者,不过刑名之一家,申、商之一术,反以文帝为不知学术,而欲牵使从己,惑矣!(明·李贽《焚书·晁错》有删节)(二)昔者晁错尽忠为汉,谋弱山东之诸侯。山东诸侯并起,以诛错为名。而天子不察,以错为说。天下悲错之以忠而受祸,而不知错之有以取之也。夫以七国之强而骤削之,其为变岂足怪哉!错不于此时捐其身,为天下当大难之冲,而制吴楚之命,乃为自全之计,欲使天子自将,而已居守。且夫发七国之难者,谁乎?己欲求其名,安所逃其患?以自将之至危与居守之至安己为难首择其至安而遣天子以其至危此忠臣义士所以愤惋而不平者也。当此之时,虽无袁盎,错亦不免于祸。何者?己欲居守,而使人主自将,以情而言,天子固已难之矣。而重违其议,是以袁盎之说,得行于其间。使吴、楚反,错以身任其危,日夜淬砺,东向而待之,使不至于累其君,则天子将恃之以为无恐,虽有百袁盎,可得而间哉?(北宋·苏轼《晁错论》,有删节)【注释】①晁错对策:晁错是西汉政治家、文学家。“对策”指晁错写的政论文《贤良对策》。②咸有一德:《尚书》篇名,这篇经文的主题就是“一德之事”。作者据传是商之重臣伊尹。伊尹一生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军事、文化、教育等多方面都做出过卓越贡献,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贤能相国、帝王之师。③左券:古代称契约为券,用竹做成,分左右两片,立约的各拿一片,左券常用做索偿的凭证。后来说有把握叫操左券。下列六句编为四组,都属于作者评述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原因的一组是()①其臣莫及,而自亲事 ②今观其时在廷诸臣,仅贾生耳③夫既不得如五霸之佐,贤于其主 ④又不得如三王之臣,与主而俱贤⑤则孝文真孤立无辅者矣 ⑥汉文有汉文之术数也A.①②⑤ B.③④⑤ C.①③④ D.②⑤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概括要点的能力。根据“直推汉文于五帝,非谀也,以其臣皆莫及也”可知,作者认为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是因为他的臣子都比不上他贤能。①说的是五帝,与晁错直推文帝于五帝无关。②是对汉文帝臣子中只有贾生才能过人的评价,臣子贤能,不是直推文帝于五帝的原因。⑥这是对汉文帝有汉文帝治国方法的评论,是为了论述治国之术与人才、时势的关系,与晁错直推汉文于五帝无关。故选B。3.(2023年·天津·滨海模拟)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甲)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纤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拟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驱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富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节选自《汉书•食货志》)(乙)常山之东,河汝之间,蚤生而晚杀,五谷之所蕃孰也,四种而五获。中年亩二石,一夫为粟二百石。今也仓廩虚而民无积,农夫以鬻子者,上无术以均之也。故先王使农、士、商、工四民交能易作,终岁之利无道相过也。是以民作一而得均。民作一则田垦,奸巧不生。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奸巧不生则民治。富而治,此王之道也。粟者,民之所归也;粟者,财之所归也;粟者,地之所归也。粟多则天下之物尽至矣。故舜一徙成邑,二徙成都,叁徙成国,舜非严刑罚重禁令,而民归之矣。去者必害,从者必利也。先王者善为民除害兴利,故天下之民归之。所谓兴利者,利农事也;所谓除害者,禁害农事也。农事胜则入粟多,入粟多则国富,国富则安乡重家,安乡重家则虽变俗易习、驱众移民,至于杀之,而民不恶也。此务粟之功也。(节选自《管子•治国》)《汉书•食货志》中的各句全属于其作者赞同的观点或做法的一组是()①仓廪实而知礼节 ②用之亡度③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 ④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⑤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 ⑥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A.①③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①②④【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②是作者反对的观点。③是客观陈述汉代建国时间,并非作者的观点态度,也不是做法。⑥是战争和旱灾导致的后果,与观点或做法无关。排除②③⑥。故选C。4.(2022·天津·河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李密①,字玄邃,本辽东襄平人。尝欲寻包恺②,乘一黄牛,被以蒲鞯③,仍将《汉书》一帙挂于角上,一手挺牛靷④,一手翻卷书读之。尚书令、越国公杨素见于道,从后按辔蹑之,既及,问曰:“何处书生,耽学若此?”密识越公,乃下牛再拜,自言姓名。又问所读书,答曰《项羽传》。越公奇之,与语大悦,谓其子玄感等曰:“吾观李密识度,汝等不及。”于是玄感倾心结托。隋左武卫大将军李子雄坐事被收,系送行在所,于路杀使者,亡投玄感,乃劝玄感速称尊号。玄感问于密,密曰:“昔陈胜自欲称王,张耳谏而被外;魏武将求九锡,荀彧止而见疏。今者密若正言,还恐追踪二子;阿谀顺意,又非密之本图。何者?兵起已来,虽复频捷,至于郡县,未有从者。东都守御尚强,天下救兵益至。公当身先士众,早定关中,乃欲急自尊崇,何示人不广也!”玄感笑而止。荥阳太宗杨庆及通守张须陀以兵讨(翟)让,让曾为须陀所败,闻其来,大惧,将远避之。密曰:“须陀勇而无谋,兵又骤胜,既骄且狠,可一战而擒之。公但列阵以待,为公破之。”让不得已,勒兵将战,密分兵千余人于木林间设伏。让与战不利,稍却,密发伏自后掩之,须陀众溃,与让合击,大破之,遂斩须陀于阵。大业十三年春,密与让领精兵千人出阳城北,逾方山,自罗口袭兴洛仓,破之。开仓恣人所取,老弱襁负,道路不绝,众至数十万。隋越王侗遣虎贲郎将刘长恭率步骑二万五千讨密,密一战破之,长恭仅以身免。翟让部将王儒信劝让为大冢宰,总统众务,以夺密之权。让兄宽复谓让曰:“天子止可自作,安得与人!汝若不能作,我当为之。”密闻其言,阴有图让之计。明日,让径至密所,欲为宴乐,密具馔以待之,其所将左右,各分令就食。密引让入坐,以良弓示让,让方引满,密遣壮士自后斩之,并杀其兄宽及王儒信。高祖遣使迎劳,相望于道,密大喜,谓其徒曰“我有众百万,一朝至此,命也。今事败归国,幸蒙殊遇,当思竭忠以事所奉耳!且山东连城数百知吾至此遣使招之尽当归国比于窦融勋亦不细岂不以一台司见处乎?”及至京师,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寻拜光禄卿,封邢国公。——节选自《旧唐书·李密传》,有删节【注释】①李密(582年-619年1月20日),字玄邃,一字法主,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人,祖籍辽东襄平(今辽宁辽阳南),隋唐时期的群雄之一。②包恺:隋朝东海人,字和乐。大业中,为国子助教。当时《汉书》学者以他和萧该为宗匠,聚徒教授,门人数千。③蒲鞯:垫在牛背上的蒲草垫子。④靷:古代拴在车轴上拉着车前进的皮带。下面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李密对学习孜孜以求,曾经把书籍挂在牛角上,一手牵着缰绳,一手翻书阅览。成语“负薪挂角”的“挂角”典故即出自这里。B.李密借用张耳劝阻陈胜称王、有或劝阻魏武帝求九锡的典故意在为自己的进谏做铺垫。C.李密听到翟让与翟宽的对话后便萌发了除掉翟让的想法,借宴饮之机,设下伏兵,杀了翟让、翟宽及王儒信。D.高祖派出众多使者迎接、慰劳李密,把李密接到京城后,对李密的礼节十分周到,待遇十分优厚,李密深感欣慰。【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把李密接到京城后,对李密的礼节十分周到,待遇十分优厚,李密深感欣慰”错误,原文为“及至京师,礼数益薄,执政者又来求贿,意甚不平”,到了京城,待遇礼节越加淡薄,执政者又来索取贿赂,李密内心很不平。故选D。5.(2023·天津东丽·天津市第一百中学校考模拟预测)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贤士隐居者士子修己笃学,独善其身,不求知于人,人亦莫能知者,所至或有之,予每惜其无待。比得《上虞李孟传》录示四事,故谨书之。其一曰,慈溪蒋季庄,当宣和间,鄙王氏①之学,不事科举,闭门穷经,不妄与人接。高抑崇居明州城中,率一岁四五访其庐。季庄闻其至必倒屣出迎相对小室极意讲论自昼竟夜殆忘寝食告去则送之数里相得欢甚。或问抑崇曰:“蒋君不多与人周旋,而独厚于公,公亦拳拳于彼,愿闻其故?”抑崇曰:“余终岁读书,凡有疑而未判,与所缺而未知者,每积至数十,辄一扣之,无不迎刃而解。”而蒋之所长,他人未必能知之。世之所谓知己其是乎?其二曰,王茂刚,居明之林村,在岩壑深处。有弟不甚学问,使专治生以糊口,而茂刚刻意读书,足迹未尝妄出,尤邃于《周易》。沈焕通判州事,尝访之。其见趣绝出于传注之外云。气象严重,窥其所得,盖进而未已也。其三曰,顾主薄,不知何许人,南渡后寓于慈溪。廉介有常,安于贫贱,不蕲人之知。至于践履间,虽细事不苟也。平旦起,俟卖菜者过门,问菜把直几何,随所言酬之。他饮食布帛亦然。久之人皆信服,不忍欺。苟一日之用足,则玩心坟典,不事交游。其四曰,周日章,信州永丰人。操行介洁,为邑人所敬。开门授徒,仅有以自给,非其义一毫不取。家至贫,常终日绝食,邻里或以薄少致馈。时时不继,宁与妻子忍饿,卒不以求人。隆寒披纸裘,客有就访,亦欣然延纳。望其容貌,听其论议,莫不耸然。县尉谢生遗以袭衣,曰:“先生未尝有求,吾自欲致其敬耳,受之无伤也。”日章笑答曰:“一衣与万钟等耳,倘无名受之,是不辨礼义也。”卒辞之。是四君子,真可书史策云。(选自(宋)洪迈《容斋随笔》,有删改)以下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蒋季庄不仅看不起王安石的学问,而且不愿参加科举考试,总是闭门研究经书,从来不与外人交往。B.王茂刚和他弟弟不一样,他弟弟不喜欢做学问,他却潜心读书,不轻易外出,尤其对《周易》有很深的造诣。C.顾主簿家中并不富足,买菜却不在乎价钱。如果东西够一天用了,他就专心研究典籍,不喜欢交游。D.周日章家中很贫穷,经常断粮,但从不求人,连县尉谢生送给他一套衣服他也拒不接受。【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从来不与外人交往”错误,第二段说的是“不妄与人接”,这是说不随便和人往来,而且下文也提到他和高抑崇之间的来往。故选A。1.(2024年·天津·和平一模)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韩愈,字退之,昌黎人。父仲卿,无名位。愈生三岁而孤,养于从父兄。愈以自孤子,幼刻苦学儒,不俟奖励。洎举进士,投文于公卿间,故相郑余庆颇为之延誉。由是知名于时。寻登进士第。愈发言真率,无所畏避,操行坚正,拙于世务。德宗晚年,政出多门;宰相不专机务。宫市之弊,谏官论之不听。愈尝上章数千言极论之,不听,怒,贬为连州阳山令,量移江陵府掾曹。愈自以才高,累被摈黜,作《进学解》以自喻,执政览其文而怜之,以其有史才,改比部郎中、史馆修撰。逾岁,转考功郎中、知制诰,拜中书舍人。俄有不悦愈者,摭其旧事,言愈前左降为江陵掾曹,荆南节度使裴均馆之颇厚,均子锷凡鄙,近者锷还省父,愈为序饯锷,仍呼其字。此论喧于朝列,坐是改太子右庶子。元和十二年八月,宰臣裴度为淮西宣慰处置使,兼彰义军节度使,请愈为行军司马。愈性弘通,与人交,荣悴不易。少时与洛阳人孟郊、东郡人张籍友善。二人名位未振,愈不避寒暑,称荐于公卿间。而籍终成科第,荣于禄仕,后虽通贵,每退公之隙,则相与谈宴,论文赋诗如平昔焉。而观诸权门豪士,如仆隶焉,瞪然不顾。而颇能诱厉后进,馆之者十六七,虽晨炊不给,怡然不介意。(节选自《旧唐书·韩愈传》,有删改)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盖尝论天人之辨:以谓人无所不至,惟天不容伪。智可以欺王公,不可以欺豚鱼;力可以得天下,不可以得匹夫匹妇之心。故公之精诚,能开衡山之云,而不能回宪宗之惑;能驯鳄鱼之暴,而不能弭李逢吉之谤;能信于南海之民,庙食百世,而不能使其身一日安于朝廷之上;盖公之所能者天也,其所不能者人也。始潮人未知学,公命进士赵德为之师,自是潮之士,皆笃于文行,延及齐民,至于今,号称易治。信乎孔子之言:“君子学道则爱人,小人学道则易使也。”潮人之事公也,饮食必祭,水旱疾疫,凡有求必祷焉。而庙在刺史公堂之后,民以出入为艰。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元祐五年,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或曰:“公去国万里而谪于潮,不能一岁而归,没而有知,其不眷恋于潮也审矣!”轼曰:“不然。公之神在天下者,如水之在地中,无所往而不在也。而潮人独信之深,思之至,煮蒿凄怆,若或见之。譬如凿井得泉,而曰水专在是,岂理也哉!”元丰元年,诏封公昌黎伯,故榜曰“昌黎伯韩文公之庙”。(节选自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韩愈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寄养在表兄家,从小学习刻苦,不需要别人的奖励来督促。B.韩愈上过几千言的奏章论述宫市的弊端,皇帝大为生气,将他贬到边远的阳山做县令。C.韩愈忠君爱国,苏轼认为他的能力可以影响天地万物,却不善于处理复杂的人事。D.韩愈在潮州任职时注重教育,政绩突出,受到百姓爱戴,朝廷为了表示对他的褒扬,为他建了新庙。【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朝廷为了表示对他的褒扬,为他建了新庙”错误。原文“前太守欲请诸朝作新庙,不果”“朝散郎王君涤来守是邦,凡所以养士治民者,一以公为师,民既悦服,则出令曰:‘愿新公庙者,听。’民欢趋之,卜地于州城之南七里,期年而庙成”可知,是王涤提议,当地百姓建设的韩公祠庙。故选D。2.(2024年·天津·南开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昌言举进士时,吾始数岁,未学也。忆与群儿戏先府君侧,昌言从旁取枣栗啖我;家居相近,又以亲戚故,甚狎。今十余年,又来京师,而昌言官两制,乃为天子出使万里外强悍不屈之虏庭,建大旆,从骑数百,送车千乘,出都门,意气慨然。自思为儿时,见昌言先府君旁,安知其至此?富贵不足怪,吾于昌言独有感也!大丈夫生不为将,得为使,折冲口舌之间足矣。往年彭任从富公使还,为我言曰:“既出境,宿驿亭。闻介马数万骑驰过,剑槊相摩,终夜有声,从者怛然失色。及明,视道上马迹,尚心掉不自禁。”凡虏所以夸耀中国者,多此类,中国之人不测也。故或至于震惧而失辞,以为夷狄笑。呜呼!何其不思之甚也!昔者奉春君使冒顿,壮士大马皆匿不见,是以有平城之役。今之匈奴,吾知其无能为也。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况于夷狄!请以为赠。(节选自苏洵《送石昌言使北引》)材料二:娄敬赐姓刘,拜为郎中,号奉春君。汉七年,韩王信反,高帝自往击之。至晋阳,闻信与匈奴欲共击汉,上大怒,使人使匈奴。匈奴匿其壮士、肥牛马,但见老弱及羸畜。使者十辈来,皆言匈奴可击。上使刘敬复往使匈奴,还报曰:“两国相击,此宜夸矜见所长,今臣往,徒见羸瘠老弱,此必欲见短,伏奇兵以争利。愚以为匈奴不可击也。”上怒,械系敬广武,遂往至平城。匈奴果出奇兵围高帝白登,七日然后得解。(节选自司马迁《史记·刘敬叔孙通列传》)材料三:孟子曰:“说大人,则藐之,勿视其巍巍然。堂高数仞,榱题数尺,我得志,弗为也。食前方丈,侍妾数百人,我得志,弗为也。般乐饮酒,驱骋田猎,后车千乘,我得志,弗为也。在彼者,皆我所不为也;在我者,皆古之制也,吾何畏彼哉?”(选自《孟子·尽心下》)材料四:兵者,诡道也。故能而示之不能用而示之不用近而示之远远而示之近;利而诱之,乱而取之,实而备之,强而避之,怒而挠之,卑而骄之,佚而劳之,亲而离之。攻其无备,出其不意。此兵家之胜,不可先传也。(节选自春秋·孙武《孙子兵法·始计篇》)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从骑数百,送车千乘”描写了石昌言离京出使虏庭时的盛况,流露出苏洵对石昌言为国出使的钦慕。B.苏洵引用孟子“说大人,则藐之”之言,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不畏强敌。C.刘敬识破匈奴故意示弱的诈术而刘邦贸然进攻被围的事例,从反面证明,敌人越是气势汹汹,越不足畏。D.《孙子兵法·始计篇》选文部分认为,战争胜负不可预设,军事指挥者往往要在战争中依具体情况做出决断。【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意在告诫昌言要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错,“依礼乐之古制行事,不图享乐”为《孟子•尽心下》的意思,非苏洵劝诫昌言之义。故选B。3.(2024年·天津·河东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相国何病,上问曰:“君即百岁后,谁可代君?”对曰:“知臣莫如主。”帝曰:“曹参何如?”曰:“帝得之矣!”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居无何,使者果召参……参代何为相举事,无所变更。一遵何约束择吏木讷重厚长者召为丞相史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宾客见参不事事,皆欲有言,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说。……参子窑为中大夫,帝怪参不治事,使窑私问之,参怒,笞窋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帝让参曰:“乃者我使谏君也。”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臣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以陛下言是也。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帝曰:“善。”——清·吴乘权《纲鉴易知录》(有删节)材料二:读汉史者多曰: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民歌之曰:萧何为法,顜若画一。曹参代之,守而勿失。载其清净,民以宁谧。其为汉之二贤相也至矣哉。论曰:非也。暑牛之渴也,竖子饮之渟淖之污,牛渴已久,得渟淖之污,宁顾清泠之水乎?设使竖子牵之于清泠之水,则涤乎肠中之泥也。牛然后知渟淖之污,不可终日而饮之。百姓罹秦之渴已久矣。萧何曰:吾所以为法律,是权天下之草创也。若不止此,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是牵民于清泠水也。曹参日荒于酒,惠帝讯焉。参罔于惠帝曰:高帝创之,陛下承之,萧何造之,臣参遵之。陛下垂拱,臣等守职。惠帝以为是也,民又歌之也。呜呼!汉之民以汉之污,愈于秦之渴,不知牵于清泠之水,涤乎肠中之泥也。萧何之传曹参也,若木工能构材而未果覆,而终者必待善覆者成焉。何既构矣,谓参为覆者。参守其构而不能覆,徒欺君曰:陛下不如高帝,臣参不如萧何……吾病汉史以萧何为善求继,以曹参为堪其后,故为之论。——唐·程晏《萧何求继论》(有删节)(1)下列选项中,都能反映出曹参清静无为思想的一组是()①参闻何薨,告舍人:“趣治行!” ②参辄饮以醇酒,莫得开说。③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④曹参守萧何之规,日醉以酒⑤载其清净,民以宁谧 ⑥将致君为成康之君,使民为成康之民A.②④⑥ B.①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曹参听闻萧何薨逝的态度。不能反映曹参“清静无为”。②曹参劝他人饮酒。不能反映曹参“清静无为”。⑥萧何解释制定法律的原因。不能反映曹参“清静无为”。排除①②⑥。故选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曹参接任相国后,清静无为,赢得了百姓的赞誉,没有辜负君王对它的信赖和萧何对他的极力举荐。B.面对君王的疑虑试探,曹参先是责罚了自己的儿子,后又在皇帝询问的时候直言不讳,打消了皇帝的疑虑。C.程晏认为,曹参的法其实是利用了百姓的急切心理,并没有真正做到在其位谋其政,而萧何在寻找继任者这个问题上也算不上有眼光。D.《萧何求继论》观点鲜明,作者面对历史上著名的人物,敢于大胆批驳,不落窠臼,眼光见识自有独到之处。【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没有辜负君王对它的信赖”错,依据“至朝时,帝让参曰”,可知君王对曹参是有所指责的,不是完全信赖。故选A。4.(2024年·天津·红桥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文本一:先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及举进士时,学者方为四六,号时文,公已独步其间。天圣七年,补国子监生。是秋取解,明年南省试,皆为第一人,由是名重当世。先公平生以奖进贤材为己任。今湖州孙正言觉为合肥主簿,未与公相识。郡守怒之,欲捃拾以罪。时胡侍讲在太学以属公,公为作手书与其寮佐,令保全之,遂获免。福州处士陈烈,素不与公相识。公闻其名,知其行义,屡荐于朝,乞赐召用,朝廷即召烈为国子监直讲。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初奉敕撰《唐书》,而《列传》则宋公祁所撰。书成奏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公曰:“宋公于传,功深而日久,岂可掩其名,夺其功?”于是《列传》书宋公。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虽以此屡被谗谤,至于贬逐。及居大位,毅然不少顾惜,尤务直道而行,横身当事,不恤浮议。是时,今司徒韩魏公当国,每诸公聚议,事有未可,公未尝不力争,或奏事上前,众议未合,公亦往返折难,无所顾避。(选自《欧阳修集·附录二·先公事迹》,有删改)文本二:呜呼哀哉!公之生于世,六十有六年。民有父母,国有蓍龟,斯文有传,学者有师。君子有所恃而不恐,小人有所畏而不为。誓如大川乔岳,不见其运动,而功利之及于物者,盖不可以数计而周知。今公之没也,赤子无所仰芘,朝廷无所稽疑。昔我先君怀宝遁世,非公则莫能致,而不肖无状,因缘出入;受教于门下者,十有六年于兹。闻公之丧,义当匍匐往吊,而怀禄不去,愧古人以忸怩,缄词千里,以寓一哀而已矣。盖上以为天下恸,而下以哭其私。呜呼哀哉。尚飨!(选自苏轼《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文本三:惟公生有闻于当时,死有传于后世,苟能如此足矣!如公器质之深厚,智识之高远,而辅学术之精微,故充于文章,见于议论,豪健俊伟,怪巧瑰琦。世之学者无问乎识与不识而读其文则其人可知。方仁宗皇帝临朝之末年,顾念后事,谓如公者,可寄以社稷之安危;及夫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谓千载而一时。功名成就,不居而去,其出处进退,又庶乎英魄灵气,不随异物腐散,而长在乎箕山之侧与颍水之湄。(选自王安石《祭欧阳文忠公文》,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反映欧阳修“器质深厚,智识高远,学术精微”的一组是()①太夫人以荻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②旧制惟列官最高者一人,公官高,当书③先公平生文章擅天下,未尝以矜人④先公天性劲正,不顾仇怨⑤君子有所恃而不恐⑥发谋决策,从容指顾,立定大计A.①③⑥ B.②④⑤ C.③④⑥ D.②③⑤【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概括、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①是陈述太夫人亲自教导欧阳修读书写字的;②是说编纂史书只属官位最高官职者;⑤是欧阳修在世的影响。排除有①②⑤的选项。故选C。(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欧阳修文冠天下。四六文盛行时他就独步其间;修撰《唐书》完成后,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文风豪健俊伟,令王安石叹服。B.欧阳修举贤好士。湖州孙觉与欧阳修还未相识时,郡守欲加罪于孙觉,欧阳修亲写书信使其获免;陈烈等亦曾得其相助。C.欧阳修性情耿直。韩琦主持国政时,公卿聚集议事,欧阳修都会据理力争;上朝奏事,众议不合时,也会反复争辩,无所顾忌。D.欧阳修德高望重。苏轼赞其“大川乔岳”般的地位,王安石叹其高远深厚的才识,由衷赞美欧阳修一生的人品功业,情真意切。【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皇帝赞其为修史第一人”错,原文是说欧阳修是当时修史的人中官职最高的,并非“修史第一人”,且皇上也未因此对其表示称赞。故选A。5.(2024年·天津·和平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各题。忠恕,违道不远(明)归有光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无。求道于无,而道始荒矣。求道于有,而道始存矣。求道者,非求其无也。求其无者,非求也。盖道根诸心,心所自有,奚庸之他!故求道于有者,求诸心之谓也。自尧、舜、禹、汤之迹远,文、武、周公之学荒,世之论道者不胜其说,而求道者不胜其涂;汶汶纷纷,孔氏之门辞而辟之,曰不足也,而为之说曰忠恕,则足以近道。夫天下方苦于道之难求其说宏远恣肆穷天极地哓哓焉唯恐其意之不详萃其终身之力白首有不得其源者。而孔氏之徒,一言以蔽之,何其言之简而功之径也!嗟乎!道固然也,非孔氏之徒为之也。天下之患,在于不知道。知其物而后能取之,知其途而后能由之,知其的而后能射之;夫然后取之而获,由之而至,射之而中也。不知其道而求之,何怪其言愈多,力愈勤,而愈不至也。嗟乎!亦取之心而已,谓道为远人,而心亦远人乎?天命之谓性,率是性而为道,心即道也。舍心以言道,则为荒远,荒远非道。舍道以言心,则为形躯,形躯非心。道也者,无所不尽,而心者,道之舍也。心以会道,而私或漓之;心以通道,而私或间之。心失其所以为心,故道失其所以为道。《诗》曰:“视尔不臧,我思不远。”呜呼!亦反之心而已矣。忠恕者,反诸其心,淳漓去间之道也。匹夫怀千金之璧,涂而失之,乌得不从其涂而求之也?物我之未融,形骸之未化,不能与天地万物为一体,融而化之,体乌有不一乎?故自圣人以下,未尝不勉勉于兹也。为人子者,以父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不孝?为人臣者,以君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不忠?居乎前后左右者,而以前后左右之心为心,则何患乎上下四方之不均?故忠恕非有所增益之也,求吾之心也。翳去而目明,垢去而鉴明,私去而心明,心明而道在是矣。故曰:“心之精神是谓圣。”故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孔氏之学,何其简而易,径而要也!抑此所谓忠恕者,先儒以为学者之忠恕耳。尝试推之,程子之言曰:充拓之,则天地化,草木蕃,万物一也。宇宙会合,由忠恕之故;宇宙浇漓,由不忠恕之故。秦、汉以来,上下之分严,君臣之情塞,失均于贫富,奔命于征求,骈死于诛罚。匹夫匹妇;不获自尽者多矣。长人者可无意于斯乎!(选自《震川先生集》,有删改)(1)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体现归有光对“道”的认识的一组是()①天下不求道于有,而求道于无 ②天命之谓性,率是性而为道,心即道也③而心者,道之舍也 ④心以会道,而私或漓之⑤心明而道在是矣 ⑥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A.③④⑤ B.①②⑥ C.①④⑥ D.②③⑤【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①是“天下人”求道的方式,不能直接体现“归有光”对道的认识。③讲明道安放的地方,不能直接体现归有光对道的认识。⑥是“孔子”之道,不能直接体现“归有光”对道的认识。故选D。(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围绕“求道于有”与“求道于无”展开,将求道的方式和结果进行对比,强调了求道者应当从实际出发,而非追求虚无。B.作者认为自从孔子及其弟子提出“道”后,道就始终存在于天地之间;而天下之所以会有种种祸患,其根源在于人们不了解“道”。C.文章通过匹夫失璧,“从其涂而求之”的生动描绘,形象地说明追求忠恕,即应“反诸其心”这一道理。D.本文运用排比、对比、引用等手法,论证有力;语言简练而深刻,字里行间透露出对“道”的深刻理解和独特见解。【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B.“作者认为自从孔子及其弟子提出‘道’后,道就始终存在于天地之间”错误,由原文第二段“道固然也,非孔氏之徒为之也”可知,道是本来就存在的,不是孔门门徒创造出来的。故选B。6.(2018年·天津·河东二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房乔,字玄龄,齐州临淄人。幼聪敏,博览经史,工草隶,善属文。年十八,本州举进士,授羽骑尉。父病绵历十旬,玄龄尽心药膳,未尝解衣交睫。太宗徇地渭北,玄龄杖策谒于军门,太宗一见,便如旧识,署渭北道行军记室参军。玄龄既遇知己,罄竭心力,知无不为。贼寇每平,众人竞求珍玩,玄龄独先收人物,致之幕府。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玄龄在秦府十余年常典管记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文约理赡初无稿草。高祖尝谓侍臣曰:“此人深识机宜,足堪委任。每为我儿陈事,必会人心,千里之外,犹对面语耳。”隐太子①以玄龄、如晦为太宗所亲礼,其恶之,谮之于高祖,由是与如晦并被驱斥。隐太子将有变也,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及如晦,令衣道士服,潜引入阁计事。及太宗入春宫,擢拜太子右庶子,赐绢五千匹。贞观元年,代萧瑀为中书令。论功行赏,以玄龄及长孙无忌、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五人为第一,进爵刑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节选自《旧唐书·房玄龄传》玄龄明达史事,辅以文学,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用法宽平,闻人有善,若己有之,不以求备取人,不以己任格物。与如晦引拔士类,常如不及。太宗每与玄龄谋事,必曰:“非如晦不能决。”及如晦至,卒用玄龄之策。盖玄龄善谋,如晦能断也。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故唐世称贤相推房、杜焉。玄龄虽蒙宠待,或以事被谴,辄累日诣朝堂,稽颡请罪,恐惧若无所容。节选自《资治通鉴·唐纪》贞观元年,封中书令房玄龄为邗国公,兵部尚书杜如晦为蔡国公,吏部尚书长孙无忌为齐国公,并为第一等,食邑实封一千三百户。皇从父淮安王神通上言:“义旗初起,臣率兵先至,今玄龄等刀笔之人,功居第一,臣窃不服。”太宗曰:“国家大事,惟赏与罚,赏当其劳,无功者自退;罚当其罪,为恶者咸惧。则知赏罚不可轻行也。今计勋行赏,玄龄等有筹谋帷幄、画定社稷之功,所以汉之萧何,虽无汗马,指踪推毂,故得功居第一。叔父于国至亲,诚无爱惜,但以不可缘私滥与勋臣同赏矣。”由是诸功臣自相谓曰:“陛下以至公,赏不私其亲,吾属何可妄诉。”初,高祖举宗正籍,弟侄、再从、三从孩童已上封王者数十人。至是,太宗谓群臣曰:“自两汉已降,惟封子及兄弟,其疏远者,非有大功,如汉之贾、泽,并不得受封。若一切封王,多给力役,乃至劳苦万姓,以养己之亲属。”于是宗室先封郡王其间无功者,皆降为县公。节选自《贞观政要·卷三》【注】①隐太子:是李世民之兄李建成。(1)下列句中分编四组,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是()①罄竭心力,知无不为 ②及有谋臣猛将,皆与之潜相申结,各尽其死力③每军书表奏,驻马立成 ④二人深相得,同心徇国⑤进爵邢国公,赐实封千三百户 ⑥夙夜尽心,惟恐一物失所A.①②③ B.①④⑥ C.②⑤⑥ D.③④⑤【答案】B【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传主形象的理解分析能力。题干要求选出“全都能够直接体现房玄龄精诚奉国的一组”,②句写他善于吸纳人才,壮大力量③句写其“善属文”⑤句写其所受封的爵位及食邑,属间接表现。所以选B项。(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据《旧唐书·房玄龄传》记载,隐太子将要发动兵变时,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叫他们穿道士的服装,秘密进内阁商量大事,使秦王李世民得以顺利成为皇太子。B.《资治通鉴·唐纪》一段中,唐太宗重用房、杜二人,善用房玄龄的谋略与杜如晦的决断,让他们密切合作,组成合力来辅佐自己,史称“房谋杜断”。C.《贞观政要·卷三》一段中,面对堂叔李神通对封房、杜二人国公的质疑,庸太宗以汉代萧何作比,论公行赏,得到诸位功臣的认可。D.以上一、二段文字,从不同的角度说明房玄龄珍惜人才,不计出身用人宽泛,取人所长,不求全责备。【答案】A【解析】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带着选项回到原文进行比较分析,做出判定。A项,“唐高祖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错误,应该是太宗令长孙无忌召玄龄和如晦。1.(2023·天津·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周礼》:“门关用符节,货贿用玺节,道路用旌节。”郑氏曰:“旌节,今使者所拥节也。”予以古事考之,知旌之与节不为一物也。旌者,旗类,如曰“孑孑干旌,在浚之城”是也。为其有柄可揭,有游可垂,故能建之于城,则其貌孑孑然;植之于野,则来者指以为望也。此足以见旌为旗属,其类可稽也。若夫节者,汉之铜虎、竹使符,唐之铜兽、龟、鱼,皆一类而异名也。考其意制,中分一物而两之,授者、受者各执其半以待参验,则符瑞圭璋亦其物也。盖节之为义,信也,著之于事,若曰以此为约也。后世但见《周官》旌之与节同出而联文,遂亦以旌为节,误矣。节若果为旗类,而乃将之以函,则揭示舒垂之用皆何在也?以意揣度,亦自可以知其不然也。若夫汉世之节,则可仗可执,其制全非符节之比矣。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汉时之谓节者,正是旗类,不复古制矣。《宣和卤簿图》曰:“节者,黑漆竿,上施圆盘,周缀红丝,拂盘八层,碧油笼之,执人骑从也。”又曰:“《汉官仪》:节以竹为之,柄长八尺,以旄牛尾为其毦,三重。”崔豹《古今注》云:“秦制也,今王公得通用之。”则夫以旗为节,秦世已然,而汉特因之焉耳。(宋·程大昌《演繁露》,有删节)材料二:宋舒城李龙眠写《汉苏子卿忠节图》,而文正诸公继以诗,厥后文信公天祥又识其首,迄今几四百年,而河南左布政使旴江饶君得之,携来京师示余。呜呼!忠义在人心,万世如一日也。子卿居匈奴十九年,卧起持汉节,仗义不屈。信公当宋运之去,蹇蹇匪躬之日,一览此图,慷慨激烈,有去国思君之念。盖公之心即子卿之心,所谓易地皆然者也。第子卿之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彼甘心降虏,忘国背君,微富贵于一时者,视二公为何如?饶君生长江右文献之邦出膺方伯之任于忠义之道讲之有素又得此而宝之诚可谓知所重者矣。因其请,故赋诗一首,书以归之。(明•杨荣《<题苏武忠节图>跋》)下列对选文的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杨荣看了宋代李龙眠的画作《汉苏子卿忠节图》之后,应饶君的请求,题诗一首。B.程大昌认为苏武牧羊时所仗之“节”不是古制,质疑了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C.材料一中作者程大昌经过多方考证认为,旌就是旗的观点是滑稽可笑的。D.材料二中杨荣认为苏武生还,文天祥死义,他们都有“幸”和“不幸”一面。【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质疑了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说法有误。材料一讨论的是“节”的涵义和形制变化,故用“苏武仗节牧羊,节旄尽落”来证明汉代的“节”是旗类、“不复古制”,并不是以此来质疑“苏武持汉节的真实性”。C.“旌就是旗的观点是滑稽可笑的”说法有误。材料一“此足以见旌为旗属,其类可稽也”,“稽”的意思是“查考”,而不是“滑稽可笑”。D.“他们都有‘幸’和‘不幸’的一面”说法有误。材料二“第子卿之生还,信公之死义,有幸不幸焉耳”,是说二人的忠义之心相同,但是结局不同,苏武生还是幸运的,文天祥死义是不幸的,即二人的生和死分别对应“幸”和“不幸”。故选A。2.(2022·天津·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夫子曰:“不怨天,不尤人,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复曰:“知我者《春秋》,罪我者亦以《春秋》。”此圣人操心,不顾世人之是非也。柱厉叔事莒敖公,莒敖公不知,及莒敖公有难,柱厉叔死之。不知我则已,反以死报之,盖怨不知之深也。豫让谓赵襄子曰:“智伯以国士待我,我以国士报之。”此乃烈士义夫,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也。行无坚明之异,才无尺寸之用,泛泛然求知于人,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此乃众人之心也。圣贤义烈之士,既不可到,小生有异于众人者,审己切也。审己之行,审己之才,皆不出众人,亦不求知于人,已或有知之者,则藏缩退避,唯恐知之深,盖自度无可以为报效也。或有因缘他事,不得已求知于人者,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形于妻子之前,此乃比于众人,唯审己求知也。大和二年,小生应进士举。当其时,先进之士以小生行可与进,业可与修,喧而誉之,争为知己者不啻二十人。小生迩来十年江湖间,时时以家事一抵京师,事已即返。尝所谓喧而誉之为知己者,多已显贵,未尝一到其门。何者?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欲持何说复于知己之前为进拜之资乎默默藏缩,苟免寒饥为幸耳。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似知姓名,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阁下为世之伟人巨德,小生一获进谒,一陪宴享,则亦荣矣,况欲异日终置之于榻席之上,齿于数子之列乎?无攀缘丝发之因,出特达倜傥之知,小生自度,宜为何才可以塞阁下之求,宜为何道可以报阁下之德。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忽忽思之,而不自知其然也。若蒙待之以众人之地,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亦庶几异日受约束指顾于簿书之间,知无不为,为不及私,亦或能提笔伸纸,作咏歌以发盛德,止此而已。其他望于古人,责不以及,非小生之所堪任。伏恐阁下听闻之过,求取之异,敢不特自发明,导说其衷,一开阁下视听。其他感激发愤,怀愧思德,临纸汗发,不知所裁。某恐惧再拜。(选自唐·杜牧《投知己书》)(1)下列六句分编四组,都属于作者认同的做法的一项是()①有才感其知,不顾其生 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③苟不知,未尝退有怼言怨色 ④未尝一到其门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 ⑥求之以众人之才,责之以众人之报A.①②⑥ B.①③④ C.②③⑤ D.④⑤⑥【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作者观点态度的能力。题干要求选出作者认同的做法,可以采用排除的办法,即排除不是作者认可的做法。②“知则不能有所报,不知则怒”出自第一段,意思是“别人赏识却不能有所报答,不赏识就愤怒怨恨”,结合“此乃众人之心也”可知,这是普通人的表现,作者不认同。⑤“或欲异日必录在门下”出自第三段,意思是“或者想要他日招录到您的门下(为您效力)”,结合“昨李巡官至,忽传阁下旨意”可知,这是陈述对方的想法,不是作者的观点。排除这两句。故选B。(2)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文章开篇以孔子、柱厉叔、豫让三人为例,提出“知”与“不知”的问题,引起下文的论述。B.作者参加进士考试时受到推誉、被众人引为知己,之后十年间转徙江湖,行文中不无对人情冷暖的感慨。C.作者在文中提到“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D.文章是作者写给对自己有知遇之恩的崔郸的书信,表达了感激之意,但态度不卑不亢,言辞得体。【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C.“反映了他在被人任用之后不敢积极作为的退缩心态”错误,结合“唯审己求知也”“自十年来,行不益进,业不益修,中夜忖量,自愧于心”“是以自承命已来,审己愈切,抚心独惊”等信息可知,作者的“藏缩退避”“默默藏缩”应是表现他的小心谨慎以及自我审察反思的精神。故选C。3.(2021·天津·真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世之所谓智者,知天下之利害,而审乎计之得失,如斯而已矣。此其为智犹有所穷。唯见天下之利而为之,唯其害而不为,则是有时而穷焉,亦不能尽天下之利。古之所谓大智者,知天下利害得失之计,而权之以人。是故有所犯天下之至危而卒以成大功者,此以其人权之。轻敌者败,重敌者无成功。何者?天下未尝有百全之利也,举事而待其百全,则必有所格,是故知吾之所以胜人,而人不知其所以胜我者,天下莫能敌之。当汉氏之衰,豪杰并起而图天下,二袁、董、吕争为强暴,而孙权、刘备又已区区于一隅,其用兵制胜,固不足以敌曹氏,然天下终于分裂,讫魏之世,而不能一。盖尝试论之。魏武长于料事,而不长于料人。刘备有盖世之才,而无应卒之机。方其新破刘璋,蜀人未附,一日而四五惊,斩之不能禁。释此时不取,而其后遂至于不敢加兵者终其身。孙权勇而有谋,此不可以声势恐喝取也。魏武不用中原之长,而与之争于舟楫之间,一日一夜,行三百里以争利。犯此二败以攻孙权,是以丧师于赤壁,以成吴之强。且夫刘备可以急取,而不可以缓图。方其危疑之间,卷甲而趋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二零二四年度自动化设备购销合同3篇
- 2024年度医疗设备技术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防水工程验收与评估合同2篇
- 2024年度国际贸易仲裁合同2篇
- 2024年山茶油品牌授权使用合同2篇
- 二零二四年度全新研发人工智能应用服务合同2篇
- 2024年度摩托车二手车转让合同3篇
- 2024年度建筑设计合同:某房地产公司委托设计公司进行住宅小区设计的详细规定2篇
- 2024年度版权质押合同质押范围与质权实现
- 2024年度山东省济南市广告制作与发布合同2篇
- 中国锂电池及其负极材料回收再利用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竞争格局与投融资研究报告(2024-2030版)
- 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2024-2025学年八年级上学期语文期中测试卷(含解析)
- XX小学学生心理健康档案(一生一案)
- 2023年贵州省贵阳市公安局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历年真题及详解
- 营养专科护士总结汇报
- 2024秋期国家开放大学专科《宪法学》一平台在线形考(形考作业1至4)试题及答案
- 乒乓球女单世界第一首位零零后孙颖莎介绍课件
- 2024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的意见(就业是最基本的民生)
- 英语我的家乡甘肃酒泉课件
- 部编版2024-2025学年六年级上册语文第19课《只有一个地球》同步练习(附答案解析)
- 青岛版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课件教材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