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下(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1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下(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2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下(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3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下(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4页
考点05 赠序文言文-下(核心考点精讲精练)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考点帮(上海专用)(含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考点05赠序文言文(核心考点精讲精练)下最新模拟试题演练及高考春考真题解析(2023·上海宝山·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罗溪志》序(清)钱大昕①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吴越之间市集之大者谓之镇。自析县而后,户口滋繁,士夫益底厉于学,往往掇取科名,遂为宝山巨镇。②范君翊王①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②,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诗有之:维桑与梓,必恭敬之。太公云:爱丈人者,及屋上乌。翊王之为斯志也,水渠,先人之经涉;祠庙,先人所修葺;乡先哲,又皆先人所盍簪③。而数晨夕者也,握管而纪之,其亦油然生孝弟之心乎!③余薄宦垂卅年,足迹半天下,比息影里门,乐与诸同好道邑中故事,披览旧志,以邑人记一邑之事,尚多舛伪,盖事非目见耳闻,虽咫尺之近,犹难以征信,使乡得一人焉如翊王者,起而修之,邱里之言合异以为同,其必为道地图与方志者之所取矣。④夫罗店以姓得名④,练祁之水自西来,贯市而东,土人或称为罗溪,雪航赵氏尝讥之,然自明以来,其承用也非一日矣,今仍之云。【注释】①范君翊王:即《罗溪志》作者范朝佐,下文诚夫公(范纯)、伯翼公(范国祯)皆是其先辈。

②不陨厥问:不失礼节。

③盍簪:朋友。

④以姓得名:元至元年间商人罗升在这里开店经商而得名。1.根据文本信息,下列推断《罗溪志》一书内容最恰当的一项是(

)A.记载作者先人事迹的传记。B.记载罗溪之水的地理专著。C.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D.记载宝山历史文化的县志。2.分析第②段引用诗经、太公之言的作用。3.区文化局将要修订《宝山区志》,面向全区广泛搜集资料,请提供改革开放以来的一则资料,并简述推荐理由。提示:内容包括人物、行政、经济、科技、文艺、教育、运输、环境、人口、民生等等。【答案】1.C2.示例:用诗经的诗句说明范翊王对故乡的热爱之情,姜太公的话说明范君翊王对先人敬爱之情,自然会扩展到与先人相关的人与物上。体现了范翊王写作《罗溪志》内在情感(写作意图),赞扬他热爱先人、热爱故乡的孝悌之心。3.示例:提供资料:1993年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又有地铁三号线、七号线、十八号线陆续开通。与此同时,既有逸仙路高架、南北高架、沪太路高架纵贯全区,又有外环高架、郊环高架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推荐理由:方便了宝山区与外区的联系,缓解了交通压力,促进了宝山经济的发展,是宝山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观点的能力。根据“吾嘉定之东乡,地名罗店,盖创于元明之间,雍正初析置宝山县,因改属焉”,可知罗店地名的由来;根据“范君翊王先世卜居于此,自副使诚夫公治行显于川蜀,而伯翼公丁明季,以布衣捐躯殉国。子姓多才,踵德趾美,不陨厥问,翊王更孜孜汲古朱墨不去,手著书若干种,《罗溪志》其一也”,可知《罗溪志》记载了古代知识;综合以上分析,可知《罗溪志》主要记载罗店历史文化的史书。故选C。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语段的作用的能力。“维桑与梓,必恭敬之”说明范翊王对故乡的热爱之情;“爱丈人者,及屋上乌”说明范君翊王对先人敬爱之情,自然会扩展到与先人相关的人与物上。故引用诗经、太公之言体现了范翊王写作《罗溪志》内在情感(写作意图),赞扬他热爱先人、热爱故乡的孝悌之心。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解答时,要了解宝山区改革开放以来的相关方面的变化,再结合题目要求分析作答即可。如从交通变化的角度,可以分析地铁、桥梁建设贯通等对当地发展的作用。宝山区1993年地铁一号线开通之后,又有地铁三号线、七号线、十八号线陆续开通。与此同时,既有逸仙路高架、南北高架、沪太路高架纵贯全区,又有外环高架、郊环高架横贯东西,形成了纵横交错的交通网络。推荐理由为——方便了宝山区与外区的联系,缓解了交通压力,促进了宝山经济的发展,是宝山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标志。参考译文:《罗溪志》序(清)钱大昕①我们嘉定的东乡,地名罗店,大约是在元明之间形成的,雍正初年从嘉定析出设立了宝山县,罗店因此改属于宝山县。吴越之间,大的市集称之为镇。罗店自从析出设县之后,人口更加众多,士大夫更加努力学习,往往取得科举功名,于是成为宝山县的大镇。②范君翊王的祖先选择在此定居,自副使诚夫公在川蜀的政绩显赫以来,伯翼公在明末以平民身份为国捐躯。他的子孙后代多有才能,继承先人的美德,不不失礼节。翊王更是孜孜不倦地汲取古代知识,勤奋不懈,亲手著述多种书籍,《罗溪志》就是其中之一。诗经上说:见到故乡的树木就会联想到是先人手植,因而要满怀敬意地去爱护。太公也说:喜欢一个人,那么连他屋上的鸟儿也都喜欢。翊王为了完成这部志书,考察了先人经过的水渠,瞻仰了先人修建的祠庙,敬仰了先人的朋友、乡里的先贤。而他数次晨夕之间握笔记录,大概也会让人油然而生孝顺和友爱之心吧。③我为官已近三十年,足迹遍布天下,最近回到故乡隐居,乐于与众志同道合之友交流邑中的故事。翻阅旧志,通过本邑人记述本邑中的事,仍有很多舛误和虚假之处,这是因为事情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亲耳所闻,即使距离很近,也难以置信。如果乡里有一位像翊王这样的人,能够起用他来修志,那么乡里之言必将合异而为同,这必将成为地图和地方志的编纂者所取用的重要资料。④罗店以姓氏命名,练祁河之水自西而来,贯穿市区向东流去。当地人有时称之为罗溪。赵氏雪航曾经讥讽这种叫法,但自明朝以来,罗店这个名称已经沿用非止一日了。现在仍然称之为罗店啊。(2024·上海宝山·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回友笺(清)毛奇龄①东林非党也,有抗东林者而党始名,然而不敢显居于抗之者也,于是甘于抗东林者必文曰中立,夫使抗之者不敢显居于抗之而乃曰中立,则东林尊矣。②今之抗王李①之文者亦然,明明诋其文而不敢显居于诋之之列,必文曰都不观某某两家之书,则其文益尊矣。③吾之抗王李不如是,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一无所逃,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若来旨云东林容有小人,抗东林者必无君子文,或稍异是耳。【注释】①王李:指明代文学家王世贞与李攀龙。4.阅读第①②段,下列理解最不恰当的一项是(

)A.称东林为党始于反对者的出现。B.反对者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C.反对者不敢公开诋毁王李之文。D.反对者使得王李之文更受尊重。5.分析文中第①②段在全文中的作用。6.第③段作者提出自己对王李之文的批评方法,请评析作者的批评方法。【答案】4.B5.第①②段先论反对者批评东林党、王李之文的错误方法,然后正面提出自己的批评方法,先破后立、正反对比,更加鲜明地表达作者的观点。6.作者不赞同阴暗、傲慢的批评方法,而是在全面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公开坦诚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以平等、尊重为前提,说理更有针对性与说服力,更有利于建立起透明、健康的社会批评环境。这样的批评态度与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其积极意义。【解析】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反对者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错误。据第①段可知,反对东林的人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者之列,只能在文章中声明持中立的立场,是无奈之举,而不是真的“对东林党持中立的立场”。故选B。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的能力。①“夫使抗之者不敢显居于抗之而乃曰中立,则东林尊矣”、②“明明诋其文而不敢显居于诋之之列,必文曰都不观某某两家之书,则其文益尊矣”,反对者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地位竟然称中立的立场,反而显得东林党尊贵;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文章的人诋毁他们的文章却不敢明显地处于诋毁者之列,反而显得王李的文章尊贵。第①②段先论反对者批评东林党、王李之文的错误方法。结合③“吾之抗王李不如是,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可知,作者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章不这样,一定会遍观王世贞与李攀龙的书信,让他们的真心诚意显露无疑,然后才直率地崇尚他们,足见其尊贵。由此可知,作者通过先破后立正面提出自己的批评方法。③“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不这样,就是想要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是真正的胜利。作者运用正反对比论证的方法,更加鲜明地表达观点。6.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第③段作者提出自己对王李之文的批评方法,即“必极观王李之书,使彼肝胆显然”“而后乃坦坦白白而上之,斯足贵耳”,一定会遍观王世贞与李攀龙的书信,让他们的真心诚意显露无疑,坦率地崇尚他们,这是在全面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公开坦诚的批评,这样的批评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不然,是欲以暗昧胜之也。暗昧胜之,非胜也”,不这样,就是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表明作者不赞同阴暗、傲慢的批评方法。以全面的理解、认识为基础,以平等、尊重为前提,作者这样的批评更有针对性,说服力更强,更有利于建健康的批评环境。由此可见,这样的批评态度与方法时至今日仍然有其积极意义,值得提倡。参考译文:

东林原来不是党派,有反对东林的人开始以党派为之命名,但是又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者之列,于是乐于反对东林党的人一定在文章中声明持中立的立场,让反对者不敢明显地处于反对他们并且竟然称中立的立场,那么东林就尊贵了。

现在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文章的人也是这样,很显然诋毁他们的文章却不敢明显地处于诋毁他们之列,一定在文章中说甚至不看王李两家的书信,那么王李的文章就尊贵了。

我反对王世贞与李攀龙的文章不这样,一定会遍观王世贞与李攀龙的书信,让他们的真心诚意显露无疑,无所遁逃,然后才直率地崇尚他们,这样才足见其尊贵。不这样,就是想要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光明磊落地胜过他们,不是真正的胜利。如果来信的旨意说东林容纳小人,反对东林的人一定不会写出高尚的文章,或者于此稍有不同罢了。(2024·上海青浦·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齿说(明)姜埰①①役叟龆龀②具有二十七齿,逾四十而脱落,垂六十而仅存其三,窃自伤焉,作《齿说》。②人之始生,百骸皆备,而齿独后之,齿之于人大矣。在《易》之《噬嗑》曰:“利用狱③。”言乎刚而能断,莫齿若者。齿享刚之利,而亦被刚之害。舌柔后存,齿刚先亡,理固然也。夫饫之肥甘,以酿其毒;侵之寒热,以糜其肉;切之错之,磨之砺之,以销其骨,齿之存者无几矣。当其迟暮之交也,翼然而雉列,耸然而鹊起,抗抗然凌冰霜而铄金石。③无何,欢爱告终,捐弃自惜。若纡徐濡滞,不遽以去者,其意曰:“不肖侍君有年矣,尝纳饮食以厚君之生,出辞气以发君之意,临危蹈难,攻坚而破瑕。今不幸有疾,欲辞去,不胜眷恋之私。含凄负痛,宁自戕其体焉。”主人曰:“何居?尔齿虽腐,予唇未亡,曷少以待,没世相将。”齿曰:“噫,子何误甚?方刚之时,激烈嚼啮,乐致命而龈穿;垂老之岁,优游颐养,妙得天以虫餐。比张苍之绝无,所得多矣;较尚父之仅两,且有加焉。吾不敢居功,亦不肯受过。”主人无以诘,仰天而吁:“齿之善处进退之际,有晚节者哉。”(节选自《敬亭集》)【注】①姜埰:明末学者。明亡后流寓苏州,终身不仕。②龆龀(tiáo

chèn):指孩童时期。③利用狱:卦辞,指运用刑罚以维护社会秩序。7.可填入第②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然 B.则 C.且 D.夫8.请赏析第②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9.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主人自号“役叟”,含蓄地表达了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慨叹。B.以《易》之卦辞譬喻“齿”,强调“齿”对人的重要作用。C.“翼然”“耸然”“抗抗然”形象地写出了“齿”的林立与刚强。D.主人“无以诘”,并“仰天而吁”,隐含着作者强烈的自我批判。10.结合全文,分析主人认为“齿”“善处进退之际”的原因。【答案】7.A8.运用排比,强调了“齿刚先亡”的必然性;“酿”“糜”“销”逐步推进,形象地写出了“齿亡”的全过程;整散句式交错使用,节奏紧凑,错落有致,强化了人齿相依的哲理意味。9.B10.“齿”侍奉主人“有年”,“临危蹈难”“攻坚”“破瑕”,可谓善处“进”道,“不幸有疾,欲辞去”,认为主人的挽留“误甚”,可谓善处“退”。虽然对主人仍有“不胜眷恋之私”,并劝慰主人“宁自戕其体焉”,但清醒地认识到生命自然,“方刚之时”与“垂老之岁”是根本不同的,“不敢居功,亦不肯受过”,可谓善处“进”“退”之际。【解析】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齿享刚之利,而亦被刚之害”承接上文“言乎刚而能断,莫齿若者”,又有轻微的转折意味。“然”承接上文,有轻微的转折意味。“则”表示转折关系时,前后形成强烈的对比、反差。“且”,表示语意上更近一层,可以翻译为“况且”。“夫”在句首是发语词,表示要发议论,起到引起下文的作用。故选A。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句段含义及作用、鉴赏语段表达效果的能力。三个“……之……,以……其……”句式连用,构成排比,分析了牙齿受到的侵害,得出“齿之存者无几矣”的结论,强调上文观点“齿刚先亡,理固然也”的必然性、合理性。“酿其毒”“糜其肉”“销其骨”,写出了侵害逐步加重的过程,形象写出了“齿亡”的原因。“饫之肥甘,以酿其毒;侵之寒热,以糜其肉;切之错之,磨之砺之,以销其骨”四字句,句式整饬,节奏紧凑,论理深刻而有气势。“齿之存者无几矣”是散句,抒发感慨自然灵活。整散结合,错落有致,突出了“齿之于人大矣”中心论点,体现了人和牙齿相互依存的哲学原理。9.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A.“对生命短暂的深沉慨叹”错误,“役叟”比喻自己如年迈的仆人,表达对人生沧桑、辛劳的感慨。C.“林立”错误,“迟暮之交”的牙齿脱落很多,不会像树林一样密集地竖立着。D.“自我批判”错误,作者托物言志,借牙齿表达了自己“善处进退之际”的观点。故选B。10.本题考查学生筛选信息、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进退”指应进而进;应退而退,泛指言语行动恰如其分。“进”指牙齿“侍君有年矣,尝纳饮食以厚君之生,出辞气以发君之意,临危蹈难,攻坚而破瑕”。在有用的时候,发挥自己的功用,为主人效劳,勇于赴汤蹈火,积极进取。“退”指牙齿“不幸有疾,欲辞去”,认为“少以待,没世相将”是“子何误甚”。在无用的时候,及时退去,才是智慧的做法。“进退之际”指牙齿“不胜眷恋之私。含凄负痛,宁自戕其体焉”“比张苍之绝无,所得多矣;较尚父之仅两,且有加焉。吾不敢居功,亦不肯受过”。牙齿不为私情所扰,能劝谏主人,晓之以理:当善于取舍,不贪功自傲,不受过受辱。牙齿理智而清醒地认清“方刚之时”与“垂老之岁”的差别与现实,认识到生命的自然规律,所以当进则进,当退则退,于进退之际不犹豫,巧妙处理其中关系。参考译文:齿说(明)姜埰我到了换牙的年龄,嘴里有二十七颗牙齿,过了四十岁以后牙齿逐渐脱落,到快六十岁时,嘴里只剩下三颗牙齿了,我私下里为此感到非常悲伤,于是写了《齿说》这篇文章。人刚刚出生的时候,各种骨骼都齐备了,唯独牙齿最后长出来,牙齿对人的作用太大了。在《易经》的《噬嗑》一卦中说:“利用狱。”说的就是刚强而又果断,没有能像牙齿那样的。然而牙齿能享受到刚强的好处,但也受到刚强的害处。舌头柔软到最后还保存,牙齿刚强却先脱落,道理本来就是这样。人们吃肥美的食物,牙齿就要受害;受到冷热侵袭,牙肉就要受损伤;切咬食物,磨损牙齿,牙齿就要被销蚀,所以牙齿能保存下来的不多了。人到了晚年的时候,牙齿像张开翅膀的鸟儿一样排列着,高高耸立像鹊鸟一样要振翅高飞,傲然地承受着冰霜的侵袭和酷暑大旱的摧折。但是没有多久,牙齿与人的欢乐与亲爱之情终结了,主人抛弃了牙齿,牙齿自己也很惋惜。那些慢慢脱落,并不很快离去的牙齿,心中想到:“我侍奉主人已有多年了,曾经接纳食物使主人生活优厚,说出话来抒发主人心意,遇到危险,勇于赴汤蹈火,攻破难关,打击薄弱之处。现在我不幸有了病,想辞别主人,又不能承受眷恋的私情。主人当怀着凄凉悲痛的心情,宁愿自己伤害自己的身体。”主人说:“为什么呢?你牙齿虽然坏了,我的嘴唇还没有失去,何不稍微再等等,一直到我死时咱们再相伴而终。”牙齿说:“唉,你怎么这样大错特错啊!我正当刚强的时候,用力咀嚼食物,乐于为主人捐躯而让牙龈磨损;到了年老的时候,十分舒适,得到保护调养,享受上天赐予的美食。我与张苍相比,他的嘴里一颗牙齿也没有,我比他强多了;与姜太公相比,他只有两颗牙齿,我却比他多一颗。我不敢居功,也不愿接受责备。”主人无话可说,仰天长叹:“牙齿善于处理进退的时机,真是有晚节的人啊。”(节选自《敬亭集》)(2024·上海徐汇·二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录田父语【宋】宋祁①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①,厥声载路。□□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汁者满篝,稆者如茨,饁者弗仇饷,锄者无德色,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欣欣然以尽四肢之敏。②先生乃揖田父,进而劳之曰:“丈人甚苦暴露,勤且至矣!虽然,有秋之时,少而百,大则万箱。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③田父俯而笑,仰而应,曰:“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跨跂竭作,扬芟掉中,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吾春秋高,阅天下事多矣!未始见不昏作而邀天幸,不强勉以希帝力也。”遂去不顾。④先生引车而归,从者曰:“夫子何让也?我直彼曲,请得还辩之。”先生曰:“不可。浅丈夫悼悻然,盗天功以私己力,乃自记之矣。奚独父之诛焉?”【注】①宋祁:宋仁宗时工部尚书,文中“先生”乃自称。②漆漆繁盛的样子。③位者:送酒食到田间的人。④扬芟掉中:除去各种杂草。⑤表征:按土地肥瘠程度征税。11.可填入第①段方框处的一项是(

)A.然而 B.且夫 C.已而 D.于是12.下列对第①段京郊之景的描述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户户安居故土,人丁兴旺。 B.粮草堆积如山,五谷丰熟。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 D.人人开心劳作,各司其职。13.田父认为作者“言之鄙”并予以反驳,结合第②③段内容加以分析。14.第④段画线句仅仅是批评田父吗?请结合文意阐述你的看法。【答案】11.D12.C13.田父认为作者“丰收靠上天的保祐和皇帝的恩赐”的看法是浅陋的,我既不靠“天”也不靠“帝”,我的丰收之“获”是自己懂得并能顺时辛勤耕种与收藏,丰收之“乐”是自己能按时纳税,官吏不能剥夺我劳作的权利和成果。14.答案示例一:作者记下田父这番话,批评田父仅凭勤劳不能享受丰收之乐,也委婉地讽刺一些自以为是的执政者,将天时地利及百姓创造的功业都归为自己,同时也警醒自己不能做贪功之人。答案示例二:作者借此话批评田父的刚愎自负,田父把丰收仅归为一己之力,孰不知丰收除了辛勤劳作还要天时地利,享丰收之乐还要公平税赋制度的支持。【解析】1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正确使用文言文虚词的能力。语境中,“先生命从者具柴毂适野而观之”是在“岁维孟冬,京县大穰;户既还定,乡无捐瘠;室家溱溱,厥声载路”这一前提条件下,故可用“于是”。故选D。1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的能力。C.“家家自给自足,无需互通”错误。“籴不闭邻,输不争承”指农民们不禁止邻近的人来买粮食,也不斤斤计较承担官租的多少,故“无需互通”错误。故选C。13.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作者看到京郊丰收、百姓安乐的景象,认为“或者其天幸然!其帝力然!”,对此,田父进行的反驳“何言之鄙也!子未知农事矣”。田父认为“夫春膏之烝,夏阳之暴,我且跨跂竭作,扬芟掉中,以趋天泽;秋气含收,冬物盖藏,我又州处不迁,亟屋除田,以复地力: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且我俯有拾,仰有取,合锄以时,衰征以期,阜乎财求,明乎实利,吏不能夺吾时,官不能暴吾余: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即丰收是因为自己懂得并能顺时辛勤耕种与收藏,丰收之“乐”是自己能按时纳税,官吏不能剥夺我劳作的权利和成果。14.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答案示例一:此文名为记录一位老农的话,实为托老农之口言作者自己想言而不便言者,因有所顾忌,而故施曲笔之法。老农所说的“今日之获,自我得之,胡‘幸’而‘天’也?”“今日乐之,自我享之,胡‘力’而帝也?”是本文意旨之所在,是对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扬的天命和王道之类说教的有力谴责。作者是赞同老农的观点的,但为避忌讳,作者采用了一种诙诡的手法,指责老农“盗天功以私己力”,其实,老农所说的真实情况,正好说明“盗天功以私己力”的是封建统治者和剥削者。也委婉地讽刺一些自以为是的执政者,将天时地利及百姓创造的功业都归为自己,同时也警醒自己不能做贪功之人。答案示例二:也可以认为作者田父“丰收归为一己之力”的观点是持批判态度的,因为丰收除了辛勤劳作还要天时地利,享丰收之乐还要公平税赋制度的支持。参考译文:①时值初冬十月,京城周围的县处处是一片大丰收的景象;原先流亡在外的人家都已回到家乡过上了安定的生活,乡村里没有因饥饿而病死的人;村村寨寨人丁兴旺,处处都是欢歌笑语。在这种情况下,我叫仆从准备好了一辆柴车,到郊野去看看收获的情况。只见卑湿之地所产的谷物,也足以装满竹笼,收获的谷物堆得象一座座草屋一样高。送饭的人不占夺耕种的人的饷食,按时做好送到田里。在田里干活的人,也不以自己的劳动有恩德于送饭的人而自矜。农民们不禁止邻近的人来买粮食,也不斤斤计较承担官租的多少,大家都喜乐自得地尽自己的体力和才能在耕作。②我对一个老农作了一个揖进而慰劳说:“老人家田间劳作日晒雨淋非常辛苦啊!今年收成不错,少的人家收了上百个圆仓,多的人家收了上万箱,这是老天爷的保佑,皇帝的恩赐啊!”③老农听了笑得前俯后仰,说:“你的话真是庸俗鄙陋啊!看来,你根本不懂得农业生产是怎么回事呀!春天地气上升、土地润湿之时,夏天太阳暴晒之时,我都竭尽力气拼命干活,割草、拔草、整地,以不错过春夏地气润泽之时及时耕种;秋天,万物的生机开始收敛,冬季,万物都伏藏了起来,我又全家聚集在一起,不迁移到别处去,抓紧时间急忙修盖好野外的草屋,整治好土地,以恢复地力。今天所获得的丰收,完全是靠我自己的努力得来的,哪里是什么老天爷的保佑啊!我随时随地都在劳动,一刻都没有闲过,冬天要在里宰那儿合耦,为春耕作准备,还要按时间按土地的肥瘠等级交纳租税,以力求得到更大的收获。我懂得按农时季节耕种的重要性,官府不能剥夺我按时耕作的权利,也不能强行夺走我劳动所获得的余粮;今日的欢乐,是我自己创造和享有的,哪里是什么皇帝的恩赐啊!我年岁大了,经历的天下事多了,从来没有见过不勉力劳作而可以靠老天爷保佑、靠皇帝恩赐过上好日子的。”说完老农头也不回就走了。④我乘着车返回家,跟我一起去的仆从说:“老爷,你为什么对他这么退让啊?我们有道理他没道理,我们回去找他论辨去!”我说:“不要这样做。气量狭小的人受了一点点气才恼怒不平。现在,有些人把别人的功劳都说成是自己做的,记在自己的帐上。何必独独去责备这个老农呢?”(2024·上海嘉定·二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①王君静安将刊其所为《人间词》,诒书告余①曰,“知我词者莫如子,叙之亦莫如子宜。”余与君处十年矣,比年以来,君颇以词自娱。余虽不能词,然喜读词。每夜漏始下,一灯荧然,玩古人之作,未尝不与君共,君成一阕,易一字,未尝不以讯余。既而暌离,苟有所作,未尝不邮以示余也。然则余于君之词,又乌可以无言乎?②夫自南宋以后,斯道之不振久矣。元明及国初诸老,非无警句也,然不免乎局促者,气困于雕琢也;嘉、道以后之词,非不谐美也,然无救于浅薄者,意竭于摹拟也。君之于词,于五代喜李后主、冯正中,于北宋喜永叔、子瞻、少游、美成,于南宋除稼轩、白石外,所嗜盖鲜,尤痛诋梦窗、玉田②。谓梦窗砌字,玉田垒句,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其持论如此。及读君自所为词,则诚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沈,直而能曲,不屑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殆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君始为词时,亦不自意其至此,而卒至此者,天也,非人之所能为也。③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求之古代作者,罕有伦比。呜呼,不胜古人,不足以与古人并,君其知之矣。世有疑余言者乎?则何不取古人之词,于君词比类而观之也。光绪丙午三月,山阴樊志厚叙。(选自王国维《人间词》甲稿序)材料二:①去岁夏,王君静安集其所为词,得六十余阕,名曰《人间词甲稿》,余既叙而行之矣。今冬复汇所作词为《乙稿》,丐余为之叙,余□敢辞,乃称曰:②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文学之工不工,亦视其意境之有无与其深浅而已。③余与静安,均夙持此论。静安之为词,真能以意境胜。(选自王国维《人间词》乙稿序,有删改)【注释】①《人间词甲稿序》与《人间词乙稿序》,署名均为樊志厚,然据学者考证,实际上,皆是王国维自作。《人间词甲稿序》写于1906年,《人间词乙稿序》写于1907年。②材料一第②段中的冯正中,为五代词人冯延巳,美成,为北宋词人周邦彦,白石,为南宋词人姜夔,梦窗,为南宋词人吴文英,玉田,为宋末元初词人张炎。15.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A.之 B.其 C.而 D.则16.下列语句均摘自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请选出对词的分析视角与上面两则材料不同的一项(

)A.明季国初诸老之论词,大似袁简斋(袁枚)之论诗,其失也纤小而轻薄。竹垞(朱彝尊)以降之论词者,大似沈归愚,其失也枯槁而庸陋。B.“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文学之事,于此二者,不可缺一。然词乃抒情之作,故尤重内美。无内美而但有修能,则白石耳。C.唐五代之词,有句而无篇。南宋名家之词,有篇而无句。有篇有句,唯李后主降宋后之作,及永叔、子瞻、少游、美成、稼轩数人而已。D.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17.材料一中称赞王国维所作的词“往往度越前人”,请联系两则材料具体内容,分析其理由。18.材料二指出王国维所作词的特色是“能以意境胜”,这也是王国维拿来衡量前代词人水平高下的标准。请结合材料二第②段的内容,选择高中学习过的一首词作,运用“意境”标准对此加以评析。【答案】15.B16.C17.六百年来,词风不振,原因在于用词堆砌雕琢却失之于浅薄。而王国维则深情感人,写物细腻,寄托深远;从欧阳修以来,王国维作词言近旨远,最为工巧。18.所谓“意境”指的是以外在的意象境界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构造意境水平的高下,决定了词水平的高下。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将梦中老去十年的诗人与停留在去世时样貌的亡妻悲欣交集的相会场景,与现实中明月短松构造的亡妻埋葬地凄凉场景,虚实对照,映衬烘托,构造了沉重悲戚的意境,真实而深情地表达了词人对亡妻的思念之情。可见苏轼不愧为王国维所推崇喜爱的词家高手。【解析】15.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B.原文“余□敢辞”,其语境意为:面对静安的邀请,我难道敢推辞吗?“其”可以用作语气词,表示反问,填入方框最合适。故选B。1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是从“篇”与“句”的角度评论唐五代之词,两则材料都没涉及“篇”与“句”这个角度。故选C。17.本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依据“一雕琢,一敷衍。其病不同,而同归于浅薄”“六百年来词之不振,实自此始”等内容,可知在作者看来,六百年来,词风不振,原因在于用词堆砌雕琢却失之于浅薄。而王国维则不同,“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若夫观物之微,托兴之深,则又君诗词之特色”,意即写物细腻,寄托深远。并且“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认为从欧阳修以来,王国维作词言近旨远,最为工巧。18.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依据“文学之事,其内足以摅己而外足以感人者,意与境二者而已”“上焉者,意与境浑,其次或以境胜,或以意胜,苟缺其一,不足以言文学”等内容,可知:所谓“意境”指的是以外在的意象境界表现作者的内心世界,构造意境水平的高下,决定了词水平的高下。以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为例,就营造了沉重悲戚的意境,“十年生死两茫茫”“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虚实对照,映衬烘托,词人把对亡妻的怀念同个人的仕途坎坷与生活困顿结合起来,深挚、凄迷,情调幽冷感伤,景物描写与人物内心感受融汇贯通,笔园墨净,情韵兼胜。足可见王国维对苏轼的推崇。参考译文:

材料一

①王君静安将刊发他所写的《人间词》,送来书信告诉我说:“懂我词的人没有比得上你的,作序页没有人比你合适。”我与他相处十年了,去年以来,他很喜欢以词来自娱。我虽不能作词,但是喜读词。每夜沙漏开始计时后,点着一盏灯明晃晃的,玩赏古人的作品,何尝不是与他一样呢,他写完一首词,改动一个字,不曾不拿来找我咨询商量。不久之后闻名分开了,如果有所创作,未尝不邮寄展示给我看。既然这样,我与他的词,又怎么可以不说一下呢?

②自从南宋以后,作词的风尚不能振兴已经很久了。元明及清朝初年的各位前辈,并不是没有无警句,然而不免于狭隘拘束,气韵困宥雕琢华丽;嘉庆道光以后的词作,并非不和谐优美,不免于浅薄,意境模仿前人不免枯竭。他对于词,在五代词人中喜欢李后主、冯正中,在北宋词人喜中欧阳修、苏轼、秦观、周邦彦,在南宋中除了辛弃疾、姜夔外,所喜欢的很少,尤其厌恶吴文英、张炎。认为吴文英堆砌文字,张炎堆积句子,一个雕琢,一个敷衍。其弊端不同,但可以一同属于浅薄类,六百年来词不能振兴,实际从这时就开始了。他坚持的论断就是这样。等读到了他自己写的词,则确实反复幽咽,动摇人心,轻快而又深沉,直接而又婉转,不屑于玩弄言词技巧,也能名句不时冒出,大概往往还能超越前人。至于他的言近而旨远,意思果决而又言辞委婉,自欧阳修以后,大概没有工巧如他的。他开始创作词的时候,也没想到能到这个境界,但是最后达到了,这是上天的安排,不时人力能强求的。

③至于观察事物的细微,寄托兴致的深刻,那么又是他诗词的特色,探求古代的作者,也很少有人可以和他相比。哎!如果不能胜过古人,就不足以与古人并列、相比,他大概是知道的吧。世上有怀疑我这个说法的人吗?那么为何不找古人的词,和他的词比较观赏呢。光绪丙午三月,山阴樊志厚作序。

材料二

①去年夏天,王君静安将他所作词汇为一篇,共六十馀首,名为《人间词甲稿》。我为他作了序并已刊行。今年冬天,静安君又将他所作汇集为《乙稿》,请我为他作序,我难道能推辞吗?我认为:

②所谓文学作品,对于作者来说,应当能够充分地抒发情志;对于读者来说,应当有强大的感染力,关键就在意和境两个方面。第一流的作品意和境融为一体,其次是以境取胜,或者以意取胜。如果缺少其中一个方面,那就说不上文学。文学作品的工与不工(即优与劣),应当看它有意境或无意境,以及意境的深浅厚薄如何,才能判定。

③我和静安,都一直持有这种看法。王静安作的词,真是能以意境取胜。(2024·浙江·一模)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材料一:①尝命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次历代君臣事迹,俾就秘阁翻阅,给吏史笔札,起周威烈王,讫于五代。光之志以为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平王东迁,齐、楚、秦、晋始大,桓、文更霸,犹托尊王为辞以服天下;威烈王自陪臣命韩、赵、魏为诸侯,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①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凡十六代,勒成二百九十四卷,列于户牖之间而尽古今之统,博而得其要,简而周于事,是亦典刑之总会,册牍之渊林矣。②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②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摘选自宋神宗《<资治通鉴>序》)材料二:臣今骸骨癯瘁,目视昏近,齿牙无几,神识衰耗,目前所为,旋踵遗忘,臣之精力,尽于此书。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摘选自司马光《进<资治通鉴>表》)【注释】①休咎庶证:吉凶善恶的各种现象。②粲然:鲜明的样子。19.请选择最合适的虚词填入材料二的方框中(

)A.然 B.故 C.而 D.则20.材料一第①段画线部分评价《资治通鉴》的内容,在语言处理上很有特色,请赏析其效果。21.以下对上面两个材料内容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A.古人著述立意的原因在于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B.《资治通鉴》优点在于史料广博又选材精要,语言精简又叙事周全。C.司马光描写自己身心状况是为了说明他写《资治通鉴》而耗尽精力。D.神宗赐序和赐名,司马光的进书奏章表现出君臣双方对治道的重视。22.材料一说“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材料二说“志愿永毕矣”,请结合两个材料的内容,分析君臣二人之志的异同。【答案】19.D20.示例:用散句起结,以整句进行铺排,从国家治理所用的方法到分析国家治乱的根源,再到史官评论史事的见识、语言和用意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评价《资治通鉴》,表达了神宗皇帝对于这部历史著作的高度赞赏。语言整齐,富有气势。21.A22.示例:神宗引用荀子和《诗经》里的话,可知他希望借《资治通鉴》观察先王圣人的伟大业绩,学习到治国之道,也能借鉴昏君亡国的故事吸取经验教训。司马光上书中所言表明希望通过考察历史来检视当下治理中的问题,以实现王朝的稳固统治,让天下百姓得到福祉。二人相同之处在于从前代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统治;但是神宗更着眼于君主治理,司马光还注重百姓的安居乐业。【解析】19.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由“伏望陛下……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可知,前文陈述对陛下的愿望,此处用于结果分句之前,引出结果,“然”表转折,“故”用于因果分句中,“而”可表转折、假设、并列、递进、承接等多种关系,“则”可用为假设复句引出结果,解释为“那么”。故选D。20.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画线句“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议论之精语,德刑之善制,天人相与之际,休咎庶证之原,威福盛衰之本,规模利害之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断之以邪正,要之于治忽,辞令渊厚之体,箴谏深切之义,良谓备焉”,句子整散结合。由“其所载明君、良臣,切摩治道”“良谓备焉”可知,用散句起结;中间连用十二整句“……之……”进行铺排,从国家治理所用的方法到分析国家治乱的根源,再到史官评论史事的见识、语言和用意等诸多方面全方位评价《资治通鉴》,表达了神宗皇帝对于这部历史著作的高度赞赏。这种整句为主的句式,语言整齐,富有气势。2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颂扬周王室得到尊奉,周朝王制得到巩固”理解错误,材料一第一段说“周积衰,王室微,礼乐征伐自诸侯出”“周虽未灭,王制尽矣”“此亦古人述作造端立意之所由也”指的是古人作史的目的是维护王权,总结王朝兴衰的教训,司马光作史与此相合。故选A。2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两篇文章抒发君臣二人对《资治通鉴》一书寄寓的深情。材料一“荀卿有言:‘欲观圣人之迹,则于其粲然者矣,后王是也。’《诗》云:‘商鉴不远,在夏后之世。’故赐其书名曰《资治通鉴》,以著朕之志焉耳”,意思是“荀况曾说过:‘若想观察圣人的形迹,便要寻其出类拔萃者,后代贤王即为其例。’《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以表明朕之心志”可见,神宗引用荀子和《诗经》里的话,他希望借《资治通鉴》观察先王圣人的伟大业绩,学习到治国之道,也能借鉴昏君亡国的故事吸取经验教训。材料二“伏望陛下宽其妄作之诛,察其愿忠之意,以清闲之燕,时赐省览,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足以懋稽古之盛德,跻无前之至治,俾四海群生,咸蒙其福,口臣虽委骨九泉,志愿永毕矣!”,意思是“但愿陛下能够宽恕我妄作之罪,体察我愿意效忠的心意,每当清闲宴饮之时,时常垂顾省阅浏览,借鉴前代的兴盛衰败的历史,考察现今的得失,奖励善行,遏制恶行,选取对的,批判错的,足够可以勉励(人们遵守)传统的美德,(从而使现今天下)跻身到往昔所未达到的天下大治,使四海之内的人们,都蒙受它的福泽,那么,即使我委弃身骨于九泉之下,我的志愿也还是永远了却了的”,司马光上书中所言表明希望通过考察历史来检视当下治理中的问题,以实现王朝的稳固统治,让天下百姓得到福祉。从以上内容可见,两人心志既有相近,也有不同。材料一“若想观察圣人的形迹,便要寻其出类拔萃者,后代贤王即为其例’‘商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的灭亡’”和材料二“监前世之兴衰,考当今之得失,嘉善矜恶,取是舍非”,都是从前代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有利于统治;但是两人着眼点有差异,神宗更着眼于君主治理,司马光还注重百姓的安居乐业。参考译文:材料一:①曾命令龙图阁直学士司马光论列历代君王大臣们所做的事情,让他在皇家秘阁翻阅文献档册,供给史官、笔纸,修撰从周威烈王开始、到五代为止的历史,司马光的意见认为周朝积弱,王室衰微,礼乐仪制和军事征讨都由诸侯任意自为,周平王被迫东迁国都,齐、楚、秦、晋于是开始强大,齐桓公、晋文公先后相继称霸,还假托尊崇周王为辞以收服天下;直至周烈王任命臣子韩、赵、魏三家为诸侯时,周朝虽然没有灭亡,但王制却已完全毁掉了。这也是古人著书时开篇立意的原由。这本书记载圣明君主、贤良大臣,切磋治国之道,议论中的精辟语句,道德、刑法双管的良普制度,天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吉凶、善恶各种现象的根源,权力福禄兴盛衰弱的原因,规划利害的效果,优秀将领的战路,廉谨官员的制策,用邪正为标准进行判断,从治理与怠忽中抓住根本,词语渊博厚实的文体,规戒劝谏深刻的含义,确实可以称为完备齐全。全书共记载十六个朝代,编辑成二百九十四卷,放置在房室之中(阅之)便尽知从古到今的道统,内容广博而且得其要点,对事件的叙述简明却又周详,这也可以称作历代典制法规的总汇,档册文牍的全书。②荀况曾说过:“若想观察圣人的形迹,便要寻其出类拔萃者,后代贤王即为其例。”《诗经》说:“商朝的借鉴不远,就在夏朝的灭亡。”所以赐此书名为《资治通鉴》,以表明朕之心志。材料二:我如今身体瘦弱憔悴,老眼昏花,牙齿所剩无几,精神耗尽,记忆衰退,眼前所做的事,转身便会遗忘,我毕生的精力,全部用在了这部书上。但愿陛下能够宽恕我妄作之罪,体察我愿意效忠的心意,每当清闲宴饮之时,时常垂顾省阅浏览,借鉴前代的兴盛衰败的历史,考察现今的得失,奖励善行,遏制恶行,选取对的,批判错的,足够可以勉励(人们遵守)传统的美德,(从而使现今天下)跻身到往昔所未达到的天下大治,使四海之内的人们,都蒙受它的福泽,那么,即使我委弃身骨于九泉之下,我的志愿也还是永远了却了的!(2023·上海青浦·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送徐原一归昆山序(清)汪琬①昆山徐子原一,家于马鞍山之阳。兹山望之特小,而独以秀丽见称,俗又谓之玉山,盖本昆冈出玉之意也。然兹山绝不产玉,则玉山得毋为虚名与?②然吾闻玉以比德君子,君子所佩,率多珩璜琚瑀,至于往来投赠,又多以琼瑶琼玖充之,其义固有所取也。颇疑山之得名者,或亦寓意于君子而然与?故兹山虽无产玉之实,使挟其秀丽之气,幸而能生卓然骏伟、非常可喜之士,如古之所谓君子者,以焜耀于一邑,不尤胜玉之区区者邪!③原一学博而才雄,及与之游,又恂恂谦谨。当其再至京师也,京师士大夫无不爱慕之者。间尝出其所作诗若文,则尤灿然以光,诵之铿然以韵,诚可不愧古之君子也。使它日策名于廷,为天子所器重,殆与成周之琬琰赤刀①,鲁之宝玉,楚之和氏之璧何以异?盖不独焜耀于一邑而已。吾故于其归也,书此赠之,且以见玉山之得名者,果不虚也。【注】①琬琰赤刀:玉的名称。23.请赏析第③段画线句的表达效果。24.以下对本文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借送徐原一归乡,介绍玉山秀丽风光。B.叙事、议论衔接自然,情感抒发隐而不发。C.作者借分析玉山命名缘由,表达对主人公的情感。D.文章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且富有气势。25.分析本文的行文思路。【答案】23.用假设和反问语气,表达了作者对徐原一他日能得到重用、名显天下的美好祝愿和信心。“成周之琬琰赤刀”“鲁之宝玉”“楚之和氏之璧”构成排比,突出表现了徐原一才能杰出、性情淳厚的特点。24.C25.先以玉山并不产玉,提出玉山的名称可能是虚名的质疑,以此引出玉与君子关系的思考,并提出其得名的原因是“寓意于君子”的猜想,为下文介绍徐原一的君子表现作铺垫。最后,借“玉山之得名者,果不虚也”表达对徐原一的赞美与期待,以玉山之名贯穿全文。【解析】23.本题考查学生赏析句子表达效果的能力。“使它日策名于廷,为天子所器重”的意思是:假使他日原一名载朝廷,被天子重用,或许与成周的琬琰赤刀,鲁国的宝玉,楚国的和氏之璧又有什么不同呢?这是一种假设,假设徐原一以后的某一天得到朝廷和天子的重用,名扬天下的情景。作者表达的是对原一的美好祝愿,对他的未来充满信心。“成周之琬琰赤刀,鲁之宝玉,楚之和氏之璧”,三个子构成排比,很有气势,是对他才华的充分肯定,突出表现了徐原一才能杰出、性情淳厚的特点。“何以异”还是反问语气,语气强烈,作者对他是满怀信心,充分肯定的。24.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及艺术特色的能力。A.“作者借送徐原一归乡,介绍玉山秀丽风光”有误,应该是借介绍玉山秀丽风光来引出徐原一,表达对他的赞美之情。B.“情感抒发隐而不发”有误,“原一学博而才雄,及与之游,又恂恂谦谨。当其再至京师也,京师士大夫无不爱慕之者。间尝出其所作诗若文,则尤灿然以光,诵之铿然以韵,诚可不愧古之君子也”,这些内容都是对人物才华的直接赞美,并没有“隐而不发”。D.“语言简洁明朗,句式参差多变”有误,“盖本昆冈出玉之意也。然兹山绝不产玉,则玉山得毋为虚名与”“然吾闻玉以比德君子”等句子不能称为简洁明朗,且句式变化较小,不能说参差多变。故选C。25.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文章以玉山之名贯穿全文:本文第一段先介绍了徐原一家住玉山,提出疑问“然兹山绝不产玉,则玉山得毋为虚名与”,此地不产玉,命名为“玉山”可能是虚名;第二段先说到玉与君子之间的关系,引起思考,进而作者猜测此地命名为“玉山”是不是因为此地有许多君子,有许多杰出的人才?为下文介绍徐原一的君子作风与才华作铺垫;第三段先直接赞美其才华,认为他才华卓著且是谦谦君子,表达了对他的美好祝愿与期待。最后以“且以见玉山之得名者,果不虚也”结束,再次表达了自己的观点,认为玉山得名于此地盛产君子。参考译文:昆山的徐原一,在马鞍山的南面安家。这座山,看上去很小,但却以风景秀美著称,人们又称它为“玉山”,大概是因为本昆冈产玉的意思。但是这座山从未产过玉,那么“玉山”恐怕是虚名吧?然而我听闻,玉是用来比喻有德行的君子的,君子佩戴玉,大多佩戴珩、璜、琚、瑀,至于与他人往来投赠,大多用琼瑶、琼玖来充当,意义各有不同。很是怀疑“玉山”得名的原因,或许是寓意这里有许多的君子而取这样的名字吧?所以这里虽然没有产玉的事实,但是如果它挟秀丽之气,有幸能让这里长出卓越突出、才华出众、非同一般、让人喜爱的人,就像古人所说的君子,从而光耀全邑,不是比产出小小的玉石更胜一筹吗!原一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等到与他交往后,有发现他恭谨温顺,谦虚谨慎。当他再次来到京师,京师的士大夫们没有不爱慕他的。有时拿出他所做的诗文,更加文采斐然;朗诵时铿锵而有韵律,确实不愧为如同古代的君子一般的人。假使他日原一名载朝廷,被天子重用,或许与成周的琬琰赤刀,鲁国的宝玉,楚国的和氏之璧又有什么不同呢?大概还不仅光耀一邑而已。我特意在他临行时写下这篇文章赠给他,并以此可见“玉山”的得名果然不是虚得。(2023·上海奉贤·一模)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又与焦弱侯(明)李贽①①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盖彼全不曾亲见周、程、张、朱②,但见今之讲周、程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不讲虽是过,然使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今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彼以为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哓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是以益不信。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②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③。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见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其言如此,其情何如?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不往,往必满载,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嗛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今之道学,何以异此!③由此观之,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然则,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有删改)【注释】①李贽,号卓吾,明代官员,思想家,文学家。②周、程、张、朱:周敦颐,程颢、程颐兄弟,张载,朱熹,宋代理学(也称“道学”)的四个主要学派的代表人物。③抽丰:旧指利用各种借口向在任官吏骗取馈赠。26.填入第①段方框内的虚词最恰当的一项是(

)A.而 B.则 C.盖 D.其27.以下对文章内容理解与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郑子玄不肯讲学是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B.郑子玄与讲周、程等人者形成对比,借郑生的“有耻”突出后者的“无耻”。C.黄生对于不能在我处留宿表示非常遗憾,因为有显者等候自己同游嵩、少。D.黄生抽丰与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形成类比,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28.第②段中的“嗛”有两种解释:(1)通“慊”,快意、满足;(2)疑是“赚”字之误,作“欺骗”解。你更倾向于哪种解释,并简述理由。29.“童心”是李贽的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结合本文内容,分析作者是如何体现个人的文学主张的。【答案】26.B27.B28.第(1)种,作者呈现黄生试图讨好双方,皆不得罪的伎俩;与后文说“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照应,可见黄生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质,显“巧”;与前文“欺”的本质认识形成反差,凸显黄生的虚伪与无耻,传递出作者强烈的讽刺与批判之意。第(2)种,符合黄生行为的本质,与前文“欺”字照应;突出强调了他的叵测居心。29.在本文中,李贽对假道学黄生的刻画形象生动,呈现他试图名利双收的可笑行径,极尽讽刺之能。先与“以讲道学为耻”郑子玄形成对比,突出前者的可贵、真实,与后者的虚伪、无耻。再借黄生批评否定一切社会上的假道学者,趋炎附势、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失却了做人表里如一的真实。另外,李贽在写作中锋芒犀利,大胆深刻,毫不掩饰对假道学的深恶痛绝,也体现出他主张为文应发自肺腑,出自真心。【解析】26.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的能力。原句“学者耻而不讲,以为周、程等人卒如是而止,口今之讲周、程等人者可诛也”,句意:但是使学者感到羞耻而不愿意去讲,以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如像这样而作罢,那么今天讲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的道学家就该讨伐了”,可见空格前后句是顺承关系,故应选用表示顺承关系关联词“则”。故选B。27.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因为周、程、张、朱等大家都是虚伪的,他们的学说亦然”理解错误,原文“但见今之讲周、程等人者,以为周、程等人实实如是尔也,故耻而不肯讲”,是只看到今天讲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的人,以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也确实像他们那样罢了,所以感到羞耻而不愿去讲学。C.原文“我揣其中实为林汝宁好一口食难割舍耳,然林汝宁向者三任,彼无不往,往必满载,尚未厌足,乃敢欺我以为游嵩、少”,意思是“我猜测他的内心实在是对在林汝宁那里捞油水难以割舍吧。林三次上任做官的,黄生没有一次不跟着前往,去了回来一定满载,现在仍没有满足,竟敢欺骗我说是想游览嵩山少林”,可见黄生的感情和说辞都是虚假的。D.“突出双方的贪婪、虚伪与丑陋”错误,原文“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可见两者各有侧重点,黄生行为侧重在“巧”,而讲周、程等人者的行为在于“欺”。故选B。28.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实词含义及文章内容的能力。第②段中的“嗛”有两种解释:①通“慊”,快意、满足;②疑是“赚”字之误,作“欺骗”解。根据原文语境“夫以游嵩、少藏林汝宁之抽丰来嗛我;又恐林汝宁之疑其为再寻己也,复以舍不得李卓老,当再来访李卓老,以林汝宁。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矣,可不谓巧乎!”,意思是“他用游览嵩山少林的名义隐藏到林汝宁处去打秋风来欺骗我;又担心林云程怀疑他打完秋风半路离开寻找我,于是用再用舍不得我李贽的原因,再来寻访李贽为理由来使林云程满意。我和林云程差一点都落入他的圈套而不能够察觉,能不说他的手段太狡诈了吗!”,可见是黄生试图讨好双方,皆不得罪的伎俩;与后文说“我与林汝宁几皆在其术中而不悟”照应,可见黄生的行为带有一定的迷惑性质,显“巧”;又可与前文“欺”的本质认识形成反差,凸显黄生的虚伪与无耻,传递出作者强烈的讽刺与批判之意,据此可理解为①“快意、满足”;②作“欺骗”解符合黄生行为的本质,与前文“欺”字照应;突出强调了他的叵测居心。29.本题考查学生评价探究文中思想观点的能力。李贽的“童心”文学主张,内涵之一就是“绝假纯真”。在本文中首先表现在形象刻画上,李贽对假道学黄生的刻画,可谓形象生动,神形毕肖,“闻黄生自京师往长芦,跟长芦长官抽丰。至九江,遇一显者,乃舍旧从新,冲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既见我,曰:‘彼显者欲游嵩、少,拉我同行是以至此。然显者俟我于城中,势不能一宿。回日当复道此,则多聚三五日而别,兹卒卒诚难割舍云’”,呈现人物试图名利双收的可笑行径,极尽讽刺之能。其次,体现在对做人“表里如一”的人格标准的坚守上。文中先与“以讲道学为耻”郑子玄形成对比,“郑子玄者,质实有耻,不肯讲学,亦可喜,故喜之”“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突出前者的可贵、真实;再写后者“讲周、程等人者皆口谈道德而心存高官,志在巨富;既已得高官巨富矣,仍讲道德,说仁义自若也;又从而晓晓然语人曰:‘我欲厉俗而风世。’彼谓败俗伤世者,莫甚于讲周、程等人者也”的虚伪、无耻。第三,“今之讲道德性命者,皆游嵩、少者也;今之患得患失,志于高官重禄、好田宅、美风水,以为子孙荫者,皆其托名于林汝宁,以为舍不得李卓老者也”,再借黄生批评否定一切社会上的假道学者,趋炎附势、投机取巧、沽名钓誉,失却了做人表里如一的真实。第四,李贽在写作中锋芒犀利,大胆深刻,观点鲜明,如“不信故不讲。然则不讲亦未为过矣”“今之道学,何以异此”“郑子玄之不肯讲学,信乎其不足怪矣”,毫不掩饰对郑子的肯定、对假道学的深恶痛绝,也体现出他主张为文应发自肺腑,出自真心。参考译文:又与焦弱侯(明)李贽①郑子玄,品德朴实而且有知羞耻的心,不愿去讲学,也是位可喜人物,所以喜欢他。他完全没有亲身见过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只看到今天讲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的人,以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憙也确实像他们那样罢了,所以感到羞耻而不愿去讲学。不讲虽然是过错,但是使学者感到羞耻而不愿意去讲,以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如像这样而作罢,那么今天讲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的道学家就该讨伐了。他以为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朱熹这些人都是口里讲着道德而心里想着高官,志在成为巨富;既然已经得到高官,成为巨富,仍然照样讲着道德,说着仁义;又跟着对人乱嚷乱叫说:“我想要劝勉讽戒社会习俗。”他认为败坏社会风气的,没有能超过讲周敦颐、程颖、程颐、张载、朱熹的人了,所以更加不相信。不相信就不愿意讲。既然如此,不讲也就不是过错了。②听说黄生从京城去长芦,向长芦长官骗取馈赠。到了九江,遇到了一位更有权势的官僚,便舍弃了长芦的长官,随即调转马头往北,而撞风冒寒,不顾年老生死见到我之后,对我说:“那个有地位的人想游览嵩山、少林,于是拉着我一起走,因此来到这里,但他已经在城里等着我,在这种情形下,我不能这里住上一夜了。回来的时候再经过这里,经过这里就多相聚几天再分别,现在太过仓促了,实在舍不得分别。”他的话是这样说的,但他的真心又是怎样的呢?我猜测他的内心实在是对在林汝宁那里捞油水难以割舍吧。林三次上任做官的,黄生没有一次不跟着前往,去了回来一定满载,现在仍没有满足,竟敢欺骗我说是想游览嵩山少林。他用游览嵩山少林的名义隐藏到林汝宁处去打秋风来欺骗我;又担心林云程怀疑他打完秋风半路离开寻找我,于是用再用舍不得我李贽的原因,再来寻访李贽为理由来使林云程满意。我和林云程差一点都落入他的圈套而不能够察觉,能不说他的手段太狡诈了吗!今天宣传道学的人,和他有什么不同呢!③根据这些来看,现在讲道德性命之学的道学家,都是和标榜游览嵩山少林的黄生一样,现在患得患失,而志气在于高官厚禄,美好的田宅,吉利坟地,用以庇护后人,都是在林汝宁那里假托理由舍不得李贽。可是子玄不愿意讲学,确实没有什么可奇怪的了。(2023·上海徐汇·一模)阅读下文,完成小题。与曹操论盛孝章〔汉〕孔融①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①,妻孥湮没,单孑独立,孤危愁苦。若使忧能伤人,此子不得永年矣!②《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②不能救,则桓公耻之。”今孝章实丈夫之雄也。天下谈士依以扬声,而身不免于幽絷,命不期于旦夕;是吾祖③不当复论损益之友,而朱穆所以绝交也。公诚能驰一介之使,加咫尺之书,则孝章可致,友道可弘矣。③今之少年,喜谤前辈,或能讥评孝章。孝章要为有天下大名,九牧之人所共称叹。燕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④也。惟公匡复汉室,宗社将绝,又能正之。正之之术,实须得贤。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④凡所称引,自公所知,而复有云者,欲公崇笃斯义也。因表不悉。〔注〕①困于孙氏:孙策平定吴会后囚禁了盛孝章。②桓公:春秋时五霸之一。据《明本志令》记载,曹操素以桓公自居。③吾祖:我的祖先孔丘。孔融是孔丘二十世孙。④绝足:喻指千里马。30.通览全文,填入本文标题方格内最恰当的一项是(

)A.疏 B.表 C.序 D.书31.以下对第①段内容的概述,其中不能引发曹操共情的一项是(

)A.知交都年过半百 B.在世知交已甚少C.与盛孝章私交深 D.盛孝章身陷困境32.结合注释,分析第②段引用《春秋传》的意图。33.为达到“欲公崇笃斯义”的目的,第③段行文在前两段基础上推进了一层,请结合全文加以分析。【答案】30.D31.C32.引用齐桓公因没能救援被灭亡诸侯觉得耻辱的史例,借助曹操以桓公自居的说辞,激励他不得不担负起援救身处危境贤才的道义。33.第①段动之以情,以知交零落、盛处困境打动曹操;第②段晓之以义,以桓公知耻之事、孔子友道之论激励曹操;第③段诱之以利,以燕君买来马骨、昭王招纳“小才”作类比,展望尊贤纳才或能招引群贤闻风而至的前景诱惑求贤若渴的曹操,以期达到劝说曹操“崇笃斯义”的目的。【解析】30.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由“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子独立,孤危愁苦”可知,孔融知道盛孝章的处境危急,所以特地写了这封信,向当时任司空兼车骑将军的曹操求救。故填入本文标题方格内应为“书”。故选D。3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与盛孝章私交深”强调的是孔融与盛孝章的关系友好,不涉及曹操的利益,故不能引发曹操共情。故选C。3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意思是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不能加以救援,齐桓公以这件事为耻。由此可见,孔融引用齐桓公因没能救援被灭亡诸侯觉得耻辱的史例,借助曹操以桓公自居的说辞,激励他不得不担负起援救身处危境贤才的道义。3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艺术手法的能力。由“岁月不居,时节如流。五十之年,忽焉已至。公为始满,融又过二。海内知识,零落殆尽。惟会稽盛孝章尚存。其人困于孙氏,妻孥湮没,单子独立,孤危愁苦”可知,第①段抒发感情,打动对方。作者是为盛孝章事而向曹操求援的,不过,他在开头没有直接提出要求,而是感叹岁月流逝不止,叙述彼此年有半百,以此缩短距离,密切关系。他又感伤知交零落,表示世上朋友难得,进而提出当时“惟有会稽盛孝章尚存”,使曹操认识到这是很不容易的,应该珍视朋友尚存的机会。随后,作者叙述了盛孝章的艰危处境,说他被困在江东,受制于孙权,妻丧子亡,“单子独立,孤危愁苦”,具体形象地展现人物的悲惨境遇,显出救援的必要性和迫切性。故第①段动之以情,以知交零落、盛处困境打动曹操;由“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可知,第②段谈论交友之道,引经据典,阐明大义。它先指出:“《春秋传》曰:‘诸侯有相灭亡者,桓公不能救,则桓公耻之。”这里借用桓公之事,说明曹操应该迅速营救盛孝章,果他置之不理,就要像桓公不能救邢那样,自感羞耻。接着文章点明盛孝章具备才能,很有名望,堪称“丈夫之雄”,尤其是天下善于谈说议论的人,都要依靠盛孝章来宣扬自己的名气。孔融以桓公知耻之事、孔子友道之论激励曹操;由“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故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向使郭隗倒悬而王不解,临溺而王不拯,则士亦将高翔远引,莫有北首燕路者矣”可知,第③段谈到古代国君重金买骨和燕昭王尊敬郭隗的事情,文章指出古代国君“市骏马之骨,非欲以骋道里,乃当以招绝足也”。言下之意是即使盛孝章不是杰出人物,但是招致他来,可以获得好士的美名,并使更加优秀的人才纷纷来归。文章又指出“珠玉无胫而自至者,以人好之也,况贤者之有足乎!昭王筑台以尊郭隗,隗虽小才而逢大遇,竟能发明主之至心”。所言认为只要像燕昭王修筑宫台、尊敬郭隗那样,怀有招贤纳士的真诚心意,天下贤者就必将心悦诚服,接踵而至,献策出力。文章进一步强调历史上由于燕昭王真心求贤,“乐毅自魏往,剧辛自赵往,邹衍自齐往”,而现实中如果能重视、帮助和录用人才,也就会重现过去这种人才共同为国效力的鼎盛景象。作者有意描述这样的景象就是要吸引曹操,让他明确营救一个盛孝章是大有好处的。会使众多的贤能前来效力,这是天赐良机,应该及时把握,不能失之交臂。孔融诱之以利,以燕君买来马骨、昭王招纳“小才”作类比,展望尊贤纳才或能招引群贤闻风而至的前景诱惑求贤若渴的曹操,以期达到劝说曹操“崇笃斯义”的目的。参考译文:与曹操论盛孝章书〔汉〕孔融①如果光阴不能停留,像流水一样消逝。很快就到了五十岁的年龄。您是刚满,而我却已经超过两岁了。国内的相识知交,差不多都要死光了。只有会稽的盛孝章还活着。他受到东吴孙氏政权的困辱,妻子儿女都已死去,只留下他孤单无助的一个人,处境非常危险,心情十分痛苦。假使忧愁可以损害人的健康,孝章恐怕不能长寿了。②《春秋传》里说:“诸侯之间有相互并吞的,齐桓公没有加以救援,自己感到是一种羞耻。”盛孝章确实是当今男子中的豪杰。天下一些善于言谈议论的人,常要依靠他来宣扬自己的名声,而他本人却不能避免被囚禁,生命朝不保夕;那么孔子就不应该谈论朋友好坏的问题,也无怪朱穆所以要写他的《绝交论》了。您如果能赶快派遣一个使者,再带上一封短信,就可以把孝章招来,而交友之道也可以发扬光大了。③现在的年轻人喜欢说前辈的坏话,或许有人会对孝章加以讥讽评论。总的说来孝章是一个盛名天下、为天下人所称赏赞美的人。燕君购买骏马的尸骨,不是要它在道路上奔驰,而是通过它来招致千里马。我想您正在拯救和恢复汉朝王室,使将要覆灭的政权重新安定下来。天下要安定,关键在于得到贤才。珠玉不生脚,却能够到人的身边来,就是因为有人喜欢它们,贤士们生了脚却不来,是君王不求贤的缘故。燕昭王筑了黄金台来尊崇郭隗,郭隗虽然是一个才能不高的人,但却得到厚待,终竟能传播明主的诚心,所以乐毅从魏国前去,剧辛从赵国前去,邹衍从齐国前去。假如当初郭隗处于困苦危急之中,昭王不去帮助他,正像落水将要淹死的时候不去援救他,那么其他贤士也都将远走高飞,没有肯到北方燕国来的人了。④上面所说的一些事情,本来就是您所熟悉的,而我还是要再说一下,无非是想提请您对交友之道加以重视罢了。实在不能详尽地表达我的意思。(2024年上海春考卷)阅读甲乙两文,完成各题。(13分)甲《崇俭素》(有删节)(宋)彭仲刚俭,美德也,古人之所宝也。人能崇尚俭素,则一身之用易供,而一岁之计可给,既免称贷举息,俯仰求之,又且省事寡过,安乐无事。故富者能俭,则可以长保;贫者能俭,则可以无饥寒,岂不美哉!今世之人,不知以俭为美德,而反以俭为鄙笑,往往纵自下之欲而不恤后来,饰一时之观而不顾实患,亦可谓愚矣。乙《俭说》(有删节)(清)韦协梦盖能俭而后砥行立名,能俭而后可正色率下,未有汰侈成风而身修、而家道正者也。后世浮靡相尚,踵事增华,见有安静悃愊①之人,辄相与窃笑之曰:“此固也,野也;殆鄙吝之心生者也。”至若家拥厚赀,封殖自娱,拔一毛利天下而不为,甚至期功强近之亲,若秦人视越人之肥瘠,坐听其困穷而不顾。此向所为鄙吝之人也,则又恬不为怪,假俭之名,以为藏身之困,君子之俭□如是乎?昔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而邻里乡党待以举火者数十家。果若是其班乎?否耶?嗟乎!彼啬于己而不啬于人,谓之俭;啬于人而不啬于己,谓之吝。吾窃怪夫世之俭者,群目之曰吝,而吝者,则又自诩为俭,俭与吝之淆然而莫辨也,作《俭说》。①悃愊,至诚;诚实。1.

可填入乙文方框处的一项是()。

(1

)A.焉

B.

C.固

D.

何2.

对乙文中画线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3

)昔晏子一狐裘三十年,而邻里乡党待以举火者数十家。A.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却慷慨救济邻里乡亲。B.晏子三十年来一直穿狐裘,邻里乡亲却无以为炊。C.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常得到邻里乡亲的帮助。D.晏子三十年来一直穿狐裘,邻里乡亲都想烧了它。3.

概括甲文的论述思路。(

3

)4.

相比甲文,乙文对“俭”展开了进一步论述。请结合具体内容加以分析。(

5

)【答案】1.C(1分)2.A(3分)3.答案示例:首先提出俭美德的观点;接着论述尚俭有益于生活平安自足,佐以富者和贫者的情况加以论述;最后贬斥今人以俭为耻,只顾眼前享乐的短视行为,进一步突显尚俭的必要性。评分说明:1点1分。4.答案示例:在论述俭的重要性时,甲文强调尚俭可以持家保身,乙文更加突出俭对于君子修身、立名、正家道的积极意义;其在论述“俭”的内涵时,乙文严厉贬斥以吝为俭,强调在勤俭克己的基础上,能乐善好施、急人所急才是真正的俭,为俭正名,深化了俭的内涵。(5分)【解析】1.本题考查虚词。A项一般用在句尾,B项表示全部。D项“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或"什么样"。一般表达疑问,但通常置于句末。因此,只有“固……乎”表达反诘语气。2.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理解。需要联系上下文,关键句是下文“果若是其班乎”。“班”字联系“同班同学”,大致推断是同类的人,用了疑问句,作者显然是要表达不是同一类人的意思。因此,划线句是要与前文构成对比才符合语境。“昔晏子一狐裘三十年”意思是晏子一件狐裘穿了三十年,是说晏子对自己非常吝啬吝惜,“而邻里乡党待以举火者数十家”需要与之成对比对照。如果是选B项、D项在上下文语境中与前文作者极力反对的现象“则又恬不为怪,假俭之名以为藏身之困”成为类似,无法构成对比;如果是选择C项,晏子经常得到别人帮助的话就不是那些“家拥厚费”的富人了,也与前文无法构成对比。因此,只有A项“家拥厚费”却对他人毫不吝啬才能与上下文所述“于人而不啬于己”的现象构成对比。3.本题考查概括分析论证思路。答题要点:①运用表达逻辑先后的时间副词,如首先、接着、然后、最后等整合全文;②对每一条思路的概括,需要结合论证手法组织语言。常见答题模型:①本文首先通过举例提出了什么观点;②接着引用谁的名言,加以论证;③然后从哪几个方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