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1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2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3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4页
第17课 挽救民族危机的斗争 课件-高一上学期统编版(2019)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中国该何去何从?中日甲午战争列强瓜分狂潮甲午战败,日本从《马关条约》中获取了大量的利益,并进一步刺激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的狂潮,中华民族危机由此空前严重,中国社会内部展开了不同的方式来挽救民族危亡。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第17课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课标要求

学习目标1.认识甲午中日战争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概述晚清时期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2.认识社会各阶级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1.认识资产阶级维新派为挽救危局所作的努力及存在的局限性。2.概述晚清时期义和团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事迹,理解其性质和意义。3.认识八国联军侵华对中国社会的影响。戊戌维新运动八国联军侵华义和团运动马关条约公车上书义和团运动戊戌变法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东南互保德国强占胶州湾18951897189819001901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时空坐标目录一、政治改良——戊戌维新运动二、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三、勾结侵华——八国联军侵华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一、政治改良——戊戌维新运动学习任务1、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戊戌维新运动。结合教材和所学,请对这场运动进行阐述。(阐述要素: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事迹、发展过程、结果及原因、认识或影响)1、民族危机: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加剧,民族危机加重2、思想基础:康、梁等人的维新思想,奠定思想理论基础3、经济和阶级基础:民族资本主义获得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一、政治改良——戊戌维新运动学习任务1、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戊戌维新运动。结合教材和所学,请对这场运动进行阐述。(阐述要素: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事迹、发展过程、结果及原因、认识或影响)康有为梁启超(一)拉开了维新运动的序幕——公车上书1895年,“公车上书”是民族危机刺激下,中国近代知识分子第一次作为一种社会政治力量表现出的群众性爱国运动(二)掀起高潮——“明定国是”诏书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诏书。在此后短短的103天的时间里,下了180多条变法诏令。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明定国是诏·光绪二十四年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一、政治改良——戊戌维新运动学习任务1、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戊戌维新运动。结合教材和所学,请对这场运动进行阐述。(阐述要素: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事迹、发展过程、结果及原因、认识或影响)光绪帝新法内容改革旧制作用政治广开言路,提拔新人;改订律法,合并机构

裁撤冗官,澄清吏治经济提倡实业,开矿筑路;财政改革,创办银行废除旗人,寄生特权

文化普设学堂,兼习中西;开办大学,设经济科

废除八股,改试策论

军事精练陆军,改习洋操;行征兵制,兴办兵厂

裁汰八旗,绿营旧军

一定程度冲击旧式官僚体制推动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人才培育和新思想传播增加军事和国防力量根本目的是维护清政府统治,没有真正突破“中体西用”的藩篱,没有触及封建专制制度,难以达到“变法图强”的目的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学习任务1、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戊戌维新运动。结合教材和所学,请对这场运动进行阐述。主题一、政治改良——戊戌维新运动(阐述要素: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事迹、发展过程、结果及原因、认识或影响)戊戌六君子

规模太大,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行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街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

——康广仁(三)戊戌政变——变法失败探讨失败的原因?①变法内容过多,急于求成②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尚未充分发展,资产阶级实力较弱(根本原因)③守旧势力强大④依靠未掌握实权的皇帝⑤维新派缺乏坚实的社会基础,没有严密的组织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戊戌政变之后,百日维新作为一场政治运动失败了。但作为一场思想文化运动,新学家们带来的解放作用远不是西太后发动的政变所能剿洗干净的。——陈旭麓《中国近代社会的新陈代谢》1.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的政治实践和思想理论,不仅贯穿着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中华民族的觉醒。2.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要用君主立宪制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其部分措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制度。3.思想启蒙运动:维新派大力传播西方的社会政治学说,批判封建君权和封建纲常伦理,有利于民主主义思想在中国的传播。4.社会革新运动:维新派主张革除吸食鸦片及妇女缠足等陋习,倡导讲文明、重卫生、反跪拜等,促进了社会风气的革新。学习任务1、面对日渐沉重的危机,资产阶级维新派掀起了一场戊戌维新运动。结合教材和所学,请对这场运动进行阐述。(阐述要素:变法运动的背景、代表人物和事迹、发展过程、结果及原因、认识或影响)(四)维新变法的影响主题一、政治改良——戊戌维新运动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探究一、资产阶级的救亡探索材料一日本胜我,亦非其将相兵士能胜我也。其国遍设各学,才艺足用,实能胜我也。吾国任举一政一艺,无人通之,盖先未尝教养以作成之。天下岂有石田而能庆多稼者哉。今其害大见矣,不可不亟设学以育成之矣。

——1898年康有为《请开学校折》材料二

著军机大臣,总理各国事务王大臣,会同妥速议奏,所有翰林院编检,各部院司员,大门侍卫、候补候选道府州县以下官,大员子弟,八旗世职,各省武职后裔,其愿入学堂者,均准入学肄业,以期人才辈出,共济时艰。——1898年6月11日光绪皇帝发布《明定国是诏》(1)指出材料一中康有为的观点。结合所学,分析其观点的国内政治背景。

(2)综合上述材料,体现了维新派一种怎样的追求?

观点:日本战胜中国主要因为教育先进;中国必须大力发展教育。背景:甲午战争中国战败,民族危机深重;维新变法运动。追求:教育救国(强国),振兴教育。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二、爱国斗争——义和团运动学习任务2、义和团运动是近代农民阶级发动的一场反帝爱国斗争。结合教材,请以唯物史观分析义和团运动?(一)义和团运动兴起的背景1、根本原因:甲午战争后,列强掀起瓜分狂潮,民族危机空前严重;2、直接原因:在华外国教会势力猖獗,激起民愤。1898年1899年1900.6(二)过程开始提出“扶清灭洋”清政府先抚后缴,运动转向直隶清政府招抚义和团控制京津1900.8中外联合镇压义和团运动渐息拓展:认识义和团运动的口号——“扶清灭洋”“扶清灭洋”的排外主义口号虽然不可避免地具有盲目排外地消极意义,但它要求驱逐外国侵略者,要求废除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却是这一次反帝爱国运动的主流,符合近代中国反帝反封建的历史要求。

——张海鹏主编《中国近代通史》第1卷神助拳,义和团,只因鬼子闹中原。不下雨,地发干,都是教堂遮住天。神也怒,仙也烦,一等下山把拳传。焚黄表,生香烟,请来各洞众神仙。不用兵,只用拳,要废鬼子不为难。挑铁路,拔电杆,海中去翻火轮船。大法国,心胆寒,英吉俄德哭连连。洋鬼子,全杀尽,大清一统并江山。——义和团揭帖进步性:反帝爱国→调动人民大众的积极性;争取清政府的同情支持;扩大反帝斗争的基础扶清:未认清本质,容易放松警惕

灭洋:笼统排外、没有区分西方侵略和西方先进文明反映了当时空前尖锐的民族矛盾反映了农民阶级的局限性局限性: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探究二、义和团运动的评价

瞿秋白曾指出:构成义和团主要成分的“游民阶级,失业的劳动阶级,因为自己经济地位及生活条件的缘故,不能有明确的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在这里,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植根于自然经济的保守意识连载一起的;抵御外侮的强烈愿望是同陈旧的天朝观念和华夷之见连在一起的。这种矛盾,显示了一场正义的反帝群众运动中落后的封建主义内容。当旧式小生产者自发地充当民族斗争主体的时候,他们不能不在代表民族的同时又代表传统。矛盾不是主体选择的结果,而是历史规定性的体现。旧的生产力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社会理想,也只能找到中世纪的精神武器和物质武器。——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积极性:具有强烈的反帝爱国倾向,它所展现的中国人民不畏强暴的牺牲精神,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野心。局限性:存在明显的盲目排外行为,没有区分西方侵略和西方先进文明;没有认清清政府的本质;没有先进的阶级领导,无法阻止中国滑向半殖民地的深渊。历史教训:由于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农民阶级不能领导中国民主革命取得胜利。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三、勾结侵华——八国联军侵华学习任务3、八国联军的侵华,在中国犯下骇人听闻的罪行。

结合教材,认清列强侵略给中华民族带来的影响?

1、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的原因

直接原因:镇压义和团运动。根本原因:为进一步侵略瓜分中国,维护在华利益主要内容危害惩办“首祸诸臣”赔款白银4.5亿两,分39年还清,年息4厘,本息共计白银约9.82亿两将北京东交民巷划定为使馆区,中国人不得居住,各国可派兵驻守拆除大沽及有碍北京至海通道的所有炮台,各国可在自北京至山海关沿铁路12个重要地区驻扎军队禁止华北科举考试5年,禁止中国人成立或加入任何“与诸国仇敌之会”等2、《辛丑条约》及危害加剧了中国的贫困和经济的衰败严重破坏中国主权

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使馆实际上成为“国中之国”精神和文化征服近代史上主权丧失最严重、赔款最多的不平等条约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拓展:东南互保1900年6月,英美帝国主义与清南方各省督抚达成“东南互保”协议,双方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共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省督抚保护,称东南互保。协议虽未签字,但在清政府危亡之际,地方大员寻求“自保”,表明中央权威的式微与地方势力的扩张。影响:①一定程度上维持了东南的稳定;②维护了列强在东南地区的利益;③阻碍了东南各省人民反帝斗争;④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东南互保形势图

近代中国社会的“沉沦”张海鹏认为近代中国社会发展呈现出由“沉沦”到“上升”的“U”字形发展过程,在“沉沦”与“上升”期间有一个过渡期(1901-1920年)这就是“沉沦”的谷底,“上升”的开始。U《辛丑条约》的签订使中国社会完全陷入两半社会的深渊,沉沦到谷底,民族危机深重,清政府沦为洋人的朝廷。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主题三、勾结侵华——八国联军侵华【知识总结】对近代列强侵华的基本认识01开始02加深03大大加深04完全沦为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1842年中英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856-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通过签订《天津条约》《北约条约》进一步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1894年,甲午中日战争,签订《马关条约》,进一步把中国社会推到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1900年至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爆发,列强同中国签订了《辛丑条约》,标志着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列强侵华方式的不断深化(方法)①经济侵略:倾销商品,掠夺原料,输出资本。②文化侵略:在中国传教、游历等。。③军事控制:驻扎军队,控制京津。④政治侵略:控制中国的内政和外交2、列强侵华趋势①赔款数量越来越多。②割地面积越来越大。③通商口岸由沿海延伸到内地。④经济侵略由商品输出为主到资本输出为主。⑤侵华方式由直接侵华到“以华治华”。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挽救民族危亡的斗争民族危机加深戊戌维新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义和团运动农民阶级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中国完全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本课小结】1.晚清秀才刘绍宽在1894年前就阅览过《物理小识》等西学书籍,但仍学经义。1896年他读了美国学者的《治心免病法》后感慨,“此真心理学,与宋儒无异”。此后数年,他阅读西书范围颇广,但对此并不满意,叹道:“究之所得新学,尽是皮毛。……非所谓邯郸学步,失其故步欤?”此情形在清末士绅中并不鲜见。这体现了(

)A.维新运动未能实现预期目标

B.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狂潮C.时人理解新时局的矛盾心理

D.资产阶级民族民主革命兴起2.光绪二十二年(1896年),梁启超在《时务报》发表《古议院考》称:“泰西各国何以强?曰:议院哉!君权与民权合,则情易通;议法与行法分,则事易就。”同时,他还引经据典指出中国古代也有类似议会的政治思想与制度。梁启超意在(

)A.倡导革新启蒙思想

B.借助传统减少阻力C.制造舆论实行分权

D.抨击专制倡导立宪CB志存高远

胸怀天下当堂训练3.1900年10月英德两国签署协议规定“不得利用现时之纷扰在中国获得任何领土利益,其政策应以维持中国领土不使变更为指归”,这一协定很快得到日、美、法、俄等国的认同。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列强放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