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_第1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_第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_第3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_第4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零碳之路的“最后一公里”环保行业2022年策略报告之三执业证书编号:S0890521080001电话箱:zhangjin@研究助理:曾文婉电话箱:zengwenwan@销售服务电话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Capture,Utilizationand化石能源的清洁利用。随着时间推移,CCUS技术对于中国实现碳中和目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1)化石能源实现低碳化利用的唯一技术途径是电力行业保持灵活性;3)当前技术情形下,钢铁、水泥等行业净零排放离对较慢;与国外比较来看,大部分技术发展阶段已与较大,值得关注较早布局相关技术的企业,尤其是碳捕集技术和碳利用技外,随着全国碳市场逐渐成熟,可关注受益于碳市场的相关标的。CCUS 4 4 5 7 2.1.碳捕集技术:成本占比最高,燃烧后捕集技术较为成熟 2.2.碳运输技术:中国已具备大规模管道运输设计能力 2.4.碳封存技术:我国碳封存潜力较大,陆上咸水层封存已完成项目示范 2.5.CCUS技术小结:中国近几年取得了显著技术进展,但目前仍处于研 4 5 5 6 6 7 9 9 7 7 8 会宣布,中国力争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碳中和意味到大气中的二氧化碳为零,即处于“碳吸收”等于“碳排放”的平衡状态。其中,“碳吸收”捕集与压缩、CO2运输、CO2利用和C旧是大于零的,而后者——负碳技术则指完全从大气中去除二氧化碳的过程,从全生命周期指二氧化碳经由植被(生物质的一种)的光合作用从大气中提取出来后,通过燃烧生物质进技术的生物质发电站,通过改变二氧化碳来源(碳源)的能源类型使得发电厂不仅不会排放),图2:BECCS示意图图3:DACCS示意图段,现已进入商业化初期快速增长阶段。美国是应用二氧化碳驱油研究试验最早、最广泛的徊后,在2018年左右迎来新一轮的发展与增长,据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数据,202国CCUS研究起步较晚,但在2006年左右中国学术界和工业界根据国情,明确了前中国CCUS技术仍处于研发与示范阶段,主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图4:全球CCUS发展历程资料来源:全球碳捕集与封存研究院,彭博图5:2010-2021年全球商用CCUS设施数量变化情况(截止2021年11月)府的45Q税收抵免(Taxcredit)和加州政府的低碳燃料标准(CaliforniaLowCarbonFuel目前中国针对CCUS技术的具体的政策支持主要图6:全球CCUS项目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欧盟(截止2021年11月)表1:美国45Q税务抵免政策的二氧化碳补贴价格(美元/吨CO2)年份201820192020202120222023202420252026地质封存25.728.7431.7734.8137.8540.8943.9246.9650EOR/CCU15.2917.7620.2222.6825.1527.6130.0732.5435表2:中国CCUS相关政策年份部门政策内容影响2007工信部、发改委、财政部中国应对气候变化科技专项行动CCUS被列为核心技术2013发改委关于推动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的通知CCUS示范性项目工作开启2013环境保护部办公厅关于加强碳捕集、利用和封存试验示范项目环境保护工作的通知对CCUS工作进行环境影响评价2016十三五国家科技创新规划大力发展CCUS相关科技与技术2020央行、发改委、证监会CCUS被纳入绿色债券目录拓宽融资渠道2021人大会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提出,要“开展碳捕集利用与封存重大项目示范”大力发展CCUS相关科技与技术2021关于加快建立健全绿色低碳循环发展经济体系的指导意见加速CCUS项目落地2021发改委《关于请报送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项目有关情况的通知》CCUS项目梳理和收集2021央行碳减排支持工具对碳减排技术的支持,其中包括CCUS技术拓宽融资渠道于煤电减排。但与其他减排技术相比,CCUS技术存在一定的环境风可能会对周边环境和居民生活带来负面影响;此外,从全生命周期的技术时,其减排效果不一定是最佳的,例如其捕集、运输、利用或封存的环节中会消耗一定表3:CCUS技术与其他减排技术比较项目CCUS能效技术核电太阳能发电风电水电技术成相对不成熟相对成熟相对成熟相对成熟相对成熟相对成熟成本高提高化石燃料转换和使用效率成本较高发电成本低较高,但在不断下降中,有望与火电持平不断下降中,有望与火电持平基建投入大,发电成本低安全性可能因CO2泄露导致安全隐患安全可靠发射性物质存在危害大安全可靠安全可靠安全可靠,极端事件发生几率小稳定性高高高相对低相对低较高对生态环境影响大规模工程施工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影响,CO2泄露的环境影响大小环境影响巨大较小较小大水电对流域生态环境的影响大,小水电生态影响相对较小优势进煤的清洁利情,CO2的工业利用不会对现有产业进行大规模改造,不额外增加环境负担,总体较经济核燃料储量大,储存运输方便,电总成本稳定太阳能资料丰富、清洁、可再生风资源丰富清洁、可再生,基建周期短,装机规模灵活水资源丰富清洁、可再生,发电效率高,发电启动快发电成本不稳监测环境存在泄露带来安全隐患效率提高越来越难,取决于技术突破,存在温室效应核废料处理要安全隐患大能流密度低,能源利用率低,多晶硅的生产过程耗能大,并网存在挑战风电不稳定、不可控,并网存在挑战占用大片土地受季节和旱涝灾害影响,部分不均蓄水淹没大量土地、居民搬迁成本高,社会影响大图7:全球CCUS在不同行业的应用(2020年,按捕集能力计算比例)图8:中国CCUS在不同行业的应用(2021年,按项目数量计算比例)煤电天然气加工化工水泥精炼油其他资料来源:RystadEnergyf放目标的关键途径之一。由于各组织对于减排情景的设定各有不同,因此预测的结果存在一CCUS贡献的减排量为27.9-76亿吨/年,平均为46.6亿吨/年。从贡献比例上看,在IEA发图9:全球主要机构评估的CCUS贡献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图10:CCUS技术在IEA可持续发展情景中的减排贡献(%)aa可再生能源a核能利用其他图11:CCUS技术在IRENA1.5℃升温情景中的减排贡献可再生能源a终端电气化替代a氢能图12:IEA对不同行业CCUS减排贡献的估算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亿吨,2060年10-18.2亿吨。整体来看2035年之图13:2℃目标导向推荐情景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部门构成资料来源:中国知网《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图14:1.5℃目标导向推荐情景全部温室气体排放部门构成行实排行实排S图15:中国CCUS技术的减排贡献(需求)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表5:部分行业CCUS技术的减排贡献(需求)行业CCUS减排贡献(需求)火电火电+CCUS是当前中国CCUS示范的重点,碳中和目标下保持电力系统灵活性的主要技术手段。有4.3亿-16.4亿吨二氧化碳需通过CCUS技术减排才能实现电力系统的净零排放。燃煤电厂加装CCUS可捕获90%的碳排放量,使其变成一种低碳的发电技术。钢铁预计2030年减排需求为0.02亿吨-0.05亿吨/年,2060年减排需求为0.9亿吨-1.1亿吨/年。钢铁行业的二氧化碳除了进行利用与封存外,还可以直接用于炼钢过程。充分利用这些技术,能够减排5%-10%。水泥预计2030年的减排需求为0.1亿吨-1.52亿吨/年,2060年减排需求为1.9亿吨-2.1亿吨/年。水泥行业石灰石分解产生的二氧化碳约占总排放量的60%,因此CCUS是水泥行业脱碳的必要手段。石化与化工预计2030年的减排需求约为5000万吨,到2040年逐渐降低至0。这是由于石化和化工行业(排放源CO2浓度可高达70%)本身也是CO2的主要利用领域。该行业捕集能耗低、投资成本与运行维护成本低,因此可为早期CCUS示范提供低成本的机会。结构应围绕“高比例可再生能源+核能/化石能源”布局清洁低碳的作为碳排放最高的行业,电力系统首当其冲提高可再生能源发电比例,而受其在供需端的不碳电力。2020年钢铁行业技术路线图预测,到2050年钢铁行业采取常规减排方案,剩余34%碳排方案,仍剩余48%碳排放量。CCUS将成为钢该部分碳排放的减排,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减排路径之一。尽管生态碳汇等方式也可实现大气中二氧化碳的部分去除,但在减排可验证性以及减排效果的持久性方面,BECCS与煤炭或天然气为原料进行制备,若其制备方式是低碳的,则终端在使用时不会带来额外的碳排放。因此,通过CCUS技术+天然气制图16:不同制氢技术的全球平均平准化成本(美元/千克)业流程,CCUS依次涉及能源、钢铁、水泥、交通、化工、地质勘探、环保、农图17:CCUS技术流程及分类示意要来自热电厂、水泥、钢铁、煤化工等行业,但其中前三者均属于低浓度排放源,仅煤化工属于高浓度排放源;由于不同行业碳源浓度、杂质组分的不同,所使用的捕获技术是有差异的,当前从高浓度排放源进行捕获面临的技术挑战较少,相对成熟。此外在单企业排放规模上,热电厂、水泥、钢铁、煤化工单一碳源排放规模均较大。在分布上看,热电厂、水泥、钢铁、煤化工行业企业主要分布于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中国人口、经济发展状况分布类表6:我国CCUS碳源基本情况碳源行业排放量占比单企业排放量规模碳源浓度特点碳源分布热电厂32%低浓度排放源东南沿海、华北及东北地区水泥22%低浓度排放源东南沿海一带经济发达地区和西南地区,在西北和东北地区分布较少钢铁21%低浓度排放源华东、华南地区煤化工高浓度排放源产煤大省山西、陕西一带,以及新疆合成氨3%高浓度排放源华东、华南一带,新疆地区也有少量合成氨企业中浓度排放源新疆和东北地区石油炼化2%低浓度排放源东北地区等聚乙烯2%中浓度排放源华北地区,在东北和新疆有少量的该类企业按不同角度可对碳捕集技术进行分类。根据碳捕获与燃烧过程的先后顺序,可将碳捕集根据分离过程进行分类,可将碳捕集技术分为化学吸收法、物理吸收法、吸附法、膜分离法和化学链法。根据技术先进程度,可将碳捕集技术分为第一代技术、第二代技术等。表7:按不同方法对碳捕集技术进行分类分类技术描述第一种分类方法:按碳捕获与燃烧过程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类燃烧前捕获指利用煤气化和重整反应,在燃烧前将燃料中的含碳组分分离并转化为以H2、CO和CO2为主的水煤气,然后利用相应的分离技术将CO2从中分离,剩余H2等可作为清洁燃料使用。富氧燃烧则是指通过分离空气制取纯氧,以纯氧(而非空气)作为氧化剂进入燃烧系统,同时辅以烟气循环的燃烧技术,使废气中二氧化碳浓度增加,可视为燃烧中捕获技术。燃烧后捕获指直接从燃烧后烟气中分离CO2。第二种分类方法:按分离过程进行分类化学吸收法利用二氧化碳的酸性气体的性质与弱碱性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物理吸收法物理吸收法是指采用水、甲醇等作为吸收剂,利用二氧化碳在这些溶剂中的溶解度随压力而变化的原理来吸收的方法。化学/物理吸附一种利用固态吸附剂(活性炭、天然沸石、分子筛、活性氧化铝和硅胶等)对原料气中的二氧化碳进行有选择性的可逆吸附来分离回收二氧化碳。膜分离法利用某些聚合材料如醋酸纤维、聚酰亚胺、聚砜等制成的薄膜,利用其对不同气体的不同渗透率来分离。化学链分离法一种新型的燃烧技术,通过借助于氧载体的作用,可以实现CO2的内在分离和避免NOx污染物的产生,同时能实现更高的能量利用效率。第三种分类方法:按技术先进程度进行分类第一代技术第一代捕集技术指现阶段已能进行大规模示范的技术,如胺基吸收剂(燃烧后捕集物理溶剂如聚乙二醇二甲醚法、低温甲醇法等(燃烧前捕集富氧燃烧(常压)。第二代技术第二代捕集技术指技术成熟后能耗和成本可比成熟后的第一代技术降低30%以上的新技术。如新型膜分离技术、新型吸收技术、新型吸附技术、增压富氧燃烧技术、化学链燃烧技术等。图18:按第一种分类方法对不同技术路线进行梳理资料来源:中国知网《碳捕获、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发展现状及应用展高浓度点源排放的二氧化碳总量占比很小,因此后续需要对低浓度点源排放持续进行政策激图19:全球范围内不同行业的碳捕集成本比较(2019)同维度比较下发展最为成熟的。我国与发达国家在燃烧后捕集以及化学吸收法技术层面差距不大,当前我国燃烧后与燃烧前捕集的项目(包括间隔运行的项目)占比较多,制约碳捕集技术商业化利用的主要因素是能耗高或成本高。第二代、第三代仍处于研发阶段,但新型膜分离、增压富氧燃烧、化学链燃烧等具有代表性的第二代技表8:按第一种分类方法对不同技术进行比较技术类型应用领域成本(元/tCO2)(GJ/tCO2)发电效率损失国内发展其他燃烧前捕获整体煤气化联合循环电站(IntegratedGasificationCombinedCycle,工业分离250-4302.27-10%较为成熟该技术捕获的CO2浓度较高,分离难度低,相应能耗和成本也会降低,但前期投资成本高(发电机昂贵可靠性有待提高。富氧燃烧新建燃煤电厂及部分改造后的燃煤电厂300-400-8-12%示范阶段该技术捕获的CO2浓度可达90%以上,只需简单冷凝便可实现CO2的完全分离,因此CO2捕获能耗和成本相对较低,但额外增加制氧系统,提高了系统的总投资和能耗。燃烧后捕获钢铁厂等300-450310-13%较为成熟虽然投资较少,但烟气中CO2分压较低,使得CO2捕获能耗和成本较高。由于燃烧后捕获技术不改变原有燃烧方式,仅需要在现有燃烧系统后增设CO2捕集装置,对原有系统变动较少,是当前应用较为广泛且成熟的技术。图20:大部分中国CCUS项目均使用燃烧后或燃烧前捕集技术864200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2021似。碳运输有三种方式,罐车运输、管道运输和船舶运输,罐车运输分为汽车与铁路两种方表9:不同类型碳运输技术比较运输方式优点缺点适用范围技术阶段成本运输规模管道运输2)运输量大,运行成本节约土地资源,不受天气影响;4)CO2泄漏量极少,对环境污染小;1)灵活性差,只适用于固定地点之间的运输;2)管道不容易扩展,有时需船舶和槽车协助;3)初始投资大;4)运输前必须净化CO2,以免杂质造成管道损坏;5)过程中需要控制压力和温度,防止因相变至运输大规模、长距离,稳定的定向CO2输送陆地管道运输技术处于项目设计阶段,海底管道技术处于概念研究阶段陆地管道小于海底管道成本比陆地高40%-70%可大于10万吨/年船舶运输1)运输灵活便捷;2)适用于河网密集和近海CO2捕集中心的初步开发;3)中小规模与远距离的CO2运输成本低;4)离岸封存的重要选受地理限制,仅适用于内河与海洋运输;3)装载卸载与临时存储等中间环节多,导致交付船舶运输经济性较差;5)要求低温液化甚至固态化运输;6)低温液态CO2增加捕集与压缩能耗与成本;大规模、长距离,适于海上封存技术成熟(内陆船0.3-0.5元吨/年(内陆船舶)公路罐车运输1)运输灵活,不受运输地点限制;2)不需要前期大量投入;3)适应性强,方便可靠;4)运输网络比较发达,机动性强;5)各个环节之间的衔接灵活,可动态调整;1)单次性运输量少,单位运输成本高;2)连续性差,对规模大小不敏感,不适用于CCUS等大规模的工业统;3)远距离运输安全性差,对汽车运输安全要求高;4)存在保温和操作上的泄漏,CO2泄漏量较大,存在环境污染;5)易受不利天气和交通状况影响而中断;6)低温液态CO2增加捕集与压缩能耗与成本;量较小的CO2运输技术成熟0.9-1.4元吨/年铁路罐车运输1)比公路运输距离长,通行能力大,成本相对较低,接近官网的成本;2)捕集点和利用点靠近铁路时,可利用现有设施降低成本;1)运输不连续,运输成本比管道运输高;2)受现存铁路设施影响,地域限制大,需要罐车和船舶运输作为辅助;3)必要时需要铺设专用铁路,增加运输成本;4)沿线需要装卸、临低温液态CO2增加捕集与压大规模、长距离,在管道运输还未建成时技术成熟0.9-1.4元可大于10万吨/年缩能耗与成本;流量是影响碳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其中,运输成本随距离的增加呈幂函数增加,随流量增加呈幂函数递减。对于管道运输而言,还受到管道直径、管道材料类型、地理位置、系统计划寿命、是否是在闲置天然气管道基础上进行改造等因素影响。从单位运输成本上看,罐车运输成本最高,船舶运输(内陆船舶)成本最低;但相比海上船舶运输,海底管道运输单位成本随着运输规模增加而显着降低,在一定运输距离(650km)内更具有成本优势。图21:海底管道运输与船舶运输经济性的比较球总长度的85%,主要用于驱油。但管道运输技术在中国尚处于中试阶段,的不同,可分为地质利用、物理利用、化工利用、生物利用和矿化利用等;很常见,但其不易活化的化学性质、复杂的反应路径和较低的产品选择性使其转化利用存在难题,目前各国都将突破高温、高压环境瓶颈、寻找合适的催化剂作为碳利用技术的突破重表10: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对碳利用技术进行分类分类技术描述地质利用将CO2注入地下,利用地下矿物或地质条件生产或强化有利用价值的产品,且相对于传统工艺可减少CO2排放的过程。包含CO2强化石油开采、CO2驱替煤层气技术、CO2强化天然气开采等。(1)CO2强化石油开采技术(CO2-EOR将CO2注入油藏,利用其与石油的物理化学作用,以实现增产石油并封存CO2的工业工程。(2)CO2驱替煤层气技术(CO2-ECBM将CO2或者含CO2的混合气体注入深部不可开采煤层中,以实现CO2长期封存同时强化煤层气开采的过程。(3)CO2强化天然气开采技术(CO2-EGR注入CO2到即将枯竭的天然气气藏底部,将因自然衰竭而无法开采的残存天然气驱替出来从而提高采收率,同时将CO2封存于气藏地质结构中实现CO2减排化工利用以化学转化为主要特征,将CO2和共反应物转化成为目标产物,从而实现CO2的资源化利用。(1)无机产品:在传统化学工业中,CO2大量用于生产纯碱、小苏打、白炭黑、硼砂以及各种金属碳酸盐等大宗无机化工产品,这些无机化工产品大多主要用作基本化工原料;另外合成尿素和水杨酸是最典型的CO2资源化利用,其中尿素生产是最大规模的利用。(2)有机产品:主要聚焦在能源、燃料以及大分子聚合物等高附加值含碳化学品,例如合成气(CO2与甲烷在催化剂作用下重整制备合成气)、各种含氧有机化合物单体(醇类、醚类以及有机酸)、高分子生物利用以生物转化为主要特征,通过植物光合作用等,将CO2用于生物质的合成,从而实现CO2资源化利用。(1)微藻固碳:以微藻固定CO2转化为液体燃料和化学品,生物肥料、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等;(2)CO2气肥使用:是将来自能源和工业生产过程中捕集的CO2调节到一定浓度注入温室,来提升作物光合作用速率,以提高作物产量。我国拥有世界最大面积的种植大棚,CO2气肥技术应用前景比较乐(3)人工生物固碳:解析天然生物固碳酶的催化作用机理,创建全新的人工固碳酶和固碳途径。如重组固氮酶催化CO2甲烷化、催化CO2还原为CO和甲酸,以及甲酸脱氢酶在辅因子NADH作用下催化CO2还原并转化为甲酸。物理利用主要包括食品、制冷、发泡材料等行业,仅延迟了CO2的释放时间,最终这类碳会排入大气。矿化利用指利用富含钙、镁的大宗固体废弃物(如炼钢废渣、水泥窑灰、粉煤灰、磷石膏等)矿化CO2联产化工产品,在实现CO2减排的同时得到具有一定价值的无机化工产物。目前已开发出基于氯化物的CO2矿物碳酸化反应技术、湿法矿物碳酸法技术、干法碳酸法技术以及生物碳酸法技术等。我国在钢渣、磷石膏矿化利用技术方面取得重要进展。电化学利用熔盐电解转化CO2为碳基材料,在450℃-800℃的熔盐体系下,通过调控CO2反应途径和采用不同电极材料和催化剂,能够将CO2电化学转化为高附加价值的碳纳米材料,实现碳纳米管、石墨烯及S掺杂碳的制备。料发展、冷却、水处理、气肥等。表11:根据工程技术手段的不同对碳利用技术进行分类技术名称利用CO2规模(万吨/年)产值(亿元/年)发展阶段CO2强化石油开采技术(CO2-EOR)地质利用约为20示范项目铀矿地浸开采技术地质利用-超过1商业应用初期合成能源燃料化学利用约为1示范合成高附加值化学品化学利用约为4合成材料矿化利用约为5约为2国外已早期商业化利用;国内为中试阶段转化为食品和饲料技术生物利用约为0.1约为0.5大规模商业化转化为生物肥料技术生物利用约为5约为5研发或小规模示范转化为化学品技术生物利用约为1约为0.2研发或小规模示范气肥利用技术生物利用约为1约为0.2研发或小规模示范月,中国科学院宣布人工合成淀粉方面取得的重要进展,在国际上首次实现了二氧化碳到淀图22:中国CCUS项目中捕获的70%以上的CO2均进行了利用资料来源:《中国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年度报告图23:我国地质利用的CCUS项目分布情况在衡量碳利用技术的减碳效应时应使用全生命周期的视角去进行计量计算,需要关注以下几的时间,永久保留比临时保留会带来更大的气候效益,大部分碳利用技术产成品中的碳(除枯竭油气田封存等技术。其中,陆上咸水层封存、海底咸水层封存均是利用海水中和咸水层在一定风险,且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封存地点存在一定困难。当前,全球陆上理论封存复杂,且需考虑地质构造的稳定性(并不是所有已验证的具备封存容量的地质结构最终均可顺利实现封存,仍需花费时间和成本进一步勘探和评估否则可能出现碳泄漏的问题。表12:主要国家及地区CCUS地质封存潜力与CO2排放国家地区理论封存容量(百亿吨)2019年排放量(亿吨/年)121-41398亚洲(除中国)49-5574北美230-215360欧洲5041澳大利亚22-414较高。基于当前技术水平并考虑关井后20年的监测费用,陆上咸水层目前尚在建设中。此外,其他碳封存技术已完成中表13:不同封存类型的比较地质封存国内发展阶段成本(元/t)国内发展现状陆上咸水层封存示范60完成了10万t/年规模的示范海底咸水层封存300中试方案设计与论证枯竭油气田封存50中试方案设计与论证技术发展相对较快,但碳利用、碳封存技术发展相对较慢。与国外比较来看,大部分技术发本和能耗的最大来源。发展阶段上看,目前不同分类下的燃烧后捕集技术、化学吸收法以及离和二氧化碳流量是影响碳运输成本的主要因素。从技术发展与项目实际情况上看,中国的罐车运输和船舶运输技术已达到商业应用阶段,管道运输技术在中国尚处于中试阶段,但已具备大规模管道设计能力,海底管道运输技术仍处于项目捕获的二氧化碳都进行了利用,其中60%以上均为地质高。但值得关注的是,在全生命周期的角度看不碳封存技术:碳封存潜力不是制约我国碳封存技术发展的原因,但该技术在长期安全性和可靠性存在一定风险,且对于企业来说选择合适的封存地点存在一定困难。该技术不产生附带经济效益,且存在前期勘探成本和后期监测成本,因此相对成本较高。从技术发展阶段图24:CCUS技术类型及发展阶段(中国vs国外)低、技术进步、政策激励,CCUS技术在2025年产值规模超过200全球捕集规模的7.5%预估2020年中国CCUS市场规模为2.25亿元,则可推算出CCUS市场规模年均增长率为27.51%。表14:我国CCUS未来发展路径单位2025年2030年2035年2040年2050年发展目标COCO2利用封存量万吨/年900>2000>7000>20000>80000产值亿元/年200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