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是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具有哪些基本特征?答:(1)马克思主义的内涵①从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由其后继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科学理论体系。②从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解放和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学说,是指引人民创造美好生活的行动指南,具有鲜明的阶级性。③从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的学说,是关于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学说。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有机统一并共同构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主体内容。(2)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特征①科学性a.马克思主义是对自然、社会和人类思维发展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它是在社会实践和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并在自身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实践经验,吸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发展的最新成就。b.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基础,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突出特征和理论优势,也是马克思主义科学性的重要体现。c.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个逻辑严密的有机整体,它以事实为依据、以规律为对象,并以实践为检验标准。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具有科学探索性,是一个不断探索和掌握客观规律的过程。②人民性a.人民至上是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马克思主义政党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一切奋斗都致力于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b.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马克思主义的人民性是以阶级性为深刻基础的,是无产阶级先进性的体现。c.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解放的学说。无产阶级解放和全人类解放是完全一致的。③实践性a.马克思主义具有突出的实践精神,它始终强调理论与实践的统一,始终坚持与社会主义实际运动紧密结合。马克思主义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在实践中接受检验,并随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学说。b.从马克思主义的使命和作用来说,它不是一种纯粹解释世界的学说,而是直接服务于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的科学理论。c.从马克思主义的内容来看,实践观点是马克思主义首要的和基本的观点,这一基本观点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全部思想内容之中。④发展性a.马克思主义是不断发展的学说,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马克思主义是时代的产物,并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b.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开放的,它不断吸取人类最新的文明成果来充实和发展自己。c.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在指导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过程中,不断与时代特征和各国具体实际相结合,得到丰富和发展,并形成新的理论成果。d.马克思主义在指导中国革命、建设、改革的过程中,形成了一系列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鲜明地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创新发展的品格。2.1999年,由英国剑桥大学文理学院的教授们发起,就“谁是人类纪元第二个千年第一思想家”进行了校内征询和推选。投票结果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随后,英国广播公司以同一问题在全球互联网上公开征询。一个月下来,汇集全球投票结果,仍然是马克思第一,爱因斯坦第二,牛顿和达尔文分别位列第三和第四。这些评选结果对你有何触动和启发?请详细了解评选情况,从与其他上榜思想家的比较中深入认识马克思。答:马克思作为“第二个千年第一的思想家”,得到全世界的认可,是因为马克思为这个世界做出了重大的贡献,马克思的思想在新千年里仍然适用。马克思不同于爱因斯坦、牛顿等科学家,科学家们改变的是人们的生活,而马克思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他改变的是人们的思想,创造的是伟大的历史。马克思的贡献主要在于他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主要包含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三个组成部分。(1)马克思的理论贡献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理论a.辩证唯物论。指的是用辩证法的观点研究世界的本质,即研究世界的本质“是什么”的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理论基础和逻辑起点。它以物质和意识或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为主线,系统论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实践观和意识观。相应有四个原理:即物质存在形式原理、实践本质原理、意识的本质和能动性原理以及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通过阐述唯物辩证法的联系和发展的两个观点,进而讲解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和范畴,从不同侧面揭示了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其内容可概括为“两个观点、三大规律、五对范畴”。b.认识论。围绕着实践、认识、真理三个核心及认识发展过程中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原理、认识发展规律、真理发展规律等三大规律,强调认识是在实践基础上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实现了在实践基础上唯物论和辩证法的高度统一。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和唯物史观的有机结合,正确回答了“怎样认识世界”的问题。c.唯物史观。围绕着社会和人两个主题,系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历史唯物论的主要内容,认为社会发展的背后动力是人们集体性的组织生活方式的变化,所有组成社会的基本成分(上层建筑包括社会阶层、政治组织、意识形态等)都是经济活动的一种外化体现,上层建筑所包含的关系都与经济活动中不同分工者之间的关系密切相关。马克思认为经济活动的分析是组成社会的各种关系与机制分析的基石。②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内容a.阐明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形式之间的矛盾的发展,必然使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取代生产资料私有制,科学地论述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客观规律。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斗争是现代社会变革的巨大杠杆,无产阶级是作为资产阶级的掘墓人出现的。c.无产阶级专政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因此,在无产阶级专政条件下,要对整个社会进行改造,发展生产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逐步实现由社会主义社会向共产主义社会过渡的伟大目标。此外,科学社会主义科学地阐明了无产阶级政党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中的作用。科学社会主义具有鲜明的实践性,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联系最直接、最密切,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核心。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研究在一定生产力状况基础上的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的理论。其逻辑要点可以用“五个一”来概括:一个基础、一个关系、一个中心、一个矛盾、一个结论。一个基础就是以劳动价值论为基础;一个关系就是劳资关系;一个中心就是指着重阐述剩余价值;一个矛盾是指生产的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之间的对抗性矛盾;一个结论就是社会进步。马克思提出了剩余价值理论,认为劳动的付出没有得到同样的回报,剩余价值被没有付出劳动的“资本家”所剥削。马克思认为生产资料的私人占有和产品的社会化必然会导致产生周期性的经济危机,解决的办法只有实行社会主义。(2)马克思主义的当代价值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以来,在人类历史上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改变了世界以及中国发展面貌。其价值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观察当代世界变化的认识工具世界格局正处在加速演变的进程之中,产生了大量深刻复杂的现实问题,提出了大量亟待回答的理论课题。要把握这些论课题,就必须学会运用马克思主义考察分析处理问题的思路和方法。针对当今世界发展趋势和现状,我们理应运用马克思主义联系发展的观点,把握发展的脉络,从变中看到不变,从不变中看到变,以超前的眼光来在不断变化发展的世界中寻找事物变化发展的规律。②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行动指南马克思主义是指引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旗帜,是推动当代中国发展的精神动力,是引领当代中国实践的行动指南。正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引下,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取得了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伟大胜利,中国一步步走向繁荣富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家的综合国力也得到大幅提升。③引领人类社会进步的科学真理人类社会发展到现在,虽然与马克思所处的那个时代有巨大的不同,但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性、真理性并没有因此改变,当今的世界仍处于马克思所指明的资本主义走向社会主义的大时代,当今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也依旧存在,甚至更大范围,更具隐蔽性地存在着。3.恩格斯指出:“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恩格斯还指出,我们的理论“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请结合这一诊断,谈谈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秉持什么样的态度。答:恩格斯的观点说明,马克思提供的是方法,马克思主义不是静止不变的,不能教条地对待马克思主义。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应该秉持以下态度:(1)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个别提法可能会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过时,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具有穿越时空的普遍意义和永恒价值。因此,学习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是要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2)努力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不仅要学习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而且要学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成果。学习这些理论成果,特别是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有助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运用和发展,而且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理解。(3)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马克思主义理论决不只是书本上的学问,更是来自实践又指导实践的行动指南。因此,要学好这一理论,就必须坚持和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一方面,要紧密联系我国社会的客观实际,特别是要联系新时代的新实际,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大政方针;另一方面,要紧密联系自身的实际,努力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进一步端正认识,健全人格,提高自身的素质。(4)自觉将马克思主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学习马克思主义,不能只停留在对知识和方法的掌握上,还要内化为信念、外化为行动。要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自觉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行动指南。4.阅读一篇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并谈谈你的阅读感受和收获。答:以马克思主义经典论著《资本论》为例来谈下阅读感受和收获:《资本论》内容宏大,理论深奥,创造了一个崭新的思想体系。其研究世界的方法源于德国古典哲学、英法两国的空想社会主义和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马克思吸收了黑格尔的辩证法思想,相信能够用一个辩证法公式概括人类的进化历程。他认为,所有哲学家所做的一切都在致力于解释世界,但他同时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改造世界。马克思在黑格尔辩证法的基础之上,颠覆了传统的“形而上学”,建立了一个现实中得以实践的伟大的思想体系。《资本论》以唯物史观的基本思想为指导,通过深刻分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同时也使唯物史观得到了科学的验证和进一步的丰富和发展。它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和方法,将社会关系归结为生产关系,将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水平,从而证明了社会形态的发展是一个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自然历史过程。
1.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人们对物质微观结构层次的认识不断取得新的突破,微观粒子的客观实在性一再获得新的证实。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现象的实验证实,颠覆了这么多传统哲学观念,但并没有否定物质的客观实在性。请结合这些新现象,谈谈如何理解马克思主义物质观及其现代意义?答:(1)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世界,物质是第一性,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类的意识而存在,并能为人类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物质”范畴是唯物主义哲学关于世界本原和统一性的最高抽象,是唯物主义世界观的基石。马克思主义批判继承了以往唯物主义的传统,在总结现代自然科学重大成就的基础上,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20世纪初,列宁对物质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科技发展使人类能观察到量子叠加、量子纠缠等现象,但这些均没有否定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证实了其科学性。(2)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具有深刻的理论意义①坚持唯物主义一元论,同唯心主义一元论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马克思主义指明了物质对于意识的独立性、根源性,以及意识对于物质的依赖性、派生性。因为意识不过是物质的反映,不能离开物质而独立存在,所以意识不可能成为世界的另一种本原。②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批判了不可知论。目前世界上还有很多事物未被人类认识,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不可认识。人们已经认识到未知世界与已知世界都是客观存在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没有不可认识之物。③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认为,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既肯定了哲学物质范畴同自然科学物质结构理论的联系,又将它们相区别。从个性中看到共性,从暂时中发现永恒,从相对中找到绝对,这是马克思主义物质观体现的唯物辩证法。④体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与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为彻底的唯物主义奠定了理论基础。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建立了统一说明自然历史过程的唯物主义原则,揭示了自然和社会的物质性,实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辩证统一。2.2017年4月27日,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在北京全球移动互联网大会上重申了他的“人工智能威胁论”,提出人类需警惕人工智能发展的威胁。“文明所提产生的一切都是人类智能的产物,我相信生物大脑可以达到的和计算机可以达到的,没有本质区别。因此,它遵循了‘计算机在理论上可以模仿人类智能,然后超越’这一原则。但我们并不确定,所以我们无法知道我们将无限地得到人工智能的帮助,还是被藐视并被边缘化,或者很可能被它毁灭。……人工智能一旦脱离束缚,以不断加速的状态重新设计自身。人类由于受到漫长的生物进化的限制,无法与之竞争,将被取代。”请思考这段话,谈谈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的条件下,如何认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答:人工智能是意识能动性的一种特殊表现,它不具备情感、信念、意志等人类意识形式。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这种反作用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1)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人脑的机能和属性,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表现在意识的起源、本质上。①从意识的起源来看,其形成和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即:由一切物质所具有的反应特性到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再到高等动物的感觉和心理,最终发展成人类的意识。意识不仅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产物,而且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劳动为意识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客观需要和可能;人们在劳动和交往中形成的语言促进了意识的发展。②从意识的本质来看,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马克思指出:“观念的东西不外是移入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过的物质的东西而已。”(2)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意识的能动作用主要表现在:①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马克思认为:“人在劳动过程结束时得到的结果,在这个过程开始时就已经在劳动者的表象中存在着,即已经观念地存在着”。人的整个实践过程,就是围绕意识活动所构建的目标和蓝图来进行的。②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人的意识可以对客观世界中的感性材料加工和建构,在思维中构造一个现实中没有的理想世界。③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在实践中形成观念,以这些观念为指导,通过实践使之变成客观现实。④意识具有调控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现代科学证明,意识、心理因素对人的行为选择和健康状况能够产生重要影响。(3)主观能动性和客观规律性的统一正确认识和把握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需要处理好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的关系,原因在于:①尊重客观规律是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有效地改造世界的前提是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②只有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正确认识和利用客观规律。承认规律的客观性,并不是说人在规律面前无能为力、无所作为。人类能够按照客观规律改造世界,以达到自己的目的。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人类要在认识其规律的基础上,发挥主观能动性,充分利用其带来的便利性,并注意控制风险。3.运用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原理,说明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答:(1)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含义及其辩证关系原理①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旧的矛盾解决了,新的矛盾又产生,事物始终在矛盾中运动。②矛盾的特殊性是指各个具体事物的矛盾、每一个矛盾的各个方面在发展的不同阶段上各有其特点。具体表现有三种情形:a.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b.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的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c.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性质、地位和作用。③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辩证统一的关系:a.矛盾的普遍性即矛盾的共性,矛盾的特殊性即矛盾的个性。矛盾的共性是无条件的、绝对的;矛盾的个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b.任何现实存在的事物的矛盾都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统一,共性寓于个性之中,没有离开个性的共性,也没有离开共性的个性。矛盾的共性和个性相统一的关系,既是客观事物固有的辩证法,也是科学的认识方法。(2)中国式现代化的内涵和意义①内涵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具有鲜明的特殊性,中国所走的这条路是“自己的路”而非“别人的路”。独特的历史命运、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决定了中国只能走适合自己特点的现代化道路,进而造就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特殊性。具体而言,中国式现代化,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是走和平发展道路的现代化。这些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客观表现和基本追求。这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中国式现代化是共性和个性的有机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既有各国现代化的共同特征,更有基于自己国情的中国特色。中国式现代化是整个世界现代化的一部分,它必须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要按照现代化的基本原则或基本路径加以推进,要体现现代化的共性;中国式现代化也要遵循我国国情,从我国具体实际出发,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这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②意义a.中国式现代化为人类实现现代化提供了新的选择。中国式现代化用事实表明,世界上既不存在唯一的现代化模式,也不存在完全统一的现代化标准。中国式现代化彻底打破了只有遵循资本主义发展模式才能实现现代化的神话,给世界上那些既希望加快发展又希望保持自身独立性的国家和民族提供了宝贵经验与全新选择。b.中国式现代化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走出了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实现了人类现代化史上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充分展示了社会主义的巨大优越性,充分证明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性,必将引领世界社会主义走向振兴和辉煌。4.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系统观念的论述,深入思考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和现实意义。答:(1)党的二十大报告关于系统观念的论述必须坚持系统观念。万事万物是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只有用普遍联系的、全面系统的、发展变化的观点观察事物,才能把握事物发展规律。(2)系统观念的丰富内涵习近平明确指出:“系统观念是具有基础性的思想和工作方法。”系统观念是唯物辩证法普遍联系观点的应有之义。坚持系统观念,就是要把事物放在普遍联系的系统中来把握,在系统与要素、要素与要素、结构与层次、系统与环境之间相互联系和作用的动态过程中把握事物,力求获得问题的最优解。(3)系统观念的现实意义当前,我们正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关键时期,发展环境面临深刻复杂变化,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经济社会发展中矛盾错综复杂,必须着眼大局、统筹全局,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坚持和运用系统观念,才能全面协调地推进各项建设事业。5.请你谈谈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答:创新思维能力是对常规思维的突破,是破除迷信、超越陈规,善于因时制宜、知难而进、开拓创新的能力。(1)培养和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性①坚持创新思维,才能推动发展、取得进步。“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不断进步的发展观,不仅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是不断向前发展的,而且说明了正是人类的创新思维和创造智慧推动了社会更好地发展。②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这些年中华民族取得的巨大进步,正是中华民族勇于创新和善于创新的结果。失去了创新思维,就会失去前进的动力,导致封闭和落后。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高度重视思想解放和理论创新,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些成就正是我们党坚持创新思维、大力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的结果。(2)提高自己的创新思维能力的做法①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坚决反对各种形而上学的思维方式,做到不唯书、不唯上,只唯实。提高创新思维能力,需要坚持和运用唯物辩证法,坚决反对形而上学。a.要破除对“本本”的迷信;b.要破除对“经验”的迷信;c.要破除对“权威”的迷信。②问题意识是提高创新思维能力的起点和动力源。增强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就是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客观性,就是善于把认识和化解矛盾作为打开工作局面的突破口,善于具体问题具体分析,透过现象看本质,抓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科学分析问题,深入研究问题。③善于继承才能善于创新。a.创新思维不是凭空产生的,善于继承,才能将过去、现在和未来联系起来;b.善于创新,才会有现在超越过去、未来超越现在的前进运动。c.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是中国共产党人运用创新思维,在继承和发展中形成的创新成果。④在解放思想中锻造创新思维。a.提高创新思维能力,就是要有敢为人先的锐气,打破惯性思维,以思想认识的新飞跃打开工作的新局面;b.提高创新思维的过程,就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没有思想的大解放,就不可能有创新思维的大突破。
毛泽东指出:“我们要建筑中国革命这个房屋,必须先有中国革命的图样。不但须有一个大图样,总图样,还须有许多小图样,分图样。而这些图样不是别的,就是我们在中国革命实践中所得来的关于客观实际情况的能动的反映。”请根据这段论述,谈谈如何理解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答毛泽东的论述中,“建筑中国革命”的实践需要"中国革命的图样”这一认识作为基础。"大图样,总图样”"小图样,分图样"这些认识都是对"中国革命实践中客观实际情况"的反映。这表明,实践与认识的辩证关系主要休现为:(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在认识活动中起决定性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只有在实践中实际改造和变革对象,人们才能形成对认识对象属性、本质、规律更为准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实践活动。②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源于实践的需要,也正是这种需要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如经验资料、实验仪器和工具等的手段和条件。另外,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突破旧认识、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新发现、有所前进。③实践是认识的目的。通过实践获得认识,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指导实践,以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要。④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真理不是白封的。判断认识的真理性,不是依主观感觉,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2)认识反作用于实践。①人的实践活动是受人的意识支配的,实践的这种本质特性决定着它不能离开认识的指导。②认识活动及其成果有相对独立性,遵循其特有的活动方式和发展规律,它一经形成,便能反作用于实践。③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表现在:正确的认识能够推动实践的发展,而错误的认识则会对实践起阻碍作用。2.为什么说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把握这一观点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有什么重要意义?答(1)真理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原因真理是一个过程。就真理的发展过程以及人们对它的认识和掌握程度米说,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它们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种属性,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二者相互联系、不可分割。两者关系具体如下:①真理的绝对性真理的绝对性是指真理主客观统一的确定性和发展的无限性。它有两个方面的含义:a.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真理的客观性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b.人类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认识每前进一步,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一点也是绝对的、无条件的。在这个意义上,承认了世界的可知性,承认人能够获得关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也就是承认了真理的绝对性。②真理的相对性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发展规律的正确认识总是有限度的、不完善的。它具有两个面的含义:a.从客观世界的整体来看,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的正确认识,人类已经达到的认识的广度总是有限度的,因而,认识有待扩展。b,就特定事物而言,任何真理都只是对客观对象一定方面、一定层次和一定程度的正确认识,认识反映事物的深度是有限度的,或是近似性的。因而,认识有待深化。任何真理都只能是主观对客观事物近似正确即相对正确的反映。③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关系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是辩证统一的,具体如下:a、二者相互依存,即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每一个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的认识,因而是相对的和有局限的;但是,在这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一定条件下,它也是对客观对象的正确反映,因而它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二者相互包含。一是真理的绝对性寓于真理的相对性之中。任何真理所包含的客观内容都只能是人们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所把握到的,都只是对客观世界及其事物的一定范围、一定程度的正确反映。二是真理的相对性包含并表现着真理的绝对性。任何真理都与谬误有本质的区别,标志着人们在一定范围内和一定层次上达到对于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正确认识,包含着确定的客观内容。毛泽东把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关系比喻为长河与水滴的关系,“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c.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真理永远处在由相对向绝对的转化和发展中,是从真理的相对性走向绝对性、接近绝对性的过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真理的相对性向绝对性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这是真理发展的规律。真理的绝对性与相对性根源于人认识世界的能力的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矛盾。人类的思维按其本性、可能和历史的终极月的来说,是能够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思维是无限的和绝对的。但是,具体到每一个人乃至每一代人,由于受到客观事物及其本质的显露程度、社会历史的实践水平、主观的条件以及生命的有限性等各方面的限制,其思维也是有限的和相对的。人的认识能力、思维能力是无限性与有限性、绝对性与相对性的对立统一,作为人的正确认识成果的真理,也必然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对立统一。(2)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相统一对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意义①割裂真理绝对性与相对性之间的辩证关系,就会走向形而上学的真理观,即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绝对主义在实际工作中表现为教条主义、思想僵化,把马克思主义当作一成不变的公式。相对主义否认真理内容的客观性,把真理的相对性歪曲成了主观随意性,由此陷入主观真理论,导致不可知论和诡辩论。②马克思主义是客观真理,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正确地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是经过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实践所证明了的真理,因而具有绝对性的一面。但是,马克思主义并没有穷尽对一切事物及其规律的认识,仍然需要随着社会实践的发展而发展,因而又具有相对性的一面。正因为马克思主义具有绝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也因为它具有相对性,所以我们必须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才是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3.习近平指出:“世界上没有纯而又纯的哲学社会科学。世界上伟大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都是在回答和解决人与社会面临的重大问题中创造出来的。研究者生活在现实社会中,研究什么,主张什么,都会打下社会烙印。”请谈谈这段论述对于理解真理与价值的辩证统一关系有什么帮助和启示。答:(1)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含义①人们的实践活动总是受着真理尺度和价值尺度的制约。②实践的真理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必须遵循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真理。只有按照真理办事,才能在实践中取得成功。③实践的价值尺度是指在实践中人们都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这一尺度体现了人的活动的目的性。(2)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关系①任何实践活动都要受到这两种尺度的共同制约,任何活动都是合规律性和合目的性的统一。②真理与价值或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一方面,价值尺度必须以真理为前提,脱离了真理尺度,价值尺度就偏离了正确的轨道。另一方面,人类满足白身需要的内在尺度,推动新的真理不断被发现。脱离了价值尺度,真理就缺失了主体意义。(3)帮助和启示因为实践具有具体性和历史性,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也是具体的和历史的,二者的统一会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到更高级的程度,真理由相对走向绝对,人的需要和利益也日益呈现出多元化特征。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是否达到了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必须通过实践来验证。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充分体现了真理尺度与价值尺度的辩证统一.正如习近平所指出的:“中国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建立在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的基础之上,建立在马克思主义揭示的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础之上,建立在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崇高价值的基础之上,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追求的是真理,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遵循的是规律。我们坚定,是因为我们代表的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4.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价值判断。那么,面对纷繁的社会现象,面对复杂的价值世界,到底有没有统一的价值评价标准?如果有,这一评价标准是什么?答:(1)有统一的价值判断标准,即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价标准。(2)原因分析如下: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产生与马克思亲身的革命实践活动是密不可分的。马克思在步入社会之后,逐渐开始研究资木主义条件下的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问题,并将这种对现实矛盾运动的考察与人的价值评判标准问题结合在一起。从现实的无产阶级革命斗争实践山发,马克思构建出了合理、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②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代表的是广大人民群众的需要和利益,是其在价值观念上的体现,支撑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的是以人民为本的原则。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价值评判标准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不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上,为统治阶级的利益服务,就是站在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人民的立场上。马克思主义的"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立场鲜明地体现在了解、尊重人民的价值选择和价值期待上,真正把人民是否愿意作为评判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标准。③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观念是对已有价值观念的批判性继承。马克思批判继承了西方现代价值理论对个体性和非理性的强调,在构建价值观念时同时承认人具有理性与非理性的两面性,进而以主体的实践活动实现了两者的高度统一,实现了人类价值观的根本变革。④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体现了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马克思主义的以其价值观念为核心的整个价值理论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基础之上的,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性与价值性的统一也决定了其价值评判标准的科学性与价值性,这是古今中外所有价值观念所不能比拟的。⑤真正合理的、正确的价值评判标准不可能是抽象的,它应当具有鲜明的历史性。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也是通过每一个特定时代和特定历史阶段来做特定的表现的,它的尺度是历史的。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变化的。综上所述,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评判标准是统一的价值评判标准。5.毛泽东指出:“必然王国之变为自由王国,是必须经过认识与改造两个过程的。欧洲的旧哲学家,已经懂得自由是必然的认识"这个理。马克思的贡献,不是否认这个真理,而是在承认这个真理之后补充了它的不足,加上了根据对必然的认识而‘改造世界"这个真理。"请根据这段论述,谈谈如何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答毛泽东的论述说明,马克思在欧洲哲学家的观点“自由是必然的认识"基础上,补充了“改造世界"的内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1)马克思主义认为,自由是表示人的活动状态的范畴,是指人在活动中通过认识和利用必然所表现出的一种自觉自主的状态。自由是有条件的。一是认识条件。即要有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最主要的是对客观事物运动发展规律性、必然性的正确认识。必然性即规律性,指的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存在的自然和社会发展所固有的客观规律。二是实践条件。即能够将获得的规律性认识运用于指导实践,实现改造世界的目的,才是真正的自由。不具备这两方面的条件,就得不到自由。(2)自由总体上包含着人与自然关系中的自由、人与社会关系中的自由、人与白身关系中的自由。在人与自然关系中实现自由,要尊重和把握自然规律,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人与社会关系中实现自由,要把握社会规律,以真理为根据,以最广大人民的需要和利益为根本,实现人与社会和谐统一;在人与自身关系中实现自由,要自觉摆脱人的自我束缚,追求更高境界的精神解放,实现身心和谐统一。(3)“自由是对必然的认识和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人不能摆脱必然性的制约,只有在认识必然性的基础上才有自由的活动,这就是人的自由限度,也是白由和必然的辩证规律。(4)认识必然和争取白由,是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目标,是一个历史性的过程。任何实践都是一定历史阶段的具体实践,由主客观条件制约的白由也必然是具体的、历史的,超越社会发展阶段、超越实践能力与实践发展水平的自由是不可能实现的。
1.为什么说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答: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主要是基于以下原因:(1)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是人类其他一切活动的首要前提,是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及其他东西。因此,人类历史的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物质资料本身。这是一个简单的事实和起码的真理。发现并承认这一真理,是历史观的一个伟大革命。(2)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结构、性质和面貌。有什么样的生产方式便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正如马克思所说:“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为首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为首的社会。”(3)生产方式的发展变化决定着社会历史的发展变化和形态更替。在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中,生产力是最活跃、最能动的因素,它总是要向前发展的,而生产关系则是相对稳定的。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有的生产关系便由生产力发展的形式变成生产力发展的桎梏,由适合生产力的发展变成阻碍生产力的发展。只有变革生产关系,才能解放和发展生产力。随着生产关系(即经济基础)的变革,全部的、庞大的上层建筑也会或迟或早地发展变革,从而引起社会形态的更替。总之,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物质资料生产的历史,是劳动发展史。马克思正是从劳动发展史中找到了理解人类社会发展史的“钥匙”。2.在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重要时刻,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现行标准下9899万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12.8万个贫困村全部出列,区域性整体贫困得到解决,完成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艰巨任务,孕育形成了“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请运用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谈谈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答:(1)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的反作用原理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是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突出表现。任何社会意识都不会凭空出现,只能是适应一定社会物质生活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因而它必然具有满足这些要求的功能和价值,在一定条件下会转化为物质力量并作用于社会存在,影响历史的发展。先进的社会意识反映了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积极的促进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不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要求,对社会发展起着消极的阻碍作用。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是通过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实现的。社会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一种社会意识发挥作用的程度高低、范围大小、时间长短同它实际掌握群众的深度和广度密切联系在一起。(2)精神力量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精神力量属于文化,属于社会意识范畴。其在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作用主要表现为:①为社会发展提供思想指引。精神力量为我国社会物质水平的提升提供了可靠思想指引。在“上下同心、尽锐出战、精准务实、开拓创新、攻坚克难、不负人民”的脱贫攻坚精神的指引下,我国脱贫攻坚战取得了全面胜利,大幅更长了贫困地区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②为社会发展提供精神动力。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没有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和智力支持,没有人民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没有民族精神力量的不断增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遇到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走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在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历程中形成的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精神动力作用。3.结合我国科学技术的重大成就,如高铁、大飞机以及“天宫”“蛟龙”“天眼”“悟空”“墨子”等,谈谈对科学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的认识。答:(1)科学技术是先进生产力的重要标志,对于推动社会发展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科技革命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大杠杆,近代以来,科技革命极大地推动了社会历史的进步,其主要是通过促进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的深刻变化来推动社会发展:①对生产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a.改变了社会生产力的构成要素。科技发展使生产自动化程度提高,大大地改变了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比例,使劳动力结构向着智能化趋势发展。b.改变了人们的劳动形式。科技发展使人们的劳动方式经历了由机械自动化走向智能自动化、由局部自动化走向大系统管理和控制自动化的根本性变革。c.改变了社会经济结构,特别是导致产业结构发生变革。科技的发展使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重日益提高。②对生活方式产生了巨大影响:a.现代科技革命把人们带入了信息时代,要求人们不断更新和充实知识,以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b.现代信息技术为人们提供了处理、存储和传递信息的手段,给学习、工作带来了极大便利。c.现代化的交通、通信等手段,为人们的交往提供了方便。d.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使人们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增多,为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创造了更多条件。③促进了思维方式的变革。主要表现在新的科学理论和技术手段通过影响思维主体、思维客体和思维工具,引起了思维方式的变革正确把握科学技术的社会作用科学技术社会作用的两重性:a.科学技术能够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科学技术的作用既受到一定客观条件的影响,也受到一定主观条件的影响。b.科学技术的发展标志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增强,意味着人们能够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对社会发展有巨大的推动作用。(2)科学技术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近代中国落后于西方国家主要原因是科学技术水平低。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3)新时期我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取得重大成就:2016年6月20日,使用中国自主芯片制造的超级计算机“神威-太湖之光”登上全球超级计算机500强榜首。2016年8月16日,长征二号运载火箭成功将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发射升空。2016年8月25日,我国研发的自主遥控水下机器人“海斗”号潜深达到10767米,首次进入万米时代。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顺利升空。2016年9月25日,被誉为“中国天眼”的FAST射电望远镜落成启用。这些科学技术的发展不仅提高了我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地位,而且对我们的生产生活产生巨大影响。比如我国研制的全球超级计算机将对我们所进行的科学实验起到促进作用;“墨子号”的发射升空将促进我国科研事业的发展,从而改善普通群众的生活。4.请结合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谈谈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答:(1)人民群众的含义人民群众是社会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这是马克思主义最基本的观点之一。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从质上看,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发展起推动作用的人;从量上看,人民群众是指社会人口中的绝大多数。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人民群众有着不同的内容,包含着不同的阶级、阶层和集团,但其中最稳定的主体部分始终是从事物质资料生产的劳动群众。(2)对“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的理解“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这句话表达了唯物史观中人民和江山之间相互依存和相互渗透的关系,也表示了人民是历史发展的主体和江山是人民创造的结果。它强调人民群众在创造历史过程中的决定作用。①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类社会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人民群众创造的社会物质财富,是社会得以存在和发展的物质保障。人民群众的这一创造作用同生产力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这一原理具有逻辑上的一致性,因为作为人民群众主体的劳动群众,乃是生产力的体现者。②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首先,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活动是科学、文化、艺术的唯一源泉;其次,劳动群众为人们从事精神文化活动提供了一切物质手段和物质条件;再次,劳动知识分子在精神财富的创造过程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③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人民群众在创造社会财富的同时,也创造并改造着社会关系。人民群众既是社会革命的决定力量,又是社会改革的决定力量。社会变革、社会改革根源于社会基本矛盾,但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发展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发展状况的规律不可能自发地起作用,必须通过人民群众这一社会变革的主体才能实现其作用。④唯物史观关于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贯彻党的群众路线。我们党把江山与人民紧密联系在一起,表明我们深刻认识到打江山、守江山必须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坚持为人民执政、靠人民执政,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坚定不移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道路。百年党史证明,人民是我们党最坚实的依托、最强大的底气。只有人民,才是我们打江山、守江山的目的所在、胜利之本。5.习近平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请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在社会生存和发展中的作用,谈谈应怎样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答:自然地理环境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必要前提,是社会存在的组成部分。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没有地理环境,就不会有人和人类社会。可以看出,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存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能忽略自然环境,不能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来取得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坚持可持续的绿色发展理念,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保护环境,“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为此,我们必须做到以下五点:(1)强化环境意识,树立生态理念要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环境价值理念,实现以环境换取经济增长向以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转变。绿水青山意味着优美的人居环境、清洁的水源和清新的空气,可以大大减少因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大大减轻因污染治理和生态恢复所需付出的巨大代价,大大缓解生态环境问题引发的各种社会矛盾,有利于维护社会稳定。(2)把环境保护作为决策的重要环节,从源头落实环保基本国策环保从源头抓起,最重要的是各级政府、各级管理部门、各级领导要依法承担起改善环境质量和环境管理的责任,牢牢树立科学发展观念,转变把环境因素置于决策之外的决策模式,实行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同时,必须树立正确的政绩观。(3)把环境保护作为生产和消费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大力发展循环经济解决经济高速增长与生态环境日益恶化这一矛盾的根本出路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用绿色核算体系来重新审视和把握经济发展的途径,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积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与环境“双赢”。(4)把环境保护作为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环节,集中精力解决突出的环境问题改善人居环境不仅仅是改善市民的住房条件,要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的文明发展与协调稳定功能,以人为本,下决心解决老百姓广泛关注的影响环境质量和日常环境生活质量的突出问题。强化饮用水源的环保严管措施,保证饮用水安全。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源地,确保生态环境改善。大力改善区域环境,创建绿色环保文明社区,提高人民生活质量。(5)正确认识和利用科学技术科学技术是把双刃剑,既能通过促进经济和社会发展造福于人类,也能在一定条件下对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带来消极后果。
1.为什么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答:(1)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资本主义于14世纪末15世纪初开始在地中海沿岸的一些城市出现,一是从小商品经济分化出来,二是从商人和高利贷者转化而来。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产生之后,其成长是一个缓慢的过程。新兴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贵族用暴力剥夺小生产者从而加速形成资本主义生产方式。(2)资本的原始积累资本原始积累,是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货币资本迅速集中于少数人手中的历史过程。它主要是通过两个途径进行的:①用暴力手段剥夺农民的土地,是资本原始积累过程的基础。资本家和封建贵族还通过“掠夺教会地产,欺骗性地出让国有土地,盗窃公有地,用剥夺方法、用残暴的恐怖手段把封建财产和克兰财产转化为现代私有财产”,建立了资本主义的土地私有制,从而奠定了资本主义私有财产制度的基础。②利用国家政权的力量进行残酷的殖民掠夺。新兴资产阶级在国外进行疯狂掠夺的同时,还通过国债制度、课税制度和保护关税制度等,加强对国内人民的剥削,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了大量的资本。这些极大地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缩短了封建生产方式转变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历史过程。资本原始积累的事实表明,资产阶级的发家史就是一部罪恶的掠夺史。正如马克思所说:“资本来到世间,从头到脚,每个毛孔都滴着血和肮脏的东西。”2.马克思说:“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简单而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如何理解这一论述?如何把握商品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答:(1)理解题中马克思的论述“最初一看,商品好像是一种很简单很平凡的东西。对商品的分析表明,它却是一种很古怪的东西,充满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商品就它是使用价值来说,不论从它靠自己的属性来满足人的需要这个角度来考察,或者从它作为人类劳动的产品才具有这些属性这个角度来考察,都没有什么神秘的地方。很明显,人通过自己的活动按照对自己有用的方式来改变自然物质的形态。例如,用木头做桌子,木头的形状就改变了。可是桌子还是木头,还是一个普通的可以感觉的物。但是桌子一旦作为商品出现,就变成一个可感觉而又超感觉的物了。它不仅用它的脚站在地上,而且在对其他一切商品的关系上用头倒立着,从它的木脑袋里生出比它自动跳舞还奇怪得多的狂想。(2)把握商品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商品拜物社会中,人们用物的关系来代替和掩盖人的关系的本性。在马克思的《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文明导致的人“异化”概念主要表现为人同自己的劳动产品、人同劳动活动、人同自己的类本质以及人同人的异化四个方面。劳动所生产的对象,即劳动的产品,作为一种异己的存在物,作为不依赖于生产者的力量,同劳动相对立。工人在劳动中付出的越多,自己就越被削弱,而他亲手创造出来的对象的力量也就越大。异化的四个环节在生产的过程中环环相扣,工人在劳动异化的压制中越陷越深。这就是商品背后隐藏的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3.如何理解“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答:资本是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可以作以下理解:(1)劳动力商品在使用价值上有一个很大的特点,其使用价值是价值的源泉,消费过程中能够创造新的价值,并且这个新的价值超过了劳动力本身的价值。由于该特点,货币所有者购买到劳动力以后,在消费过程中,不仅能够收回他在购买这种商品时支付的价值,还能得到增殖的价值即剩余价值。(2)资本是自行增殖的价值,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在现实生活中,资本总是表现为一定的物,例如货币、机器设备、商品等,但这些物本身并不是资本,只有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下,这些物被用来从事以获得剩余价值为目的的生产活动,也就是成为带来剩余价值的手段时,它才成为资本。所以马克思强调指出,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在物的外壳掩盖下的一种社会生产关系,即资本主义剥削关系。(3)资本主义条件下,资本家剥削剩余价值具有隐蔽性。资本在运动过程中使用了例如货币、生产资料、商品等物质形态,资本家购买劳动力依照等价交换原则进行,于是在人们的观念上容易形成一种错觉,好像这些物天然就是资本,资本变成一种神秘的东西,似乎劳动的一切社会生产力并非劳动本身所有,而为资本所有,资本本身具有一种能使价值增殖的魔力,这就是资本拜物教。马克思指出:“资本家用货币购买的是雇佣工人的劳动力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劳动,劳动本身并不是商品,劳动力商品的使用价值具有成为价值源泉的特殊属性,它的实际使用本身就是劳动的物化,从而创造了剩余价值,使货币转化为资本。”马克思的分析揭露了资本拜物教产生的实质,为科学认识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提供了理论武器。4.运用历史和现实的事实说明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答:资本主义发展到一定阶段,就会出现生产的相对过剩,这是经济危机的基本特征。经济危机发生时,大量商品积压,企业减产甚至停工,伴随着许多金融机构倒闭,整个社会经济生活一片混乱。对该论述理解如下:(1)在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危机是周期性地重演的,危机与危机之间的间隔表现了一定的规律性。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发生了次数不等的经济危机。在战后各国的历次危机中,有的是属于部分国家同期发生的,有的是普遍性的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属于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有三次,即1957—1958年、1973—1975年和1980—1982年的经济危机,因为这三次危机表现了明显的国际同期性。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随着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和发展,虽然市场机制依然在资源配置过程中发挥着基础性调节作用,但它已不是唯一的经济调节机制了。调节机制发生了一些明显的变化,其主要表现是资产阶级国家对经济的干预不断加强。国家已经承担起了提供财产保护、增强国家竞争力、实现经济增长和充分就业、保持经济稳定、提高社会福利水平以及维护竞争秩序等重要职能。它与市场机制相辅相成,共同推动着资本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2)生产过剩不是生产的商品绝对超过了人们的物质生活需要,而是一种相对过剩,即生产的商品相对于人民群众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来说是过剩了。生产相对过剩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经济危机的抽象的一般的可能性,是由货币作为流通手段和支付手段引起的。以货币为媒介的商品买卖在时间上分为两个相互独立的行为。如果一些商品生产者在出卖自己的商品后不接着购买他人生产的商品,就会有另一些商品生产者的商品卖不出去。同时,在商品买卖有更多的部分采取赊购赊销的情况下,若某些债务人在债务到期时不能支付,就会使整个信用关系体系遭到破坏。但是,这仅仅是危机在形式上的可能性。(3)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存在、激化和集中暴露的证明。这一基本矛盾具体表现在两个方面:①生产无限扩大的趋势与劳动人民现有支付能力和需求相对缩小的矛盾;②个别企业内部生产的有组织性和整个社会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正如马克思所指出的:“一切现实的危机的最终原因始终是:群众贫穷和群众的消费受到限制,而与此相对立,资本主义生产却竭力发展生产力,好像只有社会的绝对的消费能力才是生产力发展的界限。”(4)在经济调节机制变化的同时,经济危机形态也发生了变化,表现为:危机对社会经济运行的干扰减轻,破坏性减弱,生产下降的幅度减小,失业率有所降低,企业破产的数量减少;危机周期的长度缩短;经济危机的四个阶段(即危机阶段、萧条阶段、复苏阶段和高涨阶段)之间的差别有所减弱,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已不如过去那样明显;金融危机对整个经济危机的影响加强。随着调节机制的变化,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形态尽管发生了这样或那样的变化,但是由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所决定,资产阶级不论采取什么样的调节措施和手段,经济危机是克服不了的。经济危机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集中体现。5.有人认为,资本主义民主是囿于“钱主”的民主,迷于“游戏”的民主,止于“选举”的民主。你如何看待这种说法,为什么?答:资本主义民主存在着自身无法克服的“软肋”和“硬伤”,这是因为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为资产阶级专政服务,其本质上是资产阶级进行政治统治和社会管理的手段和方式,不可避免地有其阶级和历史的局限性。(1)资本主义的民主是金钱操纵下的民主,是资产阶级精英统治下的民主。民主是具体的、相对的,而不是抽象的、绝对的。资本主义社会的主导逻辑是资本逻辑,不仅经济领域服从这一逻辑的统治,民主政治领域同样服从这一逻辑的主宰。西式民主的实质是“钱主”,金钱是西式民主的“母乳”,无论是政党还是政客都在母乳的滋养下成长,政客与财团之间结成生死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也常被金钱、媒体、黑势力、财团等影响和操纵。在实际的选举过程中,为得到选民的支持和认可,参选者往往需要支付巨额的竞选活动经费,这笔经费是普通公民根本没有能力支付的,只有依靠大财团才能支付得起。资本主义政治制度中的选举只能是有钱人的游戏,是资本玩弄民意的过程。号称民主典范的美国,其总统和参众两院议员的选举在现实中已经沦为烧钱的游戏,一人一票异化为“一元一票”,筹集竞选经费的能力早已成为问鼎白宫的风向标,金钱是“打开权力之门的金钥匙”。历史学家作过统计,从1860年以来的历次美国总统大选中,竞选经费占优的一方几乎都获得了胜利。“钱主”的后果就是“钱权联姻”。在西方,钱与权具有天然的近亲关系,“钱能生权,权又能生更多的钱”“政治献金”与“政治分赃”总是如影随形。美国民主的实质就是“1%所有,1%统治,1%享用”。(2)资本主义的民主是迷于“游戏”的民主。资本家和富人拥有特权,这对劳动者和穷人严重不平等,资产阶级法律将这种不平等合法化。民主的游戏化、娱乐化,这是西方的又一杰作。西方将民主变成了游戏,选民以娱乐的心态对待民主。西式民主在游戏中沉沦,选民在娱乐中迷茫。在这场游戏中,赢的永远是政客,输的始终是选民。(3)资本主义的民主是止于“选举”的民主。民主不等于选举,民主和选举不能等量齐观、等同视之。真正的民主体制应该包括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等各个环节,覆盖起点、过程、结果等各个阶段。资本主义国家的多党制仍是资产阶级选择自己的国家管理者,以实现其内部利益平衡的政治机制。然而,现代资本主义民主却大都沉迷于“选举”这一初始环节,“人民主权”被置换成“人民的选举权”,民主被简化为选举,选举进一步简化为投票,而对于决策是否民主、管理是否民主、监督是否民主等方面却并不感兴趣。止于“选举”的民主只顾开头,不顾过程和结尾。这种民主即便有始却不一定有终,即便能善始却未必能善终。其实,民主是基于文化传统和现实国情的长期实践,采取何种民主形式必须与各个国家的历史文化传统、社会状况、人口结构、宗教信仰、民族构成、经济发展水平、法治意识、国民素质等因素相结合,否则很难有效运转。
1.垄断是怎样产生的?为什么说垄断并没有消除竞争?答:(1)垄断产生的原因①当生产集中发展到相当高的程度,极少数企业就会联合起来,操纵和控制本部门的生产和销售,实行垄断,以获得高额利润。②企业规模巨大,形成对竞争的限制,也会产生垄断。③激烈的竞争给竞争各方带来的损失越来越严重,为了避免两败俱伤,企业之间会达成妥协,联合起来,实行垄断垄断组织垄断是通过一定的垄断组织形式实现的。垄断组织是指在一个或几个经济部门中,占据垄断地位的大企业联合。垄断组织的形式多种多样,如初级的短期价格协定。但本质上都是通过联合达到独占和瓜分商品生产和销售市场,操纵垄断价格,以攫取高额垄断利润。(2)垄断没有消除竞争的原因①垄断没有消除产生竞争的经济根源。②垄断必须通过竞争来维持。③社会生产是复杂多样的,任何垄断组织都不可能把包罗万象的社会生产都包下来。2.为什么说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答: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和国家政权密切结合的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产生,标志着资本主义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体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的原因是:(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新发展,它对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产生了积极的作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府通过公共投资和支出,开办大型新兴工业企业,部分克服了社会化大生产与私人垄断资本之间的矛盾。②私人垄断统治扩大了资本主义生产与消费的矛盾,资产阶级国家采取一定手段干预国民经济,减轻经济危机的程度,缓和了社会各阶级的利益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经济较为协调地发展。③宏观调控的发展,使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调节与市场机制日益有机结合起来,自由放任的市场经济逐渐演变成为由国家干预的现代市场经济,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自由市场经济的缺陷,对于国家的经济运行和社会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④资产阶级国家通过税收和收入再分配手段,提高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水平。(2)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并没有根本改变垄断资本主义的性质。①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仍然是以资本主义私有制为基础,维护资产阶级利益和资本主义制度。②国家垄断资本主义没有从根本上消除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它代表的是资产阶级的总利益。3如何认识和把握经济全球化及其影响?答:经济全球化是指在生产不断发展、科技加速进步、社会分工和国际分工不断深化、生产的社会化和国际化程度不断提高的情况下,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活动越来越超出某一国家和地区的范围而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的过程。(1)经济全球化的表现①国际分工进一步深化。②贸易全球化。③金融全球化。④企业生产经营全球化。(2)经济全球化的动因从本质上讲,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要求。导致经济全球化迅猛发展的因素主要有三点:①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和根本的推动力。②跨国公司的发展提供了适宜的企业组织形式。③各国经济体制的变革是经济全球化的体制保障。(3)经济全球化的影响①积极影响a.社会分工得以在更大的范围内进行,资金、技术等生产要素可以在国际社会流动和优化配置,由此带来巨大的分工利益,推动世界生产力的发展。b.体现了社会化生产的要求,不仅发达国家从中受益,一些发展中国家在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中也得到了快速发展。全球化为发展中国家提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就业机会,推动发展中国家国际贸易和跨国公司发展。②消极影响a.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的地位和收益不平等、不平衡。b.加剧了发展中国家资源短缺和环境污染恶化。c.一定程度上增加经济风险。③正确看待经济全球化a.“把困扰世界的问题简单归咎于经济全球化,既不符合事实,也无助于问题解决。”国际金融危机不是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必然产物,而是金融资本过度逐利、金融监管严重缺失的结果。b.经济全球化不是一部分国家的独角戏,而是世界各国、各民族共同实现发展的大舞台。c.面对不同国家在生产方式、发展水平、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差异,要以共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引领经济全球化。4.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试分析其原因及影响。答:(1)近年来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①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化:a.国家资本所有制是指生产资料由国家占有并服务于垄断资本的所有制形式。国家资本所有制主要存在于基础设施和公共事业部门,所以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但就其性质而言,仍然是资本主义形式,体现着总资本家剥削雇佣劳动者的关系。b.法人资本所有制是资本主义生产资料所有制发展的新形式,是法人股东化的产物。法人资本所有制有两种形式:一种是企业法人资本所有制,另一种是机构法人资本所有制,但其在性质上是一种基于资本雇佣劳动的垄断资本。②劳资关系和分配关系的变化a.职工参与决策。这一制度旨在协调劳资关系,缓和阶级矛盾。b.终身雇佣。目的是增强工人对企业的归属意识,从而更加自觉地服从资本家的统治。c.职工持股。旨在通过使职工持有一部分本公司的股份来调动工人的生产积极性,使工人产生归属感,在生产中努力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剩余价值生产。d.普及化、全民化的社会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劳动者的安全和保障需求,保证劳动者维持最低生活水平,改善劳动者的社会状况。③社会阶层和阶级结构的变化a.资本家的地位和作用已经发生很大变化。b.高级职业经理成为大公司经营活动的实际控制者。c.知识型和服务型劳动者的数量不断增加,劳动方式发生了新变化。④经济调节机制和经济危机形态的变化a.去工业化和产业空心化日趋严重,产业竞争力下降。b.经济高度金融化,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节。c.财政严重债务化,债务危机频繁爆发。d.两极分化和社会对立加剧。e.经济增长乏力,发展活力不足,周期性危机与结构性危机交织在一起。f.金融危机频发,全球经济屡受打击。⑤政治制度的变化a.政治制度出现多元化的趋势,公民权利有所扩大。b.重视并加强法制建设。c.改良主义政党在政治舞台上的影响日益扩大。(2)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的原因①科学技术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根本推动力量。②工人阶级争取自身权力和利益的斗争,是推动当代资本主义发生新变化的重要力量。③社会主义制度初步显示的优越性对当代资本主义产生了重要影响。④主张改良主义的政党对资本主义制度的改革,也对当代资本主义新变化发挥了重要作用。(3)资本主义社会的新变化的影响①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从根本上说是人类社会发展一般规律和资本主义经济规律作用的结果。②当代资本主义发生的变化是在资本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变化,并不意味着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根本性质发生了变化。③没有改变其为资产阶级利益服务,仍然是服从于资产阶级进行统治和压迫需要的政治工具的本质属性,没有改变马克思主义关于资本主义的基本论断的科学性。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及其为社会主义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答:从人类社会发展的长河看,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即社会主义公有制取代资本主义私有制,这是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1)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决定了资本主义必然被社会主义所代替①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包含着现代的一切冲突的萌芽”。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阶级关系上,是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对立。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表现在经济关系上,是个别工厂中生产的组织性和整个社会中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对立。c.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爆发正是这个基本矛盾发展的结果。②资本积累推动资本主义基本矛盾不断激化并最终否定资本主义自身。a.从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来看,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在资本积累过程中不断发展。b.资本的不断积累必然提高生产的社会化程度,这在客观上势必导致生产的集中和资本的集中,使资本的社会化占有成为可能。c.资本的不断积累使对生产过程的管理社会化,相应地派生出管理社会化大生产的管理人员和专业的管理机构,而这些都弱化甚至排斥资本家个人在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当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及其派生的各种矛盾在资本积累中不断发展、激化到资本主义制度自身无法使之释放时,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就将成为不可避免的结果。这是资本主义积累过程所具有的客观历史趋势。③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中孕育着某些社会主义的因素,将成为社会主义的前奏。④资本主义社会中存在着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和斗争。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对立和斗争,必然导致资本主义政治危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不可避免的。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用社会主义公有制代替资本主义私有制,成为人类社会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客观规律的必然要求。(2)社会主义代替资本主义是一个复杂的、长期的历史过程其原因在于:①社会主义自身的巩固、发展和完善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a.经济上的强烈反差使社会主义国家面临严峻挑战。b.西方敌对势力的颠覆、破坏与和平演变活动,加重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曲折性、复杂性和长期性。c.对社会主义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行李箱用便携式数字秤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车载移动电话充电器市场环境与对策分析
- 金属加工用管磨机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技术服务合同服务细节
- 辅助戒烟用尼古丁贴片市场需求与消费特点分析
- 2024年度拍卖会现场志愿者服务合同
- 2024年度消防安全科技研发与创新承包合同
- 2024年度机场航站楼标识标牌购销合同
- 2024年度某公司与科技公司关于5G技术研发的战略合作合同
- 2024年度建筑工程设计与施工联合承包合同
- 2019版外研社高中英语选择性必修一~四单词总表
- 《中国诗词大会》原题——九宫格
- 《2022年上海市初中语文课程终结性评价指南》中规定的150个文言实词
- 修复科病历书写要求和标准(整理自北医的材料)
- 阀门压力试验报告doc
- 七年级上册人文与社会教案
- 中药膏方的制备及应用课件
- 新概念英语第一册1144词汇表带音标
- 舒方特方格练习(共6页)
- 国内外卫生陶瓷标准主要技术要求项目
- 应用回归分析-第5章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