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四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西四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西四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西四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西四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西四旗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试题(含答案)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

高一语文

考生注意:

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必修上册第一单元至第三单元。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建安风骨,又称“魏晋风骨”,指汉魏之际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诗文的俊爽刚健风格。汉末建安时期文坛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继承了汉乐府民歌的现实主义传统,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悲凉慷愤之中,亦有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形成了文学史上“建安风骨”的独特风格,掀起一个诗歌高潮,被后人尊为典范。

建安风骨的内涵包含以下几方面:文风清峻,给人一种利落大方之感;通达脱俗,不拘小节,沉雄激荡;气盛词壮,畅所欲言;华靡。在建安诗作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摘编自卢劲《建安风骨》)

材料二:

建安是后汉献帝的年号,生活在这一特殊时代背景下的文学家们,敢于抨击时弊,敢于在不同作品样式中表达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优秀的作家和作品,从而形成了一个文学的黄金时代。前人提到建安文学,往往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即内容充实,风格劲健,有一股内在的力量的文章风格。建安作者以此来对抗彩丽繁绮而又空洞无物,或者低级庸俗的文风。而之所以形成“建安风骨”,一方面是由社会现实决定的,另一方面的决定因素是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和创新。

建安前后,阶级斗争激烈,政治和思想发生重要变化,社会极度动荡不安。建安前爆发的黄巾起义摧垮了东汉皇朝的腐朽统治,但接下来军阀混战,三国鼎立,战火不停,生灵涂炭。而上层统治者却过着奢侈糜烂的生活。

生活在如此时代背景下的建安文学的主要作者们——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还有蔡琰——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无家可归、饿死街头的凄惨场面。所以在他们各自的作品中,时代的烙印体现得尤为明显。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如王粲在《七哀诗》中描述了一幅惨绝人寰的普通百姓流离失所图,严重的饥荒竟迫使母亲不得不忍痛抛弃亲生的骨肉。全诗情景交融,语调悲怆,“路有饥妇人,抱子弃草间。顾闻号泣声,挥涕独不还”,母亲那痛苦而又无奈的表情,好似一幅幅悲惨的画面,展示在世人面前。这首诗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在建安文坛上,可以说是开风气之先。

建安作者们没有被现实的残酷和苦难吓倒,更没有醉酒消沉,得过且过,而是“位卑未敢忘忧国”,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各自的作品,表达了一种高昂奋进的情绪,慷慨悲歌地表现出他们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犹如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鼓舞和力量,使迷茫的人不再迷茫,消沉的人从此昂扬战斗。正如古人所言,文学亦写实亦传情,诗人们正是本着文学这一特色,很好地通过诗歌把自己的忧国忧民之情淋漓尽致地表现出来,从而尽显“建安风骨"。正如曹操《龟虽寿》,“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此诗为北征乌桓凯旋途中所作,本篇以神龟起兴,言生命必有终时,表现出了诗人不信天命、努力进取、志在千里的英雄豪迈气概和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融会深刻的哲理于生动的形象之中,感情真挚,意境深远,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建安文学在继承汉乐府民歌本色的同时,又注重用辞和文采。诗人们汲取汉乐府中“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走直抒胸臆的道路,创造出富有鲜明时代气息的文学。那种无病呻吟、脱离实际、空洞无物的作品被作家们所摒弃,而是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如曹操的《观沧海》,诗人望着波涛汹涌的大海,联想到当下的现实,一发不可收地抒发了自己的豪情壮志,吐露出自己的宏伟抱负,表现了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给人以鼓舞以号召,可以说它是积极的思想内容和高超的艺术特色兼得的佳作,在继承的基础上,又有所创新。

王粲的《七哀诗》、蔡琰的《悲愤诗》、曹丕的《大墙上蒿行》等作品中,也都各有不同的特色。无论是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能让人深刻地感觉到,诗人们那种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各种艺术形式不断地追求,即冲破樊篱、勇于探索创新的精神。建安作家的作品,从反映生活的方面来说,比汉代的诗人及词赋家要广泛得多;在艺术手法上,他们不但继承了乐府民歌的长处,而且加以提高和发展,他们加强词句的色泽和光彩,使之更华美。建安文学作者的创作为五言诗的发展奠定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为各种新的艺术形式的发展开创了一个崭新的未来。

从以上种种,不难得出,建安作者的作品具有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对国家统一与太平的渴望,对人民疾苦的同情和与之相得益彰的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以及刚健清峻、质朴有力的语言……正是这些共同构成了“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摘编自汤树德《“建安风骨"构成的主要因素》)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末建安时期的文坛巨匠“三曹”“七子"的诗歌都采用五言形式,以风骨遒劲而著称,并具有慷慨悲凉的阳刚之气。

B.前人常用“建安风骨”来指代建安文学,“建安风骨"形成的主要因素是社会现实和对汉乐府民歌的继承、创新。

C.曹氏父子、建安七子、蔡琰的作品,富有时代气息,因为他们都饱尝了战乱的苦楚,目睹了百姓流离失所等凄惨场面。

D.建安作者们把重整山河作为己任,他们将高昂奋进的情绪,渴望建功立业、统一天下、国家太平的理想融入各自的作品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建安风骨”内涵丰富,包含文风清峻、通达脱俗、气盛词壮、华靡等。其中,华靡之风自曹植始,滥觞于七子后。

B.王粲的《七哀诗》表现了普通百姓流离失所的情况,被后人誉为“汉末实录"诗史”,反映了诗歌创作的一种新精神。

C.用辞和文采是建安文学的核心,建安文学的作家们摒弃那种空洞无物的作品,借景物观照时代,有感而发。

D.对生活、社会真切的感受,对国家、百姓炽热的情怀,对战乱现实的深刻反映等,都是构成“建安风骨"的主要因素。

3.下列选项中,可以体现材料二第三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

A.曹植《白马篇》“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中,塑造了边疆地区一位武艺高超、渴望为国立功的游侠少年形象,表达了诗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

B.曹操在《蒿里行》“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中,批判了当时陷人民于水深火热的军阀混战,表达了诗人憎恶战争、同情人民的鲜明态度。

C.王粲《杂诗》“回身入空房,托梦通精诚”两句,写诗人回到卧室,希望在梦中传递自己对友人的真诚之心,体现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

D.刘桢《赠从弟》“风声一何盛,松枝一何劲"两句,通过赞美松柏,表现自己的高洁之性、坚贞之节和高远之志,风骨雄健,气势有力。

4.材料二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证明观点?请简要概括。(4分)

答:_____________

5.请结合材料,分析曹操《短歌行》中“建安风骨”的体现。(6分)

答:_____________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小巷深深

胡玲

老街的清晨,阳光穿过古榕树的枝叶,照在地上明晃晃的,像撒了一地碎玻璃。

她披着一身阳光,提着一份肠粉和一杯豆浆,钻进路边的小巷。幽深狭小的长巷生长着许多寂静挺拔的古榕树,葱茏的绿意中,掩映着一间沧桑的老屋。

她用钥匙打开斑驳的木门,鱼儿般闪进屋内。里屋卧室,老太太躺在床上安详熟睡。她静坐在一旁的椅子上,看着老太太,像母亲凝望着熟睡的婴孩。

窗外,古榕树上的鸟儿突然唱起歌儿。在清脆欢快的鸟鸣声中,老太太缓缓睁开双眼,看到她,脸上的皱纹如柔波舒展,轻声说:“来了?"

“来了。”她答道,起身给老太太披上外套。

她给老太太梳头,一头银发梳得光亮整齐,在脑后绾起一个高高的发髻。她打来热水,把老太太的脸擦拭干净,拿起镜子对着老太太照,笑道:“看,多好看多精神啊。"望着老太太,她有点晃神,仿佛一下子穿越回到四十年前。

那年,她刚满12岁。初夏的一天,她和堂姐挑着荔枝进城卖。天没亮就出发,走了几个小时,终于从乡下来到老街。布满破洞的布鞋里,她的双脚磨破了皮,但城里的一切都令她感到新鲜,使她忘却了辛苦和疲惫。她像刘姥姥闯进大观园,这里看那里瞧。老街很热闹,各种小店林立,来往的行人像潮水一样,不时有人骑着自行车从街道快速驶过,留下“叮叮当当”的铃声。

她们坐在街边,面前竹筐里的荔枝新鲜水灵,很快被人们一抢而空。数了数卖荔枝的钱,有3块多——她从来没有见过那么多的钱,小心翼翼地把钱装进上衣口袋里。

堂姐去买日用品,让她在原地等。她挑着空竹筐站在那里,古榕树吹来的风伴随着诱人的香气朝她扑来。一个上午水米未进,她已饿得饥肠辘辘,那香气像一双充满魔力的手,用力牵扯着她向前走,走到一家名为“明月"的肠粉店门口。

店里的录音机飘出清甜的歌声:“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门口,一对夫妻麻利地忙活着,男人蒸肠粉、磨豆浆,女人将肠粉和豆浆端给店里的食客。女人身穿米色衬衫,乌亮的头发在脑后绾成一个高高的发髻,像一朵朴素纯净的小花,摇曳在秋野里。门前,一个与她年龄相仿的小姑娘坐在古榕树的绿荫下,认真地写着作业。

她眼巴巴地朝店里张望,口水不受控制地往外冒。她从口袋里掏出钱,犹豫了一下,又放回去。家里穷,一家人都指望着这些钱,她一分钱也舍不得用。

她感到有缕目光朝她而来,抬头,女人朝她一笑。那笑,让她想到初春穿过柳枝的阳光。女人走过来抓起她的小手,把她拉进店里,推到桌子边坐下。她惊慌起身要离开,女人把她按在座位上。“小姑娘,我请你吃肠粉喝豆浆。"女人的声音像山里的清泉一样轻柔。她的脸一红,坐着没动,她太饿了,这一刻,没什么比热气腾腾的食物更具吸引力了。

女人将一盘肠粉和一碗豆浆端到她面前,晶莹剔透的肠粉裹着鸡蛋和肉末,乳白色的豆浆闪耀着牛奶般的光泽。她拿起筷子大口吃起来,丝毫不顾忌任何形象。女人温柔地看着她吃,笑道:“肠粉配豆浆,吃了满嘴香。”软嫩的肠粉入口,鲜美的酱汁缠绕在唇齿间,配上一口散发着浓郁豆香的豆浆,那美味简直无法用语言形容。热乎乎的食物入肚,她的身体仿佛注入了神奇的力量,浑身舒坦,活力满满。

女人似乎想到什么,快步走出去,一溜烟钻进旁边的小巷。很快,女人拿着一双布鞋走进来。那是一双崭新的手工布鞋,针脚细密,千层底,黑色灯芯绒鞋面,鞋头绣着两只翩翩起舞的紫蝴蝶。女人蹲下身,脱掉她脚上布满破洞的旧布鞋,套上新布鞋。鞋不大不小,仿佛为她定做的一般。看着她脚上的鞋,女人露出满意的笑,说:“这是给我女儿做的新鞋子,你穿吧,我再给她做。"新布鞋柔软舒适,穿在脚上,她感觉一脚便踏进了春天的绿茵里。

几年后,她考上城里的高中,每次经过老街,都会特意绕到明月肠粉店门口,偷偷朝里面看几眼,但她从未进去过。对于一个来自山村的学生来说,进小吃店吃东西是奢侈的。

后来,她参加工作了,只要来老街,都会走进明月肠粉店,点一份肠粉和豆浆享用。女人从没认出她来,毕竟,女人每天要面对那么多的食客,而她,只是众多食客中的一个。

……

时光飞驰,她见证着岁月将女人的青丝涂染得一片雪白,看着岁月在女人脸上雕刻出一道道深深的纹路。

去年,她去老街时,发现明月肠粉店已经变为奶茶店。向周围人打听,得知女人的丈夫前段时间去世了,女人把店转了出去。女人去女儿工作的大城市生活了一段时间,不习惯,又回来了,独自在老屋生活。

她打听到女人的住址,走进深深的小巷,敲响女人的家门。门开了,老太太看着她,问:“你是?”看着老太太,泪雾迷蒙了她的双眼。她没说话,从包里拿出一双旧布鞋,黑色的灯芯绒鞋面已发白,鞋头的蝴蝶也褪色脱线了。看着那双布鞋,老太太身子一震,浑浊的眸子里突然闪起了光。

从此,她经常来老街看老太太,老太太便把家里的一把钥匙给了她。

她扶着老太太坐下,将肠粉和豆浆端到她面前,笑着说:“肠粉配豆浆,吃了满嘴香。"她打开手机音乐,歌声传来:“甜蜜蜜,你笑得甜蜜蜜,好像花儿开在春风里……”

老太太停下手里的筷子,徐徐望向窗外那深深的小巷。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老街卖完荔枝后,“她"饿得饥肠辘辘,却舍不得用卖荔枝的钱买吃的,因为她家里很穷,家里人都指望着这些钱。

B.女人将“她”拉进店里后,不仅请“她"吃肠粉喝豆浆,还将自己给女儿做的新布鞋拿出来,并亲手给她换上。

C.“女人从没认出她来”,既说明女人每天面对众多食客,无法记住每一个食客,也说明“女人"记忆力在下降。

D.丈夫去世后,女人将肠粉店转了出去,并去了女儿那里,但她不适应大城市的生活,最后又回到了老街。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善于通过动作描写刻画人物,如女人让“她”吃肠粉时“抓"拉”“按"等动作,让人印象深刻。

B.小说从“她”来到老太太居住的小屋写起,顺势转入对过去的回忆,最后又回到眼前,内容圆合。

C.小说中女人两次提到了“肠粉配豆浆,吃了满嘴香”,所起的作用相同,都展现了女人善良的品质。

D.小说中多次出现的小巷,不仅照应了小说的标题,也见证了“女人”与“她"之间的爱心传递。

8.请简要分析小说中两处画横线的句子体现的人物心理。(4分)

答:_____________

9.“散文化”是这篇小说的主要特色,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①,惊姜氏,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他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祭仲曰:“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对曰:“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蔓,难图也。蔓草犹不可除,况君之宠弟乎?”公曰:“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贰于己。公子吕②曰:“国不堪贰,君将若之何?欲与大叔,臣请事之。若弗与,则请除之,无生民心。”公曰:“无庸,将自及。"大叔又收贰以为己邑,至于廪延。子封曰:“可矣。厚将得众。”公曰:“不义不昵,厚将崩。"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将袭郑。夫人将启之。公闻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帅车二百乘以伐京。京叛大叔段。段入于鄢,公伐诸鄢。五月辛丑,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而誓之曰:“不及黄泉,无相见也。"既而悔之。颍考叔为颍谷封人,闻之,有献于公。公赐之食,食舍肉,公问之,对曰:“小人有母,皆尝小人之食矣,未尝君之羹,请以遗之。”公曰:“尔有母遗,繄我独无!"颍考叔曰:“敢问何谓也?”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对曰:“君何患焉?若阙地及泉,隧而相见,其谁曰不然?"公从之,后母子如初。

(节选自《左传》,有删改)

材料二:

段,郑伯弟也。何以知其为弟也?杀世子、母弟目君③,以其目君,知其为弟也。段,弟也,而弗谓弟,公子也,而弗谓公子,贬之也。段失子弟之道矣,贱段而甚郑伯也。何甚乎郑伯?甚郑伯之处心积虑,成于杀也。

于鄢,远也,犹曰取之其母之怀中而杀之云尔,甚之也。然则为郑伯者宜奈何缓追逸贼亲亲之道也。

(节选自《榖梁传》,有删改)

【注】①寤生:胎儿脚先出来,难产。②公子吕:郑国大夫,字子封。③目君:称呼国君(郑伯)。按照《春秋》笔法,凡杀太子或同母弟的君主,只称他为国君,不再以兄弟相称,含有贬抑之意。

10.材料二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然则A为郑伯者B宜C奈何D缓E追逸贼F亲G亲之H道也。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惊姜氏”中“惊"的用法,与“必先苦其心志”(《孟子》)中“苦"的用法相同。

B.“君将不堪”的“堪"意为经得起、承受得住,与“疲惫不堪”中的“堪"含义相同。

C.“请以遗之”与“以光先帝遗德"(《出师表》)两句中“遗”的含义相同。

D.《榖梁传》,也称作《谷梁传》,与《左传》《公羊传》同为解说《春秋》的三传。

12.下列对材料一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由于生庄公时难产,姜氏不喜欢庄公,更宠爱小儿子共叔段,甚至多次向武公请求让共叔段做太子。

B.祭仲认为共叔段掌管下的京邑规模不合乎规定,劝说庄公要采取行动以绝后患,但庄公始终没有任何动作。

C.共叔段将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暗归自己管辖,后来又把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不断扩张自己的领土。

D.颍考叔建议庄公挖一条地道直到看见泉水涌出,然后在地道中与姜氏见面,这样就不算违背誓言,庄公听从了颍考叔的建议。

13.把材料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姜氏何厌之有?不如早为之所,无使滋蔓。(4分)

译文:__________

(2)不义不昵,厚将崩。(4分)

译文:___________

14.请结合两则材料,谈谈《榖梁传》作出“贱段而甚郑伯也"的理由。(3分)

答:_____________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两首诗,完成15~16题。

寒夜

杜耒

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

寻常一样窗前月,才有梅花便不同。

寒夜作

揭傒斯

疏星冻霜空,流月湿林薄。

虚馆人不眠,时闻一叶落。

15.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杜诗一、二句写诗人与友人一起围坐炉前,煮茶饮酒,火炉上炭火正红,热水沸腾。

B.杜诗三、四句融情于景,诗人觉得见惯了的月色较平常不一样了,言有尽而意无穷。

C.揭诗一、二句描绘了寒夜里疏星散布在霜空里凝结不动、月色下草木湿润的景色。

D.揭诗“时闻”一句以声写静,写诗人听见枯叶落地的声音,更突显了夜晚的宁静。

16.两首诗都叙写了在寒夜里发生的事情,表达的情感有何不同?请简要概括。(6分)

答:_____________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____,____"两句,形象描绘出同学们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的状态。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势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人才越多越好。

(3)陶渊明的《归园田居(其一)》中表现炊烟轻柔而缓慢地向上飘升、山村安静祥和的句子是“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我对桃花潭的向往,源自唐代诗人李白的千古名句①,以及诗人与汪伦的一段传奇佳话。

②夕阳下的桃花潭别具魅力,究竟是缘自大自然的A,还是与李白留下的传奇有关?

关于李白与汪伦的故事,当地流传着这样一种说法。汪伦是李白的“粉丝”,为见李白一面,他修书一封,曰:知先生好游,吾地有十里桃花;知先生好酒,吾地有万家酒店,企盼先生光临!虽与汪伦B,但他字里行间言辞恳切,李白欣然应允。汪伦设宴款待李白,两人谈天说地,饮酒作诗,十分投缘。离别之际,李白询问汪伦的“十里桃花,万家酒店"之诺。汪伦坦言相告:实惧先生不肯光临,才夸大其词。十里桃花实为潭水名,万家酒店嘛,汪伦指指不远处一座万姓人家开的酒楼。李白哈哈大笑,没有丝毫埋怨与不满。汪伦率领村民踏步唱歌为李白送行,热情好客的桃花潭人用坦诚和真情感动了李白,诗人C,当即写下了流传千古的著名诗篇《赠汪伦》③。

我想,当年如果不是汪伦的热情好客感动了李白,也许不会有《赠汪伦》这首千古名篇④,桃花潭也不会有此盛名吧。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答:A____B____C____

19.下列句子中的“为”与文中加点的“为”,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这种艺术形式为人民所喜闻乐见。B.他这几天在为这本书写序言。

C.大家都知道,十寸为一尺。D.为建设伟大的祖国而奋斗。

20.“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这两句古诗出现的位置,最恰当的是(3分)()

A.①处B.②处C.③处D.④处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提起西湖,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杭州西湖。其实,①,扬州瘦西湖、颍州西湖、惠州西湖……每座湖都有它独特的韵味。前阵子,怀着对北宋文豪苏轼的无限景仰,我来到广东省惠州市惠州西湖风景名胜区。

惠州西湖地处惠州市惠城中心区,②。苏轼迁居惠州时,曾为其写下“梦想平生消未尽,满林烟月到西湖"的诗句。因此,“丰湖”之名便逐渐被“西湖"所取代。惠州西湖以“六湖、九桥、十八景”为特色,其素雅幽深的湖光山色、诗情画意的岭南园林以及苏轼等文人墨客留下的历史文化遗产,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杭州西湖有个苏堤,③。苏轼在惠州做官时体恤百姓涉水之苦,在湖上建起西新桥,后世改桥为堤,成为惠州西湖的一处盛景。漫步湖边,看湖水倒映着起伏的山峦,感受大自然的宁静与秀美。湖中心的鸟岛上,白鹭、鸬鹚等鸟儿上下翻飞,筑巢栖息,欢畅和鸣,令人啧啧称奇。

21.请在文中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答:①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

22.简述第二自然段的主要内容。要求使用包含因果关系的句子,表达准确流畅,不超过65个字。(5分)

答:___________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27岁的许海峰夺得男子手枪60发慢射冠军,成为中国奥运史上首位奥运冠军。

2004年雅典奥运会,21岁的刘翔以12.91秒的成绩夺得冠军,成为中国田径项目第一位男子奥运冠军。

2020年东京奥运会,14岁的全红婵以近乎完美的表现获得女子单人10米跳台跳水冠军,有望成为新一代的“跳水女皇"。

2024年巴黎奥运会,18岁的邓雅文以优越的表现得到全场最高的92.60分,一举夺得中国自由式小轮车项目的首枚奥运金牌。

一代又一代年轻的运动员在奥运赛场上用青春接力,向世界展示着中国的新面貌。如今的中国,更需要青年人在不同领域承担起责任。

读了上述材料,你有怎样的思考?请以“青春接力”为话题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感想。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鄂尔多斯市西四旗2024~2025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考试卷·高一语文参考答案、提示及评分细则

1.A

2.C

3.B

4.①列举实例:如在分析“建安风骨首先是时代的产物,是时代孕育了这种文学风格"的观点时,结合王粲《七哀诗》进行分析。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如在阐述建安作者的作品能够给人鼓舞、带来力量时,将他们作品的这种作用比作“在黑暗里点亮了一盏明灯”,给人以鲜明印象。(每点2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5.①“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体现了诗人深感命运无常、人生短促的不安心境,这样的一种心境是建安风骨的内涵之一。②“青青子衿,悠悠我心”“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等句抒发了诗人对贤才的渴望,建安作者们常在作品中表达建功立业、统一天下的理想,曹操正是希望通过招揽贤才,帮助自己实现统一天下大业的目标。(每点3分,意对即可;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6.C

7.C

8.①第一处:“她”穿上新布鞋后“感觉一脚便踏进了春天的绿茵里”,体现了“她”被“女人"的行为感动,感到格外温暖的心理。②第二处:“身子一震”表现了“老太太"看到布鞋后认出了“她”就是四十年前的那位小姑娘,心中感到非常震惊;“浑浊的眸子里突然闪起了光"则体现了“老太太”深受感动的心理。(每点2分,意近即可)

9.①淡化矛盾冲突。小说不以情节的紧张曲折取胜,没有激烈的矛盾冲突,而是以舒缓的口吻叙述了“女人"与“她”之间爱心传递的故事。②强化环境营造。小说注重对自然风光、民情风俗和生存状态等意境氛围的营造,如开头对古榕树等景物的描写、对“她"吃肠粉的场景描写等,营造出一种和谐、温暖、自然的意境,充满诗意美。③虚化人物形象。作者并不刻意追求人物形象的典型,小说中“女人”“她"连姓名都没有,却都是纯朴、善良的化身。④语言优美、生动,多种修辞手法的综合运用。文章综合使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如对女人外貌、新布鞋的描写等生动形象,具有诗意美。(每点2分,任答三点即可)(其他答案若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10.BDF

11.C

12.B

13.(1)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厌”、宾语前置、“滋蔓"各1分,句意通顺1分)

(2)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不昵”“厚"崩”各1分,句意通顺1分)

14.①共叔段丧失了做子弟的原则,应受到鄙薄。②但庄公在共叔段有不义不亲之举开始的时候,并未加以阻止,而是放任其野心,最终“克段于鄢”,可见庄公的处心积虑、费尽心机。③《榖梁传》认为庄公可以采取其他措施,既保住自己君主的地位,而且能够与家人和谐共处,但庄公并未这样做。因此鄙薄共叔段,更鄙薄庄公。(每点1分,酌情给分;有其他答案,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材料一:当初,郑武公娶了申候之女为妻,称为武姜,武姜生了庄公与共叔段。庄公出生时逆生,使姜氏受到惊吓,姜氏因此不喜欢他。姜氏喜爱共叔段,想立他为太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没有同意。

到庄公继承了君位时,姜氏请求把制这个地方作为共叔段的封地。庄公说:“制是个险要的地方,虢叔就死在那儿,你要其他地方我都照办。”姜氏要了京邑,庄公就让共叔段住在那儿,人们称他为京城大叔。祭仲对庄公说:“一般的都邑,城墙超过三百丈长,那就要成为国家的祸害。先王规定的制度:大城的规模不得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等的不得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得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的规模不合乎规定,违反了制度,您可能承受不起这样做的后果。"庄公说:“姜氏要这么做,我怎么能躲避因此产生的祸害?”祭仲回答说:“姜氏有什么满足的呢?不如及早做好打算,别让祸害滋生蔓延开来。一旦蔓延开来,就难以对付了。野草蔓延尚且难以铲除,更何况是您受宠的弟弟呢?"庄公说:“不仁义的事做多了必然会自取灭亡,你姑且等着瞧吧。”

不久之后,大叔便命令西部、北部边境地区明属庄公,暗归自己管辖。公子吕对庄公说:“国家不能忍受有两个君主,对此您打算如何处理?如果想让位给大叔,那么请允许我去侍奉他。不同意的话,就把他除了,不要让百姓们产生疑虑。"庄公说:“用不着这样,他会自作自受的。”大叔又把那两个地区划入自己的封地,领土一直扩展到廪延。公子吕又进言说:“现在可以剿灭他了。土地多了,得到的民众也就多了。"庄公说:“对君主不义、对兄长不亲,土地扩展得越大,瓦解倒台得越快。”

大叔修葺城墙,屯聚粮食,修整兵甲武器,训练好步兵、车兵,将要攻打郑国国都。姜夫人准备好开城门接应。庄公打听到大叔起兵的日期,说:“可以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