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牛高级中学、武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奔牛高级中学、武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奔牛高级中学、武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奔牛高级中学、武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奔牛高级中学、武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奔牛高级中学、武进高级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联考语文试题(含答案)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11日月考答案

1.D解析:A项,“差序格局……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错误,根据材料一“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可知,界限分明是团体格局的特点。B项,“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错误,根据材料一“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可知,“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是差序格局的特点。C项,“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错误,根据材料二“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可知,并非“决定"。

2.B

B项,“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于文无据,根据材料二“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可知,并没有“阐明并分析新特点”。

3.B

B项强调的是立志和诚信的重要性,与差序格局的特点无关。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参考答案:①论证结构上:采用总分结构,主体部分采用并列式展开,思路清晰,层次分明。

②论证方法上:综合运用了例证法、引证法等论证方法,论证有力,说理透彻。

5.“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6分)

参考答案:差序格局的特点:①伸缩性:以己为中心,是动态变化的,不断向外扩展的,依中心势力厚薄确定范围大小。②等级性:注重人伦,有等差次序,有严格的伦理界限,与礼治秩序关系密切。③壁垒性(排外性):依据与“己"关系的亲疏远近配置资源,目的是使自己利益最大化,具有强烈的排外性,在整个社会中形成了一种结构性壁垒。

6.D

【解析】D.“不理解”革命说法错误,无论是新媳妇还是文中的老乡都不是不理解革命,新媳妇借被子给伤员,最后还用百合花被盖上了牺牲的小通讯员;老乡摸出帽子上的红五星,就给伍原指了路,都表明他们理解并支持革命。故选D。

7.D

【解析】D.“旨在突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错,旨在象征伍原坚定不移的信念。故选D。

8.(1)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恐惧无助—燃起希望—悲观绝望—坚定无畏。(2)①小说开篇低沉压抑的环境让伍原感到窒息、恐惧;向北走了数小时,仍旧荒无人烟,让伍原

感到无助。②看到不飘忽、不闪烁的一小点儿光,伍原似乎看到了希望。③在与聋哑老乡的“搏斗”中,伍原疲惫至极,内心充满了绝望。④老乡为伍原指明部队前进的方向,使他信心倍增,坚定无畏。

9.①眼泪展现人物心境,丰富人物形象。伍原在一次次波折中,有过欣喜、失落,甚至绝望,但始终不忘自己身上的责任,眼泪蕴涵丰富心境。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伍原流泪的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使情节结构紧密完整。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文章除了歌颂坚定的信念,军民的情谊,也真实反映了革命的艰难和革命者的心灵动荡,反复流泪的伍原牵动读者的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

10.ADF

【解析】陛下"做“赎而赐”的主语,中间不能断开;“师道"是主语,“人臣”是宾语,中间不能断开。句子翻译: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已有。

11.A

【解析】“女子十八岁行笄礼"错误。女子应为“十五岁”行笄礼。故选A。

12.C

【解析】“白居易因《新井篇》被弹劾出京"错误。由原文“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可知,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由此可知,白居易被贬是原因他上疏要求立查武元衡被杀一案而触怒宰相,弹劾他写《新井篇》只是一个借口。

13.(1)白居易见诏书关键处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完全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2)如果罢黜白居易,这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

【解析】赋分点:(1)节:关键。乞:请求。尽:完全。以:来。救:赈救。流瘠:逃荒的饥民。(2)若:如果。箝:钳住。黜:罢黜。所以:……的办法。

14.关心民情,体恤百姓;敢于直谏,不畏权贵;失意不衰,顺适所遇。

【解析】由原文“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可知,白居易见诏书关键处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完全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由此可知,关心民情,体恤百姓。由原文“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可知,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由此可知,敢于直谏,不畏权贵。由原文“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可知,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

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由此可知,失意不衰,顺适所遇。参考译文:

白居易,宇乐天,聪明过人,擅长文章。未成年时拜见顾况。顾况是吴地人,自恃才华,很少推崇赞许他人,但见到白居易的文章,禁不住说:“我认为有才华的人已经绝迹了,现在又发现了一个您!”贞元年间,考中进士,被授职校书郎。

元和四年,天子因旱灾严重,下诏对租赋有所宽免,赈济民众减轻灾害。白居易见诏书关键处不够详尽,就建议请求完全免除江淮两地的赋税,来赈救逃荒的饥民。宪宗有所采纳。李师道献上私款六百万,为魏征的孙子赎老宅,白居易上奏说:“魏征担任宰相时,太宗用皇宫大殿的木料修建成府第赐给他,后人不能守成,陛下还应以他们是贤臣子孙,赎买后还

赐给他们。李师道是臣子,不应夺人之美为已有。"宪宗采纳了他的建议。河东王锷将被授以宰相职位,居易认为:“宰相是普天下人所敬仰的,非贤良有重望和显赫功勋不可以授任。考察王锷百般勒索民财,所得财物称为“羡余”作为进献。现在如果把宰相的重任授予他,天下的人听说这件事,都会说陛下得到他献奉的财物才给他宰相职位的。各节度使私下想:

‘谁还不如王锷’争相宰割百姓搜刮钱财,向您要求自己想得的官职。"

后来,白居易在殿中与宪宗谈论,论辩执著,坦率耿介,皇帝还没有发告示,白居易对皇帝说:“陛下错了。”皇帝脸色变了,过后,对李绛说:“这家伙是我一手提拔的,竟敢这样,我不能容忍,一定要斥贬他!"李绛说:“陛下能开放言路,所以群臣敢于对朝政论得论失。如果罢黜白居易,这是钳住他们的口,这不是发扬帝王盛德的办法。”皇帝醒悟,对待白居易仍然像过去那样。第二年,刺客刺杀宰相武元衡,京都震动。白居易第一个向皇帝进呈奏章,要求马上捕捉凶犯,以洗刷朝廷的耻辱,要求务必全部缉捕归案。宰相嫌他超越职权(以宫官先于谏官言事),因而不高兴。不久就传言:“白居易的母亲是坠井死的,但他却写了《新井篇》的诗,言辞浮华,没有德行,不能在朝中任职。"于是派他出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上书说白居易不宜任刺史,于是追诏再贬为江州司马。被贬以后,白居易能顺应这种遭遇,寄托心志于佛道生死之说,好像忘乎所以。

评论:白居易在元和、长庆年间,与元稹都很有名气,最擅长写诗,其他体裁文章,未足称佳,诗多至数千篇,为唐以来所没有的。他自己说:“有关歌颂或讽刺的,叫做讽喻诗;歌咏性情的,叫做闲适诗;碰到事情有感而发的,叫做感伤诗。其它的为杂律诗。”又自讽说:“世人所钟爱的只是杂律诗,他们看重的,正是我所轻视的。至于讽喻诗,含意激切但言辞是质朴的,闲适诗思虑恬静澹泊而文辞迁缓,由于质直并迂缓,人们不喜爱也是应该的了。"现在读他的诗文,的确如此。审视白居易,最初竭力直言,在天子面前为政局的安危诤谏,希望以此立功,虽然中道被斥贬,但后来更为坚定不衰。呜呼,白居易是个贤达的人哪!

15.C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理解诗歌内容的能力。C.“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错误。诗中的“新雁南飞"并非表达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而是由北雁南飞引起的家国之愁。诗题中的“泣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通过首联“一事无成老已成"和尾联“偶展舆图泪自倾”,可以看出诗人虽然年老,但初心不改,对国家的忧虑和个人的无奈。故选C。

①同:都是有理想有抱负的爱国者形象。

②异:本诗中的“书生"是一个年逾古稀、壮志犹存的爱国诗人。《沁园春·长沙》中的“书生”是风华正茂、立志救国、勇于拼搏、直面困难的青年知识分子。

(1)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

(2)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3)示例一: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示例二: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18.D

【解析】第一空:“并驾齐驱”,比喻齐头并进。“并行不悖”,同时进行,不相冲突。“并驾齐驱"强调双方地位同样重要,“并行不悖”强调两种观点或行为可以互容,此处强调“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同等重要,应用“并驾齐驱”。

第二空:“拍手称赞”,不住地称赞。单纯用于赞扬。“拍手称快”,多指仇恨得到消除或事情的结局使人感到满意。专用于为坏人受到惩罚而高兴。此处主要强调对作品的赞扬,应用“拍手称赞"。

第三空:“慧眼独具”,形容有眼光有见识。“慧眼识珠”,形容善于识别人才。此处是说茅盾识别《百合花》的价值,应用“慧眼识珠”。

第四空:“脍炙人口”,比喻作品受人传诵和赞美。“喜闻乐见”,形容作品很受欢迎。结合“小说得以转载"可知后面也是强调其受人传诵,应用“脍炙人口”。

19.B

【解析】原句的语病,一是语序不当,“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状语与中心词颠倒,应为“以灵妙之笔来写残酷的战争”,排除AD。二是“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结构混乱,前一个分句主语是《百合花》,后一个分句变成了“风格”,应改为“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风格迥异”,排除C。另外,C项中,“令人深受震撼”是最后的艺术效果,应放在全句最后。只有B项修改最准确。故选B。

20.①综合运用排比、引用、反语(任何2个都得分,2分)等修辞手法,从不同的角度对所谓“好话"的种种表现和本质进行揭露(1分);②排比句式或句式整齐(1分),语气强烈,嘲讽意味突出,强化了作者对虚假浮夸、一味迎合的文学评论现象鲜明的批判态度(1分)。

21.A物象是客观的B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C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解析】A此处是对物象的解释,结合后文“它不依赖人的存在而存在”,可知是客观的,可填“物象是客观的"。

B此处是总结句,对应“就要受到两方面的加工”引出结果,可填“经过这两方面加工的物象"。

C此处是意象大异其趣的原因,结合前文分析及“意象是借助客观物象表现出来的主观情意”可知,原因是“情意不同”,可填“由于融入的情意不同”。

22.B

【解析】B项与文中画波浪线处双引号都表示强调。

A.表示引用;C.表示特定称谓;D.表示讽刺否定。故选B。2024-2025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10月11日月考

江苏省奔牛高级中学

江苏省武进高级中学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中国人最大的毛病是“私"。说起“私”,我们就会想到“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俗语,私是一个群己、人我的界限怎样划法的问题。西洋社会的基本单位是团体,团体是有一定界限的,谁是团体里的人,谁是团体外的人,不能模糊。这种格局不妨称之为团体格局。家庭在西洋是一种界限分明的团体。如果有一位朋友写信给你说他将要“带了他的家庭”一起来看你,你就知道要和他一同来的是哪几个人。在中国,这句话却含糊得很。在英美,家庭包括他和他的妻子以及未成年的孩子。如果他只和太太一起来,就不会用“家庭"。在我们中国常用“阖第光临”,但是很少人能说出这个“第"字究竟应当包括些什么人。

为什么我们对家庭这个概念这样不清不楚呢?因为我们的社会结构本身和西洋的格局是不相同的,西洋的格局是一捆一捆扎清楚的柴,我们的格局(实际上就是差序格局)是好像把一块石头丢在水面上所发生的一圈圈推出去的波纹。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所推及的就发生联系。每个人在某一时间、某一地点所动用的圈子是不一定相同的。

在孩子成年了住在家里都得给父母膳食费的西洋社会里,大家承认团体的界限,进入团体得有一定的资格,资格取消了就得走出这个团体。在他们这不是人情冷热的问题,而是权利问题。在西洋社会里,争的是权利,而在我们,却是攀关系、讲交情。以“己”为中心,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而是像水的波纹,一圈圈推出去。

(摘编自费孝通《乡土中国·差序格局》)

材料二:

《乡土中国》中“差序格局"一词高度概括了中国传统的社会结构、人际关系的逻辑和传统文化的特点,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和鲜明的社会特征。

差序格局中的“序”,有等级之意,在儒家文化中,我国社会结构尤为注重人伦。“伦是有差等的次序。"君臣、父子、夫妇、政事、长幼、上下等都有着严格的伦理界限,不可逾越。“亲亲也、尊尊也、长长也、男女有别,此其不可得与民变革者也。”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与礼治秩序紧紧弥合在一起,可以说,差序格局是伦理纲常、等级有序等儒家伦理存在的社会基础,礼治秩序从文化上不断塑造着、强化着差序格局的存在。

“在富于伸缩性的网络里,随时随地是有一个‘己’作中心的。"在家族中,以己为中心,血缘关系越近,关系网络就越紧密。依中国传统家族文化言,五服之内一般被视为差序格局的里层,五服之外则可伸缩,弹性度较大;外戚中,更是“一表三千里”。从广泛意义上论,地缘、友缘、学缘、业缘等关系有时也纳入差序格局中的关系范畴。如“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亲不亲故乡人,美不美家乡水”“一辈子同学三辈子亲"等民谚俚语对这种情形作了生动的描摹。差序格局“范围的大小也要依着中心势力的厚薄而定”,中心势力愈雄厚,“格局"就愈大,反之就越小。

在传统社会中,差序格局体现的是稀缺资源的配置模式。当资源稀缺时,如何分配资源,在没有国家计划和市场调节的情况下往往由个人依据与“己”关系亲疏远近这一标准进行。离“己"愈近,得到的资源可能就愈多。究其实质,这种资源配置模式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自己利益最大化,保持已有差序格局的稳定性,同时具有强烈的排外性。而在整个社会中,差序格局则成了社会资源合理配置与自由流动的结构性壁垒。

差序格局在社会转型过程中不断被现代因子影响和浸染,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着差序格局旧有的特质。有学者对费先生提出的差序格局作了拓展,认为当前我国存在着城乡差序格局、权力差序格局等。

(摘编自陈占江《差序格局与中国社会转型》)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差序格局以自我为中心,社会关系的亲疏是由自我与他人关系的亲疏决定的,是一种界限分明的格局。

B.与中国的差序格局相比,西洋的团体格局讲究人情冷暖,是攀关系,讲交情的。

C.差序格局强调社会关系的等级差别。在传统社会中,儒家倡导的礼治秩序决定了差序格局的长期存在。

D.差序格局具有伸缩能力,家庭可以小到只包括一家三口,也可以大到包括所有亲戚,这个圈子会因中心势力的变化而变化。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俗语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这看起来是社会公德问题,其实是私的问题,与社会的差序格局密不可分。

B.材料二阐明并分析了差序格局在当下中国社会转型期呈现出的新特点,这是对费孝通先生相关理论的拓展与完善。

C.差序格局深深嵌入了中国传统乡土社会中,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和强大的历史惯性,其内涵随着时代的变迁也不断改变和拓展。

D.差序格局作为社会学意义上的一个概念,具有丰富的文化意蕴,在当前社会转型过程中,依然颇具启示意义。

3.下列说法中,不能说明“差序格局"特点的一项是(3分)()

A.入则孝,出则悌。

B.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C.修己以敬,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D.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4.材料二在论证上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4分)

5.“差序格局”是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一书中提出来的重要概念。请结合以上两则材料,概括并分析“差序格局"的特点。(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一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

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灰蒙蒙”反复出现,既是当时场景的真实写照,也暗示了当时严峻的革命形势。

B.伍原“不能喊,不敢喊。"他宁愿选择窒息了,也要保存革命力量不能暴露自己。

C.由于没有路标指引,伍原行走极其艰难,他不停地推测着行进路程、时间和方向。

D.文中老乡和《百合花》中的新媳妇都经历了一个从不理解到省悟并支持革命的过程。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B.背上的档案、咯血的老邹给伍原不断前行的信念,绿豆般灯火的出现使这种信念更加坚定。

C.文中对人物的刻画符合其身份特征,对迷路孤独的伍原多用心理描写,对“听不见不会说”的老乡多用动作描写。

D.小说多次强调了灯光微弱、不飘忽、不闪烁,旨在突出中国革命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之势。

8.结合文本,概括并分析主人公伍原的心理变化过程。(4分)

9.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0~14题。

白居易传

白居易,字乐天,敏悟绝人,工文章。未冠,谒顾况。况,吴人,恃才少所推可,见其文,自失曰:“吾谓斯文遂绝,今复得子矣!"贞元中,擢进士,补校书郎。

四年,天子以旱甚,下诏有所蠲贷,振除灾沴。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宪宗颇采纳。李师道上私钱六百万,为魏征孙赎故第,居易言:“征任宰相,太宗用殿材成其正寝,后嗣不能守陛下犹宜以贤者子孙赎而赐之师道人臣不宜掠美”帝从之。河东王锷将加平章事,居易以为:“宰相天下具瞻,非有重望显功不可任。按锷诛求百计,所得财号为‘羡余’以献。今若假以名器,四方闻之,皆谓陛下得所献,与宰相。诸节度私计曰:‘谁不如锷?’争裒割生人以求所欲。"

后对殿中,论执强鲠,帝未谕,辄进曰:“陛下误矣。”帝变色,罢,谓李绛曰:“是子我自拔擢,乃敢尔,我叵堪此,必斥之!"绛曰:“陛下启言者路,故群臣敢论得失;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帝悟,待之如初。明年,盗杀武元衡,京都震扰。居易首上疏,请亟捕贼,刷朝廷耻,以必得为期。宰相嫌其出位,不悦。俄有言:“居易母堕井死,而居易赋《新井篇》,言浮华,无实行,不可用。"出为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上言不宜治郡,追贬江州司马。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赞曰:居易在元和、长庆时,与元稹俱有名,最长于诗,它文未能称是也,多至数千篇,唐以来所未有。其自叙言:“关美刺者,谓之讽谕;咏性情者,谓之闲适;触事而发,谓之感伤;其它为杂律。”又讥“世人所爱惟杂律诗,彼所重,我所轻。至讽谕意激而言质,闲适思澹而辞迁,以质合迂,宜人之不爱也。"今视其文,信然。观居易始以直道奋,在天子前争安危,冀以立功。虽中被斥,晚益不衰。呜呼,居易其贤哉!

(节选自《新唐书·白居易传》,有删改)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后嗣不能守A陛下B犹宜以贤者C子孙赎而赐之D师道E人臣F不宜掠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冠”,未成年。古代男子二十岁行冠礼,女子十八岁行笄礼,表示成年。

B.“擢”,常解释为选拔、提拔,指官员升迁。文中“擢进士”指考中进士。

C.“名器”,原指名号与车服仪制。文中“假以名器”的意思是“授予重任"。

D.“赞”,纪传体史书篇末的评论性文字,可用来表达对传主的肯定和赞美。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居易聪明过人,擅长写诗为文。就连向来自恃才高、轻易不赞许他人的顾况也对他的诗文评价很高。

B.白居易反对李师道进献私钱为魏征的孙子赎回旧宅,主张大臣不当掠君之美,应当由皇上做这件事,收到皇帝认可。

C.白居易因《新井篇》被弹劾出京,后又被王涯弹劾,认为他不适合担任刺史,于是被再贬为江州司马。

D.白居易和元稹在当时都很有名气,他最擅长写诗,诗歌数量多达千篇,而他不像世人那样看重杂律诗。

13.把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居易见诏节未详,即建言乞尽免江淮两赋,以救流瘠。

(2)若黜之,是箝其口,非所以发扬盛德也。

14.作者评价白居易“其贤哉”,文中有哪些具体体现?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小题。

九月二十八日五鼓起坐,抽架上书,得《九域志》①,泫然有感②

陆游

一事无成老已成,不堪岁月又峥嵘。

愁生新雁寒初下,睡起残灯晓尚明。

天地何由容丑虏,功名正恐属书生。

行年七十初心在,偶展舆图泪自倾。

【注】①《九域志》:北宋地理名著,详载户口、土贡、山川、辖县等。②本诗作于庆元二年(1196)秋,作者闲居山阴。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诗题点明写作的时间、事件、情感,“泫然”饱含诗人的家国之情。

B.首联中诗人不能忍受岁月的不断流逝,抒发了自己年老无成的慨叹。

C.天寒欲晓北雁南飞,诗人以新雁自况,表达了对收复北方失地的信心。

D.尾联直抒胸臆,诗人年老仍初心不改,偶然看到北宋地图不禁落泪。

16.本诗中的“书生"形象和《沁园春·长沙》中“书生意气,挥斥方遒”的“书生"形象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描写远望之景,化用了王实甫《西厢记》中“晓来谁染霜林醉”的句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2)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与王籍的五言律诗《入若耶溪》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运用了以动衬静的手法,衬托出一个和谐安宁的意境

(3)古代作家在描述情感时,常常运用比喻手法,使抽象情感变得具体形象,比如诗句“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3小题,11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文学评论与文学创作本为文学之双翼,两者相互砥砺又______。但很长时间以来,文学评论似乎只会说“好话"了。这种所谓的“好话”,就是那种“强将笑语供主人"式的言不由衷的“好话”,或是那种“矮人看戏何曾见,都是随人说短长"式的人云亦云的“好话”,或是那种“皇帝的新衣"式的自欺欺人的“好话”。

但假如文学作品确实达到了炉火纯青之境,又何尝不可以______、逢人说项呢?这种毫无保留的“叫好”,同样亦是“有力量”的评论,而且意义重大。《百合花》以残酷的战争显现灵妙之笔,讲究象征、铺垫、留白,风格迥异于当时流行的英雄书写,令人深受震撼。茅盾______,认为作品难得,为之撰写评论,通篇都是赞语。小说得以转载,赢得好评如潮,至今仍是______的经典佳作。设若当年没有茅盾的着意推举,《百合花》是很有可能沉寂于当时的文坛的。

18.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并行不悖拍手称赞慧眼独具喜闻乐见

B.并驾齐驱拍手称快慧眼独具脍炙人口

C.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