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1页
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2页
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3页
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4页
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卷(含答案)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

本试卷共22题,共8页,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籍号填写在答题卡规定的位置上。

2.答选择题时,必须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标号。

3.答非选择题时,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将答案书写在答题卡规定位置。

4.所有题目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在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在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意象"是个古老而又新鲜的话题,是出现得很早并富有深广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是主观情志与外界客观物象相撞而契合的产物,是指有意味的具体形象,即“意”与“象"的融合。其在文艺创作和文学鉴赏中的作用与地位都是不可忽视的。

“意”和“象"最早见于《周易·系辞》“书不尽言,言不尽意……圣人立象以尽意”之言。东汉王充将“意"与“象”合成一个完整的概念。其在《论衡·乱龙篇》说:“夫画布为熊、麋之象,名布为侯,礼贵意象,示义取名也。"曹魏时代的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有“夫象者,出意者也;言者,明象者也。尽意莫若象,尽象莫若言。言生于象,故可以寻言以观象;象生于意,故可以寻象以观意。意以象尽,象以言著”一段文字,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从文学的创作来看,即从内心的“意"到关注的“象”,再至依托的“言";从文学的欣赏来看,即从依托的“言”到关注的“象”,再至所传达的主观“意”。

将“意"象”引进文学领域并实现其根本性语义转换的是晋代的挚虞,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使它具有了美学意义。实际上,刘勰是将营构“意象”作为艺术构思的首要任务来看待的。从此以后,对“意象"的认识及其在文艺美学上的地位就确定了下来,在文艺创作中,审美意象的营构是艺术家们必须要经过的一个步骤,是“眼中竹”至“胸中竹"的中间环节,即“意象”成为现实生活向艺术作品转化的必不可少的中介;而同样,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意象"也起着一个读者从作品中获得审美感受的桥梁作用,亦是第二个中介。在艺术欣赏活动之中,读者要运用自己的还原能力、再创造能力去复现、补充甚至丰富作品中的“意象”。

由“意"象”至合成词“意象”,经历一系列的演变过程和语义转换,作为一个专门的文学术语终于生成,并得到后世认同,被广泛运用于文学鉴赏、批评之中。

“意象”作为极具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个重要概念、范畴,它经历了一个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以“意象"品评文学作品,更能准确地表述作家构思谋篇过程中的审美心理活动及其呈现在诗中的形态与情态,也更能准确地表述读者阅读鉴赏时所获得的审美快感。

总之,“意象”是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或者说是显现在具象中的意味,是“意"与“象”的融合,不是对现实的一种图像式的重现,而是一种在一瞬间呈现的理智与感情的复合体,是一种“各种根本不同的观念的联合"。“意象”如同是组件、基础、构架,不同的“意象"有机结合而组成文学作品,作品的意义和整体审美效应也由具体可感的“意象”生发而来,我国浩瀚的古典文学作品沉浸在“意象"的海洋之中,“意象”也成为评论文学作品的重要标准之一。

(摘编自雷江红《浅析中国传统“意象"的起源和发展》)

材料二:

意境为什么能引起强烈的美感?

“红杏枝头春意闹”“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是春天的优美景象;“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是写边塞的崇高形象。“意境"引起人的美感,首先就是它的生动形象。意境中的形象集中了现实美中的精髓,也就是抓住了生活中那些能唤起某种情感的特征,意境中的景物都经过情感的过滤,芜杂的东西都被过滤掉了,所以说是情中景。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四句“借景言情"。所谓借景言情,就是用形象说话。当然也并不是说生活中任何一种形象都能引起美感,只有艺术家在自然形象中抓住那种富有诗意的特征,才能引起人的美感。

李方膺有两句诗“疏枝横斜千万朵,会心只有两三枝”。这会心的两三枝就是以情写景的结果,这两三枝是最能表达艺术家感情的两三枝。意境之所以感染人就是因为形象中寄托了艺术家的感情。形象成为艺术家情感的化身。意境中的形象来自自然,又能超脱自然,从属于表现情感。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在这里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是统一的,而且前者从属于后者。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由于表现思想感情的需要可以对自然形象进行取舍、集中、夸张以至变形。

意境是一种创造。在意境中所使用的语言、色彩、线条都很富有表现力,既表现了情感,也描绘了景色的美。“红杏枝头春意闹"这个“闹”字,就体现了运用语言的技巧,这个“闹"字好在哪里呢好就好在它既反映了春天杏花盛开,雀鸟喧叫,自然从寒冬中苏醒,一切都活跃起来,同时也表现了作者心中的喜悦。没有笔墨技巧,只有思想感情,只有胸中对景物的感受,也形成不了作品的意境。意境的形成是艺术家的创造,技巧则是实际创造的本领。通过精湛的技巧才能达到情景交融。赞赏意境,同时也是赞赏艺术家的技巧。

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所谓“意则期多,字惟求少”,这是说以最少的笔墨表现最丰富的内容。至于如何才能做到用以少概多的形式表现丰富的内容,关键在于抓住主要特征(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而不必罗列全部细节,要给欣赏者留有想象的余地,要相信读者是聪明的,可以根据形象提供的条件去掌握形象内容。所以在意境中既能做到形象鲜明,又不是一览无余。艺术家通过对生活的深刻观察和体验,抓住了景物中那些能唤起特定情感的特征,就能够调动读者的想象,发挥意境的感人的力量

(摘编自杨辛、甘霖等《美学原理》)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艺创作的过程是一个由情感到意象再到语言的转化过程,艺术欣赏的过程则是个反向运动的过程。

B.艺术作品中的自然景物蕴含着艺术家的思想情感,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

C.飞禽走兽,山川河流,春花秋月,一旦被反映在艺术中,就不再是单纯的客观存在,而成为一种艺术语言。

D.意象作为有意味的具体形象,是我国古典文艺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被广泛应用于古典诗词的创作中。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意象"概念的演变,经历了漫长的过程,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

B.王弼在《周易略例·明象》中,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角度阐明了意、象、言三者的关系。

C.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郑板桥笔下的无根兰花,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

D.艺术家创作艺术作品,创造意境,必须经由用情感过滤、筛选形象来营构意境这环节。

3.下列选项中最不能体现意境“含蓄”这一特征的一项是()(3分)

A.八大山人画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别无一物,却能令人感到满幅是水。

B.传统戏曲《秋江》里,仅靠老渔翁一支桨和演员陈妙常摇曳的舞姿可令观众“神游"江上。

C.《孔雀东南飞》写女主人公“刘兰芝”: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

D.《琵琶行》写“琵琶声":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4.请简要梳理材料一的行文脉络。(5分)

5.请结合上述材料相关论述,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七句为例,谈谈你如何理解“意象"与“意境”的关系。(5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没有纽扣的红衬衫(节选)

铁凝

我妹妹是个女孩儿。尽管她爱和人辩论,爱穿夹克衫,爱放鞭炮,爱大声地笑,看起来这全是男孩子的秉性,可是,有谁规定过女孩子不许对这些发生兴趣呢?

她还喜欢什么?喜欢快节奏的音乐,喜欢足球赛,喜欢黄梅戏,喜欢冷饮,能一口气吃七支雪糕。喜欢游泳,喜欢读短篇小说,喜欢集邮,喜欢练习针灸,喜欢织毛袜子,喜欢体育课上的跳“山羊”,喜欢山口百惠。她打开录音机,随着山口百惠朴实、动情的歌声,抄下中文的谐音:

“希啦呀瓦哩卢达塞,撒里希多奎哇,希啦呀瓦哩卢达塞,喏恩嗒噢……”

这首《温柔的歌唱》叫她给学得惟妙惟肖。

也许因为她具有异常惊人的模仿力,她学外文像是得天独厚。她没有当什么大“家"的奢望,只想做个好翻译;她对其他功课也挺认真,各科成绩都算突出。

“明天进入复习,一星期后就要期末考试了。”安然眼睛看着别处,有些心不在焉的样子。

“当学生总要考试。你可不像个害怕考试的人。好了,你看都到家了,我希望你唱着歌上楼。"

“唱哪个?”安然脸上出现了片刻的阴转晴。

“就是那个‘希啦呀瓦哩卢达塞’。"

我听着《温柔的歌唱》,心直往下沉。我完全明白安然害怕的不是考试,而是考试后的三好学生评选。我故意安慰她勇敢地迎接考试,其实我怎么能忘记,安然从初一到高一,从来就没当选过三好学生。

她害怕评选,刚才在街上那一阵阵欢乐,是忧郁的欢乐吗?

……

韦婉是安然的班主任,小学毕业后我们再没有见过面。

“没想到在这儿碰见。你在等人吧?”夜晚,走在林荫道上,我和她站了个对面。

“啊。"她显得热情地答应了一声,“你也等人?”

“不,我一个人出来走走。"我说。接着就是有问有答地把小学时的同学都扼要地谈论了一遍,然后把话题转到安然身上。

“安然在班里表现怎么样?”我问。

“怎么说呢,其实我是准备专门去家里和你谈谈的。"韦婉语气郑重,“她很聪明,也很用功。就是……”

“用形容成人的话来说,就是群众关系不怎么好。"

“怎么说呢?”这似乎是她新添的口头语,“安静,你作为安然的姐姐,作为我的老同学,应该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

“也许我用词严重了一些,但消防知识里有句话叫‘防患于未燃’。”

“到底怎么啦?"我有些沉不住气了。

“怎么说呢?安然除了唱歌讽刺同学,最近还有……怎么说呢,比如……”韦婉说到这里烦了一下,“比如过去她挺朴素,现在也打扮起来了。上星期她好像穿了一件大红衬衫,对了,没有扣子,背后带一条拉链。"

“那是……新买的。”我差点说出那是我给她买的。

“对,问题就在这儿。"韦婉正要说下去,但她要等的人来了,一刹那,韦婉像忘记了我的存在,丢下我就走了。

难道她真认为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刺眼吗?它真能和“问题”这样的字眼连在一起吗?

随着年龄的增长,安然对美有了新的认识,有了新的渴望。生活在向她微笑,青春正朝她奔涌过来,我的安然,难道她的代名词只能是“永远的夹克衫"么?

我去南方出差,给她买回了一件红衬衫,一件没有纽扣、带一条纤巧的银色拉链的红衬衫。“我真漂亮!”她穿上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爸爸、妈妈和我宣布。

我一向敬佩她的坦率,也许正是这些毫无顾忌的坦率,使我仍然觉得她像个小男孩儿。可谁能想到,安然的班主任韦婉竟一本正经地提醒我要“防患于未燃"呢。

燃烧的“燃”!也许,韦婉真的从这件火红的衬衫里看到了火,想到了消防队。但当我再次想到这件衬衫时,为什么也像真的看到了火这个怪物?看来火又要把安然今年的“三好生"希望给烧掉了吧,我的心突然一沉。

安然有一天举回一张成绩单,我的心才算稍平静。成绩单是这样的:数学97,语文99,物理95,化学87,政治99,历史97,体育86,总分760。

现在,她穿着红衬衫歪在沙发上,正一面啃桃子,一面翻着一本外国画册。

“哎,我希望你这阵儿老实点。”我说。

“我又怎么啦?"安然用两个指头捏着桃核问。

我斟酌片刻,终于更明确地提示了她一下:“你最好先别穿这件衣服。”

我的眼睛看着别处,故意显出若无其事的样子。

“哈!"她发出了一个怪声,怪声里所包含的意思远非几句短话能说清。

“别冲我这样,我是真话。”我说。

“这衣服怎么啦?不是你买的吗?不是你夸了半天漂亮吗?真的,我还舍不得穿呢。可就冲你一说,我非连着穿三天不可,考完了,庆贺一下。"

“学校有反映。”

“说是奇装异服吗?不就是红泡泡纱吗?不就是前边没扣子、后边一条拉链吗?噢,非得穿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才算不奇异?哈!"她又来了那么一声,她把如今多见的那种又长又尖的领子叫狗舌头。

“你们哪天评选?”

“哪天评选我就哪天穿!"

“别穿,太红!”我声音很低,但很果断。

“不要太多情,不要假正经……"她竟然哼哼着唱起来。

我感到她正斜着眼角在看我。我没抬头。

临睡时,我把她脱下来的红衬衫洗干净挂好,然后走到她床边说:“明天别忘了穿。”

“唔。"安然翻了个身,把脸埋在枕头里。

……

“三好学生评选”,安然落选了。

(文本有删改)

【注】《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铁凝的第一部中篇小说,发表于《十月》1983年第2期。根据《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改编的电影《红衣少女》曾获“金鸡奖"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

6.下列对小说思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款式别样、颜色鲜艳,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显得刺眼和不朴素。

B.班主任韦婉对于安然那件“没有纽扣的红衬衫"的看法,折射了80年代初社会环境里的一些价值观念、行为标准。

C.姐姐为了能让妹妹顺利评上“三好学生”,提醒妹妹“这阵儿老实点"和最好不要再穿那件红衬衫,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

D.本文和《哦,香雪》都是以少女为主角的小说,它们出自当代著名女作家铁凝之手,有鲜明的时代印记,展现了时代青春,充满人性之美。

7.下列对小说艺术特点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文采用第一人称叙述视角叙述,故事情节由姐姐安静进行讲述,让读者更加真实地感受到姐妹情深的感情。

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塑造安然的形象,展现其人格魅力,体现了鲜明的人物特点。

C.本文善于运用个性化的语言描写。作者在刻画安然这一主要人物形象时,就抓住了她的一些个性化的语言表现其性格特征。

D.姐姐安静在听了班主任韦婉“协助安然把路子走正”“防患于未燃"的建议后“心突然一沉”,为下文安然落选“三好学生"作了铺垫。

8.小说中的安然这一人物形象有哪些特点?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5分)

9.小说作品中的物象如“百合花”“铅笔盒"往往寓意深刻,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有何象征意义。(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文本一:

陶潜,字元亮,大司马侃之曾孙也。祖茂,武昌太守。潜少怀高尚,博学善属文,颖脱不羁,任真自得,为乡邻之所贵。以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州召主簿,不就,躬耕自资,遂抱羸疾。复为镇军、建威参军,谓亲朋曰:“聊欲弦歌,以为三径之资可乎?"执事者闻之,以为彭泽令。在县,公田悉令种秫谷,曰:“令吾常醉于酒足矣。”妻子固请种粳。乃使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素简贵,不私事上官。郡遣督邮至县,吏白,应束带见之,潜叹曰:“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义熙二年,解印去县,乃赋《归去来兮辞》。

顷之,征著作郎,不就。刺史王弘以元熙中临州,甚钦迟之,后自造焉。潜称疾不见,既而语人云:“我性不狎世,因疾守闲,幸非洁志慕声,岂敢以王公纡轸为荣邪!”弘每令人候之,密知当往庐山,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潜既遇酒,便引酌野亭,欣然忘进。弘乃出与相见,遂欢宴穷日。

其亲朋好事,或载酒肴而往,潜亦无所辞焉。每一醉,则大适融然。又不营生业,家务悉委之儿仆。未尝有喜愠之色,惟遇酒则饮,时或无酒,亦雅咏不辍。尝言夏月虚闲,高卧北窗之下,清风飒至,自谓羲皇上人。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曰:“但识琴中趣,何劳弦上声!"以宋元嘉中卒,时年六十三,所有文集并行于世。

(节选自《晋书·陶潜传》)

文本二:

余家贫,耕植不足以自给。会有四方之事,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于时风波未静,心惮远役,彭泽去家百里,公田之利,足以为酒,故便求之。及少日,眷然有归欤之情。何则?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于是怅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犹望一稔,当敛裳宵逝。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仲秋至冬,在官八十馀日。因事顺心,命篇曰《归去来兮》。乙巳岁十一月也。

(节选自《归去来兮辞序》)

10.材料一画波浪线部分有三处需断句,请在答题卡方框内依次填入与正确答案相对应的字母。(3分)

以亲老A家贫B起C为D州祭酒E不堪F吏职G少日H自解Ⅰ归。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属,撰写,缀辑,与《岳阳楼记》中“属予作文以记之”中“属"词义不同。

B.事,侍奉,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中“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中“事"词义相同。

C.委,在文中指交托,与《琵琶行》中“委身为贾人妇”中“委"字词义相同。

D.寻,寻找,与《桃花源记》中“未果,寻病终”中“寻"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陶渊明因为家庭贫困,亲人年迈,曾做州祭酒,但不久就解职回家了,后来他又历任镇军、建威参军、彭泽令。

B.陶渊明做彭泽县令时,一开始命令公田全部种秫谷,后来在妻儿的请求下才决定一半种秫谷一半种粳。

C.陶渊明好酒,每当朋友带着酒肉到他家里去,他都会喝醉,感觉非常舒适快意,有时即兴尽情弹琴吟咏,将欢乐推向极致。

D.陶渊明请求到彭泽县去做官,是考虑到当时社会动荡,彭泽县离家较近,且公田之利足够酿酒。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乃遣其故人庞通之等赍酒,先于半道要之。(4分)

(2)诸侯以惠爱为德,家叔以余贫苦,遂见用于小邑。(4分)

14.结合两则材料概括陶渊明辞去彭泽令的原因。(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15~16题。

口供

闻一多

我不骗你,我不是什么诗人,

纵然我爱的是白石的坚贞,

青松和大海,鸦背驮着夕阳,

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

你知道我爱英雄,还爱高山,

我爱一幅国旗在风中招展,

自从鹅黄到古铜色的菊花。

记着我的粮食是一壶苦茶!

可是还有一个我,你怕不怕?——

苍蝇似的思想,垃圾桶里爬。

(选自《死水》,新月书店1928年版)

15.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从第二句开始,诗人便以铺陈手法,推出一幅又一幅景象,白石、青松、大海、夕阳、菊花等众多意象散发着中华文化古色古香的气息。

B.诗人不说乌鸦在夕阳里飞翔,而说“鸦背驮着夕阳”,不说蝙蝠在黄昏里飞舞,而说“黄昏里织满了蝙蝠的翅膀"。一“驮”一“织"用得奇崛而传神,极富动感。

C.第五、六句直抒胸臆,表达诗人对祖国、山川的热爱,突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理想,但这种理想的炽热与现实的冷酷所形成的反差使诗人的抒情含着苦涩。

D.在最后两行诗中,作者使抽象的“思想”具象化,赋之以“苍蝇"这一形象,并且还在“垃圾桶里爬”,直接表达了他对当时社会的丑恶势力和黑暗现实的憎恶之情。

16.闻一多诗歌创作讲究“三美”,即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本诗体现了他的“三美”主张,请举例简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毛泽东《沁园春·长沙》中“"一句写出了往日不寻常的日子繁多;而“”一句则写出了作者对大军阀、大官僚的鄙视。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诗经》中的句子表达了自己对人才的渴望。这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古代诗人善用比兴手法来表达情感,如陶渊明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就用“_____________,"来表现急于摆脱官场、回到昔日家园的心情。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1题。

《礼记》记载:“师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诸德者也。”我们的历史和文化,向来有着强烈的重教传统和鲜明的师道精神。

教师被誉为“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耄耋之年仍坚持站上讲台的人民教育家于漪,总是勉励年轻的老师们:“什么是教师?教师就是给学生点亮人生明灯的,自己首先要心中有太阳,努力成为一个大写的人。”

①提振师道尊严,与弘扬师德师风,一体两面,互相帮助。②真才实学是教师职业发展的基础,教师要给学生一碗水,就得自身积蓄一潭水。③师德师风则是评价教师素质的第一标准,教师应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④提振师道尊严,呼唤广大教师大力弘扬教育家精神。⑤既涵养德行,又精通知识,努力做“经师"和“人师”相统一的“大先生”,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份崇高的职业。⑥修身立德方能为人师表,严于律己方能不负期待。

放眼未来,今天的学生就是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主力军,广大教师就是打造这支“梦之队”的筑梦人。让尊师重教成为全民共识,让教师成为受人敬仰的职业,我们定能共同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注入更多源头活水,提供坚实人才支撑。

18.文中划波浪线句子,有一处有语病,一处衔接不当。请先写出序号,再加以修改。(4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用了比喻手法,说说其艺术效果。(4分)

20.教师节前夕,你写卡片礼赞教师,可从一首诗歌中引用一些诗句。下列五首诗歌中哪一首最适合引用?请写出理由,100字以内。(6分)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

21.请选用下面五首诗中的意象(一个或几个均可),写一首赞美教师的小诗,100字以内。(6分)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郭沫若《立在地球边上放号》、闻一多《红烛》、昌耀《峨日朵雪峰之侧》、雪莱《致云雀》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面对“万类霜天竞自由"的壮丽秋景,毛泽东澎湃着“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青春激情;面对“怒涌的白云"狂暴的太平洋”,郭沫若俯瞰地球,迸发着“不断的毁坏,不断的创造,不断的努力"的青春力量;面对现实的黑暗、世人的沉迷,闻一多甘愿化作红烛,燃烧着“莫问收获,但问耕耘”的青春火焰……青春是花样年华,青春是激情岁月,青春亦是使命担当……

以上材料具有启示意义。请以“青春的价值"为主题,联系材料,结合自己对社会人生的认知和理解,写一篇文章。

要求:自选角度,自拟标题;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

语文参考答案

1.B(“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决定艺术家情感的特征”错误。结合“当自然景物被反映在艺术中,它就不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是一种艺术语言,透过自然景物表现了艺术家的思想感情"分析,应是艺术家的情感特征决定作品中自然景物的特征。)

2.D(A.“直到晋代挚虞,才把它作为一个专门术语引入文学领域”错误。结合“而南朝梁代的刘勰在《文心雕龙·神思》中则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而又引进文学理论"分析,应是南朝梁代刘勰第一次将“意象”合为一词并引进文学理论。

B.“王弼……从文学创作和文学鉴赏两个方面阐明了……"错误。下文原文“从文学的创作来看……从文学的欣赏来看……”之两个方面是作者由王弼的论述引出的观点。

C.“由于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才能达成自然的特征和艺术家情感的特征的统一"错误。结合原文“郑板桥画一幅无根兰花图,画面上几朵无根无叶的兰花,偃仰横斜随风翻舞。这兰花的形象,正是艺术家自己的形象,表现了他对清代腐朽现实的不满和孤高的性格”分析,选项内容强加因果。)

3.C(材料讲“意境中的含蓄,使人感到‘言有尽而意无穷’‘意在言外,使人思而得之’。意境的这种特性是和它对生活形象的高度概括集中分不开的"。A.用“一条生动的鱼在纸上”给人“满幅是水"之感,“画”有尽而意无穷,符合“含蓄"特征。B.讲演员用“一支桨”和“舞姿"演绎“神游”江上的场景,“演"有尽而意无穷,符合“含蓄”特征。C.内容属于对刘兰芝的铺叙、工笔细描,极尽言语形象,不符合“含蓄"的特征。D.运用比喻手法来写琵琶声,“凝结不通声暂歇”、“此时无声胜有声"等描绘都有“声”有尽而意无穷,“意"在声外之感,符合“含蓄”特征。)

4.材料一①首先提出“意象"是我国传统美学和文论中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论题,②接着以时间为序,阐释了“意象”由哲学、文化概念向文艺理论和美学范畴演变的过程,③最后总结“意象"的基本内涵及其作用。

5.①意象与意境都寄托了艺术家的情感;意象是形成意境的组件、基础,意境是意象组合之后的整体、升华。②这七句诗包含七个意象:“万山”“层林"碧江”“长空"雄鹰”“游鱼”,描绘了一幅色彩绚丽、生机盎然的秋景图。③这些意象的融合营造了一个阔大壮美的意境,表现出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由衷赞美和内心的豪情壮志。

6.C(“体现了姐姐妥协求全的性格”错误,姐姐安然一方面从内心里认同妹妹的观点和行为,另一方面她又非常担心妹妹的处境,体现了姐姐对妹妹的爱护。故选C。)

7.B(“本文采用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等描写手法"错误,本文中没有出现“外貌描写”。故选B。)

8.①青春亮丽,爽朗坦率。她爱和人辩论,爱大声地笑。她穿上姐姐买的红衬衫,毫不掩饰地举着胳膊向家人宣布“我真漂亮!"②爱好广泛,敢于尝试新事物。她喜欢快节奏的音乐、黄梅戏、冷饮、游泳、读短篇小说、集邮等,模仿唱歌,惟妙惟肖。③学习努力,年少立志。各科考试成绩好,立志做翻译家。④颇有主见,坚持自我。姐姐劝说她不要穿“没有纽扣的红衬衣”,她坚持自己

的想法。

9.①“没有纽扣的红衬衫"是姐姐安静给妹妹安然买的新式衬衫,象征着青春的激情与希望。②“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在“花的确良、狗舌头领"普遍的那个时代,象征对美好生活的追求。③安然坚持穿着“没有纽扣的红衬衫”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象征着一种追求独立自我的人格精神。

10.BEG(“以亲老家贫”,是做官的原因,“亲老家贫”是宾语,单独成句,所以应该在B处断开;“起为州祭酒”,“州祭酒”是宾语,所以应该在E处断开;“不堪吏职"是动宾短语,“少”意即“不久”,是时间,放在下句句首,所以应该在G处断开。)

11.D(A.正确。撰写,缀辑/通“嘱”,嘱托。B.正确。都是“侍奉"。C.正确。都指“交托”。D.错误。词义相同,均为“不久"。)

12.C(C.“有时即兴尽情弹琴吟咏”错误,由原文“性不解音,而畜素琴一张,弦徽不具,每朋酒之会,则抚而和之"可知,陶潜生性不懂音律,只是抚琴应和。)

13.(1)(王弘)就派他的老朋友庞通之等人带着酒,先到半路上等着邀请他。(“乃”,于是、就;“赍”,携带;“要”,通“邀”,邀请。)

(2)地方大吏把爱惜人才当做美德,叔父也因为我家境贫苦(替我设法),我就被委任到小县做官。(“以……为……”,把……当做;第二个“以”,因为;“见于”,表被动。)

14.①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本性任其自然,感到官场拘束,出仕违背平生志向。③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①根据“吾不能为五斗米折腰,拳拳事乡里小人邪!"可知,他不想为了微薄的俸禄丧失尊严。②根据“质性自然,非矫厉所得。饥冻虽切,违己交病。尝从人事,皆口腹自役”可知,他本性任其自然,很难改变,为了填饱肚子而违背自己志向出仕,感到官场拘束,身心都感到痛苦。③根据“寻程氏妹丧于武昌,情在骏奔,自免去职"可知,妹妹在武昌去世,去吊丧的心情很急迫。)

参考译文:

文本一:

陶潜,字元亮,是大司马陶侃的曾孙。祖父陶茂,曾任武昌太守。他少年时心怀高尚,知识渊博善于作文章,洒脱大方不拘谨,自得于真性情,被乡里邻居所看重。因为他亲人年迈家里贫穷,被任用为州祭酒,他不能忍受官吏这个职务,没几天就自己回家了。州里聘用他为主簿,不去,自己种田来养活自己,于是得了瘦弱的病。又做镇军、建威参军,对亲戚朋友说:“想做个文官,来挣些补贴家用的钱可以吗?”管这些事的人听说了,任用他为彭泽令。在县里,公田全部命令种秫谷(可酿酒),说:“让我一直醉酒就够了。"妻子和孩子坚持请求种粳米。于是命令一顷五十亩种秫,五十亩种粳米。向来简朴自爱,不谄媚长官。郡里派遣督邮到他的县,他的下属说应该束上带子(穿正装)见督邮,陶潜叹息说:“我不能为五斗米(这些俸禄)弯腰(丧失尊严),小心谨慎的为乡下的小人做事啊!”义熙二年,将印绶交还离开了彭泽县,于是作了《归去来兮辞》。

不久,被征召为著作郎,没有上任。刺史王弘在元熙年间到州上任职,很敬仰陶潜,后来亲自到陶潜家里。陶潜称说有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