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1页
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2页
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3页
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4页
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实验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保密★启用前试卷类型:A

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试题

2024.10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座号填写在相应位置,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考生号和座号,并将条形码粘贴在指定位置上。

2.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2B铅笔(按填涂样例)正确填涂;非选择题答案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保持卡面清洁,不折叠、不破损。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五四"作家的宗教就是青春、欢乐与光明三位一体的“青春教”,他们将欢乐、光明融合在青春之中,开辟出一条以欢乐、光明、青春心态为宗旨的审美战线来反对封建文学的自虐、黑暗、老年心态。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是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五四”青春型文化的。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后改名为《新青年》),将“改造青年之思想,辅导青年之修养"作为杂志的天职;1916年,李大钊在《新青年》上发表《青春》一文,认为中国以前之历史为“白首”之历史,而中国以后之历史应为“青春之历史,活青年之历史"。“五四”新文化运动从本质上讲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它标志着中国传统的长老型文化的终结和中国现代青春型文化的诞生。“五四"文学运动在这一背景中是与整个“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青春型转向相应和的。

“五四"新文学作家的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以1918年时“五四"作家的年龄为例,除陈独秀、鲁迅两人较年长,其余人如李大钊29岁,周作人33岁,钱玄同31岁,胡适27岁,他们都很年轻;至于郭沫若、郁达夫、张资平、冰心、丁玲等冲上“五四”文坛时也都很年轻。中国古代文学以士大夫为主体,他们写作常常从载道或消闲的角度出发。“五四"文学则是情感的自燃,青春的激情和幻想,青春的骚动和焦虑,青春的忧郁和苦闷,青春的直露和率真……“五四”文学是青春性的文学,“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

梁启超的“新文体”可算是它的精神先兆,“雷鸣怒吼,恣肆淋漓,叱咤风云,震骇心魄”,一扫四平八稳、老态龙钟之气。1900年,他的《少年中国说》表达了希望变“老大中国”为“少年中国"的憧憬,李大钊的《青春》与之有着气脉上的承续关系,郭沫若等人的作品,也都青春勃发。这种整体的青春气息从文学杂志的名称上也可以明确看出,《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国》《猛进》《狂飙》等都是一种青春风格的命名。“五四”文学审美心理上的青春气息几乎是不证自明的。

(摘编自葛红兵《正午的诗学》)

材料二:

音乐是艺术中的最美者,它比诗歌更能打入人深微的心灵。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不但能建筑数十层的高屋,而且能建筑宇宙的大观。它的音中有图画,调中有雕刻,谱中有一切变幻不测的风景,离奇无常的情怀,它能模仿鸟鸣、风号、流泉泠泠、波涛澎湃。它是最科学化的艺术,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故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摘编自张竞生、张培忠《美的人生观》)

材料三:

审美教育简称美育,它以各种艺术作品和艺术活动为手段,不断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人们形成健康的审美观念、审美趣味、审美理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人们很早就懂得审美教育的重要性,特别是审美教育对道德养成的重要意义并付诸实践。我国古代曾以“六艺"教授学生,其中“乐”和“书"主要是用音乐和书法来进行审美教育。儒家创始人孔子特别重视诗和乐(文学和音乐)的审美教育价值,认为人的教育可以“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总体来看,审美教育所具有的特征能有效推动公民道德建设。首先,审美教育是一种寓教于乐的形象教育,可以把莲德教育蕴含在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之中,通过英雄模范人物等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激发人们见贤思齐、学习英雄模范的内在动力。算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怡情养性的心灵教育,是针对人们心灵的“知、情、意"的整体教育,可以把道德教育转化为情感的感染力量,触及人们心灵的深处,进而提升公民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准和文明素质。再次,审美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动态教育,可以通过审美意象和艺术形象的情感感染,将道德教育贯串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全过程,给受教育者日积月累、润物无声的熏染。

家庭教育应高度重视审美教育,善于通过审美教育塑造孩子的美好心灵。学校审美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以美启智、以美扬善,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社会审美教育应充分运用文艺形式,以美的形象感染人,让人们在审美愉悦中接受道德教育,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摘编自张弓、乐中保《以审美教育促进公民道德建设》)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五四”作家以“青春教"为信仰,将欢乐、光明与青春相融合,开辟出一条反对封建文学自虐、黑暗、老年心态的审美战线。

B.“五四”文学的审美表现出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特征,具有浓厚的青春气息,《少年中国》《狂飙》等杂志的命名,能体现出这种审美倾向。

C.“五四"文学在创作内容和文体方面体现青春气息,所以“五四”新文化运动是一场青年文化运动,“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

D.审美教育具有形象教育、心灵教育、动态教育的特征,它可以美化心灵、提高素养,有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音乐是最职业化者,是就音乐移风易俗、陶养德行的功用来说的。

B.音乐是最科学化的艺术,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

C.美育可以提高审美能力和审美水平,以造就全面发展的人为重要目的。

D.将道德教育通过情感感染对受教育者施以影响,这是审美教育潜移默化的结果。

3.下列各项中,不能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

A.《荀子》重视音乐的作用,认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是非常深刻的,也能够十分迅速改变人的情感。

B.《墨子》认为耳朵感受快乐,不符合圣王事迹、万民利益,统治者不应天天歌舞升平,不顾百姓生死。

C.《礼记》明确了乐内在的精神是和谐而不混乱,乐的功能是让人欣喜欢爱,乐表现天地间的和谐。

D.据《尚书》记载,舜任命夔掌管音乐方面的事务,夔负责教导年轻人,使他们正直温和,宽大坚忍,刚毅简约。

4.材料一是怎样论证“‘五四’文学的审美是一种青春心态的审美”这一观点的?请从论证思路的角度进行阐述。(4分)

5.你认为“00后"可以借助怎样的路径提升审美趣味?请结合三则材料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白头滩

杨秋明

汀江,日夜不息地流淌着,由北往南,亘古不变。

发富、发贵是同胞兄弟,汀江上航船的好把式。他们刚接到任务,负责把一批紧缺的食盐和药材从白石角送到红石渡,再由红石渡经挑工秘密送往江西。

白头滩在白石角到红石渡的中部,地处小桃河汇入汀江的交叉口,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

这时候,发富、发贵正和秘密交通队长汤式一起。看着满目狰狞的连绵滩头,看着沙滩上绑着的三个曾经一起运送物资的同志,①他们一脸凝重。目光越过白头滩,望着对面葱郁的大山,他们的眼前出现了儿时在小桃河玩耍时的情景——河水清澈凉爽,河道纵横交错,两岸有许许多多的溶洞。

“桃河溶洞的那一头会不会有出口?”看着发呆的哥仨,发富的老婆茶花随意一说。

“啊,真有可能。"哥仨几乎同时跳起来。他们连忙备好砍刀、鸟铳和油松枝,跃上舢板船,向小桃河口划去。两岸溶洞密布,神秘莫测。

发富、发贵儿时跟随爷爷在汀江沿线风里来雨里去,没少到过这些沟沟壑壑。他们记得每次发大水,爷爷总能从里面捕捞出大量雪花花的鲢鱼。但爷爷警告说,谁家的叔叔、谁家的爷爷,进去了就没再出来,你们将来不能乱闯!爷爷去世后,他们的确没有进来过。

他们循着爷爷当年的路线,把舢板船划进溶洞里的暗河。溶洞里阴森湿冷,嘀嘀嗒嗒的水帘很有几分神秘,偶尔也会有一两只石燕飞过。河水闪闪发亮,最深处也不过一丈,一竹高就能撑到底。发富负责撑船,发贵打着火把,汤式举目张望,寻找任何可能的出口。但七转八拐,绕了大半天,最终又回到入口处,只好原路返回家。

汤式临时有事,回红石渡去了。发富像泄了气的皮球,有气无力地躺在竹床上,任凭茶花怎么问他,只是不吭一声。发贵在另一头的厢房里,坐在床头抽着旱烟,老婆桂花给熟睡的孩子擦脚,嘴里却絮絮叨叨地说:“发大水时鱼从哪里来的?不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找吗?”

“可是老天爷能送来一阵大雨吗?"发贵忧虑。

“东闪晴,西闪雨。刚刚我看到西边一闪一闪的,估摸着要下大雨了。到时你带上我,我来帮你找。”桂花走过去,心痒地抱住自己的男人。

一夜无眠,发贵眼前老是晃动着爷爷的身影。天还没亮,他就偷偷地带上香烛,来到对面山头,现在爷爷的坟前,摩挲着墓碑上的字,希望爷爷保佑他找到新通道。不知跪了多久,天空慢慢乌云密布,继而电闪雷鸣,下起了瓢泼大雨。碑前的香火瞬间被浇灭了,发贵哈哈大笑起来:“爷爷啊,我的亲爷爷,您是在帮我寻找鲢鱼的来路吗?"他飞奔着往家里跑去。

桂花站在门前,双手接着从屋檐口流下来的雨水,看见发贵回来,大声喊道:“我们可以去捞鱼了!”发贵看着老婆高兴的样子,狠狠地瞪了她一眼,又傻傻地笑了。

换好衣服,和发富商量,哥俩觉得家里人值得信任,于是带上桂花,跳上舢板船,再次往小桃河口划去。

果然,从岔道口开始有鲢鱼漂出来。他们循着鲢鱼漂出来的河道,一个岔道挨着一个岔道往里面划,一连三个岔道都是断头路。来到第四个岔道口,这是一个又矮又窄的洞口,周围长满了水草,很容易被忽视。在火把的映照下,只见大量雪白的鲢鱼从低矮的洞口涌出,接着是带着树叶枯枝的洪水。就这里了,三个人高兴极了,举起竹篙、船桨一阵乱舞。舢板船剧烈摇晃着,溅起阵阵水花。

进得洞口,岩洞变得宽阔起来,洞顶不住地有水珠滴落。忽然,一阵凉透骨髓的冷风从四周包围过来,桂花一声尖叫,手指前方,瑟瑟发抖。发富、发贵抬起头,看见一条巨蟒盘旋在一丈开外的岩石上。舢板船还在向前移动,眼看离岩石越来越近了,蟒蛇或许受到了惊吓,长长的尾巴用力一扫,桂花被扫了个正着,一个跟斗栽进了水里。发富抓起鸟铳,朝蟒蛇的头部就是一枪,蟒蛇从岩石上栽了下来,消失在湍急的洪水中。也就在枪响的同时,发贵一跃跳进水中去救桂花。水流很急,而且暗流涌动,发贵一入水,就被一股无形的力量往深处拽。他赶紧屏住呼吸,用手紧紧抓住一块突出的岩石,稳住身子,一寸一寸往上移。好不容易浮出水面,发富连忙伸出竹篙,把发贵拉上船。

兄弟俩把小船往外撑,来到主河道,回望内河,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但是不假思索,他们同时跳进河里四处搜索,希望内河的水能把桂花冲出来,可直到筋疲力尽,仍一无所获。爬到船上,两个男人抱头痛哭,天空好像瞬间崩塌了。

汤武从红石渡返回,听茶花说哥俩已经去寻找出口了,急忙赶到小桃河。

河水渐渐下降,洞中也不再有鲢鱼涌出,河道里翻滚着白色的浪花,周围漆黑一片。哥仨会合,强压着内心的悲痛,慢慢向前划。河道时宽时窄,时深时浅。不知过了多久,前面透出了大片光亮。在白头滩上游三里多路的地方,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隐秘的出口,刚好可容纳舢板船出入。

桂花在哪儿呢?当天夜里,哥仨又偷偷地去寻找,终于在下游的羊牯滩发现了桂花的尸体。发贵悄悄地把桂花埋在爷爷坟墓的下首,他没再流泪,②脸上写满了凝重。

一条新的交通线绕开了那段滩头,可贵的物资源源不断地安全运出。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

(有删改)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代运送食盐和药材的路线,意在强调虽然路途遥远艰难、任务艰巨,但使命光荣、革命形势光明。

B.发富他们在开辟新的交通线时,经历多次失败,这说明自然环境恶劣、敌人封锁严密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

C.小说中的桂花智慧、贤惠、勇敢,她支持丈夫革命,在帮助丈夫等人寻找新交通线时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D.“白头滩的岩石不再狰狞”,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也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下列对文本内容和艺术特色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运用插叙的手法,叙写发富、发贵儿时随爷爷在小桃河捕鲢鱼,并以爷爷的警告为下文写遇险埋下了伏笔。

B.小说描写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的场景,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目的是突出爷孙俩的深厚感情。

C.“那里仿佛有无数妖魅在水中起舞”,生动形象地写出河道的凶险,表现了兄弟俩经历劫难后的紧张恐惧心理。

D.小说通过设悬念、作铺垫等艺术手法,在“疑无路"与“又一村”之间反复迂回,既引人入胜,又加深了主题。

8.文中两处画横线的部分都写到“凝重”,人物心理却不同,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

9.小说没有写战争的硝烟,却充满紧张感,请简要分析作者是如何营造这种紧张氛围的。(6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汉自中平黄巾之乱,天下震扰,士大夫莫不择所从,以为全身远害之计,然非豪杰不能也。荀彧少时,以颍川四战之地,劝父老亟避之,乡人多怀土不能去。彧独率宗族往冀州,袁绍待以上宾之礼。彧度绍终不能定大业,去而从曹操。其乡人留者,多为贼所杀。

袁绍遣使迎汝南士大夫。和洽独往荆州,刘表以上客待之,洽曰:“所以不从本初①,避争地也。昏世之主,不可黩近,久而不去,谗恩将兴。”遂南之武陵,其留者多为表所害。

曹操牧兖州,陈留太守张邈与之亲友,郡士高柔独以为邈必乘间为变,率乡人欲避之。众皆以曹、张相亲,不然其言。柔举家适河北,邈果叛操。

郭嘉初见袁绍,谓其谋臣辛评等曰:“智者审于量主。袁公多端寡要,好谋无决,难与共济大难,吾将更举以求主,子盍去乎?"评等曰:“袁氏今最强,去将何之?”嘉不复言,遂去依曹操。操召见,与论天下事。出曰:“真吾主也。"

社袭、赵俨、繁钦避乱荆州,钦数见奇于表,袭曰:“所以俱来者,欲全身以待时耳,子若见能不已,非吾徒也。”及天子都许,伊曰:“曹镇东必能济华夏,吾知归矣。"遂诣操。

河间刑颙在无终,闻操定冀州,谓田畴曰:“闻曹公法令严,民厌乱矣,乱极则平。请以身先。”遂装还乡里。畴曰:“颙,天民之先觉者也。"

孙策定丹阳,吕范请暂领都督,策曰:“子衡已有大众,岂宜复屈小职!”范曰:“今舍本土而托将军者,欲济世务也。譬犹同舟涉海,一事不牢,即俱受其败,此亦范计,非但将军也。"策从之。周瑜闻策声问②,便推结分好,及策卒权立,瑜谓权可与共成大业,遂委心服事焉。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起一见刘备事之不疑。

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

(选自《容斋随笔》,有改动)

【注】①本初:袁绍,字本初。②声问:名声,名望:“问”同“闻"。

10.材料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诸葛亮在A襄阳B刘表C不能D起E一见F刘备G事之H不疑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南,文中是“向南”之意,与《劝学》中“上食埃土,下饮黄泉"中的“上”和“下"用法相同。

B.见,文中是“看见”之意,与《劝学》中“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见”意思相同。

C.所以,文中是“……的原因”,与《师说》中“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中的“所以"意思不同。

D.徒,文中是“类”之意,与《师说》中“郯子之徒"的“徒”意思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汉朝中平年间黄巾之乱后,天下动荡不宁,士大夫都在选择自己将要跟随的对象,以此保全自己。

B.郭嘉有远见,他初见袁绍,就觉得袁绍是一个喜好谋划却不善决断的人,于是劝说辛评离开袁绍。

C.刑颛在无终的时候,评价曹操法令严明,想要去投靠他;在田畴看来,刑颛是个先知先觉的贤士。

D.孙策平定丹阳,让吕范暂时担任都督之职,吕范以同舟涉海为喻,出于拯济时世的考虑,欣然接受。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

(1)此诸人识见如是,安得困于乱世哉!(4分)

(2)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5分)

14.从全文看,荀彧等人愿意追随曹操,辛评等人愿意追随袁绍,他们的理由分别是什么?(4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5~16题。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15.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交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16.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荀子·劝学》中的“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的状况。

(2)曹操《短歌行》中“_____________,”两句借用《管子·形解》中的典故,用比喻手法说明自己渴望多纳贤才。

(3)《归园田居(其一)》中“_____________,"两句,用远景镜头描绘出村庄朦胧、平静和安详的特点。

(4)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善于描写想象的世界,他在《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云中仙人出场时的穿着与出行工具的诗句为“”和“”,令人叹为观止。

(5)《登高》中道出郁积于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和国运之恨,无限悲凉难以排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4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社恐"正在成为当下年轻人中一个普遍的社会现象。提起“社恐”人们最先想到的是北欧,比如芬兰人在寒冷的公交车站排队,每人精准相隔两米。北欧人的“社恐"本质上是自我独立意识,是一种主动选择。与北欧不同,日本社会中的“社恐”则更多源于社会压力。老一辈人上班谨小慎微,下班后还要跟各种人打交道:①健谈的邻居、话痨的司机、热情的商场店员……②各种社交场合,每个人要花大力气“读空气"③,努力维护和谐的气氛。这些场景直接触发日本年轻人的疲惫和恐惧。他们主动为自己贴上“社恐”标签,从大量社交生活中抽身,A。

中国“社恐"流行的原因则具有综合性,一方面是个人独立意识的增加,另一方面是社会环境变迁导致人与人之间的人际亲密度下降。与父母一辈拼命赚钱、B相比,年轻人更注重个人幸福。中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活力,同时也更加具有竞争性——④工作中的压力和激烈的攀比竞争,不少年轻人感到疲惫,越来越多的人从传统社交场合抽身。

虽然“社恐”是一种个体的自由选择,但在各种社交网络和媒体都鼓励“关注自我"的同时,年轻人也应该主动地融入社会,把自己从心灵“内卷”当中拯救出来,体验真实而丰富的人生。

18.下列有关文中标点符号用法和效果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处冒号表解释说明,对前文“打交道"的对象进行具体的阐述。

B.②处省略号表列举的省略,表明社交的对象很多,突出了社交活动之多。

C.③处引号表特殊含义,“读空气”指根据现场的气氛和状况来采取合适言行。

D.④处破折号表语意的转折,从中国充满活力的正面论述转向不利一面。

19.请在文中横线处按要求补写恰当的内容,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3分)

A.补写一个成语:______(1分)

B.补写语句:_______________(不超过15字)(2分)

20.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有两处语病,请找出并予以修改。(4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题。

记称“洞庭多橘柚”,橘柚生产地方,实在洞庭湖西南,沅水流域上游各支流,尤以辰河中部最多最好。树不甚高,终年绿叶浓翠。仲夏开花,花白而小,香馥醉人。九月降霜后,缀系在枝头间果实,被严霜侵染,丹朱明黄,耀人眼目,远望但见一片光明。每当采摘橘子时,沿河小小船埠边,随处可见这种生产品的堆积,恰如一堆堆火焰。在橘园旁边临河官路上,陌生人过路,看到这种情形,将不免眼馋口馋,或随口问讯:“嗳,你们那橘子卖不卖?”

“乡亲,我这橘子卖可不卖,你要吃,尽管吃好了。这水泡泡的东西,你一个人能吃多少?十个八个算什么。你歇歇气再赶路,天气老早咧。"

到把橘子吃饱时,自然同时也明白了“只许吃不肯卖”的另外一个理由。原来本地是出产橘子地方,沿河百里到处是橘园,橘子太多了。且照风俗说来,桃李橘柚越吃越发,所以就地更不应当接钱。

两千年前楚国逐臣屈原,乘了小小白木船,沿沅水上湖,一定就见过这种橘子树林,方写出那篇《橘颂》。两千年来这地方的人民生活情形,虽多少改变了些,人和树,都还依然寄生在沿河两岸土地上,靠土地喂养,在日光雨雪四季交替中,衰老的死去,复入于土,新生的长成,俨然自土中茁起。

21.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可以改成“在日光雨雷四季交替中,生生不息”,但原句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4分)

四、作文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荀子·修身》

荀子的话对我们颇有启示意义。请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级高一上学期第一次阶段性考试

语文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C“‘五四’文学是青年的文学”错误,根据原文“‘五四’新文学作家主体是青年,从这一角度将‘五四’文学说成是青年的文学是完全不过分的"可知,文中所说的“青年的文学”是仅就作家主体角度而言,选项的说法以偏概全。故选C.

2.BB.“是就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来说的"错误,科学化对应的不是音乐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根据材料二“它不仅如跳舞能颤动人的身体,并且能激起人的精神”“它又是最职业化者,人人皆知移风易俗,莫善于音乐,变更性情,陶养德行,也莫善于音乐"可知,“打动人心、激发精神的感染力”是音乐本身的特点.而不是科学化的表现。

3.B材料二的观点是“音乐是一种用力最少而收效最大的陶冶人的艺术"。

B.墨子的观点是反对统治者欣赏音乐而不顾百姓生死,此处没有表现出音乐对人的影响和教化作用。

4.材料一采用先总说后分说的论证思路。①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论点,指出“五四”文学的总体特征;②然后从“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们以青年为突破口来建设青春型文化、“五四”文学的创作主体是青年、文学杂志的名称洋溢着青春气息三个方面具体阐述“五四"文学的青春性特点。

5.①培养具有欢乐、光明、青春心态的审美趣味。

②欣赏各类艺术作品、参与各种艺术活动,尤其要重视音乐的熏陶作用。

③发挥家庭、学校和社会的美育功能,化人、育人,提升审美旨趣。(每条2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C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A.“意在强调宝然路途遥远艰难”错误,小说“整个滩头连绵一里有余,河道宽阔"可知,路途并不算远,但是“民团团长钟发奎借口剿匪,在白头滩的中部设一个检查卡,扼住了几百里水路的咽喉”。“革命形势光明"属于过度解读,开始的线路交代表明了小说发生的背景,无法得出“革命形势光明”的结论。B.“以及他们斗争经验不足"错误,面对复杂的地形和被封锁的主干道,寻找新通道的任务艰巨,但是他们勇敢机智,不畏牺牲,最终凭借经验找到了新通道。

D.“既是客观的环境描写”错误,白头滩的自然环境没有变化,它是否“狰狞"完全是主人公的主观感受,蕴含着完成任务以后的豪情。

7.BB.“表现了爷爷在发贵心中的地位无比崇高,目的是突出爷孙俩的深厚感情”错误,发贵祭拜爷爷求大雨是因为桂花提醒说下雨时可以循着鱼的来路找新通道,故而发贵是为了求雨,最终是为了运输物资,表达了发贵对革命事业无比的热情和想尽办法完成任务的忠心。

8.①表现哥仨面对严峻形势的紧张和担忧;②表现发贵葬妻时心情的沉重复杂。(每条2分)

9.①通过溶洞阴冷、巨鳞盘旋、暗流涌动等自然环境描写,渲染紧张的氛围;

②通过看到同志被绑、寻找出口、桂花落水等环环相扣的情节,营造紧张的氛围;

③通过“凝重"偷偷”“一声尖叫"瑟瑟发抖”等人物神态、动作、心理的描写,让读者产生紧张的心理。(每条2分)

三、古代诗文阅读(41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

10.BEG(译文: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劝其出山,而一见到刘备,就不犹豫地为其效劳。)

11.B(“铁数见奇于表"中的“见”为“现”,意思是“展现、表现”,与“不如登高之博见也"中的“见”意思不同。)

12.D(孙策平定丹阳后,吕范自己提出暂时担任都督之职。)

13.(1))这些人有如此远见卓识,又怎会被乱世所困呢!

(2)巫医乐师各类工匠这些人,士大夫不屑与之间列(看不起他们),可现在士大夫的见识竟反而比不上他们,这真是令人奇怪啊。

第(1)小题共4分。“如是"(如此),“安”(怎么、哪里),“于"(表被动)各1分,大意1分。

第(2)小题共5分。“之”“不齿"乃”、省略句各一分,句意1分。

14.①荀彧等人的理由:曹操能力强(多谋善断,法度严明,志向远大);②辛评等人的理由:袁绍目前实力最强。

[详解]本题考查筛选并概括文中信息的能力。共4分。一点2分,二点4分,意思相近即可.

【参考译文】汉朝自中平年间黄巾之乱以后,天下动荡。士大夫都谨慎选择追随对象,作为自我保全避免祸害的长远之计,但若非英雄豪杰则很难做到。荀彧年轻时,认为颍川无险可守,易受攻击,劝告父老乡亲尽快离开此地,乡里人多怀恋故土而不愿离去。荀彧独自带着宗族的人前往冀州,袁绍以上等宾客的礼遇相待。荀彧觉得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业,就离开他追随曹操。那些留在颍川的乡人,多数被乱军所杀。

袁绍派遣使者去迎接汝南的士大夫,和洽却独自前往荆州,刘表待以上等宾客之礼。和洽说:“之所以不追随袁本初,为的是避开纷争之地。昏暗腐败时代的主公,不可过于接近,长时间不离开,就会出现坏人谗言。"于是南至武陵。那些留下的人大多被刘表所害。

曹操为兖州牧,陈留郡太守张邈与他亲密友善,郡中士人高柔却认为张邈必然会乘机反叛,带领家乡人想要躲避战乱。众人都认为曹、张二人亲善,不同意他的说法。高柔带着家族的人前往河北,后来张邈果然反叛曹操。

郭嘉初见袁绍,对他的谋臣辛评等人说:“智慧的人会慎重地考虑他的主公,袁公想法很多不得要领,喜好谋划而不能决断,很难和他一起共渡难关,我要另做打算寻求值得追随的人,你们何不离去呢?”辛评等人说:“袁绍如今最强大,离开他又能到哪里去呢?"郭嘉不再多说,于是离开袁绍去投靠曹操。曹操召见,和他共论天下大事。郭嘉出来后说:“这才真正是我的主公。”

杜衰、赵俨、繁钦避乱荆州,繁钦多次在刘表面前展露奇才,杜袭说:“之所以一起到这里来,是想保全自己以等待时机。您如果这么不停地卖弄才华,就不是我们一类人。"等到天子定都许昌,赵俨说:“曹镇东必能安定天下,我知道归顺谁了。”于是投奔了曹操。

河间邢颙在无终,听说曹操平定了冀州,对田畴说:“听说曹公法令严明,老百姓已经十分厌恶战乱,乱到极点就会安定。让我先去投靠他。"于是整理行装回到乡里。田畴说:“邢颙,是先知先觉的贤士。”

孙策平定丹阳,吕范请求暂领都督,孙策说:“子衡您已经有了大批人马,哪里能再让您屈任卑小的职位呢!"吕范说:“现在我舍弃自己的地盘而投靠将军,是想拯济时世,譬如同船渡海,一件东西不牢固,全船的人都会受害,这也是为我自己考虑,并不仅仅是因为将军。”孙策听从了他。周瑜听说了孙策的名声,就推诚结交,后来孙策去世孙权上位,周瑜认为孙权是可以与之共成大业的,就一心为其效劳。诸葛亮在襄阳,刘表不能劝其出山,而一见到刘备,就毫不犹豫地为其效劳。

这些人有如此远见卓识,又怎会被乱世所困呢!

(二)15.B“‘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不准确,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16.①比喻,拟人,用“披絮帽"与“挂铜钲”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