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含解析)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4.2《怜悯是人的天性》练习2024-2025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一、单选题
1.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①三峡水利工程不可能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如果谁这样想,谁就会_科学,最终将危害科学。
②两国“重启"关系的进程表明,虽然两国都有尽快改善双边关系的愿望,但事实上,彼此对对方的一些_却难以在短时间内消除。
③他行动和生活,都_觉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学的任务正是给予他这种觉解。
A.误解偏见必需B.曲解偏见必须
C.曲解成见必需D.误解成见必须
2.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中国哲学以为,一个人不仅在理论上而且在行动上完成统一,就是圣人。他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且最宜于为王,至于实际上他有机会为王与否,那是另一回事,亦是无关宏旨的。
①内圣,是就其修养的成就说;外王,是就其在社会上的功用说
②但是中国的圣人不是不问世务的人,他的人格是所谓的“内圣外王”的人格
③所谓“内圣外王”,只是说,有最高的精神成就的人,按道理说可以为王
④圣人不一定有机会成为实际政治领袖
⑤就实际的政治说,他大概一定是没有机会的
⑥中国圣人的精神成就,相当于佛教的佛、西方宗教的圣者的精神成就
A.②①③⑥④⑤B.②①⑥④⑤③
C.⑥②①④⑤③D.⑥②③①④⑤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时曾说“江南忆,最忆是杭州。”西湖不仅是杭州的西湖,更是中国的西湖、世界的西湖。
B.“我也不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你还是去问问郭老师吧。"小明鼓励他说:“郭老师对提问的同学从来都是很耐心的。”
C.我生平最受用的有两句话:一是“责任心”,二是“趣味”。
D.桃花开了,红得像火;梨花开了,白得像雪;郁金香也开了,黄色、紫色交相辉映,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畸形(jī)精辟(pì)禀性(bǐn)混混沌沌(hùn)
B.斐然(fěi)摒弃(bìng)爱憎(zèng)皓首穷经(hào)
C.芜杂(wú)狙击(jū)木椽(yuán)脉脉含情(mò)
D.肄业(yì)癸丑(guǐ)怜悯(mǐn)嗜血成性(xuè)
5.下列各组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惴惴不安与日具增滥施酷刑瞻前顾后
B.挺而走险歪门邪道淡虎色变凭心而论
C.稍纵即逝千姿百态莫衷一是郑重其事
D.沉默寡言翻云复雨不知所措井然有叙
6.下列对《怜悯是人的天性》原文内容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提出自然状态中的人类没有善恶之分,除非从生理意义上以能否帮助自我保存的性质作为区分标准,为后文否定霍布斯的观点做铺垫。
B.霍布斯的“人天生是恶的……疯狂地把自己看作是整个宇宙的唯一所有主"的观点错误的原因之一在于忽视了欲望是社会的产物,这不是野蛮人对自我保存的关心中所具有的。
C.文章运用了大量事实论据来证明怜悯心是人的天性,关怀、友谊也是对特定对象的持久怜悯心的产物。
D.卢梭认为哲学使人与世隔绝,智慧和理性使人变得冷酷无情。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前一天晚上为了制作报告会的PPT,丽莎加班到了凌晨2点,现在她对车厢里的嘈杂声充耳不闻,靠在座位上睡着了。
B.钱塘江大潮号称“天下第一潮”,在钱塘江边,滔天巨浪,迎面扑来,瓦釜雷鸣般的巨响,让岸边观潮的游客惊骇不已。
C.法国十八世纪伟大的启蒙思想家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发聋振聩,给当时法国思想界带来全新的气息,这本书后来成为反映西方传统政治思想的最有影响力的著作之一。
D.尽管近年采取了加开临时客车等措施,但春运出行难的问题一直未能有效解决,各大火车站万头攒动,众多旅客重足而立,交通场面拥挤不堪。
8.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这种格言式或语录体的随笔小品并非传统意义上的文章,它多数不设标题,没有叙事和起承转合,篇幅短小精致,风格清雅俊秀,少到十余字,多也仅数十字,结合了诗歌的意境和散文的气势,骈散相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体现的是作者即时闪现的心灵火花和深思熟虑的片段感悟以及对人生省察的忠实记录。
①生活化和艺术性兼具②言简意赅但意蕴绵长③清新流畅如行云流水
④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⑤平淡浅显而优美雅致⑥常用对偶句、排比句和比喻、对比
A.④③①⑤②⑥B.⑥④②⑤①③
C.③①⑥④②⑤D.⑥②①⑤④③
二、问答题
9.本文中,卢梭讴歌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所具有的“怜悯心”,但是他从来没有也不可能在他生活的年代找到这样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那么,他是如何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的呢?
10.文章围绕“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核心论点,是怎样一步步展开论述的?
三、语言表达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我生长在乡村,冬天是麻雀()屋前檐下的季节,草垛上、电线杆上都有它们的身影和歌声。寒冷的冬日,往往因小麻雀此起彼伏的歌唱而热闹、丰富,在小麻雀的歌声里,温馨()整个村庄。暖暖的阳光下,孩子们总想用各种方式去逮它们,米粒、谷子、芝麻等诱饵,无所不用。但很少能抓住它们,它们太胆小,太敏感,任何轻微的响动都足以吓跑它们。偶尔,稻场上会有一只翅膀尚未长硬的幼雀蹒跚地前行,我们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捕捉住它。但大人觉得幼雀可怜,要求我们放掉它。逃了生的幼雀,往往能一下振翅高飞,追随鸟群远去。而我的心①。
在我的童年时代还未结束的时候,②,远离了小鸟歌唱,寄居城市的高楼。时间一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乐趣。我已习惯了在汽车的尾气和喧嚣中生活,看惯了灰色天空下蒙满尘埃的树木与花草,听惯了充满伤感和()的流行音乐。像一棵被移植的树在不适合的土地上生长。在城市生活不听音乐,那种远离土地的空虚无以()。我在音乐中流连,在书本中徜徉,企图寻找童年时代的温馨。但现在,那熟稔又陌生的鸟鸣就这样不期而至地闯进我的生活,我怎能不感慨良多呢?
1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云集弥散孤独排遣
B.聚居弥漫孤寂排除
C.云集弥漫孤寂排遣
D.聚居弥散孤独排除
12.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3个字。
13.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改写成:“我自然而然地生发许多感慨。"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但原文表达效果更好,为什么?
四、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各题。
曼德维尔已经很清楚地认识到:如果大自然不赋予人类以怜悯心来支持他的理性,那么,人类尽管有种种美德,也终归会成为怪物。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野蛮人心中不明显,但甚强烈;而在文明人心中虽较明显,但很微弱)。这种说法,除了更加有力地证明我的论点符合真理以外,还能说明什么呢?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哲学使人孤独,使他在看见一个受难的人时,竟暗自在心中说:你想死就死吧,只要我平安无事就行了。只有整个社会的危难才能惊醒哲学家的沉睡,把他从床上拉起来。即使有人明目张胆地在哲学家的窗前掐另一个人的脖子,他也能若无其事地用手捂着他的耳朵,稍加思索之后,便不让他心中激动的天性使他对那个被杀害的人表示同情。野蛮人绝没有这么高超的本领;由于他缺乏智慧和理智,因此,他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在社会动荡不安时,在街头发生争吵时,奔赴现场的总是平民,而行事小心的人却往往避而远之;把打斗的双方拉开,挺身出来阻止诚实的人们互相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
14.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符合的一项是()
A.曼德维尔和卢梭都认识到怜悯心的重要性,但曼德维尔对于社会美德和怜悯之心的关系认识存在不足。
B.作者认为怜悯心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情感在野蛮人心中更为强烈。
C.在街头争吵中,来阻止厮拼的往往是市井小民和菜市场的妇女,因为他们理智介入较少,且有着更多的天然的同情心。
D.作者连用三个反问句,语气强烈,强调了怜悯的品性对人的美德的影响,更能够引起人们的深入反思。
15.作者认为“怜悯”的品性与社会美德有何关系?结合文本具体阐发。
16.为什么在自然状态下,人的同情心更为强烈?
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怜悯是人的天性(节选)
(法国)卢梭
①我们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因为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便认为人天生是恶人: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便认为人是邪恶的;人从来不对他的同类效劳,因为他认为他对他们没有任何义务;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既然这位作者是根据他自己提出的原则进行推理的,他的论点就应该这样来表述:我们在自然状态中对保护我们自己的生存的关心,丝毫不妨碍他人对保护他自己的生存的关心的,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其实,这些欲望乃是社会造成的,而且,正因为人的欲望丛生才使法律成为必需的东西。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说自然状态中的人是强壮的,与说自然状态中的人需要依赖于人,这两种说法是矛盾的。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因此,我们认为野蛮人之所以不是恶人,其原因恰恰在于他不知道什么是善,因为防止他们作恶的,既不是智慧的发达,也不是法律的约束,而是欲念的平静和对恶事的无知。
②此外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人天生就有一种不愿意看见自己同类受苦的厌恶心理,使他不至于过于为了谋求自己的幸福而损害他人,因而可以在某种情况下克制他的强烈的自尊心,或者在自尊心产生之前克制他的自爱心。认为这是人类唯一具有的天然的美德。我认为怜悯心是我们这样柔弱和最容易遭受苦难折磨的人最应具备的禀性,是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人类在开始运用头脑思考以前就有怜悯心了;它是那样地合乎自然,甚至动物有时候也有明显的怜悯之心的表现。且不说母兽对幼兽的温情和在危险时刻不惜牺性命保护它们,我们经常看到,就连马也是不愿意踩着一个活着的生物的身体跑过去的。一个动物在它的同类的尸体旁边走过时,总是感到不安的。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表明它们对所看到的恐怖情景是感同身受的。我们看到《蜜蜂的寓言》不得不承认人是一个有感情和同情心的生物。书中描述了一个动人的事例:一个被囚禁的人看见一头猛兽从一个母亲的怀抱里抢走了她的孩子,用尖锐的牙齿咬孩子的肢体,用爪子掏取他还在跳动的内脏。他看到的这件事情虽与他个人无关,但他心中的感受是何等悲伤啊:目睹这种情景,而自己却不能对晕过去的母亲和垂死的孩子一伸援手,他难道不难过吗?
乙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孟子》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非所以内交于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由是观之,无恻隐之心,非人也;无羞恶之心,非人也:无辞让之心,非人也;无是非之心,非人也。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谓其君不能者,贼其君者也。凡有四端于我者,知皆扩而充之矣,若火之始然,泉之始达。苟能充之,足以保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17.依据甲文,以下不是霍布斯观点的一项是()
A.因为没有任何善的观念,所以人天生是恶人。
B.因为人不知道什么是美德,所以人是邪恶的。
C.因为认为对同类无义务,所以人不对同类效劳。
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
18.甲文第①段划线部分两个“既然”领起两个方法相同的反驳,下列各项中与这两个反驳方法相同的一项是()
A.生物不变论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因为,生物不变论是一种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违反客观事实的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B.生物不变论不符合事实,动物是发展变化的,植物是发展变化的,微生物是发展变化的,所以,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
C.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
D.生物不变论是错误的,因为,恩格斯《劳动在从猿到人的转变中的作用》这篇文章的题目就已表明人从猿进化而来。
19.甲文第②段画线部分和乙文画线句在逻辑论证上有重要作用,且作用相同,请加以分析。
五、写作
20.《怜悯是人的天性》中采用了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边破边立。而卢梭的这篇文章与《修辞立其诚》又都旁征博引,大量运用引证法。请分别运用破立结合的论证方法、引证法各写一段文字,每段200字左右。
答案
1.【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
①选“误解"。“误解”指理解得不正确,中性词,强调因为理解能力的问题产生错误认知,并非主观有意而为;“曲解"指错误地解释客观事实或别人的原意(多指故意地)。语境中并没强调有敌意,是错误认知,所以填“误解”。
②选“成见"。“偏见”指个人对他人或其他群体所持有的缺乏充分事实依据的认识和态度,中性词;“成见"指对人或事物所抱的固定不变的看法(多指不好的),也指形成的个人见解,强调已然的词义重。语境中强调早就有的,属于敌对方的问题。所以填“成见”。
③选“必须"。“必须”是副词,表示事理上和情理上必要,它能加强命令的语气,其后接动词;“必需"是动词,表示一定要有、不可少的意思,其后接宾语。语境中接动词“觉解”,填“必须"。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正确运用词语的能力。理解词语时,要特别注意联系语境理解;另外还要具备一定的辨析词语的能力,主要从词语的感彩、语体色彩、语意等几个方面考虑。
2.【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排列句序和句子衔接的能力。解答此题,如果是选择题,可以运用排除法:从语言的本身找到一些标志,帮助我们先把某些句子的顺序给确定下来,通过已定的顺序来对照一下选项,排除一些无关选项。如果是主观题,就要先研究所给句子表达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关键词语及句意来排列句子。本题要求“横线处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
文段主要讲中国“圣人"的特点,然后分析其是否可能为王。根据这一思路,①②⑥为一层,③④⑤为另一层;②前有连词“但是”,而①又是对②的解说,这样,不难确定⑥②①的顺序;故排除ABD。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连贯能力。解答此类题,首先要通读语段,初步感知大体内容,在此基础上,结合上下文具体语境,根据时空顺序、逻辑顺序,做到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来分析推理、判断、一般用排除法。此类题一般结合排除法进行。
3.【答案】C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的能力。
A项,“曾说"后应该有冒号,属于直接引语。
B项,“我也不知道这道题怎么解”一句为陈述句,无疑问语气,所以应将其后的问号改为逗号;插入语“小明鼓励他说"后的冒号应改成逗号,因为前后都有所说的话,某某说用在句中,“说”后用逗号。
D项,最后一个逗号应改为冒号,表示“好一派万紫千红的灿烂春光"是对上文的总结。
故答案为:C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要正确使用标点符号,必须掌握各种标点符号的基本用法。另外,标点符号运用起来也有很大灵活性,必须与语段的思路层次结合起来考虑,才能用得准确。
4.【答案】D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
A“禀性”中的“禀"应读作“bǐng”;
B.“爱憎"中的“憎”应读作“zēng";
C.“木椽”中的“椽"应读作“chuán”。
D无误。
故答案为:D
【点评】此题考查识记字音的能力。主要考查生僻字、多音字、易读错的字、形似字。多音字可以根据意项判断读音。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一定要认真记忆,多读、多训练。
5.【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
A“与日具增"中的“具”应改为“俱";
B.“挺而走险”中的“挺"应改为“铤”,“淡虎色变"中的“淡”应改为“谈”,“凭心而论”中的“凭"应改为“平”;
C无误。
D.“翻云复雨"中的“复”应改为“覆”,“井然有叙”中的“叙"应改为“序”。
故答案为:C
【点评】此题考查学生辨析汉字字形的能力。这类题目,音同、音近和形近易混淆字是考查的重点。这就需要要注意平时多积累,还要掌握做题的技巧,排除法是较好的方法。
6.【答案】D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D“因此要回归自然情感,远离理性"理解错误,卢梭认为哲学家缺乏怜悯心,智慧和理性使人产生自爱心,更多地关心自己,而非他人。卢梭在于证明怜悯是人的天性的观点,而非要远离理性和智慧。
故答案为: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在仔细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判断正误。学习课文重在理解文章的主旨,把握其结构脉络与使用的手法,另外此文也较具有现实启发意义,学习时要重点把握这几个方面。
7.【答案】C
【解析】【分析】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
A望文生义。充耳不闻:塞住耳朵不听。形容有意不听别人的意见。并不是指听不见周围的声音。
B.望文生义。瓦釜雷鸣:瓦釜,用黏土烧制的锅,比喻庸才;声音低沉的砂锅发出雷鸣般的响声。比喻无德无才的人占据高位,威风一时。这里误以为声音很大。
C.正确。发聋振聩:聩,耳聋。声音很大,连耳聋的人也听得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符合语境。
D.望文生义。重足而立:两脚并拢而立,不敢迈步。形容恐惧。这里误以为“人的脚踩着人的脚”。
故答案为:A
【点评】此题考查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成语主要有语意内涵不明、褒贬误用、对象错配、似是而非四种误用方式,成语只能分类记忆,没有什么捷径,如果不知道意思一切方法都失灵,所以要注意平时的积累。
8.【答案】B
【解析】【分析】本题考查考生语言表达的句子衔接能力。
解答这类排序题,可先根据横线前后句子,确定第一处或最后一处横线上的句子。第一处横线前面讲“骈散相间”,“骈”即“对偶的”,所以第一处横线上填⑥,据此排除A、C两项。再确定第二处横线上的句子,因为文章骈散相间,常用对偶句、排比句等,所以“韵律既和谐又变化灵活”,故④紧跟⑥之后,据此可排除D项。
故答案为:B
【点评】本题考查语言的连贯能力。连贯的题目应注意时空顺序、逻辑顺序、陈述对象一致、句子结构对称等问题。答题时先确定某几组句子肯定是挨着的,据此排除其它选项,然后总体审查。
9.【答案】卢梭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绘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怜悯心”,并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举出实例,从而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在第1段提出一个供读者思考的问题:“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个问题将“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纯净心理与“文明人"具有理性和依附属性的心理进行对比,让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内心所具有的单纯心理对人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在举例论证环节,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尽管作者以动物为倒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威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
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
【解析】【分析】
先展示怜悯心的美好,让读者在自然而然中心生向往,属于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式,而不是板起面孔来严肃说教。然后使用联想想象能力举出相关的实例,即使用类比法进行论证,强化怜悯心这种天性的和谐、必要性。可见文中在论证怜悯心是人的天性时并无正反对比,而是选择经典事例从正面直接来论证,进而树立自己的观点认知和立场。类比论证是一种通过已知事物(或事例)与跟它有某些相同特点的事物(或事例)进行比较类推从而证明论点的论证方法。其中,"相同特点"是这种论证方法能够成立的前提,没有它,就无法进行类推;"比较类推"是这种论证方法的根本标志,没有这个推理过程,就达不到证明论点的目的;"已知事物"是这种论证方法的一个重要条件,它是为所要论述的主体事物服务的客体事物,没有这个条件,不能使类推的道理明显化,不易为读者接受,在某些情况下也不能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这种论证方法通过客体事物与主体事物相同特点的比较,把客体事物的性质类推到主体事物上,由此揭示出主体事物具有客体事物同样的性质,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怜悯是人类的天性》中,卢梭充分地使用了这种方法,把对人类具有怜悯心的美好和善良呈现于读者面前,娓娓道来,生动具体准确精当地证明了论点。另外还得利于事例的典型新颖。比如引用《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如果说正直善良者具有怜悯心是必然的,那么连恶人罪人都具有的善良本性就足以说明所有问题了。如果说人具有怜悯心是正常本能天性,那么我们所谓的“野兽”就更为典型了,于是作者巧妙地安排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鲜活的例子,谁说动物世界是冷漠无情的?谁说野生动物是喂不熟的?原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也具有怜爱和同情心。典型事例是能够揭示事物本质、具有广泛代表性和强大说服力的事例。具有“以一当十"的作用。写作中恰当地选用典型事例,是揭示事物本质、突出人物精神境界的重要手段。一篇作品如果只罗列一些一般性的材料,缺乏典型事例,就不可能产生深刻动人的力量。典型事例贵精而不贵多。作者应认真筛选大量材料,从表现主题的需要出发,选用那些最有典型意义的事例。卢梭就做到了,多角度多侧面正面取材,充分分证明了人的怜悯心是天性这一观点。
故答案为:卢梭用优美而富有激情的文笔描绘自然状态中的人的“怜悯心”,并运用类比联想的方式举出实例,从而正面论述“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中心论点。
作者在第1段提出一个供读者思考的问题:“是处在既不担心别人对自己作恶,也不希望别人对自己为善的境地更幸福,还是处于全面依附的地位,全盘接受那些对他们不负有任何义务的人的指挥更幸福?”这个问题将“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纯净心理与“文明人”具有理性和依附属性的心理进行对比,让读者从中直观感受到“在自然状态中的人"内心所具有的单纯心理对人获得幸福所产生的巨大作用。
在举例论证环节,作者当然不能举出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的例子,但作者举了“母兽对幼兽的温情"走进屠宰场的动物发出的哀鸣”等例子,以不具有人类理性和智慧的动物为例,类比说明“怜悯心"是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和“美德"。尽管作者以动物为倒的论证已经很具有说服力了,但作者并没有放弃以人为例来进行论证,他以《蜜蜂的寓言》中的“一个被囚禁的人”为例,让读者想象和体验其“怜悯心”,接下来更以嗜血威性的苏拉和菲尔的暴君亚历山大为例,进一步阐明“怜悯心”是即使是极其残暴的人也难以彻底泯灭的、源自人类天性的一种“善"的属性。
因此,尽管作者不能找到没有失去本性、忠于本心的“在自然状态中的人”作为实例来支撑自己的观点,但他仍然巧妙地通过提出问题、巧设类比、精心选择人物等方式,对“怜悯是人的天性"这一观点做了充分的正面论述。
【点评】本题考查对文章论证进行理解分析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10.【答案】①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倒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③指出“怜悯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解析】【分析】
文章第一段首先说在自然状态中的人既无邪恶之心,也无为善的美德,提出“邪恶”与“美德"的概念,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前半部分是对霍布斯理论的批评,“我们尤其不可像霍布斯那样……唯一的主人”,首先树立批驳的靶子;进而指出其错误认识的实质,“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因为他把为了满足许许多多欲望而产生的需要,与野蛮人为了保护自己的生存而产生的需要混为一谈了";随后进行逐级批驳,“霍布斯没有看出……”“霍布斯还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作者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和举倒论证等方法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这是“破"。
最后,在这些批评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提出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人类最普遍的和最有用的美德。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这是“立”。
故答案为:①引出接近中心论点的论题。
作者首先从在自然状态中的人谈起,引出“天性"和“美德”的话题。话题的引出,为下文展开论述做好了准备。
②批驳“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梳理自己的观点。
这一环节中,作者的论证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以霍布斯“人天生是恶人”的观点作为自己批驳的靶标,采用分析推演和归谬论证等方法,彻底驳倒“人天生是恶人"这一与自己观点相左的观点;第二个层次,主要采用举倒论证的方法,以动物、残暴者尚有怜悯之心的事实,树立起自己的观点。“怜悯心”是一种“善”,是一种“美德”,因此,对霍布斯的观点批驳越彻底,作者自己的观点就越稳固。作者也正是这样做的。
③指出“怜悯心"的作用。
作者指出,“怜悯心”有助于整个人类的互相保存,甚至在自然状态下可以“代替法律、良风美俗和道德”,软化人的心灵,“让每一个人都不可能对它温柔的声音充耳不闻”。最后,作者甚至将怜悯心上升到人类存亡的高度,来评价它的巨大作用。
【点评】本题考查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完成此类题目,首先要通读文本,把握文章中心论点。接着需要就每段话找出分论点或者概括段意,分清层次,把握论据与论据的关系,把握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把握论据的作用。
【答案】11.C
12.也随着那小小的身影飞远了|我远离了家乡的田野(意思对即可)
13.①原文所用的反问句式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②原文更有利于表现“我"当时在城市听到鸟鸣时的感情;③原文更典雅,与全文语言风格更吻合。(答出两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合理,可酌情给分)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然后把握成语的意思,再结合语境辨析正误。
(2)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填写衔接句主要从陈述对象的一致,虚词的运用,句式选用、情感基调、前后的逻辑顺序的角度组织语言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表达效果的鉴赏能力。先对比阅读两个句子,找出不同点,再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一是修辞手法,二是强调重点,三是句式结构,四是要结合上下文的语体风格,五是分析句子有没有表达某种情感。
11.第一空,“聚居”多指人集中地居住在某一区域。“云集"指像天空的云一样从各处聚集在一起。结合上下文描述对象麻雀的特点,应该用“云集”。第二空,“弥散"指光线、气体、声音等向四外扩散。“弥漫”指烟尘、雾气、水等充满。结合上文“温馨"及下文“村庄”此处应选择“弥漫"。
第三空,“孤独”指独自一个,孤单。“孤寂"指孤独寂寞,在孤独的基础上更添一层寂寞,更加重内心的感受。结合上下文的“充满”“流行音乐”,此处应选“孤寂”。
第四空,“排除"指除掉、消除。“排遣"借某种事消除寂寞和烦闷。上文的对象是“空虚”,指一种情绪,用“排遣"更恰当一些。
故答案为:C。
12.①处,联系上文可知,回忆过去在农村时的时光,由“往往能一下振翅高飞,追随鸟群远去。而我的心”可知应填“也随着那小小的身影飞远了"。②处,根据下文“远离了小鸟歌唱,寄居城市的高楼。时间一长,我渐渐淡忘了童年的乐趣。我已习惯了在汽车的尾气和喧嚣中生活”可知是生活环境发生了变化,应填“我远离了家乡的田野"。
13.先从句式的角度考虑,反问句式比陈述句式语气更强烈;从情感的角度,有利于表现作者在城市中听到鸟鸣的兴奋心情;再结合整个文段的语言风格来看,“我怎能不感慨良多呢”更典雅,与全文语言风格更相符。
【答案】14.B
15.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
16.在自然状态下,人缺乏智慧和理智,总是一往无前地发挥人类天然的感情。而理智会使人产生自爱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考生对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解答此类题目,应先明确题干的提问方式,然后浏览选项,到文中圈出相关的句子,再进行比对,设题的误区如下:因果关系不当、于文无据、以偏概全、说法过于绝对化、变未然为已然等。
(2)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要通读文章,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大意,在此基础上,仔细阅读题干,明确题目要求,然后回归文本,仔细阅读,从中筛选出符合题目要求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回答问题。对文章进行段落的划分,筛选文中的重要语句,整合后作答。
(3)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解答本题,应根据对文意的理解,从文本中筛选出主要信息,然后运用文中词语概括作答。
14.B.“作者认为怜悯心只不过是……"错误。原文是“即使说怜悯心真的只不过是使我们设身处地地为受苦的人着想的一种感情(这种感情在野蛮人心中不明显,但甚强烈;而在文明人心中虽较明显,但很微弱)”,“即使说"表明一种让步假设,并不代表作者赞同。
故答案为:B。
15.依据原文“但是,曼德维尔没有看到的是,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曼德维尔否认人类有这种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的确,人们所说的慷慨、仁慈和人道,如果不是指对弱者、罪人和整个人类怀抱的怜悯心,又指的是什么呢?其实,从深层次的意义上看,人们所说的善意和友谊,无非就是对某一个特定的对象所抱有的持久的怜悯之心而已,因为我们希望某一个人不受苦,不是希望他幸福,又是希望他什么呢?”,作者认为:人类的种种社会美德全都是从这个品质中派生出来的,“怜悯"的品性是基础、前提。社会美德中的慷慨、仁慈、人道、善意、友谊,是一种怜悯之心。
16.依据原文“的确,在旁边观看的动物愈是对受难的动物的痛苦感同身受,它的同情心便愈是强烈。很显然,这种感同身受的程度,在自然状态下比在理智状态下更真切得多。理智使人产生自爱心;而加强自爱心的,是头脑的思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使他远离一切使他感到为难和痛苦的事物”,在自然状态下,人总是发挥着人类天然的感情。而理智会使人产生自爱心,自爱心使人汲汲于关心自己。
【答案】17.D
18.C
19.都用了因果论证、例证、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等论证方法,结构关系呈现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作用是由果溯因逻辑性强,层层深入有条有理,选材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深入、有力,具有可信度和说服性,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
【解析】【点评】(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作者在文中观点的能力。答题时应首先通读全文明确论述话题,然后筛选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尤其是首段的中心句,整体理解文章的内容,把握作者的观点和态度,最后将选项信息归位,与原文对比分析,找出正确答案。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论证方法的能力。文中相关信息运用了归谬法。是间接论证的方法之一,亦称“逆证”,一种反驳方法。先假定被反驳的观点是正确的,再从它推出明显荒谬的结论,从而证明它是错误的。是一种有效的解释方法,特别是在进行正面的直接论证或反驳比较困难时,用归谬法会收到更好的效果。
(3)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以及句子作用的能力。注意答论证方法的作用时,先从内容上考虑,再从论证角度考虑,有力地论证论点这类的话语必不可少。
17.D.“因为人是宇宙的主人,所以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因果逻辑错误,曲解文意,结合“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因此便以为他自己是整个宇宙的唯一的主人"分析,可知“人是宇宙的主人”属于结果,选项误表述为原因,另外遗漏了“唯一”,“自然权利互不妨碍”和文中表达的意思“人自认为他有取得自己所需之物的权利"也不符合。故答案为:D。
18.A.抓住本源,即大家熟知的错误点来分析论证。B.列举特例来证明普遍认知的错误。
C.“如果生物是不发展变化的,那么,古代生物和今天生物应相同,而事实上古今生物差异很大”,属于归谬法,即先认为观点正确,从而推出错误结论。
D.举名篇或者特例来证明观点的绝对性错误。
故答案为:C。
19.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特点以及句子作用的能力。
结合甲文“既然……因此这个状态是有利于和平的,是适合于人类的"分析,可见使用了因果论证。结合“然而他在书中所说的话却恰恰相反”分析,可见使用了对比论证。结合“既然布斯认为恶人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我们就要问:野蛮人是否也是一个强壮的孩子?如果我们承认他是一个强壮的孩子,那该得出什么样的结论呢?如果这个人强壮的时候也像他柔弱的时候那样依赖他人,那么,什么过分的事他干不出来呢?"分析,可见使用了假设(归谬)论证。
结合“他的母亲如果不及时喂他奶,他就会打她;如果他觉得他的弟弟招他讨厌,他就会掐死他;如果别人碰撞了他或打扰了他,他就会咬别人的腿”分析,可见还用了例证法。
结合“人只有在处于依赖状态的时候才是柔弱的;如果他无拘无束,不依赖他人的话,他早就是很强壮的了。霍布斯没有看出:我们的法学家所说的阻碍野蛮人使用理智的原因,正好就是霍布斯本人所说的阻碍野蛮人滥用他们的官能的原因"分析,可见论证深刻有力,虚拟假设、正反对比中突出观点,事例典型新颖,具有可信度和说服力;逐层深入进行分析,逻辑性强,条分缕析,井然有序。
结合乙文中“所以”“由此观之"可见”等,可见因果逻辑性强;“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分析,可见使用了例证法;结合“非所以内交于孩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誉于乡党朋友也,非恶其声而然也”分析,可见使用了正反对比(破立结合)论证法。不仅说服力强,具有可信性,典型事例增强论证的力度,深入浅出化陌生为熟悉,便于理解接受,讲道理和摆事实紧密结合行文严谨。
故答案为:都用了因果论证、例证、正反对比、破立结合等论证方法,结构关系呈现步步深入循序渐进,作用是由果溯因逻辑性强,层层深入有条有理,选材典型新颖,论证充分、深入、有力,具有可信度和说服性,结构严谨,说理透彻,深入浅出。
20.【答案】示例1:俗话说:“皇帝开金口。"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度企业租赁与经营权转让合同:商场内独立店铺的经营权交易2篇
- 2024年度童鞋跨界合作购销合同
- 手车位转让协议 3篇
- 排水工程承包合同
- 化工设计:第12章 设计报告和设计说明书
- 个人与公司买卖合同范本完整版
- 2024版自动驾驶技术研发与应用合同2篇
- 2024年度吊车租赁合同的合同变更条件及程序3篇
- 最好的励志课件
- 手术室护理安全
- 管理英语4写作
- 漏电保护器测试检查记录表
- 徕卡TCR1201使用说明书中文版WORD
- 短路接地线技术标准SD332-89
- 船体装配工艺作业指导书
- 初一上学期期中家长会课件PPT
- 彼得德鲁克的主要理论
- 课程设计_数字电子钟设计报告.doc
- (完整版)土地整理工程监理大纲
- 模具专业英语术语(超全)
- 2021高考诚信考试的承诺书(6篇)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