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有数处积石大冢群,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玉器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内空无一物。这反映出红山文化()A.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王权与神权已紧密结合C.是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存 D.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遗址可以看出已经有了主墓、小墓之分,随葬品也有厚薄之分,由此可以看出已有阶级之分,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王权与神权已紧密结合,排除B项;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排除C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地区,材料不能反映出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在王畿之外开展巡行活动。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涉及地方邦伯的诉讼,并召集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王巡活动体现了()A.宗法关系走向瓦解 B.王权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诸侯势力崛起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由周王分封产生,周王通过巡行活动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春秋战国,宗法关系逐渐走向瓦解,排除A项;王巡活动体现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对诸侯势力的控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以上者收回爵禄;秦国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出现这些规定的根源是()A.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C.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诸侯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家开展变法,打击削弱了旧贵族世袭特权和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削弱旧贵族势力。因此,诸侯国的变法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不是奴隶主贵族,排除A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逐步形成,C项史实错误,排除C项;D项是个人原因,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4.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作为集中体现了A.帝王穷兵黩武 B.政治统治腐败C.巩固中央集权 D.贵族豪强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其他方面还有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系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所述秦采取的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体现帝王穷兵黩武,排除A项;材料所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当时来说有必要,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没有体现政治统治腐败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对贵族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贵族豪强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5.《史记》记载秦二世和赵高、李斯合谋篡位,考古发现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二世是合法继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 B.《史记》的表述相对客观C.考古比文献记载更加可靠 D.史料的发现丰富历史研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史记》记载秦二世和赵高、李斯合谋篡位,考古发现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二世是合法继位。”可知,《史记》认为秦二世篡夺了皇位,但考古学家通过发现的汉简认为秦二世是合法继位。由此可见,文献记载和考古史料对秦二世的继位存在不同的说法,这说明史料的发现有利于丰富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物与文献史料对秦二世继位问题的不同看法,并不是相互印证的信息,排除A项;《史记》的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考古比文献记载更加可靠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6.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秦二世违背秦始皇统治之道 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郡县制不足以巩固统一局面 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知贾谊认为秦亡天下的原因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秦二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缺乏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 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 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可知,汉代由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吸取秦亡教训”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并未体现疆域不断扩大,排除B项;题干所给数据无法体现汉朝的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8.汉武帝对丞相无为而治的理念极为不满,他要大展宏图积极有为干一番事业,于是召一些青年才俊入宫“与参谋议”。中朝官多为汉武帝宠信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他们身份卑微却以文才博取利禄。汉武帝此举旨在()A.整顿吏治 B.打击豪强 C.尊崇儒学 D.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不满丞相的无为而治,而选拔身份卑微的亲信人员为中朝官,参与商讨国事。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组建中朝,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的举措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君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整顿官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故选D项。9.《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0.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户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宋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实行郡县制,无法体现地方的行政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据此推断大运河的修建()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连接和沟通了南北,对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C项正确;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名为凤阁、鸾台,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对朝政的控制 B.增强决策的科学性C.扩大官员选拔渠道 D.取消丞相的决策权【答案】A【解析】根据“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种做法让低品阶官员参与议政,并且增加宰相数量而且更替频繁,这都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威和权力,从而有助于皇帝对朝政的控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不一定能够增强决策科学性,排除B项;这种做法不是在选官,和扩大官员选拔渠道无关,排除C项;这种做法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并不是取消丞相的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可知()A.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影响力 B.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物质象征 D.异域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图片资料可知,唐朝时期的唐三彩在新罗、奈良等地区均有出现,说明的是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唐三彩是陶器,非瓷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4.《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15.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因此,宋代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文武并重 B.强化相权 C.强干弱枝 D.穷兵黩武【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宋太祖认为外部的威胁是可以抵御的,但内部的忧患才是最可惧的。因此他通过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防范内部忧患,C项正确;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削弱相权,排除AB项;宋代积贫积弱,没有穷兵黩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6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答案】(1)特点:分布范围广;主要沿河流分布;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两点即可)(2)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意两点,答其他属于民本思想也可得分)背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于南北各地,且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同时呈现出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主要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得以发展,从而引发了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等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答案】(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解析】【小问1】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小问2】措施:结合材料“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小问3】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18.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商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躲避战乱。(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类型:根据材料一“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根据材料一“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可分析得出加速了南方的开发;根据材料二“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可分析得出促进了民族的交融;根据材料二“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可分析得出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根据所学知识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根据材料二“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可分析得出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小问3】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表现:根据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可分析得出重用少数民族将领;根据材料三“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可分析得出设置贸易机构;根据材料三“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可分析得出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设置贸易机构,既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经济发展,也可以丰富唐朝的经济生活;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有利于促进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也可以丰富唐朝的文化生活。总之,唐朝开明民族政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朝开明民族政策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19.隋唐时期王朝统一,国力强盛,经济繁荣,在制度上也有重要建树。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唐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材料二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其推重谓之“白衣公卿”,又曰“一品白衫”。其艰难谓之“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有诗云:“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摘编自王定保《唐摭言》材料三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至是,炎建议作两税法。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为行商者,在所州县税三十之一,使与居者均,无侥利。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摘编自《资治通鉴》(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和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科举制度的历史作用。(3)根据材料三概括两税法的主要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两税法实施的积极作用。【答案】(1)特点: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影响:①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逐渐完备,有利于加强皇权;②提高了行政效率;③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④对此后历朝历代产生深远影响。(2)作用:①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②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③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④笼络了天下读书人;⑤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3)内容:①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③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作用:①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②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解析】【小问1】特点:据材料“代的三省六部示意图”并结合所学可知,中书省掌管政令的草拟,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执行,三省职权分工明确,彼此制约。影响:结合所学可从三省六部制使得中央决策和行政体系逐渐完备,有利于加强皇权;提高了行政效率;集思广益,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对此后历朝历代产生深远影响等角度回答。【小问2】作用:据材料“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有利于扩大统治基础,促进社会阶层流动;据材料“进士科始于隋大业中,盛于贞观、永徽之际。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并结合所学可知,科举制促进教育事业发展,提高官员文化素质;据所学可知,科举制把选官权从世家大族手中收归中央,加强了中央集权;据材料“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并结合所学可知,笼络了天下读书人;一定程度上禁锢了人们的思想。【小问3】内容:据材料“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并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据材料“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可知,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据材料“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可知,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作用:据材料“其租庸调、杂徭悉省”并结合所学可知,简化税收名目,保证了财政收入;据材料“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现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并结合所学可知,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标准,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江苏省连云港市赣榆经济开发区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红山文化牛河梁遗址群有数处积石大冢群,冢内往往以一二座地位尊贵的大型墓为主墓,周围或上部附葬多座小墓。墓内随葬品多玉器,有猪龙形玉雕、钩云形玉佩、玉璧和玉龟等,玉器种类和数量随墓的大小而异,也有些墓内空无一物。这反映出红山文化()A.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 B.王权与神权已紧密结合C.是旧石器时代重要遗存 D.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依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本质题。依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原始社会时期(中国)。依据材料概括可知:从遗址可以看出已经有了主墓、小墓之分,随葬品也有厚薄之分,由此可以看出已有阶级之分,即将迈入阶级社会门槛,A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王权与神权已紧密结合,排除B项;是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排除C项;红山文化位于西辽河地区,材料不能反映出具有鲜明中原文化特色,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时期,周王经常在王畿之外开展巡行活动。周王在巡行过程中处理涉及地方邦伯的诉讼,并召集邦伯、诸侯举行祭祀、大射等礼仪活动,由此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王巡活动体现了()A.宗法关系走向瓦解 B.王权对地方的控制C.地方诸侯势力崛起 D.中央集权国家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据本题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西周时期的诸侯国,由周王分封产生,周王通过巡行活动检验邦伯和诸侯的能力,考察方国势力的忠顺程度,加强了对地方的控制,B项正确;春秋战国,宗法关系逐渐走向瓦解,排除A项;王巡活动体现王权对地方的控制,对诸侯势力的控制,排除C项;中央集权体制形成是在秦朝,排除D项。故选B项。3.战国时期,魏国李悝变法规定“食有劳而禄有功”;楚国吴起变法规定凡贵族封君的子孙,已传到三代以上者收回爵禄;秦国商鞅变法规定贵族中凡没有立军功的人不得入贵族籍,不得授予军功爵。出现这些规定的根源是()A.奴隶主贵族的政治需求 B.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进步C.官僚政治逐渐走向瓦解 D.诸侯对于变法运动的支持【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战国时期主要诸侯国家开展变法,打击削弱了旧贵族世袭特权和势力,加强了君主集权。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的出现,促进生产力的进步,新兴地主阶级崛起,要求削弱旧贵族势力。因此,诸侯国的变法顺应社会经济的发展。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新兴地主阶级的政治需要,不是奴隶主贵族,排除A项;战国时期官僚政治逐步形成,C项史实错误,排除C项;D项是个人原因,不是根源,排除D项。故选B项。4.秦朝统一六国后,“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这些作为集中体现了A.帝王穷兵黩武 B.政治统治腐败C.巩固中央集权 D.贵族豪强崛起【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俗”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六国后为巩固统治,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政治方面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体制,经济方面统一度量衡,统一货币,文化方面统一文字,其他方面还有修驰道、直道,颁行法律,编制户籍等,因此题干所述内容体系了秦朝巩固中央集权的措施,C项正确;材料所述秦采取的修驰道、编制户籍、修筑长城、统一度量衡和货币等措施有利于巩固中央集权的统治,不能体现帝王穷兵黩武,排除A项;材料所述秦统一全国后采取的措施对当时来说有必要,有利于巩固政权、稳定秩序,没有体现政治统治腐败的问题,排除B项;根据材料“迁徙六国贵族到关中、巴蜀等地,整顿社会风”可知,秦统一全国后对贵族采取管制的措施,不利于贵族豪强的崛起,排除D项。故选C项。5.《史记》记载秦二世和赵高、李斯合谋篡位,考古发现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二世是合法继位。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文物与文献可以相互印证 B.《史记》的表述相对客观C.考古比文献记载更加可靠 D.史料的发现丰富历史研究【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朝时期。根据材料“《史记》记载秦二世和赵高、李斯合谋篡位,考古发现的汉简《赵正书》记载秦二世是合法继位。”可知,《史记》认为秦二世篡夺了皇位,但考古学家通过发现的汉简认为秦二世是合法继位。由此可见,文献记载和考古史料对秦二世的继位存在不同的说法,这说明史料的发现有利于丰富历史研究,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文物与文献史料对秦二世继位问题的不同看法,并不是相互印证的信息,排除A项;《史记》的记载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排除B项;材料无法得出考古比文献记载更加可靠的结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故选D项。6.汉初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危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术也。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据此可知,秦亡的主要教训是A.秦二世违背秦始皇统治之道 B.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C.郡县制不足以巩固统一局面 D.兼并六国缺乏文化认同【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秦离战国而王天下,其道不易,其政不改,是其所以取之守之者无异也。”可知贾谊认为秦亡天下的原因是治国思想僵化不知变通,B项正确;材料没有提到秦二世,排除A项;材料没有提到郡县制,排除C项;材料没有提到缺乏文化认同,排除D项。故选B项。7.下表为西汉朝廷直接管辖的郡级政区变化表。表格信息主要反映了汉朝()皇帝纪年公元纪年郡级政区汉高帝十二年前195年15郡汉文帝十六年前164年24郡汉景帝中六年前144年68郡、国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108郡、国A.吸取秦亡教训 B.疆域不断扩大C.经济发展繁荣 D.中央集权强化【答案】D【解析】通过题干所给数据的变化可知,汉代由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这说明中央集权逐渐加强,D项正确;题干所给材料强调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吸取秦亡教训”与材料信息无法体现,排除A项;题干所给材料体现的是中央直辖的郡的数量不断增多,并未体现疆域不断扩大,排除B项;题干所给数据无法体现汉朝的经济发展程度,排除C项。故选D项。8.汉武帝对丞相无为而治的理念极为不满,他要大展宏图积极有为干一番事业,于是召一些青年才俊入宫“与参谋议”。中朝官多为汉武帝宠信的文学侍从,如严助、朱买臣、主父偃、司马相如等,他们身份卑微却以文才博取利禄。汉武帝此举旨在()A.整顿吏治 B.打击豪强 C.尊崇儒学 D.加强皇权【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不满丞相的无为而治,而选拔身份卑微的亲信人员为中朝官,参与商讨国事。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组建中朝,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汉武帝的举措主要目的就是加强君权,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整顿官吏,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地方豪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学,排除C项。故选D项。9.《王俭论》中写道:“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其中“阀”“阅”原指东晋时期世家大族在家门两侧竖立的柱子名称,专门用来悬挂朝廷授予的表彰。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平民重视家族荣誉 B.士族的政治影响力较大C.建筑技术蓬勃发展 D.士族与皇权的冲突激烈【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自晋以阀阅用人,王、谢二氏,最为望族。”可知,体现了东晋时期门阀世族对政治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世家大族重视家族荣誉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体现不出东晋时期建筑技术蓬勃发展的信息,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士族与皇权冲突激烈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B项。10.西晋太康元年,广陵郡(今江苏境内)领有淮阴、江都等八县,户口数八千八百。到东晋安帝时,该地区衍生出海陵、山阴二郡,而成三郡,这三郡在刘宋时领县干四,户口数增长到一万四千百八十。这一现象()A.有利于南方经济的开发 B.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C.改变了地方的行政制度 D.推动了均田制度的实施【答案】A【解析】材料反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户口增长,结合所学可知,这一时期,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先进的技术和生产经验,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开发,A项正确;南宋实现了经济重心的南移,排除B项;材料反映这一时期实行郡县制,无法体现地方的行政制度的改变,排除C项;材料信息与均田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1.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据此推断大运河的修建()A.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 B.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C.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 D.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向北到涿郡,向南到余杭,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可知,大运河的修建,连接和沟通了南北,对推动了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具有重要的意义,C项正确;解决了南北发展不平衡问题,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开始了南方的经济开发,与史实不符,排除B项;导致了隋朝统治的灭亡,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2.武则天时期,将中书、门下二省改名为凤阁、鸾台,并加授“同凤阁鸾台平章事”头衔,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A.强化对朝政的控制 B.增强决策的科学性C.扩大官员选拔渠道 D.取消丞相的决策权【答案】A【解析】根据“让低品阶官员与凤阁、鸾台长官共同议政,使得宰相数量大增且更替频繁”可知,这种做法让低品阶官员参与议政,并且增加宰相数量而且更替频繁,这都大大削弱了宰相的权威和权力,从而有助于皇帝对朝政的控制,A项正确;这种做法不一定能够增强决策科学性,排除B项;这种做法不是在选官,和扩大官员选拔渠道无关,排除C项;这种做法是削弱了宰相的权力,并不是取消丞相的决策权,排除D项。故选A项。13.唐三彩是唐代陶瓷中的珍品,据图可知()A.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影响力 B.唐朝各民族间经济交流频繁C.瓷器成为中华文明新物质象征 D.异域文化影响中国文化发展【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推断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时期的中国。根据图片资料可知,唐朝时期的唐三彩在新罗、奈良等地区均有出现,说明的是唐文化在东亚具有一定的影响力,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民族之间的经济交流,排除B项;唐三彩是陶器,非瓷器,排除C项;材料体现的是中华文化的影响力,非异域文化对中国的影响,排除D项。故选A项。14.《宋人轶事汇编》记载,北宋名将狄青担任河北真定路副帅时,举行酒宴,一个名叫刘易的低级文臣也在座。酒宴中有伎人以儒者为戏,刘易大怒,指着狄青骂道“黥卒竟敢如此”,把酒杯摔在地上不辞而去。而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这一记载从侧面反映了宋朝A.崇文抑武的治国理念 B.文武兼备的人才标准C.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 D.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中“狄青“笑语益温”,第二天亲自登门向刘易赔罪。”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宋朝文官地位较高,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到人才标准,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到秉笔直书的史学精神,排除C项;.材料塑造的也不是忠君勇猛的武将形象,排除D项。故选A项。15.宋太祖说:“国家若无外忧,必有内患。外忧不过边事,皆可预防,惟奸邪无状,若为内患,深可惧也。帝王用心,常须谨此。”因此,宋代统治者采取的治国策略是()A.文武并重 B.强化相权 C.强干弱枝 D.穷兵黩武【答案】C【解析】据题意可知,宋太祖认为外部的威胁是可以抵御的,但内部的忧患才是最可惧的。因此他通过强干弱枝削弱地方势力,加强中央集权,以防范内部忧患,C项正确;宋代实行的是重文轻武、削弱相权,排除AB项;宋代积贫积弱,没有穷兵黩武,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共4题,第16题14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6分,共55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答案】(1)特点:分布范围广;主要沿河流分布;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两点即可)(2)内容: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任意两点,答其他属于民本思想也可得分)背景:铁器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答出其中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的中国。根据地图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以看出,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分布于南北各地,且集中于长江、黄河流域。同时呈现出多元一体、以中原为核心的发展格局。【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第一小问主张,结合所学可知,孔子主张为政以德,爱惜民力;孟子主张实行“仁政”“民贵君轻”;墨子主张“兼爱”“非攻”。第二小问背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主要是由于铁器牛耕的使用,使得生产力得以发展,从而引发了社会各个方面都出现了巨大变化,包括奴隶制逐渐瓦解,封建制渐趋形成;阶级关系的变化和新兴的士阶层崛起;思想家的探索和思考等等。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嬴政建立统一国家后,把战国时期逐步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中央集权制度加以系统化、完善化,并推行于全国。这一制度主要由三个环节构成。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摘编自袁行霈等主编《中华文明史》材料二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摘编自黄仁宇的《中国大历史》材料三西汉初年,西北边疆长期受到匈奴的威胁。汉武帝在位时期,改变对匈奴的消极防御政策,积极发动对匈奴的反击战争,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摘编自冯勇刚《论汉武帝反击匈奴和经略西北边疆的政策》(1)据材料一,指出秦朝中央集权制度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秦朝地方行政制度确立的影响。(2)据材料二,概括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西北政策的积极影响。【答案】(1)制度名称: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2)措施: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3)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解析】【小问1】制度名称:由材料“一是建立国家元首制度……;二是成立中央政府机构……以协助皇帝领导全国军政事务;三是建立地方行政制度。”可知三个“环节”的制度名称分别为皇帝制度,三公九卿制,郡县制。郡县制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郡县制实现了对地方的有效管理,加强了中央集权;被以后的王朝长期沿用,影响深远。【小问2】措施:结合材料“很多王国被撤销,余存的不仅面积减缩,而且内部的行政权也被中央政府接收,至汉武帝在位期间达到极点。”可知政治上,颁布推恩令,削弱诸侯王的势力;思想上,根据材料“汉武帝公布了帝制意识形态的立场,将所谓的‘儒术’扩展之后又延长。”可知思想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加强思想上大一统;经济上,由材料“向商人抽资产税,政府专利于盐、酒及铁……使中央集权之趋势有进无退。”可知将盐、酒及铁的经营权收归中央(盐铁官营),向工商者征税。【小问3】结合材料“进而把西北边防和西北开发结合在一起,修筑西北边塞,移民实边,屯田拓荒、完善行政建置。”及所学知识可分析出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加强了对西北边疆地区的治理;维护了西北边疆的安全促进了西北地区的开发。18.多元起源的中华民族,几千年来不断向一体化迈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伴随着多种形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流。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的流动,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史书中关于“百官流亡者十八九”和“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的记载很多。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波澜壮阔的人口大流动,从短时态来看是加剧了社会动乱,但它也对社会的久远进步,开辟了道路。——摘编自曹文柱等《乾坤众生》材料二:从官军干部检之,高仙芝、王思礼均为高丽人,哥舒翰,突骑施人,与郭子仪齐名的李光弼,契丹人。——岑仲勉《隋唐史》材料三:为了正确地引导和管理互市活动,保障正常、公正的贸易秩序,唐政府专门设置了“互市监”,“掌诸蕃交易之事”。唐朝的最高学府“国子学”允许少数民族首领子弟入学就读。地方上,郡学招收少数民族子弟入学,由官府提供“禀给”。——商编自杨华双《唐朝开明民族政策述略》(1)据材料一,举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并概括其主要原因。(2)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流动的影响。(3)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开明民族政策具体表现及其意义。【答案】(1)类型: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躲避战乱。(2)影响:推动了中国社会的长远发展;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促进了民族的交融;为国家统一及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当时在短时期内加剧了社会动乱。(3)表现:重用少数民族将领;设置贸易机构;落实教育优待政策。意义: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文化发展和社会进步;丰富了唐朝的经济文化生活,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边疆开发;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发展,增强了民族凝聚力。【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魏晋南北朝(中国)。类型:根据材料一“既有居住在边地的少数民族向中原地区流徙,也有中原地区的汉族人口纷纷外迁”可分析得出,魏晋南北朝时期人口迁徙的两种类型分别是边地少数民族向中原迁徙和中原汉族外迁(南迁)。原因:根据材料一“十六国以来,许多少数民族在中原与汉族杂居,一遇变乱,同样成为流动人口”可分析得出躲避战乱。【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