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2024-2025学年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六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在对安徽金寨遗址中的陶器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整个大汶口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中期,该遗址生产各类陶器的原料较为固定,如鸭嘴形足鼎均属于加蚌陶,凿形足鼎均为加陶渣陶;不同陶器的成形和修整、装饰也不相同,如夹砂陶均为泥条盘筑成形,泥质陶多为泥条盘筑加拉坯成形。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A.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陶器 B.陶器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C.手工业生产呈专业化趋势 D.生产领域分工日趋精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寨遗址中的陶器,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流程上较为统一和规范,这反映出当时陶器生产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该遗址陶器生产的规范化趋势,与陶器的使用范围无关,排除A项;“日臻成熟”的说法过于夸大,当时仍处于制陶工艺发展的初期阶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当时的金寨在制陶上的分工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分工日趋精细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分别为秦、汉时期关于“入顷(按顷征收)刍稾(草和秸秆,牲畜的饲料,多用于喂养战马)”的规定。由此可知()《睡虎地秦简》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未垦的可耕地),(每)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入刍稾,相输度(称量),可殴(也)《张家山汉简》入顷刍稾,(每)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每)顷入二石;稾皆二石……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每)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A.汉朝农民赋税负担较为沉重 B.汉朝农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C.汉初统治者放弃了耕战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左右赋税征收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在征收刍稾税上会根据地方每年的用度进行征收量的调整,多余部分则向农民征收钱财,这有利于推动农民向市场销售粮食,以换取缴纳刍稾税所需货币,进而增强农村与市场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将多余的刍稾税换算成货币进行缴纳,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知汉朝的这一调整对农民赋税负担的影响,排除A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耕战政策,只是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调整,排除C项;汉初刍稾税的调整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衍生,反映了当时战马蓄养量有限影响了政府对刍稾的需求,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且“左右”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3.汉武帝临终前,以侍中、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遗照辅政;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时年八岁,“政事一决于(霍)光”。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强化冲击传统权力体系 B.汉匈民族矛盾日渐缓和C.军功集团长期把持朝政权力 D.外戚干政现象开始显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作为内侍官职“侍中”“尚书”等职位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而丞相在权力中枢中的地位日益旁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中外朝制度,任用内侍官员参与决策,丞相及其官僚集团成为执行机构;汉昭帝时期,霍光大权独揽正是君权不断强化下,以丞相为核心的传统权力体系边缘化的表现,A项正确;此事件主要围绕汉武帝临终的权力安排以及新君即位后霍光专权等问题展开,重点在于汉朝内部的政治权力分配和运作,并没有涉及与匈奴关系及民族矛盾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和田千秋是否因军功而任职,排除C项;汉朝的外戚干政现象开端于吕后之乱,故外戚霍光专政现象不属于外戚干政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晋以前,江南文人推崇两汉经学,其庄园修建注重于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对秀丽山水多熟视无睹;东晋后,江南文人逐渐将山水自然纳入到别墅的结构中,并借此以实现对竹林名士的超越,即在真实的山水自然里体悟生命。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动乱导致避世文化开始出现C.江南地区的文化趋向滞后 D.人口迁移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东晋以前,江南文人崇尚经学,强调世俗的荣誉;至东晋后,江南文人日益追求纵情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文人日益推崇玄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大量北方士人南迁,推动了北方玄学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即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士风由崇尚经学的务实转变追求玄学的精神自由,与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和江南文化的滞后无关,且“滞后”也不符合实际,排除A、C项;西晋及其以前,已出现避世文化,排除B项。故选D项。5.下表是有关唐朝中后期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出处概况《册府元龟》[开元十七年(729年)正月庚戌]骨咄俟斤遣男骨都施来朝,献马二足(匹),授郎将,赐帛三十段《全唐文·敕突厥可汗书》[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往者先(毗伽)可汗在日,每年纳马不过三四千匹,马既无多,物亦易办……此后将马来纳,必不可多,还如先可汗时,约有定准,来使交易《旧唐书·回纥传》自乾元(758~760年)之后,(回纶)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其使候遣继留于鸿胪寺者非一,蕃得帛无厌A.政府日益放宽互市贸易的限制 B.政局变迁影响政府的民族政策C.藩镇割据加剧战马的缺口问题 D.中原与边疆的经济互补性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互市贸易中日益处于被动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由盛转衰,并对周边少数民族武装形成一定依赖,唐政府被迫通过“绢马贸易”安抚这些力量,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即政局变迁影响唐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反映“绢马贸易”由唐朝主动向被动转变,且这些贸易的主导者始终为官方,排除A项;唐朝乾元之后少数民族回纥虽然与唐朝的“绢马贸易”的数量猛增,但这种贸易是唐朝为了安抚帮助镇压安史之乱的回纥而做的民族政策的调整,与“藩镇割据加剧战马的缺口”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互补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是唐朝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这反映出当时()阶层群体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书95.90%3.28%0.82%A.士庶间的政治斗争较为激烈 B.制度革新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C.社会阶层流动性呈减弱趋势 D.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人才选拔【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官僚群体中,士族占比较高,在部分高级职位中占比甚至达到90%以上,这反映出当时士族政治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政府虽然实施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唐朝官僚队伍中,士庶比例失衡,这与士族的传统优势、制度革新的局限性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并不能直接论证士庶之间矛盾尖锐,排除A项;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打破了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唐朝实施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政府,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7.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有官员上书称:“太祖训齐诸军,法制甚严,军人不得衣皂(下级官吏衣服),但许衣褐(粗布短衣),其制不得过膝,岂有红紫之服……今则诸军帅从卒,一例新紫罗衫、红罗抱肚、白绫袴、丝鞋,戴青纱帽,拖长绅带,鲜华烂然,其服装少敝,固已耻于众也。一青纱帽,市估千钱,至于衫裤,盖一卒之服,不啻万钱。”这折射出当时()A.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 B.崇文抑武政策出现了松动C.消费观念和社会审美的剧变 D.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军人着装抛弃传统粗布短衣,追求精致奢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社会奢侈之风的流行,D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生活节俭,材料中的现象与程朱理学的这一理念相悖,且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的时间是在南宋末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宋朝官员反对军人着装的逾矩,军人着装逾矩问题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崇文抑武在宋朝官场仍被恪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军人着装的逾矩问题,体现的是奢靡消费观念的盛行,社会审美发生剧变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8.唐、宋史书对边疆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记述多为单独立传或整合为一篇,如《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东夷传》等,《宋史》有《蛮夷列传》等;《元史》则仅在《地理志》中介绍了各省民族,《元史·外夷传》中所记仅为高丽、日本、安南等朝贡体系下的诸国。这一变化反映出元朝()①疆域扩大影响了朝贡体系范围②政府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③民族交融推动了史书体例创新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史书将周边少数民族归类为“夷”;《元史》中“夷”逐渐专指朝鲜、日本、越南等藩属国或周边国家,传统的少数民族逐渐被纳入到地方社会地理之中,而非专以“夷”表示,这反映出当时元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控制的加强,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①错误,排除A项;史书体例主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断代史和通史,材料与之无关,③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9.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各类小说多掺杂诗歌,与前后散文协同叙事,呈现出散韵结合、诗文并存的特征。如李渔的《十二楼》每篇开头都有诗词来引发议论,且能紧扣小说主题而成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现象()A.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 B.源于明清理学思想的发展C.降低了小说的叙事能力 D.使小说迈入高雅艺术范畴【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小说中散韵结合、诗文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这种互动体现在文学体裁的融合、文化元素的交融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等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使小说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A项正确;这一现象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推动了小说向着诗文并存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小说中散韵结合、诗文并存,通过丰富叙事层次、增强叙事感染力和拓展叙事空间,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和富有魅力,故这一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叙事能力,排除C项;小说属于市民文学,并随着时代发展,诗歌也逐渐从小说中褪去,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面为清朝甘肃省各知府籍贯分布柱状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清廷恪守满汉分治的治国策略 B.地缘是影响官员任免的主要因素C.多元因素影响清朝官员的任用 D.户籍制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甘肃知府中,满洲籍官员占比最多,其次是中原和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及临近甘肃、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陕西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清朝少数民族政权性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缘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清朝甘肃知府籍贯分布出现不均衡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满人在地方官员任命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并不涉及满人官员与汉人官员任用和分工的差异问题,即与满汉分治无关,排除A项;陕西、山西籍官员在甘肃知府中占比较高,反映出地缘对官吏任用具有一定影响,但“主要因素”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知府的籍贯分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官员选拔制度、地域文化、家族背景等,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户籍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强化作用联系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11.近代一位英国士兵在日记中写道:“这真是在战争中出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一个地方,我们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在另一个地方,我们竟用真刀真枪和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可以说没有先例能和这次战争对比,它所加于(中国)老百姓的困苦是这样少,所给予他们的恩惠是这样多”。这表明()A.殖民者意图掩盖战争性质 B.晚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变C.民众态度主导战争的走向 D.英国注重对清廷开展舆论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可看出英国士兵将侵略中国的行为视为“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它所加于(中国)老百姓的困苦是这样少,所给予他们的恩惠是这样多”,这显然是在美化侵略战争,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性,A项正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间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在近代的战争中,尤其是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争的走向主要是由列强的侵略野心、军事力量对比、政治外交策略等因素决定的。民众在战争中往往是被动承受者,即使有反抗行为,也通常是在列强侵略压迫下的自发反应,其力量往往不足以主导战争的走向。而且英国士兵的描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能作为客观判断战争走向由民众主导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是英国士兵的日记,与“舆论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1862年,中央开始部分地允许各省以票号(通过“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的办法运转;汇兑额度较大时,则通过收购当地白银的办法完成汇兑业务)汇兑京饷(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银)、协饷(政府从有余部分省份的钱粮指拨一部分用于不足省份)。下图为1862~1888年各省向中央汇兑款项金额统计情况。这可用来说明()A.票号成为晚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 B.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C.中央注重对国家经济控制力的维护 D.清政府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晚期(中国)。根据图表可知,晚清虽然出现票号汇兑各地饷银的现象,但这一行为屡屡中断,结合材料“汇兑额度较大时,则通过收购当地白银的办法以完成汇兑业务”可知,票号汇兑各地饷银虽然便捷了中央对各地饷银的收缴,但也出现中央收缴的饷银并非来自各地,而是来自直隶等周边各省,这不仅会导致地方保有大量白银,也会加剧直隶等周边省份的银荒,不仅不利于周边货币价值体系的稳定,也易使政府对地方经济控制力降低,票号汇兑白银现象的屡屡中断,反映出中央政府对维护国家经济控制力的重视,C项正确。票号只承担饷银汇兑业务,而非向政府财政直接提供白银,排除A项;票号属于中国传统的金融业务,现代金融业务的代表是银行,排除B项;1862年时清政府还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更不可能用汇兑的银两来发展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间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13.1898年,康有为指出:“泰西之述亚当、夏娃,日本之述开国八神,亦同此义(夏、商、西周三代),皆渺茫不可考者也。其(孔子)云三王之事‘亿不识一’,亦可为三代无征之证”。这一言论旨在()A.宣扬西方的启蒙思想 B.指明中西传统文化的局限性C.批判传统的史学研究 D.破除“恪守祖训”的思想束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中国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和欧、日的神话传说一样,是不可考据的,孔子所说“三王”之事也是无稽之谈,这一思想意在否定儒学效法先王的理论基础,为其仿照西方变法图强做思想铺垫,D项正确;西方启蒙思想只是他在变法过程中借鉴的一部分资源,并非他这一言论的核心意图,排除A项;材料中康有为指出了中西传统文化均存在“不可考”的问题,但指出这种“不可考”的真正意图在于破除“恪守祖训”的思想束缚,以便于进行维新变法,而非指明中西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与“史学研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1910年10月,资政院议员认定军机大臣对湖南公债案的处理违法,要求其按照立宪国惯例到院接受质问。议长溥伦在邀请军机大臣时婉转劝道:“(资政院)每次表决之案,政府不能通过,又不能解释不能通过之理由,无怪各议员有此举动。”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B.军机处仍是国家权力核心C.社会舆论影响政局变化 D.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资政院)每次表决之案,政府不能通过,又不能解释不能通过之理由,无怪各议员有此举动”可知,资政院在国家事务处理上深受政府掣肘,相关法案难以通过实施,这反映出清末立宪道路艰难,A项正确;军机处并非法定机构,且封建王朝国家权力核心始终是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政院议员对军机大臣违法行为要求质问,与“社会舆论”无关,排除C项;“成效显著”的说法过于夸大,且资政院众多议案无法通过,反映了当时资政院有名无实的现状,排除D项。故选A项。15.民国初期,政府将几何画纳入师范学校图画课程必须教学的内容和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1917年,政府又将由国内学者编撰的《几何画》《新制用器画》(用绘图仪器绘制几何图案)等书纳为中学和师范学校的选择性教材。这些举措()A.利于提升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B.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C.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D.体现了西式教育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政府在学校大力发展几何画,鼓励学生用绘图仪器作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工业化的背景下,工程图在社会各行业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工矿行业,政府大力在学校推广这些学科,意在为社会工业化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师范学校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变化,但当时的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绘画一个方面,并不涉及其他课程,“综合素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从得知以几何画为代表的西式教育在当时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6.1914年,陈独秀指出:“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自觉者何?觉其国家之目的与情势也。是故不知国家之目的而爱之则罔,不知国家之情势而爱之则殆”。这一言论意在()A.阐明新文化运动的初衷 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强调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宣扬国家至上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提出关于“爱国者”与“自觉者”的定义,实际上是在引导民众去思考国家的目的和情势,因此,陈独秀的这一言论意在强调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以促进民众的觉醒和国家的进步,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初衷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文化,唤起民众的觉醒,进行思想启蒙等。而这段言论主要是在探讨爱国的真正含义以及启发民众加强对国家目的和情势的认知,重点在于激发国人的爱国自觉意识,让人们理性地去爱国家,并非直接针对新文化运动的那些核心主张来阐明其初衷,且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项;“1914年”处于袁世凯专制统治时期,但袁世凯当时并没有称帝,不能将其统治称之为“君主专制”,排除B项;陈独秀的言论主要是在引导国人理性地认识国家,明白爱国不是盲目之举,要清楚国家与个人权利、幸福的关系,以及了解国家的目的和情势,所以这一言论不是意在“宣扬国家至上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时期,“国”基本以聚居区为限,“国”之间并不接壤,边远地区被视为不毛之地,是放逐与隔离罪人的空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不断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边县,并有意识地迁徙人口以取代原住民。其途径兼有谪、募两种。前者是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后者则是以优惠政策吸引民众,包含赐爵、复(免徭役、赋税)等。材料二时期政府移民实边的举措秦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向河南地及岭南移民;罪人不足用时,则“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伯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贫民)”,同当地百姓杂居进行垦殖事业汉“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慕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武帝时,在西域开创军屯,即由戍卒(成丁所须履行的徭役)从事垦殖隋唐聚拢内迁部族,封投其首领,设置羁縻府州;依托府兵制,征发兵卒前往边地屯田。开元后,政府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住边军者;到达驻防地后,可以给募兵“家口二人粮”,第二年则只给募兵本人衣粮,逐步实现屯兵的自给宋实边的需求较低,移民实边的举措较少元明清在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大力开展军屯和民屯,前者以军人为主,有军籍,父子相继,世代相袭;后者则为“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徒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除招募外,其他两种形式皆具有强制性——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冠梓《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相对于夏商周时期国家边疆理念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实边举措演进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诸侯兼并战争的加剧和维护边疆安全的现实需要;土地和农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在继承中发展;始终由政府主导;方式逐渐由多元转向以屯田为主;由维护边防安全转为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深受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政府注重给予移民一定的物质和政策保障。(任答四点即可)历史意义:巩固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与内地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不断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边县,并有意识地迁徙人口以取代原住民。”,可归纳为诸侯兼并战争的加剧和维护边疆安全的现实需要;还可从生产力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张、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综合国力价值等角度分析,如可具体阐述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土地和农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秦时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武帝时,在西域开创军屯”、“隋唐时聚拢内迁部族,封投其首领,设置羁縻府州;依托府兵制,征发兵卒前往边地屯田”,可归纳为在继承中发展;始终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秦时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汉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慕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隋唐时聚拢内迁部族,封投其首领,设置羁縻府州;依托府兵制,征发兵卒前往边地屯田。”、“元明清时在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大力开展军屯和民屯”可归纳为方式逐渐由多元转向以屯田为主;深受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由维护边防安全转为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可以给募兵‘家口二人粮’,第二年则只给募兵本人衣粮,逐步实现屯兵的自给”“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慕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可归纳为政府注重给予移民一定的物质和政策保障。第二小问历史意义: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社会稳定、为后世治理边疆提供经验等方面总结。具体可阐述为巩固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与内地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完成卷帙一百五十卷。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先作本纪,后为列传,前者内容“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书后置《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十志。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并增设《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等内容。志书整合了旧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为《司天》,并将《郡县志》以表谱的形式进行展示。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外,他还在书中常以“呜呼”发论,采用夹叙夹议、直言褒贬的形式,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赵翼就评价说:“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指掩盖曹操墓权的行迹),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摘编自姜海军《新旧〈五代史〉编纂异同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1)差异:《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前者体例是断代史,后者体例为通史;前者内容繁琐,强调史实记述,后者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前者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后者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前者注重为尊者讳,后者则强调秉笔直书;前者强调天人感应,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任答四点)(2)原因:政府支持力度和受统治者意志差异影响;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史学思想的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学由经学转为理学);社会环境的变化;编撰者的个人因素。(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可得出《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据材料“《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可得出《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据材料“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可得出《旧五代史》体例是断代史;据材料“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可得出《新五代史》体例为通史;据材料“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可得出《旧五代史》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内容繁琐,强调史实的记述;据材料“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可得出《新五代史》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据材料“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可得出《新五代史》强调秉笔直书,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据材料“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旧五代史》注重为尊者讳,强调天人感应;据材料“增设《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等内容。志书整合了旧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为《司天》,并将《郡县志》以表谱的形式进行展示”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新五代史》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宋朝(中国)。据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和“《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可得出政府支持力度和受统治者意志差异影响、编撰者的个人因素;据材料“他还在书中常以“呜呼”发论,采用夹叙夹议、直言褒贬的形式,发表对历史的看法。”可得出史学思想的发展;据所学知识可知,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或者理学的兴起和发展或者儒学由经学转为理学、社会环境的变化。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裔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在研究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农经济时,提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类型,并借用“内卷化”一词来描述农业经济增长和商品化。因人口压力大导致土地劳动投入过密,单位劳动投入报酬严重递减,劳动边际生产率降低,由此形成了“农业内卷化”,并导致农村不会出现结构性质变,而只能勉强维持在糊口水平。而明清商品经济主要由小农生产推动,因此贸易也仅限于小农、零售商和商人之间的小规模单向流通。这一“内卷化”的经济只是无发展、有增长的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摘编自张继焦等《中国经济社会变迁——内卷还是发展》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传统因素制约下明清社会经济缓慢发展。阐述:明清时期,政治上,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对社会政治监控的加强显然不利于社会经济的自由发展;经济上,个体农耕占绝对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及“农本商末”思想的盛行,均制约了商品经济和新的经济因素成长的速度;思想上,程朱理学占主导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限制了人们的创造性,也不利于商品经济和新的经济因素的成长;社会结构上,农民占人口的绝大多数,民族资产阶级尚未产生,富有的商人往往“以末致富,以本守之”,从而不利于工商业者队伍的壮大。总之,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传统因素,从而导致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社会转型。【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明清时期。设问是围绕“明清社会经济发展”这一主题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首先,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美籍华裔历史社会学家黄宗智在研究我国华北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的小农经济时,提出明清时期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一条不同于西方的类型,并借用‘内卷化’一词来描述农业经济增长和商品化。”及所学可得出论题:传统因素制约下明清社会经济缓慢发展。其次,由材料“而明清商品经济主要由小农生产推动,因此贸易也仅限于小农、零售商和商人之间的小规模单向流通。这一‘内卷化’的经济只是无发展、有增长的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及所学知识可知,分别从君主专制空前强化的影响;个体农耕占绝对主导;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的影响;程朱理学占主导及文化专制政策的推行等方面说明。最后,总结升华,明确主旨,明清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和社会结构等各方面均存在着制约商品经济发展的传统因素,从而导致明清社会经济发展缓慢,难以实现社会转型。注意史实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1920年直皖战争后,中央形成以曹锟、张作霖为核心的“太上皇体制”。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奉系假借日本势力,以实行蹂躏中原之野心。1921年末,因奉系支持的梁士诒内阁(亲日)遭到全国反对,直奉矛盾加剧。日本政府指出:“张作霖面从腹诽,阳奉阴违……若能拉拢直系,日中关系将大为可期”;同时强调,若奉系取胜,内外舆论皆会归责为日本援助,若奉系败北,直系也将更加亲美,因此帝国政府应持慎重中立之态,消除列国公使对帝国之误解。1922年5月,长辛店战役后,奉系败局已定,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张作霖各职;张作霖随即宣布独立。在美国顾问建议直军破关追击时,日本政府随即宣布“(帝国)决不允许满铁附属地及租借地内发生任何交战行为。但只要不妨碍满铁及附属地安全,便不得拒绝军队通过”。1922年6月,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规定双方为南北统一而协力;奉军出关,直军不得向东三省进军。——摘编自陈太勇《中立、秘援、布子:日本与第一次直奉战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第一次直奉战争中日本奉行“中立外交”的原因。(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第一次直奉战争的认识。【答案】(1)原因:日本政府与张作霖(奉系军阀)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维护日本在华形象和在华利益的现实需要;英、美等国的牵制;“直强奉弱”的政治格局和为缓和奉系军阀与直系矛盾的需要;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对中国国内局势的考量;对满蒙地区利益的维护。(任答三点即可)(2)认识:名义上是直、奉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军阀混战,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争夺的代理人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统治的程度;直、奉的停战只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调和的结果,也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隐患;无论直、奉都难以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混战大大滞缓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的中国、日本。由材料“张作霖面从腹诽,阳奉阴违……若能拉拢直系,日中关系将大为可期”及所学可得出日本政府与张作霖(奉系军阀)在东北存在利益冲突;由材料“若奉系取胜,内外舆论皆会归责为日本援助,若奉系败北,直系也将更加亲美,因此帝国政府应持慎重中立之态,消除列国公使对帝国之误解。”及所学可得出维护日本在华形象和在华利益的现实需要;英、美等国的牵制;由材料“1922年5月,长辛店战役后,奉系败局已定,北京政府下令免去张作霖各职;张作霖随即宣布独立。”及所学可得出“直强奉弱”的政治格局和为缓和奉系军阀与直系矛盾的需要;由材料“(帝国)决不允许满铁附属地及租借地内发生任何交战行为。但只要不妨碍满铁及附属地安全,便不得拒绝军队通过”可得出对中国国内局势的考量;对满蒙地区利益的维护;由材料“1922年6月,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规定双方为南北统一而协力;奉军出关,直军不得向东三省进军。”及所学可得出华盛顿体系的制约。【小问2】本题是认识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20世纪20年代中国。由材料“1920年直皖战争后,中央形成以曹锟、张作霖为核心的‘太上皇体制’。直系以英、美为后盾,大有武力统一全国之势。奉系假借日本势力,以实行蹂躏中原之野心。”及所学可得出名义上是直、奉争夺国家领导权的军阀混战,实质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争夺的代理人战争;加剧了中国的分裂割据,加深了帝国主义在华殖民统治的程度;由材料“1922年6月,在英、美的斡旋下,直奉达成停战和约,规定双方为南北统一而协力;奉军出关,直军不得向东三省进军。”及所学可得出直、奉的停战只是帝国主义在华利益调和的结果,也为后续军阀混战埋下隐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无论直、奉都难以完成统一全国的目标,其混战大大滞缓了近代中国的发展进程,严重损害了国家和民族的根本利益。河南省多校(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至六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学者在对安徽金寨遗址中的陶器进行研究时发现,在整个大汶口文化中期到龙山文化中期,该遗址生产各类陶器的原料较为固定,如鸭嘴形足鼎均属于加蚌陶,凿形足鼎均为加陶渣陶;不同陶器的成形和修整、装饰也不相同,如夹砂陶均为泥条盘筑成形,泥质陶多为泥条盘筑加拉坯成形。这反映出当时该地区()A.日常生活中普遍使用陶器 B.陶器制作工艺的日臻成熟C.手工业生产呈专业化趋势 D.生产领域分工日趋精细化【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金寨遗址中的陶器,在原料使用和制作流程上较为统一和规范,这反映出当时陶器生产日趋专业化,C项正确。材料只涉及该遗址陶器生产的规范化趋势,与陶器的使用范围无关,排除A项;“日臻成熟”的说法过于夸大,当时仍处于制陶工艺发展的初期阶段,排除B项;材料不涉及当时的金寨在制陶上的分工变化情况,无法得出“分工日趋精细化”的结论,排除D项。故选C项。2.下表分别为秦、汉时期关于“入顷(按顷征收)刍稾(草和秸秆,牲畜的饲料,多用于喂养战马)”的规定。由此可知()《睡虎地秦简》入顷刍稾,以其受田之数,无豤(垦)不豤(未垦的可耕地),(每)顷入刍三石、稾二石……入刍稾,相输度(称量),可殴(也)《张家山汉简》入顷刍稾,(每)顷入刍三石;上郡地恶,(每)顷入二石;稾皆二石……收入刍稾,县各度一岁用刍稾,足其县用,其余令(每)顷入五十五钱以当刍稾。刍一石当十五钱,稾一石当五钱A.汉朝农民赋税负担较为沉重 B.汉朝农村与市场的联系逐渐加强C.汉初统治者放弃了耕战政策 D.商品经济发展左右赋税征收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秦汉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与秦朝相比,汉朝在征收刍稾税上会根据地方每年的用度进行征收量的调整,多余部分则向农民征收钱财,这有利于推动农民向市场销售粮食,以换取缴纳刍稾税所需货币,进而增强农村与市场的联系,B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汉朝将多余的刍稾税换算成货币进行缴纳,材料未涉及秦汉时期货币实际价值的变化情况,无法得知汉朝的这一调整对农民赋税负担的影响,排除A项;汉初实行休养生息并不意味着放弃了耕战政策,只是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调整,排除C项;汉初刍稾税的调整是休养生息政策的衍生,反映了当时战马蓄养量有限影响了政府对刍稾的需求,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且“左右”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D项。故选B项。3.汉武帝临终前,以侍中、奉车都尉(掌御乘舆车)霍光大司马大将军,领尚书事,与车骑将军金日磾(匈奴休屠王之子)、左将军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及丞相田千秋共受遗照辅政;武帝崩,太子袭尊号,时年八岁,“政事一决于(霍)光”。这反映出当时()A.君权强化冲击传统权力体系 B.汉匈民族矛盾日渐缓和C.军功集团长期把持朝政权力 D.外戚干政现象开始显现【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汉武帝时期,作为内侍官职“侍中”“尚书”等职位成为国家权力的中心,而丞相在权力中枢中的地位日益旁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中外朝制度,任用内侍官员参与决策,丞相及其官僚集团成为执行机构;汉昭帝时期,霍光大权独揽正是君权不断强化下,以丞相为核心的传统权力体系边缘化的表现,A项正确;此事件主要围绕汉武帝临终的权力安排以及新君即位后霍光专权等问题展开,重点在于汉朝内部的政治权力分配和运作,并没有涉及与匈奴关系及民族矛盾的具体内容,排除B项;仅从材料无法得知霍光、金日磾、上官桀、桑弘羊和田千秋是否因军功而任职,排除C项;汉朝的外戚干政现象开端于吕后之乱,故外戚霍光专政现象不属于外戚干政的开始,排除D项。故选A项。4.东晋以前,江南文人推崇两汉经学,其庄园修建注重于满足世俗生活的需要,对秀丽山水多熟视无睹;东晋后,江南文人逐渐将山水自然纳入到别墅的结构中,并借此以实现对竹林名士的超越,即在真实的山水自然里体悟生命。这一变化折射出当时()A.儒学的正统地位受到挑战 B.动乱导致避世文化开始出现C.江南地区的文化趋向滞后 D.人口迁移促进区域文化发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东晋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东晋以前,江南文人崇尚经学,强调世俗的荣誉;至东晋后,江南文人日益追求纵情山水,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即文人日益推崇玄学,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永嘉之乱,大量北方士人南迁,推动了北方玄学在南方的传播和发展,即人口迁移促进了区域文化的发展,D项正确;材料反映江南士风由崇尚经学的务实转变追求玄学的精神自由,与儒学的地位受到挑战和江南文化的滞后无关,且“滞后”也不符合实际,排除A、C项;西晋及其以前,已出现避世文化,排除B项。故选D项。5.下表是有关唐朝中后期政府与周边少数民族“绢马贸易”的记载。由此可推知,当时()出处概况《册府元龟》[开元十七年(729年)正月庚戌]骨咄俟斤遣男骨都施来朝,献马二足(匹),授郎将,赐帛三十段《全唐文·敕突厥可汗书》[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往者先(毗伽)可汗在日,每年纳马不过三四千匹,马既无多,物亦易办……此后将马来纳,必不可多,还如先可汗时,约有定准,来使交易《旧唐书·回纥传》自乾元(758~760年)之后,(回纶)屡遣使以马和市缯帛,仍岁来市,以马一匹易绢四十匹,动至数万马。其使候遣继留于鸿胪寺者非一,蕃得帛无厌A.政府日益放宽互市贸易的限制 B.政局变迁影响政府的民族政策C.藩镇割据加剧战马的缺口问题 D.中原与边疆的经济互补性增强【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唐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在与周边少数民族的互市贸易中日益处于被动状态,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安史之乱(755~763年)后,唐朝由盛转衰,并对周边少数民族武装形成一定依赖,唐政府被迫通过“绢马贸易”安抚这些力量,以维护边疆的稳定,即政局变迁影响唐政府对少数民族的统治策略,B项正确。材料反映“绢马贸易”由唐朝主动向被动转变,且这些贸易的主导者始终为官方,排除A项;唐朝乾元之后少数民族回纥虽然与唐朝的“绢马贸易”的数量猛增,但这种贸易是唐朝为了安抚帮助镇压安史之乱的回纥而做的民族政策的调整,与“藩镇割据加剧战马的缺口”无关,排除C项;材料并未强调中原与边疆地区的经济互补关系,与题干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6.下表是唐朝部分官员的出身情况。这反映出当时()阶层群体士族小姓寒素朝廷品官66.2%12.3%21.5%司法官大理寺卿69.84%11.11%19.05%刑部侍郎93.48%6.52%0.00%刑部尚书95.90%3.28%0.82%A.士庶间的政治斗争较为激烈 B.制度革新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C.社会阶层流动性呈减弱趋势 D.门阀士族垄断了政府人才选拔【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官僚群体中,士族占比较高,在部分高级职位中占比甚至达到90%以上,这反映出当时士族政治仍具有较强的影响力,政府虽然实施了科举取士的制度,但难以撼动旧利益格局,B项正确;材料只反映出唐朝官僚队伍中,士庶比例失衡,这与士族的传统优势、制度革新的局限性及社会观念的影响等因素有关,并不能直接论证士庶之间矛盾尖锐,排除A项;唐朝科举制度的推行、商业经济的发展、文化交流与融合以及社会观念的变化等因素共同作用,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打破了士族门阀对仕途的垄断,促进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排除C项;唐朝实施科举制,将选官权收归中央政府,D项与史实相悖,排除D项。故选B项。7.宋仁宗庆历八年(1048年),有官员上书称:“太祖训齐诸军,法制甚严,军人不得衣皂(下级官吏衣服),但许衣褐(粗布短衣),其制不得过膝,岂有红紫之服……今则诸军帅从卒,一例新紫罗衫、红罗抱肚、白绫袴、丝鞋,戴青纱帽,拖长绅带,鲜华烂然,其服装少敝,固已耻于众也。一青纱帽,市估千钱,至于衫裤,盖一卒之服,不啻万钱。”这折射出当时()A.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 B.崇文抑武政策出现了松动C.消费观念和社会审美的剧变 D.经济发展影响了社会风气【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宋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宋仁宗时期,军人着装抛弃传统粗布短衣,追求精致奢华,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由于宋朝商品经济繁荣发展,推动了社会奢侈之风的流行,D项正确;程朱理学倡导“存天理,灭人欲”,提倡生活节俭,材料中的现象与程朱理学的这一理念相悖,且程朱理学被确立为官方哲学的时间是在南宋末年以后,与材料时间也不符,排除A项;材料反映出宋朝官员反对军人着装的逾矩,军人着装逾矩问题是受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崇文抑武在宋朝官场仍被恪守,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军人着装的逾矩问题,体现的是奢靡消费观念的盛行,社会审美发生剧变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C项。故选D项。8.唐、宋史书对边疆及周边少数民族的记述多为单独立传或整合为一篇,如《旧唐书》有《突厥传》《回纥传》《东夷传》等,《宋史》有《蛮夷列传》等;《元史》则仅在《地理志》中介绍了各省民族,《元史·外夷传》中所记仅为高丽、日本、安南等朝贡体系下的诸国。这一变化反映出元朝()①疆域扩大影响了朝贡体系范围②政府强化了对边疆地区的管理③民族交融推动了史书体例创新④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A.①② B.②③ C.②④ D.③④【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宋史书将周边少数民族归类为“夷”;《元史》中“夷”逐渐专指朝鲜、日本、越南等藩属国或周边国家,传统的少数民族逐渐被纳入到地方社会地理之中,而非专以“夷”表示,这反映出当时元朝政府对边疆少数民族控制的加强,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进一步发展,因此②④符合题意,C项正确;材料与“朝贡体系”无关,①错误,排除A项;史书体例主要包括编年体、纪传体、纪事本末体、国别体、断代史和通史,材料与之无关,③错误,排除BD项。故选C项。9.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各类小说多掺杂诗歌,与前后散文协同叙事,呈现出散韵结合、诗文并存的特征。如李渔的《十二楼》每篇开头都有诗词来引发议论,且能紧扣小说主题而成为正文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现象()A.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 B.源于明清理学思想的发展C.降低了小说的叙事能力 D.使小说迈入高雅艺术范畴【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明清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小说中散韵结合、诗文并存的现象反映了多元文化的互动。这种互动体现在文学体裁的融合、文化元素的交融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等方面,丰富了小说的内容和形式,使小说具有更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A项正确;这一现象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人参与到小说创作中,推动了小说向着诗文并存的方向发展,排除B项;明朝及清朝前中期小说中散韵结合、诗文并存,通过丰富叙事层次、增强叙事感染力和拓展叙事空间,使小说更加生动、深刻和富有魅力,故这一现象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小说的叙事能力,排除C项;小说属于市民文学,并随着时代发展,诗歌也逐渐从小说中褪去,排除D项。故选A项。10.下面为清朝甘肃省各知府籍贯分布柱状图。这可用来说明当时()A.清廷恪守满汉分治的治国策略 B.地缘是影响官员任免的主要因素C.多元因素影响清朝官员的任用 D.户籍制有效强化了中央集权统治【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清朝甘肃知府中,满洲籍官员占比最多,其次是中原和南方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以及临近甘肃、文化习俗具有一定相似性的陕西地区,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清朝少数民族政权性质、区域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地缘等多元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清朝甘肃知府籍贯分布出现不均衡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满人在地方官员任命中占据较高的比重,并不涉及满人官员与汉人官员任用和分工的差异问题,即与满汉分治无关,排除A项;陕西、山西籍官员在甘肃知府中占比较高,反映出地缘对官吏任用具有一定影响,但“主要因素”的说法过于夸大,排除B项;知府的籍贯分布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如官员选拔制度、地域文化、家族背景等,不能简单地将其与户籍制度对中央集权的强化作用联系起来,排除D项。故选C项。11.近代一位英国士兵在日记中写道:“这真是在战争中出现的一种不可思议的现象:在一个地方,我们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在另一个地方,我们竟用真刀真枪和他们打个你死我活;可以说没有先例能和这次战争对比,它所加于(中国)老百姓的困苦是这样少,所给予他们的恩惠是这样多”。这表明()A.殖民者意图掩盖战争性质 B.晚清社会主要矛盾出现转变C.民众态度主导战争的走向 D.英国注重对清廷开展舆论战【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近代中国。从材料中可看出英国士兵将侵略中国的行为视为“伸出右手和本地人谈交情”“它所加于(中国)老百姓的困苦是这样少,所给予他们的恩惠是这样多”,这显然是在美化侵略战争,掩盖了鸦片战争的侵略本性,A项正确;当时社会主要矛盾仍是农民阶级与封建地主阶级间的阶级矛盾,排除B项;在近代的战争中,尤其是西方列强发动的侵略战争中,战争的走向主要是由列强的侵略野心、军事力量对比、政治外交策略等因素决定的。民众在战争中往往是被动承受者,即使有反抗行为,也通常是在列强侵略压迫下的自发反应,其力量往往不足以主导战争的走向。而且英国士兵的描述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和片面性,不能作为客观判断战争走向由民众主导的依据,排除C项;材料是英国士兵的日记,与“舆论战”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12.1862年,中央开始部分地允许各省以票号(通过“酌盈济虚,抽疲转快”的办法运转;汇兑额度较大时,则通过收购当地白银的办法完成汇兑业务)汇兑京饷(各省向朝廷上交的饷银)、协饷(政府从有余部分省份的钱粮指拨一部分用于不足省份)。下图为1862~1888年各省向中央汇兑款项金额统计情况。这可用来说明()A.票号成为晚清政府重要的财政支柱 B.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具有曲折性C.中央注重对国家经济控制力的维护 D.清政府推动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晚期(中国)。根据图表可知,晚清虽然出现票号汇兑各地饷银的现象,但这一行为屡屡中断,结合材料“汇兑额度较大时,则通过收购当地白银的办法以完成汇兑业务”可知,票号汇兑各地饷银虽然便捷了中央对各地饷银的收缴,但也出现中央收缴的饷银并非来自各地,而是来自直隶等周边各省,这不仅会导致地方保有大量白银,也会加剧直隶等周边省份的银荒,不仅不利于周边货币价值体系的稳定,也易使政府对地方经济控制力降低,票号汇兑白银现象的屡屡中断,反映出中央政府对维护国家经济控制力的重视,C项正确。票号只承担饷银汇兑业务,而非向政府财政直接提供白银,排除A项;票号属于中国传统的金融业务,现代金融业务的代表是银行,排除B项;1862年时清政府还未放宽民间设厂的限制,更不可能用汇兑的银两来发展民族工业,民族工业初步发展的时间是在甲午战后,排除D项。故选C项。13.1898年,康有为指出:“泰西之述亚当、夏娃,日本之述开国八神,亦同此义(夏、商、西周三代),皆渺茫不可考者也。其(孔子)云三王之事‘亿不识一’,亦可为三代无征之证”。这一言论旨在()A.宣扬西方的启蒙思想 B.指明中西传统文化的局限性C.批判传统的史学研究 D.破除“恪守祖训”的思想束缚【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康有为认为中国夏、商、西周三代的历史和欧、日的神话传说一样,是不可考据的,孔子所说“三王”之事也是无稽之谈,这一思想意在否定儒学效法先王的理论基础,为其仿照西方变法图强做思想铺垫,D项正确;西方启蒙思想只是他在变法过程中借鉴的一部分资源,并非他这一言论的核心意图,排除A项;材料中康有为指出了中西传统文化均存在“不可考”的问题,但指出这种“不可考”的真正意图在于破除“恪守祖训”的思想束缚,以便于进行维新变法,而非指明中西传统文化的局限性,排除B项;材料与“史学研究”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4.1910年10月,资政院议员认定军机大臣对湖南公债案的处理违法,要求其按照立宪国惯例到院接受质问。议长溥伦在邀请军机大臣时婉转劝道:“(资政院)每次表决之案,政府不能通过,又不能解释不能通过之理由,无怪各议员有此举动。”这反映出()A.政治体制改革任重道远 B.军机处仍是国家权力核心C.社会舆论影响政局变化 D.民主政治建设的成效显著【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910年的中国。根据材料“(资政院)每次表决之案,政府不能通过,又不能解释不能通过之理由,无怪各议员有此举动”可知,资政院在国家事务处理上深受政府掣肘,相关法案难以通过实施,这反映出清末立宪道路艰难,A项正确;军机处并非法定机构,且封建王朝国家权力核心始终是皇权,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资政院议员对军机大臣违法行为要求质问,与“社会舆论”无关,排除C项;“成效显著”的说法过于夸大,且资政院众多议案无法通过,反映了当时资政院有名无实的现状,排除D项。故选A项。15.民国初期,政府将几何画纳入师范学校图画课程必须教学的内容和师范生必须掌握的基本技能。1917年,政府又将由国内学者编撰的《几何画》《新制用器画》(用绘图仪器绘制几何图案)等书纳为中学和师范学校的选择性教材。这些举措()A.利于提升义务教育普及水平 B.迎合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C.旨在促进学生综合素养提高 D.体现了西式教育居主导地位【答案】B【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目的题、本质题,时空是民国初期。根据材料可知,民国初期,政府在学校大力发展几何画,鼓励学生用绘图仪器作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近代工业化的背景下,工程图在社会各行业都有所涉及,尤其是工矿行业,政府大力在学校推广这些学科,意在为社会工业化发展培养相应的人才,B项正确;材料中涉及的是师范学校的教学内容及教材的变化,但当时的教育不属于义务教育,排除A项;材料只涉及绘画一个方面,并不涉及其他课程,“综合素养”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C项;从材料中无从得知以几何画为代表的西式教育在当时教育中所占的地位,排除D项。故选B项。16.1914年,陈独秀指出:“爱国者何?爱其为保障吾人权利谋益吾人幸福之团体也。自觉者何?觉其国家之目的与情势也。是故不知国家之目的而爱之则罔,不知国家之情势而爱之则殆”。这一言论意在()A.阐明新文化运动的初衷 B.批判君主专制制度C.强调开启民智的重要性 D.宣扬国家至上理念【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时空是1914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陈独秀提出关于“爱国者”与“自觉者”的定义,实际上是在引导民众去思考国家的目的和情势,因此,陈独秀的这一言论意在强调开启民智的重要性,以促进民众的觉醒和国家的进步,C项正确;新文化运动的初衷主要是提倡民主与科学,反对封建旧文化,唤起民众的觉醒,进行思想启蒙等。而这段言论主要是在探讨爱国的真正含义以及启发民众加强对国家目的和情势的认知,重点在于激发国人的爱国自觉意识,让人们理性地去爱国家,并非直接针对新文化运动的那些核心主张来阐明其初衷,且此时新文化运动尚未开始,排除A项;“1914年”处于袁世凯专制统治时期,但袁世凯当时并没有称帝,不能将其统治称之为“君主专制”,排除B项;陈独秀的言论主要是在引导国人理性地认识国家,明白爱国不是盲目之举,要清楚国家与个人权利、幸福的关系,以及了解国家的目的和情势,所以这一言论不是意在“宣扬国家至上的理念”,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夏商周时期,“国”基本以聚居区为限,“国”之间并不接壤,边远地区被视为不毛之地,是放逐与隔离罪人的空间。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不断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边县,并有意识地迁徙人口以取代原住民。其途径兼有谪、募两种。前者是以赦免之罪人迁实新地;后者则是以优惠政策吸引民众,包含赐爵、复(免徭役、赋税)等。材料二时期政府移民实边的举措秦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向河南地及岭南移民;罪人不足用时,则“先发吏有谪及赘婿、贾人,后以尝有市籍者,又后以大父母(伯父母)、父母尝有市籍者,后入闾,取其左(贫民)”,同当地百姓杂居进行垦殖事业汉“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慕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武帝时,在西域开创军屯,即由戍卒(成丁所须履行的徭役)从事垦殖隋唐聚拢内迁部族,封投其首领,设置羁縻府州;依托府兵制,征发兵卒前往边地屯田。开元后,政府于诸色征行人内及客户中招募,取丁壮情愿充健儿长住边军者;到达驻防地后,可以给募兵“家口二人粮”,第二年则只给募兵本人衣粮,逐步实现屯兵的自给宋实边的需求较低,移民实边的举措较少元明清在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大力开展军屯和民屯,前者以军人为主,有军籍,父子相继,世代相袭;后者则为“移民就宽乡,或召募,或罪徒者为民屯,皆领之有司”,除招募外,其他两种形式皆具有强制性——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张冠梓《中国古代实边的演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相对于夏商周时期国家边疆理念变化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移民实边举措演进的特点,并简述其历史意义。【答案】(1)原因: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诸侯兼并战争的加剧和维护边疆安全的现实需要;土地和农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在继承中发展;始终由政府主导;方式逐渐由多元转向以屯田为主;由维护边防安全转为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深受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政府注重给予移民一定的物质和政策保障。(任答四点即可)历史意义:巩固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与内地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任答2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开始不断在新征服地区设立边县,并有意识地迁徙人口以取代原住民。”,可归纳为诸侯兼并战争的加剧和维护边疆安全的现实需要;还可从生产力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张、土地的经济价值和综合国力价值等角度分析,如可具体阐述为生产力的发展,社会活动范围的扩大;土地和农业是综合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第一小问特点:根据材料二“秦时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武帝时,在西域开创军屯”、“隋唐时聚拢内迁部族,封投其首领,设置羁縻府州;依托府兵制,征发兵卒前往边地屯田”,可归纳为在继承中发展;始终由政府主导;根据材料二“秦时采取‘徙谪,实之初县’的措施”、“汉时先为室屋,具田器,乃募罪人及免徒复作令居之;不足,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慕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隋唐时聚拢内迁部族,封投其首领,设置羁縻府州;依托府兵制,征发兵卒前往边地屯田。”、“元明清时在西北、东北、西南等边疆地区大力开展军屯和民屯”可归纳为方式逐渐由多元转向以屯田为主;深受国家政治局势的影响;由维护边防安全转为兼顾社会经济发展;根据材料二“可以给募兵‘家口二人粮’,第二年则只给募兵本人衣粮,逐步实现屯兵的自给”“募以丁奴婢赎罪及输奴婢欲以拜爵者;不足,乃慕民之欲往者。皆赐高爵,复其家”,可归纳为政府注重给予移民一定的物质和政策保障。第二小问历史意义:可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民族交融、促进民族国家的发展、社会稳定、为后世治理边疆提供经验等方面总结。具体可阐述为巩固和推动了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促进了民族交流融合,推动了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促进了边疆地区的开发和与内地社会的协调发展,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为后世边疆治理提供了丰富的经验和启发。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完成卷帙一百五十卷。其材料采摭五代十国实录注记与范质《五代通录》等书而成,形式与《三国志》类似,将五代各自独立,先作本纪,后为列传,前者内容“凡除官自宰相至于刺史,皆书于本纪,几同腐烂朝报。”书后置《天文志》《历志》《五行志》《礼志》《乐志》《食货志》《刑法志》《选举志》《职官志》《郡县志》十志。其文体平弱,罗列事实,内容上多记载灾异祥瑞一类的史事。《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该书将梁、唐、晋、汉、周五代的本纪、列传分别贯通为一,并增设《死节传》《死事传》《义儿传》等内容。志书整合了旧史中的《天文志》《历志》《五行志》为《司天》,并将《郡县志》以表谱的形式进行展示。欧阳修剔除了旧史中有关祥瑞、梦兆、鬼神怪异等的史事以及佛道之学,并强调“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此外,他还在书中常以“呜呼”发论,采用夹叙夹议、直言褒贬的形式,发表对历史的看法。赵翼就评价说:“自《三国志·魏纪》创为回护之法(指掩盖曹操墓权的行迹),历代本纪遂奉以为式,延及《旧唐书》《旧五代史》,犹皆尊之……直至欧阳公作《五代史》及修《新唐书》,始改从《春秋》笔法,以寓褒贬。”——摘编自姜海军《新旧〈五代史〉编纂异同之比较》(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的差异。(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五代史》和《旧五代史》差异形成的历史原因。【答案】(1)差异:《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前者体例是断代史,后者体例为通史;前者内容繁琐,强调史实记述,后者内容精简,注重史学的致用性;前者史料多为前朝文献史料,后者史料来源更加广泛多元;前者注重为尊者讳,后者则强调秉笔直书;前者强调天人感应,后者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任答四点)(2)原因:政府支持力度和受统治者意志差异影响;北宋王朝的巩固和发展;史学思想的发展;儒学复兴运动的兴起(理学的兴起和发展;儒学由经学转为理学);社会环境的变化;编撰者的个人因素。(任答三点,言之有理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宋朝(中国)。据材料“《旧五代史》由宋太祖朝宰相薛居正监修,历时一年余”可得出《旧五代史》是官修史书,撰写时间短;据材料“《新五代史》是欧阳修历时近二十年删繁《旧五代史》内容,兼采南唐、吴越、北汉等地史料以及金石材料而撰成的史书”可得出《新五代史》是私修史书,撰写时间长;据材料“形式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