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武帝时期,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参加廷议的人,依讨论问题性质各有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制度设计()A.为提高国家统治效能创造了条件 B.意在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C.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D.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在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大事基本采取廷议的方式,并且对参加廷议的人员要求全面,如两千石熟悉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博通古今等,这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国家统治效能,A项正确;材料中的设计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材料主要侧重于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排除C项;“协调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为了应对地方的吏治腐败,明朝实行巡按制度、督抚制度,没有涉及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排除C项;对地方监察加强,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3.法国学者费尔南在研究地中海政治秩序时指出:“商业经济的‘自由’和不可持续特质,使地中海帝国无法像大陆帝国那样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地理版图的碎片化分布,使帝国不得不依赖掌握经济特权的商贾群体对政治的普遍参与来凝聚力量。”该学者旨在说明()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B.地中海帝国建立集权体制的必然性C.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特征的相关性 D.大陆帝国对商贾参与政治的依赖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学者费尔南认为,地理版图的碎片化使得地中海帝国采取了允许商贾群体参政的体制,大陆帝国则可以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表明地理环境影响政治体制,C项正确;据材料“商业经济……使地中海帝国……不得不依赖掌握经济特权的商贾群体对政治的普遍参与来凝聚力量”可知经济基础与政治文明特征具有相关性,表明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而非两者相对独立,排除A项;据“地中海帝国无法像大陆帝国那样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可知,材料本意是地中海帝国无法建立集权体系,而非必然建立集权体系,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地中海帝国而非大陆帝国依赖商贾参与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4.1832年之前,英国两大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各自领导权主要是由土地贵族和乡绅把持,以大贵族为核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成为党派关系结合的重要纽带”。1721-1832年,英国的22位首相中有13位是来自上院的土地贵族,在1780年至1820年的内阁成员中,一半以上是上院贵族。当时英国的这一情况表明()A.民主政治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 B.民众基本权利缺乏保障C.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利斗争激烈 D.政党阶级属性渐趋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1832年之前英国两大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的领导权主要是由土地贵族和乡绅把持,首相和内阁成员很多都是上院贵族,表明贵族仍然享有政治特权,对政治有明显影响力,体现了当时英国民主政治的贵族色彩,A项正确;当时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民众基本权利有所保障,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贵族控制两大政党领导权,而非两党间或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土地贵族影响英国政治,而非两党的阶级属性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5.下面是中国著名版画家力群于民国三十六年创作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这一作品反映了()A.“三三制”原则得到有效贯彻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C.执政基础的扩大 D.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探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根据题干“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这体现了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探索,D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土地革命”与题干“人民代表选举大会”不符,排除B项;1947年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还不是执政党,排除C项。故选D项。6.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并随着时代不断调整优化,如1978年五届全国政协取消“合作社”界别;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九届全国政协改“对外友好团体”为“对外友好界”;十届全国政协改“社会救济福利团体”为“社会福利界”。这些界别的变化()A.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B.反映出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折射出政协制度职能的转变 D.体现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取消‘合作社’界别”“经济界”“社会福利界”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协中“经济界”“对外友好界”等基本组织单元的设立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协基本组织单元的变化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协的调整优化,但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协的职能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协商制度的调整,而非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化,排除D项。故选A项。7.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强制拆散大家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家实力,A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与激发斗志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奖励军功推动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非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8.康有为明确称“(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则“天下古今大小一切”事皆应纳入孔子改制范围之内,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万木草堂口说》中他称“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康有为的这一思想()A.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B.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C.扩大了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 D.体现出对儒学的理性反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强调孔子改制的重要性,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与维新思想关系不大,排除A项;维新变法并未扩大到群众,因此并未扩大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理性反思”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这体现出汉初()A.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监管C.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 D.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出督州为刺”“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出于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对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是很清楚的,重视对地方的监管,一开始就把它置于重要地位,并使之不断完善,B项正确;“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此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御史对地方的监察,而非诸侯王势力,排除C项;材料侧重于监察,并未反映“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是否得到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朝时期,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据此可知,唐朝()A.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 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皇权C.中枢机构设置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可知,唐朝御史台之下设置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下属机构,各掌具体不同的监察事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宋代台谏合一,时间不符,材料也未涉及,排除B项;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不是中枢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明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秦朝“五善五失”“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世、责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唐朝“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翟进贤良,为选司之最”清朝“四格八法”“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A.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B.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C.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D.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唐朝、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五善五失”“四善二十七最”“四格八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标准包括对官员品德、业绩等方面的考核,反映出统治者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核的标准,并未体现官员考核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标准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儒家伦理在汉朝就已占据支配地位,无法反应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中世纪的法国国王以个人意愿任意任用政府官员,1830年革命后的七月王朝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正式开始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法国选官制度的变化()A.从源头上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B.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滋生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D.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法国。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改进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作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C项正确;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保证”说法夸大,排除A项;避免腐败仅仅靠优化官员选拔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官员监察等,排除B项;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世纪中后期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13.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情况的出现()A.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有效推动了两官分途机制的确立C.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 D.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政治家自主任命高级文官,对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决定权,促使高级文官不得不响应政治领导人所在党派的政策,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D项正确;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少数高级文官受到政治家的影响不会根本上改变文官制度的上述特性,排除A项;两官分途机制指的是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在产生方式、任用条件、职责范围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互相之间不能交替任职,两官分途机制是文官制度实行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确立,排除B项;权力制衡是西方政治体制的核心特点,少数高级文官的情况变化不足以打破权力制衡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学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如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理化、法制、财政、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还具体规定了学堂各级毕业生的选录方法,如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和州同用。这些规定表明,清末()A.基本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 B.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新旧并存色彩C.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得以奠定 D.学堂选官已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理化、法制、财政、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和州同用”可知,清末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的新旧并存色彩,B项正确;清朝没有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排除A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1905年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5.1928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成为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此后到1943年以前,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这体现了()A.国民政府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 B.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C.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 D.最高考试权具有独立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党务机关,考试院是国家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加强了国民党对考试院和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等的控制,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B项正确;考试院的最重要职能是官员选拔,而非监察,排除A项;文官常任有利于保障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材料主旨不是“文官常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考试院和考试权与其他国家机构和国家权力的关系,未强调考试院独立行使考试权。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党权的干涉,考试院在行使考试权时面临着种种困境,不能真正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16.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规定公务员可通过领导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打破基层职级晋升的“天花板”,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公务员职级层数由原有的8个层级增加到12个层级。这一改革()A.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 B.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C.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D.体现出党管干部原则具有法律保障【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19年中国。根据材料“公务员可通过领导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形成职务与职级两个晋升通道,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让那些不能晋升职务的公务员,也可以通过晋升职级获得合理的待遇与尊严,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A项正确;“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说法绝对,排除B项;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体现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完善,“党管干部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的三大治世,一是成康之治,二是文景之治,三是贞观之治,突出表现为政治上风清气正、吏治清明。成康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治政理论,主张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为吏,周成王临终仍嘱咐其子要“务在节俭,毋多欲”。汉文帝施行以德化民、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亲率群臣农以劝之”,以示爱民之心。贞观年间,唐太宗治吏态度鲜明,明确表示“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监察机制。历史上王朝兴衰治乱的规律表明,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则治道兴。——摘编自孙德魁《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治世时期的吏治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答案】(1)吏治特征:注重改善吏治;选吏坚持以德为先;要求官员节俭、重农、爱民、廉洁、公正;完善考核监察机制,加强官员管理。(2)关系:吏治状况直接影响治世兴亡;吏治的核心是民心向背。【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吏治特征: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三大治世,一是成康之治,二是文景之治,三是贞观之治,突出表现为政治上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并结合所学得出注重改善吏治、吏治清明;据材料“主张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为吏”得出选吏坚持以德为先;据材料“务在节俭,毋多欲”“以德化民、与民休息”“重视农业生产”“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得出要求官员节俭、重农、爱民、廉洁、公正;据材料“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监察机制”并结合所学得出完善考核监察机制,加强官员管理。【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关系:据材料“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则治道兴”得出吏治状况直接影响治世兴亡;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注重加强官员管理,改善吏治,目的是改善百姓生活、争取民心,故可得出吏治的核心是民心向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改革成败模式。改革类型特征示例成功模式高效执行模式能够高要求的执行多项措施,重点在于凝聚主体力量并规范执行过程文景之治时内外威胁不大,皇帝主导整个变革,广纳人才并稳定同盟,最终富国安民集中执行模式主导者选定某些领域集中执行某几项措施明成祖夺权后急于稳固根基,集中力量疏通大运河、编撰大典及控制诸侯,最终开拓了边疆又稳定了国家失败模式弱执行模式主导者难以贯彻高执行要求,无论是少措施的小变革,或是多措施的大变革,都未能实现原目标清末“新政”涉及教育、实业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执行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最终失败强创新模式变革多项措施又加大创新力度由于存在派系斗争,王安石遭到重重阻挠,虽然同盟力量不足,但他还是决定大刀阔斧,开创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制度——摘编自潘玲珑《中国历代改革的成与败因素探源》根据以上材料,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成功和失败的改革模式背后蕴藏着一定的规律。阐述: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改革和变法是永恒的时代主题。虽然历朝历代的改革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但成败的背后仍有一些规律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改革打破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藩篱,更重要的是切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链条。纵观历史上的改革,无论成败,几乎都涉及利益的调整。其次,成功的改革,无一不是刚柔并济、谋定后动、循序渐进且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凝聚力。集中主体可以凝聚力量,比如明成祖称帝后集中力量完善南北交通和控制诸侯,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反之,失败的改革,往往有过于集中推出大量改革措施而急于求成的问题,如,戊戌变法短短百日就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操之过急且不分重点,而其中改革科举一项甚至阻断了当年与康梁一起“公车上书”的同盟者的晋升之路,从而使得顽固派迅速反扑;失败的改革还可能与人才不足、执行不力、孤立无援有关,如王安石变法树立了巨大的对立面,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总之,透过历代变法成败背后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既能以史为鉴,又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代和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问题“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可知,可以选择部分或整体角度来拟定观点。仔细阅读表格信息“成功模式”或“失败模式”或整体来拟定其中一个观点,例如:成功的改革基于改革者高效和集中力量所采取的实践。或者失败的改革基于改革者低效和不切实际的改革,或者成功和失败的改革模式背后蕴藏着一定的规律。结合所学从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变法或改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来论证论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归纳总结。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之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日益突出,各自为政现象逐渐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的办法是合署办公,所以唐朝在门下省置“政事堂”以加强合作。三省首长专掌军国事务,位高权重,这种现象为君主所忌讳。于是皇帝最初增设“参知政事”以削弱三省首长,后于贞观十七年增“同三品”以排斥尚书仆射,于永隆二年增“同平章事”以疏远中书令、侍中。皇帝还设置以宦官充任的宦官枢密使、以朝官充任的士人枢密使,以宣传机密诏奏。至此,枢密使实际上已是与政事堂并立的宰相机构。在封建社会,出令权从来只属于君主,不属宰相;只属宫官,不属朝官。宫官中书变成朝官之时,君主就必须另置宫官取代中书并掌制令出令。唐中书之制令出令权主要是被宫官翰林学士分割的。因“制诰之本,出自王言”,中书省代君主出令,门下省居然审查而封驳之,这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因此,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知非不正。后来,君主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并于唐末废止。至此,三省制在唐初期、中叶逐渐遭到破坏,渐而废止了。——摘编自高新才《论唐代三省制的形成与消解》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建立分权制的政府,成为获得独立的美国人的普遍愿望。于是邦联时期的美国遵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建立了分权体制。但是各州的分权体制中只有分权,没有制衡,而且权力分配亦不均衡,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了立法机关。各州立法机关不断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甚至经常出现违宪情况。而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的时候,在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深刻的矛盾。正是在纷纷扰扰中,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确定了三权分立制,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享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形成的过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三省制的变革,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三省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不同。【答案】(1)变革:设立“政事堂”实行三省署办公;增设“参知政事”“同三品”等以削弱三省首长;设置枢密使宣传机密诏奏分割宰相权;设翰林学士分割中书省制令出令权;分散直至废止门下省封驳权。弊端:三省制遭到破坏,行政效率降低;皇权加强,相权削弱;容易导致宦官专权。(2)原因: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理论的影响;邦联制的基础;借鉴各州分权制衡体制不健全的经验教训;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利益冲突;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避免独裁、保障民主和州权的需要。不同:唐朝三省制是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来源于君主,实行决策、审议、执行上的分工,不能真正实现行政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权力来源于宪法,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有利于避免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代中国。变革:据材料“在门下省置‘政事堂’以加强合作”得出设立“政事堂”实行三省署办公;据材料“三省首长……位高权重……于是皇帝最初增设‘参知政事’以削弱三省首长,……增‘同三品’以排斥尚书仆射,……增‘同平章事’以疏远中书令、侍中”得出增设“参知政事”“同三品”等以削弱三省首长;据材料“设置以宦官充任的宦官枢密使、以朝官充任的士人枢密使,以宣传机密诏奏。至此,枢密使实际上已是与政事堂并立的宰相机构”得出设置枢密使宣传机密诏奏分割宰相权;据材料“中书之制令出令权主要是被宫官翰林学士分割的”得出设翰林学士分割中书省制令出令权;据材料“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并于唐末废止”得出分散直至废止门下省封驳权。弊端:据材料“三省制在唐初期、中叶逐渐遭到破坏,渐而废止了”得出三省制遭到破坏;据材料“削弱三省首长”“君主出令”得出皇权加强,相权削弱;据材料“以宦官充任的宦官枢密使”得出容易导致宦官专权。结合所学,三省之间互相制约导致政治系统内部的严重内耗,造成行政效率的低下。【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美国和唐代中国。原因:据材料“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得出启蒙思想家“三权分立”理论的影响;据材料“邦联时期的美国遵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建立了分权体制”得出邦联制的基础;据材料“各州的分权体制中只有分权,没有制衡,而且权力分配亦不均衡,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了立法机关。各州立法机关不断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甚至经常出现违宪情况”得出借鉴各州分权制衡体制不健全的经验教训;据材料“在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深刻的矛盾”得出美国社会的多元性和利益冲突,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矛盾斗争的结果;结合所学从必要性方面分析,得出避免独裁、保障民主和州权的需要。不同:从性质、内容、影响等方面分析。唐朝三省制是封建国家的政治制度,权力来源于君主,实行决策、审议、执行上的分工,不能真正实现行政分权,加强了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美国三权分立体制是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制度,权力来源于宪法,实行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有利于避免独裁、保障资产阶级民主。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众多的文化、宗教和种族,使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千差万别。联邦政府的几百名国会议员、一位总统和九名大法官和几千名政治任命官员,是远远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公众众多的愿望和要求。许多利益集团便把他们“游说”的目标在对准国会议员的同时,也对准了许多职业官僚。与此同时,总统希望利用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限制和排除其他政府政治势力(特别是国会)对官僚的“介入”,国会和最高法院也利用文官制度和官僚政治限制和抗衡总统的行政权扩展。材料二自1883年职业文官制度建立以来,职业官僚就在“功绩制”和一系列文官法律的保护下,发展他们的规模,扩展他们的势力,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在美国联邦政府中,他们不仅是有知识和技术的“精英”,而且是长期任职,从不更换的“幕后总管”。国家经济的兴盛与衰落,政治的更迭与动荡,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稳定。——以上材料均摘编自石庆环《行政集权:现代美国官僚政治研究》(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美国“职业官僚”制的特点,并结合所学说明其形成的主要原因。(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职业官僚”制的消极影响。【答案】(1)特点:利益集团对职业官僚“游说”广泛;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对职业官僚的利用和限制;职业官僚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职业稳定,不受政治更迭和动荡的影响。主要原因:美国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的多样性;联邦政府官员数量有限,难以准确表达公众愿望和要求;文官制度和法律的保护;职业官僚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2)消极影响:可能导致政治权力的失衡,削弱民主制度;职业官僚可能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影响政策的公正性;职业官僚的稳定地位可能导致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美国。特点:据材料“许多利益集团便把他们‘游说’的目标……对准了许多职业官僚”得出利益集团对职业官僚的“游说”广泛;据材料“总统希望利用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限制和排除其他政府政治势力(特别是国会)对官僚的‘介入’,国会和最高法院也利用文官制度和官僚政治限制和抗衡总统的行政权扩展”得出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对职业官僚的利用和限制;据材料“职业官僚……发展他们的规模,扩展他们的势力,并逐步形成一个独立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得出职业官僚形成独立的社会阶层和利益集团;据材料“长期任职……政治的更迭与动荡,都不会影响到他们的职业稳定”得出职业稳定,不受政治更迭和动荡的影响。主要原因:据材料“美国是一个由移民组成的国家,众多的文化、宗教和种族,使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千差万别”得出美国社会利益和社会要求的多样性;据材料“联邦政府的几百名国会议员、一位总统和九名大法官和几千名政治任命官员,是远远不能够准确地表达公众众多的愿望和要求”得出联邦政府官员数量有限,难以准确表达公众愿望和要求;据材料“一系列文官法律的保护”得出文官制度和法律的保护;据材料“有知识和技术的‘精英’”得出职业官僚自身的知识和技术优势。【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代和现代美国。消极影响:据材料“总统希望利用文官的政治‘中立’原则限制和排除其他政府政治势力(特别是国会)对官僚的‘介入’,国会和最高法院也利用文官制度和官僚政治限制和抗衡总统的行政权扩展”可知,“职业官僚”影响和参与总统、国会和最高法院的权力斗争,可能导致政治权力的失衡,削弱民主制度;据材料“许多利益集团便把他们‘游说’的目标……对准了许多职业官僚”得出职业官僚可能被利益集团说服,成为特殊利益集团的代表,影响政策的公正性;从“职业官僚”长期任职的弊端方面分析,得出职业官僚的稳定地位可能导致官僚主义和效率低下。河北省沧州市2024-2025学年高二上学期9月月考历史试题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选择性必修1第一单元~第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汉武帝时期,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参加廷议的人,依讨论问题性质各有不同,但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汉武帝时期的这一制度设计()A.为提高国家统治效能创造了条件 B.意在对君主权力进行限制C.有效提升了政府行政决策的效率 D.协调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影响题、目的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内朝由大将军、尚书令、侍中或尚书令兼领尚书事主持集议”“外朝由君主制诏,丞相御史因事遵旨召集廷臣议事”“在通常情况下由公卿列侯、二千石(司隶校尉、三辅长官)、大夫、博士等人参加”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朝国家大事基本采取廷议的方式,并且对参加廷议的人员要求全面,如两千石熟悉地方情况、大夫掌议论、博士博通古今等,这有利于促进决策的科学性,提高国家统治效能,A项正确;材料中的设计是为强化君主专制服务,排除B项;材料主要侧重于行政决策的科学性,仅从材料无法判定效率是否得到有效提升,排除C项;“协调了”一词,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A项。2.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指出,河南数岁蝗旱水灾为民患,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坐视民病而不留意,何补于用?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明朝的这一措施体现出()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 B.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激化C.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 D.郡县长官行政权力削弱【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牧民者多失抚字,甚者又侵渔剥削之,而按察司官未尝有一人言者”“之后逐渐形成巡按制度、督抚制度”“巡按御史和督抚是中央派往地方的监察官员,直接对皇帝负责”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一举措加强了对地方官员的监察,体现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加强,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未反映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为了应对地方的吏治腐败,明朝实行巡按制度、督抚制度,没有涉及吏治腐败导致明朝衰败,排除C项;对地方监察加强,并不意味着郡县长官的权力被削弱,排除D项。故选A项。3.法国学者费尔南在研究地中海政治秩序时指出:“商业经济的‘自由’和不可持续特质,使地中海帝国无法像大陆帝国那样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地理版图的碎片化分布,使帝国不得不依赖掌握经济特权的商贾群体对政治的普遍参与来凝聚力量。”该学者旨在说明()A.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相对独立性 B.地中海帝国建立集权体制的必然性C.地理环境与政治文明特征的相关性 D.大陆帝国对商贾参与政治的依赖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古代世界。据材料可知,法国学者费尔南认为,地理版图的碎片化使得地中海帝国采取了允许商贾群体参政的体制,大陆帝国则可以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表明地理环境影响政治体制,C项正确;据材料“商业经济……使地中海帝国……不得不依赖掌握经济特权的商贾群体对政治的普遍参与来凝聚力量”可知经济基础与政治文明特征具有相关性,表明经济基础影响上层建筑而非两者相对独立,排除A项;据“地中海帝国无法像大陆帝国那样通过汇聚足够规模的人口和财富来建立集权体系”可知,材料本意是地中海帝国无法建立集权体系,而非必然建立集权体系,排除B项;材料本意是地中海帝国而非大陆帝国依赖商贾参与政治,排除D项。故选C项。4.1832年之前,英国两大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各自领导权主要是由土地贵族和乡绅把持,以大贵族为核心的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网成为党派关系结合的重要纽带”。1721-1832年,英国的22位首相中有13位是来自上院的土地贵族,在1780年至1820年的内阁成员中,一半以上是上院贵族。当时英国的这一情况表明()A.民主政治带有明显的贵族色彩 B.民众基本权利缺乏保障C.利益集团的政治权利斗争激烈 D.政党阶级属性渐趋一致【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19世纪英国。1832年之前英国两大政党——辉格党和托利党的领导权主要是由土地贵族和乡绅把持,首相和内阁成员很多都是上院贵族,表明贵族仍然享有政治特权,对政治有明显影响力,体现了当时英国民主政治的贵族色彩,A项正确;当时英国已经确立君主立宪制,民众基本权利有所保障,排除B项;材料主要讲土地贵族控制两大政党领导权,而非两党间或利益集团间的斗争,排除C项;材料主旨是土地贵族影响英国政治,而非两党的阶级属性变化,排除D项。故选A项。5.下面是中国著名版画家力群于民国三十六年创作的版画《人民代表选举大会》。这一作品反映了()A.“三三制”原则得到有效贯彻 B.土地革命赢得了农民支持C.执政基础的扩大 D.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探索【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47年(中国)。根据题干“人民代表选举大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民国三十六年是1947年,这体现了民主政权建设的早期探索,D项正确;“三三制”原则材料并未体现,排除A项;“土地革命”与题干“人民代表选举大会”不符,排除B项;1947年还处于解放战争时期,还不是执政党,排除C项。故选D项。6.界别是人民政协的基本组织单元,并随着时代不断调整优化,如1978年五届全国政协取消“合作社”界别;八届全国政协增设“经济界”;九届全国政协改“对外友好团体”为“对外友好界”;十届全国政协改“社会救济福利团体”为“社会福利界”。这些界别的变化()A.顺应了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B.反映出各民主党派直接参与政府管理C.折射出政协制度职能的转变 D.体现出我国国家治理体系的不断优化【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取消‘合作社’界别”“经济界”“社会福利界”及所学知识可知,十一届三中全会做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将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政协中“经济界”“对外友好界”等基本组织单元的设立顺应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政协基本组织单元的变化适应了改革开放的需要,没有体现民主党派参政的方式,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政协的调整优化,但据所学知识可知,改革开放以来政协的职能没有发生改变,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政治协商制度的调整,而非国家治理体系的优化,排除D项。故选A项。7.商鞅变法时,“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者同赏,匿奸者与降敌者同罚。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这些措施()A.利于促进国家实力的增强 B.激发了地方强宗大族斗志C.阻碍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 D.旨在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商鞅变法时期实行了什伍连坐制度、强制拆散大家庭、奖励军功、废除世卿世禄制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增强秦国的国家实力,A项正确;“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与激发斗志没有直接关系,排除B项;奖励军功推动了社会阶层间的流动,排除C项;商鞅变法的目的是富国强兵,并非提高平民的社会地位,排除D项。故选A项。8.康有为明确称“(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则“天下古今大小一切”事皆应纳入孔子改制范围之内,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万木草堂口说》中他称“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康有为的这一思想()A.试图突破“中体西用”的束缚 B.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C.扩大了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 D.体现出对儒学的理性反思【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世纪末(中国)。根据材料“(孔子)改制而曲成万物、范围万世”“亦当由孔子义理和制度来加以判断和衡量其是非对错”“以《仪礼》合律例读,便知今皆孔制”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康有为强调孔子改制的重要性,借用孔子来托古改制,宣传维新变法思想,意在减少维新变法的阻力,B项正确;中体西用是洋务运动的主张,与维新思想关系不大,排除A项;维新变法并未扩大到群众,因此并未扩大政治革新的社会基础,排除C项;材料强调维新变法,“理性反思”材料并未体现,排除D项。故选B项。9.《通典·职官》记载:“至惠帝三年,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察词讼,所察之事凡九条,监者二岁更之。常以十月奏事,十二月还监。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汉旧仪》记载:“丞相初置吏员十五人,分为东西曹。东曹九人,出督州为刺。尝以秋分行部,日食,即日下赦书,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这体现出汉初()A.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 B.中央政府重视对地方监管C.诸侯王势力已遭到削弱 D.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日益强化【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又遣御史监三辅郡”“其后诸州复置监察御史”“出督州为刺”“命刺史出刺,并察监御史。元封元年,御史止不复监”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初的统治者出于巩固中央集权制的政治需要,对监察制度的作用和意义的认识是很清楚的,重视对地方的监管,一开始就把它置于重要地位,并使之不断完善,B项正确;“郡守监守自盗情况严重”在某些情况下可能存在,但材料并未提及此情况,排除A项;材料主要讨论的是御史对地方的监察,而非诸侯王势力,排除C项;材料侧重于监察,并未反映“中枢机构制衡机制”是否得到强化,排除D项。故选B项。10.唐朝时期,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据此可知,唐朝()A.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 B.通过台谏合一强化皇权C.中枢机构设置遵循分权制衡原则 D.监察机构职责分工明确【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御史台下设三院。(台院)侍御史主要掌纠举百僚及入阁承诏、知、推、弹、杂事;(殿院)殿中侍御史掌殿廷供奉之仪,检查朝班时百官之仪态行履;(察院)监察御史‘掌分察百僚,巡按州县,狱讼、军戎、祭礼、营作、大府出纳皆领焉’”可知,唐朝御史台之下设置台院、殿院和察院三个下属机构,各掌具体不同的监察事项,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监察机构的权力和范围得到扩大,也不是材料主旨,排除A项;宋代台谏合一,时间不符,材料也未涉及,排除B项;御史台是中央监察机构,不是中枢机构,排除C项。故选D项。11.如表所示为秦朝、唐朝和明朝考核官吏的标准。这些标准()秦朝“五善五失”“五善”,即忠信敬上、清廉毋谤、举事审当、喜为善行、恭敬多让;“五失”即夸以世、责以大、擅裚割、犯上弗知害、贱士而贵货贝唐朝“四善二十七最”四善,即德义有闻、清慎明著、公平可称、恪勤匪懈;“二十七最”是不同部门和工作的最高标准,如“铨衡人物,翟进贤良,为选司之最”清朝“四格八法”“四格”,即守(德)、才(能)、政(勤、绩)、年(年纪);八法,即贪、酷、不谨、浮躁、疲软、才力不及、年老、有疾A.凸显统治者对官员综合素质的重视 B.反映出官吏考核体系日趋完备C.折射出选官标准的法律化和制度化 D.体现出儒家伦理渐居支配地位【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唐朝、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五善五失”“四善二十七最”“四格八法”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些标准包括对官员品德、业绩等方面的考核,反映出统治者注重官员的综合素质,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官员考核的标准,并未体现官员考核体系,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标准化,“法律化”和“制度化”材料并未反映,排除C项;儒家伦理在汉朝就已占据支配地位,无法反应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12.中世纪的法国国王以个人意愿任意任用政府官员,1830年革命后的七月王朝和法兰西第二帝国时期,法国正式开始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法国选官制度的变化()A.从源头上保证了公务员队伍的素质 B.有效避免了腐败现象滋生C.有利于提高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 D.标志着文官制度正式确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影响题。时空是:19世纪法国。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改进政府部门工作能力和作风,提升国家的治理能力和水平,C项正确;通过竞争按成绩选任行政官员有利于提高官员素质,“保证”说法夸大,排除A项;避免腐败仅仅靠优化官员选拔是不够的,还需要加强官员监察等,排除B项;西方国家文官制度正式确立是在19世纪中后期以后,排除D项。故选C项。13.20世纪70年代以来,西方政治家自主任命大量与自己政见相同的高级文官,并对失去文官体制传统保护的高级文官实行合同制。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主要由政治性的部长和主管来评估,高级文官为了获得奖励,不得不积极响应政治领导人的政策。这些情况的出现()A.严重阻碍了政治与管理结合 B.有效推动了两官分途机制的确立C.打破了传统的权力制衡机制 D.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国家。政治家自主任命高级文官,对高级文官的工作绩效有很大的决定权,促使高级文官不得不响应政治领导人所在党派的政策,背离了文官保持政治中立的原则,D项正确;文官制度实现了政治和管理的分离,少数高级文官受到政治家的影响不会根本上改变文官制度的上述特性,排除A项;两官分途机制指的是政务类公务员和业务类公务员在产生方式、任用条件、职责范围和管理办法等方面属于两种不同的类型,互相之间不能交替任职,两官分途机制是文官制度实行的结果,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就已经确立,排除B项;权力制衡是西方政治体制的核心特点,少数高级文官的情况变化不足以打破权力制衡机制,排除C项。故选D项。14.清政府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了各级学堂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如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理化、法制、财政、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还具体规定了学堂各级毕业生的选录方法,如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和州同用。这些规定表明,清末()A.基本在全国范围内普及了初等教育 B.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新旧并存色彩C.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得以奠定 D.学堂选官已成为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根据材料“中等学堂的教学科目有修身、读经讲经、理化、法制、财政、图画及体操等共12科”“高等实业学堂毕业生,最优等、优等、中等均作为举人,分别以知州、知县和州同用”可知,清末教育制度变革带有明显的新旧并存色彩,B项正确;清朝没有实现初等教育的普及,排除A项;孙中山的文官考试思想,进一步奠定了近代中国文官制度的基础,排除C项;1905年后,学堂选官、留学毕业生选官成为清政府官员选拔的主要方式,排除D项。故选B项。15.1928年10月,国民政府设立考试院,成为最高考试机关,负责考选铨叙事宜,此后到1943年以前,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这体现了()A.国民政府对古代监察制度的借鉴 B.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C.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得到保障 D.最高考试权具有独立性【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中华民国时期的中国。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是由国民党全国代表大会选举产生的最高党务机关,考试院是国家最高考试机关。考试院主要负责人由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选任,任期不限,加强了国民党对考试院和国家机关人员的考试、任用等的控制,体现了国民党一党专政的特点,B项正确;考试院的最重要职能是官员选拔,而非监察,排除A项;文官常任有利于保障行政的连续性和稳定性,材料主旨不是“文官常任”,排除C项;材料未提及考试院和考试权与其他国家机构和国家权力的关系,未强调考试院独立行使考试权。实际上,由于国民党党权的干涉,考试院在行使考试权时面临着种种困境,不能真正独立,排除D项。故选B项。16.201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发布了《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规定》,规定公务员可通过领导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打破基层职级晋升的“天花板”,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公务员职级层数由原有的8个层级增加到12个层级。这一改革()A.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 B.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C.推进了改革开放时期简政放权政策 D.体现出党管干部原则具有法律保障【答案】A【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是:2019年中国。根据材料“公务员可通过领导职务与职级两条线晋升”“特别是市县级以下的公务人员,让其不再局限于职务的提升和工龄的累计”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建立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制度,形成职务与职级两个晋升通道,实行干部职级与待遇挂钩,让那些不能晋升职务的公务员,也可以通过晋升职级获得合理的待遇与尊严,有利于充分调动和发挥公务员的积极性,促进了公务员激励保障机制的发展,A项正确;“保证了公务员选拔制度的长期稳定”说法绝对,排除B项;简政放权指精简政府机构,把经营管理权下放给企业,是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开始阶段,针对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政企职责不分、政府直接经营管理企业的状况,为增强企业活力,扩大企业经营自主权而采取的改革措施,与材料所述不符,排除C项;实行公务员职务与职级并行,体现公务员制度的改革完善,“党管干部原则”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6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中国古代的三大治世,一是成康之治,二是文景之治,三是贞观之治,突出表现为政治上风清气正、吏治清明。成康时期处于奴隶制社会,当时的统治阶级已经提出“以德配天,明德慎罚”的治政理论,主张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为吏,周成王临终仍嘱咐其子要“务在节俭,毋多欲”。汉文帝施行以德化民、与民休息的政策,重视农业生产,“亲率群臣农以劝之”,以示爱民之心。贞观年间,唐太宗治吏态度鲜明,明确表示“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还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监察机制。历史上王朝兴衰治乱的规律表明,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则治道兴。——摘编自孙德魁《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及其对从严治吏的启示》(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三大治世时期的吏治特征。(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古代治世与吏治的关系。【答案】(1)吏治特征:注重改善吏治;选吏坚持以德为先;要求官员节俭、重农、爱民、廉洁、公正;完善考核监察机制,加强官员管理。(2)关系:吏治状况直接影响治世兴亡;吏治的核心是民心向背。【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吏治特征:据材料“中国古代的三大治世,一是成康之治,二是文景之治,三是贞观之治,突出表现为政治上风清气正、吏治清明”并结合所学得出注重改善吏治、吏治清明;据材料“主张选拔品德高尚的人为吏”得出选吏坚持以德为先;据材料“务在节俭,毋多欲”“以德化民、与民休息”“重视农业生产”“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得出要求官员节俭、重农、爱民、廉洁、公正;据材料“建立了从中央到地方的相对完善的监察机制”并结合所学得出完善考核监察机制,加强官员管理。【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关系:据材料“吏不廉平,则治道衰;吏若廉平,则治道兴”得出吏治状况直接影响治世兴亡;据材料可知,中国古代注重加强官员管理,改善吏治,目的是改善百姓生活、争取民心,故可得出吏治的核心是民心向背。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下表是某学者总结的改革成败模式。改革类型特征示例成功模式高效执行模式能够高要求的执行多项措施,重点在于凝聚主体力量并规范执行过程文景之治时内外威胁不大,皇帝主导整个变革,广纳人才并稳定同盟,最终富国安民集中执行模式主导者选定某些领域集中执行某几项措施明成祖夺权后急于稳固根基,集中力量疏通大运河、编撰大典及控制诸侯,最终开拓了边疆又稳定了国家失败模式弱执行模式主导者难以贯彻高执行要求,无论是少措施的小变革,或是多措施的大变革,都未能实现原目标清末“新政”涉及教育、实业等多方面内容,但由于缺乏强有力的领导核心、执行官员素质低下等原因,最终失败强创新模式变革多项措施又加大创新力度由于存在派系斗争,王安石遭到重重阻挠,虽然同盟力量不足,但他还是决定大刀阔斧,开创青苗法、免役法等多项制度——摘编自潘玲珑《中国历代改革的成与败因素探源》根据以上材料,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阐述。(要求:观点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达清晰。)【答案】示例:观点:成功和失败的改革模式背后蕴藏着一定的规律。阐述:在中国历史发展长河中,改革和变法是永恒的时代主题。虽然历朝历代的改革有不同的内容和特色,但成败的背后仍有一些规律和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首先,改革打破的不仅仅是形式上的藩篱,更重要的是切断既得利益者的利益链条。纵观历史上的改革,无论成败,几乎都涉及利益的调整。其次,成功的改革,无一不是刚柔并济、谋定后动、循序渐进且有强大的执行力和凝聚力。集中主体可以凝聚力量,比如明成祖称帝后集中力量完善南北交通和控制诸侯,进一步巩固了统治。反之,失败的改革,往往有过于集中推出大量改革措施而急于求成的问题,如,戊戌变法短短百日就涉及了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等方面,操之过急且不分重点,而其中改革科举一项甚至阻断了当年与康梁一起“公车上书”的同盟者的晋升之路,从而使得顽固派迅速反扑;失败的改革还可能与人才不足、执行不力、孤立无援有关,如王安石变法树立了巨大的对立面,最终也以失败告终。总之,透过历代变法成败背后的规律,不断总结经验教训,既能以史为鉴,又能进一步促进社会发展。【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选择观点说明题。时空:古代和近代中国。首先阅读材料问题“就材料的部分或者整体提取观点”可知,可以选择部分或整体角度来拟定观点。仔细阅读表格信息“成功模式”或“失败模式”或整体来拟定其中一个观点,例如:成功的改革基于改革者高效和集中力量所采取的实践。或者失败的改革基于改革者低效和不切实际的改革,或者成功和失败的改革模式背后蕴藏着一定的规律。结合所学从古代和近代中国的变法或改革的成功经验或失败教训来论证论题。做到史论结合、逻辑清晰。最后归纳总结。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唐之三省制设立以来,三省夺权日益突出,各自为政现象逐渐凸显。解决这一矛盾的最好的办法是合署办公,所以唐朝在门下省置“政事堂”以加强合作。三省首长专掌军国事务,位高权重,这种现象为君主所忌讳。于是皇帝最初增设“参知政事”以削弱三省首长,后于贞观十七年增“同三品”以排斥尚书仆射,于永隆二年增“同平章事”以疏远中书令、侍中。皇帝还设置以宦官充任的宦官枢密使、以朝官充任的士人枢密使,以宣传机密诏奏。至此,枢密使实际上已是与政事堂并立的宰相机构。在封建社会,出令权从来只属于君主,不属宰相;只属宫官,不属朝官。宫官中书变成朝官之时,君主就必须另置宫官取代中书并掌制令出令。唐中书之制令出令权主要是被宫官翰林学士分割的。因“制诰之本,出自王言”,中书省代君主出令,门下省居然审查而封驳之,这在君主专制时代是很难想象的。因此,门下官员大多阿旨顺情、知非不正。后来,君主将门下封驳权分散于中书与尚书二省并于唐末废止。至此,三省制在唐初期、中叶逐渐遭到破坏,渐而废止了。——摘编自高新才《论唐代三省制的形成与消解》材料二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提出的“三权分立”理论,在英属北美殖民地得到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建立分权制的政府,成为获得独立的美国人的普遍愿望。于是邦联时期的美国遵照孟德斯鸠的分权学说建立了分权体制。但是各州的分权体制中只有分权,没有制衡,而且权力分配亦不均衡,把政府的主要权力赋予了立法机关。各州立法机关不断侵犯其他部门的权力,甚至经常出现违宪情况。而1787年制定美国宪法的时候,在大州和小州之间,南方奴隶主和北方工业资产阶级之间,存在着重大的分歧和深刻的矛盾。正是在纷纷扰扰中,美国确立了联邦体制,确定了三权分立制,总统、国会、最高法院分享行政权、立法权和司法权。——摘编自岳西宽《略述美国三权分立体制形成的过程》(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对三省制的变革,并指出其存在的弊端。(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实行三权分立体制的原因。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三省制与美国三权分立体制的不同。【答案】(1)变革:设立“政事堂”实行三省署办公;增设“参知政事”“同三品”等以削弱三省首长;设置枢密使宣传机密诏奏分割宰相权;设翰林学士分割中书省制令出令权;分散直至废止门下省封驳权。弊端:三省制遭到破坏,行政效率降低;皇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家庭厨房装修合同常见问题
- 个人二手车辆转让合同格式
- 劳务派遣合同变更协议2024年
- 合同样本 退休返聘协议书
- 循证护理课件
- 时间管理企业培训
- 统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 21古诗三首 出塞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 肺癌并发胸腔积液护理常规
- 年产xxx抗静电彩钢板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申请)
- 年产xx摹绘纸项目建议书
- 中国航天的发展史课件
- 三战课件(舆论战、法律战、心理战)
- 第12课+明朝的兴亡-【中职专用】《中国历史》(高教版2023基础模块)
- 2022年广州市白云区赴珠海招聘中小学事业编制教师考试真题
- 高三英语一轮复习阅读理解天天练(Agriculture+农业 Society社会)选自China+Daily
- 慢性病(高血压、糖尿病)培训资料
- 《创新创业基础-理论、案例与训练》教案 第10课 选择商业模式
- 纪录片创作与理论
- (HAF603)民用核安全设备焊工认证考试题库 (单选题)
- 小学五项管理家长会课件
- 微机原理与接口技术-基于8086和Proteus仿真(第3版)习题答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