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良渚文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图像资料看,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态千篇一律。这说明()A.良渚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B.当时已进入了阶级社会C.良渚先民创作出了最早的绘画艺术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都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千篇一律”可知,良渚社会中神人兽面纹的图像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说明存在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无法说明进入了阶级社会,排除B项;中国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良渚文化之前已经出现了彩绘陶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说明,当时()A.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B.小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实行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土地属于封建地主私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材料涉及了土地制度,并没有提及赋税制度,且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到了战国时,韩非子认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也强调礼属于文化与道德品质的修养问题,“虽王公士大夫之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之卿相士大夫”。这些变化反映出()A.荀子否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B.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C.礼乐制度在战国时受到冲击 D.价值观念决定历史认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相对于西周时期的“刑”和“礼”,战国时期的“刑”和“礼”变化较大。韩非子认为刑罚不能区别对待,大臣违反法律也应该受到处罚。荀子强调“礼”属于修养问题,王公士大夫的子弟没有好的礼义,则可以将他们归为庶人,有好的修养的庶人也可归为卿大夫。这些说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受到冲击,C项正确;荀子并没有否定社会等级的差异,排除A项;“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材料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价值观念决定历史认知”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商鞅两次颁布《分户令》,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使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由此可推知,《分户令》的实施()A.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B.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C.直接增加了秦国人口数量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颁布的《分户令》使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强化,而不是弱化,排除A项;“直接增加”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5.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是墨家思想,“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映了墨家作为小生者的代表反对战乱,渴望社会社会安定的愿望,D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6.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通过户籍管理和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项正确。秦朝通过设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扩大政权统治基础强调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可知秦朝通过加强对地方控制,防范地方割据的危险,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统计,秦朝全国人口不会超过两千万,全国被集中的从事非生产性建设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二十万以上,分散于各地修筑基础设施的人数则更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秦朝()A.发达的交通网络 B.君主推行暴政 C.有力的制度保障 D.法律体系完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调动以参与国家的建设,这一举措的实现源于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发达的交通网路是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秦朝的暴政只证明材料“全国被集中的从事非生产性建设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二十万以上”,不能反映题意,排除B项;题意与法律体系完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风闻奏事,权力无限C.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地位崇高,彼此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却代表皇帝和朝廷监察天下,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可知,秦朝监察御史主要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B项“权力无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秦朝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受皇帝管辖,排除B项;“地位崇高”不符合材料“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的限定,且材料不体现监察御史之间彼此制衡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六国贵族是反秦的主力 B.秦朝的统治已失去民心C.农民起义源于官吏贪腐 D.地方制度弊端逐渐显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朝各郡都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响应者非常广泛,秦朝的统治已失去民心,B项正确;以六国贵族为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陈涉、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实施郡县制相关内容,地方制度弊端逐渐显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 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答案】C【解析】文景时期,诸侯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诸侯林立,部分诸侯实力强大,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中央控制区域有限,因此是“伪统一”,C项正确;对匈奴采取“和亲”是未统一的范畴,排除A项;“无为而治”不属于颠覆性的危险,排除B项;文景时期尚未对西域实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11.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中朝掌握中枢决策权,其成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由此可知,汉武帝建立的中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自身对朝政的控制,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权的转移,这与提高中枢决策效率和专业化发展无关,排除A、B项;材料与完善官员选拔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例题的节选。由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织有攻(功)五十尺,问各受几何尺。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A.创新性 B.系统性 C.实用性 D.理论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例题侧重于对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其实用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九章算术》中的例题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据材料无法体现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九章算术》中部分例题,不涉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出系统性的认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属于实用性数学,不属于理论性数学,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东晋门阀政治()A.是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 B.使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治权力C.是对皇权专制的有益补充 D.有效保障了东晋的政治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强大士族群体的存在,专制皇权的衰落和民族矛盾的尖锐,三者的并存才使得东晋门阀政治得以出现,即东晋门阀政治是当时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A项正确;门阀政治下,士族与皇权达到了一定的平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门阀政治形成的特殊条件,门阀政治的存在不是对皇权专制的有益补充,反而体现的专制皇权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门阀政治形成的特殊条件,与保障了东晋的政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利。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A.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B.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C.巩固北魏政治统治 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一改以往对齐鲁士族的压迫,并放开对其入仕的限制,这有利于扩大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进而巩固北魏的政治统治,C项正确;扩大政权统治基础、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并非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B项;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是改革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A.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B.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C.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D.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根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晋至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政权林立的状态,并最终归于一统,这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和各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中为民族政权林立,而非军阀割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沿着中国早期国家成长之路径,承袭夏商以来制度变迁之趋势,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对此,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此后经过韩非等人的阐论,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法家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法律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争夺。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时代国家体制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主要特点:家国同构。理解: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使得周朝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族体系及“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确定的。(2)原因:旧有体制的端;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和新兴封建地主的兴起;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法家有识之士的推动;秦国进行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官僚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探究型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可得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家国同构。结合所学知识,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是,根据材料一“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使得周朝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族体系及“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确定的。例如,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血缘宗法王国”。【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可得出旧有体制的弊端;根据“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可得出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根据“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可得出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法家有识之士的推动。影响:根据“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可得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官僚体制的产生和发展;根据“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可得出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时(秦代书同文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戌,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摘自许慎《说文解字·序》材料二:1980年出土于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至四年(公元前309年~307年)。内容为秦代的法律文书,文字虽然不具备汉代成熟隶书结体扁方,八分取势,蚕头燕尾等明显的特征,但已解散了篆书的结构,改变了篆引的线条,出现早期隶书破圆为方,变曲为直,省并连带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考古发掘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隶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及使用范围:但该文献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作用:一手史料,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验证历史记载;拓展了史料形态与来源;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填补了文字记录空白。(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史料价值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文解字》是文献史料,根据材料一“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得出,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隶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及使用范围;但该文献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二“1980年出土于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得出,是一手史料,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验证历史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拓展了史料形态与来源;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填补了文字记录空白。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卓之乱后,北方动荡不定,出现了向外移民的第一次高潮,其迁徙方向有三:其一为由关中流入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其二是由中原流入东北和辽东;其三是由中原迁往江南。当时吴国大臣中,像吕蒙、张昭、周瑜、诸葛瑾等都是由北方避乱而来,占了吴国高官的一半以上。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西晋末年动乱之际。迁往地区有四川荆湘、山西、甘肃、辽东、江南等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是人口流出之源。这次迁移许多为有组织之迁徙,组织者往往是豪强士族,以宗族乡党相联系,势力颇大。像东晋的苏峻,招徕百姓屯聚结垒,统领数百家泛海南渡,最后发展到拥兵万人;东晋之郗鉴,也是领千余家归于晋元帝。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移民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拓荒运动,原来废弃之地重新得到开垦,还围湖造田、占山立庄,耕地面积有很大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东晋时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堰,乌程(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勾章(浙江慈溪县西)修复汉时旧堰。这一时期,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有东西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东晋南朝时已学会制作青瓷。瓷器已成为当时相当普遍的生活用具。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南方兴起了一批重要市镇。建康(今南京)是东晋南朝的政治文化中心,也是长江下游最重要的商业中心,京口、山阴、寿阳、襄阳、江陵、成都、番禺等城市都相当繁荣,其中番禺是海外贸易中心,自南朝开始,有林邑、扶南以至天竺等南亚、东南亚各国前来通商,输入象牙、犀角、香料等,带走中国的丝织品、瓷器。——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麟剑《人类经济万年史》(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时期两次人口迁移高潮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东晋南朝经济发展的表现并分析经济得到发展的原因。【答案】(1)第一次迁移的特点:迁移方向多样;吴国高官中有较多是由北方避乱而来。第二次人口迁移的特点:迁移地区广泛;多为有组织的迁移。(2)表现:掀起大规模拓荒运动,耕地面积增加;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推行;水利工程建设增多;冶铸业有一定规模;制瓷业发展;兴起一批重要市镇,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原因: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解析】(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三国两晋时期(中国)。第一次人口迁移特点:据材料一“其迁徙方向有三”可得出“迁移方向多样”;据材料一“当时吴国大臣中,像吕蒙、张昭、周瑜、诸葛瑾等都是由北方避乱而来,占了吴国高官的一半以上”可得出“吴国高官中有较多是由北方避乱而来”。第二次人口迁移的特点:据材料一“迁往地区有四川荆湘、山西、甘肃、辽东、江南等地”可得出“迁往地区广泛”;据材料一“这次迁移许多为有组织之迁徙”可得出“多为有组织的迁徙”。(2)本题是特点类、原因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东晋南朝(中国)。表现:据材料二“众多移民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拓荒运动,原来废弃之地重新得到开垦,还围湖造田、占山立庄,耕地面积有很大增加”可得出“掀起大规模拓荒运动,耕地面积增加”;据材料二“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可得出“北方作物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推行”;据材料二“东晋时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堰,乌程(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勾章(浙江慈溪县西)修复汉时旧堰”可得出“水利工程建设增多”;据材料二“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有东西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可得出“冶铸业有一定规模,扬州成为冶铸中心”;据材料二“东晋南朝时已学会制作青瓷。瓷器已成为当时相当普遍的生活用具”可得出“制瓷业发展”;据材料二“南方兴起了一批重要市镇”“有林邑、扶南以至天竺等南亚、东南亚各国前来通商,输入象牙、犀角、香料等,带走中国的丝织品、瓷器”可得出“兴起一批重要市镇,商业贸易繁荣,海外贸易有所发展”。原因:可以从政局、劳动力、政策、自然条件等方面分析东晋南朝经济得到发展原因。相比北方的动荡不安,南方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为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大量北方人口南迁,带来了劳动力和先进的生产技术;统治者重视经济发展,采取了一些鼓励措施,有助于推动经济的进步;南方自然条件优越,资源丰富。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地位变化示意图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儒家思想地位变化”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论述。(要求:史论结合,史实正确;逻辑清晰,论述成文)【答案】示例:论题: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在曲折中发展。论述: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学。他以周礼为准则,主张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不越位,不僭礼,推崇周公的治政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战国是封建地主开始强盛时期,各国国君为了争霸的需求,纷纷招揽名士让其献计献策。儒家主要强调社会礼仪制度,在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上比较突出。但是乱世当用重刑,儒家的“仁”政策明显对争霸战争的需求不能满足。所以虽有一定地位,却并没有多少国家使用。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焚烧诗书的建议。不久,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了对秦始皇不满的言论,惹得秦始皇大怒,便把这些儒生全部坑杀咸阳。儒家思想在秦朝遭到了严重打击。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地位。汉武帝为了维护“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尊崇儒术的建议,置立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可以说从此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被不断改进,以适应统治需要。(“示例”仅供参考,其他答案言之有理即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是论述题之结论探究题,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图中折线的走势可以看出,儒学的发展并不是一帆风顺的,所以可拟定论题为春秋至汉代儒家思想在曲折中发展。结合所学内容可知,春秋时期,孔子开创儒学。他以周礼为准则,主张君臣父子各安其位,遵守自己的本分,不越位,不僭礼,推崇周公的治政战国时期,儒家思想有了很大的发展。战国时期,孟子,荀子都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思想。战国是封建地主开始强盛时期,各国国君为了争霸的需求,纷纷招揽名士让其献计献策。儒家主要强调社会礼仪制度,在维护贵族阶级的利益上比较突出。但是乱世当用重刑,儒家的“仁”政策明显对争霸战争的需求不能满足。所以虽有一定地位,却并没有多少国家使用。秦以法家思想治国。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纳李斯焚烧诗书的建议。不久,一些方士和儒生发表了对秦始皇不满的言论,惹得秦始皇大怒,便把这些儒生全部坑杀咸阳。儒家思想在秦朝遭到了严重打击。到了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发展了儒家思想,使儒家思想更加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者的地位。汉武帝为了维护“大一统”,接受了董仲舒的尊崇儒术的建议,置立五经博士,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儒学可以说从此开始成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并且被不断改进,以适应统治需要。甘肃省金昌市永昌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1—5课。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从良渚文化遗留下来的大量图像资料看,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形态千篇一律。这说明()A.良渚社会有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 B.当时已进入了阶级社会C.良渚先民创作出了最早的绘画艺术 D.多元一体文明格局确立【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的信息“良渚人生活中最重要且特殊的玉器、象牙器上,几乎都只装饰一种被叫作神人兽面纹的图像。这种神人兽面纹在良渚文化的分布范围内都有发现,且千篇一律”可知,良渚社会中神人兽面纹的图像具有广泛性和持续性,说明存在着高度一致的精神信仰,A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不同等级之间的差别,无法说明进入了阶级社会,排除B项;中国最早的绘画可以追溯到新石器时代的彩陶和岩画,良渚文化之前已经出现了彩绘陶器,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涉及文明的多元特征,排除D项。故选A项。2.西周时期,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即所谓“四封之内,莫非王土;食土之毛,莫非王臣”。这说明,当时()A.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 B.小农经济得到较大发展C.实行了奴隶主土地国有制 D.土地属于封建地主私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周天子将土地划分成‘井’字形,田亩所有权全归贵族封君,一般不允许买卖。”可知,西周时期实行的是井田制,井田制是奴隶制土地国有制,C项正确;材料涉及了土地制度,并没有提及赋税制度,且国家税收得到了有效保障说法绝对化,排除A项;小农经济是春秋战国时期产生,排除B项;西周时期实行的是土地国有制,封建土地私有制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排除D项。故选C项。3.西周至春秋时期“刑不上大夫,礼不下庶人”。而到了战国时,韩非子认为“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荀子也强调礼属于文化与道德品质的修养问题,“虽王公士大夫之孙,不能属于礼义,则归之庶人。虽庶人之子孙也,积文学,正身行,能属于礼义,则之卿相士大夫”。这些变化反映出()A.荀子否定了社会等级的差异 B.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C.礼乐制度在战国时受到冲击 D.价值观念决定历史认知【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根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至春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相对于西周时期的“刑”和“礼”,战国时期的“刑”和“礼”变化较大。韩非子认为刑罚不能区别对待,大臣违反法律也应该受到处罚。荀子强调“礼”属于修养问题,王公士大夫的子弟没有好的礼义,则可以将他们归为庶人,有好的修养的庶人也可归为卿大夫。这些说明,西周时期的礼乐制度在战国时期受到冲击,C项正确;荀子并没有否定社会等级的差异,排除A项;“先秦诸子思想趋于一致”材料没有体现,且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价值观念决定历史认知”说法错误,且材料没有体现,排除D项。故选C项。4.商鞅两次颁布《分户令》,通过析分民户,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使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由此可推知,《分户令》的实施()A.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弱化 B.利于增加国家赋税收入C.直接增加了秦国人口数量 D.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商鞅颁布的《分户令》使国家控制的人丁大幅增加,“一夫一妻制的小家庭成为秦国社会最基本的组成单位”也有利于增加政府的税收,B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国家控制力的强化,而不是弱化,排除A项;“直接增加”说法错误,排除C项;秦朝的建立标志着封建社会的形成,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D项。故选B项。5.国家昏乱,语之“尚贤”“尚同”;国家贫,则“节用”“节葬”;国家熹音湛湎(沉迷于音乐),语之“非乐”“非命”。其“非乐”,并非反对音乐本身·而是反对王公大臣以音乐满足其奢靡的生活享受,造成劳动力和衣食物资的浪费。下列观点与材料观点同属一个学派的是()A.“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 B.“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C.“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D.“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尚贤”“尚同”“节用”“节葬”“非乐”“非命”是墨家思想,“兼相爱则治,交相恶则乱”反映了墨家作为小生者的代表反对战乱,渴望社会社会安定的愿望,D项正确;“刑过不避大臣,赏善不遗匹夫”是法家思想,排除A项;“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是道家思想,排除B项;“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6.秦统一天下,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设郡36个,辖县近千。郡县向下延伸为乡、亭、什、伍等基层组织。南征之后,秦朝势力扩展到珠江、闽江流域,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秦朝的这些举措()A.突出了皇帝的独尊地位 B.利于加强对民众的管理和控制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促使地方割据风险的不断增加【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据本题材料概括得出主要结论是:秦朝通过户籍管理和推广郡县制,加强对地方的管理和控制,B项正确。秦朝通过设立皇帝制度突出皇帝独尊地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秦朝加强对基层的控制,扩大政权统治基础强调不一致,排除C项;据材料“健全了户籍管理的行政体系,在全国普建郡、县两级行政机构……并将郡县制推行到南部中国。”可知秦朝通过加强对地方控制,防范地方割据的危险,排除D项。故选B项。7.有学者统计,秦朝全国人口不会超过两千万,全国被集中的从事非生产性建设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二十万以上,分散于各地修筑基础设施的人数则更多,这在以前是难以想象的。这一现象的出现主要缘于秦朝()A.发达的交通网络 B.君主推行暴政 C.有力的制度保障 D.法律体系完备【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秦朝统一后,实现了大规模的人口调动以参与国家的建设,这一举措的实现源于秦朝建立了一套较为完善的君主专制中央集权制度,C项正确;发达的交通网路是客观原因,不是主要原因,排除A项;秦朝的暴政只证明材料“全国被集中的从事非生产性建设的劳动力至少在二百二十万以上”,不能反映题意,排除B项;题意与法律体系完备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8.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监察官员“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且可以“风闻奏事”,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这体现出秦朝监察御史A.分化相权,加强皇权 B.风闻奏事,权力无限C.位卑权重,以小制大 D.地位崇高,彼此制衡【答案】C【解析】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代表着皇帝和朝廷外出视事”“自皇太子以下,无所不纠”“不受任何机构、官员的约束”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但却代表皇帝和朝廷监察天下,体现了秦朝监察御史“位卑权重,以小制大”的特点,C项正确;根据材料“秦朝负责巡查地方的监察御史”可知,秦朝监察御史主要监察地方,加强中央集权,排除A项;B项“权力无限”的说法不符合史实,秦朝监察御史代表皇帝,受皇帝管辖,排除B项;“地位崇高”不符合材料“监察御史官职虽然很低”的限定,且材料不体现监察御史之间彼此制衡的特点,排除D项。故选C项。9.《史记·陈涉世家》记载:“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该材料可用于说明当时()A.六国贵族是反秦的主力 B.秦朝的统治已失去民心C.农民起义源于官吏贪腐 D.地方制度弊端逐渐显现【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根据材料“当此时,诸郡县苦秦吏者,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楚兵数千人为聚者,不可胜数。”可知,秦末农民起义爆发后,秦朝各郡都杀其长吏,以应陈涉,说明秦末农民起义的响应者非常广泛,秦朝的统治已失去民心,B项正确;以六国贵族为主力,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排除A项;陈涉、吴广起义的直接原因是大雨延误戍边期限,根本原因是秦朝的暴政,排除C项;材料并未提到实施郡县制相关内容,地方制度弊端逐渐显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10.有学者认为“文景之治”的和平繁荣景象下潜藏着一系列巨大的,甚至是颠覆性的风险,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未统一”与“伪统一”的并存。“未统一”是指汉朝前期并未将秦朝的全部领土都纳入统治,而“伪统一”则是指A.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B.思想上实行的“无为而治”C.郡国并行下的诸侯林立 D.在西域采取“羁縻”政策【答案】C【解析】文景时期,诸侯国问题尚未完全解决,诸侯林立,部分诸侯实力强大,随时可能起兵造反,中央控制区域有限,因此是“伪统一”,C项正确;对匈奴采取“和亲”是未统一的范畴,排除A项;“无为而治”不属于颠覆性的危险,排除B项;文景时期尚未对西域实行管理,排除D项。故选C项。11.汉武帝执政期间,经常从中央各机构中选拔一些资历较浅但有才能的官员,人宫侍从左右,并为其出谋划策,因此称为“中朝”或“内朝”。而以丞相为首的原有行政机关则称为“外朝”,并逐渐成为决策的执行机构。汉武帝的这一举措()A.提高了中枢决策的效率 B.推动了决策机制专业化发展C.完善了官员选拔的制度 D.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本质题,时空是西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中朝掌握中枢决策权,其成员多为皇帝亲信之人,由此可知,汉武帝建立的中朝制度削弱了丞相的权力,强化了自身对朝政的控制,反映了封建君主专制的加强,D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权的转移,这与提高中枢决策效率和专业化发展无关,排除A、B项;材料与完善官员选拔制度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2.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13.下表为西汉《九章算术》中例题的节选。由此可知,《九章算术》具有()今有田一亩,收粟六升、太半升。今有田一顷二十六亩一百五十九步,问收粟几何。有妇三人长者一日织五十尺,中者二日织五十尺。少者三日织五十尺。今织有攻(功)五十尺,问各受几何尺。今有卖牛二、羊五,以买十三豕,有余钱一千。卖牛三、豕三,以买九羊,钱适足。卖羊六、豕八,以买五牛,钱不足六百。问牛、羊、豕价各几何。A.创新性 B.系统性 C.实用性 D.理论性【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九章算术》中的例题侧重于对社会生活中问题的解决,这体现了其实用性的特点,C项正确;材料中《九章算术》中的例题体现了实用性的特点,据材料无法体现创新性,排除A项;材料仅涉及《九章算术》中部分例题,不涉及其他信息,无法得出系统性的认识,排除B项;据所学可知,《九章算术》属于实用性数学,不属于理论性数学,排除D项。故选C项。14.有学者指出:“如果没有一个成熟的、有力量、有影响的社会阶层即士族的存在,如果没有一个丧失了权威但尚余一定号召力的皇统存在,如果没有民族矛盾十分尖锐的这样一个外部条件,都不会有江左百年的门阀政治局面。”该学者意在强调东晋门阀政治()A.是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 B.使士族垄断了国家政治权力C.是对皇权专制的有益补充 D.有效保障了东晋的政治统治【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题干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根据材料可知,该学者认为,强大士族群体的存在,专制皇权的衰落和民族矛盾的尖锐,三者的并存才使得东晋门阀政治得以出现,即东晋门阀政治是当时特殊条件下的政治变异,A项正确;门阀政治下,士族与皇权达到了一定的平衡,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门阀政治形成的特殊条件,门阀政治的存在不是对皇权专制的有益补充,反而体现的专制皇权的衰落,排除C项;材料强调的是门阀政治形成的特殊条件,与保障了东晋的政治统治,排除D项。故选A项。15.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利。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A.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B.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C.巩固北魏政治统治 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一改以往对齐鲁士族的压迫,并放开对其入仕的限制,这有利于扩大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进而巩固北魏的政治统治,C项正确;扩大政权统治基础、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并非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B项;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是改革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6.下面为西晋至隋的朝代变迁图。由此可知,下列对这一时期时代特征表述正确的有()A.文化多元和民族交融 B.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开始出现C.军阀割据和政局动荡 D.政权林立和经济重心完成南移【答案】A【解析】根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正向题。时空是西晋至隋朝(中国)。据材料可知,魏晋南北朝时期,我国出现了各民族政权林立的状态,并最终归于一统,这反映出当时社会文化的多元和各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A项正确。社会变革和华夏认同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排除B项;材料中为民族政权林立,而非军阀割据,排除C项;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时期,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4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4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沿着中国早期国家成长之路径,承袭夏商以来制度变迁之趋势,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对此,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此后经过韩非等人的阐论,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法家一方面阐明国家和法律的公共属性;另一方面强调家庭成员之间的利益争夺。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以上材料均摘编自谢红星《早期中国至商鞅变法时代家国体制的变迁》(1)根据材料一,指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商鞅变法时代国家体制变迁的原因及其影响。【答案】(1)主要特点:家国同构。理解: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使得周朝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族体系及“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确定的。(2)原因:旧有体制的端;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奴隶主贵族的衰落和新兴封建地主的兴起;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法家有识之士的推动;秦国进行诸侯争霸的现实需要。(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官僚体制的产生和发展;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任答两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特点类和探究型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一“周朝好比是家族社会的教科书,整个国家为一系列封地君主和其亲戚团体拥有”可得出周朝国家体制的主要特点是家国同构。结合所学知识,对“血缘宗法王国”的理解是,根据材料一“西周统治者建立起了一个‘血缘宗法王国’,它承继了长期以来延续的氏族伦理,又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型塑国家形态”以及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通过分封制和宗法制的结合,使得周朝形成了“大宗—小宗”的宗族体系及“天子一诸侯一卿大夫一士”的等级制度;在这个等级制度中,各个等级之间的权力与义务都是基于血缘关系来确定的。例如,周天子是天下大宗,诸侯是小宗,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又是大宗,卿大夫是小宗,以此类推。分封制和宗法制互为表里,共同构成了西周的“血缘宗法王国”。【小问2】本题是原因类和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中国。原因:根据材料二“周室东迁后,周天子逐渐丧失了对诸侯的约束能力。社会失序,暴力泛滥,亟需重建秩序,恢复和平”可得出旧有体制的弊端;根据“法家以商鞅‘分户’为代表,首先在大规模的变法实践中推行了一种与姬周大相径庭的家庭政策”可得出社会生产力进步推动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出现和发展;根据“法家通过对周朝国家体制的‘双重否定’,从理论上进一步摧毁了东周以来实践中业已破产的‘血缘宗法王国’”可得出法家思想的形成和发展及法家有识之士的推动。影响:根据“最终成立为一种新型的国家体制:‘官僚制帝国’”可得出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推动了官僚体制的产生和发展;根据“为中央集权帝国体制的最终确立提供了理论与实践的支持”可得出加强国家对基层社会的控制和管理,为秦帝国的统一奠定了基础。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是时(秦代书同文时)秦烧灭经书,涤除旧典,大发隶卒,兴役戌,官狱职务日繁,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摘自许慎《说文解字·序》材料二:1980年出土于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书于秦武王二年至四年(公元前309年~307年)。内容为秦代的法律文书,文字虽然不具备汉代成熟隶书结体扁方,八分取势,蚕头燕尾等明显的特征,但已解散了篆书的结构,改变了篆引的线条,出现早期隶书破圆为方,变曲为直,省并连带的特点。(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指出材料一的史料价值。(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考古发掘在史学研究中的作用。【答案】(1)史料价值:材料一属于文献史料。可用于研究隶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及使用范围:但该文献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2)作用:一手史料,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验证历史记载;拓展了史料形态与来源;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填补了文字记录空白。(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史料价值题。时空是汉朝(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说文解字》是文献史料,根据材料一“初有隶书,以趣约易,而古文由此绝矣”得出,该材料可以用来研究隶书产生的时代背景、特点及使用范围;但该文献属于二手史料,具有一定的主观色彩,需要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小问2】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1980年(中国)。根据材料二“1980年出土于青川县郝家坪第50号战国墓的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的《青川木牍》”得出,是一手史料,能提供历史事实考辩与实物依据,验证历史记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考古发掘拓展了史料形态与来源;丰富了史学研究手段、方法与思维;填补了文字记录空白。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董卓之乱后,北方动荡不定,出现了向外移民的第一次高潮,其迁徙方向有三:其一为由关中流入长江中游的荆、襄一带,其二是由中原流入东北和辽东;其三是由中原迁往江南。当时吴国大臣中,像吕蒙、张昭、周瑜、诸葛瑾等都是由北方避乱而来,占了吴国高官的一半以上。第二次移民高潮出现在西晋末年动乱之际。迁往地区有四川荆湘、山西、甘肃、辽东、江南等地,黄河中下游地区仍是人口流出之源。这次迁移许多为有组织之迁徙,组织者往往是豪强士族,以宗族乡党相联系,势力颇大。像东晋的苏峻,招徕百姓屯聚结垒,统领数百家泛海南渡,最后发展到拥兵万人;东晋之郗鉴,也是领千余家归于晋元帝。材料二东晋南朝时期,众多移民掀起了规模巨大的拓荒运动,原来废弃之地重新得到开垦,还围湖造田、占山立庄,耕地面积有很大增加。麦菽等北方作物开始在南方推广种植,旱地作物的区种法也开始推行。东晋时在曲阿(江苏丹阳)立新丰堰,乌程(浙江吴兴)筑荻塘,溉田千顷,勾章(浙江慈溪县西)修复汉时旧堰。这一时期,扬州发展成为冶铸的中心,建康有左右二冶,尚方有东西二冶,荆益二州的冶铸业也有相当规模。东晋南朝时已学会制作青瓷。瓷器已成为当时相当普遍的生活用具。随着生产和交换的发展,南方兴起了一批重要市镇。建康(今南京)是东晋南朝的政治文化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云南省建筑安全员知识题库
- 郑州工业安全职业学院《大数据快速运算》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辽宁装备制造职业技术学院《医学微生物学实验转专业》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山东管理学院《诊断胸肺检查》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广州城建职业学院《电子商务技术基础》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太原科技大学《城市规划与管理》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玉溪职业技术学院《轧制工艺学管材生产》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商丘职业技术学院《表面活性剂化学与应用》2023-2024学年第二学期期末试卷
- 五年级教师2025年第一季度工作计划
- 做账实操-商贸企业成本核算方法
- 门窗安装技术标投标书
- 新版手机开发项目流程图
- 折彩粽的手工制作ppt公开课
- 发证机关所在地区代码表
- 建筑垃圾回收利用统计台账
- 《不一样的你我他》(完美)课件
- 外研版一起点二年级下册英语全册课件
- 原油电脱盐电脱水技术
- XE82000--午山风电场风机定检作业指导书
- 前列腺癌临床路径(最全版)
- 深圳大学《数字信号处理》2009年期末考试试卷A卷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