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6 文化传承(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原卷版)_第1页
专题16 文化传承(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原卷版)_第2页
专题16 文化传承(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原卷版)_第3页
专题16 文化传承(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原卷版)_第4页
专题16 文化传承(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学习借鉴外来文化的有益成果)(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0-2024年五年高考真题分类汇编PAGEPAGE1专题16文化传承(继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考点五年考情(2020-2024)命题趋势考点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5年7考)2024年湖南卷、2024年1月浙江卷、2024年全国新课标卷;2023年北京卷、2023年1月浙江卷;2022年海南卷、2022年辽宁卷。1.核心知识:(1)了解文化的内涵,理解文化的功能知识;(2)关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及特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的理解;(3)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知识的理解。2.命题趋势:(1)相对来说,考点1、3考查频率较高;(2)选择题、主观题均有考查;(3)主观题偏向把文化传承与文化创新的知识结合。3.复习建议:(1)关注对核心知识中的关键概念的理解;(2)注重描述与阐释的学科任务的培养;(3)培养对相关情境素材的文化学理分析。考点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5年5考)2024年吉林卷、2024年安徽卷;2023年全国新课标卷、2023年海南卷;2021年山东卷、2021年北京卷。考点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5年10考)2024年1月浙江卷、2024年吉林卷;2023年海南卷、2023年广东卷、2023年湖南卷、2023年1月浙江卷、2023年6月浙江卷;2021年河北卷、2021年福建卷。考点01文化的内涵与功能1.(2024•湖南•高考真题)清溪村,是作家周立波长篇小说《山乡巨变》的创作地。周立波在小说中写道:“我要经我手把清溪乡打扮起来,美化起来,使它变成一座美丽的花园……”从他的创作故事中可以领悟到,对政策、历史、现实的深入认识,对山乡巨变的亲身调研,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这些对《山乡巨变》的成功创作缺一不可。这是因为①山乡的自然风光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②每一部文学作品都是特定时代的产物③对农村农民的真挚情感具有非意识形态性质④人民的生活和实践是优秀文学作品的创作源泉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2.(2024•湖南•高考真题)在《文化是灵魂》中写道:“文化的力量,或者我们称之为构成综合竞争力的文化软实力,总是‘润物细无声’地融入经济力量、政治力量、社会力量之中,成为经济发展的‘助推器’、政治文明的‘导航灯’、社会和谐的‘黏合剂’。”对此理解正确的是①“润物细无声”反映了文化发挥其作用的特点②“助推器”表明经济的发展推动着文化的进步③“导航灯”说明了文化是政治文明的重要内容④“黏合剂”彰显优秀文化能提升社会文明程度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4·安徽·高考真题)一个好的地名往往具有记录历史、传承文脉、铭刻记忆的作用。2023年,我国开展“乡村著名行动”,用新时代乡村好地名展示乡风、体现乡韵、铸造乡魂:将塑造地名品牌与文旅、特色产业深度融合,带动乡村发展致富。由此可见,开展“乡村著名行动”能够①发挥乡村好地名滋润与凝聚人心的功能,有助于乡风文明建设②巩固乡村好地名在乡村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推进美丽乡村建设③通过乡村好地名弘扬传统道德和人文精神,增强民众的归属感④推动乡村好地名价值的创造性转化利用,促进乡村的产业振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4.(2024•1月浙江•高考真题)某城区法院充分利用辖区文化资源优势,每年自编自导自演一部话剧,把民事、刑事等不同类型的案例搬上舞台,将法治理念、中华传统美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其中,受到百姓好评。这一做法①维护了社会公平正义②促进了法治文化的传播③发挥了文化对法治建设的滋养作用④强调了法律对道德建设的促进作用A.①②B.①④C.②③D.③④5.(2023•北京•高考真题)大象跑、蘑菇跑、小怪兽跑……这些有趣的名字其实是热门跑步线路。在天坛公园,跑步者沿着特定线路,奔跑于古建筑之间,应用程序轨迹图上就会逐渐出现一只吉祥的“大象”,引来众多跑步者“打卡”。这一现象说明①体育运动可以借助科技手段增加文化意蕴②不同文化资源的融通可以丰富精神文化供给③经济对文化实践和文化生活具有支配作用④体育运动已成为传播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1月浙江•高考真题)1000年前,意大利翁布里亚人利用山地丘陵地貌,开创了橄榄梯田耕作系统;700年前,北非沙漠中的游牧民族将独特的水资源管理方法与沙漠知识相结合,形成了绿洲农业系统……今天,各国都在加强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利用,进一步挖掘其价值。这表明①文化是一个民族生存和发展的精神根基②文化多样性是民族文化发展的内在要求③农业文化遗产是文化传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④每一种文化都扎根于本民族本国家的土壤中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2•海南•高考真题)海南某黎族乡村小学在落实“双减”政策中,开展形式多样的课后服务,邀请黎锦等“非遗”项目传承人走进课堂,讲述历史文化,传授技艺,积极推进黎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此举旨在①培养黎族非遗传承人

②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③提高学生的黎锦技艺水平

④激发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热爱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22•辽宁•高考真题)“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诗经•关雎》)汉代统治者以此诗教化天下夫妇遵守封建道德规范以维护社会秩序。汉之后它有时也被看作情诗。今天我们将其理解为爱情中青年男女平等尊重的恋歌。对《关雎》的不同理解①构成了不同时代各自独立意义的系统②体现社会制度与其主导的价值观的根本一致③表明艺术和经济基础之间存在直接对应关系④反映了不同社会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9.(2024·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指出,要发挥美术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把更多美术元素、艺术元素应用到城乡规划建设中,增强城乡审美韵味、文化品位,把美术成果更好服务于人民群众的高品质生活需求。大南坡村地处太行山区,曾经依靠挖煤而富,又因煤炭资源枯竭而陷入贫困。2019年成功脱贫后,该村开始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在上级政府的引导和支持下,该村引进建筑、设计、美学、教育等领域的专家,对村里的建筑和环境加以美学改造和重新利用。村大队部、大舞台、供销社等闲置老旧公共建筑设施,被改造成为大南坡艺术中心、书店、游乐景观装置等,用于开展文化活动、展销文创产品;举办大南坡艺术团演出、南坡村民讲堂、民谣音乐会等充满乡风乡情的文化活动,给游客和村民带来美的享受;开展“艺同生长”美育系列活动,让美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如今,村民热爱家乡、建设家乡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文化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大南坡村入选省级文化产业特色乡村、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2024年,大南坡村“留住乡愁传承文脉用'美学经济’引领乡村振兴”入选全国文化和旅游赋能乡村振兴十佳案例。(1)结合材料并运用文化功能的知识,说明大南坡村探索美学赋能乡村振兴的意义。考点02正确认识中华传统文化1.(2024•吉林•高考真题)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三彩骆驼载乐俑(图)是唐三彩中的国宝级精品,其造型为一峰骆驼驮载五位胡、汉乐舞人表演的形象。该文物展现了盛唐时期国际化都城长安百姓喜爱的胡人乐舞艺术,是当时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印证。这表明①乐舞表演构成了长安百姓社会生活的精神文化领域②胡汉之间的文化交流推动唐代历史发展进入新阶段③三彩骆驼载乐俑艺术地折射出长安繁荣的社会景象④胡汉民族杂居为胡人乐舞风靡长安提供了现实条件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3•全国新课标•高考真题)“岁朝图”原是文人雅士为祈福新年而以鲜花、果蔬等为素材创作的绘画作品。到了近代,齐白石等绘画大师将“岁朝图”生活化、世俗化,他的“岁朝图”中寓意吉祥富贵的牡丹花绽放,鞭炮、红灯笼、酒杯等“俗物”汇聚,表达新年的喜悦和祝福,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年画”。人们喜欢齐白石“岁朝图”,是因为该作品①充满民俗特色,展现传统节日的欢庆氛围②贴近民众生活,承载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③反映作者理想,解构节日文化的传统内涵④恪守传统风格,再现传统文化的清雅意蕴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2023•海南•高考真题)一个个传统村落,承载着人们的乡愁、赓续着农耕文明。尽管农机取代了牛马,电灯取代了油灯,但“勤劳节俭”“耕读传家”“天人合一”等价值理念仍然没有改变。传统村落保护,既要塑村容村貌之“形”,也要铸农耕文明之“魂”。这表明①农耕文明之“魂”具有相对独立性②村容村貌之“形”依赖于农耕文明之“魂”③要在传统村落的保护中赓续优秀传统文化④坚守传统价值理念是保护农耕文明的必要前提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1•北京•高考真题)近期,北京调整了千余处公交车站名称,其中多处恢复了历史悠久的老地名。如“祈年大街北口”站改为“打磨厂”站,“龙潭路西口”站改为“东四块玉”站,“东花市大街”站改为“铁辘轳把”站……老地名的恢复留住了一份念想。公交站“唤回”老地名A.是对市民文化需求的表达,说明文化根源于人们的情感需要B.是对城市历史印记的保留,能彰显城市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C.是对地名文化意义的挖掘,延续并且增强了公交站的文化生命力D.是对传统文化发展的促进,融合了城市发展新理念与民族传统精神5.(2021•山东•高考真题)据考古研究,从史前文明开始,中国文化发展的区域分布逐渐呈现一种分层次的向心结构,就像一个“重瓣花朵”:中原文化区是花心,其周围的甘青、山东、燕辽、长江中游和江浙文化区是第一层花瓣,再外围的文化区是第二层花瓣。花心辐射花瓣,花瓣保持自己的活力,花心花瓣不能分离。由此可见①创新是中华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②文化上的凝聚力是中华文明绵延至今的密码③中华文化的统一性是地域文化多样性的基础④和而不同是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原因之一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考点03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1.(2024•1月浙江•高考真题)工匠精神源于“工”这一古老职业,鬼斧神工、炉火纯青等都是对“工”之技艺的形象表达。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诸多大国工匠以“执着专注、精益求精、一丝不苟、追求卓越”的精创造了一个个工程技术奇迹。工匠精神①蕴含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整体风貌③是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标识④是中华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生动诠释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2.(2023•海南•高考真题)60年前,毛泽东同志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60年来,各行各业书写着不同时代的雷锋故事。道德模范、时代情模、中国好人等不断涌现,激励越来越多的人践行雷锋精神,在服务社会、助人为乐、爱岗敬业中提升人生境界。这表明,雷锋精神①为社会发展进步注入不竭精神动力②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整体风貌和精神特征③引领社会风尚,推动社会主义道德建设④是民族精神的核心,贯穿社会生活各个方面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3.(2023•广东•高考真题)“物勒工名”是我国古代长期延续的一种手工业管理制度,要求器物的制造者把自己的名字勒刻在器物上面,便于管理者检验与追责,“以考其诚”。久而久之,诚信敬业、精益求精的制度要求就内化为工匠的自觉意识,从而推动了传统工匠精神的形成与传承。“物勒工名”①是传统工匠精神形成和发展的根源②可为现代工匠精神的培育提供借鉴③以满足民众的物质文化需求为导向④体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4.(2023•湖南•高考真题)方圆之境,一眼千年。在一块宋代铜镜的背面浮雕上,我们有幸目睹一场“镜上足球赛"——有人高髻笄发,作踢球状;有人戴幞头,着长服,半蹲膝,身稍前倾,作认真接球姿势。伴随了中国人数千年的铜镜已然成为一种文化意象,映照至今。由此可知①浮雕画面蕴含着古代中国人民朝气蓬勃的体育精神②铜镜与体育的生动融合拓宽了文化发展的基本路径③铜镜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表现的物化形式之一④铜镜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独特魅力的集中体现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5.(2023•1月浙江•高考真题)广袤的神州大地上,处处留下青年奋斗的足印。从攻克“卡脖子”的科技难题到写好乡村振兴的宏大文章,从筑梦经济建设大舞台到服务社会民生最基层,无数青年扛起责任,勇毅担当,用拼搏奉献书写了新时代青春答卷。他们用行动①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②构筑中华民族精神③证明中国人民是具有伟大奋斗精神的人民④表明中华民族精神在不同时期有不同表现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6.(2023•6月浙江•高考真题)2023年的除夕,故宫里的诸多神兽在“甪端“的带领下登上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音乐剧《甪端》通过文化提炼和艺术加工,让原本高冷枯燥的文物,化身为一个个生动活泼的角色,拉近了观众与文物、历史与现实的距离。《甪端》的成功在于①对传统文化辩证取舍,增强了观众的文化认同②传统文化具有超越时空的艺术价值,是文化创新的源泉③创新优秀传统文化的表达形式,拉近了观众与文物的距离④完善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拉近了历史与现实的距离A.①② B.①③ C.②④ D.③④7.(2022·天津·高考真题)随着文化传播方式的不断更新,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代表的古典诗词从文献与书本走上荧幕,以生动新颖的方式走向大众,为大众搭建一个思接千载、沟通古今的通道,让古典诗词的美学内涵走进当代人的审美世界。这反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①为人们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②是民族文化的核心和灵魂③与时代同行,实现创造性转化④是夯实文化自信的物质基础A.②③ B.②④ C.①③ D.①④8.(2021•湖北•高考真题)博览典籍故事,读懂典籍思想。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热播的《典籍里的中国》,曾演绎了一场《天工开物》作者宋应星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两位科学家跨越300余年、共筑“禾下乘凉梦”的奇妙故事。这个故事打动了观众,也让《天工开物》中“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一语更加深入人心。可见①科学家不计功名的奉献精神灿耀古今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需要不断创新形式③文化发展是扬弃传统文化的过程④不断推陈出新才能做出正确的文化选择A.①② B.①④ C.②③ D.③④9.(2021•福建•高考真题)近年来,中国杂技将“木兰从军”的感人故事、《西游记》的奇妙情节、《梁祝》的经典绝唱等融入表演中,实现从“技”到“剧”的转化,又借助现代舞美音乐,把形象美、动作美、情感美、精神美集于一身,摆脱了“单一技巧表演”的刻板印象,深受国内外观众的喜爱,在国际比赛中屡获大奖。中国杂技成功的秘诀在于①继承传统,提高了技巧的难度系数②古为今用,汲取了传统文化的精华③锐意创新,丰富了节目的表现形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