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格尔尼卡范文_第1页
2019年格尔尼卡范文_第2页
2019年格尔尼卡范文_第3页
2019年格尔尼卡范文_第4页
2019年格尔尼卡范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9年格尔尼卡范文篇一:格尔尼卡欣赏资料(一)作者:巴伯罗。毕加索,西班牙画家,出生于1881年,去世于1973年。从十九世纪末从事艺术活动,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是最具有影响力的现代派画家。一生画法和风格迭变,从印象派、野兽派直至立体派。早期描绘近似表现派的主题;后注目于原始艺术,简化形象。1915——1920年,画风一度转入写实。1930年,又明显倾向超现实主义。晚期制作了大量的雕塑和陶器等,亦有杰出的成就。他的作品境界独特、视角独特,改变了人们观察世界的角度,具有丰富的想象力、抽象的造型、浓艳的色彩,对现代西方艺术流派有很大的影响。他作画从不临摹实物,他说:“我不是在寻找,而是在发现。”(二)《格尔尼卡》的创作背景:1、1937年4月26日,德国法西斯的飞机对西班牙小镇格尔尼卡进行了狂轰滥炸。三个小时的轰炸,死伤无数平民百姓,使格尔尼卡夷为平地。德军的这一暴行,激起了国际舆论的谴责。毕加索义愤填膺,接受了西班牙共和国的委托,准备以这一事件作为为巴黎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创作壁画的题材。表达自己对战争罪犯的抗议和对死难者哀悼。为此,他放弃了原本正在创作的一幅作品,用六周的时间将此画完成。2、在巴黎毕加索艺术馆,毕加索站在门口,给每一个进入艺术馆的德国军人一张《格尔尼卡》的复制品。德国军官问:“这是你的代表作吗?”“不,”毕加索回答说:“这是你们的代表作!”3、毕加索的绘画被纳粹集团视为“布尔什维克艺术”“颓废艺术”,禁止公开展出。毕加索不屈不挠,以一个艺术家对生命的热爱、对艺术的珍惜,坚定的予以还击。《格尔尼卡》揭露了德国法西斯的暴行,深深感动了人民群众。他笔下的和平鸽飞满全世界,成为人类世界和平的象征和标志。(三)《格尔尼卡》的赏析:关注细节,领会作品的深刻含义。想一想画面中的各种形象都象征什么?画家是怎样用独特的艺术语言表达其思想感情的?1、牛头代表了什么?牛头在冷漠之中蕴含着一种威胁。由于毕加索对该画所作的一次公开的解释是:公牛代表残暴和黑暗,所以不少评论家认为牛头是法西斯的象征。2、马的嘶鸣象征着什么?马在死亡之前的嘶鸣,显示了最后的痛苦之中的抽搐,代表了苦难的西班牙人民。3、画面高悬的灯泡象征着什么?在一片混乱、嘈杂声中,一只象眼睛一样的灯发出了耀眼的锯齿状的光芒,强化了扭曲的痛苦和悲剧的气氛,就象一个“冷酷的梦境。”画家用象征性的揭露,将一切罪恶和黑暗置于光照之下,让全世界人民都了解战争的罪恶。4、手持煤油灯的女人象征着什么?象征着那些和法西斯恶势力做斗争、指引人民走向光明的一切人士。5、战士的手里拿着什么?他的表情是怎样的?战士右手握着一把折断的剑,表示这名战士和法西斯侵略者经过了殊死博斗。他睁着眼睛,慷慨激昂,表明他的肢体虽然已经残缺,但是没有看到胜利死不瞑目。剑旁有一朵鲜花表示对死去战士的悼念。6、母亲的动作悲痛欲绝的母亲怀抱着已经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喊。7、从楼上跳下来的人举手抬头向上呼救,充满了悲剧色彩。8、《格尔尼卡》这幅作品,运用了立体主义的绘画形式,以变形、象征和寓意的手法描绘了在法西斯的兽行下,人民惊恐、痛苦和死亡的悲惨情景。立体主义:二十世纪法国的主要艺术流派。将塞尚对自然界的认识推到极点,打破传统的时空概念,表现不受时间、空间限制的物象,要在平面上表现长度、宽度、高度和深度,表现正常情况下视力看不到的结构。立体画派把自然形体分解为几何切面,从二度空间变成三度空间,制造出一种特殊形象,使画面极具个性化和表现力。整幅画用黑、白、灰三色绘成。错综复杂的黑、白、灰色块造成阴郁、恐怖的效果;不规则的线条所形成的角和弧的交错,给人一种支离破碎和动乱的感觉。画面沉重又压抑,充满了悲剧气氛。这幅画控诉了法西斯的罪恶,对战争给人们带来的灾难表示悲哀和同情。这幅画曾在英国、法国、美国各地展出,反响非常强烈。20世纪40年代借给美国纽约现代博物馆,1981年归还西班牙,现在珍藏在马德里普拉多博物馆。四、知识扩展:(7分钟)(一)和毕加索同时代画家作品的欣赏:马蒂斯《红色的和谐》、米罗的《自画像》、勃拉克《弹吉它的女人》、达利《内战的预感》、康定斯基的《即兴30》、蒙特里安的《红黄蓝构成》、克利的《死与火》。(二)毕加索不同时期艺术作品欣赏:《丑角家族》(1905年)、《亚威农少女》(1907年)、《工厂》(1909年)、《山丘上的房子》(1909年)、《吉他与啤酒瓶》(1913年)、《三乐师》(1921年)、《坐着的浴者》(1930年)、《玛丽。泰瑞斯。瓦特的肖像》(1937年)、《斜倚着阅读的女人》(1937年)、《朵拉。玛尔的肖像》(1937年)、《哭泣的女人》(1937年)、《朝鲜大屠杀》(1951年)。篇二:艺术概论-格尔尼卡格尔尼卡1937年,毕加索为巴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倾全力绘制了壁画《格尔尼卡》。毕加索以世博会这一体现和展示人类思想和科技进步的盛会为媒介向世人揭示出伴随着现代科技与社会虚假繁荣的另一面:战争的恐怖与痛苦。在这件反向于传统的壁画从世博会的西班牙馆到随后在美国的巡展过程中,既有赞赏,也有不解,更有斥责与谩骂。然而不久后,当给人类带来巨大灾难的二次大战过去,这件充满象征意味的视觉寓言才真正具有了大众意义,从象征精英艺术的美术馆中走入广阔的社会空间与公共领域,升华为人类渴望和平与正义的精神象征,成为公认的、象征战争残酷与和平的公共纪念碑并拓展出新的意义与精神纬度。《格尔尼卡》作为艺术家个人的视觉自传和对时代的总结而成为毕加索留给20世纪的最后一幅伟大的历史画卷,更为重要的是《格尔尼卡》在随后所引起的艺术世界之外的文化震撼使得政治与艺术,人类的苦难与渴望,这些通常难以相容的交叉领域从此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欧洲20世纪初的十几年间,科学进步的思想普遍高涨,哲学、物理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被革命的思想所笼罩。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以毕加索和勃拉克为代表的立体派绘画一改视觉真实的传统命题,开始强调:理性、科学、客观的成分,建立起具有革命性的和颠覆意义的艺术观念以及造型体系。象征现代元素的报纸、壁纸、纺织物、文字、电灯等或被直接镶嵌、或被当做象征特殊含义的符号而出现在画面中,引出了与传统完全不同的视觉方向。当然,在毕加索探索艺术的本质和功能以及实现的方法问题上,现代思想与科技进步所带来新技术、新手段、新发明就化为画家艺术革新等一系列转化所不可或缺的手段和元素。所有这些现代元素都被毕加索视为革命性的创作手法凝练于《格尔尼卡》中,使得这一作品所表露出的新鲜品质与他之前的那些完全个人实验性的作品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凸显了一个伟大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历史担当。一、画面结构秩序的建构与张力现代艺术伴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体现出超越以往的互动性,现代艺术以科学取代宗教,以开放性的姿态汲取现代科技成果,并积极分享其逻辑和方法。以毕加索为代表的立体派以此为参照对结构秩序的条理与建构性作了大量的实验与探索,创造了具有颠覆意义的绘画空间和结构的新概念。毕加索在《格尔尼卡》的构图中根据主题的需要将传统三角形稳定的结构进行破坏使之消解,赋予画面结构图形化来表现毁灭和混乱所传达出的真实景象与秩序。他要创造一种可感知的毁灭所造成的力的图式,并将其设计成壁画独特的、大众化的视觉语言,并以此为基础奠定、架构起《格尔尼卡》的悲剧性意蕴。画家抽象出立体主义的几何学的图形概念与爆炸形成的力所导致的变形0实实在在与观者的知觉相契合并得以加强,使得作品的主题通过极富表现性的结构图式得以直接而恰切的显现。画家将大小不一的象征由德国纳粹的轰炸所形成强光的白色由画面中心向四周按放射形扩张而建构出强烈的离心感和同构效应,并将大小不一的白色块配置于画面中三角形的构图骨架中,使人物、动物、建筑和背景上布满了许多大小不一、方向不同的白色三角形。白色三角形本身与画面中各物像之间本不同属于一个空间层次,是画家为了表现和模拟炸弹爆炸后造成的毁灭性的冲击力与破坏力,特意将大量由大小不一的白色三角形重叠组合成一幅毁灭的景象。既肢解着画面结构和画中的物像又刺痛着观者的心灵,而且与悲剧性的主题形成了逻辑上的统一。黑白二极色彩构成《格尔尼卡》画面的基调。轰炸所形成的亮如白昼的视觉效果与阴影的大面积黑色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画中的物像不是通过写实手法而是由于毁灭力形成的投射。在投射形成的造型被撕裂、支离加之构图骨架的图形化以及带有放射感的白色三角形的共同作用下,使观赏者产生强烈的视觉刺激与心理张力,迫使观赏者处于一种毁灭与恐怖的参与状态。这种力的结构式样和造型处理一方面是由于对于所要表达的毁灭主题意念的深深思索的结果,另一方面,则是画家站在接受者的角度去感受、体验毁灭的真实景象和结果并加以传达,一改传统壁画以再现客观现实的手法去讲述毁灭的故事,主动以直面心灵的真实去表现它,而表现性也因此带出了内容,带出了精神性。二、变形手法与主题逻辑性的统一正如印象派体现了光学、色彩的科学规律一样,立体派则吸收现代物理学的革命性思想转化为立体主义的认识论,并付之于实践当中来建构主题的明晰与逻辑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动摇了人们关于固定结构与连续时间的全部观念。空间结构因为时间而产生了动态的变化,非恒定性成为了一个四维结构变化的基点。时空的相互依赖性为换用一种形象各部分交叠重合的渐进抽象提供了依据。时间在自然形态的进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时间也在改变着物像的基本结构和外形。而由立体派带来的对客观物像的变形,不仅成为画家对反映客观世界而进行自我认识的开始,也逐渐演化成具有颠覆意义的造型观念。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对物像的造型处理既与立体主义的实验密不可分,也与壁画的悲剧性主题息息相关。这一时期,毕加索画了许多双面的变形人像,这种造型手法体现了普鲁斯特所强调的现象逻辑的分解方法,通过分解、割裂、重构来完成变形的过程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把握和认识,同时在作品中有效地体现和把握了运动的时间因素。美国艺术史学家威廉。弗来明结合阿恩海姆对毕加索的光的频闪产生的几幅人像的研究和分析后,说:用于表现向前运动的被拉长的头像与用频闪灯光拍摄的动感照片相似光的频闪作为立体派最基本造型观念的认识来源和方法论,在立体主义绘画的探索中具有重要的价值,然而,将这种造型方法应用于壁画这类公共艺术创作上更具有独特的美学成就。因此,综合起来看,壁画中物像的变形与其说是艺术家的变形手法,不如说是毁灭而导致的残缺和肢解。一方面,毕加索在《格尔尼卡》中强化变形的目的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强迫、吸引观者的注目与身心的参与,淡化传统壁画关于这类题材所惯用的固定的事件和人物、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的片段集合式的创作模式,使其超越现象而直达本质。另一方面,这种手法将变形与作品所强调的毁灭主题完美地媾和到一起,表现出毕加索对于创作手法的巧妙运用,将其特立独行的创作风格与壁画的社会功能性合二为一。三、摄影技术与新闻媒介的互动在《格尔尼卡》创作过程中,毕加索的情人、女艺术家朵拉。玛尔用摄影机拍下了大量有关创造的图片资料,这些资料有些被毕加索运用到创作之中作为对画面进行分析和调整的手段与方法。象征现代科技元素与成果的摄影机和摄影技术成为画家独特的创作手段,对壁画《格尔尼卡》的创作产生了重要而积极的影响。尽管摄影术的迅速发展代替了绘画再现世界的使命,但是,这种新的方法在《格尔尼卡》的创作中对于图像的分析和画面的形式效应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毕加索在同艺术编辑泽沃谈话时说道:用摄影记录下来作画时画面形式的改变过程,而不是作画的步骤,这一定很奇妙,,我常常画一块亮的和一块暗的,在画面上处理它们时,加进产生相反效果的色彩来打破它们,当作品被摄影机记录下来时,我感觉到,那些加进去改变最初视觉图像的成分不加了,照片给我的最终印象似乎同我当初的视像一样。而来自以报纸为代表的大众传媒所记录的有关家乡的讯息中关于格尔尼卡镇遭受屠戮的图片和消息,深深刺激着画家并成为构建画家视觉想象力所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他极为关注诸如人道报和每周画报、巴黎今晚报等报刊,从中获取创作灵感所需的有关信息,创作后期对画面中的形象作了较大的调整,画面左边公牛的下方所增加的母亲怀抱夭折婴儿的这一具有现实意义和新闻特质的主题形象,就来自于报纸登载的有关受害者的摄影图片。与此同时,毕加索在画面中央绝望悲戚的马的身上画上了许多似点又似线的笔触,其目的是要取得跟报纸相联系的犹如印刷字体般的颗粒感,以使观者产生从画面真实到事件本身的联想和追忆。不难看到,毕加索通过《格尔尼卡》力图将艺术的政治发言权在与大众传媒的互动与碰撞中得以施展和广播,是这幅献给全人类的鞭挞战争、祈望和平的不朽之作中最大的亮点。略观毕加索的创作过程,《格尔尼卡》既可视为艺术家的个人自传意味的艺术风格的总结,又体现出画家在现代元素的强烈影响下完成的由追求艺术表现力到引发社会行动力的观念的升华,从而使《格尔尼卡》成为20世纪最具社会意义和大众意义的现代绘画之一。如果说白炽灯是壁画中出现的、可见的唯一的现代元素的话,那么毕加索在创作过程中积极调动诸如以摄影技术为代表的现代科学技术与立体主义的图形概念、视觉艺术心理等手段则可视为壁画构成要素中不可见的现代元素,并与立体主义的绘画有机地相融合,以大众化的视觉语言揭示、传达出与人类命运息息相关的信息。也正是这些可见与不可见的现代元素激发画家在抒怀自我的同时更与普通公众情感共鸣。由此也就不难理解画家由一个特殊性的事件断面创化般地凝练出普遍和共同的视觉美感和精神体验所具有的广泛的社会意义。有人说,这种互动的视觉效应的建构过程或许就是《格尔尼卡》成为本世纪少数几幅真正具有大众意义、使用大众语言的作品之一的原因。总之,《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一贯秉持的特立独行和体现主观精神的创作观念与体现时代精神和特征的互动理念相融合的结果,这既源于他作为一名艺术家的社会责任和使命感,也源于他对于这个时代的深刻了解。正如毕加索的传记作家拉塞尔。马丁所说:毕加索似乎把20世纪初所有重要的艺术运动当然也有他自己独创的融汇到了一幅伟大作品之中;同时,他似乎把这个世纪的历史和思想合二为一了。篇三:格尔尼卡赏析《格尔尼卡》毕加索毕加索一生创作了成千上万种风格不同的画,有时他画事物的本来面貌,有时他似乎把所画的事物掰成一块块的,并把碎片向你脸上扔来。他要求着一种权力,他有一种“破坏精神”,他渴望解剖有形的世界,他不仅把眼睛所能看到的东西表现出来,而且把我们的思想所感受到的也表现出来。油画《格尔尼卡》,是毕加索作于30年代的一件具有重大影响及历史意义的杰作。此画是受西班牙共和国政府的委托,为1937年在巴黎举行的国际博览会西班牙馆而创作。画中表现的是1937年德国空军疯狂轰炸西班牙小城格尔尼卡的暴行。作为一个具有强烈正义感的艺术家,毕加索对于这一野蛮行径表现出无比的愤慨。他仅用了几个星期便完成这幅巨作,作为对法西斯兽行的遣责和抗议。毕加索虽然热衷于前卫艺术创新,然而却并不放弃对现实的表现,他说:“我不是一个超现实主义者,我从来没有脱离过现实。我总是待在现实的真实情况之中。”这或许也是他选择画《格尔尼卡》的一个重要原因吧。然而他此画的对于现实的表现,却与传统现实主义的表现方法截然不同。他画中那种丰富的象征性,在普通现实主义的作品中是很难找到的。毕加索自己曾解释此画图像的象征含义,称公牛象征强暴,受伤的马象征受难的西班牙,闪亮的灯火象征光明与希望??。当然,画中也有许多现实情景的描绘。画的右边,一个妇女怀抱死去的婴儿仰天哭号,她的下方是一个手握鲜花与断剑张臂倒地的士兵。画的左边,一个惊慌失措的男人高举双手仰天尖叫,离他不远处,那个俯身奔逃的女子是那样地仓惶,以致她的后腿似乎跟不上而远远落在了身后。这一切,都是可怕的空炸中受难者的真实写照。毕加索的画,有些色彩丰富、柔和、非常美丽,有些用黑色勾画出鲜明的轮廓,显得难看、凶狠、古怪,但是这些画启发我们的想象力,使我们对世界的看法更深刻。面对这些画,我们不禁要问,毕加索看到了什么,使他画出这样的画来?我们开始观察在这些画的背后究竟隐藏着什么。在《格尔尼卡》这幅画中的诸多图像反映了画家对于传统绘画因素的吸收。那个怀抱死去孩子的母亲图像,似乎是源自哀悼基督的圣母像传统;手持油灯的女人,使人联想起自由女神像的造型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