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1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2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3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4页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学生版一、积累与运用。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拘泥(nì)坍塌(dān)忧戚(qī)风雪载途(zài) B.缄默(jiān)徘徊(huái)绰号(chuò)混为一谈(hǔn) C.摇曳(yè)拮据(jū)镂空(lòu)殚精竭虑(dān) D.称职(chèng)龟裂(jūn)作揖(yī)鸿鹄之志(hú)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娴熟惠民生闲情逸致锲而不舍 B.鲜妍绞绞者妇孺皆知眼花缭乱 C.峻工倒春寒雕梁画栋不屑置辩 D.闲暇渡难关风云变换根深蒂固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疫情之下,秩序井然,这要感谢志愿者们为抗疫所尽的绵薄之力。 B.顾诵芬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一干就是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C.在“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上,他的一番高谈阔论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与赞许。D.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个道理不用说就已经不言而喻了。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还是一个体育竞技的平台。 B.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扫健康码进行核酸检测对不少老年人已不再陌生。 C.近日,一系列弘扬劳动形象和劳动精神的艺术作品在美术馆展出。 D.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5.(3分)结合语境,将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万竹园,以园中多竹而得名,园内建筑玲珑雅致,环境古朴清幽。明明同学置身于其中,心旷神怡,有感而发,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屋后松竹添秀色下联:A.门前梅兰吐幽香 B.池中水波揽明月 C.堂前碧柳送清风 D.园中桃李自成蹊6.(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的。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博学笃志”“不耻下问”“杞人忧天”。 C.“千里共婵娟”“强欲登高去”两句诗分别借中秋节和重阳节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在晚八时左右。二、古代诗文阅读。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C.时时而间进间:私下D.皆朝于齐朝:朝见(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B.暮寝而思之学而不思则罔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已而之细柳军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骈死于槽枥之间(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邹忌将日常生活小事与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对比,巧妙讽谏,终使齐王纳谏。B.面对进言,齐王用一个“善”字回答,表现了他肯定的态度与从善如流的决心。C.赏谏后,“门庭若市”“皆朝于齐”,这从侧面突出了邹忌的治国之才。D.文章从“比美”“进谏”到“赏谏”均采用了“三叠”式结构,整齐别致。8.(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①,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②有七年之旱,而国亡③捐瘠者④,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人情,一日不再食⑤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释】①食(sì)之:给他们吃。②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③亡:同“无”,没有。④捐瘠者:被遗弃的人和瘦弱的人。⑤再食:吃两顿饭。(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认为明主在治国时应注重什么。(至少答出两点)9.(7分)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各题。新城道中①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注释】①此诗是苏轼39岁时在杭州做通判时所作。②铜钲(zhēng):铜锣。③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初夏时节作者在新城道中所见的景物。B.首联不说雨止天晴正好山行,却说“东风知我欲山行”,显出东风的多情。C.颔联写雨后天晴,云像一圈圈的白絮,写出云成团且厚的特点。D.尾联中作者看到农人煮葵烧笋春耕的场面,表达了对山间农家的羡慕之情。(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一联的妙处。10.(9分)根据原文默写。(1)春蚕到死丝方尽,。(李商隐《无题》)(2),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3)马作的卢飞快,。(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青青子衿,。(《诗经•子衿》)(5),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达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诗句是:,。(7)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三、名著阅读。11.(7分)“兄弟”“哥哥”是《水浒》中最令人动情的称呼,根据材料完成题目。【甲】拿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乙】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丙】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待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1)上述语段中说话者的绰号及姓名分别是【甲】【乙】【丙】(2)这些英雄好汉的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是四、现代文阅读。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①为了迎接虎年的到来,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用毛笔写起了对联。其实,早在2021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中,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就为我们表演过在太空写书法。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在太空中不能使用,而毛笔书写却能游刃有余。②为什么毛笔这诞生于先秦的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工作原理了。③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但在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下,墨水只能停留在笔尖处。这是因为微量的墨水沾到纸张上后,其表面张力的作用不足以使留在笔内部的墨水发生位置的移动,自然无法实现书写功能。④毛笔之所以能写出字,关键在于一个神奇的物理现象——毛细现象。⑤我们可能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直径很细的玻璃管垂直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水会沿着管内壁自动上升,达到高于容器中液面水平的位置;如果换成水银这样无法浸润内壁的液体,细管内的水银高度则会低于容器中的液面水平。这种细管内的液面自动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的现象就称之为毛细现象。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⑥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液体表面分子受力的不均衡。当液体与空气相接触时,其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内部相比会逐渐变弱。越接近表层气液交界面,分子之间的结合力就越小,在“内大外小”的作用下,液面便向着球形方向发展。⑦液体与固体容器相接触时,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超过了维持液体分子平衡的相互作用力,那么固体就会吸住液体,相当于液体浸润了固体,就像水和玻璃一样。但假如两者接触时,没有超过液体内部分子间的作用力,那么这个固体就不能被液体浸润,就像水和石蜡一样。⑧毛细现象,就是液体分子之间、液体与空气之间、液体与固体容器之间受力平衡的一个结果。在受力平衡的过程中,液体的表面形态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即使是在无重力的环境中,这种由表面张力所引发的毛细现象,依然会“推动”液体分子发生变形以及位置的转移。⑨毛笔书写过程中,在毛细现象作用下,墨汁与可以被浸润的毛笔材料发生相互作用力的平衡,于是墨汁便被吸入毛笔材料中,并牢牢“困”在毛笔内部。而当毛笔尖与纸张接触时,留在毛笔表面的墨汁,同样在毛细作用下,被吸附到纸上,其间根本无须重力作用。⑩在太空中写毛笔字,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的父亲是位研究发动机的航天人,他有一句这样的台词“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影片中在天上写诗当然是个戏剧化的隐喻,但到如今却已成了真,事实证明天上不仅可以写诗,还可以用我们的毛笔写。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此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不断赓续。(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说明了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进行书写。B.文章第②段运用设问句,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什么叫做毛细现象。D.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小于维持平衡的作用力,液体就会被固体吸住。(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当液体与空气相接触时,其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内部相比会逐渐变弱。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时光里的书匣子①雪像是虚空中惊落的梨花,带着一丝羞赧,静悄悄向水墨画一般沉郁的四野撒落。我们围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脚丫塞进奶奶暖暖的棉被窝里。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本书,就连不识字的奶奶也捧着一本。有时,她还会坐在那里细细整理被猫撕坏的书页,骨节突出的粗笨的手指那时变得十分灵活,指尖蘸点唾沫将卷起的边边角角一一捋平,像一位眉眼含情的母亲抚弄着她新生的婴儿,专注而细腻。糨糊粘好的书就放到旁边的书匣子上晾着。②笨头笨脑的长方形书匣子,模样普通得有些寒碜,却是家里质地最好的一个老物件。早先家在牧区时用来装食物,它像个小小的粮仓,放在柜子高处,沉甸甸地稳着全家人的心。后来全家从偏僻的牧区搬到了镇里,匣子再也用不上了。奶奶倒出里面发霉的炒面和酥油,拎起匣子里里外外扫了一遍,那空荡荡的匣子好似呜咽了一声,躲进了柜底。③被冷落的匣子重新派上用场,是因为我们的书。镇子里有一家新华书店,每每有了零钱我们就跑去买书,花布衣兜里奶奶给的硬币发出细碎清脆的声响。时间久了,我们的书需要一个“家”,而书架是不敢奢望的。有一天,奶奶灵光一现忽而就忆起了那只柏木匣子。她立马翻出来,细细拭擦了一番,又在通风处晾晒了几天,里面仔仔细细糊上一层报纸。当几本薄薄的书放进去后,那只匣子忽然就变了,像注入了灵魂一般,里里外外散发出一种朴素典雅的气质来,仿佛一位落难的公主终于回到了她的家乡,一切恰如其分,安宁美好。④书匣子里端端正正盛着糨糊补过的书,占据着橱柜上最显眼的位置,也占据着我们心里紧要的那个位置。我们每天只要有空闲总会围绕在书匣子旁边,像檐下的白鸽每天清晨拍打着翅膀飞向阳光。因为匣子装着书,屋子里的气息也悄然变化着,若有似无地总能嗅到一种浅俗的日常之上的书香气,一股淡淡的,厚重而静笃的油墨香。每当闻到那书香,我们雀鸟般欢腾的心,瞬间就安静了,吵嚷声也弱下去了。⑤买书的钱是奶奶从日常家用里省出来的,那些毛票硬币包在一块看不出颜色的碎花手绢里压在炕毡下,只要我们说要买书,就有求必应。那时多数孩子只有几本书,而我们很奢侈地拥有了成套的《红楼梦》《哪吒闹海》等连环画。我们读书的时候,奶奶就坐在书匣子旁边跟着看,她一个字也不识,就看图画,最喜欢《红楼梦》里黛玉葬花那一本。她认真地捧着书,一页一页仔细瞧着,口中喃喃自语。她总是忍不住地回头问我这一页的意思,又转头问姐姐那一页的意思,完全像个追着大人听故事的孩子。其实,不识字的奶奶是很会讲故事的,也很会领悟故事的内涵,甚至会自己编故事讲给我们听。⑥书匣子伴着我们渐渐长大,上了初中后我们不再满足于小人书,奶奶依然支持我们买书,但碎花手绢里的毛票和硬币有时连买一本书都凑不够了。我们还会在雨雪天挤在奶奶炕上读书,不过那些书都是从同学手中借来的,有《简•爱》,有《射雕英雄传》……奶奶凑过来看我们那些插图极少、满纸黑字的书,翻一会儿又无趣地放下,她再也介入不了我们的读书世界了,无聊地坐在炕角打盹。⑦日复一日,那书匣子也像有生命似的老下去了,边角被岁月啃噬得不再光润,顽皮的弟弟在上面胡乱地涂鸦,淡黄的原木悄然成暗淡的褐色。偶尔,匣子里还会蹿出丝丝缕缕腐旧的霉味,像一个患了风湿病的老人。只有当家里来了亲戚或邻家小孩的时候,奶奶会像亮宝般打开匣子,将巴掌大的小人书放到孩子们手里,看着她们胡乱翻书时,她会堆起一脸皱纹满足的微笑。⑧书匣子老去,奶奶也老去了。奶奶去世后,老屋子也给卖了。收拾旧物件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书匣子。小人书倒是零零散散找到了几本,虽然破旧发黄残缺不全,但我还是收拾好,带回了自己家。直到后来女儿出生,渐渐长大,我给她买了一个大大的粉色收纳盒当书匣子,把那几本发黄的小人书也整整齐齐放进她崭新的书匣子里。女儿有时会翻出来看,每次都会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这是你小时候看过的书吗?是太奶奶买的吗?我好喜欢那个会讲故事的太奶奶哟!”⑨我也很喜欢,可是却再也见不到了,就连那最初陪伴着我们的书匣子再也见不到了。我看到时光的小毛贼早在我们疏忽散漫时载着一车又一车的物什走远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斑驳记忆。(选自《朔方》2022年第3期,作者白羽,文章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围绕“奶奶和书匣子”讲了哪些故事。①;②奶奶给我们钱买书,为我们改造了书匣子。③奶奶坐在书匣子旁读书,书匣子陪我们成长。④;⑤奶奶去世之后,书匣子也不知所踪了。(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①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4段画线句。我们每天只要有空闲总会围绕在书匣子旁边,像檐下的白鸽每天清晨拍打着翅膀飞向阳光。②结合语境,赏析第5段中加点词语。那时多数孩子只有几本书,而我们很奢侈地拥有了成套的《红楼梦》《哪吒闹海》等连环画。(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⑨段画线句“我看到时光的小毛贼早在我们疏忽散漫时载着一车又一车的物什走远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斑驳记忆”的理解。(4)请从记叙顺序的角度分析文章第②③自然段的作用。五、作文。14.(60分)按要求作文。请以“让这一刻闪闪发光”为题目,写一篇文章。要求:(1)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2)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否则扣分;(3)不得抄袭;(4)不少于600字。

2022年山东省济南市历下区中考语文三模试卷·教师版一、积累与运用。1.(3分)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拘泥(nì)坍塌(dān)忧戚(qī)风雪载途(zài) B.缄默(jiān)徘徊(huái)绰号(chuò)混为一谈(hǔn) C.摇曳(yè)拮据(jū)镂空(lòu)殚精竭虑(dān) D.称职(chèng)龟裂(jūn)作揖(yī)鸿鹄之志(hú)【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音。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的学习中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有误,“坍塌”的“坍”应读作“tān”。B.有误,“混为一谈”的“混”应读作“hùn”。C.正确。D.有误,“称职”的“称”应读作“chèn”。故选:C。2.(3分)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娴熟惠民生闲情逸致锲而不舍 B.鲜妍绞绞者妇孺皆知眼花缭乱 C.峻工倒春寒雕梁画栋不屑置辩 D.闲暇渡难关风云变换根深蒂固【分析】本题考查基础字词的字形。解答此类题型时,一方面要注意在平时打好字词基础,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认真审题,仔细辨析。【解答】A.正确。B.有误,“绞绞者”的“绞”应为“佼”。C.有误,“峻工”的“峻”应为“竣”。D.有误,“风云变换”的“换”应为“幻”。故选:A。3.(3分)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疫情之下,秩序井然,这要感谢志愿者们为抗疫所尽的绵薄之力。 B.顾诵芬在航空报国的道路上,一干就是一生,他是当之无愧的国之栋梁 C.在“传统文化进校园”主题班会上,他的一番高谈阔论获得了大家的肯定与赞许。 D.知识改变命运,学习成就未来,这个道理不用说就已经不言而喻了。【分析】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解答此题,我们平时要积累大量的成语,还要结合句意表述,从词性、词义轻重、感情色彩、习惯用法等多方面考虑。成语运用的常见错误有以下几种:望文生义、褒贬不当、搭配不当、用错对象、语境不符等。【解答】A.有误,绵薄之力:微不足道的力量。指尽自己的努力去帮助别人。敬谦错位;B.正确;C.有误,高谈阔论:漫无边际地大发议论(多含贬义)。褒贬不当;D.不言而喻:指不用说就可以明白。形容道理很浅显。词义和“这个道理不用说”语义重复。故选:B。4.(3分)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北京冬奥会不仅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还是一个体育竞技的平台。 B.在工作人员的帮助下,扫健康码进行核酸检测对不少老年人已不再陌生。 C.近日,一系列弘扬劳动形象和劳动精神的艺术作品在美术馆展出。 D.读书可以让人保持思想活力,让人得到智慧启发,让人滋养浩然之气。【分析】本题考查病句辨析。解答此类问题时,一方面要注意积累常见病句类型,掌握每种病句类型的常见设错规律,另一方面在答题时要注意“抓主干,理枝蔓”。【解答】A.有误,语序不当,应将“是一扇亮丽的‘中国窗口’”和“一个体育竞技的平台”互换位置。B.有误,主谓颠倒,应将“扫健康码进行核酸检测”和“不少老年人”互换位置。C.有误,搭配不当,“弘扬”和“形象”搭配不当,应将句子改为“一系列展示劳动形象,弘扬劳动精神的艺术作品在美术馆展出”。D.正确。故选:D。5.(3分)结合语境,将对联补充完整,最恰当的一项是()万竹园,以园中多竹而得名,园内建筑玲珑雅致,环境古朴清幽。明明同学置身于其中,心旷神怡,有感而发,撰写了一副对联。上联:屋后松竹添秀色下联:A.门前梅兰吐幽香 B.池中水波揽明月 C.堂前碧柳送清风 D.园中桃李自成蹊【分析】本题考查对联。对联是用对偶修辞写出的句子,是用字数相等、结构相同、意义对称的一对短语或句子来表达两个相对应或相近的意思的艺术形式。解题时,要根据题干要求,依据对联的特点分析作答。【解答】根据对联词性相对、仄起平收的特点来选择。“松竹”是两种植物,对“梅兰”,“添秀色”对“吐幽香”恰当。故选:A。6.(3分)下列对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礼记》是战国至秦汉间儒家论著的汇编,相传是西汉戴圣编纂的。 B.《论语》中有不少语句逐渐演化并固定为成语,如“博学笃志”“不耻下问”“杞人忧天”。 C.“千里共婵娟”“强欲登高去”两句诗分别借中秋节和重阳节表达了诗人的情感。 D.更,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更定”在晚八时左右。【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文学常识。其中包括:作家作品、古代文化常识、文体知识与类别、有关作品内容的知识。【解答】ACD.正确;B.有误,杞人忧天出自《列子》。故选:B。二、古代诗文阅读。7.(9分)课内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邹忌讽齐王纳谏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1)下列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CA.孰视之孰:同“熟”,仔细B.宫妇左右莫不私王私:偏爱C.时时而间进间:私下D.皆朝于齐朝:朝见(2)下列各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A.谓其妻曰安陵君其许寡人B.暮寝而思之学而不思则罔C.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已而之细柳军D.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骈死于槽枥之间(3)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AA.邹忌将日常生活小事与治国安邦之道进行对比,巧妙讽谏,终使齐王纳谏。B.面对进言,齐王用一个“善”字回答,表现了他肯定的态度与从善如流的决心。C.赏谏后,“门庭若市”“皆朝于齐”,这从侧面突出了邹忌的治国之才。D.文章从“比美”“进谏”到“赏谏”均采用了“三叠”式结构,整齐别致。【分析】参考译文:邹忌身高八尺多,而且外形、容貌光艳美丽。早晨穿戴好衣帽,照着镜子,对他妻子说:“我和城北徐公相比,谁更美?”他的妻子说:“您非常美,徐公怎么能比得上您?”城北的徐公是齐国的美男子。邹忌不相信自己比徐公美,于是又问他的妾:“我和徐公相比,谁更美?”妾回答说:“徐公哪能比得上您?”第二天,有客人从外面来拜访,邹忌与他相坐而谈,问客人:“我和徐公比,谁更美?”客人说:“徐公不如您美丽。”又过了一天,徐公来了,邹忌仔细地看着他,自己认为不如徐公美;再照镜子看着自己,更是觉得自己与徐公相差甚远。晚上他躺在床上休息时想这件事,说:“我的妻子认为我美,是偏爱我;我的妾认为我美,是害怕我;我的客人认为我美,是有事情有求于我。”于是邹忌上朝拜见齐威王,说:“我知道自己确实比不上徐公美。可是我的妻子偏爱我,我的妾害怕我,我的客人有事想要求助于我,所以他们都认为我比徐公美。如今齐国有方圆千里的疆土,一百二十座城池。宫中的姬妾及身边的近臣,没有一个不偏爱大王的,朝中的大臣没有一个不惧怕大王的,全国的百姓没有不对大王有所求的。由此看来,大王您受到的蒙蔽太严重了!”齐威王说:“你说的很好!”于是就下了命令:“大小的官吏,大臣和百姓们,能够当面批评我的过错的人,给予上等奖赏;上书直言规劝我的人,给予中等奖赏;能够在众人集聚的公共场所指责议论我的过失,并传到我耳朵里的人,给予下等奖赏。”命令刚下达,许多大臣都来进献谏言,宫门和庭院像集市一样喧闹;几个月以后,还不时地有人偶尔进谏;满一年以后,即使有人想进谏,也没有什么可说的了。燕、赵、韩、魏等国听说了这件事,都到齐国朝拜齐威王。这就是所说的在朝廷之中不战自胜。【解答】(1)本题考查对字词的理解。ABD.正确;C.有误,间:偶尔。故选:C。(2)本题考查一词多义。A.代词,他/一定;B.表修饰/表转折;C.的/去,到;D.相同,在。故选:D。(3)本题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分析。A.有误,邹忌将日常生活小事与治国安邦之道进行类比,巧妙讽谏,终使齐王纳谏。BCD.正确。故选:A。答案:(1)C(2)D(3)A8.(8分)课外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各题。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①,织而衣之也,为开其资财之道也。故尧、禹有九年之水,汤②有七年之旱,而国亡③捐瘠者④,以蓄积多而备先具也。人情,一日不再食⑤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夫腹饥不得食,肤寒不得衣,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选自晁错《论贵粟疏》)【注释】①食(sì)之:给他们吃。②汤:商汤,商朝开国君主。③亡:同“无”,没有。④捐瘠者:被遗弃的人和瘦弱的人。⑤再食:吃两顿饭。(1)用“/”为下面的文字断句。(画一处)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虽慈母不能保其子,君安能以有其民哉?(3)用自己的话说说,作者认为明主在治国时应注重什么。(至少答出两点)【分析】【参考译文】在圣明的君王统治下,百姓不挨饿受冻,这并非是因为君王能亲自种粮食给他们吃,织布匹给他们穿,而是由于他能给人民开辟财源。所以尽管唐尧、夏禹之时有过九年的水灾,商汤之时有过七年的旱灾,但国内没有因饥饿而死的人,这是因为贮藏积蓄的东西多,事先早已作好了准备。人之常情是: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那么,肚子饿了没饭吃,身上冷了无衣穿,即使是慈母也不能留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贤明的君主懂得这个道理,所以让人民从事农业生产,减轻他们的赋税,大量贮备粮食,以便充实仓库,防备水旱灾荒,因此也就能够拥有人民。【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的断句能力。解答此类问题,首先要明确句意,然后根据句意进行分析。句意:一天不吃两顿饭就要挨饿,整年不做衣服穿就会受冻。故断为: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2)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翻译能力。翻译的要求是做到“信、达、雅”,翻译的方法是“增、删、调、换、补、移”,我们在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等情况,如遇倒装句就要按现代语序疏通,如遇省略句翻译时就要把省略的成分补充完整。重点词:虽,即使。安,怎么。句意: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3)本题考查学生提取信息的能力。根据“圣王在上,而民不冻饥者,非能耕而食之,织而衣之也”“明主知其然也,故务民于农桑,薄赋敛,广蓄积,以实仓廪,备水旱,故民可得而有也”可知,作者认为,君王在治国时应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重视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人民的支持。答案:(1)一日不再食则饥/终岁不制衣则寒。(2)即使是慈母也不能保住她的儿子,国君又怎能保有他的百姓呢?(3)示例:君王在治国时应重视农业生产、轻徭薄赋、重视粮食储备、防患于未然,才能够使百姓安居乐业,得到人民的支持。9.(7分)诗歌阅读。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完成各题。新城道中①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②。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西崦③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注释】①此诗是苏轼39岁时在杭州做通判时所作。②铜钲(zhēng):铜锣。③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A.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初夏时节作者在新城道中所见的景物。B.首联不说雨止天晴正好山行,却说“东风知我欲山行”,显出东风的多情。C.颔联写雨后天晴,云像一圈圈的白絮,写出云成团且厚的特点。D.尾联中作者看到农人煮葵烧笋春耕的场面,表达了对山间农家的羡慕之情。(2)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一联的妙处。【分析】《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选文为第一首,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解答】(1)本题考查诗歌的理解与赏析。A.有误,这首七言律诗描绘了春耕时节作者在新城道中所见的景物。不是初夏。BCD.正确。故选:A。(2)本题考查诗句的赏析。“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这句诗将野桃和柳树人格化,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语言生动形象,描写了乡间初春桃花盛开、溪水清澈、柳树摇曳的景色,表达出诗人看到乡间美景的喜悦之情。此句中,“野桃”“竹篱”是静景,“溪柳自摇”是动景,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绘了乡间初春桃花盛开、溪水清澈、柳树摇曳的景色,表达出诗人看到乡间美景的喜悦之情。答案:(1)A(2)示例一: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运用了拟人的修辞,将野桃和柳树人格化,生动形象地描绘了乡间初春桃花盛开、溪水清澈、柳树摇曳的景色,表达出诗人看到乡间美景的喜悦之情。示例二: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运用动静结合的手法,“野桃”“竹篱”是静景,“溪柳自摇”是动景,描绘了乡间初春美景,表达出诗人看到乡间美景的喜悦之情。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10.(9分)根据原文默写。(1)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李商隐《无题》)(2)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杜甫《望岳》)(3)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4)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诗经•子衿》)(5)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6)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中直接表达游子孤寂愁苦之情的诗句是: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李贺《雁门太守行》中描写敌情紧急,战事迫在眉睫的诗句是: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古诗文名句的识记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我们需要在平时的学习中,做好积累,根据提示语句和语境写出相应的句子,尤其要注意不能出现错别字。理解性识记,注意结合语境填充。【解答】答案:(1)蜡炬成灰泪始干(重点字:蜡)(2)造化钟神秀(3)弓如霹雳弦惊(重点字:霹雳)(4)悠悠我心(5)受任于败军之际(6)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7)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重点字:鳞)三、名著阅读。11.(7分)“兄弟”“哥哥”是《水浒》中最令人动情的称呼,根据材料完成题目。【甲】拿出戒刀,把索子都割断了,便扶起林冲,叫:“兄弟,俺自从和你买刀那日相别之后,洒家忧得你苦,……”【乙】对四家邻舍道:“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虽死而不怨。却才甚是惊吓了高邻,……”【丙】见说,亦垂泪道:“罢,罢,罢!生时服待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言讫泪下,便觉道身体有些沉重。当时洒泪,拜别了宋江下船。(1)上述语段中说话者的绰号及姓名分别是【甲】花和尚鲁智深【乙】行者武松【丙】黑旋风李逵(2)这些英雄好汉的们性格上的共同特征是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分析】《水浒传》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章回体小说。作者是元末明初的施耐庵。作品描述了起义从发生、发展到失败的全过程。108位英雄好汉,在分别经历了不同的坎坷磨难后,迫于无奈,在梁山起义。他们宣称顺应天意,除暴安良,并反抗官府,攻占城镇村寨,声势很大,但后来却接受了朝廷的招安,导致了最后全军覆没的悲剧结局。小说深刻地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和腐朽,形象地指出了“官逼民反”是农民起义的根本原因,歌颂了起义英雄奋起反抗的精神,同时也宣扬了对君主的忠诚及对朋友绝对讲义气的思想,反映了农民起义的不彻底和个人性格的极端性。【解答】(1)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人物、情节的把握能力。根据文段【甲】中的“戒刀”“洒家”可知,此人是花和尚鲁智深;根据文段【乙】中“小人因与哥哥报仇雪恨,犯罪正当其理”可知,此人是行者武松;根据文段【丙】中“生时服侍哥哥,死了也只是哥哥部下一个小鬼”可知,此人是黑旋风李逵。(2)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鲁智深、武松、李逵的共同个性是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答案:(1)【甲】花和尚鲁智深【乙】行者武松【丙】黑旋风李逵(2)爱打抱不平,重友情,讲义气。四、现代文阅读。12.(1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①为了迎接虎年的到来,王亚平、翟志刚、叶光富三位航天员在太空用毛笔写起了对联。其实,早在2021年央视《开学第一课》中,神舟十二号航天员刘伯明就为我们表演过在太空写书法。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在太空中不能使用,而毛笔书写却能游刃有余。②为什么毛笔这诞生于先秦的古老文具,能在21世纪的星海探险中发挥作用呢?这就不得不提到它们的工作原理了。③传统的钢笔、圆珠笔必须依靠重力将墨水漏入笔尖,但在微重力的太空环境下,墨水只能停留在笔尖处。这是因为微量的墨水沾到纸张上后,其表面张力的作用不足以使留在笔内部的墨水发生位置的移动,自然无法实现书写功能。④毛笔之所以能写出字,关键在于一个神奇的物理现象——毛细现象。⑤我们可能做过这样的实验:将直径很细的玻璃管垂直浸入盛有水的容器中,水会沿着管内壁自动上升,达到高于容器中液面水平的位置;如果换成水银这样无法浸润内壁的液体,细管内的水银高度则会低于容器中的液面水平。这种细管内的液面自动向上或者向下移动的现象就称之为毛细现象。砖块吸水、毛巾吸汗、粉笔吸墨水都是常见的毛细现象。⑥之所以会产生这种现象,究其原因,在于液体表面分子受力的不均衡。当液体与空气相接触时,其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内部相比会逐渐变弱。越接近表层气液交界面,分子之间的结合力就越小,在“内大外小”的作用下,液面便向着球形方向发展。⑦液体与固体容器相接触时,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超过了维持液体分子平衡的相互作用力,那么固体就会吸住液体,相当于液体浸润了固体,就像水和玻璃一样。但假如两者接触时,没有超过液体内部分子间的作用力,那么这个固体就不能被液体浸润,就像水和石蜡一样。⑧毛细现象,就是液体分子之间、液体与空气之间、液体与固体容器之间受力平衡的一个结果。在受力平衡的过程中,液体的表面形态会发生相应的改变,即使是在无重力的环境中,这种由表面张力所引发的毛细现象,依然会“推动”液体分子发生变形以及位置的转移。⑨毛笔书写过程中,在毛细现象作用下,墨汁与可以被浸润的毛笔材料发生相互作用力的平衡,于是墨汁便被吸入毛笔材料中,并牢牢“困”在毛笔内部。而当毛笔尖与纸张接触时,留在毛笔表面的墨汁,同样在毛细作用下,被吸附到纸上,其间根本无须重力作用。⑩在太空中写毛笔字,是专属于中国人的浪漫。电影《我和我的父辈》中的父亲是位研究发动机的航天人,他有一句这样的台词“我的工作就是每天在天上写诗”。影片中在天上写诗当然是个戏剧化的隐喻,但到如今却已成了真,事实证明天上不仅可以写诗,还可以用我们的毛笔写。中国的传统文化在此与先进的科学技术融合,不断赓续。(1)下列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DA.本文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说明了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进行书写。B.文章第②段运用设问句,既引发读者思考,又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C.第⑤段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说明了什么叫做毛细现象。D.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间的吸引力小于维持平衡的作用力,液体就会被固体吸住。(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3)阅读第⑥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能否删去,为什么?当液体与空气相接触时,其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内部相比会逐渐变弱。【分析】本文采用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说明了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进行书写。利用我们学到的筛选文章内容和说明方法及其作用等知识,解答即可。【解答】(1)本题考查对于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ABC.正确。D.有误,原文是:如果固体分子与液体分子之间的吸引力,超过了维持液体分子平衡的相互作用力,那么固体就会吸住液体。“小于维持平衡的作用力,液体就会被固体吸住”说法错误。故选:D。(2)本题考查第一段的作用。阅读文段,可看出,作者首先把毛笔与钢笔、圆珠笔、铅笔、太空笔进行比较,体现毛笔在空间站使用的优越性;接着由此引出要说明的话题“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后面,通过翟志刚携带中国传统文房四宝进入空间站的行为,表达了作者对前人智慧的敬佩和自豪感。(3)本题考查说明文语言的特点。“逐渐”意思是慢慢的。意思是说当液体与空气相接触时,其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内部相比会逐步地变弱,并不是一次性全部削弱,如果删去就无法正确地表述出这个意思,让人产生误解。最后强调一下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与严密性即可。答案:(1)D(2)示例:首段写了航天员在太空用毛笔写对联、展示书法的事,引出本文的说明对象——为什么空间站上能使用毛笔。借助社会热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3)示例:不能删去。“逐渐”是“逐步、渐渐”的意思,在句中指当液体与空气相接触时,其表面分子之间的相互作用力,与内部相比会逐步地变弱,这需要一个过程并不是直接变弱。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13.(21分)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时光里的书匣子①雪像是虚空中惊落的梨花,带着一丝羞赧,静悄悄向水墨画一般沉郁的四野撒落。我们围坐在热烘烘的土炕上,脚丫塞进奶奶暖暖的棉被窝里。每个人手中都捧着一本书,就连不识字的奶奶也捧着一本。有时,她还会坐在那里细细整理被猫撕坏的书页,骨节突出的粗笨的手指那时变得十分灵活,指尖蘸点唾沫将卷起的边边角角一一捋平,像一位眉眼含情的母亲抚弄着她新生的婴儿,专注而细腻。糨糊粘好的书就放到旁边的书匣子上晾着。②笨头笨脑的长方形书匣子,模样普通得有些寒碜,却是家里质地最好的一个老物件。早先家在牧区时用来装食物,它像个小小的粮仓,放在柜子高处,沉甸甸地稳着全家人的心。后来全家从偏僻的牧区搬到了镇里,匣子再也用不上了。奶奶倒出里面发霉的炒面和酥油,拎起匣子里里外外扫了一遍,那空荡荡的匣子好似呜咽了一声,躲进了柜底。③被冷落的匣子重新派上用场,是因为我们的书。镇子里有一家新华书店,每每有了零钱我们就跑去买书,花布衣兜里奶奶给的硬币发出细碎清脆的声响。时间久了,我们的书需要一个“家”,而书架是不敢奢望的。有一天,奶奶灵光一现忽而就忆起了那只柏木匣子。她立马翻出来,细细拭擦了一番,又在通风处晾晒了几天,里面仔仔细细糊上一层报纸。当几本薄薄的书放进去后,那只匣子忽然就变了,像注入了灵魂一般,里里外外散发出一种朴素典雅的气质来,仿佛一位落难的公主终于回到了她的家乡,一切恰如其分,安宁美好。④书匣子里端端正正盛着糨糊补过的书,占据着橱柜上最显眼的位置,也占据着我们心里紧要的那个位置。我们每天只要有空闲总会围绕在书匣子旁边,像檐下的白鸽每天清晨拍打着翅膀飞向阳光。因为匣子装着书,屋子里的气息也悄然变化着,若有似无地总能嗅到一种浅俗的日常之上的书香气,一股淡淡的,厚重而静笃的油墨香。每当闻到那书香,我们雀鸟般欢腾的心,瞬间就安静了,吵嚷声也弱下去了。⑤买书的钱是奶奶从日常家用里省出来的,那些毛票硬币包在一块看不出颜色的碎花手绢里压在炕毡下,只要我们说要买书,就有求必应。那时多数孩子只有几本书,而我们很奢侈地拥有了成套的《红楼梦》《哪吒闹海》等连环画。我们读书的时候,奶奶就坐在书匣子旁边跟着看,她一个字也不识,就看图画,最喜欢《红楼梦》里黛玉葬花那一本。她认真地捧着书,一页一页仔细瞧着,口中喃喃自语。她总是忍不住地回头问我这一页的意思,又转头问姐姐那一页的意思,完全像个追着大人听故事的孩子。其实,不识字的奶奶是很会讲故事的,也很会领悟故事的内涵,甚至会自己编故事讲给我们听。⑥书匣子伴着我们渐渐长大,上了初中后我们不再满足于小人书,奶奶依然支持我们买书,但碎花手绢里的毛票和硬币有时连买一本书都凑不够了。我们还会在雨雪天挤在奶奶炕上读书,不过那些书都是从同学手中借来的,有《简•爱》,有《射雕英雄传》……奶奶凑过来看我们那些插图极少、满纸黑字的书,翻一会儿又无趣地放下,她再也介入不了我们的读书世界了,无聊地坐在炕角打盹。⑦日复一日,那书匣子也像有生命似的老下去了,边角被岁月啃噬得不再光润,顽皮的弟弟在上面胡乱地涂鸦,淡黄的原木悄然成暗淡的褐色。偶尔,匣子里还会蹿出丝丝缕缕腐旧的霉味,像一个患了风湿病的老人。只有当家里来了亲戚或邻家小孩的时候,奶奶会像亮宝般打开匣子,将巴掌大的小人书放到孩子们手里,看着她们胡乱翻书时,她会堆起一脸皱纹满足的微笑。⑧书匣子老去,奶奶也老去了。奶奶去世后,老屋子也给卖了。收拾旧物件的时候,我没有看到书匣子。小人书倒是零零散散找到了几本,虽然破旧发黄残缺不全,但我还是收拾好,带回了自己家。直到后来女儿出生,渐渐长大,我给她买了一个大大的粉色收纳盒当书匣子,把那几本发黄的小人书也整整齐齐放进她崭新的书匣子里。女儿有时会翻出来看,每次都会奶声奶气地问,“妈妈,这是你小时候看过的书吗?是太奶奶买的吗?我好喜欢那个会讲故事的太奶奶哟!”⑨我也很喜欢,可是却再也见不到了,就连那最初陪伴着我们的书匣子再也见不到了。我看到时光的小毛贼早在我们疏忽散漫时载着一车又一车的物什走远了,留给我们的只是斑驳记忆。(选自《朔方》2022年第3期,作者白羽,文章有删改)(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文章围绕“奶奶和书匣子”讲了哪些故事。①奶奶在土炕上补书,粘好的书在书匣子上晾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