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8100字(论文)_第1页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8100字(论文)_第2页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8100字(论文)_第3页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8100字(论文)_第4页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8100字(论文)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性研究目录TOC\o"1-3"\h\u11564一、引言 218148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成因 323106(一)顽固强硬的焦母 331820(二)刘家兄长的逼迫 518608(三)软弱无能的丈夫 514129(四)古代思想荼毒 6284391.无子造成的悲剧 64722.反叛造成的悲剧 731133.门第观念的悲剧 74007(五)自身性格 78009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内涵 824001(一)人格尊严的捍卫 826416(二)婚姻执着的追求 95525(三)纲常伦理的反叛 107869四、总结 1110474参考文献 12

摘要:东汉末年产生的救事长篇诗歌,《孔雀东南飞》开始见于陈朝徐陵编纂的《玉台新脉》,为《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宋朝郭茂倩编纂的《乐府诗选》,题为《焦仲卿妻》,人多题为《孔雀东南飞》,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毅事诗。《孔雀东南飞》,说的是主人公焦仲卿与刘兰芝之间的婚恋故事,书中并未用太多的篇幅来描写他们的性格特征,而是详细地描述了他们的曲折相爱过程,尽管他们的爱很深但在母亲的迫使下最终还是离婚甚至自杀。他们的婚姻悲剧在封建社会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本文试从我国古代文学人物形象描写的发展情况,和《孔雀东南飞》中最主要的人物刘兰芝的性格描写这两个方面,谈谈自己的学习心得。关键词:刘兰芝,人物形象,孔雀东南飞,悲剧一、引言在中国古代诗歌发展史上,《孔雀东南飞》是最具代表性的乐府诗,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最早的长篇叙事诗,也是我国古代最长的乐府诗。是历史上现实主义诗歌发展的巅峰,与北朝《木兰词》并称为“乐府双壁”。它有着特殊而重要的作用。它的伟大之处不仅在于它是我这个古老国家最长的叙事诗和鲜明的反封建主题,而且在于它成功地塑造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完美而光辉的人物——刘兰珍,他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一座雄伟的里程碑。全诗主要叙述的是焦仲卿与刘兰芝相互之间的恋爱经历,既体现了他们对恋爱坚贞不渝的美好品格,也讴歌了他们宁死不屈的抗战精神。全诗以细致的笔调获得成功地刻画了刘兰芝这一形象,把其无与伦比的外在美与刚柔并济的内在美推向了极点,使她成为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一个形象鲜明的、富有时代性的、永恒的艺术经典人物。她也是一个天生丽质、聪明伶俐、多才多艺、知书达理、勤奋能干、心地善良、坚韧顽强、忠于爱人、勇于反抗,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为一体的典型妇女人物形象。二、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成因(一)顽固强硬的焦母焦母是《孔雀东南飞》中典型的封建社会大家长。《礼记·本命》中记录∶“妇有七去∶不顺父母去,无子去,淫去,妒去,有恶疾去,多言去,窃盗去。”刘兰芝触犯的是第一个,随即就触碰到了焦母封建大家长的威严,于是,焦母更加看不惯了她,并把她逐出家门。《孔雀东南飞》中有二处都是描写的焦仲卿与焦母之间的对话,这二个都说明了焦母是一位固执、坚韧的大家长。第一次谈话就出现在刘兰芝自请遣归之后,当时焦仲卿给刘兰芝谈情,字字句句的都是在保护自已,称她贤淑才干,而且自身也没有高官显贵,但刘兰芝也对她忠诚不二,而且平时言行也并无不当,她又何至于不同意呢?(原文∶“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这就使焦母更加生气了。她觉得自已如今才结婚二三年,竟敢因为妻子而忤逆自已,这样下到后来又如何维持一大家人的威信呢。她也坚决不同意刘兰芝仍然待在焦家。于是,焦母便言辞尖锐地表示出了自已最坚决的看法∶“你的见解竟然这么浅薄!她不重礼义,任何小事都按着自已的想法去办。我早已忍了很久了,满肚子委屈,你不要自作主张留下她!”(原文∶“何乃太区区!对此妇毫不礼貌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当焦仲卿表明如果休掉刘兰芝,自已就不再娶妻时,焦母怒骂道“你这小子怎么敢这样帮她说话我对她早已没有了丝毫情义了,肯定不会接受你的要求。”(原文为∶“小子心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等已失恩义,会不相互从许!”)第二对话则是当焦仲卿要与刘兰芝双双殉情,去了阴曹地府去亡命鸳鸯,他去了厅堂拜见父亲,以说明自身已经感觉不到家庭的幸福了。焦母看后流下了泪水,如此劝慰着她的儿子“你作为世家子弟,却在京城为官,千万不要因为一位女子就寻死觅活。你与她的身分完全不同,就算是你将她休了也算不上是薄情的。”(原文∶“汝为一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高低贵贱情何薄!”)同最初的谈话同样,焦母也提到了邻居家中的贤惠女子,并提出一定要自已去提亲。虽然在二次谈话中,女儿们都痛苦地哀求着自已,但焦母却仍然无法接受刘兰芝。这揭示出了焦母说一不二的为人处事方式,也同时给读者们传递出了二个讯息∶一是由于焦母独断专行,总觉得自已的面子要大过孩子的一生幸福,所以如果孩子娶了一个漂亮贤惠的母亲罗敷,就一定会忘了刘兰芝,好好的生活一辈子;二是焦母并不重视自已的儿女幸福,全靠大家长的权威和自已的爱好给儿女择偶,孩子们只管顺从就好。焦仲卿越是替刘兰芝说话,就越是使焦母觉得生气和不悦。这实际上也就反应了焦家的父母威严和亲子关系问题。在焦母的意识里,焦仲卿是自己的一件私人物品,要一定地孝敬和顺从,不可忤逆长者,所以她极力维语封建礼教的家庭生活顺序,并想方设法打破了焦刘二人的幸福婚姻。刘兰芝是一个受到良好家庭教育、有知识、有主见、有本事的好女孩。在刘家长大成人的同时她也希望过上美满的婚姻生活,期望夫妇双方彼此尊敬,长辈仁爱,小辈孝敬的一家子人和和美美地生活。但焦母却要求她的儿媳妇必须成为传统的惟命是从的女人,毫无家庭观念和主见,也不服从于老公和婆婆的使唤。在这个家庭中,刘兰芝绝对不能象丈夫焦仲卿那样对焦母亲无条件的顺从,即使她能够尽孝道,却又不能委屈求全。如果这样,就必然会和焦母产生矛盾,永远得不到焦母的认可。不同于焦母强烈的大家长作风,刘兰芝的父亲更十分重视自已的孩子。在刘兰芝被派回来以后,刘母并未不分青红皂白地数落她为家人而丢脸,只是不厌其烦地追问∶“你是犯了什么过错?为何亲自回乡来了?”(原文∶“汝今何罪过,不迎而自归?”)当刘兰芝答∶“儿实无罪之过。”刘母也便接纳并信任了她。后来,当媒人要替县老爷家的女儿们说亲话时,刘母并不是独断专行,而只是用建议的语气告知孩子应该要答应下来。刘兰芝则告知父母,她和焦仲卿早已立下了永不分离的承诺。于是刘母便婉拒了媒人的提亲∶“因为我们都是贫贱人家,现在女儿们刚回娘家。她尚且没有成为府吏的丈夫,又如何能配得上县老爷的孩子呢”(原文“贫贱者有此女,始适还家门。不堪吏人妇,孰合令郎君?”)后来,又有媒人来替太守家的妻子说亲,刘母依然是抗拒的姿态∶“妻子先前已立下了誓约,老妇我怎敢说话让她再嫁呢”(原文∶“妇人先有誓,老姥岂敢言!”)由此,人们就可以看见一个父亲对儿女们的保护,也看见一个父亲对孩子们的重视。(二)刘家兄长的逼迫刘家兄长们也不能一味的逼迫刘兰芝。当他听到太守家的求亲也遭到了婉拒后,心里焦虑烦躁,可是他却并不是用“长兄如父”的语气去强逼妹妹,反而不厌其烦地开解和劝导“你哪里能不好好为自已计算呢上次嫁的是小官员,此次却只能嫁给官家的贵公子,你不嫁那么,今后选择如何办呢”他从世俗与社会的立场替姐姐们思考了再嫁的事情,并试图点醒她∶苦苦期待焦仲卿是不切实际的,应该更多为自已的后半生着想。(三)软弱无能的丈夫焦仲卿并没有很妥当地解决好自已和丈夫相互之间的感情问题,反而选择了愚孝地躲避,最后走向了悲剧的道路。虽然刘兰芝对夫妻生活抱有良好的向往,并期望夫妇二人琴瑟和睦、朝夕相应,但实际是“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需要日夜劳作,忍受婆婆的百般为难,所以她说出了“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白公姥,时刻相遣归”这样的话。但自已的意思却决不是想脱离焦仲卿,而只是想以退为进,要焦仲卿大胆地站起来调和自已与焦母相互之间的感情问题。而焦仲卿却选择了以上堂跪告的形式,细数了夫妇二人期间相爱、和睦的人生细节。如此做非但没有留住刘兰芝,反倒激化了母子间的冲突,使焦母下了驱遣刘兰芝回娘家的决定。见交流无效,焦仲卿又叫刘兰芝先回娘家避了避,之后再去刘家迎接刘兰芝,并嘱咐她暂且承受这些委屈。由此可见,焦仲卿遇事时并没有正面应对,反而采取了躲避。他不仅要躲避,还叫刘兰芝回家避了避。现在尚且不能处理好这种情况,以后他还会想到什么方法呢为此,刘兰芝深感无助、悲伤与失落,同时又预感着从此一别二人将再难相逢。于是,对她说了“勿复重纷纭”(也不必再多言了),“于今无会因”(从今往后再也不会相见了)。焦仲卿完全没料到刘兰芝被派回来后将遭遇怎样的情况,更不会想到有什么的处理方法,只是单纯的让她等。刘兰芝直接言明她将如蒲苇那样坚强,但恐将受到她亲哥哥的迫害。尽管如此,焦仲卿却并未做出回应,只是留恋不舍的和自己告别。而后来,得到了刘兰芝再婚的消息后,却依然不是设所处地替刘兰芝考虑,而只是出言讥讽她“贺卿得高迁。”从这其中可以发现,焦仲卿作为男人,并没有责任意识,而只是从自身的情感需要考虑,从而认定刘兰芝已经违反了对二人的承诺。相比于焦家,刘家的家庭环境要宽松很多。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的刘兰芝总认为家里需要温暖和睦。但是,由于焦家规矩严格,而且婆媳之间强势霸道,一天鸡叫时媳妇们都得拉起来织布劳动,晚上也不能休息。三日内便织出了五匹绸子,焦母还会嫌她织的慢。“鸡鸣入机织,夜夜不能息。三日断五匹,父母故嫌迟”道出了刘兰芝内心的委屈。一首“君家妇难为”则直白倾诉了刘兰芝内心的。失望与憋闷,却注定让这个家庭最终的悲剧结束。(四)古代思想荼毒1.无子造成的悲剧“无子”这种说法源于这首诗的信息,即焦仲卿和刘兰芝结婚后多年没有孩子。古代封建社会不生育是“七宗罪”之一,在当时是不可容忍的。由此得出结论,不孕不育是与焦母亲发生矛盾的根本原因,最终导致焦婚姻的悲剧。文章说“‘共事二三年’,却始终没为婆母大人生养焦家传人”。这应该就是永远也无法讨好焦的母亲的原因,而这才造成了灾难,最终导致了悲剧。焦的母亲建议再娶,这是因为要抚养焦家的后代。“因不孕而遣返”,在古代社会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这种思想也是我国古代非常典型的糟粕思想,就算是在现代社会这种现象也屡见不鲜。因这种缘由离婚,家庭纠纷更数不胜数。2.反叛造成的悲剧“反叛”一词诞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焦母不喜欢的原因是的叛逆性格无法满足他的支配欲。这部作品的作者用焦母来强调封建专制和残酷的父权制以及被压迫者的反抗是造成悲剧的根本原因。除了封建宗法制度外,焦、刘自身对封建礼教的反叛精神也是导致最终悲剧的重要原因。与焦母亲的冲突是与封建礼教的冲突;兰芝和他兄弟之间的冲突是对父权制的冲突,有着坚定的反抗精神,这不可避免地导致了悲剧。这种观点在诗歌中得到了体现。3.门第观念的悲剧“门第观念”这一说法起始于黄节,萧涤非在《汉魏六代乐府文艺史》注解中引黄节(晦闻)语"‘贵’谓大家子,宦台阁‘贱’即家妇也。贵贱相悬,遣妇不为薄情人"。余冠英在《乐府诗选》中沿袭此看法,指出焦母谓仲卿"汝是大家子",兰芝自谓"生小出野里",在诗词中也有所印证,但似乎与焦刘二家门楣略有差别,焦母对兰芝除厌恶之感外,又存在着轻视的意味,这或许也是酿成最终悲剧的原因之一。焦刘二家的婚姻问题就是"门不当,户不对"。造成了二人家庭,截然不同的社会封建等级也造成了二人截然不同的个性与价值观,这也造成了他们最后的悲惨。(五)自身性格刘兰芝是理性和感性的矛盾体。原因是她看事情的时候比较清醒,感性是她经常无法有意识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够理性。刘兰芝是积极和消极的结合。有时候她很坚决,不愿意承诺自己去讨好别人,但有时候又太消极。当焦的母亲谴责她要回家时,她丈夫安慰她说“卿但暂还家,不久当归还”,刘兰芝明白焦妈妈态度坚决,自己和焦妈妈的矛盾已经很深了,所以她这次回国以后是不可能有机会回来的,于是对丈夫说"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但感性体现在丈夫的离别上,明知道是奢望,但心里还是有希望的,“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她清楚地意识到自己和焦仲卿的爱情不可能有任何结果,所以即使嫁入太守之家,婆媳矛盾也是不可避免的,所以她毅然选择在婚礼当天死去,以明确自己的野心。但是,她同意了这门婚事,却是一时冲动之举。当媒人来求婚时,刘兰芝含泪要求母亲拒绝媒人,后来慢慢讨论此事。刘的母亲没有强迫刘兰芝,而是用一大段话向媒人解释说,刘家的家风不是专制的,她仍然尊重孩子们的想法。在刘老师和她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刘老师在想,希望能出口气,过上好日子,而且还问了她的打算,“其往欲何云”。且从刘兰芝的描述中,我们可以看到刘先生只是“性情暴如雷”,但并不是完全无视刘兰芝的感受。如果刘兰芝能够冷静下来处理刘先生,我相信刘先生会理解的。然而,在愤怒中,刘兰芝回应说,她可以立即结婚,“登即相许和,便可作婚姻”。刘兰芝又一次在冲动之下把自己推入火坑,把太守一家置于尴尬的境地。多年来,人们赞美刘兰芝与焦仲卿惊天动地的爱情,以及刘兰芝淡泊名利对太守家迎娶的青雀百花船、四角龙船、金玉车、青亭马、金楼鞍等珍贵嫁妆的不闻不问。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太守一家也是刘兰芝冲动的牺牲品。从太守家筹备婚事的盛大场面来看,他们对这桩婚事非常重视,并没有因为刘兰芝的第二次结婚而有所疏忽。而且这个婚姻是光明正大的,你我都是自愿的,太守家没有过错。然而,当刘兰芝死的时候,他从来没有考虑过太守家人的感受。喜事变成丧事,太守受辱。刘兰芝的举动确实不值得肯定,但也可以猜测,刘兰芝可能一开始并没有想到自杀这一步,而是在焦仲卿的挑衅下做出的决定。刘兰芝感性的一面把自己和焦仲卿一步步推向悲剧。三、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人物形象的悲剧内涵(一)人格尊严的捍卫在遣归成为事实时,刘兰芝没有蓬头垢面,悲悲切切,而是像新嫁娘一样精心打扮自己∶“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珰。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双。"作者在此浓墨重彩,从头至足铺排刘兰芝的美貌,加重了这一艺术形象的悲剧意义。鲁迅先生在论及悲剧社会性冲突时指出∶“悲剧是将人生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让如此美丽无辜的生命承受如此不幸的命运,这就是悲剧的魅力。(二)婚姻执着的追求刘兰芝和焦仲卿虽然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式的婚姻,在婚前没有彼此的了解和感情,但他们的婚姻是幸运的,他们婚后情深意厚,奉瑟相谐。他们曾经有约∶“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所以刘兰芝婚后竭诚尽力,委曲求全,希望感化铁石心肠的婆婆,换的与丈夫焦仲卿长相厮守的结局。即便是被遣已成事实,刘兰芝还是珍视与焦仲卿的这份感情,把自己陪嫁中的珍爱之物留给焦仲卿做纪念,希望对方“时时为安慰,久久莫相忘”;当夫妻洒泪大道分别时,面对焦仲卿的一片挚爱之情,她虽然明白世事难料,前途茫茫,还是与仲卿相约∶“君当作磐石,妾当作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盼望着有一天能实现破镜重圆的梦想。从刘兰芝的誓言中,表现了她对生活充清了憧憬,特别。刘兰芝两度拒娇更表现了她对爱情的坚贞。兰芝回到娘家之后,先是“年始十八九,便言多令才”的县令公子遣人求婚,后是“娇逸未有婚”的郡守五郎派县丞前来说媒,面对富贵荣华的诱惑,面对太守家迎亲的排场,刘兰芝丝毫不为所动,她所珍爱的,只是与丈夫彼此之间的爱情。为了这份真情,刘兰芝进行了抗争,但残酷的现实粉碎了她的梦想,刘兰芝被迫允婚,面对丈夫的误解和冷嘲热讽,她没有反唇相讥,表现了对丈夫的理解、宽容和诚挚的情怀。作为封建社会的一名弱女子,地位卑下而又孤立无援,在一次次挣扎中,刘兰芝对自己的命运和前途有了清醒的认识,有了充分的心理准备,她义无返顾地举身赴清池,走得干净、果决,对那个黑暗的社会没有一丝的留恋。刘兰芝用自己的生命,维护了爱情的尊严,(三)纲常伦理的反叛从人类固有的心理因素分析,焦母的行为抑或是出于人类早期的“恋子情结”,多年守寡的她无法容忍兰芝抢走自己最亲近的儿子,也同样无法容忍平素对自己敬爱有加的儿子的“移情别恋”。因此,夫妻越是恩爱,就越发引起她的失落与嫉妒;兰芝越是贤良,就越发引得她的不满。焦母之所以有这么大的权利,是因为在焦母的背后有强大的封建势力和封建礼教做后盾。汉代是讲究孝道的,自从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孝道更是立国之本。《礼记·内则》篇∶“子甚宜其妻,父母不悦,出;子不宜其妻,父母曰'是善事我',子行夫妇之礼焉,没世不衰。"正是在封建礼教和封建家长制的重压下,刘兰芝逐渐产生了朦胧的反抗意识,她不甘心作一个会说话的奴隶,不愿意任人摆布。面对焦母的“不悦”,敢于自请遣归,在遣还时的严妆,无疑就是一种示威,她不是悲悲艾艾、灰溜溜地离开。而是光艳照人、坦荡出门。同样,当刘兰芝回到娘家后,刘兄又用了家长制赋予他的权力,动用了封建社会对广大妇女的约束机制,"长兄为父”,所以尽管刘兰芝非常希望能与焦仲卿破镜重圆,但面对势位富贵的诱惑,兄长责备她"先嫁得府吏,后嫁得郎君。否泰如天地,足以荣汝身。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言外之意已经在下逐客令了,刘兰芝的态度是“仰头答”言外之意已经在下逐客令了,刘兰芝的态度是“仰头答”,对刘兄的仰头和对焦母的严妆,在思想上如出一辙。刘兰芝虽然表示“处分适兄意”,但表面允婚,内怀死志,和焦仲卿相约“黄泉下相见”,双双以死殉情。封建礼教、封建家长制的权威,拆散了刘兰芝和焦仲卿的美满婚姻,毁灭了刘兰芝和焦仲卿团圆的梦想。刘兰芝拼却一死维护自己的神圣爱情,对那个时代那个社会做出了最勇敢最激烈的抗争。四、总结刘兰芝是一个具有中国传统美德的女子,身上汇集了古代以来我国劳动女性的所有优势与品德,她自尊、顽强、坚韧,永远忠诚于爱人,敢于同命运做出最坚强地斗争,尤其是她的美丽智慧、心地善良,誓死也要保护住自己的爱人,从不屈服于封建礼教制对她的压迫,表现出了她所具有无与伦比的外在美和无与伦比的内心之美,可是这所有的优秀品质却不仅没为她带来好运,反倒加剧了她的爱情悲剧和凄惨命运。因此,她的结婚日常生活过的非常不轻松。焦母对她百般挑剔,刘兰芝也满腹委屈,而焦仲卿却夹在其中上下困难,这样折磨的结婚生活命定不能持久。再加上刘兰芝个性刚强,而焦仲卿个性柔弱,导致双方解决的方法根本不同。从不同的视角剖析,人们也不难得出结论∶在封建礼教、家庭气氛、性格特点等的共同影响下,焦刘二人的婚事也必然走上了悲剧。

参考文献[1]李艳.汉代班昭的婚姻家庭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兼论汉乐府《孔雀东南飞》中人物家庭成员关系的处理[J].济宁学院学报,2022,43(01):17-23.[2]魏心怡.中西爱情悲剧意识比较——以《孔雀东南飞》和《阴谋与爱情》为例[J].名家名作,2022,(02):85-87.[3]张倩倩.《孔雀东南飞》的悲剧源头再探寻[J].语文教学与研究,2022,(04):12-13.[4]李爱菊.品味诗歌之悲欢,比较鉴赏更深刻——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下册第一单元教学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