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李密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
苏轼学习目标
积累重点文言语句
学习和运用作者陈情的构思艺术以及骈散结合的语言艺术
体会作者感人至深的亲情,正确评价作者的忠孝思想解题“表”,中国古代的一种文体,是臣属给君王的上书,如《出师表》。古代给君王的上书,有各种名称,不同名称与上书内容有关。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中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陈情表
是谁陈情?向谁陈情?陈什么情?怎样陈情?为何陈情?作者简介
李密(224年—287年),字令伯,名虔,犍为武阳(今四川彭山)人。幼年丧父,母何氏改嫁,由祖母抚养成人。后李密以对祖母孝敬甚笃而名扬于乡里。初仕蜀汉为尚书郎。蜀汉亡,晋武帝召为太子洗马,李密以祖母年老多病、无人供养而力辞。历任温县令、汉中太守。后免官,卒于家中。著有《述理论》十篇,不传世。其生平见载《华阳国志》、《晋书》。代表作为《陈情表》。
是谁陈情?创作背景
李密原是蜀汉后主刘禅的郎官。司马昭灭蜀,李密沦为亡国之臣。
司马昭之子司马炎废魏元帝,史称“晋武帝”,朝廷采取怀柔政策,笼络蜀汉旧臣,征召李密为太子洗马。李密时年44岁,以晋朝“以孝治天下”为口实,以祖母供养无主为由,上《陈情表》,要求暂缓赴任,上表恳辞。
晋武帝为什么要这样重用李密呢?第一,当时东吴尚据江左,为了减少灭吴的阻力,收笼东吴民心,晋武帝对亡国之臣实行怀柔政策,以显示其宽厚之胸怀。第二,李密当时以孝闻名于世,晋武帝承继汉代以来以孝治天下的策略,实行孝道,以显示自己清正廉明,同时也用孝来维持君臣关系,维持社会的安定秩序。正因为如此,李密屡被征召。李密则向晋武帝上此表“辞不就职”向谁陈情?研读文本险衅(xìn)行(xíng)年四岁祚(zuò)薄(bó)应(yìng)门之童猥(wĕi)以微贱床蓐(rù)日笃(dǔ)拔擢(zhuó)宠命优渥(wò)陨(yǔn)首责臣逋(bū)慢音频朗诵注意字词对照注释,自由诵读全文,疏通文章大意研读第一段臣密言: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行年四岁,舅夺母志。祖母刘悯臣孤弱,躬亲抚养。臣少多疾病,九岁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无伯叔,终鲜兄弟,门衰祚薄,晚有儿息。外无期功强近之亲,内无应门五尺之僮,茕茕孑立,形影相吊。而刘夙婴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汤药,未曾废离。
因为不能走路长大成人少缠绕草褥子臣子李密陈言:臣子因命运不好,小时候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我慈爱的父亲就不幸去世了。经过了四年,舅舅又逼迫母亲改了嫁。我的奶奶刘氏,怜悯我从小丧父又多病消瘦,便亲自对我加以抚养。臣子小的时候经常有病,九岁时还不会走路。孤独无靠,一直到成家立业。既没有叔叔伯伯,也没有哥哥弟弟,门庭衰微福气少,直到很晚才有了儿子。在外面没有比较亲近的亲戚,在家里又没有照管门户的僮仆。孤孤单单地自己生活,每天只有自己的身体和影子相互安慰。而刘氏很早就疾病缠身,常年卧床不起,我侍奉她吃饭喝药,从来就没有离开过她。文言常识外无期功强近之亲期功,古代丧服的名称。古代以亲属关系的远近定制服丧的轻重。期,穿一年孝服的人。功,按关系亲疏又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丧九个月的亲族;小功,服丧五个月的亲族。“期功”亦用以指五服之内(关系较近)的宗亲。丧礼五服“五服”共分为五类,这五类分别是:第一类,称斩衰,是最重的丧礼,一般适用于子女为父母(包括继母),着粗麻布衣服,不缝边,手拿哭丧棒(父以竹,母以桐)脚穿草鞋,丧期三年。第二类,称齐衰zīcuī,分为四等:1.齐衰杖期。粗麻衣缝边,执削杖,丧期一年。适用于夫为妻;2.齐衰不杖期。手不执杖,其余同上。适用于孙为祖父母、侄为伯叔父母、出嫁女为父母、男子为兄弟;3.齐衰五月。适用于曾孙为曾祖父母;4.齐衰三月。使用于玄孙为高祖父母。文言常识第三类,称大功。衣用熟麻布,白色,丧期九月。适用于已婚姑、已婚姐妹、堂兄弟,已婚女为伯叔父父母及兄弟。第四类,称小功。衣用较粗熟布,丧期五月。适用于伯祖、叔祖、堂伯叔父、从堂兄弟。第五类,称缌sī麻。衣用精细熟麻布,丧期三月。适用于外祖父母、岳父母、表兄弟。亲属关系超过五代,不再为之服丧,叫做出服,也叫出五服。研读第一段在陈情过程中,哪句话是作者陈述的总提?它包含了哪些内容?夙遭闵凶父丧母嫁多病零丁门衰祚薄夙婴疾病【内容概括】叙祖孙相依为命之情遭遇不幸祖孙相依父丧母嫁多病孤苦祖母抚养人丁衰微祖母卧病不直陈其事,强调“尽孝”之必须,倾诉惨况,引起同情。研读第二段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逮,到了;奉,敬辞比喻受了清明的政治教化荐举,推荐优秀人才没人来做谦辞,鄙贱杀头,指牺牲生命使……闻急切而严厉逃避命令,态度傲慢奔走效劳一天比一天严重报告申诉到了晋朝建立,我蒙受着清明的政治教化。前些时候太守逵,推举臣下为孝廉,后来刺史荣又推举臣下为秀才。臣下因为没有人照顾我祖母,就都推辞掉了,没有遵命。朝廷又特地下了诏书,任命我为郎中,不久又蒙受国家恩命,任命我为洗马。像我这样出身微贱地位卑下的人,能够去服待太子,这实在不是我杀身捐躯所能报答朝廷的。我将以上苦衷上表报告,加以推辞不去就职。但是诏书急切严峻,责备我逃避命令,有意怠慢。郡县长官催促我立刻上路;州官登门督促,十万火急,刻不容缓。我很想遵从皇上的旨意立刻为国奔走效劳,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想要姑且顺从自己的私情,但报告申诉又不见准许。我是进退维谷,处境十分狼狈。文言常识古代选官制度世袭制:亦称世袭世禄制,盛行于夏、商、周时代。原始社会末期出现了“大人世及以为礼”的世袭制。世袭制的特点是王权与族权统一。它通过家族血缘关系来确定政府各级官员的任命,依血缘亲疏定等级尊卑和官爵高下。凡定爵位与官职者都世代享有采邑和封地。荐举制:指荐举贤才、授以官职的官吏选拔制度。荐举的标准主要是德行、才能,而非全靠家世,它冲破了先秦贵族血缘世袭制的藩篱。西汉的察举、征辟制的出现,是荐举制成熟的标志,而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的施行,表明其走向衰败。汉代选拔官吏制度【察举】
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察举有考察、推举的意思,又叫荐举。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上级或中央,经过试用考核,再任命官职。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等。《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孝廉】
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征辟】
也是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任用属吏,再向朝廷推荐。《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古代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曹魏时期曹丕接受尚书令陈群的建议,施行“九品官人法”,即“九品中正制”。在州、郡设大小中正官,负责按家世门第和道德才能品评地方士人,供朝廷按品级授官。九品中正制是察举制的发展,它将选官权由地方收归中央。人分九等在人才分类上是一种创新,选才标准趋于周密。随着魏、晋时期门阀统治的加强,士族门阀把持中正,造成“高门华阀有世及之荣,庶姓寒人无寸进之路”的局面。九品中正制沦为门阀统治的工具。
科举制:历代封建王朝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科举。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一千多年。到明朝,科举考试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即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基本是儒家经义,以“四书”文句为题,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解释必须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知识卡片中国古代人才选拔制度梳理:
先秦(养士即门客制)两汉(察举制)魏晋(九品中正制)
隋唐及以后(科举制)
古代官职任免升降的术语关于任职授官的有:任、授、除、拜、封(用于爵位)、赠(用于追封已故者)、征、辟、荐、举、起、拔、点(用于布衣任官)。关于提升职务的有:擢、升、拔擢、进(用于较高职务追加)、起复(恢复原职务)、超迁。关于降级免职的:罢、免、解、黜、夺(因非严重过失而解除职务)、贬、谪(因过失而降级)、革、褫chǐ(撤职查办)、开缺(奉命或自请解除职务)、致仕(带职退休)、左迁(降级使用)。
关于兼职的:领(以本官兼较低职)、摄(暂时兼任比本官高的职务)、权(临时代职)、行(代行某职而尚无此官衔)、假(代替无本官的职务)、护(原官短期离职,临时守护印信)关于调动职务的:移、调、徒、量移(调的比原职稍好)、补(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出京受任)、陟zhì(升迁,指官吏的提升和进用)质疑解析第二段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新晋对蜀汉旧臣李密的殷切起用?李密又是如何应对的?研读第二段晋对李(征召)察臣、举臣拜臣、除臣(郡-州-朝廷)责臣、催臣李对晋(回应)供养无主辞不赴命具以表闻辞不就职刘病日笃进退两难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果是什么?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果是什么?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晋武帝司马炎主政的时候。晋武帝司马炎,为人阴险多疑。公元263年,司马炎靠野蛮杀戮废魏帝曹奂自立为帝,建立了西晋王朝。当时,司马炎灭魏蜀以后,出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情况,就是诸多前朝讲究名节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屑跟司马炎这样的新政权合作。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和嵇康。
阮籍还稍好些,只是消极反抗,司马炎派人登门说亲,他却大醉六十日,以此拒绝。但他内心极为苦闷,总是自己驾车到处游,走到无路可走之处就放声嚎哭。
嵇康则不同,不合作就不合作,立场鲜明,没有讨价还价之处。司马炎派钟会过来请他,他也无动于衷。同为七贤之中的好友山涛推荐他当官,他不但一口拒绝,还公开发了一封跟山涛断绝关系的书信。
司马炎见嵇康软硬不吃,就要挥刀问斩了。嵇康临死前,还弹了一曲《广陵散》,以此谢世。拒绝皇帝的征召,后果是什么?方孝孺:
浙江宁海人。明惠帝时任翰林侍讲、文学博士。后明成祖称帝时,命其起草即位诏书,他宁死不从,惨遭杀害,被灭十族。收到李密的奏表,晋武帝赞叹说:“士之有名,不虚然哉”。感动之际,赐奴婢二人,下郡县供其祖母奉膳,密遂得以终养。李密的“悲恻”
(朝廷征召之急)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
臣之进退,实为狼狈。研读第二段
本段明确提出忠孝难以两全的难题,婉言拒绝朝廷的恩遇
李密悲恻,祖母悲恻吗?研读第三段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旧时奏疏、书信中下级对上级常用的敬语故旧老人怜悯抚育做官任职自尊,自夸恩命十分优厚徘徊不进的样子比喻临近死亡生命微弱,朝不保夕使……终了互相依靠谦辞,私爱远离我想圣朝是以孝道来治理天下的,凡是故旧老人,尚且还受到怜惜养育,何况我的孤苦程度更为严重呢?而且我年轻的时候曾经做过蜀汉的官,历任郎中和尚书郎,本来图的就是仕途通达,无意以名誉节操来炫耀。现在我是一个低贱的亡国俘虏,实在卑微到不值一提,承蒙得到提拔,而且恩命十分优厚,怎敢犹豫不决另有所图呢?但是只因为祖母刘氏已是西山落日的样子,气息微弱,生命垂危,朝不保夕。臣下我如果没有祖母,是活不到今天的,祖母如果没有我的照料,也无法度过她的余生。我们祖孙二人,互相依靠,相濡以沫,正是因为这些我的内心实在是不忍离开祖母而远行。臣下我今年四十四岁了,祖母今年九十六岁了,臣下我在陛下面前尽忠尽节的日子还长着呢,而在祖母刘氏面前尽孝尽心的日子已经不多了。我怀着乌鸦反哺的私情,企求能够准许我完成对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第3段结尾落在辞官养亲上,是从哪几个角度展开的?以“伏惟”“且”“但”来转换文意。A、找依据:抓住晋“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释自己应得到同情。B、释误会:自陈宦历,称颂君恩,表明辞职与“名节”无关,以求皇帝谅解。C、述苦衷:正面陈述刘之现状,是“不能废远”的唯一原因。研读第三段(朝廷)(个人)(祖母)特点:以理服人祖母的“悲恻”
臣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研读第三段祖孙之间,悲恻动人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第一个“无以”是已经发生的事实,没有祖母,年幼的李密确实无以成人;而后一个“无以”是誓言,是决定,是李密在告诉晋武帝,奉养祖母这件事上,没有商量的余地,所以才会有之后的“不能废远”。这是一篇婉拒帝王的辞呈,在这篇处处唉声叹气,处处低声下气,处处战战兢兢的表文里,这个“不能”掷地有声!当这个“不能”抛出来之后,之前说的“狼狈”可能就消失了,李密没有进退两难了,他已经决定了“退而奉养”。发出最强音后李密如何解决“忠孝矛盾”?第3段小结:分析矛盾圣朝愚诚亡国贱俘犬马怖惧伏惟伪朝猥以微贱沐浴清化从这些词中,你感受到了什么?李密极尽逢迎和自贬自损之事,以此来表忠心,消除对方的猜忌“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文中几次说到类似的意思,作者为什么要说这些贬低自己的话?是不是有什么言外之意?
李密这些话都是真话,而且也是非说不可的。在晋王朝建立的前后,掌权的司马氏是以别有用心杀戮名士的。为了防止可能产生的误会,他确实需要郑重声明,自己并不是讲究什么名节,完全是因为祖母尚在,需要照顾。他因要为祖母养老送终而一再推辞做晋朝的官员。这样很容易被误解为不肯与新兴的晋王朝合作,“有所希冀”,那就很危险了。事实上在李密一再推辞任职之后,已经出现了严重的局面。颇有政治经验的李密赶紧上表陈情,恳切地再三声明自己之所以一再推辞的理由,以免遭杀身之祸研读第四段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我怀着像乌鸦反哺一样的私情,希望陛下能准许我完成为祖母养老送终的心愿心酸苦楚天神地神审察,识别怜悯体恤恐惧上表奏我的辛酸苦楚,并不仅仅是蜀地的百姓及益州、梁州的长官所亲眼目睹、内心明白,连天地神明也都看得清清楚楚。希望陛下能怜悯我愚昧至诚的心,满足臣下我一点小小的心愿,使祖母刘氏能够侥幸地保全她的余生。我活着当以牺牲生命,死了也要结草衔环来报答陛下的恩情。臣下我怀着牛马一样不胜恐惧的心情,恭敬地呈上此表以求闻达。文言常识死当结草
《左传·宣公十五年》记的一个故事说,晋大夫魏武子临死时,嘱咐他儿子魏颗把爱妾杀了殉葬。魏颗没有照办而是把她嫁出去了。后来魏颗与秦将杜回作战,看见一个老人结草,把杜回绊倒,杜回因此被生擒。魏颗夜间梦见这个老人,自称是那个再嫁之妾的父亲,特来报恩的。后命世用“结草”代指报恩。祖孙之情
“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乌鸟私情,愿乞终养”研读第四段先尽孝,再尽忠的应对方式忠孝难以两全,如何解决?(报养日短)(尽节日长)
晋武帝看了此表,为李密对祖母刘氏的一片孝心所感动,赞叹李密“不空有名也”。不仅同意暂不赴诏,还嘉奖他孝敬长辈的诚心,赏赐奴婢二人,并指令所在郡县,发给他赡养祖母的费用。为什么此表能打动晋武帝?
融情于事,融理于情。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事之实: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言之切:愿乞、愿矜悯、听臣微志、明知、共鉴。心之诚:生当陨首,死当结草。文章结构梳理一段:历述自己的悲惨遭遇。二段:叙写进退两难的处境。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
四段:解决忠孝两全矛盾,提出愿乞终养请求陈什么情?对祖母的孝情、对朝廷的忠情。《陈情表》之布局先陈苦情后陈孝情再陈忠情博得同情打动真情消除疑虑精心布局,环环相扣,出于情,归于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怎样陈情?⑴晋武帝“以孝治天下”,作者利用这种心理投其所好,获得好感。⑵李密申明自己并非清高,仅仅是为了尽孝和报恩,以消除晋武帝对自己的疑忌。⑶陈述祖母的苦情,和自己忠孝难以两全、进退两难之情,以唤起同情。为什么此表能打动晋武帝?
“历叙情事,俱从天真写出,无一字虚言假饰。晋武览表,嘉其诚款,赐奴婢二人,使郡县供祖母奉膳。至性之言,自尔悲恻动人。”——《古文观止》纯是一片至性语,不事雕饰,惟见天真烂漫。——林云铭《古文析义》按令伯之表,反复谆笃,出于真诚。至今读之,犹足使人感动,况当时之君乎!
——南宋真德秀《文章正宗》李格非善论文章,尝曰:‘诸葛孔明《出师表》,李令伯《陈情表》,陶渊明《归来引》,皆然如肝肺中流出。殊不见有斧凿痕。’”
李密的《陈情表》,不事雕琢,不以构思奇妙见长,但感情真挚朴实,铺叙委婉曲折,抒情诚挚深沉,叙事具体感人。虽造语平实,但词意恳切,发自肺腑,兼之行文简练畅达,因而历久不衰,光彩照人。知识点归纳1、孤苦伶仃孤独困苦,无依无靠。伶仃,亦作“零丁”,孤独的样子。2、茕茕孓立孤独无依的样子。茕茕,孤独的样子;孑,孤单。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子和影子在一起互相慰问。形容非常孤单,没有伴侣。形,指身体;吊,慰问。4、日薄西山太阳接近西山。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5、气息奄奄形容人即将断气、死亡的样子。也比喻事物衰败没落,即将灭亡。奄奄,呼吸微弱的样子。10、人命危浅指人的寿命不长了,随时都会死亡。危,危弱;浅,时间短。6、朝不谋夕
亦作“朝不虑夕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