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记诵手册08文言文基础知识积累目录一、文言词类常识 2二、常见副词举例 5三、常见文言句式 9四、常见固定句式 12五、常见虚词归类 16六、常见虚词用法 17七、常见修辞方式 33八、常见表现手法 35九、常见升迁用语 37十、其他文化常识 41一、文言词类常识1.通假字通用字:“两个读音相同或相近、意义也相通的字,古代可以写这个,也可以写那个。《卖炭翁》中的“系向牛头充炭直”的“直”就是“值”的意思,“直”和“值”这两个字古代通用。古今字:古已有之,今又造字。原字是古字,分化后形成的新词的字就是今字。新造的字与原来兼表原来意义的字合称为“古今字”。新造的字是“今字”,原来兼表意义的字是“古字”。如:“莫(暮)”的本意是太阳落在草丛中,表示日暮、傍晚。“莫”被“借”为否定副词“不”、“没有谁”的意思,故又造“暮”字。“莫”和“暮”合称一对古今字。异体字:异体字是一个字的正体之外的写法,字音和字义相同而字形不同的一组字。即同一个意思,不同的写法。如:“彊”和“强”。通假字:“通假”就是“通用、借代”的意思,即用读音或字形相同或者相近的字代替本字。也可称作假借字。音同本字,借来一用。借来的字只能临时使用。通假字所代替的那个字我们把它叫做“本字”。如“《鸿门宴》中的“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的“蚤”,本义是跳蚤,因为它和“早”读音相同,借用了“早”的意思,“早”是本字,是“蚤”的假借义;“蚤”是“早”的假借字,“蚤”通“早”。其特点是“因音通假”。例如:“女还,顾反为女杀彘。”(《曾子杀彘》)句中“女”代表“汝”。当判定为通假字后,一般称“A同B”或“A通B”,其中,“通”表示通假字,是指“被广为接受的写错或印错的字”通“作者本来要写的字”。“同”一是表示古今字,二是表示异体字。2.古今异义(1)词义的扩大:主要是特指到一般意义上的扩大。如“江”“河”(特指“黄河”和“长江”->泛指所有的河流)“好”(女子貌美->优良,良好)“中国”(古代华夏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中国的专称)(2)词义的缩小:如“臭”(气味的总称->不好闻的气味)“禽”(走兽总名->鸟类)“金”(金属总名->黄金)“丈夫”(男子总称->婚姻中女子的对象)(3)词义的转移:如“涕”(眼泪->鼻涕)“走”(跑步->漫步行进)(4)词义的弱化:如“怨”(怨恨;仇恨->责怪;埋怨)(5)词义的强化:如“恨”(遗憾、悔恨的事->仇视)(6)感情色彩的变化:如“卑鄙”(低微而鄙陋->语言、品行恶劣,不道德)“爪牙”(原指动物的尖爪和利牙。古代则是得力帮手,褒义词->坏人效力的人,他们的党羽,帮凶,贬义词)(7)名称说法改变:如“庖”(本义:厨房->厨师)“目”(本义:眼睛,口语->眼睛,书面语)3.词类活用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一个词临时改变了它的语法功能,具备了另一类词的语法特点,这种现象叫做词类活用。主要有以下几种:(1)名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状语三、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2)动词的活用:一、作名词二、使动用法三、为动用法(3)形容词活用:一、作名词二、作动词三、意动用法四、使动用法(4)数词的活用:一、作动词二、作名词三、作形容词四、使动用法四、意动用法4.词类活用:使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使宾语怎么样”的意思。不及物动词、形容词、名词带上宾语,一般为使动用法。如动词使动用法:“项伯杀人,臣活之。”“活之”是“使之活”。形容词使动用法:“春风又绿江南岸。”就是“春风又使江南岸绿”。名词使动用法:“夫子所谓生死而肉骨也。”“生死”相当于“使死生”,即“使死者复生”;“肉骨”相当于“使骨肉”,即“使白骨生肉”,也是使死者复生的意思。数词使动用法:士也罔极,二三其德。(“二三”,使……二三)5.词类活用:(形容词名词数词)意动用法指谓语动词具有“认为(或以为)宾语怎么样”的意思。如,形容词意动用法:“渔人甚异之。”“异之”是“认为它奇怪”的意思。名词意动用法:“孟尝君客我。”“客我”是“以我为客”。数词意动用法:一死生为虚诞。(一,把……看作一样)6.动词的为动用法有些动词所表示的动作,是主语表示的人为了宾语所表示的人或物而发出的,这就是动词的为动用法。如:既泣之三日,乃誓疗之。(为……哭泣)(《病梅馆记》)7.词类活用:名词(形容词)用如动词。如:“驴不胜怒,蹄之。”“蹄之”是“(用蹄子)踢之”的意思。又如:“草木畴生,禽兽群焉。”“群”是“群居的意思”。再如“齐军既已过而西矣。”“西”是“往西去了”的意思。(1)两个名词连用或处于谓语位置。两个名词连用,如果既不是并列结构,又不是偏正结构。如:遂王+天下。《韩非子·五蠹》王天下:统治天下(2)名词(形容词)在“所”字后。“所”字词组,指代一定的对象。如: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所罾:网到的(鱼)(3)名词(形容词)在能愿动词后。名词(形容词)放在“能”、“可”、“足”、“欲”等能愿动词后面时。如:子谓公冶长:“可妻也。”可以做妻子。(4)名词放在副词的后面。如:不足生于不农。(晁错《论贵粟疏》)不农:不从事农业生产。(5)名词(形容词)放在“之”、“我”的前面。如:是欲臣妾我也。(胡铨《戊午上高宗封事》)臣妾我:让我们当臣做妾(6)名词后有介词结构。如:晋师军于庐柳。(《左传·僖公二十四年》)军于庐柳:驻扎在庐柳。(7)名词用“而”连接。如:不耕而食,不织而衣。(《盐铁论·相刺》)不织而衣:不织布却穿衣服。8.词类活用:名词用作状语。普通名词也可以用作状语。(1)表示方位或处所:“河渭不足,北饮大泽。”“北”表示方位。“蜀太守以下郊迎。”“郊”即“郊外”,表示处所。“郊迎”,就是“在郊外迎接”。(2)表示工具或依据:“箕畚运于渤海之尾。”可译为“用箕畚运到⋯⋯”。又如:“失期,法当斩。”“法当斩”是“依法应杀头”的意思。(3)表示对人的态度:“齐将田忌善而客待之。”“客待之”是“像对待客人一样对待他”的意思。(4)表示比喻:“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其一犬坐于前”,是“其中一条狼像狗那样坐在前面”的意思。(5)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发生的时间。长驱到齐,晨而求见。《战国策•齐策》(动作发生的时间在晨时)(6)时间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频率或经常性。岁赋其二。(《捕蛇者说》)(每岁赋其二)(7)方位名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趋向。近者奉辞伐罪,旌麾南指,刘琮束手。(《赤壁》)9.词类活用:形容词、动词、数词活用作名词如:于是余有叹焉。/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今其室十无一焉(十家,一家)/将军身被坚执锐。(坚硬的铠甲;锋利的武器)(《史记·陈涉世家》)10.词类活用:动词用作状语动词修饰动词,相当于副词的作用,作状语。用“而”或“以”和动词谓语连接。如: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11.词类活用:数词活用为动词(1)数词带宾语时,就用作动词。六王毕,四海一(统一)(2)数词带补语时(介宾结构),就用作动词。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左传•僖公三十年》)(两属)(3)数词前面有副词作状语时,就用作动词。从许子之道,则市价不贰,国中无伪。(《孟子•滕文公上》)(两样)(4)数词单独处在谓语的位置上时,就用作动词。夫诸侯之贿,聚于公室,则诸侯贰。(有贰心)11.词类活用:数词活用作状语如: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进行一次)二、常见副词举例1.程度副词常用的有"最、至、极、绝、殊、甚、特、太、尤、弥、愈、稍、颇"等。它们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1)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杂诗》)(2)古之治天下,至她至悉也。(贾谊《论积贮疏》)至娥至悉,极精细极周密。(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竭尽,尽情地。(4)以为妙绝。(林嗣环《口技》)(5)老臣今者殊不欲食。(《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很,非常。(6)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很。(7)奉之弥繁,侵之愈急。(苏洵《六国论》)越。(8)稍出近之,愁愁然,莫相知。(柳宗元《黔之驴》)慢慢地。(9)上下颇惊动。(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很。(10)然汝亦太草草。(李朝威《柳毅传》)实在是。(11)不见小潭,水尤清冽。(柳宗元《小石潭记》)尤其。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王勃《滕王阁序》)更加。2.范围副词常用的有"皆、尽、悉、举、遍、并、俱、咸、毕、既、共、各、每、仅、徒、独、惟、才、第、但、止、直、凡、数"等。在句子中作状语,补语。(1)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战国策.邹忌讽齐王纳谏》)作状语。都。(2)头发上指,目眦尽裂。(《史记·项羽本纪》)都,全部。(3)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沈括《雁荡山》)完。(4)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都。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欧阳修《伶官传序》)所有。(5)形体态度,发肤颜色,长短丰瘠,无不毕肖。(薛福成《观巴黎油记》)全。(6)楚人未既济。(《左传·子鱼论战》)完全。(7)其后诸侯共击楚。(《史记·屈原列传》)共同。(8)文武并用。(魏征《谏太宗十思疏》)共同。(9)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共。(10)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陶渊明《桃花源记》)都。(11)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独倾,独自饮酒。(12)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杜甫《石壕吏》)只。(13)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陶渊明《桃花源记》)只。(14)舍南舍北皆春水,但见群鸥日日来。(杜甫《客至》)只。(15)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聊斋志异.促织》每次。(16)自足下滴江陵至于今,凡枉赠答诗仅百篇。(白居易与元九书》)将近。(17)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只。(18)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战国策·唐雎不辱使命》)只。(19)担中肉尽,止有剩骨。(《聊斋志异·狼》)只。(20)兼百花之长而各去其短。(李渔《芙葉》)各自。(21)凡三往,乃见。(《三国志·诸葛亮传》)总共。(22)项燕为楚将,数有功。(《史记·陈涉世家》)屡次。3.时间副词常用的有"初、始、昔、正、今、鼎、且、行、将、已、既、业、尝、曾、方、旋、寻、随、终、竟、卒、渐、徐、暴、使、急、疾、遽、乍、亟、立、常、恒、素、雅"等。在句中作状语。(1)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白居易《琵琶行(并序》)先,起初。(2)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列子·两小儿辨日》)刚,开始。(3)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乐府诗集·孔雀东南飞(并序》)从前。早先。(4)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杜甫《江南逢李龟年》)刚刚。(5)今有一言,可以解燕国之患,而报将军之仇者,何如?(《战国策·荆柯刺秦王》)现在。(6)天子春秋鼎盛。(《汉书·贾谊传》)正。(7)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列子·愚公移山》)将要。(8)行将为人所并。(《资治通鉴·赤壁之战》)将要。(9)贵客将自何所至也。(李朝威《柳毅传》)刚才。(10)狼已半入,只露尻尾。(《聊斋志异.狼》)已经。(11)既,公问其故。(《左传·曹刿论战》)已经。(12)若业为吾所有,必高束焉。(袁枚《黄生借书说》)已经。(13)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史记.陈涉世家》)曾经。(14)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并序》)曾经。(15)吴之民方痛心焉。(张溥《五人墓碑记》)正,正在。(16)卓既杀琼秘,旋亦悔之。(《后汉书·董卓传》)随即。(17)未果,寻病终。(陶渊明《桃花源记》)不久。(18)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终究(19)竟酒,酒筵完毕。而死后之有知无知,与得见不得见,又卒难明也。(袁枚《祭妹文》)终究。(20)日渐暮。(徐宏祖《游黄山记》)慢慢地。(21)遂于蒿莱中侧听徐行。(《聊斋志异·促织》)慢慢地。(22)屠暴起,以刀劈狼首。(《聊斋志异·狼》)骤然。(23)遽契其舟。(《吕氏春秋·察今》)急忙。(24)银瓶乍破水浆进,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突然。(25)今不速往,恐为操所先。(《资治通鉴·赤壁之战》)迅速。(26)秦急攻之。(《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急速。(27)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速。(28)沛公至军,立诛杀曹无伤。(《史记·项羽本纪》)立刻。(29)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韩愈《马说》)经常。(30)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孟子.告子下》)时时。4.情态副词常用的有"诚、实、信、良、固、特、尚、犹、必、宜、亦"等。在句子中作状语。(1)比之若父,拟之如天,诚不为过。(黄宗羲《原君》)确实,的确。(2)是狼为虞人所窘,求救于我,我实生之。(马中锡《中山狼传》)确实。(3)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杜甫《兵车行》)确实。(4)以为犬良我友。(柳宗元《三戒·临江之麋》)的确。(5)公固知某不贪也。(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本来。(6)特示故人耳。(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事》)只是。(7)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世说新语·周处》)还。(8)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杜甫《石壕吏》)还。(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论语·述而》)一定。(10)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宏志士之气。(诸葛亮《出师表》)诚,实在。宜,应该。(11)大王亦幸赦臣。(《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也。5.否定副词常用的有"不、非、弗、未、毋、勿、无、莫、靡"等。在句中作状语。(1)君有疾,在腠里,不治将恐深。(《韩非子·扁鹊见蔡桓公》)(2)我非爱其财而易之以羊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不是。(3)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曹刿论战》)不。(4)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没有。(5)不如毋行。(《史记·屈原列传》)不要。(6)苟富贵,无相忘。(《史记.陈涉世家》)不。"无相忘"等于说不忘记你们。(7)莫道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别董大》)不要。(8)天高地迥,号呼靡及。(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不。6.敬谦副词常用表敬的有"请、幸、谨、敬、敢、辱";表谦的有"窃、猥、敢"等。在句子中作状语。(1)城入赵而璧留秦,城不入,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2)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史记·项羽本纪》)(3)谨使臣良奉白璧一双,再拜献大王足下。(《史记.项羽本纪》)(4)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5)赤也感,敢问。(《论语·先进》)敢问,(胆)敢来请教。(6)最者辱赐书,教以慎子接物,推贤进士为务。(司马迁《报任安书》)辱赐书,辱与赐书(7)窃为陛下惜之。(贾谊《论积贮疏》)(8)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李密《陈情表》)(9)寡君闻吾子步师出于敝邑,敢犒从者。(《左传·骰之战》)敢,自言冒昧之词。7.语气副词又可分命令、愿望、反诘等语气。常用的有"其、尚、岂、宁、独、庸"等。("其"表测度、命令、反诘、委婉等语气。)(1)呜呼哀哉,伏惟尚飨!(《柳河东文集.书韦京兆祭太常崔少卿文》)译:唉,伤心啊!诚恳地希望你来享用祭品。(愿望语气)(2)其父虽善游,其子岂遽善游哉?(《吕氏春秋·察今》)难道。(反诘语气)(3)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史记·陈涉世家》)难道。(反诘语气)(4)相如虽弩,独畏廉将军哉?(《史记·廉颇蔺相如.传》)难道。(反诘语气)(5)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韩愈《师说》)哪,岂。(反诘语气)三、常见文言句式1.判断句:古汉语中的判断句主要用于明确表达两个事物之间的等同或从属关系。可分两种类型:“是非判断句”和“因果判断句”。基本形式为:“……者,……也。”例如:“___,阳城人也。”变化形式包括:“……者……。”、“……也。”、“……者也。”以及不使用“者”、“也”的形式。依靠判断动词“是”构成判断句的形式在文言文里只是个别现象,如:“不知木兰是女郎”"同是天涯沦落人"。(1)“……者……也”式: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非判断)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因果判断)(2)“……者……”式: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3)“……,……也”式:和氏璧,天下所共传宝也。(4)“……,……”式:刘备,天下枭雄。秦,虎狼之国。(5)“……为……”式: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6)用“乃、必、亦、即、诚、皆、则、素、悉、本”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兼加强语气: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此乃臣效命之秋也。/环滁皆山也。/此悉贞良死节之臣《出师表》/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出师表》(7)用“是”作判断:巨是凡人,偏在远郡。(8)用否定副词“非”等表示否定的判断。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2.被动句:古汉语中的被动句表示主语是动作的承受者。被动句可分为两大类:“有形式标志的被动句"和“无形式标志的被动句”。被动句的常见结构包括“为……所……”和“被……”等,如“兵挫地削,亡其六郡。”和“永州之野产异蛇,异蛇黑质而白章。”(1)“谓语+于”:夫赵强而燕弱,而君幸于赵王(2)“见+谓语”:众人皆醉而我独醒,是以见放(3)“受+谓语”: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受制于人(4)“为+动词”:身死人手,为天下笑。(5)“为……所……”: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所劫。(6)“被+动词”: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7)无任何标志:兵挫地削,亡其六郡。3.省略句:古汉语中的省略句是指在句子中省略了某些词语或成分,如主语、宾语或谓语等。这种句式在古汉语中非常常见,如“一鼓作气。”(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是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谓语:如:一鼓作气,再(鼓)而衰(气),三(鼓)而竭(气)(3)省略宾语:如:私见张良,具告(张良)以事。(4)省略兼语:如:不如因而厚遇之,使(其)归赵(5)省略介词:如:荆州之民附操者,逼(于)兵势耳/又试之(以)鸡,果如成言(6)省量词:如:寒暑易节,始一(趟)反焉4.主谓倒装句:谓语(动词形容词等修饰说明主语的部分)被置于主语之前,通常是为了强调谓语。(1)在感叹句中,为了表达强烈的感叹语气,常把谓语放在主语前边。例如:甚矣,汝之不惠!(2)在疑问句中,为了突出谓语,把谓语放在主语前,强调疑问的重点。例如:谁与,哭者?(3)谓语具有祈求或命令的意义。例如:勖哉,夫子!5.定语后置句:定语(通常用来描述或限制名词的词语)被放在它所修饰的名词之后。(1)中心词+定语+者或中心词+之+定语+者(楚辞句式的定语后置)。强调和突出定语,使句子流畅。如: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中心词+之+形容词(定语)如: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岳阳楼记》(3)中心词+数量词(定语)如: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马说》(4)中心词+而+定语+者如:齐人有一妻一妾而处室者。《孟子·离娄下》6.宾语前置句:宾语被置于支配它的动词或介词之前,形成一种倒装。(1)否定句中的代词宾语前置。如:吾有老父,身死,莫之养也(2)疑问句中疑问代词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3)通过“之”、“是”提前宾语。如:孔子云;“何陋之有?/唯利是图(4)介词“以”的宾语前置。提前宾语不需其他条件,只是一种强调的表示。如:一言以蔽之。(5)陈述句中方位词、时间词作宾语时,有时也需要前置。业文南向坐。7.状语后置句:介词结构后置,或称介宾结构后置。状语(包括副词、形容词、动词词组、介宾词组等)被置于谓语之后,而不是在现代汉语中常见的谓语之前。(1)“于”字型(“于……”):例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李氏子蟠,……不拘于时,学于余。(2)“以”字型(“以……”):例如:皆不可限以时月。形似酒樽,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3)“如(若)”字型(“如……”)例如:小虫伏不动,蠢若木鸡。火烈风猛,船往如箭。(4)介词“乎”构成的介宾短语后置,如“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8.疑问句:疑问句包括询问句、反诘句、测度问句三类。(1)用疑问代词(谁、何、曷、安、焉、孰等)表疑问:谁为哀者?(张溥《五人墓碑记》)独五人之曒曒,何也?(同上)蹈死不顾,亦曷故哉?(同上)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司马迁《鸿门宴》)且焉置土石?(《列子•愚公移山》)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韩愈《师说》)(2)用疑问语气词(乎、诸、哉、欤、耶等)表疑问:①壮士,能复饮乎?(司马迁《鸿门宴》)②王尝语庄子以好乐,有诸?(《孟子》)③而此独以钟名,何哉?(《石钟山记》)④四海之大,有几人欤?(张溥《五人墓碑记》)⑤六国互丧,率赂秦耶?(苏洵《六国论》)(3)用疑问副词(岂、独、其等)表疑问:①盛衰之理,虽非天命,岂非人事哉?《伶官传序》②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耶?《信陵君窃符救赵》③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4)有些句子不用疑问词,而用否定词表疑问。①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予不?(《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察今》③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季氏将伐题臾》)(4)固定句式:古代汉语中还有一些固定的疑问句式,如“岂……乎”、“非……欤”、“安……乎”等。如:“无乃……乎”用于表达一种担忧或推测的语气,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恐怕……”9.否定句:古代汉语中的否定句是通过使用特定的否定词来表达否定的意思。这些否定词可以包括副词、动词和代词。如“不、毋、弗、勿、未、否、非、无、莫”等等。①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鱼我所欲也》)③自古贤人,未有及公子者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④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⑤圣人无常师。(《师说》⑥愿早定大计,莫用众人之议也!(《赤壁之战》)四、常见固定句式1.无乃……乎?表示测度语气的固定格式。它表明的是对某种情况的估计或者对某件事情的认识。一般可译为“恐怕……吧”或者“只怕……吧”。如:①劳师以袭远,非所闻也。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应译为:使军队疲劳去袭击远方的国家,没有听到过这样的事。军队疲劳力量竭尽,远方的君主对这件事有准备,恐怕不行吧?)《崤之战》。2.……孰与……用来比较两个人的高下、优劣或两件事的得失、好坏的固定格式。如:①吾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我跟城北的徐公相比谁更漂亮?)②沛公曰:“孰与君少长?”《鸿门宴》((项伯)跟你相比,谁的年纪大,谁的年纪小?)③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廉颇蔺相如列传》(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相比,怎么样?)④某业所就,孰与仲多?《原君》(我所完成的功业跟二哥相比,谁更多?)文中的三个加线句均应译为“你跟我比怎么样呢”。3.……之谓也其……之谓也宾语提前的一种固定格式,是一种表示总结性的判断句。可译为“说的就是……啊”,或者译为“大概说的就是……啊”。如:①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听到了一些道理,以为天下没有谁超过自己了,说的就是我这种人啊!)②诗曰:“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孟子·齐桓晋文之事》(《诗经》上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猜测得到它。”说的就是夫子这样的人啊!)③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则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太史公说:“《论语》上说:‘他自身端正,不下达命令人民就会行动;他自身不端正,即使下达命令他的百姓也不会听从。’大概说的就是李将军这样的人吧!”)4.得无……乎?得无……耶?表揣测疑问语气的固定格式,表示对某种情况的推测。译为:恐怕……吧;莫非……吧;该不会……吧。如:①览物之情,得无异乎?《岳阳楼记》(看到自然景物所产生的思想感情,恐怕不一样吧?)②得无教我猎虫所耶?《促织》(莫非告诉我捕捉蟋蟀的地方吧?)③若辈得无苦贫乎?《记王忠肃公翱事》(你们恐怕被穷困所苦吧?)④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晏子使楚》(莫非楚国的水土使老百姓善于偷盗吧?)⑤日饮食得无衰乎?《触龙说赵太后》(每天的饮食该不会减少吧?)5.奈……何如……何若……何表示怎样对待或处置某人某事。可译为“把……怎么样”,或“对……怎么办”。如:①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王屋、太行何?(《愚公移山》)(把太行山和王屋山能怎么样呢?)②试问古来几曾见破镜能重圆?则较死为苦也,将奈之何?(《与妻书》)(对这种情况怎么办呢?)③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力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垓下歌》)(虞姬虞姬把你怎么样呢?)6.何有于……?表反问的固定格式。可译为“对于……来说,又有什么……呢?”如: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译为“对于我来说又有什么呢?”)7.何……为?表询问或反问的固定格式。翻译为:“还要……做什么?”或者:“要……干什么?”如: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还要告辞做什么呢?”②项王笑曰:“天之王我,我何渡为?”(《史记·项羽本纪》)划线句应译为:“这是上天要灭亡我,我还要渡江做什么呢?”8.不亦……乎?表示反问的固定格式。可译为:“不是……吗?”或者译为:“岂不是……吗?”如:①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吕氏春秋·察今》)译为:“像这样寻找剑,岂不是太糊涂了吗?”②吾射不亦精乎?(《卖油翁》)译为:“我射箭的本领不是很高明吗?”③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译为:“学习并且不时地温习它,不是很快乐了的吗?9.有……者常用于叙事的开头,以突出叙事的对象的固定格式。如:①人有亡斧者。(《韩非子》)译为:“有一个丢了斧子的人。”②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久不售。(《促织》)译为:“城里有个叫成名的人。”10.何……之有?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可译为:“有什么……呢?”如:①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译为:“宋国有什么罪过呢?”②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论语》)译为:“君子住在里面,有什么简陋呢?③夫晋,何厌(通“餍”)之有?(《左传·崤之战》)译为:“那晋国有什么可满足的呢?”11.唯(惟)……是……惟……之为……宾语提前的固定格式。如:①惟命是从;②惟利是图;③唯你是问;④唯仁是亲;⑤唯才是举;⑥无乃尔是过与?12.所以……所以……者所+介词(以、从、与)+动词(或动词性短语)一种名词性的“所”字短语固定格式。如:①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②故释先王之成法,而法其所以为法者。(《吕氏春秋·察今》)(表根据)③笔,所以书也。(表工具)④是吾剑之所从坠。(《吕氏春秋·察今》)(表处所)⑤吾知所以距(通“拒”)子者,吾不言。(《墨子·公输》)(表办法)⑥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表凭借)⑦圣者,非所与熙(通“嬉”)也。(《墨子》·公输》)(表凭借。应译为:“圣人是不能与他随便开玩笑的。”)⑧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游褒禅山记》)(表原因)⑨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治平篇》)(表方法)⑩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表原因)13.……何所……表疑问的固定格式,是“所……者(为)何”的紧缩和移位。如:①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木兰诗》)②卖炭得钱何所营?(《卖炭翁》)③白雪飘飘何所似?14.有所……无所……“所”字短语表示名词的固定格式。如:①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可译为:“对财物没有取什么,对妇女没有宠幸谁”②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净过日而已。(《与妻书》)句中划线的地方,可译为:“贫困没有什么可苦恼的。”③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同上)句中划线处,可译为:“一丝一毫的财物都不敢接近。”15.有以……无以……与“所”字短语类似的固定格式。有用来……的方法,没有用来……的方法。如:①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劝学》)译为“没有用来达到千里的方法”和“没有用来汇聚成的江海的方法”。②臣乃得有以报太子。(《荆轲刺秦王》)译为:“我才有用来报答太子的方法。”③臣未有以报也。(《庄暴见孟子》)(未+有以,比较常见)五、常见虚词归类1、按照句子与句子连接作用分类(连词)表并列:与、及、且、而、以、亦、载……载表承接:而、则、因、遂、乃、而后、若夫表递进:而、且、而况、尚况、非独……亦、不惟……而又、非惟……抑亦表选择:抑、如、若、其、且、将、其……其、宁……将、非……则、不……则表因果:以、为、因、由、故、缘、以故、是故、由是、所以……以表假设:如、若、苟、而、即、向、使、向使、设使、假令表条件:乃、纵、无、即、则、然则、纵……尚、纵令……亦表转折:但、然、而、则、顾表取舍:孰若、孰与、与其……毋宁、与其……孰若、与……不如、与……宁、宁……无、宁……不2、按照在句子的位置分类(语气词)(1)句首语气词:“夫、盖、维、惟、唯”。(2)句中语气词:“盖、也、与”(3)句尾语气词:“也、乎、哉、矣、已、耳、焉、与(欤)、邪、夫、兮”等。3﹑按照句子语气作用分类(1)用来表示陈述、判断、因果、假设,多在句末,表示肯定、否定、解释的语气词:“也、矣、已、耳、焉”(2)用来表示是非问、选择问、揣测问、反诘问,多在句末:表示疑问的语气词:“乎、与(欤)、邪、哉”(3)用来表示感叹、商量、命令、请求等,多在句末:“也、哉、夫、兮、矣”。4、按照指代作用分类(代词)(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代词,如吾、余、予;第二人称代词,如女、汝、尔、而、乃、若;第三人称代词,如之、其、厥、彼。(2)指示代词。近指的,如此、斯、之、是、兹。远指的,如彼、夫、其。虚指的,如某、或、莫。(3)疑问代词。如孰、何、奚、胡、恶、安、焉等5、按照修饰限制作用归类(副词)(1)表程度。表示“稍微”的副词有:少、稍、略等。表示“更加”的副词有:益、弥、愈、更、滋等。表示“非常、尤其”的副词有:最、极、甚、至、尤、良、绝、特、颇等。(2)表范围。表示“全、都”的副词有:悉、皆、咸、俱、举、凡等。表示“只、不过”的副词有:唯、特、徒、独、直、第、但、止、则、仅、顾等。(3)表时间。表示“曾经、已经”的副词有:既、已、曾、尝、向、初、曩、始、昔等。表示“经常、一向”的副词有:常、素、雅、恒、向等。表示“不久”的副词有:寻、旋、既而、未几、无何等。表示“正、恰好”的副词有:会、正、适、方、属等。(4)表语气。表示“的确、实在”的副词有:必、诚、信、良、固、果等。表示“大概、恐怕”的副词有:其、盖、殆、庶、得无、无乃、庶几等。6、按照辅助作用归类(助词)不能单独使用,也不能充当句子成分,只能在句中起某种辅助作用。(1)结构助词。如之、者、所等。(2)语气助词。表示陈述语气的有:也、矣、焉、耳等。表示疑问语气的有:哉、乎、邪、为等。句首语气词有:夫、唯、盖等。(3)音节助词。如之、其、有、言等。六、常见虚词用法[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1.【而】(一)用作连词。1.表示并列关系。一般不译,有时可译为“又”。①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者(《劝学》2.表示递进关系。可译为"并且"或"而且"。①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3.表示承接关系。可译为"就""接着",或不译。①故舍汝而旅食京师,以求斗斛之禄(《陈情表》)4.表示转折关系。可译为"但是""却"。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5.表示假设关系。可译为"如果""假如"。①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冯婉贞》)6.表示修饰关系,即连接状语。可不译。①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劝学》)7.表示因果关系,①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8.表示目的关系,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二)通“尔”,用作代词,第二人称,译为"你的";偶尔也作主语,译为"你"。①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三)通“如”:好像,如同。①军惊而坏都舍。(《察今》)【而已】放在句末,表示限止的语气助词,相当于“罢了”。①未几而摇头顿足者,得数十人而已(《虎丘记》)【而后】才,方才。①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而况】即“何况”,用反问的语气表示更进一层的意思。①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既而】不久,一会儿。①既而以吴民之乱请于朝,按诛五人(《五人墓碑记》)2.【何】(一)用作疑问代词。1.单独作谓语,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可译为"为什么""什么原因"。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2.作动词或介词的宾语,可译为"哪里""什么"。译时,"何"要后置。①豫州今欲何至?(《赤壁之战》)3.作定语,可译为"什么""哪"。①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琵琶行》)(二)用作疑问副词。1.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为什么""怎么"。①何不按兵束甲,北面而事之?(《赤壁之战》)2.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怎么""多么""怎么这样"。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三)作语助词,相当于“啊”。①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孔雀东南飞》)(四)何:通“呵”,喝问。①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谁何:呵问他是谁何。意思是检查盘问。)(《过秦论》)【何如】【奈何】【若何】表示疑问或反问,译为“怎么样”“怎么办”“为什么”。①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季氏将伐颛臾》)【何以】即“以何”,介宾短语,用于疑问句中作状语,根据"以"的不同用法,分别相当于"拿什么""凭什么"等。①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无何】译为“不久”“没多久”。①抚军不忘所自,无何,宰以卓异闻,宰悦,免成役(《促织》)【何乃】译为“怎能”①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孔雀东南飞》)3.【乎】(一)用作语气助词。1.表疑问语气。可译为"吗""呢"。①几寒乎?欲食乎?(《项脊轩志》)②技盖至此乎?(《庖丁解牛》)2.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吗”、“呢”。①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在国乎?(《鸿门宴》)3.表测度或商量语气,可译为"吧"。①王之好乐甚,则齐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②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4.用于感叹句或祈使句,可译为"啊""呀"等。①宜乎百姓之谓我爱也(《齐桓晋文之事》)5.用在句中的停顿处。①于是乎书。(二)用作介词,相当于"于",在文中有不同的翻译。①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岳阳楼记》)(乎:于)②今虽死乎此,比吾乡邻之死则已后矣。(《捕蛇者说》)(乎:在)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前一个“乎”:在;后一个“乎”:比。)④吾尝疑乎是。(乎:对。)⑤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论语》)(乎:对。)⑥亦无怪乎其私之也。(乎:对于)⑦盖进乎技矣。(《庖丁解牛》)(乎:比)⑧以吾一日长乎尔。(尔:比。)(三)可作词尾,译为“……的样子”“……地”。①以无厚入有间,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庖丁解牛》)4.【乃】(一)用作副词。1.表示前后两事在情理上的顺承或时间上的紧接,可译为“才”“这才”“就”等①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强调某一行为出乎意料或违背常理,可译为"却""竟(然)""反而"等;①问今是何世,乃不知不汉。(《桃花源记》)3.可表示对事物范围的一种限制,可译为"只""仅"等。①项王乃复引兵而东,至东城,乃有二十八骑。(《项羽本纪》)4.用在判断句中,起确认作用,可译为"是""就是"等。①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赤壁之战》)(二)用作代词。1.用作第二人称,常作定语,译为"你的";也作主语,译为"你"。不能作宾语。①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陆游《示儿》)2.用作指示代词,译为“这样”。①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齐桓晋文之事》)3.还可作连词用,释为"若夫"、"至于""如果"等。(缺例文)【无乃】表猜测,译为“恐怕……”。①今君王既栖于会稽之上,然后乃求谋臣,无乃后乎(《勾践灭吴》)【乃尔】译为“这样”。①府吏再拜还,长叹空房中,作计乃尔立(《孔雀东南飞》)5.【其】(一)用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1.第三人称代词。作领属性定语,可译为"他的","它的"(包括复数)。①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2.第三人称代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应译为"他""它"(包括复数)。①秦王恐其破壁。(《廉颇蔺相如列传》)3.活用为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译为“我的”“我(自己)”或者“你的”“你”。①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4.指示代词,表示远指。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①及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②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5.指示代词,表示近指,相当于“这”“这个”“这些”。①有蒋氏者,专其利三世矣。(《捕蛇者说》)5.指示代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①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二)用作副词。1.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①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其:可要)2.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①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②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3.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愚公移山》)(三)用作连词。1.表示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①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2.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①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四)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①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①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6.【且】(一)用作连词。1.递进关系,而且,并且。例:①且立石于其墓之门(《五人墓碑记》)2.递进关系,况且,再说。①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陈涉世家》)3.让步关系,尚且,还。①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鸿门宴》)4.并列关系:又,又……又……,一面……,一面……①示赵弱且怯也。(《廉颇蔺相如列传》)(二)用作副词。1.将,将要。①有怠而欲出者,曰:“不出,火且尽”(《游褒禅山记》)2.暂且,姑且。①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石壕吏》)【且夫】句首助词,表示下文是更进一步的议论,“况且”,“再说”。例:①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肴函之固,自若也(《过秦论》)【且如】就像。①且如今年冬,未休关西卒(《兵车行》)7.【若】(一)动词,像,好像。①视之,形若土狗,梅花翅,方首,长胫,意似良(《促织》)(二)用作代词。1.表对称,相当于"你""你们";作定语时则译为"你的"。①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2.表近指,相当于"这""这样""如此"。①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齐桓晋文之事》)(三)用作连词。1.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假设"等。①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赤壁之战》)2.表选择,相当于"或""或者"。①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汉书•高帝纪》)3.至,至于。①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齐桓晋文之事》)【若夫】是用在一段话的开头、引起论述的词。近似“要说那”、“像那”的意思。①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岳阳楼记》)【若定】心中有数,从容不迫。①指挥若定。(《赤壁之战》)【若何】怎么样。①以闲敝邑,若何?(《崤之战》)【若干】约计之词,相当于“几许”、“多少”。①车后若干递送夫。8.【所】(一)名词,处所,地方。①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陈涉世家》)(二)助词1.放在动词前同动词组成"所"字结构,表示"所……的人"、"所……的事物"、"所……的情况"等。①会征促织,成不敢敛户口,而又无所赔偿(《促织》)2.“所”和动词结合,后面再有名词性结构,则所字结构起定语的作用。①夜则以兵围所寓舍。(《〈指南录〉后序》)【为……所】“为”和“所”呼应,组成"为……所……"的格式,表示被动。①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信陵君窃符救赵》)【所以】1.表示行为所凭借的方式、方法或依据,相当于“用来……的方法”“是用来……的”"等。①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信陵君窃符救赵》)2.表示原因。相当于“……的原因(缘故)”。①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廉颇蔺相如列传》)【所谓】所说的。①此所谓战胜于朝廷。(《邹忌讽齐王纳谏》)【所在】1.到处。①石之铿然有声音者,所在皆是也。(《石钟山记》)2.所在之处,处所。①原来有这等一个所在,且回衙去(《闺塾》)9.【为】(一)动词。1.有“做”“作为”“充当”“变成”“成为”等义,翻译比较灵活。①斩木为兵,揭竿为旗。(《过秦论》)②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过秦论》)2.以为,认为。①此亡秦之续耳。窃为大王不取也(《鸿门宴》)②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两小儿辩日》)3.判断词,是。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廉颇蔺相如列传》)(二)介词。1.表被动,有时跟"所"结合,构成"为所"或"为……所",译为“被”。①吾属今为之虏矣。(《鸿门宴》)2.介绍原因或目的。为了,因为。①慎勿为归死,贵贱轻何薄(《孔雀东南飞》)3.介绍涉及的对象。给,替。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4.对,向。①为之奈何?(《鸿门宴》)②如姬为公子泣(《信陵君窃符救赵》)5.表示动作、行为的时间。可译为"当""等到"等。①为其来也,臣请缚一人过王而行。(《晏子使楚》)(三)句末语气词,表示疑问或反诘。呢。①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鸿门宴》)10.【焉】(一)兼词。1.相当于“于之”、“于此”、“于彼”。①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在其中)。(《论语》)2.相当于“于何”。译为“在哪里”“从哪里”等。①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二)代词。1.相当于“之”。①惟俟夫观人风者得焉。(《捕蛇者说》)②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2.哪里,怎么。①未知生,焉知死(《论语》)(三)语气词。1。句末语气词,了,啊,呢。①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六国论》)②一羽之不举,为不用力焉。(《齐桓晋文之事》)2.作句中语气词,表示停顿,相当于“也”。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否焉,小学而大遗(《师说》)3.作词尾,相当于“然”,译为“……的样子”“……地”。①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乎几千万落(《阿房宫赋》)11.【也】(一)句末语气词,1.表示判断语气。①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②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鸿门宴》)2.句末语气词,表示陈述或解释语气。例:①即不忍其觳觫,若无罪而就死地,故以羊易之也(《齐桓晋文之事》)②雷霆乍惊,宫车过也。(《阿房宫赋》)3.用在句中或句末,表示肯定、感叹的语气。①鸣呼!灭六国者六国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过秦论》)4.用在句末,表示疑问或反诘语气。①公子畏死邪?何泣也?(《信陵君窃符救赵》)②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庄暴见孟子》)5.用在句末,表示祈使语气。①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崤之战》)(二)句中语气词。用在句中,表示语气停顿。①是说也,人常疑之。(《石钟山记》)【……之谓也】【其……之谓也】【其……之谓乎】意思是“说的就是……啊”①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夫子之谓也(《齐桓晋文之事》)【也哉】语气助词连用,为加强语气,多有感叹或反诘之意。例:①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触龙说赵太后》)12.【以】(一)介词1.表示工具。译为:拿,用,凭着。①愿以十五城请易璧。(《廉颇蔺相如列传》)2.表示凭借。译为:凭,靠。①以勇气闻于诸侯。(《廉颇蔺相如列传》)3.表示所处置的对象。译为:把。①操当以肃还付乡党。(《赤壁之战》)4.表示时间、处所。译为:于,在,从。①以八月十三斩于市。5.表示原因。译为:因为,由于。①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廉颇蔺相如列传》)6.表示依据。译为:按照,依照,根据。①今以实校之。(《赤壁之战》)说明:“以”字的宾语有时可以前置,有时可以省略。①以一当十(成语)②夜以继日(成语)(二)连词。1.表示并列或递进关系。可译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①夫夷以近,则游者众。(《游褒禅山记》)2.表示承接关系,前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后一动作行为的手段或方式。可译为"而"或省去。①余与四人拥火以入。(《石钟山记》)3.表示目的关系,后一动作行为往往是前一动作行为的目的或结果。可译“而”“来”“用来”“以致”等。①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因果关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译为"因为"。例如:①不赂者以赂者丧(《六国论》5.表示修饰关系,连接状语和中心语,可译为"而",或省去。例如:①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陶渊明《归去来辞》)(三)助词1.作语助,表示时间、方位和范围。例:①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以:表时间)(《出师表》)2.作语助,起调整音节作用。例:①逆以煎我怀。(《孔雀东南飞》)(四)动词1.以为,认为。①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触龙说赵太后》)2.用,任用。①忠不必用兮,贤不必以。(《涉江》)(五)名词。译为:缘由,原因。①古人秉烛游,良有以也(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六)通假1.通“已”,已经。①固以怪之矣。②日以尽矣。2.通“已”,止。①无以,则王乎?【以为】1.认为,把……当作或看作。①虎视之,庞然大物也,以为神。①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以为:把它设为。)【以是】【是以】相当"因此",引出事理发展或推断的结果。①余是以记之,盖叹郦元之简,而笑李渤之陋也。(《石钟山记》)【有以】【无以】意思分别是“有什么办法用来……”“没有什么办法用来……”①项王未有以应,曰:“坐。”(《鸿门宴》)13.【因】(一)介词。1.依照,根据。①罔不因势象形。(《核舟记》)2.依靠,凭借。①因利乘便,宰割天下,分裂山河(《过秦论》)3.趁着,趁此。①不如因而厚遇之。(《鸿门宴》)4.通过,经由。①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鸿门宴》)5.因为,由于。①因造玉清宫,伐山取材,方有人见之。(二)副词。1.于是,就;因而。①因拔刀斫前奏案。(《赤壁之战》)2.原因,缘由,机缘。①于今无会因。(《孔雀东南飞》)(三)动词1.根据①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五蠹》)2.沿袭,继续。①蒙故业,因遗策。(《过秦论》)14.【于】(一)介词。1.在,从,到①乃设九宾礼于庭。(在)《廉颇蔺相如列传》2.“在……方面”“从……中”①荆国有余地而不足于民。②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悔。(《游褒禅山记》)3.由于①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4.向,对,对于。①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赤壁之战》)5.被。①君幸于赵王。《廉颇蔺相如列传》②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屈原列传》)6.与,跟,同。①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②燕王欲结于君。《廉颇蔺相如列传》7.比。①孔子曰:“苛政猛于虎也。”【于是】1.相当于“于+此”,在这时,在这种情况下,对此,从此,因此。例:①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在这时)2.连词,表前后句的承接或因果关系,与现代汉语“于是”相同。例:①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缻。(《廉颇蔺相如列传》)【见……于】表示被动。①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秋水》)②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15.【与】(一)介词。1.介词。和,跟,同。①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②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2。给,替。①陈涉少时,尝与人佣耕。(《陈涉世家》)②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3.比,和……比较。①吾孰与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②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六国论》)(二)连词。1.连词。和,跟,同。①然谋臣与爪牙之士,不可不养而择也(《勾践灭吴》)②勾践载稻与脂于舟以行。(《勾践灭吴》)(三)动词。1.给予,授予。①生三人,公与之母;生二子,公与之饩。(《勾践灭吴》)②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2.结交,亲附。①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3.对付。①庞暖易与耳。4.参加,参与。①骞叔之子与师。(《骞叔哭师》)5.赞许,同意。①吾与点也。②朝过夕改,君子与之。(四)通假。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或疑问。①无乃尔是过与(《《季氏将伐颛臾》》)【孰与】【与……孰】表示比较与选择,译为:“跟……比较,哪一个……”①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徐公美(《邹忌讽齐王纳谏》)【孰若】【与其……孰若】表示选择(舍前取后),译为:“哪如”“与其……哪如……”①与其坐而待亡,孰若起而拯之(《冯婉贞》)16.【则】(一)连词。1.表示承接关系。译为"就""便",或译为"原来是""已经是"。例如:①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鸿门宴》)2.表示条件、假设关系。译为“假使”“如果”“要是……就”“那么”“就”“便”。3.表示并列关系。这种用法都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则"连用,每个"则"字都用在意思相对、结构相似的一个分句里,表示分句之间是并列关系。可译为"就",或不译。①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师说》)4.表示转折、让步关系。表示转折时,用在后一分句,译为"可是""却";表示让步时,用在前一分句,译为"虽然""倒是"。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师说》)②手裁举,则双超忽而跃(《促织》)5.表示选择关系。常和“非”“不”呼应着用,译为“就是”“不是……就是”。①非死则徙尔(《捕蛇者说》)(二)副词。1.用在判断句中,起强调和确认作用,可译作"是""就是"。例如: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岳阳楼记》)2.表对已然或发现的强调。可译为“已经”“原来”“原来已经”。①及诸河,则在舟中矣。(《肴之战》(三)名词。1.指分项或自成段落的文字的条数。①《论语》六则。2。准则,法则。①以身作则。(四)动词。效法。①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五)通假。同“辄”,总是,常常。①居则曰:“不吾知也!”【则是】只当是。①与窦娥烧一陌儿,则是看你死的孩儿面上。(《窦娥冤》)【则则】赞叹的声音。17.【者】(一)助词。1.指人、物、事、时、地等。“……的”,“……的(人、东西、事情)”。①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触龙说赵太后》)2.用在数词后面,译为“……个方面”“……样东西”“……件事情”。①此数者,用兵之患也。(《赤壁之战》)②或异于二者之为,何哉?(《岳阳楼记》)3.用作“若”“似”“如”的宾语,译为“……的样子”。①言之,貌若甚戚者(《捕蛇者说》)4.放在后置的定语后面,相当于“的”。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廉颇蔺相如列传》)②顷之,烟炎张天,人马烧溺死者甚众(《赤壁之战》)5.放在主语后面,引出判断,不必译出。6.用在“今”“昔”等时间词后面,不必译出。①近者奉辞伐罪。(《赤壁之战》)②古者以天下为主,君为客。7.放在分句的句末,引出原因。①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赤壁之战》)(二)语气词。1.放在疑问句的句末,表示疑问语气等。①何者?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廉颇蔺相如列传》)18.【之】(一)代词。1.第三人称代词,他、她、它(们)。有时灵活运用于第一人称或第二人称。①太后盛气而揖之。(《触龙说赵太后》)2.指示代词,这,此。①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将伐颛臾》)(二)助词。1.相当于现代汉语的“的”,放在定语和中心语之间。①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季氏将伐颛臾》)②子而思报父母之仇,臣而思报君之仇。(《勾践灭吴》)2.放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①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烛之武退秦师》)3.放在倒置的动(介)宾短语之间,作为宾语提前的标志。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师说》)4.放在倒置的定语与中心语之间,作为定语后置的标志。①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②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屈原列传》)5.用在时间词或动词(多为不及物动词)后面,凑足音节,没有实在意义。①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寡人之于国也》)②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项脊轩志》)(三)动词,到……去。①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归去来兮辞》)七、常见修辞方式1.互文
“互文”也叫“互文见义”,或简称“互见”、“互言”等。它的特点是上下文义互相呼应、补充。修辞效果:行文简约,丰富文义,形成对仗例如: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意即“烟月笼寒水烟月笼沙”。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范仲淹《岳阳楼记》)2.并提并提就是一个句子中同时表述两件相关的事。这种表达方式又叫“分承”,也叫做“合叙”。这种方式是古人为了使句子紧凑、文辞简练而运用的。的修辞方式叫“并提”。如:(1)夫种、蠡无一罪,身死亡。(《史记·韩信卢馆列传》)应理解为“夫种无一罪,身死”;“夫蠡无一罪,身亡(出走、逃亡)”(2)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水经注·巫山·巫峡》)此句应理解为“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3.夸饰夸饰通过极度形容语言来增加生动性,不同于夸大其词,夸饰是为了增强语言的表达效果,而非言过其实。修辞效果:突出特点,加深印象。如:(1)明星荧荧,开妆镜也。绿云扰扰,梳晓鬟也。渭流涨腻,弃脂水也。烟斜雾横,焚椒兰也。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2)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贾谊过秦论)(仲尼、墨翟代表最贤的人,陶朱、猗顿代表最富的人。)4.倒置倒置与语法上的词序倒装不同,倒置一般不符合语法规律,是为了适应对仗、平仄和押韵的要求而特意造的词序颠倒的句子,多出现在辞赋骈文中。修辞效果:新颖别致、强调突出、平仄合辙,具有音乐美。如: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欧阳修醉翁亭记)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5.用典(引经)引用的一种方式。用古人的历史事迹或古代典籍中的言语词句,来证明自己的论点或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就叫用典。如“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这种用法的好处是含蓄,增强表现力。同时增强文章的说服力与可信性。可使内容的表达含蓄、典雅。6.引言引用的一种方式。引用不见于书面的熟语,如格言、俗语、谚语、歌谣等。如:野语有之曰:“闻道百,以为莫己若”者,我之谓也。(《庄子•秋水》)7.引事引用的一种方式。利用传说故事、历史事实等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昔卫灵公与雍渠同载,孔子适陈;商鞅因景监见,赵良寒心;同子参乘,袁丝变色:自古而耻之。(司马迁《报任安书》)8.譬喻用一种事物或情境来比方另一种事物或情境的修辞方式。修辞效果:使表达生动、形象,具体可感。使表达通俗、易懂,便于理解。分如下四种:A.明喻:以若所为,求若所欲,犹缘木而求鱼也。(《孟子•梁惠王上》)B.暗喻:如今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何辞为?(《史记•鸿门宴》)C.借喻:缲成白雪桑重绿,割尽黄云稻正青(王安石《木末诗》)D.博喻:有如兔走鹰隼落,骏马下注千丈坡,断弦离柱箭脱手,飞电过隙珠翻荷。(苏轼《百步洪》)9.代称借用与该事物有某种关系的词语来称谓该事物的修辞方式。修辞效果:突出事物特征,引发读者联想。增强语言的形象性与幽默感。分如下六种:A用该事物的性状、特征指代该事物。如:乘坚驱良逐狡兔。(《史记•越王勾践世家》B.用泛称代特称。如:晋国,天下莫强焉。(“晋国”原本包括战国时的韩、赵、魏三国,但在战国时候,“晋国”成为特称,专称魏国。)C.用特称代泛称。如:大雅久不作,吾衰竟谁陈?(李白《古风》)(“大雅”是《诗经》的组成部分之一,这里泛指有优秀传统的诗歌。)D.用工具代本体。如:沛公不胜杯杓,不能辞。(《史记•鸿门宴》)(杯杓代指酒)E.用部分代全体。如:长铗归来乎,食无魚。(《战国策·齐策》)(“铗”本剑柄,此处以之代剑。)F.用具体代抽象。如: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史记•廉蔺列传》)(以具体的“口舌”指代“口才”好,善于言辞。)又如用刑具“缧绁”、“刀锯”等作为刑罚的代称。G.用地名代人。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杜甫《月夜》)(“闺中”指代自己处于闺中的妻子,而以自己的所在地“长安”指代自己。)H.用官名代人。如:骠骑发迹於祁连。(扬雄解嘲)(骠骑是指骠骑将军霍去病。)I.以原料代成品。时穷节乃见,一一垂丹青。(文天祥《正气歌》)(“丹青”是两种绘画的主要颜料,故以“丹青”代绘画。)10.委婉不直言其事,故意把话说得含蓄、婉转一些,叫做“委婉”。古书中常见的委婉手法有:(1)使用谦敬语。如对己表谦的有“仆、愚﹑妾﹑奴﹑小人﹑下走﹑下臣﹑不谷﹑寡人”等谦称来代替第一人称。对人(特别是皇上)用“左右﹑足下﹑先生﹑执事﹑陛下”来代替第二人称。(2)避讳语。就是对要说的事加以回避掩盖或装饰美化。如:公叔病有如不可讳,将奈社稷何?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触龙说赵太后》)(“山陵崩”是对君王“死”的委婉说法。)(3)迂回语。本来想说甲事,却偏要说乙事,转弯抹角,话中有话。这就是迂回语。在外交辞令上多使用。如:“若从君惠而免之三年将拜君赐”的翻译是:如果仰赖贵国国君的恩惠,我们国君赦免了我们,三年后我们将要兴师报仇。“若从君惠而免之”意味着如果接受对方的宽恕,“三年将拜君赐”则表达了被宽恕国家未来的报复计划。这种表达方式反映了古代外交和军事策略中的复杂性和策略性,通过表面上的礼貌和客气,实际上是在为未来的冲突做铺垫。(4)婉曲词或委婉说法词。交谈中为某种避忌需要而委婉。如更衣实际是去厕所;一掊黄土借指坟墓,现多比喻不多的土地或没落、渺小的反动势力等。八、常见表现手法1、主要句式及表达作用主要句式作用整句和散句(整散结合)整句是结构相同或相似的一组句子,多使用对偶句、排比句,形式整齐.音节和谐,表意凝重啊很沉,气势贯通,情感抒发浓烈。散句结构松散,句式长短不齐,语句灵活自然,富有变化,飘逸自然,避免了行文的单调和呆板。生动灵活。★整散结合,使表达波澜起伏,婀娜多姿。长句和短句长句结构复杂,表达相对比较周密,细致,严密,叙述事物精确,表达感情复杂,丰富,论证严密;短句结构简单,表达简洁,明快,有力,感情抒发欢快,激动,热烈,短促.渲染紧张或恐怖气氛。★长短句间杂:读起来错落有致常式句和变式句汉语句子一般主语在前,谓语在后;谓语在前,宾语在后;修辞语在前,中心语在后。按这种语序排列的句子称常式句。变式句与常式句语义基本相同,只是突出了被移动的成分.从而起到强调作用。口语和书面语(1)口语句式结构松散,用语多为通俗口语:书面语句式结构严谨,长句较多。(2)口语句句式灵活多变,通俗流畅,关联词语用得较少;书面语句式因为要求逻辑严密,关联词语用得较多。(3)口语句句式自然通俗化语言,不加修饰,用语平实,句式多变;书面语句式注意加工润色,讲究句子的锤炼,有时用文言句式★(4)口语句通俗易懂,明白晓畅,表情达意自然,缩短读者距离,富有亲和力;书面句精确繁复,艰深晦涩,表情达意含蓄深沉,延伸读者距离,富有神秘感2、常见表达手法(1)对比:反衬正方,突出其鲜明特征,凸显主旨;表现作者好恶褒贬,给读者深刻印象和启示。(2)衬托:从侧面突出事务特征表现主旨,委婉含蓄,引发读者思考,使文章曲折含蓄,独具风格(3)渲染:对环境、景物作多方面的描写形容,以突出形象,加强艺术效果。(4)用典:即在散文中援引史实,使用典故。这既可使散文语言精练,又可增加内容的丰富性,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可收到言简意丰、耐人寻味的效果。(5)画龙点睛:用一两句精彩的话点明主旨。比喻在关键地方简明扼要地点明要旨;使内容生动传神,也比喻在整体中突出重点。(6)重章叠句:叠词。上下句或上下段用相同的结构形式反复咏唱,语言更具有音乐美,内容上形成鲜明对比。增强语言的韵律,让情感的表达更深沉更丰富或更有特色。(7)曲笔:曲笔是写文章时故意离开本题而不直书其事的写法,使作品更含蓄。(8)照应:对前面所写的作必要的回答。恰当运用这种方法使结构显得紧凑、严谨。(9)借古讽今:借评论古代的人和事来影射讽刺(评论)现实。(插入史实作用)(10)托物言志:委婉曲折的表达情感,将抽象情感表达得生动且理解。富有含蓄性、哲理性和暗示性,使读者在欣赏中获得独特的美感享受。(插入史实作用)(11)以小见大:突出表现中心,更有震撼力,更充分表达了主题思想。(12)直抒胸臆:即景抒怀,或即事生议。表达作者面对自然景象或事理所产生的富有哲理性的思想,强烈的情感。九、常见升迁用语①表授予官职的词语(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如:公车特征拜郎中。《张衡传》(2)辟:由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荐举,任以官职。如;连辟公府不就。《张衡传》(3)荐、举: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如:举其偏,不为党。《左传•襄公三年》(4)知: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宋史•侯可传》(5)拜:授予官职。如:……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征拜郎中。《张衡传》(6)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元史•贾鲁传》,“延、至治间……选丞相东曹掾。”(7)除:任命,授职。如:寻蒙国恩,除臣冼马。《陈情表》(8)授:授给、给予官职,《元史•贾鲁传》:“秦定初恩授东平路儒学教授。”(9)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如:八月初一,上召见袁世凯,特赏侍郎。《谭嗣同》(10)封:指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如:劳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候之赏。《鸿门宴》(11)起:起用人任以官职。如: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都事。《元史•贾鲁传》(12)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如:郡察孝廉,州举茂才。《三国志。吴主传》(13)仕:做官。如:学而优则仕。《论语。子张》(14)仕宦:做官,任官职。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孔雀东南飞》(15)仕进:进身为官。如:迈少恬静,不慕仕进。《晋书。许迈传》②表罢免官职的词语(1)罢:免去,解除官职。如:窦太后大怒,乃罢逐赵馆、王臧等。《魏其武安侯列传(2)继、黜:废掉官职。如:有罪得以黜,有能得以赏。《封建论》(3)免:罢免。如:免官削爵。《汉书”贡禹传》(4)夺:削除。如: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书博鸡者事》③表提升官职的词语(1)升:升官。如:升(鲁)台都事。《元史•贾鲁传》(2)擢:在原官上提拔。如:擢为后将军。《汉书•赵充国传》(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如:山涛(人名)作冀州(长官),拔三十余人。李白《与韩荆州书》(4)迁:一般指提升。如:孝文帝说之,超迁,一岁中至太中大夫。《贾谊传》(5)陟:进用。如:陟罚臧否,不宜异同。《出师表》(6)晋、进:晋升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如:成语“加官进爵”(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增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特权。(8)如:平剧盗赖文政有功,加秘阁修撰。《宋史•辛弃疾传》(9)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④表降低官职的词语(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如:滕子京谪守巴陵郡。《岳阳楼记》(2)贬:1.降职。如:贬连州刺史。《刘禹锡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课件】部编语文三上14 不会叫的狗【国家级】一
- 学校安全网格化管理培训
- 《隋唐社会生活》课件
- AI服务器BOM表解密报告
- 会计专业认知与职业规划
- 适老智能家居技术路线设计
- 《线性规划研究生》课件
- 压缩空气的安全培训
- 性格的形成和发展微电影分库周欣然
- 社区工作价值观社会工作专业教学案例宝典
- 《卓越绩效评价准则》课件
- 电磁阀试验操作规程
- 淋巴瘤诊疗病例分析报告
- 细胞治疗服务流程
- 小脑梗死的护理
- 中国传统手工题库
- 艾滋梅毒乙肝健康知识讲座
- 公司公务车辆管理规定培训课件
- 儿科学9循环系统疾病
- 体质测试成绩表(自动统计数据)(小学、初中)
- 【基于杜邦分析体系的企业盈利能力分析文献综述及理论基础2700字】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