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后附答案解析)_第1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后附答案解析)_第2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后附答案解析)_第3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后附答案解析)_第4页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后附答案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8课冷战与国际格局的演变1.(2023·山东济南·山东省实验中学校考一模)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法国先后退出北约,与台湾断交,缓和与苏联及中国的关系,积极发展“法德联盟”,坚决抵制英国加入欧共体。这表明(

)A.欧洲一体化向纵深发展 B.世界多极化趋势进一步加强C.美国霸权地位不断衰落 D.西方资本主义阵营出现分化2.(2023·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下图为1968年美国人创作的一幅时政漫画。图中山姆大叔双手高举枪支在“亚洲”泥沼中艰难前行,山姆大叔即将被淹没,周围一片荒凉。该作品(

)A.说明美国战略重心已经东移 B.表达了对美国越战政策的质疑C.表明美国霸主地位受到挑战 D.意在反思朝鲜战争失败的教训3.(2023·山东聊城·统考二模)有学者指出,二战期间,美国联手横跨欧亚大陆的苏联战胜了德国与日本,但在构筑战后新地缘政治秩序时,美国却在欧亚大陆的心脏地带“安插”了两只“离岸平衡手”;一只是传统海权国家英国,它在大西洋起到“搅乱”欧洲旧大陆诸势力的功能,另一只则是具有巨大海权潜力的日本,它在亚洲充当英国的角色,以便美国控制西太平洋。在该学者看来,当时美国的全球战略目标是(

)A.掌控欧亚大陆 B.打造冷战堡垒C.壮大海权国家 D.充当世界警察4.(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有学者认为,今后国际制度的演变,美国将发挥比任何其他国家更大的影响,但它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小,这一判断的主要依据是(

)A.美国已经不再是唯一的超级大国 B.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逐步瓦解C.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已经完全形成 D.多种政治力量不断发展和壮大5.(2023·山东济宁·统考二模)1956年10月,中国为了表示对法国抗议,取消了从法国进口总值达300万美元的钢铁产品的申请。当时中国抗议主要是针对法国(

)A.采取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 B.敌视苏联的东欧政策C.参与制造苏伊士运河危机 D.在印度支那制造混乱6.(2023·山东泰安·统考二模)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遇到了“做梦也没有想到的那种挑战”。这种“挑战”主要是指(

)A.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 B.美元地位受到严重挑战C.欧盟崛起威胁美国霸权 D.世界多极化轮廓显现7.(2023·山东菏泽·统考二模)20世纪六七十年代,反日思想在美国社会各阶层流行起来。八十年代中期有美国参议员将日本车的进口称为“经济上的珍珠港”,总统候选人霍华德·贝克则公开宣称“我们还在与日本交战”,而且“我们就要输了”。这一时期美国反日思潮盛行是由于(

)A.反日思想的根深蒂固 B.日本经济已超越美国C.现有国际秩序受冲击 D.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8.(2023·山东·校联考模拟预测)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实行全面出击、广泛发展的对非战略。七十年代,苏联对非洲实行“贸易替代援助”方针,大幅缩减甚至停止经济援助,只在部分军事设施上有所保留。苏联对非政策的转变(

)A.推动民族解放运动发展 B.旨在对抗马歇尔计划C.是维护在非利益的选择 D.表明苏联国力的衰落9.(2023·山东淄博·高三山东省淄博第一中学校考阶段练习)20世纪60年代起,国际关系发生微妙变化,1960年戴高乐邀请赫鲁晓夫访法,提出“缓和、谅解、合作”的政治主张;1969年德国总理勃兰特推行以改善同东欧和苏联关系为目标的新东方政策;1969年日美两国延长新日美安全条约并签订美国归还冲绳行政权的协定。上述变化的根源是(

)A.两极对峙格局威胁欧亚安全 B.西方帝国主义阵营日益分化C.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D.美苏争霸两国实力发生逆转10.(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一战结束后,丘吉尔极其敌视苏联,认为英国应该扼杀布尔什维克主义,共产党人都是残暴野蛮的人。苏德战争爆发后,丘吉尔声明:“俄国的灾难就是我们的灾难,我们要给俄国人民一切可能的援助。”二战结束后,1946年丘吉尔在美国富尔敦演讲中又公开把矛头指向苏联,声称苏联的存在威胁了整个欧洲,这表明他(

)A.一贯仇视社会主义和苏联 B.以维护英国利益为出发点C.是一位善于投机的政治家 D.用意识形态标准区分敌我11.(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组织了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希望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士与当地民众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该做法旨在(

)A.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 B.扩大美国文化影响C.与他国进行非政治性交流 D.推动体育文化外交12.(2023·山东·统考模拟预测)1961年—1963年,美国总统肯尼迪共邀请26位非洲总统和总理访问白宫,美国驻非洲的大使馆从1959年的6个增加到了1965年的34个。同非洲国家签订的条约和协定由1955年的20个增加到1965年100个。这说明(

)A.美苏冷战重点转向非洲 B.经济危机影响对外政策C.发展中国家影响力增强 D.非洲开始进入国际社会13.(2023·山东潍坊·高三山东省安丘市第一中学统考阶段练习)在朝鲜战争期间,为了防止美国得知苏联空军参战的消息,苏联对参加战斗的飞行员和飞机进行了严格限制。根据命令,参战飞机一律不许从苏联领土起飞投入战斗,参战飞行员一律穿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服装,战斗中飞行员不许讲俄语等。这反映出苏联(

)A.践行与中国的同盟协定 B.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C.维护社会主义阵营利益 D.缓和美苏之间的关系14.(2023·山东日照·统考一模)以下出自某位美国总统致国会咨文。其时的美国政府正致力于(

)A.“拯救联邦”并使奴隶“永远获得自由”B.加入协约国集团“为捍卫世界民主而战”C.消灭纳粹以捍卫“双手缔造的民主制度”D.承担起“自由世界”守护神的历史使命15.(2023·山东东营·高三广饶一中校考期中)20世纪60年代以来,美国各种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marginalizedgroups)高举“身份”旗帜,以自己的“身份”感到自豪。他们强调自己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尤其强调自己或者自身所在群体“受压迫”“受歧视”的历史。这反映了当时美国(

)A.阶级矛盾的加剧 B.种族歧视问题已解决C.社会运动的发展 D.中间阶层利益受保护16.(2023秋·山东威海·高三统考期末)图1、图2分别为1952年苏联和1959年美国的宣传画。两国的行为(

)A.加速了两极格局形成 B.带有浓厚的冷战色彩C.体现了明显霸权思想 D.导致局部战争的频发17.(2023·山东潍坊·统考一模)根据1958年美苏签订的交流协议,双方进行国家展览交流,“目的是展示国家的成就”。美国展出的主要是体现较高生活水平的、丰富的消费品;苏联的展品主要以喷气式飞机、汽车、水力发电装置、国家农场等。美苏间的交流活动(

)A.旨在展示两国的经济实力 B.深受冷战思维的影响C.缓和了美苏间的紧张关系 D.顺应了全球化的趋势18.(2023秋·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20世纪80年代,西欧多数国家同苏联签订了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同苏东国家的贸易额比美国多10倍,同苏联的贸易额占苏联同资本主义国家贸易总额的82%。该现象(

)A.印证了美国实力衰退的事实 B.说明双方停止了意识形态对抗C.是欧洲走向联合的必然结果 D.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助推作用19.(2023·山东济南·统考一模)1963年美、苏、英三国签署《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并将条约开放给所有国家签署。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据此可知(

)A.冷战对峙格局出现松动 B.多极化的趋势开始出现C.美苏英推动核威胁加剧 D.中法外交政策存在共性20.(2022·山东济宁·高三校考阶段练习)美国学者斯帕尼尔指出:二战以来,“美国人从其国家生活刚一开始就坚信他们的命运是——以身作则地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世间新的耶路撒冷”。这一论述旨在阐明(

)A.美国文化多元的特点 B.两极格局形成的原因C.美国文化输出的意图 D.遏制共产主义的目标21.(2023秋·山东滨州·高三统考期末)1965年,联合国大会将安理会的非常任理事国从原来的6个增加到10个,经济及社会理事会的理事国从1973年起增加到54个。这些增加的名额,大多数给了亚非拉国家。这种状况(

)A.导致了美苏力量对比失衡 B.有利于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的建立C.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崩溃 D.改变了西方大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局面22.(2023·山东·模拟预测)1997年,德国《明镜》周刊刊文指出:“由于共产主义终结和本国经济繁荣而地位加强的华盛顿似乎已抛弃了产生于越南战争创伤的自我怀疑心态。他现在是国际政治中的施瓦辛格:武力、横冲直撞。”该评论折射出(

)A.两极格局解体的必然性 B.美德关系紧张C.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 D.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23.(2023秋·山东日照·高三统考期末)1959年7~9月,根据美苏签订的协议,美国在苏联莫斯科举办国家博览会。美国为此制订了周密计划,强调“各种商品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用事实展示“美国是一个进步的和充满活力的、自由的、极富创造力的、爱好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国家”。此举意在(

)A.在苏东地区开拓商品市场 B.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关系C.在经济领域挑起对立对抗 D.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渗透24.(2023秋·山东聊城·高三校考期末)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加大对拉美的援助力度,不但同意成立美洲开发银行,以更加便利和系统地向拉美国家提供资本和技术援助,还决定拨款5亿美元设立“社会进步信托基金”。这一举措旨在(

)A.拉拢并控制拉美国家 B.加快美洲一体化进程C.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 D.推动世界的和平发展25.(2022·山东·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20世纪50年代末,美国政府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不但同意成立美洲开发银行,以更加便利和系统地向拉美国家和地区提供资本和技术援助,还决定拨款5亿美元设立"社会进步信托基金"。美国的这些举措旨在(

)A.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 B.阻止拉美民族民主运动C.助推美洲地区经济合作 D.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渗透26.(2022·山东临沂·高三统考期中)1964年,戴高乐领导下的法国冲破美国设置的反华阵线,与中国建交;1966年,法国正式退出北约“军事一体化”机构;1969年,联邦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勃兰特上台后主张改善与苏联和东欧各国的关系。这能够反映(

)A.美苏两极对峙格局被冲破 B.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C.国际社会主义影响力扩大 D.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27.(2022·山东滨州·高三统考阶段练习)二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圈战略“安全带”(或“缓冲带”),但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是对一些东欧国家,于是,很快就改变了“联合政府”政策,让各国共产党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并向这些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苏联的这一系列举动(

)A.旨在确保东欧国家的持久和平 B.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C.团结了东欧国家反对霸权主义 D.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28.(2022·山东烟台·高三莱阳一中校考期末)不结盟运动于1961年正式形成,其目标是通过集体的努力制衡两极,在两极格局中谋求最大的战略利益。1989年不结盟首脑会议对不结盟运动的战略和策略作出重大调整,倡导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经济,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这一调整是基于(

)A.国际政治格局发生重大变化 B.世界经济全球化发展迅猛C.世界殖民体系已经彻底瓦解 D.和平与发展成为全球共识29.(2023·山东·统考二模)1955年5月15日,苏、美、英、法、奥五国外长在维也纳签订了《重建独立和民主的奥地利的国家条约》,规定恢复奥地利主权、独立和1938年1月的边界;禁止奥地利与德国合并或缔结任何同盟。对奥和约的签订(

)A.顺应了多极化发展趋势 B.推动了“华约”组织的建立C.缓和了紧张的世界局势 D.奠定了不结盟运动的基础30.(2022·山东·高三统考开学考试)如图是苏联漫画家的作品《他正在敲诈》,漫画中山姆大叔一身妇女装束,手紧紧地抓住狮子的尾巴,手则高举马歇尔计划的拍子用力地向这只只剩下皮包骨头的狮子挥击过去。在重击之下,狮子从口中断断续续地吐出一些金币来。该漫画意在强调(

)A.美苏争夺中间地带国家 B.欧美盟友关系极其脆弱C.美国借助援助控制西欧 D.战后欧洲联合刻不容缓31.(2022·山东枣庄·高三枣庄市第三中学校考阶段练习)如图是1953年苏联报刊上发表的一幅漫画,它揭示了(

)A.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 B.意识形态的斗争C.热战一触即发的危险 D.冷战对峙的加剧32.(2022·山东烟台·高三莱阳一中校考期末)有学者指出:“二战后以美苏为两极的世界格局的形成和持续,代表着战后力量均势的出现和保持,在这种力量均势被打破前,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强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该学者意在强调(

)A.两极对峙竞争有益世界和平 B.两极格局中产生多极化趋势C.两大阵营内部存在矛盾冲突 D.两极格局将被新兴力量摧毁33.(2022·山东日照·高三校联考阶段练习)20世纪某一时期,国际社会面临以下主要问题。在此形势下(

)○如何在国际政治中协调相互关系,通过合作谋求发展并巩固独立;○如何在世界性和地区性事物中发挥新兴国家的作用,在大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中表达中小国家的需求,维护中小国家的利益;○如何继续推进民族解放运动,壮大“第三世界”的力量。A.亚非会议召开 B.联合国成立 C.不结盟运动诞生 D.区域集团化兴起34.(2023·山东枣庄·统考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英】詹姆斯·费尔格里夫《地理与世界霸权》注:1915年詹姆斯·费尔格里夫的《地理与世界霸权》出版,他从陆权与海权的角度探讨英国所面临的现实和潜在威胁,他在书中指出,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是"心脏地带",“海上强国”指的是英国、法国、意大利、葡萄牙、日本等;“破碎地带”指的是在“心脏地带”和海上强国间的小国或古老文明的残片。其中德意志已经崛起为海上强国之一,中国、印度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未来可能发展为控制“心脏地带”的中枢地区。(1)提取图中所反映的信息,并指出该图绘制的依据。(2)20世纪70年代,有学者对图中的内容进行了修改,你认为他会从哪些方面进行修改?请说明你的理由。(要求:任选两个方面进行修改,说明理由,观点正确,条理清晰。)35.(2023·山东济宁·统考一模)下表为1870—1992年美国人均GDP、每工时GDP与欧洲国家的相对水平变化表(美国为10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国际视角下的美国经济发展年份人均GDP每工时GDP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英国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英国18707613265115190o67112191363955786192962765574195056724562197370727068199281738782说明:本表中的10个大陆国家是指奥地利,比利时,丹麦.芬丝、法国、德国、意大利、荷兰、挪或、瑞士。——【英】安格斯·麦迪逊《世界经济之考察1820——1992年》以恰当的尺度划分美国经济发展的阶段,并对每一阶段的特点及其成因作出合理的解释。三、论述题36.(2023·山东日照·统考一模)温斯顿·丘吉尔是20世纪国际政治舞台的风云人物,他的外交战略充满着政治智慧。以下是不同时期丘吉尔对苏(俄)政策的言论。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时间(任职)言论1918年12月(陆军大臣兼空军大臣)“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1932年5月(在野党议员)“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1938年9月(在野党议员)“如果我们不能建立反侵略的伟大同盟,我们就将陷入致命的危险之中,如果我们拒绝同苏俄的正常合作,那是极端愚蠢的。”1941年6月(首相)“俄国的危难就是我们的危难……只要一息尚存,力量还在,就齐心协力打击敌人吧。”1942年上半年(首相)“如果考虑到俄国为消灭希特勒、为我们的共同的事业所做出的一切,我们为俄国所做的事太少。”1942年10月(首相)“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1945年2月(首相)“可怕的事情发生了。俄罗斯的统治浪潮正在席卷欧洲。为了与俄罗斯尽早摊牌并解决问题,我们现在必须转变我们的立场。”1949年4月(退任首相)“我们未能将布尔什维主义扼杀在萌芽状态中,未能通过一种或另一种手段,将当初已屈服了的俄国引入全面的民主制度之中——这一失败如今成为我们沉重的负担。”——据徐瑞雪《浅析二战前丘吉尔对苏态度的演变》等整理结合所学知识,评述丘吉尔的“外交智慧”。37.(2023秋·山东·高三统考期末)在工业化时代,制造业一直是衡量一国强盛的最重要指标。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

从材料中任选某一时期或某一个国家,分析其制造业变化的情况,并进行合理解释。38.(2023·山东·高三开学考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西方的权力:支配和衰落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正如一位作者所概括的,西方:●拥有和操纵着国际金融系统●控制着所有的硬通货●提供了世界上绝大部分制成品●主宰着国际资本市场●对许多社会发挥着相当大的道义领导作用●有能力进行大规模的军事干预●进行着最先进技术的研究和开发……关于西方的第二幅图画却与这第一幅画面大不相同。那是一个衰落的文明,相对于其他文明而言,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在冷战中获胜带来的不是胜利,而是衰竭。这两幅关于西方世界地位的相反画面,究竟哪一幅描绘了现实?——[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选取材料中关于二战后西方发展态势的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亦可提出自己的观点)参考答案:1.D【详解】据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据时间信息可知时空是1956年(法国)。据材料“1956年戴高乐重新掌权后,实行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两极格局的背景下,法国本属资本主义阵营,但是却独立自主,采取退出北约等措施,说明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化,D项正确;法国抵制英国加入,说明欧洲一体化受到了阻碍,排除A项;仅从法国一国的独立自主的政策,无法得出世界的整体发展趋势,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资本主义阵营的分化,不能说明美国霸权地位不断衰落,排除C项。故选D项。2.B【详解】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1968年,美国正在亚洲进行越南战争,漫画家通过作品描绘了美国的艰难处境,表达了对美国战争政策的质疑,B项正确;冷战时期,美国的战略重心始终在欧洲,排除A项;漫画不能体现美国的地位受到挑战,排除C项;朝鲜战争于1953年结束,排除D项。故选B项。3.A【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二战后国际关系。根据材料可知战后美国一直沿着地缘战略行事,通过建立陆海边缘国家联盟,利用英国和日本的牵制,防止在欧亚大陆上出现一个有单极支配力的政治力量,可见其为实现对欧亚大陆的控制,围绕其边缘地带布置力量,A项正确;利用英日控制欧洲旧大陆以及西太平洋不是简单的冷战需要,而是满足美国全球称霸的需要,排除B项;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战略目标是谋求“世界领导地位”和充当“世界霸主”,壮大英日等海权国家是手段而非目标,排除C项;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充当世界警察,排除D项。故选A项。4.D【详解】根据材料中“美国……拥有的力量要比数十年来所曾拥有的小”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苏联解体后,两极格局瓦解,多极化趋势加强,国际力量对比更趋平衡,D项正确;美国现在仍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瓦解,多极化的世界格局尚未形成,排除A、B、C三项。故选D项。5.C【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56年(中国)。结合所学可知,1956年,英法为夺得苏伊士运河的控制权,与以色列联合,对埃及发动了军事行动,C项正确;A项与史实不符,新中国不曾追随美国的外交政策,排除A项;中国的抗议与法国敌视苏联无关,排除B项;1956年,法国未曾在印度支那制造混乱,排除D项。故选C项。6.D【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70年的美国。根据材料“1970年2月8日,尼克松向国会提交的国情咨文中公开承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处境就像古希腊和古罗马帝国的衰落时期”可知,1970年,尼克松认为二战后,美国向全世界发号施令的时期已经结束,美国的全球霸权正在受到来自世界多极力量的挑战,D项正确;20世纪五六十年代,随着西欧经济的复苏,欧盟前身,欧洲原子能机构的成立和发展,资本主义阵营开始瓦解,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材料描述的是美国全球霸权受到挑战,没有描述美元地位的信息,且1971年布雷顿森林体系才瓦解,排除B项;欧盟在1993年成立,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7.C【详解】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美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20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崛起成为资本主义第二大经济体,一定程度上威胁到了美国的地位,因此出现反日思潮,C项正确;“根深蒂固”说法过于绝对,排除A项;日本经济并未超越美国,排除B项;资本主义阵营的瓦解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8.C【详解】根据材料结合所学,20世纪五六十年代,苏联实行全面出击、广泛发展的对非战略。70年代、受非洲部分国家国内政局的变动,苏联在非洲的扩张受到影响,故苏联改变对非策略,即对非洲的重心逐渐转向了军事方面,这是维护和扩大在非利益的选择,C项正确;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苏联“只在部分军事设施上有所保留”的政策体现的是一种扩张政策,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无关,排除A项;马歇尔计划实施于20世纪40年代后期到50年代初期、且对象为西欧国家,苏联采取的对抗措施是与东欧国家成立经济互助委员会,排除B项:70年代,勃列日淫夫执政时期属于苏联国力比较强盛之时,排除D项。故选C项。9.C【详解】据材料可知在20世纪60年代,法国、德国和日本在外交上不再完全听从于美国,试图发展更独立的外交,体现了此时期法国、德国和日本经济的发展对美国霸权主义的冲击,反映了此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C项正确;两极格局在确立之初就威胁欧亚安全,但20世纪50年代,却没有出现法国、德国和日本谋其更独立的外交,排除A项;帝国主义阵营的分化是表现,并非原因,排除B项;美苏争霸期间,美苏之间基本势均力敌,20世纪60年代并没有实力发生逆转,排除D项。故选C项。10.B【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在不同的时期,丘吉尔对苏联的态度是不同的,结合所学,一个国家外交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国家利益,B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二战期间,英国与苏联合作抵抗法西斯,排除A项;材料主要反映丘吉尔对苏联态度的变化,这是由国家利益决定的,不能说明丘吉尔是善于投机的政治家,排除C项;根据材料可知,丘吉尔用国家利益的标准区分敌我,排除D项。故选B项。11.A【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50年代,时任美国总统的艾森豪威尔组织了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希望通过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人士与当地民众直接接触,从而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可知,20世纪50年代,美苏冷战期间,美国组织一批美国体育界名人访问亚非拉国家,改善亚非拉国家民众心中的美国形象,这有利于美国国家利益的维护,扩大美国的影响力,与苏联争夺欧洲以外地区,A项正确;通过对亚非拉国家的访问,扩大了美国的影响力,而不单单是美国文化的影响,排除B项;与他国进行非政治性交流是表象,而非实质目的,排除C项;体育文化外交是表象,而非实质目的,排除D项。故选A项。12.C【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60年代,美苏冷战进入白热化阶段。为了争夺第三世界国家,此时美国对非洲国家进行援助并建交,这主要是出于冷战的需要,也说明了当时发展中国家影响力的增强,C项正确;当时美苏冷战的重点在欧洲,排除A项;美国进入滞胀危机是在20世纪70年代,排除B项;在此之前非洲就已经进入国际社会,如不结盟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3.B【详解】根据材料“为了防止美国得知苏联空军参战的消息,苏联对参加战斗的飞行员和飞机进行了严格限制”和所学可知,因当时美苏处于冷战状态,苏联对参战飞行员及飞机进行严格限制的目的是避免激化与美国的矛盾,此举反映出苏联深受冷战思维影响,B项正确;材料内容虽然能够表明苏联支援中国,但这并非主旨,材料主旨是苏联避免激化与美国的矛盾,排除A项;苏联严格限制参展飞行员及飞机的主要是从维护苏联国家利益的角度出发避免美苏冲突加剧,并非维护社会主义阵营的利益。排除C项;材料内容能够表面苏联避免激化与美国的矛盾,但不能说明缓和美苏关系,排除D项。故选B项。14.D【详解】根据材料“必须在两种生活方式之中选择其一”、“自由制度”、“恐怖和压迫”等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美国总统宣称,世界上有两种生活方式,两种制度(一种自由,一种极权),美国要发动冷战,遏制苏联,维护“自由世界”,这正是1947年出台的杜鲁门主义的内容,D项正确;“拯救联邦”并使奴隶“永远获得自由”是美国南北战争时林肯政府的政策,排除A项;加入协约国集团“为捍卫世界民主而战”是一战时美国的外交行动,排除B项;消灭纳粹以捍卫“双手缔造的民主制度”是二战时美国的对外政策,排除C项。故选D项。15.C【详解】题干时间为20世纪60年代,美国少数或者边缘化群体,开始认识到自身的重要性,开始关注自身的“独特的经历、文化传统、语言文字或者风俗习惯等”,这些现象都体现了这些群体开始萌生了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从而推动了美国社会运动的发展,C项正确。题干中体现的各种少数和边缘化群体,并非阶级之间的矛盾,排除A项;美国至今仍未解决种族歧视的问题,,排除B项;题干中并未体现中间阶层的利益问题,排除D项。故选C项。16.B【详解】根据材料可以看出,苏联的宣传画在讽刺美国的“海盗”行为,美国的宣传画引导美国远离共产主义阴谋,可知美苏两国的冷战对抗,B项正确;两极格局在1955年的时候已经形成,排除A项;材料只是意识形态的对抗,并没有霸权,排除C项;材料并没有结果,不能得出局部战争,排除D项。故选B项。17.B【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美国展出的主要是消费品,意图在民生方面遏制苏联,苏联的展品主要是重工业产品,意图在重工业方面遏制美国,反映冷战思维影响两国文化交流,B项正确;美苏的展品都不能全面展示各自的经济实力,所以交流活动不是为了展示两国的经济实力,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两极格局形成,美苏处于对峙抗衡的状态,两国的紧张关系没有因交流活动而缓和,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美苏的交流活动,不能体现全球化的趋势,排除D项。故选B项。18.D【详解】根据材料“20世纪80年代,西欧多数国家同苏联签订了长期的经济、技术合作协定”,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在对苏问题上不再为美国马首是瞻,而是更具独立性,这有利于打破美苏争霸的两极格局,对国际局势的变化有助推作用,D项正确;材料未涉及“美国实力衰退”问题,排除A项;“停止意识形态对抗”说法过于绝对,排除B项;材料与“欧洲走向联合”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19.D【详解】根据“对此中国政府予以驳斥,法国政府也愤慨拒签。”可得出中法都反对《部分禁止核试验条约》,是因为当时两国都没有核武器,因此反对核垄断,体现出两国外交政策存在共性,D项正确;此时冷战正是激烈的时候,排除A项;“开始”的说法错误,排除B项;从材料可以看出美英苏是想要核垄断,并不会加剧核威胁,排除C项。故选D项。20.C【详解】“向一切人传播自由和正义”“把人类从罪恶之路引导到世间新的耶路撒冷”,都旨在说明美国对外传播自己的价值观,进行文化输出的真实目的,C项正确;材料反映了美国的文化输出,并非文化多元的特点,排除A项;材料与战后两极格局无关,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共产主义,排除D项。故选C项。21.B【详解】依据材料可知,反映的是20世纪六七十年代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中亚非拉国家在逐步增加,结合所学可知,这表明这些新兴的民族国家影响力在不断的上升,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有利于构建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B项正确;亚非拉国家加入联合国,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但并没有造成美苏力量对比失衡,排除A项;1990年纳米比亚的独立标志着世界殖民体系崩溃,排除C项;亚非拉国家加入联合国,只是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两极格局,并没有改变西方大国主导国际秩序的局面,排除D项。故选B项。22.D【详解】根据材料“由于共产主义终结和本国经济繁荣而地位加强的华盛顿似乎已抛弃了产生于越南战争创伤的自我怀疑心态。他现在是国际政治中的施瓦辛格:武力、横冲直撞”可知,20世纪末,苏联解体,美国经济有所发展,在国际政治方面有所变化,表现出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世界和平与发展面临着挑战,D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两极格局解体的原因,排除A项;B项材料无从体现,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多极化趋势,排除C项。故选D项。23.D【详解】根据材料信息“美国在苏联莫斯科举办国家博览会”“各种商品和观念的自由流动是美国文化和经济成就的源泉”“美国是一个进步的和充满活力的、自由的、极富创造力的、爱好和平的、睦邻友好的国家”可见美国的做法是冷战的策略之一,要力图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D项正确;美国此举并非要在苏东地区开拓商品市场,排除A项;材料所述是冷战的表现,并非要缓和冷战带来的紧张关系,排除B项;此举的目的并非是在经济领域挑起对立对抗,而是扩大西方文化的影响力,加强对苏联进行意识形态的渗透,排除C项。故选D项。24.A【详解】根据材料中的时间“20世纪50年代末”,据此可知,此时的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急剧膨胀,同时又和苏联正在进行冷战,因此,美国加大对拉美的援助力度,其真正意图是为了拉拢并控制拉美国家,以达到牵制苏联、称霸世界的目的,A项正确;根据所学知识,美洲一体化不符合美国称霸世界的野心,排除B项;在美苏争霸和冷战的前提下,美国不可能促进经济全球化发展,排除C项;结合当时的时代背景,美苏争霸破坏了世界的和平发展,即使美国加大对拉美的援助力度,那也是为美国冷战服务的,排除D项。故选A项。25.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冷战期间,美国加大了对拉美地区的资本投资和技术援助,这些举措旨在同苏联争夺中间地带,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渗透,D项正确;不结盟运动在当时尚未兴起,排除A项;20世纪50年代末,拉美地区并未爆发民族民主运动,排除B项;美国的这些举措旨在加强对拉美地区的渗透,C项不是其主要目的,排除C项。故选D项26.C【详解】根据题干内容,可以得出20世纪60年代,法国,联邦德国等西欧资本主义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的关系有所改善,国家利益是影响国家间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由此可说明国际社会主义的影响力扩大,C项正确;结合所学可知,美苏两极对峙格局在20世纪60时代并没有被冲破,排除A项;题干中并没有反映出美苏争霸中美国处于劣势,排除B项;西欧一些国家与社会主义国家关系的改善,不能反映出西欧面临苏联的强大压力,排除D项。故选C项。27.B【详解】根据材料“二战后,苏联在其周边地区已经建立起一圈战略‘安全带’(或‘缓冲带’),但斯大林还是放心不下,尤其是对一些东欧国家,于是,很快就改变了‘联合政府’政策,让各国共产党实际掌握国家权力,并向这些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可知,二战后的苏联,不仅在周边地区建立“安全带”,还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向东欧国家输出苏联模式体制,其目的在于确保国家的边境安全,但在“冷战”的大环境之下,这些举措会加剧以美苏为首的两大阵营的对抗,B项正确;目的在于确保苏联国家的边境安全,而非确保东欧国家的持久和平,排除A项;团结了东欧国家反对霸权主义,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揭开了美苏冷战的序幕的是丘吉尔的“铁幕演说”,排除D项。故选B项。28.A【详解】从材料可以看出,不结盟运动成立时是想通过集体努力制衡两极格局,但到1989年在策略上又作出了重大调整,“倡导以自身的现代化适应新形势,发展经济,倡导与发达国家合作”,这是因为当时国际格局日益多极化的趋势,A项正确;B项并非主要原因,而且世界经济全球化在战后一直在飞速发展,排除B项;世界殖民体系彻底瓦解是在20世纪90年代,排除C项;和平与发展是时代的发展主题,并非全球共识,排除D项。故选A项。29.C【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五国外长签订的对奥和约,结束对奥地利的军事占领,有助于缓和紧张的世界局势,C项正确;此时多极化发展趋势和不结盟运动尚未出现,排除AD项;“华约”建立针对的是“北约”,与对奥和约无关,排除B项。故选C项。30.C【详解】根据漫画的情境“高举马歇尔计划的拍子”是指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只剩下皮包骨头的狮子”是指西欧国家,再结合当时美苏冷战的关系可知该漫画意在强调美国借助援助控制西欧,C项正确;中间地带”是指冷战时期的亚非拉广大发展中国家地区,排除A项;漫画的寓意是苏联对美国马歇尔计划的抨击,不能说欧美盟友关系极其脆弱,排除B项;材料未体现苏联对战后欧洲联合的态度及看法,排除D项。故选C项。31.B【详解】根据图示内容可知,苏联人宣传美国把炮弹装饰成和平鸽的模样,这是美苏在舆论宣传和意识形态领域对抗的表现,B项正确;图示内容揭示的是美苏之间意识形态的对抗,不是热核武器竞赛的现实,排除A项;美苏之间一直没有爆发热战,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比较信息,不能说冷战对峙加剧,排除D项。故选B项。32.B【详解】根据材料“两极格局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但是它又因国际力量对比的变化而受到撼动,并且已受到逐步强大起来的其他力量中心的挑战”可知,美苏实力均势,国际局势处于相对稳定状态,但其他国际力量不断壮大,冲击了两极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B项正确;材料强调两极格局中产生多极化趋势,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两大阵营内部存在矛盾冲突,排除C项;随着苏联解体,两极格局崩溃瓦解,并不是被新兴力量摧毁的,排除D项。故选B项。33.A【详解】根据“○如何在国际政治中协调相互关系,通过合作谋求发展并巩固独立;○如何在世界性和地区性事物中发挥新兴国家的作用,在大国主导的世界格局中表达中小国家的需求,维护中小国家的利益;”等内容可得出亚非等新兴国家希望通过合作维护民族独立的成果,提升国际影响力,结合所学可知,这是1955年召开的亚非国际会议,加强了中国同亚非各国的团结与合作。A项正确;联合国并不只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排除B项;1961年不结盟运动的兴起,标志着广大发展中国家已经成为国际政治舞台上的一支重要力量。但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C项;D项是全球性的经济合作,不只针对第三世界国家,排除D项。故选A项。34.(1)信息:从现实的描述的角度:旧大陆三个模块;从历史角度的信息:曾经控制心脏地带的三个中枢;从对未来预测角度信息:有可能控制心脏时代的三个中枢。依据:从历史背景的角度作答,如20世纪初的世界形势,英国面临的形势;从地理对历史影响的角度作答(地缘政治);从学者研究的视角作答(欧洲中心主义的观念等)。(若从其他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2)对“心脏地带”的修改。理由:如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建设;如二战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对“破碎地带”修改。理由:如欧共体的成立,如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如中国的独立与复兴等。对“海上强国”的修改。理由:如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对“海上强国”控制地带的修改。理由:如印度的独立与发展,如非洲的独立,如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对整个世界政治地图的重构。如世界格局的演变,欧洲的联合,美苏两极格局,中国的复兴,第三世界的崛起等。【详解】(1)信息:阅读图片中的备注文字,“旧大陆体系”可得出从现实的描述的角度:旧大陆三个模块;“曾经控制心脏地带的三个中枢”可得出从历史角度的信息:曾经控制心脏地带的三个中枢;“有可能控制心脏时代的三个中枢”可得出从对未来预测角度信息:有可能控制心脏时代的三个中枢。依据:作者研究的是《地理与世界霸权》,可从地理因素、作者的视角等方面回答;根据图片中的“曾经控制心脏地带的三个中枢”可从历史背景的角度回答。(2)可对“心脏地带”的修改,根据材料中的“欧亚大陆的中部和北部是‘心脏地带’”,结合20世纪70年代的史实可世界形势已发生变化,可增加俄国的信息,可得出俄国十月革命、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苏联成立、社会主义建设、二战后苏联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可对“破碎地带”修改,根据材料中的“‘破碎地带’指的是在‘心脏地带’和海上强国间的小国或古老文明的残片。”结合所学知识,这些地区已发生新的变化,如欧共体的成立、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建立、中国的独立与复兴等;可对“海上强国”的修改,根据材料中的“其中德意志已经崛起为海上强国之一”,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美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霸主;可对“海上强国”控制地带的修改,根据材料中的“中国、印度由于历史和地理的因素在未来可能发展为控制‘心脏地带’的中枢地区。”结合所学知识,20世纪70年代,印度已的独立与发展,还可增加非洲的独立,第三世界的崛起等;可以对整个世界政治地图的重构,结合所学知识,二战后,世界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欧共体的成立、美苏两极格局、中国与第三世界的崛起等。35.举例:阶段:18701950年为第一阶段;19501992年为第二阶段。特点:第一阶段:从美国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并逐步扩大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领先优势的角度作答;第二阶段:从美国发展相对放缓,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的领先优势相对缩小的角度作答。成因:第一阶段:从美国内战开辟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受益、二战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分析美国领先的主观原因;从欧洲受世界大战、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相对强烈、战后受美国控制以及殖民体系崩溃影响欧洲发展等角度分析美国领先的客观原因;第二阶段:从“冷战”的影响、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经济滞胀等角度分析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观原因;从苏联咄咄逼人的优势、西欧国家的联合发展、第三世界的斗争等角度分析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原因。【详解】举例:阶段:据材料“18701950年人均GDP、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每工时GDP,10个大陆国家的平均值”分析得知,18701950年的人均GDP及每工时GDP,均呈现递减,因此18701950年为第一阶段;而19501992年的人均GDP及每工时GDP,均呈现上升状态,因此19501992年为第二阶段。特点:第一阶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美国一直保持上升势头并逐步扩大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领先优势的角度作答。第二阶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美国发展相对放缓,对英国与西欧大陆国家的领先优势相对缩小的角度作答。成因:第一阶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美国内战开辟道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两次世界大战受益、二战后在世界经济体系中处于主导地位分析美国领先的主观原因;从欧洲受世界大战、30年代经济危机破坏相对强烈、战后受美国控制以及殖民体系崩溃影响欧洲发展等角度分析美国领先的客观原因。第二阶段: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从“冷战”的影响、美国陷入侵越战争泥潭、经济滞胀等角度分析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主观原因;从苏联咄咄逼人的优势、西欧国家的联合发展、第三世界的斗争等角度分析美国发展相对缓慢的客观原因。36.丘吉尔的言论所体现的对苏(俄)外交政策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十月革命后,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仇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丘吉尔力主与苏联联合,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二战全面爆发后,英、苏相继遭到德国的进攻,丘吉尔联合苏联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随着二战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丘吉尔在于苏合作的同时,又极力宣扬苏联的威胁,对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在冷战背景下,丘吉尔全面反苏反社会主义,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所谓丘吉尔的“政治智慧”实质上是从资本主义和本国的立场出发,为维护本国的利益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其对外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霸权主义色彩。【详解】评述:宏观上看,丘吉尔对于苏(俄)的态度反映了其外交立场,从内容上看,丘吉尔从反对苏(俄)到强调与苏(俄)的联合,再到主张扼杀共产主义,结合其言论出现的背景,可以得出:丘吉尔的言论所体现的对苏(俄)外交政策随着形势变化而变化。1918年丘吉尔提出“消灭布尔什维克,同德国佬接吻!”,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十月革命后,丘吉尔站在资本主义的立场上,仇视无产阶级革命和社会主义;20世纪30年代,丘吉尔提出“制止侵略的途径只能是联合纳粹德国之外的欧洲国家,尤其要联合法国和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侵略和英、法的绥靖政策,丘吉尔力主与苏联联合,表现了政治家的远见;20世纪40年代前期,丘吉尔提出“如果考虑到俄国为消灭希特勒、为我们的共同的事业所做出的一切,我们为俄国所做的事太少”,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二战全面爆发后,英、苏相继遭到德国的进攻,丘吉尔联合苏联抗击法西斯,为反法西斯同盟的建立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根据“我的全部思想主要集中于欧洲这个现代国家和现代文明的发源地。如果俄国的野蛮行径一旦蹂躏了欧洲古老国家的文化和独立,将是非常可怕的灾难”可知,随着二战战场形势的变化,苏联的影响日益扩大,丘吉尔在于苏合作的同时,又极力宣扬苏联的威胁,对战后冷战局面的形成起了推动作用;丘吉尔退任首相之后,主张扼杀共产主义。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冷战背景下,丘吉尔全面反苏反社会主义,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峙。综上可知,所谓丘吉尔的“政治智慧”实质上是从资本主义和本国的立场出发,为维护本国的利益而作出的政策调整。其对外政策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和霸权主义色彩。37.示例仅供参考。示例1:变化:工业革命前,中国制造业产量占全球的30%以上,占比最高,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制造业水平超过中国,最高时占全球的20%以上。阐释:工业革命前,世界制造业以手工劳动为主,生产效率低下,一个国家从事制造业的人口数量决定了制造业的规模。清朝前期中国人口数量激增,占世界人口数量比重较大。男耕女织的家庭手工业十分普及,民营经济的规模不断壮大,冶铁业、纺织业、制瓷业、造纸业等领先世界,所以中国这一时期的制造业占世界的30%以上。工业革命之后,机器大工业生产取代手工劳动,制造业的规模与机器的使用数量和质量成正比。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机器主要是英国发明,英国率先完成工业革命,成为世界工厂;同时其拥有世界上面积最大的殖民地,提供了广阔的海外市场,推动着国内制造业的发展。所以这一时期英国的制造业规模逐步超过中国,一度占到世界制造业份额的20%以上。示例2:变化: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和德国制造业规模逐渐超过英国。阐释:19世纪后期起,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第二次工业革命在欧美国家发生。美国西进运动和南北战争北方胜利,为美国工业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德国完成统一,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美德两国异军突起,由于海外殖民地数量不及英国,所以重视研究应用新技术,重要理论发明以两国最为突出,大大提高了国内生产力水平。英国由于拥有广阔的殖民地,仅靠第一次工业革命的成果就能获得丰厚利润,大量资本输出国外,对新技术的应用重视不够,在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被超越。到20世纪初,美国、德国的制造业规模相继超过英国。示例3:变化:二战后,日本的经济迅速发展,日本制造业份额一度赶上美国。阐释:二战后,日本进行了民主改革,扫除了封建残余。由于冷战的需要,美国开始扶植日本,朝鲜战争与越南战争期间得到美国的大量军事订单,刺激了国内工业发展。战后日本政府制定了合理的发展战略,提出了"贸易立国"等口号,不断引进先进技术,提高创新能力,培养科技人才,大大推动了制造业的发展。美国推行全球扩张政策,加上陷入越战的泥潭,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经济发展,给日本、德国等国家制造业的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所以这一时期,日本一度有赶上美国的趋势。示例4:变化:21世纪以来,中国制造业再度辉煌;进入新时代,中国制造业份额超过了美国,目前占全球的27%。阐释:1978年中国实行改革开放,对内,农业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放的大批农业人口转向制造业,乡镇企业异军突起;1984年开始进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90年代又提出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提出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制造业领域出现公有制为主导.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对外,不断扩大开放,引进技术和资金,促进了制造业的发展。这些为21世纪中国制造业的飞跃打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