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义)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原卷版)_第1页
(讲义)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原卷版)_第2页
(讲义)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原卷版)_第3页
(讲义)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原卷版)_第4页
(讲义)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原卷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目录考情分析阶段特征网络构建时空线索梳理预测【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1:基督教的兴起知识点1.2:法兰克王国知识点1.3:封君封臣制知识点2:西欧庄园知识点3.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知识点3.2:欧洲早期的大学知识点4.1:拜占庭帝国知识点4.2:《罗马民法大全》考向01基督教(命题角度:宗教)考向02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命题角度:制度)考向03西欧庄园(命题角度:西欧经济)考向04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命题角度:西欧经济)考向05欧洲早期的大学(命题角度:文明建设)考向06拜占庭帝国、《罗马民法大全》(命题角度:文明交流/法制建设)考点二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夯基·知识梳理】知识点1.1:古代日本社会日本大化改新知识点1.2:幕府统治知识点2.1:伊斯兰教的创立知识点2.2: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考向01大化改新、日本古代社会(命题角度:改革/制度)考向02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命题角度:宗教)考向03阿拉伯文化(命题角度:文化/文明交流)链接中考按住Ctrl键同时点击目录文字即可跳转到对应页考点要求课标要求通过封君封臣制、庄园生活、基督教的传播,以及欧洲城市和大学的兴起;了解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的发展变化;知道《查士丁尼法典》;初步了解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命题角度——西欧经济/文化建设/制度/文明交流等.命题点:基督教的创立;封君封臣制的特点与影响;西欧庄园(重点考查);西欧中世纪城市产生背景、斗争方式、居民组成、影响。欧洲早期的大学的背景与自治权利、课程设置情况等;《罗马民法大全》考查其编纂者、组成、目的与影响。(重点考查)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通过伊斯兰教的创立、阿拉伯帝国的崛起、日本大化改新,及其社会发展概况,初步了解中古世界历史发展的多样性。命题角度:制度改革/文化/文明交流。命题点:大化改新的内容、性质与影响(重点考查);伊斯兰教的创立、传播、与阿拉伯国家发展的关系;阿拉伯文化(重点考查)公元7世纪,日本通过向中国学习和一系列改革,使社会政治经济获得发展。7世纪初,穆罕默德创立了伊斯兰教,在传教和征战过程中统一了阿拉伯半岛,建立政教合一的政权,8世纪发展为地跨欧、亚、非的阿拉伯帝国。阿拉伯—伊斯兰文化有自己的特色,并在保存、传播古典文明,沟通东西方文化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政治方面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形成封君与封臣的封建等级制度,推动了西欧封建制进一步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在斗争中发展壮大,用赎买等方式争取城市自治。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经济方面西欧封建社会时期,自给自足的封建庄园经济盛行一时。西欧许多新兴城市成为工商业中心。思想文化方面基督教产生于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7世纪初,穆罕默德在阿拉伯半岛创立了伊斯兰教。12世纪,大学兴起。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专题19封建时代的欧洲、亚洲国家【历史解释】中世纪:指古代希腊、罗马文明衰落后,欧洲的封建社会时期,从公元5世纪持续到公元15世纪,在这一时期自给自足庄园经济盛行一时,教会神学对文化绝对控制,西欧中世纪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考点一封建时代的欧洲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基督教的兴起背景1世纪时,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长期遭受苦难,渴望“救世主”的到来在西欧封建社会,罗马教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是西欧最大的土地所有者。因此西欧最大的封建主是教皇和教会,而不是国王。产生1世纪,在罗马帝国统治下的巴勒斯坦地区产生基本教义耶稣就是“救世主”;教导人们忍受苦难,死后可以升入“天堂”发展4世纪末,罗马皇帝将基督教确定为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知识拓展】基督教在欧洲中世纪历史发展中的作用基督教信仰的融合力是中世纪早期社会发展三大力量之一。基督教充当了罗马传统与日耳曼传统的媒介和纽带,使罗马的传统与日耳曼传统能够融合,正因为如此,日耳曼人(其中的一支法兰克人)入侵罗马建立的法兰克王国才能不断巩固统治,并逐步强大到建立查理曼帝国。知识点1.2:法兰克王国法兰克王国建立西罗马帝国灭亡前后,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了许多大小不同的王国,被称为“蛮族王国”,其中最为强大的是481年建立的法兰克王国建立者克洛维统治措施(1)宗教措施:为了稳固自己的统治,皈依基督教,承认罗马教会在欧洲的重要地位。(影响:在他的推动下,整个法兰克王国都信仰了基督教)(2)土地政策:保留了原来罗马大地主的土地,把原属罗马国有的土地和无主土地赐给教会和部下。(影响:取得了罗马教会、信基督教的高卢罗马人和部下的广泛支持,为王国的巩固与扩张奠定了基础,推动了西欧的封建化)(3)对外扩张:克洛维统治时期,法兰克王国不断扩张,版图延伸至高卢南部地区以及莱茵河以东至多瑙河之间的大部分地区,实力强大查理曼帝国查理(1)继位:8世纪,查理成为法兰克王国国王(2)扩张:继位后,查理四处征伐。800年前后,法兰克王国成为当时西欧最大的王国(3)政策:查理继续实行鼓励基督教发展的政策,命令每个教区的人民把每年收入的1/10贡献给教会,称为“什一税”查理曼帝国建立: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在罗马为查理举行了加冕礼,因此,查理被称为“查理大帝”或“查理曼”。他统治时期的法兰克王国,史称“查理曼帝国”分裂: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知识点1.3:封君封臣制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封君与封臣制(1)形成: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的分封形式进行了改革。要求得到封地的人必须提供兵役服务。赐地的人成为封君,接受封地的人成为封臣(2)发展:11世纪,这种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已经普遍存在(3)双方的权利义务:封臣对封君要忠诚,在封君需要的时候,无偿地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3)特点: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权利、义务交织在一起;有一定的契约意义;每个封建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现象: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4)影响:促使以土地封赐为纽带的封建制度在中世纪的西欧形成,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主仰仗经济和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封建主之间的争夺和冲突加剧,导致混战割据局面的出现西欧等级制度示意图西欧的封君封臣制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西周的分封制以血缘关系的远近为纽带。【知识拓展】1.西欧封建社会与中国封建社会的不同(1)西欧封建社会长期处于分裂状态;而中国封建社会长期处于统一状态,分裂是暂时的;(2)在西欧封建社会,神权大于王权,而在中国封建社会中皇权大于一切;(3)西欧进入封建社会比中国进入封建社会晚约1000年。2.西周分封制与西欧封君封臣制知识点2:西欧庄园主要内容易混易错西欧庄园形成与发展从9世纪开始,一种新的农业经济组织形式逐渐流行开来,这就是庄园。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1.庄园法庭并非真正意义上的“法庭”,而是领主为维护公共秩序和利益而设置的临时审判机构。庄园法庭处理的核心事务均与领主有关,并且大部分是领主获胜。但庄园法庭和村民会议以及习惯法为农奴自身权利提供了一道保护的屏障,使农奴在封建统治下也能保持一些个人的基本权利,并且可以有效地抵制领主任意和过度的侵夺。2.庄园里自由的农民与缺少自由的农奴的主要区别是:自由的农民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其土地的权利受到法庭的保护。3.庄园里的佃户取得“份地”的条件是义务耕种领主的“直领地”,这属于劳役地租,是封建地租的形式之一。中国古代农民主要以实物地租的形式向地主交租。特征在领主统治下,庄园是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性质)庄园居民庄园的居民主要是领主和佃户(佃户包括自由的农民和缺少自由的农奴。领主与佃户之间关系:是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的关系,佃户有义务为领主劳动,领主也不能随意没收佃户的土地,它们之间具有一定的契约关系。)庄园土地庄园的耕地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由领主自己保留,直接经营,称为“自营地”,收入全部归领主所有;剩下的耕地是佃户的“份地”,是佃户的生活来源。庄园的周围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称为“公用地”,按照规定共同使用;自由农民是独立的小生产者,拥有自己的生产工具和财产,有份地保有权,领主不能随意没收他们的土地。

庄园法庭概况庄园还具有司法权,设有庄园法庭,主持法庭的是领主或他的管家。庄园法庭没有专门的工作人员,一般是每隔一段时间为解决一批问题而开庭一次。法庭开庭的地点也不固定,有时在领主宅第的厅堂,有时在教堂,有时就在庄园里的大树下处罚处罚各种违法行为的基本手段通常是处以罚金,罚金全部归领主所有。出席法庭是佃户的义务,无故缺席的佃户也会被罚款依据庄园法庭审判的依据是习惯法或村法作用庄园法庭起着维护庄园公共秩序的作用;佃户有时也可以利用法庭维护自己的利益。法庭既维护了领主利益,在一定程度上也限制了领主的特权西欧庄园地位: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西欧庄园作用:①庄园具有独立的经济、行政和司法权力,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②伴随着封建庄园农业技术的进步和农业生产力的提高,农业为手工业和工商业的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促进了工商业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水平,为城市的兴起奠定了基础【难点突破】1.庄园里的农奴和城市市民的生活有哪些不同?不同:①从政治角度上说,庄园里的农奴生活在乡村,缺乏人身自由,基本被束缚在土地与庄园主人有依附关系,而城市中的市民则相对具有很大的自由;②从经济角度上说,乡村的庄园生活基本是自给自足的封闭生活,而城市中商业发达、繁荣,十分开放。2.西欧庄园经济与中国小农经济的比较项目西欧庄园经济中国小农经济不同点主要阶级领主与佃户地主与农民生产方式农牧结合的粗放式经营精耕细作特点集体的庄园经营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相同点都是封建社会的基层经济单位;都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都是封建地主阶级占据统治地位。知识点3.1:西欧中世纪的城市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城市兴起原因从10世纪起,西欧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农业技术提高,农业剩余产品增加,商业贸易发展,人口增长。根本原因:西欧生产力的发展1.欧洲的自治城市和自由城市是有区别的,自治城市是在自由城市的基础上建立的,与自由城市相比,拥有选举权、自治权和独立的司法权等。2.中世纪欧洲取得自治的城市仅仅是相对的自治,取得自治权后仍然受到国王和领主的控制。3.城市的兴起对瓦解西欧封建制度和孕育近现代西方文明起着重要作用。表现旧的城市开始复苏,新的城市不断产生以手工业和商业为中心的城市快速发展(发展特点)意大利、法兰西、英格兰、德意志等,都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城市交通便利特点规模较小,人口较少;手工业和商业中心;取得自由和自治权城市争取自由和自治原因由于城市一般坐落在封建领主的领地上,领主对城市居民任意征税,甚至要求居民像佃农一样履行义务斗争方式通过金钱赎买和武力斗争等常用手段,从国王或领主手里取得“特许状”,争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典型法兰西的琅城取得自治的斗争城市类型①自由城市: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财产权,领主不得非法剥夺市民的财产,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税。②自治城市:部分城市有权选举市长、市政官员,设立城市法庭,成为自治城市城市居民构成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们一般是从周围农村的农民转变而来的身份获得途径农奴在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其重新变成农奴分化出现了富裕的大手工业作坊主、商人和银行家等,他们成为早期的资产阶级意义(1)政治上:那些拥有自由和自治的城市成为新的政治实体,它们与王权联合,共同对付封建大贵族,加速了国家的统一;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工商业的繁荣,形成了市民阶层,并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2)经济上:推动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庄园的瓦解,为资本主义兴起创造了条件(3)思想文化上:世俗文学等城市文化的兴起和发展,逐渐打破了宗教文化的垄断,城市成为世俗文化的摇篮为日后文艺复兴奠定了基础;促进了大学的兴起与发展【知识拓展】1.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特点(1)中世纪西欧城市是从萧条中兴起的,多属于新建。(2)中世纪西欧城市主要是商业中心和文化中心,商业在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和发展过程中作用很大。(3)中世纪西欧城市通过斗争获得不同程度的自治权,自治城市享有财政、军事、行政等大权。2.中世纪西欧“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的原因。中世纪西欧城市在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主要通过城市居民的斗争取得自治权,成为拥有一定特权的地区。当时,农奴在自由城市住满一年零一天就获得了市民的身份,从此享有自由,领主无权强迫他们重新变成农奴。而且,城市工商业还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发展机会。3.古代东西方城市的比较知识点3.2:欧洲的早期大学主要内容易混易错背景(1)10世纪起,西欧城市兴起,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对文化知识的迫切需要(2)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希腊、罗马文化的古典著作在西欧传播、阿拉伯文化也不断传入西欧中世纪西欧城市和大学兴起的意义。(1)经济上: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对封建制度起到瓦解作用。(2)政治上:市民阶层不断发展壮大,出现了早期的资产阶级,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3)思想上:为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运动奠定了基础。兴起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发展(1)12世纪,巴黎出现了许多教会学校和教师私人办的学校。(2)为了维护自身的权利和经济利益,巴黎的教师组成教师行会,选举会长管理学校(3)13世纪,巴黎教师行会得到罗马教皇和国王的支持,自治权利得到保证代表意大利的博洛尼亚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自治主要体现在:免赋税特权、司法特权、教育自主权课程设置(1)中世纪大学生须先上基础课程,它们是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和音乐。学完之后学习专业课程,包括法学、医学和神学。(2)课程设置特点:大学的课程设置一方面仍受基督教会的影响,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作用(1)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为欧洲教育和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2)是培养人才的摇篮和传播知识的基地,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思想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欧洲新文化的产生发挥了重要的推动作用,为近代大学的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办学经验知识点4.1:拜占庭帝国主要内容易混易错帝国建立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部分,东罗马帝国因其首都旧名为拜占庭,故又称“拜占庭帝国”1.西罗马帝国(公元前27—476年)灭亡后,标志着西欧结束奴隶社会,逐渐进入封建社会,欧洲人称之为“中世纪”;东罗马帝国(395—1453年)的灭亡标志着欧洲中世纪的结束。2.拜占廷帝国对世界文明贡献:对其他文化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帝国版图囊括希腊以及亚洲西部和非洲北部地区。西罗马帝国灭亡后,东罗马帝国进入了“黄金时代”强盛原因(1)地处欧亚非三洲的交界处,有农业发达的埃及、叙利亚,有许多大都市和国际贸易港口;(2)对外来文明兼收并蓄(3)法律完善,国内政治相对稳定。因此东罗马帝国经济活跃,社会稳定,进入“黄金时代”外来侵略7世纪起,阿拉伯人不断攻击拜占庭帝国;9世纪以后,面临多个外部军事势力的进攻;西欧封建主组建十字军东征拜占庭抗击侵略把行省改为军区,把自由民编入军队,军事将领成为地方的行政长官帝国灭亡1453年,奥斯曼帝国攻破君士坦丁堡,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灭亡原因:①外族的入侵,多个军事势力的进攻,十字军的侵扰,使帝国的大片领土被蚕食,财源不足,国势日衰。②长期的对外战争导致财政枯竭,民穷财尽,内部矛盾激化③封闭保守、故步自封,陶醉已有辉煌成就,故步自封,缺乏创新,无视西欧城市出现后悄然兴起的文明新因素,不屑学习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最终因奥斯曼人的进攻而灭亡。启示:开放宽容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致使文明衰落,一个国家或民族要想立于不败之地,要树立开放的心态,理解、尊重、包容、吸收其他民族文化的精华,与时俱进,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你认为一种文明经久不衰的奥秘何在?开放包容,兼收并蓄;推陈出新;与时俱进等帝国影响(1)对西欧:拜占庭帝国与阿拉伯帝国等国军事势力的斗争,为西欧的相对稳定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对西欧起到了保护作用;它保存了大量的希腊、罗马古籍,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2)对文化交流:拜占庭帝国是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为东西方文化交流架起了桥梁(3)对文化传承:它对基督教、希腊罗马的古典文化传统,以及西亚、北非等地的东方文化因素兼收并蓄,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拜占庭文化,在世界上产生过重大影响【知识拓展】拜占庭帝国的历史地位:拜占庭帝国是希腊罗马古典文明的直接继承者,其高度发达的典章制度、军事制度、经济组织和文化艺术对保加利亚、塞尔维亚、罗马尼亚、阿尔巴尼亚、匈牙利和俄罗斯等斯拉夫国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东方基督教(东正教)为基调的文明区域,而且在整个中古时期,拜占庭始终是东方与西方、欧洲与亚洲经济文化交流的桥梁。【核心素养】知识点4.2:《罗马民法大全》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查士丁尼及其法典527年,查士丁尼继任为东罗马帝国皇帝背景:国力强大,编纂法典成为可能;疆域扩大,编纂法典成为必要目的:为了稳固帝国的社会秩序,保证皇帝的专制权力组成:组建法典编纂委员会,编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学汇纂》《法理概要》《新法典》,以上这4部法律文献统称为《罗马民法大全》评价:局限性:《罗马民法大全》仍然承认奴隶制;积极影响:《罗马民法大全》是欧洲第一部系统完备的法律文献(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隶的地位;还对财产、买卖、债务、契约关系等作出明确规定。奠定了欧洲民法的基础,对当时西欧和后世的立法都有深远影响查士丁尼法典的实质:查士丁尼试图通过法律规范的系统化达到巩固皇权的目的,并运用龙个法典来为其挽救奴隶制的统治服务。古代世界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帝国: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奥斯曼帝国 【知识拓展】《汉谟拉比法典》《十二铜表法》与《罗马民法大全》的比较【核心素养】1.纵横比较:西欧封建社会和中国封建社会

政治方面经济方面城市西欧封建社会封君封臣制(“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以庄园为单位。10世纪时城市兴起,经济比较繁荣经济职能为主;规模相对较小,人口少;市民有一定自治权;中古西欧城市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中国封建社会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以一家一户为单位

政治职能为主,规模大人口众多专制统治,没有自治权;相同点都位于交通要道上或人口聚集的地方;商业和手工业都比较发达;都反映了封建社会城市发展的风貌认识:与西欧封建社会相比,中国封建社会具有政治体制成熟、经济结构稳定、思想文化繁荣的特点。这些特点不仅是中国封建社会绵延数千年的主要原因,也是禁锢近代中国社会转型的枷锁。正是由于西欧封建社会的黑暗,才刺激人们寻求近代社会的曙光,促进其发展。2.线索整理:罗马法的发展历程影响罗马法发展变化的因素: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国家发展的需要;社会经济的发展。特点:一脉相承,继承发展。发展趋势:适用范围不断扩大;由零散到系统;从阶段性到延续性再到趋向统一。3.知识整合:中世纪西欧封建社会是一个发展变化的时代政治改革8世纪前期,法兰克王国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确立了欧洲的封建制度,在封建贵族内部形成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君封臣制,对西欧封建社会的稳定起到一定的作用宗教传播1世纪在巴勒斯坦地区,基督教诞生,4世纪末被确定为罗马国教,促进了基督教的传播,后来发展为世界性的宗教经济发展大约到11世纪,庄园遍布欧洲各地,庄园是西欧中世纪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是西欧中世纪社会的基础,促进了西欧中世纪经济的发展城市发展从10世纪起西欧城市兴起,城市商品经济对封建经济有一定的瓦解作用,市民阶层形成、分化,早期资产阶级产生,为资本主义的兴起准备了条件文化教育发展12世纪,西欧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拜占庭文化为后来西欧的文艺复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营养4.观点论述: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从古代各国的改革发展和拜占庭帝国的灭亡中得到的启示,提炼一个观点,加以论述。观点:开放进取使文明繁荣,保守狭隘使文明衰落。论述:拜占庭帝国的统治者无视西欧城市出现之后悄然兴起的文明因素,依然陶醉于已有的辉煌成就,更不屑于学习和吸纳其他文明的优点和长处。这种封闭保守的心态持续了若干世纪之后,在1453年拜占庭帝国最终灭亡于信奉伊斯兰教的奥斯曼土耳其的扩张之中,拜占庭帝国文明终于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反观日本的大化改新,当社会制度阻碍了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时候,其统治者通过改革来解决这个问题,使日本社会从奴隶制走向了封建制。综上所述,一个国家要有所发展应该包容并蓄,一方面吸收外来文化来发展自己,另一方面弥补自身的不足。对外开放、积极交流推动国运昌盛、文明繁荣,而封闭保守、不思进取则导致国家灭亡、文明衰落。考向01基督教(命题角度:宗教)【例1】(2023·湖南衡阳·统考中考真题)十字架本是残酷的刑具,但现在十字架已成为救赎、爱、宽恕的象征,如红十字会,医院的红十字架。这种变化与哪种宗教有关(

)A.佛教 B.印度教 C.伊斯兰教 D.基督教【变式11】“中世纪的欧洲,僧侣们获得了知识教育的垄断地位,因而教育的本身也渗透了神学的性质。”与材料中这种现象密切相关的是(

)A.佛教 B.伊斯兰教 C.儒家 D.基督教【变式12】把握关键词来获取重要信息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方法之一。用引擎搜索某一关键词,得到“1世纪”“巴勒斯坦”“救世主”等信息,这一关键词是(

)A.通教 B.佛教 C.基督教 D.伊斯兰教考向02法兰克王国封君封臣制(命题角度:制度)【例2】(2023·内蒙古呼和浩特·统考中考真题)在中世纪的欧洲,国王或皇帝是名义上的最高统治者,他们通过封君封臣制度与各级封建主联系,封建主作为领主在各自领地内行使权力。这一情形在政治上导致了(

)A.基督教的兴起 B.不同程度割据的形成C.自由城市出现 D.大学自治权利的加强【变式21】公元9世纪西欧封臣的效忠誓词是:“我……效忠我的主人,爱其所爱,仇其所仇。主人凡践履契约,因我委身投附而善待于我,赐我应得,则我的言行、举动,必将以他的意志为准,绝无违背。”由此可知,封君与封臣之间(

)A.森严的等级界限 B.强烈的契约 C.绝对的隶属关系 D.以土地为双方纽带【变式22】国王和贵族为维持自己的地位,往往蓄养一批武装家丁……赐给他们一块土地,以其收入作为服军役的费用。这种以服军役为条件终身领有的土地被称为“采邑”。下列与材料中的制度描述相一致的是(

)A.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 B.“城市的空气使人自由”C.“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D.“神人同形同性”考向03西欧庄园(命题角度:西欧经济)【例3】(2023·贵州铜仁·统考中考真题)欧洲中世纪的庄园里建有住宅、教堂、磨坊、马厩、仓库等设施,备有耕畜和各种生产工具,还有一些手工作坊及专职手工业者,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这说明欧洲庄园(

)A.呈现出自然经济的特点 B.有利于城市自治的形成C.体现了王权专制的色彩 D.带来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变式31】“庄园里有手工作坊、磨坊和烤面包坊等,可以生产各种生活和生产所需的物品,除非万不得已,庄园很少出去采购。”材料反映出西欧庄园的主要特征是:(

)A.自给自足 B.以农业为主 C.具有司法权 D.维护领主利益【变式32】13世纪的西欧庄园法庭曾留下这样的记录:佃户因为没有认真耕种领主的田地,被罚款6便士;佃户的家畜误入领主的园子,被罚款6便士;只要领主的磨坊能够磨面粉,就不得到庄园以外磨面粉,违者罚款20先令。据此判断西欧庄园(

)A.土地都是领主的自营地 B.具有司法权并设有庄园法庭C.生产产品大多用于出售 D.采用了雇佣劳动的剥削方式考向04西欧中世纪的城市(命题角度:西欧经济)【例4】(2023·广东广州·统考中考真题)中世纪欧洲自治城市的司法权是不完整的,受到封建教会严密控制,有时还被看成是充当封臣的一个集体,要为封君服军役并履行封臣的其他义务。这表明,自治城市(

)A.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B.出现了教育学术新气象C.获得免除赋税特权 D.未完全摆脱封建主控制【变式41】从9世纪开始,西欧的经济、人口与过去相比都有了很大增长。自从西方人重新夺回对地中海的控制权后,东方贸易的繁荣为西欧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长途贸易的兴起造就了一批商业中心城市。由此可知,中世纪城市的兴起(

)A.推动了西欧人口的快速增长 B.是由于商业贸易的繁荣C.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 D.主要集中在地中海沿岸【变式42】它是“中世纪封建社会汪洋大海中一座非封建的岛屿,改变了整个社会的面貌,造成了新的力量、新的观念、新的需求、新的语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交往方式。”它指的是(

)A.西欧中世纪的庄园 B.西欧中世纪的大学 C.西欧中世纪的城市 D.租地农场考向05欧洲早期的大学(命题角度:文明建设)【例5】(2023·山东东营·统考中考真题)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的是(

)A.城市的自治 B.大学的兴起 C.物理学的出现 D.生物学的革命【变式51】中世纪的欧洲除了贵族世袭,各行业也基本上子承父业,各阶层之间流动受阻。大学改变了这一状况,中世纪欧洲的大学(

)A.培养了大批高素质人才 B.促进了社会一定程度的公平C.推动了教育的不断发展 D.消除了社会森严的等级观念【变式52】对于中世纪欧洲的文化圈来说,大量新知识和已经失传的旧知识经由商业交流渠道传回欧洲,给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研究素材。学者们聚集在一起,当然需要有一个共同的价值导向,而研究这些新学问,就为大学的兴起提供了现实需求。这说明中世纪的大学(

)A.顺应了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 B.推动了市民阶层的出现C.得到封建统治者的大力支持 D.具有较大的自治和管理权考向06拜占庭帝国《罗马民法大全》(命题角度:文明交流/法制建设)【例6】(2023·山东青岛·统考中考真题)6世纪前期,为了实现重建昔日罗马大帝国的理想,他制定了全面的改革方案和对外征服战争的计划。他在位时完成的《罗马民法大全》为他的改革和整顿工作提供了统一的尺度,为理顺社会各种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

)A.亚历山大 B.屋大维 C.克洛维 D.查士丁尼【变式61】《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说:“皇帝的威严光荣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须用法律来巩固。这样,无论在战时或平时,总是可以将国家治理得很好。”这说明查士丁尼制定法典的目的在于(

)A.宣扬皇帝的权威至高无上 B.强调法律在和平时期的作用C.消除战争带来的社会隐患 D.利用法律维护统治【变式62】“帝国保存下来的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史料、著作和哲学思想,为中世纪欧洲突破天主教神权束缚提供了直接的动力,成为日后欧洲文艺复兴运动的思想基础。”材料评价的“帝国”是(

)A.亚历山大帝国 B.罗马帝国 C.阿拉伯帝国 D.拜占庭帝国考点二封建时代的亚洲国家【历史解释】武士集团:地方豪强为了保护自己的庄园,把自己家族和仆从中的青壮男子武装起来,组成一种血缘关系和主从制相结合的军事集团,成员称为“武士”。知识点1.1:古代日本社会日本大化改新主要内容易混易错6世纪前的日本(1)兴起:1—2世纪,日本有100多个小国。(2)统一:5世纪,在本州中部兴起的大和政权基本实现了统一

(3)大和国的统治:大和国的最高统治者称为“大王”,依靠贵族统治全国;王室和贵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领地,领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组织生产;部民是贵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隶

1.大化改新的改革内容是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的改革,而不是全盘照抄。2.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的标志。大化改新背景(1)国内:六七世纪时大和国的社会矛盾日益尖锐,大奴隶主贵族势力强大,政局混乱,日本出现了统治危机(2)国际:隋唐先进文化的影响:6—9世纪,日本积极吸收中国文化。中国文化直接影响着日本,推动日本进行改革。(3)根本原因:落后的奴隶制严重阻碍了日本社会的发展(4)大和皇族中的改革派发动宫廷政变,孝德天皇即位,年号大化概况646年开始,日本仿效唐朝的典章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内容(1)政治上:建立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度,地方设国、郡、里三级,由中央派官治理(2)经济上:废除一切私地、私民,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成为公地、公民;国家将土地分给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终生使用,不能买卖;统一赋税

意义(1)大化改新使日本发展成为一个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国家,从落后的奴隶社会步入封建社会,迈进了封建文明的发展时代(2)大化改新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为日本确立了一套在当时十分先进的管理体制,促进了日本的政治稳定和经济发展,为其以后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基础(3)解放了生产力,提高了农民的生产和积极性,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启示(1)改革是社会发展的动力,适当的改革能推动社会进步,要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适时进行改革,与时俱进,不断改革创新(2)要坚持对外开放,广泛吸纳世界先进文明成果,善于学习其他民族的优点和长处,以促进自身发展日本民族优点:善于学习、长于模仿、勇于创新【知识拓展】1.为什么说“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大化改新在政治上建立了以天皇为中心的中央集权制,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奴隶主贵族势力,打破了奴隶主贵族的世袭特权。经济上,将土地、部民收归国有,并将土地分给公民,统一赋税,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推动了日本社会的进步。因此,大化改新是日本从奴隶社会进入封建社会的标志。2.世界古代改革的对比【核心素养】知识点1.2:幕府统治主要内容易混易错武士和武士集团(1)背景:大化改新百余年后,土地私有与土地兼并盛行。贵族、豪门、寺院大量购买、兼并土地,建立庄园。大庄园享有“不输不入”的特权,既不向国家纳税,也不准地方官吏进入庄园,干涉庄园事务。中央对地方逐渐丧失了控制能力,社会局势动荡

(2)武士集团职能:武士团有时代表庄园利益与地方政府对抗,有时也响应朝廷号召去征战(3)幕府统治建立:12世纪晚期,源氏武士集团击败平氏武士集团,源氏首领源赖朝获得“征夷大将军”称号,设幕府于镰仓。镰仓幕府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镰仓幕府建立影响:日本由此进入近700年的幕府统治时期)

(4)幕府政治特点:幕府与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领“征夷大将军”名义上由天皇任命,实际上天皇大权旁落,成为一种礼仪性的摆设。幕府将军实际上把持着国家大权,拥有独立于朝廷的政治、军事权力,以“征夷大将军”为首的幕府则是真正的中央权力机关

(5)武士道:武士集团的长期统治,逐渐形成了武士道。武士效忠的对象不是国家,而是他的主公武士的最高首领是将军,而不是天皇。【知识拓展】日本大化改新和隋唐政治经济制度的比较。①政治上:隋唐在政治上实行三省六部制、科举制等,加强中央集权;日本大化改新建立中央集权的天皇制国家,以才选官。②经济上:隋唐在经济上实行租庸调制;日本大化改新在经济上把很多贵族土地收为国有,国家定期把土地分给农民耕种,向他们收取赋税。知识点2.1:伊斯兰教的创立主要内容易混易错穆罕默德创立伊斯兰教背景(1)6世纪末7世纪初,阿拉伯半岛的居民大多过着游牧生活,各部落之间为争夺水源与牧场,相互仇杀,纷争不断,相互仇杀(2)氏族部落盛行多神崇拜,麦加等地信奉安拉,但并不排斥其他神灵(3)六、七世纪之交的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局势动荡,各种矛盾相互交织,整个社会限于前所未有的危机之中,人们渴望和平、稳定,渴望建立统一的国家伊斯兰教的兴起传播与阿拉伯国家的建立扩张相辅相成。伊斯兰教的传播加速了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振兴。而阿拉伯半岛的统一和帝国的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进一步传播。创立穆罕默德阐述独尊安拉的宗教思想,于7世纪初在麦加创立伊斯兰教。

建立政权传播:最初在麦加城传教,遭到传统势力的反对;622年,穆罕默德迁居麦地那,建立穆斯林公社。意义: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由此诞生;作用伊斯兰教的传播,成为团结阿拉伯人的一面旗帜,对维系阿拉伯民族团结、促进阿拉伯半岛统一和阿拉伯帝国的发展起着重要作用结果630年,穆罕默德率穆斯林占领麦加,半岛各部落纷纷遣使麦地那,承认穆罕默德的统治地位,阿拉伯半岛基本统一

传播伴随着帝国扩张,伊斯兰教向阿拉伯半岛以外的地区广泛传播【知识拓展】伊斯兰教的创立与阿拉伯半岛统一的关系。阿拉伯半岛的统一是随着伊斯兰教的产生、发展与传播而逐步实现的。伊斯兰教产生以前,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各部落都有自己所信仰的神,部落之间相互仇杀。伊斯兰教宣扬独尊安拉,这有利于打破狭隘的部落界限,形成统一的信仰和观念,促进阿拉伯的统一。622年,穆斯林公社建立,公社成员都以兄弟姐妹相待,禁止相互仇杀,公社内外事务都要听从穆罕默德的决定,阿拉伯国家的雏形诞生,随后阿拉伯半岛逐步走向统一。【核心素养】知识点2.2:阿拉伯帝国、阿拉伯文化主要内容易混易错阿拉伯帝国扩张及结果穆罕默德逝世后,他的继承者继续扩张,至8世纪中期,阿拉伯帝国形成,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1.从0到9的计算法是由印度人发明的,阿拉伯人改进后传播到欧洲被称为“阿拉伯数字”;2.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古代国家有波斯帝国、亚历山大帝国、罗马帝国、拜占庭帝国(东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帝国。3.阿拉伯人的对外扩张促进了伊斯兰教的传播,在扩张过程中,阿拉伯人不断吸收其他先进文明的优秀文化成果,对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产生了重要影响。阿拉伯文化哈里发重视知识(1)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认为“人最美的装饰是知识”(2)措施:830年,哈里发在巴格达设立“智慧宫”,集科学院、图书馆、翻译馆于一体。智慧馆还奖励学者著书立说,对其成果酬以重金。(3)结果: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在吸收外来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辉煌灿烂原因(1)国家与社会发展繁荣(2)阿拉伯帝国繁荣时期,哈里发重视知识,延揽翻译人才,善于学习,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被译为阿拉伯文(3)地理位置优越,地跨欧亚非三洲,阿拉伯人充分利用东西方文化交汇的地理优势,在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创造了有自己特色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人的文化贡献(成就)(1)数学: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独特贡献,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2)医学:《医学集成》和《医典》两部书,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3)文学:脍炙人口的《天方夜谭》,构思奇妙,情节曲折,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4)译著: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的影响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了卓越贡献;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由阿拉伯人传入欧洲启示【知识拓展】阿拉伯文化繁荣的原因?①国家统一,政局相对稳定;②工商业发达,经济繁荣;③统治者重视知识、人才;④地处亚非欧交界,地理位置优越;⑤兼收并蓄,融合东西方优秀文化。【核心素养】1.项目学习:中国隋唐时期先进文化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1)政治方面:中国在隋唐时期处于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日本派大量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他们回国后,参照隋唐制度进行大化改新,加强了中央集权,使日本从奴隶社会迅速过渡到封建社会。(2)经济方面:当时中日两国贸易非常频繁。在日本出土的唐朝货币“开元通宝”和在中国境内发现的日本货币“和同开珎”都证明了这一点。(3)文化方面:日本大量吸收唐朝文化,唐朝的建筑、文学、文字,甚至饮食和生活习俗等,都对日本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唐都长安城的建筑布局对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布局产生了深远,日本都城平城京的建筑布局,几同唐都长安城一样;日本学会了唐朝的制茶方法,后来形成独具风格的茶道。同时,佛教也从中国传到了日本,对日本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2.历史论证观点:阿拉伯人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论述:阿拉伯人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的典籍译为阿拉伯文,把东西方文化融为一体,在吸收消化东西方文化的基础上,阿拉伯人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阿拉伯文化,东西融合、兼收并蓄;阿拉伯人往来于三大洲之间,把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和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到了欧洲,促进了这些地区文化和经济的发展;阿拉伯人改造了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形成了我们现在使用的“阿拉伯数字”,并传到欧洲和世界;给中国带来了阿拉伯的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及医学、天文学等知识。综上所述,阿拉伯人担当了沟通东西方文化的角色,在不同文明之间搭起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明交流的使者”,为东西方文明交流做出了重要贡献。3.读图学史综合所学知识,从下图中提炼一个观点,并加以论述。观点:阿拉伯人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使者(或阿拉伯人架起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阿拉伯人为世界文化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论述:阿拉伯人将中国的造纸术、指南针、火药等重大发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传入欧洲,给中国带来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化;阿拉伯人改造并向世界传播了“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阿拉伯人翻译了大量的希腊、波斯、印度典籍;创造了光辉灿烂的阿拉伯文化;阿拉伯医学著作《医学集成》和《医典》,长期被欧洲医学界奉为经典;阿拉伯民间故事集《天方夜谭》传遍全世界等。考向01大化改新日本古代社会(命题角度:改革/制度)【例1】(2023·辽宁阜新·统考中考真题)“部民”变“公民”,“大和”变“日本”,“奴隶制”变“封建制”,这些变化源于(

)A.大化改新 B.彼得一世改革 C.明治维新 D.1861年农奴制改革【变式11】大和的世袭贵族占有大量的土地,奴隶及地位近似奴隶的部民,他们之间不断争战,使矛盾日益尖锐,而部民也不断反抗。此时中国唐朝的统治兴盛极大刺激了大和统治者,于是天皇决心改革。材料反映了(

)A.大化改新的背景 B.大化改新的内容 C.大化改新的性质 D.大化改新的影响【变式12】日本大化改新时,将中国的佛教、儒学、茶艺等引入日本,与日本文化融合并改造,变成了日本本民族的意识形态;而宦官制度和科举制度,由于与日本社会不契合,所以日本未移植引入。这主要说明了日本民族(

)A.具有盲目的媚外性 B.立足本民族有选择地汲取C.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D.军国主义的思想根深蒂固考向02伊斯兰教、阿拉伯帝国(命题角度:宗教)【例2】(2023·重庆·统考中考真题)据史书记载,阿拉伯帝国时期,巴格达的市场上,有从中国运来的瓷器、丝绸和麝香,从印度和马来群岛运来的香料、矿物和染料,从非洲东部运来的象牙、金粉等。这表明阿拉伯帝国(

)A.疆域辽阔 B.贸易发达 C.人口密集 D.港口众多【变式21】一本书中写到:“至8世纪中期,帝国的版图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疆域最大的帝国。”文中的“帝国”是指(

)A.罗马帝国 B.阿拉伯帝国 C.亚历山大帝国 D.奥斯曼帝国【变式22】“这一宗教将松散的部落文化整合起来,并通过各种方式(包括征战、商业、政治、移民等)使各个地区的文化得以传播交流。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古印度人从0到9的计数法、西方世界的哲学都由该宗教的教徒所传播,并进行完善归纳和总结。”“这一宗教”是指(

)A.佛教 B.伊斯兰教 C.道教 D.基督教考向03阿拉伯文化(命题角度:文化/文明交流)【例3】(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因为阿拉伯人,处于黑暗之中的西方重新找回了自己失落已久的古老文明,点燃起文艺复兴的熊熊烈焰,开启了人类历史的新时代,材料主要说明阿拉伯人(

)A.排斥外来文化 B.传承古希腊罗马文化 C.传播东方文化 D.深度融合东西方文化【变式31】《天方夜谭》又名《一千零一夜》,它构思奇妙,语言优美,是阿拉伯文学的瑰宝。阿拉伯人对世界文化的贡献还有(

)①创立了“儒略历” ②改造了0—9的计数法,形成了“阿拉伯数字”并创造了完整的代数学③沟通了东西方文化 ④编订了《十二铜表法》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③④【变式32】在穆斯林统治的几个世纪里,各大城市经常就学院和图书馆的数量和质量展开竞争,后伍麦叶的统治者经常派人去亚历山大、开罗、巴格达等图书市场收集并购买珍本。据说一次购书不下40万册。这一现象说明阿拉伯帝国(

)A.全面继承欧洲文化 B.引领了世界文化发展 C.积极吸收域外文明 D.加紧了对外扩张步伐一、选择题1.(2023·海南·统考中考真题)下图是摘编自一部历史著作的目录,其中?处标题应为(

)A.君主制度的创立 B.罗马共和国建立C.查理曼帝国建立 D.君主立宪制创立2.(2023·湖南邵阳·统考中考真题)2023年1月7日,俄罗斯总统普京在克里姆林宫的天使报喜大教堂(图所示)参加了东正教礼拜活动。在礼拜场所举行的仪式上,普京在自己身上划了十字。据此判断,普京信奉(

)A.佛教 B.基督教 C.伊斯兰教 D.犹太教3.(2023·湖南株洲·统考中考真题)某中学正在举行历史知识抢答赛,有道题的提示信息为:“中世纪西欧乡村的典型组织形式”、“一个独立的自给自足的经济和政治单位”。此题的答案是(

)A.基督教会 B.西欧庄园 C.自治城市 D.欧洲大学4.(2023·江苏常州·统考中考真题)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下列与西欧中世纪大学产生有关的是(

)A.维护奴隶主的特权 B.选拔有才能的官吏C.教皇与国王的支持 D.封君封臣制的形成5.(2023·湖北宜昌·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