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版)_第1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版)_第2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版)_第3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版)_第4页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学生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7课隋唐制度的变化与创新目标导航目标导航课程标准课标解读通过了隋唐时期封建社会的高度繁荣,认识隋唐时期的制度变化与创新1.梳理从汉到唐选官制度的演变,理清各制度在不同时期的发展概况,结合史料运用唯物史观分析科举制的影响,理解制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主要体现。2.梳理秦汉、魏晋、隋唐中央机构的变化,结合史料认识中央集权的发展趋势及古代中国政治制度的特点和影响。3.通过相关史料探究赋税制度的发展,理解征税标准的变化和影响。结合甲骨文、青铜器及其他考古发掘成果,认识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产生是生产力发展的结果。知识精讲知识精讲知识点01选官制度(一)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1、兴衰曹魏时,创立了新的选官制度九品中正制。随着士族的没落,九品中正制无法继续。2、内容中央委任中正官为各地人才评定等级,共分九等,朝廷依此授以相应的官职。选官标准从初创时期的家世、道德和才能并重,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3、实质: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微点拨】九品中正制与中央集权东汉末年,察举制所依赖的乡里清议失去了社会基础,选官多操纵在地方大族名士手中,干扰了人才选拔,威胁到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既继承了两汉乡里评议人物的传统,又将评议权收归中央,在一定时期内加强了中央集权。九品中正制选官标准从初期的重视家世、道德和才能,演变为西晋时期主要看重家世,逐渐成为维护士族特权的工具。地方大族垄断选官权,威胁中央集权。【即学即练1】220年,魏王曹丕推行九品中正制。在各州、郡设置大中正、中正,由本籍在中央任高官的人担任,中正根据家世、道德和才能评定州、郡士人的资品,写出评语,吏部据此考核授官。据此可知,中正设置意在A.确定人才标准 B.选拔有用之才C.加强中央集权 D.稳定社会秩序(二)隋唐:科举制1、形成隋朝建立后,废除九品中正制,开始用分科考试的方式选拔官员。隋炀帝时,始建进士科,科举制形成。2、完善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以进士和明经两科为主;武则天扩大科举取士的人数,首创武举和殿试。唐玄宗任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3、作用扩大了统治的基础。提高了官员的文化素质。加强了中央集权。【知识拓展】中国选官制度的演变时代选官制度措施标准夏、商、西周世官制亲贵合一、世代相传血缘、姻亲春秋、战国、秦军功爵制养士、军功、客卿才能汉代察举制察访人才、举荐做官品德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品第士人、按品授官门第隋唐至明清科举制分科考试以成绩优劣定取舍才学发展趋势选官标准——由家世门第逐渐发展为才学选拔方式——由推选逐渐发展为公开考试选官原则——逐步制度化、公开、公平、客观选官基础——日益扩大,官员的素质不断提高主要启示——公开公正、德才兼备、考试录用【即学即练2】唐代通过科举者,要想步入仕途,还得通过吏部的选官考试。吏部选官有四条标准:“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辩证;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这反映出唐朝选官A.重视官员的综合素养 B.以科举考试为主C.确保了行政效率的提高 D.加强了中央集权【即学即练3】张鸣在《中国政治制度史导论》中说,随着科举制的推行,原来统治乡村世界的精英发生了变化,从原来的对门第的看重,过渡到对文化的看重。……读书人学诗的越来越多,书成为一种商品,……能诗的人即使没有官位在乡村也能得到尊重。这表明科举制A.使诗歌在全国走向全面繁荣 B.冲击了乡村的门阀政治根基C.改造了乡村的文化结构 D.加强了中央对思想的控制知识点02三省六部制(一)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中央官制尚书台改称尚书省,与中书省和门下省形成三省,它们共同辅助决策,行使权力。(二)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1、确立:________时,中央正式确立了三省六部制。2、职权:中书省负责________和颁发皇帝的诏令;门下省负责________诏令,有不妥者驳回;尚书省负责________。尚书省下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分工处理各项具体政务。3、特点三省的职权分工明确,又彼此制约。群相制:三省长官共议国事,执________之职;唐太宗时常给品位较低的官员以宰相名号,扩大任用宰相的范围。政事堂:宰相会议召开的地方叫政事堂。政事堂的设立,提高了工作效率,三省出现了一体化的趋势。4、影响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和完备,是中国政治制度的重大变革,对此后历朝产生了深远影响。【拓展补充】唐朝中央官制的发展演变——翰林院和枢密院唐前期在中央掌握决策大计的是三省宰相班子,唐后期逐渐过渡到翰林学士和枢密使手中。唐初,设有学士机构。学士无品秩,地位不高,但得参与谋议,充作政府顾问。玄宗成立翰林学士院,负责一部分诏书的起草工作。大体来说,此时翰林的组织机构尚不严密,决策权还不固定。宪宗对翰林院进行强化,翰林学时实际上成为法定的内相。唐后期,翰林学士草诏权固定,翰林院成为正式决策机构。枢密使参知政务与唐朝宦官势力的发展密切相关。唐初,宦官无权过问军政大事,随着宦官集团的壮大,宦官干政的现象也产生了。宪宗在强化翰林院职权的同时,又设宦官担任的枢密使一职。宣宗时出现枢密院,机构已相当完善。枢密使的任务是为皇帝传宣诏令,承受外朝表奏。枢密使认为有不便之处,可以黄纸写意见,贴于诏敕之后,称为“贴黄”。枢密院逐渐成为设于内廷的决策机构。随着翰林院和枢密院权力的上升,三省宰相的权力日以下降。宪宗以后,国家的决策大计都由翰林院草诏,经枢密使宣付中书门下执行。三省制度,逐渐解体。【即学即练4】表1为唐代翰林学士的起源和演进概况。它反映了唐代表1时期概况高祖,太宗时期设立文学馆,弘文馆等学士,备君主顾问高宗、武后时期学士开始参与决策事务玄宗时期开元初,设翰林待诏,后改为翰林学士,建立学士院,专掌最机密的诏令起草,正式参与朝政决策A.翰林学士逐渐控制了决策权B.文官地位日益提高C.三省六部制渐趋成熟D.朝廷内部权力的再分配知识点03赋税制度(一)租调制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北魏孝文帝改革,颁布均田令,受田农民承担定额租调。成年男子负担一定的徭役。(二)租庸调制1、内容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________。2、影响:以庸代役保证农民有较充分的________,政府的赋税收入也有了保障。(三)两税法1、背景天宝年间,土地买卖和兼并之风盛行,政府直接支配的土地日益减少,均田制无法推行,租庸调制无法维持,政府财政收入锐降。2、目的:解决政府财政困难。3、实行: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________的建议,实行两税法。4、内容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________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②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5、影响两税法简化税收名目,扩大收税对象,保证国家的财政收入。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________为主的赋税制度,减轻了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知识拓展】租庸调制与两税法赋税制度租庸调制两税法实行时间唐朝前期唐朝后期(780年开始)前提条件均田制的实行均田制遭到破坏,财政困难目的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征收对象人口土地与财产内容租:谷物;调:绢和布;庸:纳绢或布代役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每年分夏、秋两次纳税意义保证了农民的生产时间,赋役负担相对减轻,开垦了许多荒地。政府赋税收入有了保障,府兵制得到巩固统一了税制,在一定时期内,保证了国家的财政税收。改变了自战国以来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表明封建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放松。扩大了税源,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是我国封建社会赋税制度的一次重大改革和进步【即学即练5】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能力拓展能力拓展考法01汉唐以来中枢权力体系的演变特点1、皇帝通过不断压抑、削弱相权来加强皇权。宰相制度沿着相权的步步削弱,君权的逐渐强化这根主线发展演变。2、中朝官向外朝官转化。中朝在牵制、架空外朝的同时,久而久之逐步发展为制度化、合法化的外朝中央机构。3、宰相职位的设置由实位转向虚位。由实位到虚位反映的是宰相权限及权威的下降,宰相不再专职是对相权的限制压缩。4、宰相权力不断分化。宰相既实行分权,在同一机构中,往往设置几个宰相职位,又注重事权的相对集中,弥补分权的效率低下的弊端。【典例1】有学者认为,唐前期,尚书、门下、中书三省构成一个完整的辅助皇权运行的最高政务裁决系统,三省官员在上行和下行政务文书中的签署,体现了按照环节分工、分层决策、互相制衡的政务运行机制。在他看来当时A.政务文书利于辅政制度的有效运行B.尚书省是最高政务裁决系统的核心C.程序分权有效制约了皇帝的决定权D.中央官僚机构膨胀降低了行政效率考法02三省六部制与专制主义1、加强皇权三省之间相互牵制,完整相权被分割,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有利于加强皇权。2、约束皇权三省六部制作为一种常设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皇权。武则天当皇帝时,有人诬告宰相刘祎之受贿,武则天很生气,下令刘祎之停职审查。办案人员奉命向刘祎之出示了皇帝签发的敕书(命令)。结果刘祎之很愤怒也很不屑地说了一句:“不经凤阁鸾台(即中书省和门下省),何得为敕!”唐中宗不经中书省、门下省封拜官职,因心怯,故他装置诏敕的封袋,不敢照常式封发,而改用斜封,所用“敕”字也不敢用朱笔,而改用墨笔,当时称为“斜封墨敕”【典例2】贞观初年,唐太宗签署征兵18岁以下男子的敕书,门下省给事中魏征不肯属敕,结果皇帝的敕书作废。宋仁宗提拔才能平庸的外威,台谏官包拯等集体谏诤,只得作罢。这说明A.君臣认可共定国事治国原则 B.唐宋监察制度成效显著C.杰出人物可以削弱皇帝权力 D.唐宋时期大臣权力增强分层提分分层提分题组A基础过关练1.唐太宗曾对黄门侍郎王珪说:“国家本置中书、门下以相检察,中书诏敕或有差失,则门下当行驳正。人心所见,互有不同,苟论难往来,务求至当,舍己从人,亦复何伤!比来或护己之短,遂成怨隙,或苟避私怨,知非不正,顺一人之颜情,为兆民之深患,此乃亡国之政也。”下列说法正确的是①中书门下两省分权削弱了专制皇权②中书出令门下封驳易导致相互扯皮③中书门下两省相互责难影响了效能④反映了唐代设立“政事堂”的必要性A.①④ B.②③ C.②④ D.③④2.由下表可知,在唐代唐代明经、进士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二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①科举制成为选官的主要方式②进士科更能选拔有处理政务能力的人才③明经科侧重对经义的记忆和解读④唐诗创作的繁荣与进士科考试密切关联A.①② B.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3.某学者认为,唐初三省分权有两个层次,第一层是中书、门下两省共同行使的辅助决策权与尚书省的行政权的分立;第二层是在此基础上,决策权又一分为二,中书草诏,门下审核。这表明唐初A.中央集权达至顶峰 B.三省与皇帝形成了制衡关系C.宰相权力有所分散 D.地方政府行政效率有所提高4.公元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一年分夏季和秋季两次纳税。每户按人丁资产多寡缴纳户税,按田亩多少缴纳地税,并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国家财政收人明显增加。据此可知,两税法的实施A.新法加重农民的赋税负担 B.减轻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C.大商人必须纳税抑制了土地兼并 D.标志着征税依据由人丁转为财产5.唐初,赋税征收以人丁为依据,所谓有田则有租,有身则有庸,有户则有调。唐中期,政府推行了“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的两税法。这种变化表明A.均田制遭到破坏 B.自耕农的发展壮大C.社会结构的变化 D.人头税已经被废除题组B能力提升练1.东汉尚书台曾独任中央秘书机构,后担负行政任务,失去了信息枢纽的本色,魏晋时为中书省所取代;后中书省显耀,皇帝则又另设门下省负责中央的秘书工作。这反映出A.中枢权力运行机制成熟 B.统治集团内部矛盾尖锐C.中外朝制度已逐渐确立 D.封建专制皇权不断加强2.唐代初年,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从贞观年间开始,皇帝开始任命中央其他高级官员为相,这些非三省长官的宰相临时性质较为显著。从太宗后期到高宗时,开始授予资历较低的官员以“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义,作为宰相的职衔。上述过程A.有利于加强中央集权 B.造成决策机构日益多元化C.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 D.使皇帝“独断”倾向增强3.唐高宗后期武后临朝听政,弘文馆直学士刘祎之、元万顷等,协助处理政务与各种表疏,密令参决。唐制,官衙都在宫城之南,刘元等人不经南门而于北门出入,时人因谓之“北门学士”。北门学士的出现反映了A.武后已掌握实际统治权力 B.中枢决策机制发生变化C.三省六部制度己名存实亡 D.中央集权体制不断强化4.北宋统治者为了笼络知识分子,进士录取额十倍于唐代。南宋时期,弥封、誉录等法因文官过多而日益受到破坏。同时,宋代科举杜绝引荐,纯以试卷定取舍,使得单有文采却不懂治国理民的人可能选在高第。这说明了宋代A.选官彻底打破门第限制 B.考试制度难以选拔真正优秀的官员C.科举考试难以取得突破 D.统治者”重文”导致选官弊端丛生5.公元780年,杨炎推行两税法,在税收分配制度中采取了“两税三分”的原则,即中央派十余名特使分赴各州核定各州两税定额,再将定额划分为上供、送使(节度使留用)、留州三分。这一举措A.解决了安史之乱遗留问题 B.加剧了中央政府的财政危机C.建立了新的国家预算体系 D.增强了地方的自主性积极性23.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唐前期,继续推行北魏以来的“均田制”。在此基础上,进行租庸调制,“有田则有租(田租),有家则有调(纳绢布等),有身则有庸(每丁每年服力役二旬,若不服役则纳布帛等代替)”。庸和调在整个国家财政中占据重要地位。唐中期以后,随着人口增加,土地兼并加剧,均田制急剧崩坏,租庸调制难以维持。“有幼未成丁,而承袭世资,家累千金者,乃薄赋之;又有年齿已壮,而身居穷约,家无置锥者,乃厚赋之,岂不背谬!”百姓举家逃亡,规避赋税,被称为“客户”。公元780年,唐期推行两税法:以国家财政开支所需为总额,所谓“量出以制入”。所有民户在现居地登记,根据财产情况定户等,按户等高低交纳赋税,“户无主客,以见居为薄;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分夏秋两季征收,“不居处而行商者,在所郡县税三十之一”结果“赋不加欲而增入,版籍不造而得其虚实,贪吏不诚而奸无所取。自是轻重之权,始归于朝廷。”每户负担并未增加,但国家财政总收入增加,对户口的掌握也更为准确,“天下便之”。——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两税法改革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两税法与唐前期的赋役制度相比有哪些积极作用。题组C培优拔尖练1.下表反映了唐玄完开元年间的官员考核制度(流外官是指唐时充任各衙门的具体办事人员),据此可知,该制度唐代流外官的四等考第等第资格1、上清谨勤公,勘当明审2、中居官不怠,执事无私3、下不勤其职,数有衍犯4、下下背公向私,贪浊有状A.由专门考核机构负责执行 B.考核标准非常全面客观C.注重官员实际工作表现 D.具有浓厚的道德判断色彩2.下表是不同史籍关于唐朝文人的相关记述。据此可知()记述出处“崔瑶知贡举,以贵要自恃,不畏外议。榜出,率皆权豪子弟”(宋)王谠《唐语林》(卷三)唐宣宗大中十四年,主考“皆以门阀取之”,“中第者皆衣冠士子”,唯“一人孤平”,且“第于榜末”(宋)王钦若《册府元龟》(卷六五一)范阳卢氏“自兴元元年癸亥德宗幸梁洋,二年甲子,鲍防侍郎知举,至乾符二年乙未崔沆侍郎知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