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1页
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2页
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3页
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4页
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山东省招远市第二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以及补天造人的女娲等传说中的人物都曾经被列入过中国的“三皇"之列。这些“三皇"的传说反映出中国A.远古文明领先世界 B.早期文明缺史实依据C.远古文明发展概况 D.早期国家形态的出现【答案】C【解析】根据“伏羲氏(教人结网驯服鸟兽)、有巢氏(教人构木为居)、燧人氏(教人钻燧取火)、神农氏(教人播种五谷)……”可得出,三皇的传说反映的都是远古时期中国社会发展的情况,C项正确;材料没有比较,排除A项;传说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排除B项;材料不能证明出现早期国家,排除D项。故选C项。2.西周时期,道路和渠道纵横交错,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材料所描述的土地制度()A.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后 B.实质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C.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转型 D.造成了分封制的最终瓦解【答案】B【解析】根据“西周时期”、“把土地分隔成方块,领主强迫庶民和奴隶集体耕种,周边为私田,中间为公田”可知这是对井田制的描述,井田制实质上是奴隶主土地国有制,B项正确;井田制出现于铁器广泛使用之前,没有推动当时的社会转型,不是造成分封制最终瓦解的原因,排除ACD项。故选B项。3.刘向在《<战国策>书录》中指出:“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是以传相放效,后生师之,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材料主要反映了()A.周天子“天下共主”地位开始丧失 B.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C.周朝传统政治秩序完全被破坏 D.统一逐渐成为当时人们的共识【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中国)。根据材料描述了田氏代齐、三家分晋之后整个国家内诸侯相互吞并,形成战国之势,强者为尊原有秩序被彻底打破,这反映的实质是在战国时期,周朝传统的政治秩序被完全破坏,新兴地主阶级夺取政权,C项正确;周天子“天下共主”的地位的丧失没有确定的时间,排除A项;旧的贵族等级体系开始瓦解是在春秋时期,排除B项;材料着重强调分封制宗法制遭到了破坏,没有表明人们对于统一的看法,排除D项。故选C项。4.被尊为中国改革史上第一位伟大“度术师”的商鞅,为本归蜜夷之列的弱秦“拓霸国之规模,立统一之基础”。在其改革中,直接损害了旧贵族利益的措施是()A.重农抑商 B.奖励军功 C.什伍连坐 D.推行县制【答案】B【解析】根据材料的问题是“直接”削弱旧贵族的措施,结合所学,商鞅变法中的军功爵制,废除了世卿世禄制,直接剥夺和限制贵族特权,B项正确;重农抑商,有利于小农经济的发展,进而瓦解了贵族土地所有制,排除A项;在民间实行什伍连坐制,互相纠察告发,有利于控制百姓,排除C项;推行县制,加强中央集权,进一步打击了旧贵族势力,排除D项。故选B项。5.商周是我国奴隶制社会经济发展并走向繁荣的时期,《孟子·滕文公上》记载:“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这反映商周实行的土地制度是()A.均田制 B.奴隶主土地私有制 C.井田制 D.封建地主土地国有制【答案】C【解析】材料中引文的大意是:每一里见方划为一个井田,每一井田划为九百亩,当中一百亩是公田,八家都各有私田百亩。这八家共同耕种公田,先把公田料理完毕,才敢去干私田的农活。结合所学可知,这反映商周实行的井田制,一切土地属于国家,土地被划分成规整的小方块,庶民和奴隶在贵族封地上耕种,遭受着残酷剥削和奴役,C项正确;均田制是由北魏至唐朝前期实行的一种按人口分配土地的制度,排除A项;商周时期一切土地属于国家,排除B项;商周属于奴隶社会而非封建社会,排除D项。故选C项。6.春秋时期的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战国时期的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春秋时期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而战国时期的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思想领域的这种演变()A.顺应了社会转型需要 B.体现了思想家理想化的社会诉求C.得益于儒道两家的融合 D.集中体现了下层平民的内在要求【答案】A【解析】本题为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选项用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时空范围为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面对激烈动荡的社会变革,儒家、道家学派纷纷提出了自己的主张,“春秋时期孔子主张克己复礼;老子主张退回小国寡民的时代”,反映了春秋时期奴隶社会瓦解,二者对社会变革的态度;而“战国时期,荀子则主张隆礼重法;黄老之学则主张顺应民时、轻徭薄赋”,这体现了面对封建社会的确立不同的治国主张,顺应了社会转型的需要,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针对社会变革春秋战国时期儒家、道家学派的不同主张,并未涉及不受干扰的“理想化”,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儒道思想的结合,而是不同主张,排除C项;据所学可知,儒道学派均代表统治者的利益,而不是平民利益,排除D项。故选A项。7.“自今已来,朕为始皇帝,后世以计数,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秦始皇死后,其十八子胡亥继位成为秦二世。这说明A.始皇自认功德显著 B.秦朝皇权至高无上C.秦朝皇位世袭传承 D.秦朝皇帝独尊地位【答案】C【解析】材料“二世、三世至于万世,传之无穷”体现的是皇位世袭制,C正确;ABD与材料无关,未涉及相关信息,排除。故选C。8.《隋书》记载:“(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封建王侯,并跨州连邑,有逾古典,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汉高祖“矫秦皇之失策”的措施是()A.“与民休息”政策 B.“推恩令”C.郡国并行制 D.刺史制【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而郡县之制,无改于秦。”、“矫秦县之失策”可知,刘邦认为秦朝之所以灭亡,是因为没有分封子弟的缘故,为此刘邦建立汉朝之后,采取郡县与分封并行的郡国并行制,C项正确;文景时期的“与民休息”政策使当时社会经济获得显著的发展,统治秩序也日臻巩固。排除A项;“推恩令”是在汉武帝时期推行的,排除B项;刺史制度是汉武帝在秦御史监郡和汉初丞相史出刺基础上的独创,是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产物。排除D项。故选C项。9.汉武帝在位期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后“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汉武帝的上述举措()A.说明汉对地方实行直接管理 B.表明王国问题已基本消失C.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 D.体现君主专制强化的趋势【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初置刺史部十三州……常以秋分行部,郡国各遣一吏迎之界”“用主父偃谋,令诸侯以私恩自裂地,分其子弟,而汉为定制封号,辄别属汉郡”可知,汉武帝设立刺史监察地方,实行“推恩令”削弱诸侯势力,这些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C项正确;汉代对郡县实行直接管理,但地方诸侯国依然存在,不属于直接管理,排除A项;汉武帝推行“推恩令”,诸侯国势力削弱但依然存在,B项说法不恰当,排除B项;材料中的举措有利于巩固多民族国家统一,与君主专制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0.汉武帝时期,平准是“坐商”的性质,是在物价波动的时候来调节商品的价格;均输是“行商”的性质,在地区之间调剂物资余缺。两者都归国家管理,这意味着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可见,该政策A.保障了大商人的经济地位 B.旨在削弱王国经济实力C.属于国家掌控经济的体现 D.不利于国计民生的稳定【答案】C【解析】材料主要探讨均输平准政策,“国家既掌握着零售市场,又掌握着批发环节”,这体现了国家对经济的掌控,故选择C选项;政府掌控经济,平抑物价,这明显是对大商人的打击,排除A选项;均输平准是全国性的政策,不是单独针对王国的政策,故排除B选项;均输平准政策有利于物价的稳定,有利于保障国计民生,故D选项排除。故选择C选项11.公元前119年,汉武帝令“初算缗钱”,向工商业主、高利贷者征收资产税,并处罚隐瞒资产或申报不实者。后又下令“告缗”,鼓励民众告发不如实申报的商人。汉武帝的这些举措A.完善了市场监管立法 B.加强了商人的户籍管理C.抑制了富商大贾势力 D.加剧官营与民营的竞争【答案】C【解析】材料中的“算缗”“告缗”政策是历史上大规模的抑商运动。增加了国家收入,打击了奴隶制残余,缓和了土地兼并,有利于封建经济基础的巩固,但是也迟滞了商品经济的发展。C项正确;当时市场监管立法并不完善,排除A项;材料与加强对商人户籍管理的说法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政府官营商业的说法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2.如表是西汉末年到新朝时期部分郡国名称变化表,据此可知,当时执政者西汉时王莽新朝时琅琊郡(今山东青岛、临沂地区)填夷郡陇西郡(今甘肃临洮地区)厌戎郡代郡(今河北张家口蔚县一带)厌狄郡长沙国(今湖南长沙—带)填蛮郡A.严格控制外戚干政 B.推行了不切实际的改革措施C.力图解决王国问题 D.着力抑制豪强地主势力发展【答案】B【解析】材料对比同一地区不同时期名称的前后变化,凸显出王莽仍然坚持“华夷之辨”,明显与春秋战国时代以来的华夏认同潮流相违背,反映了王莽改革的一些措施不切实际,B项正确;王莽本身就是以外戚身份主政,排除A项;王国问题在汉武帝时期已经基本解决,C项排除;D选项表述与材料内容无关,排除。故选B项。13.两汉人民创造了灿烂的历史与文化,其中许多杰出人物昂扬进取、不屈不挠的斗志,给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其中体现了“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志向的作品是()A.司马相如《史记》 B.班固《汉书》 C.司马迁《史记》 D.司马迁《汉书》【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知这句话司马迁的《报任安书》,体现了司马迁编写《史记》中的目的和原则,C项正确;司马相如编写的是《长门赋》,排除A项;班固编写的是《汉书》,与《史记》不符,排除B项;《汉书》的作者是班固,排除D项。故选C项。14.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中,不包括A.匈奴 B.鲜卑 C.羯 D.回鹘【答案】D【解析】依据所学知识可知,西晋时期内迁的“五胡”指的是匈奴、鲜卑、羯、氐、羌,不包括回鹘,故D正确,ABC错误。15.“魏晋南北朝时期,虽然江南地区政权更迭频繁,但是经济迅速发展,出现富庶的局面。”这一“富庶的局面”的出现()A.以商品经济的发展为基础 B.引发政治中心的持续南移C.表明南方经济超过了北方 D.受到北方人口南迁的推动【答案】D【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发展迅速,主要得益于北方人口南迁带来大量劳动力和先进生产技术,D项正确;据所学,中国古代经济以农业为主,商品经济并未其基础,排除A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政治中心主要在北方地区,并未持续南移,排除B项;据所学,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地区经济虽有发展,但其发展水平尚未超过北方,排除C项。故选D项。16.魏晋南北朝时期,进中入原的少数民族很多人的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同时,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使中原呈现出慷慨、激越、豪放的气质。这说明当时()A.南北文化交流日益频繁 B.区域间经济文化不平衡性加重C.北方家庭经济农牧互补 D.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据材料”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衣冠语言与中原无异”,“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传入中原地区”可知,进入中原的少数民族学习了汉族的衣冠语言,少数民族尚武、勇健的气质影响了汉族,因此“汉族与内迁边疆民族走向交融”的说法符合题意,D项正确;材料并未体现南方和北方的文化交流,材料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交流,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不同地区之间经济文化的不平衡性,材料涉及汉族与少数民族的融合,排除B项;材料中没有北方家庭经济的信息,排除C项。故选D项。17.如图是某一时期朝代更迭的示意图。其中①②处应填写的正确朝代是()A.前秦隋 B.西晋北魏 C.北魏后赵 D.西晋隋【答案】B【解析】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西晋结束了三国分裂局面,后由于西晋内部的八王之乱,再加上五胡内迁,最终西晋灭亡,北方重新陷入分裂局面,即十六国时期,这种局面直到北魏崛起统一北方方告结束,B项正确;前秦在十六国时期曾实现过短暂的统一,但很快瓦解,排除A项;北魏主要是统一了北方地区,未实现南北统一,排除C项;隋结束了南北方政权的分裂局面,实现了统一,排除D项。故选B项。18.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某工程入选《世界速产名录》。此工程首次贯通我国南北,沟通五大水系,“运漕商旅,往来不绝”,“自是天下利于转输”。请问此工程是()A.都江堰 B.邗沟 C.大运河 D.郑国渠【答案】C【解析】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隋朝开凿的大运河首次贯通我国南北,沟通五大水系,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宣布中国某工程入选《世界速产名录》,C项正确;都江堰位于岷江流域,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这与题意不符,排除A项;邗沟所以大运河的一部分,排除B项;郑国渠位于关中平原,与“首次贯通我国南北,沟通五大水系”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9.唐朝是我国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的重要时期。突厥、回纥、吐蕃等少数民族纷纷建立自己的政权,并于唐朝保持密切联系。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唐太宗联合回纥俘获东突厥可汗 B.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为怀仁可汗C.唐朝设置西域都护府加强西域管理 D.唐高宗册封靺鞨首领为渤海郡王【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代中国。唐玄宗册封回纥首领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B项正确;唐高宗联合回灭西突厥,排除A项;唐朝中央政权加强对西域的管理,先后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统辖天山南北,排除C项;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排除D项。故选B项。20.唐肃宗即位前,盐每斗仅十钱。肃宗即位的第三年(758年)每斗为一百一十钱。盐税原每年仅四十万绍,十五年以后,增加到六百万绍。盐税的增加,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与该变化直接相关的是()A.安史之乱 B.外戚专权 C.农民起义 D.朋党之争【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根据材料可知,唐肃宗时期盐价涨幅极大,盐税大幅增加,结合题干时间“758年”可知,与此变化直接相关的是安史之乱,平定安史之乱历时八年,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A项正确;外戚专权与盐价和盐税的增加无关,排除B项;农民起义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C项;朋党之争涉及政治斗争,与盐价和盐税的增加无关,排除D项。故选A项。21.魏晋南北朝时期,朝廷要职多由世家大族担任,世家大族子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这主要是因为当时实行了A.九品中正制 B.科举制 C.分封制 D.宗法制【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魏晋南北朝时期”“依靠门第即可当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实行以门第高低为标准选官制度,这种制度就是九品中正制,故A项正确;B项是隋朝开始的,排除;CD项是西周时的政治制度,排除。点睛:首先通过“依靠门第即可当官”可知此项制度是选官制度;然后结合材料中的时间点就可以得出正确的答案。22.美国人麦克多瑙曾这样评价中国一项制度:“在中国,王位以下的一切政府职位全都向每一位臣民开放……官吏由竞争性考试选拔,其迁谪视忠诚与否而定。”麦克多瑙在这里评价的是()A.察举制 B.科举制 C.九品中正制 D.世官制【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中王位以下的一切政府职位全都向“每一位臣民开放”,官吏由竞争性“考试”选拔等信息,结合所学科举制度就是中国古代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为社会下层民众提供了新的上升通道,可知麦克多瑙在这里评价的是科举制,B项正确;察举制和九品中正制是由官吏察访合适的人才向中央推荐,最后由中央予以任用的选官制度,不是“考试”选拔官员,而且这两种选官制度后期都被名门望族所垄断,不利于“向每一位臣民开放”,排除A、C项;世官制是由贵胄子弟世代继承祖上权位的选官制度,不是“考试”选拔,不是“向每一位臣民开放”,排除D项。故选B项。23.贞观年间,唐太宗接受宰相封德彝的建议,发布了征召中男(十六岁到二十岁的男子)入伍的诏令。而魏征认为这是“竭泽而渔”,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当时魏征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A.中书省 B.门下省 C.尚书省 D.兵部【答案】B【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三省六部制下,中书省负责决策,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下设六部负责具体政务执行,因此根据材料“连续数次驳回这个诏令”可知徵供职的部门最有可能是门下省,B项正确,排除AC项;兵部负责掌管武官选用及兵籍、兵械、军令等,与材料无关,排除D项。故选B项。24.如表是唐开元九年(721年)敦煌地区部分农户实际授田情况表,这说明当时农户实际授田(亩)应授田(亩)占应授田比例赵玄义115221.2%于善意2816117.4%杜克生4020119.9%A.土地兼并情形严重 B.边疆商贸经济兴盛C.经济格局出现变动 D.赋税制度发生变化【答案】A【解析】【分析】材料体现了均田制无法保证农民授田情况,这表明土地兼并情形严重,政府直接掌控的土地减少,故A选项符合题意;材料体现了边疆授田情况,可以一定程度上展现农业的发展情况,但无法体现商贸经济情况,故排除B选项;材料无法体现经济格局的变动,故排除C选项;均田制受破坏,但租庸调制仍在推行,赋税制度发生变化应该是两税法,且该材料体现的时间是唐玄宗时期,故排除D选项。故A选项符合题意25.唐代中期,随着封建经济的发展,官僚、贵族、地主、商人都疯狂兼并土地。在人口大量流散、田亩转换、贫富分化很大的情况下,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必须以一种新的赋税制度来代替。这种新的赋税制度()A.以均田制的实施作为其前提条件 B.完全废除以人丁为主的收税标准C.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 D.使得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加强【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期,唐王朝既失去了征收赋税的土地,又失去了交纳赋税的人丁,为此开始推行两税法,以缓和财政紧张,两税法是以财产作为征收赋税的主要依据,C项正确;唐朝中期,均田制无法施行,致使租庸调制无法实行,才推行两税法,排除A项;摊丁入亩废除了中国持续2000年的人头税,排除B项;两税法减轻了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排除D项。故选C项。二、非选择题26.秦汉时期是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发展的重要时期,对中国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大封同姓。——《史记·吴王濞列传》汉兴之初,海内新定,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汉书》卷十四吴王以铜盐故,百姓无赋。卒践更,辄与平贾。岁时存问茂材,赏赐闾里。佗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史记·吴王濞列传》(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汉初年实行的地方行政制度并分析其影响。材料二景帝中五年,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汉书》卷十九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史记·五宗世家》(2)根据材料二指出景帝剥夺了诸侯的哪些权力。这一问题是怎样最终解决的?【答案】(1)制度:郡国并行制。影响:积极作用:适应了西汉初年政权基础不稳固的形势需要,有利于巩固政权;有利于各地因地制宜发展生产并调动各地发展经济的积极性。消极作用:随着势力强大,王国成为中央集权的主要威胁。(2)剥夺的权力:剥夺了诸侯的行政权;剥夺诸侯任免官吏的权力;剥夺了诸侯收税的经济特权。最终解决: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解析】(1)制度:依据材料一中“大封同姓”、“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等信息结合所学可知,西汉初年实行郡国并行制。影响:依据材料一中“昔高祖初定天下,昆弟少,诸子弱”、“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如此者四十馀年,以故能使其众”等信息结合所学从巩固汉初政权、因地制宜发展生产调动积极性和势大威胁中央等积极和消极两方面说明其影响。(2)权力:依据材料二中“令诸侯王不得复治国,天子为置吏”、“诸侯独得食租税,夺之权。其后诸侯贫者或乘牛车也”等信息可知,汉景帝剥夺了诸侯的行政权、官吏任免权和征税权。解决:结合所学可知,汉武帝颁布“推恩令”,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最终解决了王国问题。2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在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前3世纪之间,关于经济问题的广泛讨论,成为当时“百家争鸣”的重要内容。各学派都较为完整地提出了对经济问题的看法和主张……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并指出“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荀子提出开源节流、节用裕民、礼义为富强之本的主张。——摘编自韦政通《中国思想史》等材料二:先秦之时,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导致铁器物劣价昂,盐价亦高,且强迫人民购买,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人民负担。公元前81年,昭帝诏有司问郡国所举贤良、文学,皆对“愿罢盐、铁、酒榷、均输官,毋与天下争利”。但这些经济统制措施,仍基本延续下去。——摘编自《中国经济史》(1)根据材料一、材料二,指出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的经济主张的不同。(2)根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春秋战国时期与汉武帝时期经济主张提出的历史背景。【答案】(1)不同: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2)春秋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解析】【小问1】本题是对比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汉武帝时期(中国)。不同:根据材料“如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孔子主张足食与藏富于民”得出春秋战国时期主张藏富于民,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甚少;根据“汉武帝时,商贾虽可乘车,但所征税倍于常人,又以商人为主要对象征收财产税;将煮盐、冶铁视为国营事业”得出汉武帝时期主张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与民争利,政府对经济事务干预较多。【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为春秋战国、汉武帝时期(中国)。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及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等角度可概括得出社会动荡,兼并战争频繁;社会生产力进步,农业和工商业发展,经商逐利思想渐浓;小农经济产生;为了富国强兵、赢得战争胜利,重视耕战。汉武帝时期: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从政治、经济、思想、社会问题、加强集权等角度可得出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富商大贾实力强大,影响中央集权;王国问题亟待解决;对匈奴的战争导致政府财政困难;重农抑商思想的影响。28.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孝公以商鞅为左庶长,实施变法。“为田开阡陌封疆”“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令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商鞅变法从阶级结构、政治文化、外部环境三个方面推动了社会转型。——摘编自何彬《社会转型视角下的商鞅变法》材料二对孝文帝汉化的问题,史学界存在着不同的观点。观点一:拓跋宏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也是唯一自觉的、坚定的比较彻底地推行汉化的少数民族统治者。他以封建化为实质的汉化,是一种使少数民族文明化的进步的历史运动。观点二:孝文帝的汉化学来的主要是汉人的繁缛腐朽,吸收的多是汉文化的糟粕,丢掉的却是拓跋族的勇武质朴的特点和长处,因此是迂腐汉化。——摘编自景有泉《近年来北魏孝文帝改革研究综述》(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商鞅在社会习俗方面的改革措施,并分析商鞅变法是如何推动社会转型的。(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孝文帝汉化问题的认识。【答案】(1)社会习俗方面: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改革陋习。推动社会转型: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打击并瓦解了旧的分封宗法制度,使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开始建立,是战国时期改革最为彻底的一次变法,使秦国国富兵强,为秦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2)孝文帝的汉化政策,既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顺应了北方民族融合的历史趋势,大大缓解了民族矛盾,促进了北魏的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为以后北方统一南方以及隋唐盛世的出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孝文帝汉化改革,丢掉了拓跋族的勇武质朴,削弱了北魏的军事力量全盘汉化,使得鲜卑贵族迅速腐化,严重消蚀了北魏统治者的锐气与活力。【解析】【小问1】社会习俗方面:根据材料“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民父子兄弟同室内息者为禁”可分析出强制大家庭拆散为个体小家庭,禁止父子及兄弟同居一室,改革陋习。推动社会转型: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商鞅变法改革了原有的土地制度,壮大了新兴地主阶级的力量,打击了奴隶主贵族的势力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