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1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2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3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4页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8月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将有效提升我国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如图示意多层级天体系统。据此完成1~3题。1.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所处的最高级的天体系统为()A.甲 B.乙 C.丙 D.丁2.推测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围绕的中心天体是()A.太阳 B.月球 C.火星 D.地球3.最可能干扰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采集数据的自然现象是()A.狂风暴雨 B.高温干燥 C.太阳活动 D.地震滑坡旅行者2号是一艘从地球发射的宇宙飞船,在其独自飞往太阳系深处约179亿千米处时,出现了一堵厚厚的高温火墙,里面充满等离子体(太阳风与星际物质对抗产生),温度高达50000℃。如图为太阳系高温火墙模拟图。据此完成4~5题。4.推测该高温火墙最可能直接源自太阳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核层5.有人认为该高温火墙对地球生命意义重大,这是因为高温火墙可以()A.烧毁一切宇宙侵入物质 B.为地球提供热量 C.阻止地球热量过快散失 D.阻挡星际物质及辐射地层是地质历史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如图示意某两种生物化石。据此完成6~8题。6.下列关于图示化石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恐龙化石,乙为三文鱼化石 B.甲生物出现时间晚于乙生物 C.甲生物主要在海洋活动 D.乙生物主要在陆地活动7.在乙生物化石所处的地层中,可能会发现()A.甲生物化石 B.鸟类化石 C.蕨类植物化石 D.鹦鹉螺化石8.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有()①研究地球气候演化②研究地球的海陆变迁③研究生命进化过程④研究地球的起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闻名的水乡,也是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图示意威尼斯景观一角。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体现的地球外部圈层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10.图中最活跃的圈层自然要素是()A.房屋 B.景观树 C.水体 D.岸堤PM2.5是指直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PM2.5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如图示意北京市2013—2020年空气中PM2.5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1~13题。11.PM2.5主要分布在地球大气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12.北京市主城区PM2.5主要来源于当地()A.农田秸秆燃烧 B.工业废气排放 C.汽车尾气排放 D.地面尘土飞扬13.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会促使北京()A.干洁空气质量下降 B.年降水量增多 C.干洁空气氧含量上升 D.大气能见度提高地球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成分、云覆盖、地表反照率等。近年来,人类活动也对地球气温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如图示意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14~16题。14.导致近年来地球气温变化的因素是()A.太阳辐射 B.大气成分 C.云覆盖 D.地表反照率15.图示气温变化主要体现在地球大气层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16.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地球气温上升的是()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B.节约用水 C.节约用纸 D.农田施用有机肥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图1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图,图2为全球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分布图。(1)据图描述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空间分布特征。(2)比较全球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大小,并说明南半球很少分布亚寒带针叶林的原因。(3)根据材料,试说明太阳辐射与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地球部分内部圈层结构,其中C层岩石部分呈熔融状态。(1)指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含义。(2)图中岩石圈是(填字母),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填名称)。(3)说明A层厚度的分布特点。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员们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北京时间2023年9月12日9时13分,圆满完成既定任务的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已受控回归地面,最终少量残骸落入南太平洋预定安全海域。图1、图2分别为中国航天员出舱和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图片。(1)指出我国天宫空间站所在大气层,并说出航天员进行出舱活动面临的主要威胁。(2)说明只有少量飞船残骸落入南太平洋的原因。(3)从地理角度,简述我国选择南太平洋作为天舟五号货运飞船坠落地的原因。

2023-2024学年广东省深圳市名校联考高一(上)期中地理试卷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题,每题3分,共48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2023年8月9日6时53分,我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将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该卫星将有效提升我国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如图示意多层级天体系统。据此完成1~3题。1.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所处的最高级的天体系统为()A.甲 B.乙 C.丙 D.丁【分析】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解答】解:根据图中信息可知,图中天体系统包括甲可观测宇宙、乙银河系、丙太阳系和丁地月系,图示最高级的天体系统为甲可观测宇宙,故A正确,BCD错误。故选:A。2.推测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围绕的中心天体是()A.太阳 B.月球 C.火星 D.地球【分析】天体系统的概念:距离相近的天体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构成不同级别的天体系统。天体系统由大到小有四个层次:总星系﹣银河系和河外星系﹣太阳系和其他恒星系﹣地月系和其他行星系。【解答】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卫星将有效提升我国灾害预防、应急管理、生态环境遥感监测业务化应用能力,因此该卫星是我国的遥感检测业务服务的,故应该在地球上空运行,围绕的中心天体是地球,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3.最可能干扰环境减灾二号06卫星采集数据的自然现象是()A.狂风暴雨 B.高温干燥 C.太阳活动 D.地震滑坡【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为: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根据所学知识可知,该卫星围绕地球运动,轨道远离地球表面,故不受地球表面和低层大气现象的影响,最可能受到太阳活动的影响,故C正确,ABD错误。故选:C。旅行者2号是一艘从地球发射的宇宙飞船,在其独自飞往太阳系深处约179亿千米处时,出现了一堵厚厚的高温火墙,里面充满等离子体(太阳风与星际物质对抗产生),温度高达50000℃。如图为太阳系高温火墙模拟图。据此完成4~5题。4.推测该高温火墙最可能直接源自太阳的()A.光球层 B.色球层 C.日冕层 D.内核层【分析】太阳大气层时常发生变化,有时甚至较为剧烈,这些变化统称为太阳活动。太阳黑子和耀斑是太阳活动的重要标志。光球层上常出现暗黑的斑点,叫太阳黑子。色球层上有时出现局部区域突然增亮的现象,叫耀斑。太阳黑子和耀斑具有明显的变化周期,平均周期为11年。【解答】解:根据信息,该高温火墙远离太阳大气,而且具有高温特点,最符合日冕层的特点,故有可能是由来自日冕层的太阳风与星际物质对垒产生,C正确,ABD错误。故选:C。5.有人认为该高温火墙对地球生命意义重大,这是因为高温火墙可以()A.烧毁一切宇宙侵入物质 B.为地球提供热量 C.阻止地球热量过快散失 D.阻挡星际物质及辐射【分析】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扰动电离层,干扰无线电短波通讯;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使两极地区产生“极光”现象;许多自然灾害的发生也与太阳活动有关。【解答】解:因为该处太阳风和星际物质对垒,二者在相遇之后,太阳风会将星际物质向外推开,所以会减少星际物质和辐射对太阳系的影响,进而保护人类,D正确。高温火墙并不能烧毁一切宇宙侵入物质,A错误。太阳辐射是地球热量的主要来源,高温火墙对其影响较小,B错误。高温火墙与地球热量散失关联性较小,C错误。故选:D。地层是地质历史上一定时期内形成的各种成层岩石和堆积物。化石是存留在地层中的古生物遗体、遗物和遗迹。如图示意某两种生物化石。据此完成6~8题。6.下列关于图示化石的判断,正确的是()A.甲为恐龙化石,乙为三文鱼化石 B.甲生物出现时间晚于乙生物 C.甲生物主要在海洋活动 D.乙生物主要在陆地活动【分析】从时间来讲,由老到新为:太古宙、元古宙、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从植物来讲,由老到新为:藻类植物、蕨类植物、裸子植物、被子植物;从动物来讲,由老到新为:无脊椎动物、有脊椎动物、两栖动物、爬行动物、哺乳动物、人类时代。【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甲图为恐龙化石,恐龙活跃于中生代,乙图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主要活跃于寒武纪,明显恐龙要晚于三叶虫,B正确,ACD错误。故选:B。7.在乙生物化石所处的地层中,可能会发现()A.甲生物化石 B.鸟类化石 C.蕨类植物化石 D.鹦鹉螺化石【分析】生物的进化历史约始于38亿年前。大约35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真菌、蓝藻等原核生物。大约19~20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最早的单细胞真核生物。大约5.4~8.5亿年前,全球平均气温下降,海平面下降,出现大面积浅海滩,形成多样的自然环境。海洋中出现多细胞真核生物,并广泛分布在各种自然环境中,最早的原生动物出现在大约6亿年前。古生代:古生代约始于5.44亿年前,地球上出现了大量的无脊椎动物类群和高等藻类植物类群。中生代:中生代始于2.45亿年前,裸子植物是主要的陆地植物,早期出现的爬行动物是主要的陆地脊椎动物,恐龙和翼龙非常繁盛。在这个时期,哺乳动物和鸟类开始出现,它们是由古爬行动物进化形成的。新生代:新生代始于6640万年前,脊椎动物的演化又进入了一个更高级的阶段──哺乳动物时代。【解答】解:乙图为三叶虫化石,三叶虫主要活跃于寒武纪,根据地质年代表,最接近寒武纪的生物是鹦鹉螺,D正确。甲图为恐龙化石,恐龙活跃于中生代,A错误。鸟类化石出现在新生代,B错误。蕨类植物化石出现在中生代,C错误。故选:D。8.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有()①研究地球气候演化②研究地球的海陆变迁③研究生命进化过程④研究地球的起源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分析】研究古生物化石的意义:化石是确定相对地质年代的主要依据;化石是划分和对比地层的主要依据;化石是识别古代生物世界的窗口;化石为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研究提供了直接的证据;化石是重建古环境、古地理和古气候的可靠依据;化石在沉积岩和沉积矿产的成因研究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化石的发展历史为人类提供了保护地球的借鉴。【解答】解:读某两种生物化石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可以判断,研究古生物化石可以有助于研究地球气候的演化、研究海陆变迁、研究生命的进化过程等,①②③正确。研究古生物化石和研究地球起源无关,因为地球起源之初没有古生物存在,④错误。故选:A。威尼斯位于意大利东北部,是世界闻名的水乡,也是意大利的历史文化名城。如图示意威尼斯景观一角。据此完成9~10题。9.图中体现的地球外部圈层有()A.1个 B.2个 C.3个 D.4个【分析】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表以上为地球外部圈层,包括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岩石圈由地壳及上地幔顶部的固体岩石组成。【解答】解:读威尼斯景观一角示意图,图中体现了地球外部的水、大气和生物,图中体现的地球外部圈层有3个,C正确,ABD错误。故选:C。10.图中最活跃的圈层自然要素是()A.房屋 B.景观树 C.水体 D.岸堤【分析】地球的圈层结构分为内部三圈层,即地核、地幔、地壳和外部三圈层,即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除此之外还有一个与地幔地壳部分重合的岩石圈一起,组成了地球的基本结构。【解答】解:读威尼斯景观一角示意图,图中最活跃的圈层是生物圈,其自然要素有景观树,B正确,ACD错误。故选:B。PM2.5是指直径在2.5μm以下的颗粒物,能长时间悬浮在空气中。PM2.5在空气中的含量越高,代表空气污染越严重。如图示意北京市2013—2020年空气中PM2.5指数变化。据此完成11~13题。11.PM2.5主要分布在地球大气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电离层【分析】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几乎集中了大气中的全部的水汽、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等,因此,风、云、雨、雪等天气现象集中于对流层。【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对流层空气以对流运动为主,几乎集中了大气中的全部的水汽、二氧化碳和固体杂质等,所以固体颗粒物主要存在于对流层,A正确,BCD错误。故选:A。12.北京市主城区PM2.5主要来源于当地()A.农田秸秆燃烧 B.工业废气排放 C.汽车尾气排放 D.地面尘土飞扬【分析】北京市主城区PM2.5主要来源主要根据北京经济发展水平、实际情况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市主城区几乎没有农田分布,也几乎没有污染性工业,AB错误。根据图上信息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市主城区街道十分清洁,尘土飞扬较少,而且尘土直径一般较大,D错误。综上所述,北京市主城区PM2.5主要来源于当地汽车尾气排放,C正确。故选:C。13.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会促使北京()A.干洁空气质量下降 B.年降水量增多 C.干洁空气氧含量上升 D.大气能见度提高【分析】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的有利影响主要从空气污染、大气能见度、天气等方面分析。【解答】解: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可知,北京市PM2.5浓度下降,空气更清洁,会使大气能见度提高,D正确。对干洁空气的质量和氧含量影响不大,因为干洁空气不包含水汽和杂质,AC错误。PM2.5作为凝结核,是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因此PM2.5浓度下降可能会导致北京市降水量减少,B错误。故选:D。地球气温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太阳辐射、大气成分、云覆盖、地表反照率等。近年来,人类活动也对地球气温的变化产生了影响。如图示意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据此完成14~16题。14.导致近年来地球气温变化的因素是()A.太阳辐射 B.大气成分 C.云覆盖 D.地表反照率【分析】影响气温的因素:纬度、地形、海陆位置、洋流、天气状况、人类活动等。【解答】解:读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示意图,结合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以判断,近年来地球气温显著升高,其原因是温室气体排放增多,B正确。太阳辐射、云覆盖、地表反照率变化不大,不是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15.图示气温变化主要体现在地球大气层的()A.对流层 B.平流层 C.高层大气 D.臭氧层【分析】高层大气空气密度很小。在80﹣500千米的高空,有若干电离层,处于高度电离状态,能反射短波无线电波,对无线电通信有重要作用。平流层大气主要臭氧吸收大量紫外线增温,气温随高度的增加而增加;该层大气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流平稳。对流层是贴近地面的大气最低层,它集中了整个大气质量的3/4和几乎全部的水汽与固体杂质;对流层的温度随高度增加而降低,其温度的垂直变化,决定了空气对流运动显著;风、云、雨、雾、雪等天气现象,都发生在这一层,因此该层与人类的关系最密切。【解答】解:读全球年平均气温距平(与平均值的差)变化(含预测)示意图,地球气温变化主要是近地面对流层大气温度的变化,对流层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圈层,A正确。平流层的热量来源于平流层大气中臭氧吸收太阳辐射中的紫外线增温的,大气最外界是高层大气,它是靠直接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的,BCD错误。故选:A。16.下列措施有利于缓解地球气温上升的是()A.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 B.节约用水 C.节约用纸 D.农田施用有机肥【分析】导致全球气候变化的因素,既有自然因素,又有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如太阳辐射、大气环流、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因素的变化,都有可能引起气候的变化。近半个世纪以来,全球气温升高(又叫全球变暖)的主要原因很可能是人为排放温室气体的数量增加导致温室效应加剧。最主要的温室气体是二氧化碳,二氧化碳浓度升高的原因有二氧化碳排放量增加和自然环境消耗二氧化碳量减少。【解答】解:针对地球近年来气温上升的问题,主要是减少大气CO2浓度,有效措施有节约用纸,减少森林砍伐等,C正确。推广使用无磷洗衣粉有利于改善水体环境,与气候变暖关系不大,A错误。节约用水可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与气候变暖关系不大,B错误。农田施用有机肥有利于提高作物品质,与气候变暖关系不大,D错误。故选:C。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太阳辐射为地球提供光和热,维持着地表温度,是地球上水、大气运动和生命活动的主要动力。地球不同纬度地带接受的太阳辐射量不同,使得许多自然地理现象呈现纬度地带差异。图1为北半球大气上界太阳年总辐射量分布图,图2为全球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分布图。(1)据图描述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空间分布特征。(2)比较全球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生物量的大小,并说明南半球很少分布亚寒带针叶林的原因。(3)根据材料,试说明太阳辐射与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分析】(1)热带雨林和亚寒带针叶林的空间分布特征主要从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温度带等角度定位,结合面积、集中与分散等来进行简单描述。(2)热带雨林生物量大于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原因分析南半球的海洋面积以及中高纬地区的陆地分布状况。(3)太阳辐射与森林生物量之间的关系分析光合作用以及太阳能的转化程度等。【解答】解:(1)结合图中信息可知,热带雨林多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分布面积较小,且相对分散;亚寒带针叶林多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分布面积更广,相对集中。(2)根据图中信息可知,热带雨林面积大约是亚寒带针叶林面积的一半,而二者单位时间和面积的生物量之比接近3:1,所以热带雨林的生物量更大。亚寒带针叶林主要分布在中高纬度的陆地,符合这样条件的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南半球这一纬度陆地占比很少,主要分布的是海洋。(3)根据所学知识,赤道地区纬度低,正午太阳高度角大,接受的太阳辐射多,常年温度较高,所以光合作用更加旺盛,有更多太阳能转化为生物能,生物量更丰富;中高纬度纬度高,正午太阳高度角小,接受的太阳辐射少,常年温度偏低,光合作用较弱,转化为生物能的太阳能较少,生物量较少。故答案为:(1)热带雨林多分布在赤道两侧的热带地区,分布面积较小,相对分散;亚寒带针叶林多分布在北半球中高纬度地区,分布面积更广,相对集中。(2)热带雨林生物量大于亚寒带针叶林。原因:南半球海洋面积广,中高纬度地区陆地分布更少。(3)赤道地区纬度低,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多,年均温高,热带雨林动植物生长旺盛,生物量大;中高纬度地区接受的太阳辐射总量相对少,年均温低,亚寒带针叶林动植物生长缓慢,生物量相对较小。18.(16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如图示意地球部分内部圈层结构,其中C层岩石部分呈熔融状态。(1)指出图中A,B,C、D所代表的含义。(2)图中岩石圈是A、B(填字母),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填名称)。(3)说明A层厚度的分布特点。【分析】(1)地表以下为地球的内部圈层,包括地壳、地幔和地核。地壳与地幔的分界是莫霍界面,地幔与地核的分界是古登堡界面。莫霍界面的平均深度大约为17千米,古登堡界面的平均深度为2900千米。地球内部圈层的划分依据:是地震波的传播方式和传播速度。(2)在地幔的上部存在一个由塑性物质组成的软流层,是岩浆的重要发源地。(3)地壳分为大洋地壳和大陆地壳,大陆地壳厚大洋地壳薄,高山高原地壳厚,平原盆地地壳薄。【解答】解:(1)由地球的内部圈层结构图可知,A表示地壳,B表示上地幔顶部,C表示软流层,D表示莫霍界面。(2)由岩石圈的概念图可知,岩石圈包括上地慢顶部和地壳;图中A、B分别是地壳、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之上的部分),软流层物质因处于熔融状态而成为岩浆源地,岩浆的主要发源地是软流层。(3)地壳厚度的分布规律一般来说是大陆板块地壳厚度厚,海洋板块地壳厚度薄;山地高原等高海拔地区的地壳要比平原地区地壳厚度厚。故答案为:(1)A表示地壳,B表示上地幔顶部,C表示软流层,D表示莫霍界面。(2)A、B;软流层(3)地壳的厚度一般大陆部分较厚,海洋部分较薄;高海拔地区较厚,低海拔地区较薄。19.(18分)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北京时间2023年7月20日21时40分,经过约8小时的出舱活动,神舟十六号的航天员们密切协同,在空间站机械臂支持下,圆满完成出舱活动全部既定任务。北京时间2023年9月12日9时13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