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1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2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3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4页
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解析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辽宁省朝阳市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场号、座位号、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流寓”一词最早的文本记载大概是《后汉书·廉范传》:“范父丧遭乱,客死于蜀汉,范遂流寓西州。西州平,归乡里。”在这一语境中,“流寓”可解释为流离寓居。《辞源》将“流寓”解释为“寄居他乡”。《汉语大辞典》则解释为:“‘流寓’亦作‘流庽’:流落他乡居住。”“流寓”一词释义的关键在于如何理解“流”字。如果理解为“流动”,那么这个概念的范围就非常宽泛,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如果理解为“流落”“流放”的话,“流寓”一词的含义就会有很大的不同。“流落”一词有“漂泊外地,穷困失意”含义,“流放”则是古代的一种刑罚,从这个角度去理解,“流寓”是指“不得已”离开本土客居他乡。比如进京考取进士,一举得中在京城或其他地方为官,这就不属于“流寓”;而在京屡考不中,旅居多年就叫“流寓”,或遭贬谪或受排挤自请外放到非故乡的地方为官,如苏轼到海南上任就叫“流寓”。古人为何要流寓他乡?综合起来看,主要有两种原因:一是社会原因,二是个体原因。其中社会原因又有政治因素、军事因素、经济因素等多个方面。从流寓文人的角度看,大多数文人因政治斗争遭排挤打击,流落他乡,如唐顺宗年间因“二王八司马事件”,两大文豪刘禹锡与柳宗元分别被贬到朗州、永州,而苏轼更是因为政治上的打击,一路从江南贬到海南岛。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为个体原因。此外,不同时代、不同原因的流寓者之流寓地是不同的。社会历史的变迁,文明程度的发展,决定了流寓地的不同。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如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如先秦巴蜀,汉唐湖广,宋明清之岭南、东北和西北等。(摘编自李永杰《“流寓”概念探源》)材料二:作为荒服之地的岭南地区,其落后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恶劣的生存环境——令人闻之畏惧的“瘴气”和湿热多雨的气候,一直为中原地区民众所鄙弃。但是,终究有一些特殊的原因,使许多文士不得已寓居岭南。古代流寓文士的生存状态极为艰难,诸如流寓之路艰辛无比、语言文化多有隔绝、物质生活极为匮乏、气候环境极为不适等。然而,即便是在如此艰难的生存状态下,多数岭南流寓文士并没有长时间地消极度日。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在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不便的同时,也拓宽了他们的文学创作视野。他们借吟诗作文排遣胸中抑郁之情,顺带融入当地的生产生活。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这是连州给作者的最初印象。同为寓居连州,然而在刘禹锡的眼中,连州却是“荒服之善部,炎裔之凉墟也”。他在《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中写道:“剡中若问连州事,唯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不仅对连州秀丽的山水极为推崇,而且深入民间了解连州的民俗风情、少数民族生活。在谪居连州的岁月里,他以平和的心态、从容的诗笔,还原了岭南的青山秀水,描绘了民情民俗画卷,并讴歌了少数民族的勤劳勇敢。苏轼一生颠沛流离,一贬再贬至“荒服”的极致——海南岛,这在宋代是仅次于杀头的重罪初到海南的苏轼也曾悲观地说道:“某垂老投荒,无复生还之望。昨与长子迈诀,已处置后事矣今到海南,首当做棺,次便做墓。”(《与王敏仲书》)然而,天性乐观旷达的他并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而是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了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却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超然旷达境界。流寓生活往往充满着艰辛,但是达观的处世精神总是让诗人于艰险中发现天地之美,描述天地之美。即便是“九死一生”的蛮荒岭南,他们依然“诗意地栖居”。(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材料三: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流寓文士来到岭南之后,一方面用诗文排遣心中之情,另一方面则深入民间为民谋利,在蛮荒岭南积极实践自己未尽的政治抱负,给岭南大地带来深远的影响。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而在连州市刘禹锡学术研究会会长曹春生看来,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一是编医书,惠及百姓。刘禹锡对医学颇有研究,他结合自己40多年积累的验方,编成了《传信方》医书,让连州人受益。二是重教兴学。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到了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三是关心少数民族。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刘禹锡的多项举措,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他在连州百姓中赢得了良好口碑,这口碑一直延续到后世。“柳宗元流寓柳州可谓他本人之不幸,但是柳州人民之大幸。”唐元和十年,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至今,文慧桥、文慧路等路桥名称依然体现着人们对他的缅怀。“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以八月之治而令江山易其姓,韩愈至今在潮州人心目中不仅是文化先驱,更成为神明一般的存在。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面对边远落后的蛮荒之地,来自中原政治文化中心的流寓文士们自觉承担起传播先进文化、先进生产方式的责任,他们不愧为岭南大地的文化拓荒者。(摘编自王广禄《唐宋流寓文士的岭南文化拓荒》)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寓”的本质是离开本土移居他乡,而且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B.流寓既有社会原因,如刘禹锡、韩愈;也有个体原因,如苏秦、张仪。C.岭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落后,生存环境恶劣,但许多文士依然“诗意地栖居”于此。D.柳宗元被贬柳州,可以说是他本人的不幸,但是对柳州人民来说,是一大幸事。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寓”的“流”,既可以理解为“流动”,又可以理解为“流落”“流放”。B.流寓地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如果当时经济萧条,流寓者往往迁徙到僻远荒凉之地。C.流寓生活充满艰辛,但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民俗风情能拓宽诗人的文学创作视野。D.材料二和材料三都提到了一些流寓文士的作品,增强了文章的真实性与说服力。3.下列各句没有反映诗人“流寓”经历的一项是()A.惟觉时之枕席,失向来之烟霞——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B.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甫《登高》C.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D.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4.请根据材料三,概括流寓文士给岭南大地带来的深远影响。5.苏轼、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四人的流寓经历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请结合材料简要说明。【答案】1.A2.B3.C4.(1)对当地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为岭南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2)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的交流融合,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文化水平。(3)改善了当地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保障了民众的生活需求,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繁荣。(4)增进了人们对当地民俗的了解,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5.(1)苏轼即使被贬,也依然积极乐观。可启示我们,即使处于极其艰难的处境,也要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2)韩愈在困境中积极作为的态度,体现了他坚韧乐观的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应消极,而要积极寻找改变现状的方式。(3)柳宗元的积极作为给当地带来的深远意义,启示我们要在艰难的环境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的发展尽心尽力。(4)刘禹锡在困境中促进当地经济发展,表明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当地人民谋福祉。【解析】【导语】这篇阅读文章通过三则材料描绘了流寓文士的生活状态及其对当地社会的影响。材料一提供了“流寓”的概念和历史背景,强调其被动性和多因素成因。材料二描述了流寓文士在岭南艰苦环境下,仍能够以乐观态度进行文学创作,展现对自然与民俗的深入观察。材料三则具体说明了刘禹锡、柳宗元、韩愈等人在流寓地的文化传播和社会建设贡献,突显了他们在逆境中积极影响地方发展的精神。【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A.“一定是‘被动’地客居他乡”错。根据“如果理解为‘流动’,所有的迁徙流动到异乡都可视为‘流寓’”,还有“古今中外,为改变命运、博取功名,负书担橐,远离家乡外出游学、游宦之士,如苏秦、张仪等,其流寓为个体原因”,可知“流寓”不一定是“被动”的。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判断、推断的能力。B.“如果当时经济萧条,流寓者往往迁徙到僻远荒凉之地”错。材料一指出“因战乱灾荒而发生的流寓,流寓者往往迁徙到较为安宁、富庶的地方;因犯罪而被流放和被统治者贬谪,其流寓地往往是远离京城与繁华的僻远荒凉地方”,并没有提及经济萧条时流寓者的迁徙方向是僻远荒凉之地。故选B。【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运用文中信息的能力。C.从诗句意思看,陶渊明是在南山下开荒种地,回归田园生活,这是一种归隐的状态,不是离开本土客居他乡的流寓经历。故选C。【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整合信息,归纳概括要点的能力。①文中“在刘禹锡的带动下,连州文风迭起,吸引了荆楚吴越的儒生纷纷来连州求学”“在唐代,广东共有48名进士,连州就有12名;北宋时期,广东共有进士127名,连州就有43名,时称‘连州科第甲通省’”,这表明流寓文士重教兴学,对当地的文化教育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改变了当地的文化氛围,为岭南地区培养了众多人才。②根据“韩愈到潮州后‘兴办教育,传播中原先进文化’,刘禹锡编医书《传信方》”,可知这些举措促进了中原文化与岭南文化交流融合,提升了岭南地区的文化水平。③根据“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可知他们通过这些实际行动改善了当地百姓的基本生活条件,保障了民众的生活需求,利于当地社会经济的进步,促进了岭南地区的经济繁荣。④根据“刘禹锡在连州期间写下了《莫徭歌》《蛮子歌》《连州腊日观莫徭猎西山》等三首诗,对徭族人的外貌服饰和狩猎活动以及他们的勤劳神勇大加称赞”可知这些诗文记录了岭南地区的民俗文化,增进了人们对当地民俗的了解,有利于民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⑤根据“明代弘治年间连州知州曹镐撰《旧志序》,认为连州风气之变,‘乃自韩昌黎、刘梦得两公始’”,可知流寓文士对当地社会风气的改变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积极的作为使当地的社会风气更加积极向上。【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评价作者的思想感情、观点态度的能力。①根据“但是他天性乐观旷达,没有彻底沉沦于流寓之苦。他用自己的诗文去描绘海南绮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民俗风情,纵情于美丽的自然和淳朴的民风,写下很多优美的‘和陶诗’”“诗文不仅明显流露出对此种生活的热爱与赞美,更体现了他虽身处天涯海角”可知,苏轼即使被贬,也依然积极乐观。可启示我们,即使处于极其艰难的处境,也要学会调整心态,以乐观积极的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②根据“韩愈贬谪连州阳山令时,在诗文中呈现的连州是一个远极遐荒之穷地,交通极为不便,危机四伏的生存环境险恶”“到潮州后,韩愈驱除鳄鱼,奖劝农桑,兴办教育,大修水利,延选人才,传播中原先进文化,从而使当时的蛮荒之地潮州,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可知,韩愈这种在困境中积极作为的态度,体现了他坚韧乐观的精神,告诉我们面对困难不应消极,而要积极寻找改变现状的方式。③根据“柳宗元第三次被贬到柳州为刺史,其内心非常痛苦,但他依然积极为政,兴办儒学,推行教化,开挖水井,养民安民;反对横征暴敛,力主轻徭薄赋,对柳州地区的整个社会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千百年来,柳州人以修建柳侯祠的方式来表达对柳宗元的纪念”可知柳宗元的积极作为给当地带来的深远意义,启示我们要在艰难的环境中主动承担社会责任,为当地的发展尽心尽力。④根据“刘禹锡在连州至少做了三件大事”“刘禹锡的多项举措,促进了当地经济文化发展,改善了百姓生活他在连州百姓中赢得了良好口碑,这口碑一直延续到后世”,刘禹锡在流寓之地依然为民谋福,这表明即使身处逆境,也可以通过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为当地人民谋福祉。(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赠予菡子作战参谋背着一双靴子来到了一线的坑道里。本来不准备在前方开什么授靴会议,只想找一个正要向射击位置走去的小伙子,瞧瞧他穿的是不是虎头鞋(破棉鞋),走路的架势可有什么异样,是的话就一把把他拦住,命令他换了这长统靴去!“没有这么简单呀,参谋同志!你知道这是我们军长的靴子!”指导员恳切地说。“可是军长自己的意思……”参谋正准备来一段描叙。“我知道,”指导员会意地笑着接下去,“军长只会说,瞧哪个需要就给哪个,快去,快去!他把我们战士看成一个样,也没打量自己拿出来的是什么靴子。”这双黄澄澄的靴子,正挂在支柱上,马灯照亮了它纯粹的牛皮面,足有一尺四寸左右的长统,靴口露着绒绒的卷羊毛,它正告诉拥坐在一起的战士们,自己是什么样子。其实指导员的安排倒也简单:让大伙儿评定谁是最勇敢也是最需要靴子的战士。一下子推出了张满方。他是从四川志愿入朝的新兵,几天前第一次参加战斗,就把自己的新棉鞋悄悄地跟个准备抬回后方的伤员换了。在他打响第一枪以后,指导员就满有信心地肯定,他准是山区的猎手,就是连长也爱看他射击时的安静劲儿。正式举行授靴仪式是相当困难的。张满方像钉在一只小凳上,把头埋在两腿之间,眼睛高低不离他面前的一排参差不齐的虎头鞋,也许他在默默地表示异议,为什么就该他穿那擦亮的靴子?在鼓掌声中,作战参谋只好把系成一双的靴子,一面一只挂在张满方的肩膀上。坑道里静了,张满方却显得分外着急起来,他捧着沉甸甸的靴子,想着他刚好有机会见过军长——他的堂哥张满月是军长的警卫员,他到第一线以前,去瞧他堂哥时见过军长。军长的模样,他至今也还记得,中等身材,肩宽体圆,好像一棵树似的,四方脸上有两道宝剑出鞘似的眼光,一霎间,它又像山间流泉似的清澈柔和。那时军长也穿着靴子,就是他现在手里捧着的一双。此刻他又仿佛看到满月愠怒的脸色,分明责怪他不该就这么收下首长过冬的皮靴。“怎么给军长捎回去呢?”想来想去,张满方只剩下这个念头。他只好叹口气,把靴子挂在自己的床头——仍然是坑道的支柱上。就着灯光,他下决心先补起那双虎头鞋来。四周静悄悄的,只听得风呼啦,呼啦……长长的拐着弯的坑道里,每盏灯前都有几只手在拾掇着张嘴的棉鞋——今冬第一回战斗的纪念。军长的靴子一天天地还挂在支柱上。像所有重点培养的射击手那样,张满方可以在衣服上缝一个放子弹的荷包。他掂着七九步枪,一面按着沉甸甸的荷包,向靴子告别,跑向自己的射击位置去。每天给他狙击的机会不少于三次,每次大约有十五分钟的时间。这不是到伙房里去取一盘馒头,也不是在操场上打靶,阵地前面被三十六挺五〇机枪和一百二十门各种各样的炮封锁着,敌我两山相峙,几乎看到彼此的眉眼,双方炊房里的水都是挑的山下同一条涧里的。只要从坑道口一个箭步出去,战士就把自己交给了祖国,他细微的动作都代表两国交战之间我方的仪态。这时他一个人面对着几百倍于他的敌人,要尽量击中他们的要害:上坡瞄头,下坡瞄腿,敌人要跑,子弹要超他三步,要是还有别的花样,枪口反正盯着他转,看稳了才抠火……这不是背出来的射击要领,十五分钟当中的每一秒,都是孤胆英雄酣战搏斗的最严峻的时刻。这时只有观测所里的记录员(有时也许就是连长)与他共一个境界。每十五分钟以后的战况,值得全坑道的人欢呼十分钟。张满方的乐趣是悄悄地数他的子弹壳子,并把它投入靴子里去。他爱听铜壳相击的声音,虽然在深统靴子里闷响,也还是清脆悦耳的。靴子里的每一颗弹壳,都的的确确是弹无虚发的战绩。当弹壳和靴口露出的卷毛掺在一起的时候,它们一共是一百六十八个。指导员早已留神靴子没有装满,他也几回梦见没穿靴子的军长,偏偏迎风坐在马上。后来的半个多月,虽然谁也没有明说,但投进那靴里去的却是全连每天的战绩。每双诚实的手都激动地投进去一份前方战士的心意,正如他们在灯下补鞋时所想到的,多么纯良而倔强的战士啊!这次张满方才肯当真正的代表,去完成带一点神圣意味的任务——担着两只靴子去见军长。途中他用披衣遮了靴筒,所以当他跨进指挥所以前,他不得不大声把满月嚷出来,让他接过靴子,自己就使劲踩脚甩头,扑打全身,抖掉一寸厚的雪花,尽量不拖泥带水地走进军长的房子。军长一眼看见这双似曾相识的靴子,还摸不清它是打前方还是后方来的,但是一摸到靴里的弹壳,又看到一个满身有坑道气味的小伙子,他就完全猜出是怎么回事了。军长的眼睛此刻是那样清清亮亮的,他霍地把靴底朝上,在摊地图的大桌上,倒出那丁当作响的弹壳一五一十地数了个够,嚷着一百六十八这个数字。问明了情况,几乎把张满方抱了起来,然后就搂着他大踏步朝门外走去。满月也惊喜地跟着,所以当军长叫了一声:“警卫员!”满月早飞出去找摄影记者去了。先是张满方穿上长统靴子照了一张,第二张是军长和张满方并排坐着,肩上各挂着一只靴子。当满方做了一个眼色,那憨憨的满月居然跑步过去,大哥似的望着满方,被摄影师注意到了,完成了第三张。细心的军长也在这时顺便打听了一下,知道了两个小伙子之间的亲属关系。到胜利回国的时候,这件事也没有被人遗忘,军长还带着自己的靴子。自从它装过一百六十八个弹壳以后,它已是属于全军的宝贵的纪念物了,现在跟在他后面的不是满月而是满方了。满月在一次空袭中牺牲了,他想扑救军长,自己身中五弹。军长从第一天起就把满方叫做“满子”,甚至是学着他们家乡的口音,他听见满月这么叫过的。1961年10月29日午夜(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作战参谋直接背着靴子找人,而指导员却让大伙儿评定谁是最勇敢也是最需要靴子的人。B.张满方性格腼腆,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收下靴子,导致正式举行授靴仪式“相当困难”。C.“这不是背出来的射击要领”,说明作战不是纸上谈兵,强调了狙击敌人需要高超的射击技术。D.军长一五一十地数完弹壳,“几乎把张满方抱了起来”,体现了他高兴激动的心情。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A.军长的眼光“又像山间流泉似的清澈柔和”,夸张的手法使坚毅英武的军长形象增加了纯净与可亲。B.“几乎看到彼此的眉眼”,写出了战场的危险及敌我双方对峙形势的严峻,也为张满方作为射击手发挥作用做了铺垫。C.“这次张满方才肯当真正的代表”,突出了张满方此刻的自信及对全连战绩的自豪,与之前授靴仪式时的局促不安形成鲜明对比。D.“他听见满月这么叫过的”,表现了军长对满方的喜爱以及对满月的怀念,以这一细节作为结尾,情味深长。8.在军长、张满方和指导员心里,“靴子”的意义有所不同。请根据全文简要说明。9.小说对警卫员张满月着墨不多,但这个人物却在文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结合相关内容加以分析。【答案】6.B7.A8.①对于军长,靴子是对同志的关爱,是同甘共苦的情谊,是属于全军的宝贵纪念物。②对于指导员,靴子代表荣誉,是对战士的激励,也是军长高尚精神的体现。③对于张满方,靴子是至高的奖励,是系敌报国的责任,也是全连战绩的见证。9.①张满月是军长的警卫员,同时是满方的堂兄,这种身份的设定在情节等方面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②张满月与张满方之间,张满月与军长之间,以及三人之间的深情厚谊,使人物形象更加丰满、立体。③张满月为救军长而牺牲,既体现了战争的残酷,也表现了所有战士的英勇无畏,深化了主旨。【解析】【导语】这篇小说通过一双靴子的传递与意义,揭示了军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与责任担当。故事围绕军长、张满方和指导员展开,以细腻的刻画描绘了他们的品格和互相关怀的羁绊。靴子不仅是实用物品,也是荣誉和象征,突显了前线战士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军人之间的无私奉献。此外,通过张满月的简要描写和他的牺牲,进一步增强了故事的情感张力和深刻的主题内涵。【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的能力。B.“不好意思当着大家的面收下靴子,导致……”错误,张满方不愿意收下靴子是因为战友们都穿着破鞋,大家都需要一双好鞋子。故选B。【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的能力。A.“夸张的手法使……”错误,“又像山间流泉似的清澈柔和”应该是比喻,将“将军的眼光”比喻为山间的流泉。故选A。【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艺术形象的丰富含意的能力。①军长心中“靴子”的意义:军长把靴子送给战士,体现了他对同志的关爱。如文中“军长只会说,瞧哪个需要就给哪个,快去,快去!”靴子代表着军长与战士同甘共苦的情谊,不搞特殊化。靴子装了弹壳后成为属于全军的宝贵纪念物,见证了战士们的英勇战斗。“自从它装过一百六十八个弹壳以后,它已是属于全军的宝贵的纪念物了。”②指导员心中“靴子”的意义:指导员“让大伙儿评定谁是最勇敢也是最需要靴子的战士”说明靴子在指导员心中代表荣誉。用靴子激励战士,是对战士的一种肯定和激励。同时,靴子也体现了军长高尚的精神,指导员按照军长的意思安排授靴,展现了军长关爱战士的品质。③张满方心中“靴子”的意义:对张满方来说,靴子是至高的奖励。一开始他不敢接受,后来在战斗中用靴子装弹壳,以实际行动回报军长的赠予。靴子也意味着杀敌报国的责任,他在射击位置上努力战斗,把弹壳投入靴中,用战绩来证明自己配得上这份奖励。靴子还是全连战绩的见证,后来全连把战绩投进靴里,靴子承载了所有人的努力和奉献、荣誉。【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人物形象作用的能力。①情节方面:张满月作为军长的警卫员以及张满方的堂兄这一特殊身份,在整个故事中起到了关键的连接作用。因为张满月是军长的警卫员,使得张满方有机会见到军长,这一情节为后续军长赠予靴子以及围绕靴子展开的一系列故事埋下了伏笔。同时,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张满月的存在也为情节的转折提供了契机。当张满方不知如何处理靴子时,他会想到堂哥张满月的反应,这进一步影响了张满方的行动决策。而在张满方去见军长归还靴子的情节中,张满月再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接过靴子,为张满方与军长的进一步交流搭建了桥梁。②人物形象方面:张满月与张满方之间深厚的兄弟情谊丰富了人物形象。张满方在面对军长赠予的靴子时,会想到满月愠怒的脸色,这一细节体现了他们之间的感情深厚,以及对军长的敬重。张满月作为警卫员,在空袭中为救军长而牺牲,展现了他的勇敢和忠诚。这种忠诚不仅体现了他个人的品质,也从侧面反映了军长的人格魅力。张满月与军长之间是下属与领导之间的关系,但更是“学着他们家乡的口音”的并肩作战的同袍之间的关系,进一步凸显了军长的领导风范和人格魅力。③主旨方面:张满月的牺牲是小说中的一个重要情节,它深刻地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在空袭中,张满月为了扑救军长,自己身中五弹,这种牺牲让人感受到战争的无情和生命的脆弱。同时,张满月的英勇无畏也代表了所有战士的精神风貌。他的行为展现了战士们在战争中为了国家、为了战友,不惜牺牲自己的高尚品质,这种英勇无畏的精神深化了小说的主旨。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材料一: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也。彧年少时,南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永汉元年,举孝廉,拜守宫令。董卓之乱,求出补吏。除亢父令,遂弃官归,谓父老曰:“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乡人多怀土犹豫会冀州牧同郡韩馥遣骑迎之莫有随者彧独将宗族至冀州。而袁绍已夺馥位,待彧以上宾之礼。彧度袁绍终不能成大事,时太祖为奋武将军,在东郡。初平二年,彧去袁绍从太祖,太祖大悦曰:“吾之子房也。”以为司马,时年二十九。十七年,董昭等谓太祖宜进爵国公,九锡备物,以彰殊勋,密以谘彧。彧以为太祖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秉忠贞之诚,守退让之实;君子爱人以德,不宜如此。太祖由是心不能平。(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材料二:或问荀文若之为人,对曰:“其知通敏,达见成败,算无遗策,明于治乱,审于地势,诚一时之奇士也。”太祖深纳之,以为知人。彧尝为太祖谋,欲迎天子以令诸侯,太祖善其策,遂迎献帝,都许。(节选自孙盛《异同杂语》)材料三:夫以荀彧之智,岂不知天命去汉而归魏?然彧之于操,犹诸葛亮之于备也。亮岂不知天命之不可违,而欲以一州之地与操争衡?然其所以事备者,一则感其知遇之恩,欲赞其兴复汉室之志;一则以当时鼎足三分,苟或懈弛,则汉室难兴,故不得不勉力以图之耳。彧之于操,亦犹是也。时操虽威震四海,然天下英雄犹有袁绍、刘表、孙权、刘备等,若彧遽劝操篡汉,则操必为众英雄所共击,而不得安坐而遂其奸谋。故彧之不遽劝操篡汉者,非不知天命,实欲留此以系天下之心,而为汉室留一线之延也。及至后,操之志愈肆,而天下英雄略尽,乃有机缘可篡,而彧亦病死,此亦天数也。(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乡人多A怀土犹豫B会冀C州牧同郡韩馥遣D骑迎E之F莫有随者G彧独将宗H族至冀州。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阳何颙异之”与《岳阳楼记》“览物之情,得无异乎”的“异”用法不同。B.度,文中意思是揣测,与《梦游天姥吟留别》“一夜飞度镜湖月”的“度”意思不同。C.诚,文中意思是确实,与《邹忌讽齐王纳谏》“臣诚知不如徐公美”的“诚”意思相同。D.肆,文中意思是肆意、不顾一切,与成语“肆无忌惮”的“肆”意思不同。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南阳何颙对年少时的荀彧评价极高,称他有辅佐帝王的才干B.袁绍很看重荀彧,但荀彧还是离开了他而投靠曹操,荀彧二十九岁就被任命为司马。C.王夫之认为,荀彧不急于劝曹操篡汉,并非不知天命,而是为牵制民心,为汉保留一线生机。D.王夫之认为,荀彧对于曹操,就像诸葛亮对于刘备一样重要。荀彧死后,曹操缺少谋士一定会失败。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颍川,四战之地也,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宜亟去之,无久留。(2)然其所以事备者,一则感其知遇之恩,欲赞其兴复汉室之志。14.荀彧是一个怎样的人?请根据材料简要概括。【答案】10.BFG11.D12.D13.(1)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天下一旦有变故,常常是用兵的要地,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不要长久停留。(2)然而他辅佐刘备的原因,一方面是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希望帮助他实现复兴汉室的志向。14.①有远见卓识。能够洞察事物的成败,能看出袁绍不能成就大事,而曹操能兴义兵,匡正朝廷,对治理国家和处理乱局有清晰的认识。②智谋过人。为曹操谋划迎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谋划无一遗漏。③坚守忠贞之诚。反对曹操进爵国公、加九锡。【解析】【导语】这篇文章选取了关于荀彧的三则资料,立体展现了荀彧的才干和政治远见。通过对三国历史人物荀彧的评价与事件解析,旨在强调其作为谋士的智慧与忠诚。荀彧的眼光精准,不但识破局势,还以自己的方式对局势施加影响,尽显一代智者的风范。还通过比较法,揭示荀彧与诸葛亮相似之处,进一步凸显其历史地位及个人操守。【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没有人跟随他,只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乡人”是主语,“怀土犹豫”是谓语,“多怀土”是“犹豫”的原因,中间不断开,在“豫”后面B处断开;“冀州牧同郡”指的是“韩馥”,作主语,“遣骑迎之”是谓语和宾语,结构完整,在F处断开;“彧”是最后一个分句的主语,在其前G处断开。故选BFG。【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意动,认为……是奇才/不同。句意:南阳何颙认为他是奇才。/(他们)观赏自然景物而触发的感情,大概会有所不同吧。B.正确。揣测/渡过。句意:荀彧揣测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事。/一夜之间就飞渡过了明月映照的镜湖。C.正确。句意: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我确实知道自己比不上徐公美。D.错误。意思相同,肆意。句意:曹操的野心愈发肆意。/恣意妄行,毫无顾忌。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荀彧死后,曹操缺少谋士一定会失败”错误,于文无据。材料三只是将荀彧对于曹操和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情况进行类比,说荀彧对曹操重要,如同诸葛亮对刘备重要,但并没有说荀彧死后曹操缺少荀彧一定会失败。故选D【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颍川,四战之地也”,判断句;“兵冲”,用兵交战的要冲之地;“亟”,快速;“去”,离开。(2)“所以”,……的原因;“事”,侍奉,此指辅佐;“赞”,辅助。【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人物进行评价探究的能力。①有远见卓识。能够洞察事物的成败,他能准确判断袁绍不能成大事,而选择离开袁绍投靠曹操,认为曹操有成就大业的可能,可见其对局势和人物的判断能力;他想着为汉室留一线之延,可见他对治理国家和处理乱局有清晰的长远的认识;荀彧年少时,就看出颍川天下有变常为兵冲,劝乡人离开,可见他对地理形势也有精准的判断。②智谋过人。据材料二可知,荀彧曾为太祖谋,提出迎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太祖采纳后迎献帝,都许,这一策略对曹操势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体现他的智谋。③坚守忠贞之诚。荀彧认为曹操本兴义兵以匡朝宁国,应秉持忠贞之诚,坚守退让之实,不赞同曹操此时接受进爵国公、加九锡这样的待遇,表现出他对汉室的忠贞。参考译文:材料一:荀彧,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荀彧年少时,南阳人何颙认为他是异才,说:“这是个可以辅佐帝王的良才。”永汉元年,荀彧被举为孝廉,授予守宫令。董卓之乱时,请求出任地方官。授官亢父县令,终于弃官回乡,对父老们说:“颍川,是四面受敌的地方,天下一旦有变,常常是用兵的交战的要冲之地,应该赶快离开这里,不要长久停留。”乡里很多人留恋故土,犹豫不决。适逢冀州牧同郡人韩馥派骑兵来迎接,无人跟他走,只有荀彧带领宗族迁到冀州。此时袁绍已经夺了韩馥的官位,以上宾之礼待荀彧。荀彧揣测袁绍最终不会成就大业,当时魏太祖任奋武将军,驻在东郡。初平二年,荀彧离开袁绍而跟从太祖,太祖很高兴,说;“你是我的张良啊。”任他为司马,这时荀彧才二十九岁。建安十七年,董昭等认为太祖应该提升爵位为国公,得到九锡的最高礼遇,以表彰他的特殊功勋,将此事秘密征询荀彧的意见。荀彧认为太祖发起义兵本来是为了匡正朝廷,使国家安定,怀抱忠贞的诚心,保持退让的行动;君子根据高尚的道德而爱人,不应该这样做。太祖从此对荀彧心中不满。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荀彧传》)材料二:有人问起荀彧的为人,回答说:“他智慧通达敏锐,能够洞察事物的成败,策略谋划无一遗漏,对治理国家和处理乱局有清晰的认识,对地理形势有精准的判断,确实是一位不可多得的杰出人才。”曹操对此深表认同,认为他善于识人。荀彧曾为曹操策划,建议迎奉天子以号令诸侯,曹操赞赏他的计策,于是迎奉汉献帝,定都于许昌。(节选自孙盛《异同杂语》)材料三:凭借荀彧的智慧,他难道不知道天命已经离汉朝而转向魏氏?然而,荀彧对于曹操,就像诸葛亮对于刘备一样。诸葛亮难道不知道天命不可违背,却仍要以一州之地与曹操争锋相对?然而他之所以辅佐刘备,一方面是因为感念刘备的知遇之恩,希望帮助他实现复兴汉室的志向;另一方面是考虑到当时三国鼎立的形势,如果稍有松懈,那么汉室的复兴将更加艰难,因此不得不尽全力去图谋。荀彧对曹操的态度,也同样是这样的。当时,虽然曹操威震四海,但天下仍有袁绍、刘表、孙权、刘备等英雄人物。如果荀彧立即劝曹操篡汉,那么曹操必将遭到众英雄的共同攻击,无法安坐而实现其不轨之谋。因此,荀彧没有立即劝曹操篡汉,并非他不知天命,而是他想保留汉室的名号以牵制天下的民心,为汉室留下一线生机。等到后来,曹操的野心愈发膨胀,而天下的英雄人物几乎都被消灭,这时他开始有了篡位的机会,而荀彧却在这个时候病逝,这或许也是天意的安排。(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①杜甫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②在扬州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注】①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还有两年。当时裴迪在蜀州刺史王侍郎幕中,寄了一首诗《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给杜甫,表示对杜甫的怀念。杜甫深受感动,便写此诗作答。②何逊:南朝梁诗人。何逊在扬州见梅花盛开,作有《咏早梅》诗。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写裴迪如当年在扬州咏梅的何逊,表达诗人对裴迪咏梅诗的赞美。B.颔联上句紧扣诗题中的“相忆”,体现两人心心相印。C.颈联庆幸裴迪没有以梅相寄,早梅在岁末开花,这会让诗人心生感慨。D.尾联诗人提到江边也有一株梅花,渐渐开放,催人白头,令人生厌。16.尾联中诗人提到“朝夕催人自白头”,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人“白头”的原因。【答案】15.D16.①朋友之思。颔联可看出诗人对友人的思念之情。②暮年之悲。从颈联中的“伤岁暮”可以看出,诗人因自己上了年岁而伤感。③思乡之愁。从颈联下句“若为看去乱乡愁”可知,诗人唯恐梅花会引发思乡之愁,实际上是表达自己满怀思乡之愁。④感时伤世之情。从诗歌的注释来看,国家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乱世心急如焚。【解析】【导语】杜甫此诗通过咏梅寄情,表达对友人裴迪的深切怀念。诗中以梅花为媒介,描绘了早春景象,抒发了对岁月流逝和自身漂泊的感慨。尾联“朝夕催人自白头”更是点明了诗人因战乱和离别而心生的忧愁与无奈。【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综合理解和赏析能力。D.“令人生厌”错误,尾联中的“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表达的是梅花渐次开放、岁月流逝的感慨,以及因时光催人老去而产生的忧愁和无奈,这不是产生厌恶之情,而是通过梅花的开放引发诗人对时光流逝、人生短暂的感慨。故选D。【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评价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此题需要深入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人的情感脉络,并从多个角度探究导致诗人“白头”的深层次原因。①首联:诗人以何逊在扬州见梅作诗的典故引入,表达了自己见到梅花也触发了诗兴,同时暗含了对友人的怀念之情。裴杜二人都来蜀中万里作客,“同是天涯沦落人”,相忆之情,弥足珍重。颔联:诗人在此联中直接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之情。“对雪遥相忆”描绘了诗人在寒冷冬日中对远方友人的深切怀念;“送客逢春可自由?”则透露出诗人对友人生活状态的关切与羡慕,同时也隐含了自己因种种原因不能自由的无奈。这种对友人的思念与自身境遇的对比,无疑是导致诗人“白头”的原因之一。②颈联“幸不折来伤岁暮”写庆幸没有寄来折梅,否则会让我更加感伤岁暮的来临,表达了诗人对岁月流逝的感慨与无奈,同时也隐含了对自身衰老的暮年的伤感,是诗人“白头”的原因之一。尾联“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描绘了江边梅花盛开的景象,点出了诗人因上述种种原因而加速衰老、满头白发的现实,是对诗人“白头”原因的直接揭示。③颈联“若为看去乱乡愁”如果看到梅花,会勾起我无尽的乡愁‌‌,直接点出了诗人的思乡之愁。梅花作为触发思乡之情的媒介,让诗人更加深刻地感受到了远离家乡的孤独与忧伤,是导致诗人“白头”的原因之一。④结合注释“此诗当作于唐肃宗上元二年(761年)初春,此时距安史之乱结束还有两年”可知,当时国家处于战乱的困境,诗人面对乱世纷争、国家动荡,表达了对国家战乱、时局不安心急如焚地忧虑,是导致诗人“白头”的原因之一。(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王老师退休后,经常感慨逝去的时日实在太多,好比晨露转瞬即逝,就像曹操《短歌行》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2)小刚去了乡下的奶奶家,看到房前屋后的榆树、桃树、柳树、李树,他不禁想起了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3)古人常常借“酒”这一意象来抒发情感,比如,杜甫《登高》中“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写到了自己一生艰难,鬓发变白,因病戒酒。【答案】①.譬如朝露②.去日苦多③.榆柳荫后檐④.桃李罗堂前⑤.艰难苦恨繁霜鬓⑥.潦倒新停浊酒杯【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默写常见名篇名句的能力。易错字词:譬、荫、檐、罗、繁、鬓、潦倒、浊。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一)语言文字运用Ⅰ(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盛夏八月,阳光炽热,铁栅栏都被晒得发烫,但没有一人待在车里,大家纷纷向葡萄园走去。沿田边望去,一排排整齐的葡萄架俨然一面面绿色的墙,那沉甸甸的紫色葡萄,每一嘟噜都似泛着晶莹剔透的光芒。远处沉静苍茫的贺兰山和山下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都如同谁画上去一般。整个贺兰山东麓,看上去像一幅恬淡诗意的水墨画。微风中,那些宛如玛瑙、翡翠般的果实,吸引着每一位来客。经过同意,有人摘了一颗想尝尝,可她并未立马吃掉,而是拿近了仔细盯着看,说咋这么光滑、这么饱满啊?18.文中画线处是个长句,请改成几个较短语句。可以改变语序、少量增删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19.“说咋这么光滑、这么饱满啊?”中的问号起到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答案】18.远处是沉静苍茫的贺兰山,山下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贺兰山和葡萄园都如同谁画上去一般。19.①这个问号表达了说话人的惊讶和对葡萄品质的赞叹。②它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说话人的情感。③同时,问号也引发读者的思考和共鸣,让读者更关注葡萄的品质。【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变换句式的能力。长句变短句的方法是首先找到主干,即提取主语、谓语、宾语等中心词作为主干句,然后把余下的定语、状语等修饰成分单独拿出来作为句子即可。“远处沉静苍茫的贺兰山和山下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都如同谁画上去一般”可以提取出句子的主干:贺兰山和葡萄园都如同谁画上去一般。剩下的成分是“贺兰山”和“葡萄园”的定语,让它们分别成句;“远处沉静苍茫的贺兰山”,加上谓语“是”,组成一个分句:远处是沉静苍茫的贺兰山;“山下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加上谓语“是”,组成一个分句:山下是一眼望不到头的葡萄园。最后,把以上句子按照空间和逻辑顺序组织在一起,便可得出答案。【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标点符号的能力。句中的问号属于无疑而问,在这里起到了加强语气和表达惊叹情感的作用。从语境来看,说话者“摘了一颗想尝尝,可她并未立马吃掉,而是拿近了仔细盯着看”,看到葡萄“这么光滑、这么饱满”,内心十分惊讶,使用问号而非句号,意在突出强调葡萄的光滑、饱满的优良品质;使读者更能感受到说话者对葡萄品质的赞叹与喜爱之情;同时增强了语言的生动性和感染力,引起读者的关注和共鸣。(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1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全谷物是指未经精细加工或虽经碾磨(粉碎或压片等)处理仍保留了完整谷粒所具备的谷胚、胚乳、糊粉层、谷皮等部分的谷物,这样做减少了一些因加工而导致的营养流失。生活中,我们会经常看到一些营养丰富的全谷物食品,如全麦面包、全麦饼干等。但是只有配方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