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_第1页
发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_第2页
发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_第3页
发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_第4页
发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发热护理诊断及护理措施演讲人:日期:发热概述与分类护理评估与诊断一般护理措施实施药物治疗配合及注意事项物理降温技术应用与操作规范特殊人群发热护理要点目录01发热概述与分类发热是指机体在致热源作用下或各种原因引起体温调节中枢的功能障碍时,体温升高超出正常范围,即体温≥37.3℃。感染性发热,如细菌、病毒、真菌感染等;非感染性发热,如组织损伤、炎症、过敏、肿瘤等。发热定义发热原因发热定义及原因弛张热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小时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稽留热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小时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间歇热体温骤升可达39℃以上,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波状热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回归热体温急剧上升至39℃或以上,持续数天后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发热类型与特点代谢率增高发热时机体代谢率增高,氧耗量增加,物质代谢加快。发热时消化液分泌减少,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功能减弱。发热时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患者可出现烦躁、谵妄、昏迷等现象。发热时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循环系统负担加重。同时,发热还可导致血液粘稠度增加,易形成血栓。一定程度的发热可以刺激机体免疫系统的功能增强,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康复。但长时间的高热则会对机体造成损害。消化系统功能减弱循环系统负担加重免疫功能增强神经系统兴奋性增高发热对人体影响02护理评估与诊断03既往史询问患者既往有无类似发热病史,有无传染病接触史,是否接种过相关疫苗等。01发热起病时间、热程及热型详细询问患者发热开始时间,持续多久,以及发热的模式(如持续热、间歇热等)。02伴随症状了解发热时是否伴有寒战、头痛、恶心、呕吐、咳嗽、咳痰、胸痛、腹痛、腹泻、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患者病史采集测量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等生命体征,观察热型及热度变化。体格检查要点生命体征观察观察皮肤颜色、温度、湿度,有无皮疹、出血点、淤斑等。皮肤黏膜检查触诊全身浅表淋巴结有无肿大、压痛等。淋巴结检查观察神志、瞳孔变化,检查有无脑膜刺激征等。头部检查听诊心肺,了解有无异常呼吸音、心脏杂音等。心肺检查触诊腹部,了解有无压痛、反跳痛、肌紧张等。腹部检查检测白细胞计数及分类,了解感染情况。血常规检测尿液中白细胞、红细胞、蛋白质等,了解泌尿系统有无感染。尿常规检测炎症指标,了解感染程度。C反应蛋白(CRP)和血沉根据患者病情,选择相应的病原学检查项目,如细菌培养、病毒分离、抗体检测等。病原学检查实验室检查项目选择01020304体温过高与感染或炎症反应有关。体液不足与发热导致出汗过多、摄入减少有关。营养失调低于机体需要量,与发热导致消化吸收功能减退有关。潜在并发症如惊厥、意识障碍等,与高热损伤神经系统有关。护理诊断确立03一般护理措施实施03为患者提供舒适的床上用品和衣物,保持床单位整洁干燥,以增加身体舒适度。01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调整室温至适宜范围,通常设置在22-26℃之间,以提供舒适的休养环境。02根据患者需求调整光线和噪音水平,确保充足的休息和睡眠。环境调整与舒适度保障鼓励患者多摄入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的易消化食物,以补充机体消耗的能量和营养物质。增加水分摄入,保持口腔湿润,预防脱水现象发生。根据患者口味和饮食习惯提供个性化的饮食指导,以增进食欲和满足营养需求。饮食指导与营养支持策略010203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需求和困扰,给予针对性的心理支持。采用放松训练、音乐疗法等心理干预措施,缓解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鼓励家属参与护理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陪伴,增强患者的信心和安全感。心理干预和情绪安抚技巧协助患者进行适当的床上或床旁活动,如翻身、拍背、肢体活动等,以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根据患者病情和康复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康复锻炼计划,促进身体功能的恢复。合理安排患者的休息与活动时间,避免过度劳累和长时间卧床。休息和活动平衡原则04药物治疗配合及注意事项选用原则根据发热原因、患者年龄、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合理选择非处方或处方退烧药物。剂量调整方法根据患者体重、年龄、病情及药物类型,遵循医嘱进行剂量调整,确保用药安全有效。退烧药物选用原则及剂量调整方法抗生素使用指征和注意事项使用指征明确发热由细菌感染引起,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注意事项遵循医嘱按时按量服用,注意抗生素的副作用和过敏反应,如有异常及时就医。在医生指导下选择具有清热解毒、解表散热等功效的草药进行治疗。草药选择根据患者病情改善情况、体温变化等评估草药治疗效果,及时调整治疗方案。效果评估草药治疗选择及效果评估密切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注意是否出现皮疹、恶心、呕吐等药物不良反应。一旦发现药物不良反应,应立即停药并就医,根据医生建议进行相应处理。药物不良反应监测和处理处理措施监测方法05物理降温技术应用与操作规范利用物理原理降低体温物理降温是通过热传导、对流、辐射等物理原理,将体内热量散发至体外,达到降低体温的目的。不影响生理功能物理降温方法不会对患者生理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临床。物理降温原理简介冰敷将冰块装入塑料袋或毛巾中,敷于患者额头、颈部、腋窝等处,可快速降低体温。但长时间冰敷可能导致皮肤冻伤,需注意观察皮肤变化。温水擦浴用温水毛巾擦拭患者全身,通过水分蒸发带走热量。温水擦浴适用于各种年龄段的患者,但需注意水温不宜过高,以免烫伤皮肤。退热贴退热贴是一种由高分子材料制成的贴剂,可贴于患者额头、太阳穴等处,通过凝胶层水分的汽化带走热量。退热贴使用方便,但降温效果可能不如其他物理降温方法显著。酒精擦浴利用酒精的挥发性,带走皮肤表面的热量。但酒精擦浴可能引起过敏反应或加重皮疹等皮肤症状,需根据患者情况谨慎使用。常见物理降温方法比较根据所选物理降温方法准备相应物品,如冰块、酒精、温水、退热贴等。准备物品评估患者体温、意识状态、皮肤情况等,确定是否适合进行物理降温。评估患者按照所选物理降温方法的操作步骤进行实施,注意动作轻柔、避免过度刺激患者。操作步骤密切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及皮肤情况,及时记录并处理异常情况。观察记录操作流程演示皮肤损伤过敏反应体温过低其他并发症并发症预防和处理预防皮肤冻伤、烫伤等损伤发生,发现皮肤异常及时处理。避免长时间使用物理降温方法导致体温过低,如出现体温过低现象立即停止操作并保暖复温。对酒精等物品过敏者禁用相应物理降温方法,如出现过敏反应立即停止操作并报告医生处理。注意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发现异常及时处理并报告医生。06特殊人群发热护理要点密切监测体温,注意呼吸、心率等生命体征变化,警惕高热惊厥。观察病情变化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等,必要时按医嘱使用退热药物。降温措施鼓励患儿多饮水,防止脱水。补充水分保证充足休息,提供清淡、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物。休息与营养儿童发热护理注意事项评估病情全面了解老年人基础疾病、用药情况,评估发热原因及严重程度。观察并发症密切关注老年人神志、呼吸、心率等变化,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温和降温采取温和的物理降温措施,避免过度使用退热药物,以免加重肝肾负担。补充水分与营养鼓励老年人多饮水,提供高热量、高蛋白、易消化的食物。老年人发热护理策略01020304评估胎儿风险了解孕妇发热原因,评估对胎儿的潜在风险。物理降温优先采取物理降温方法,如温水擦浴、退热贴等。药物治疗必要时按医嘱使用对胎儿影响较小的退热药物。监测胎儿情况加强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