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汇 胡建中 项目9-14 小学儿童的情意-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_第1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汇 胡建中 项目9-14 小学儿童的情意-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_第2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汇 胡建中 项目9-14 小学儿童的情意-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_第3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汇 胡建中 项目9-14 小学儿童的情意-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_第4页
《小学儿童心理学》课件汇 胡建中 项目9-14 小学儿童的情意-小学儿童的品德发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2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儿童心理学

项目九小学儿童的情意目录1情绪与情感概述2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与培养3小学儿童的意志发展与培养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情绪情感的概念与分类,了解意志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培养小学儿童意志的方法,能运用调控情感的方法,在教学中指导小学儿童调控自己的情感。素养目标:通过对情意的学习,学会控制情绪的方法,能科学、理性地处理问题情绪与情感概述任务一一、情绪情感的概述任务一(一)情绪、情感的概念情绪、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符合其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是由客观事物引起的,是对客观事物的主观反映。如果没有客观事物的刺激,人脑就不会产生情绪、情感。情绪、情感以人的需要为中介,是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关系的反映。由于个体处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从事各种不同的社会实践活动,从而形成了不同的需要,因此,不同的甚至相同的事物和情景,可能会使个体产生不同的态度和体验。如果客观事物满足了个体的需要,个体将产生积极的体验;如果客观事物没能满足个体的需要,个体将产生消极的体验。任务一(二)情绪、情感的功能1.适应功能人的行为总是伴随着一定的情绪和情感状态,情绪和情感是人适应生存的精神支柱。当婴儿从母体降生后,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缺乏独立生存的能力,还需要父母或其他成年个体的抚养。在这个过程中,婴儿并非完全是被动的,当他们的生存需要或其他一些有利于生存的需要未被满足时,他们会借助哭闹不安等情绪和情感反应来引起其监护者的注意,提醒其监护者采取举措来满足他们的生存需要。即使是个体成年后,情绪和情感的这种作用仍然存在,人们在相互交往中依然倾向于观察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反应,并根据对方的情绪和情感反应来调节其自身的行为方式,以更好地适应社会,求得更好地生存和发展。任务一2.动机功能情绪和情感的动机功能是指,情感对于人们的认识和活动的顺利进行具有推动和阻碍的作用。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情感不仅是人类实践活动中所产生的一种态度体验,而且对人类行为的动力有着直接的影响。在同样有目的、有动机的行为活动中,个体情绪的高涨与否会影响其活动的积极性。情绪和情感的动机作用还体现在人类的高级目的行为中。严格意义上来说,认知和目的本身并不包含活动的驱动性,促使人去行动的是兴趣和好奇,驱策人去实现目标的是愿望和期待的情绪和情感。实现目的的愿望越强烈,它所激活的驱动力越大。任务一3.调节功能调节功能是指情绪和情感对人的认知操作活动具有组织或瓦解的效能。研究表明,情绪的性质影响着认知操作活动。积极、肯定的情绪可以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消极、否定的情绪会使人心神不定,干扰人的行为,妨碍活动进程,降低活动的效率。4.信号功能情绪和情感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绪和情感的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人能把主体的愿望、需求、态度或观点通过情感评价的方式传达给周围人或影响对方。任务一5.对身体健康的促进与损害功能情绪和情感对人的健康有重要的作用。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情绪、情感状态时,会使人的机能内部各系统功能相对平衡、协调。这种良好的情绪状态,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的重要因素。当一个人处于焦虑、忧虑、悲伤或压抑等不良的情绪、情感状态中,就会扰乱正常的生理过程,使人的机体功能发生紊乱,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任务一二、情绪的状态和情感的种类(一)情绪的状态1.心境心境是一种比较微弱而持久的情绪状态,它不是指向某一特定对象,而是在某一时段内,作为人的情绪的总背景将人的言行举止、心理活动都染上相应的情绪色彩。心境按其强度来说并不强烈,较缓、微弱,好像是一种背景,对其他情绪起着衬托作用。一般说来,心境持续的时间较长,有时持续几小时,有时可能几周、几个月或更长时间,某种心境持续的时间依赖于引起这种心境的客观环境和个体个性特点。一般来说,事件越重大,引起的心境就越持久,情绪中的认知因素是心境持续的主要原因。我们的思想对各种引起我们情绪体验的刺激进行评价和鉴定,从而产生情绪。如果对某种产生情绪的刺激过于强调,这种强调的结果就可能导致某种心境。任务一2.激情激情是一种迅速强烈地爆发而时间短哲的情绪状态,如狂喜、绝望、暴怒等。激情具有爆发性和冲动性的特点,即激情产生的过程十分猛烈,强度很大,并使人体内部突然发生剧烈的生理变化,有明显的外部表现,有时还会出现痉挛性的动作或言语紊乱。当个体处于激情状态时,往往会失去意志力对行为的控制,有一种情不自禁、身不由己的感受。任务一(二)情感的种类1.道德感道德感是关于人的思想言行是否符合道德行为准则、是否满足人的道德需要而产生的情感状态,是客观现实与主体的道德需要之间的关系在人脑中的反映。道德感是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形成和发展的,受到社会历史条件的制约。由于不同的阶级、社会、历史时期有着不同的道德行为准则,因而也就有不同的道德感,一个人的信念、理想、世界观在人的道德感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道德感的内容非常丰富,主要包括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情感、集体主义情感、对公共事业的责任感、义务感、人与人之间的友谊感、同情感以及正义感、是非感等。任务一2.理智感理智感是在智力活动过程中,人的认识和追求真理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它主要包括惊奇感、坚信感和怀疑感等。理智感是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动力之一,它在认识过程中产生与发展,并推动人的认识进一步深入。只有人的思想中渗透着深厚的情感时,才能激发个体积极的思考与探索。任务一3.美感美感是人的审美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产生的情感体验,这种体验是个人根据所掌握的美的标准评价客观事物时产生的。美感可以由自然景物、社会生活以及艺术作品等方面引起,凡是符合人们美的需要的一切对象,都能引起人的美感。引起美感的可以是事物的外部特点,也可以是事物的内容。美感同其他心理现象一样,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其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是客观的美所引起的。但在反映过程中,人的主观条件又起到制约的作用,人的生活经验、文化修养、世界观、认识深度以及个性特征等影响着对客观美的反映。所以,不同的人的审美标准、审美情趣和审美深度是有差异的。任务一三、情感的应用和调控(一)情感的应用1.在人际交往方面情感是人们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相互影响的一种重要方式,它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传递信息、沟通思想的功能。情感在人际交往中具有信号功能,信号功能是指个体以体验方式表达出自己对周围事物意义的认知,并对他人施加一定的影响。或者说人能把主体的愿望、需求、态度或观点通过情感的评价方式传达给周围人或去影响对方。任务一2.在行为方面人在实践活动中产生的情感,不仅能激励人的行为、改变人的行为效率,而且还起着重要的动机作用。积极、肯定的情感,可使身心处于活动的最佳状态,推动人有效地完成各种各样的实践活动;消极、否定的情感会使人心神不定,干扰人的行为,妨碍活动进程,降低活动的效率。3.在身体健康方面情感对人的健康有重要影响。当一个人处于良好的情感状态时,会使人的机体内部各系统功能相对平衡、协调,这种良好的状态,不仅是健康的重要条件,而且是增强机体抵抗力的重要因素。而当一个人长期焦虑、悲伤、恼怒或压抑,处于不良的情感状态,则会扰乱正常的生理过程,使人的机体功能发生紊乱,从而降低人体的免疫能力,影响身体健康,甚至导致疾病。理智是一种高级的情感,是人类智慧和认识在情感中的体现。它可以使人在不良情绪状态下冷静、客观地进行自我调控,并果断、正确地处理问题。理智调适是非常必要的,当我们产生不良的情绪时,首先应该告诫自己要冷静,然后客观地分析实际情况,仔细权衡得失,多问几个“为什么”“这样做值不值得”。这样,不良情绪就会逐渐缓解,待不良情绪缓解后再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问题就会容易解决了。

02合理宣泄法心理学家认为,人们不能无限制地压抑情绪,必须得到适当地宣泄,否则长期、高度的情绪压抑对人的身心会产生不良影响。然而,长期以来,一些人故作深沉,或自命屈强,或自我封闭,宁可压抑自己,也不愿让情绪轻易表露。结果往往在高度压抑之下或萎靡不振,或精神分裂,甚至走上绝路。可见,合理地宣泄是必要的,它可以使人长期积聚的不良情绪随着宣泄释放。

任务一(二)情感的调控01理智调适法心理学认为,情绪反应是建立在高级神经中枢的暂时联系,当人们受到精神刺激时,大脑皮层就建立起一个兴奋点,如果有意识地再建立一个新的兴奋点,就可能使原来的兴奋点受到抑制。我们遇到逆境,产生不良情绪时,最好学会转移自己的注意,让头脑和情绪得到松弛。

04自我暗示法暗示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现象,它通常通过语言的刺激来纠正或改变人们的某些行为状态或情绪状态。根据语言刺激的来源不同可分为自我暗示和他人暗示,其中自我暗示是指自己给予自己的暗示,它在情绪调节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任务一03转移注意小学儿童的情感发展与培养任务二任务二一、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一)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阶段性儿童情绪的发展只有在经历社会化的过程后,才能逐渐形成自我调节机制。每个社会都有一系列的情绪表达规则,规定了在各类场合下哪些情绪可以表达而哪些不可以表达。情绪表达的规则类似语言的应用规则,儿童必须学习并运用它们,这样才能与人和谐相处并获得他人的认同。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情绪、情感的发展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如下表所示:

任务二年龄情结表达/调节情绪理解1~6个月

①所有基本情结出现

②积极情绪的表达受到鼓励并更为经常地出现

③通过吮吸和回避方式调节消极情绪

婴儿可以对快乐、愤怒、伤心等面部表情加以区分7~12个月

①愤怒、恐惧和悲伤等消极的基本情绪更为经常地出现

②婴儿通过滚动、撕咬或远离令人不安的刺激物等方式对情绪进行自我调节

①能更好地再认他人的基本情绪

②社会参照的出现1~3岁

①出现复杂(自我意识的)情绪

②幼儿通过转移注意力成者控制刺激物的方式调节情绪

①幼儿开始谈论情绪和掩饰情绪

②同情反应出现3~6岁

①出现了调节情绪的认知策略并不断细化

②对情感的掩饰以及对一些简单表达规则的遵守开始出现

①儿童开始从躯体动作中识别情绪

②对情绪产生的外在原因和后果的理解能力增强

③移情反应更为常见6~12岁

①对表达规则进一步遵守

②自我意识的情绪与行为“对错一好坏”标准的内化联系更加紧密

③自我调节策略(包括适当的时候对情感的激发)更加多样和复杂

①儿童整合内外部线索来理解他人情绪

②移情反应增强

③儿童意识到不同的人对于同一事件会有不同的情绪反应

④知道他人会有矛盾的情感体验任务二儿童要到学龄阶段才可能完全内化众多的规则和评价标准,从而能够在没有外部监督的情况下对自己的行为感到骄傲、羞愧或内疚。在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社会所认可的表达规则的认识越来越清楚,更了解哪些情绪应在特定的社会情境中表达,哪些情绪应该抑制。值得注意的是,简单的表达规则也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才能完全掌握。任务一(二)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发展的一般特点儿童进入学校以后,由于生活环境的变化,有了社会性较强的各种要求、经常性的责任和任务,儿童逐渐学会整合内外部线索来理解他人的情绪,进一步遵守表达规则;自我意识的情绪与行为“对错”“好坏”标准的内化联系更加紧密;自我调节策略更加多样和复杂;情绪、情感的移情反应增强,对他人的情感体验逐渐有所了解。这一时期是儿童情感发展的关键期,他们的情绪、情感在内容、可控性、深刻性、稳定性等方面都有了进一步发展。任务二1.小学儿童情绪、情感内容不断丰富情绪、情感的丰富性即情绪和情感各类的多样性。个体的情绪和情感与其需要紧密联系,儿童的情绪和情感也与其需要密切相关。进入小学后,随着儿童生活空间的扩大,人际互动的增多,儿童的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等不断产生和发展,从而带动儿童情绪和情感丰富性的发展。(1)多样化的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在学习活动中,丰富的学习内容不断丰富儿童的情绪、情感。学习活动开阔了小学儿童的视野,求知欲促使他们兴奋、疑惑、惊奇。在共同的学习与集体生活中,小学儿童之间团结互助,使他们产生了友谊感和集体荣誉感。任务二(2)小学儿童的情感进一步分化,表现更为丰富。由于多种活动丰富了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小学儿童的情感分化逐渐趋于精细和准确。低年级小学儿童刚入学不久,原来的生活背景对他们情绪、情感的直接影响仍然比较大,情感的分化和表现在个体之间差别较大。到了小学中高年级,随着学校生活的延长,原来的生活背景对情感表现的影响呈现出逐渐弱化的趋势,情感的社会化凸显,情感的分化和表现在个体之间的差别逐渐缩小。任务二2.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深刻性不断增加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是针对情绪和情感的产生所涉及事物的本质程度而言的,如果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是依据事物的本质而产生的,那么这种情绪、情感就是深刻的;如果个体的情绪和情感是依据事物的表面特征而产生的,那么这种情绪和情感就是肤浅的。随着社会性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情感日益深刻。小学儿童情感的深刻性主要表现在:对待父母的情感上表现出尊重父母的劳动,崇拜父母的品行,在精神上安慰父母等;能运用社会道德标准来解释自己或他人情感产生的原因,社会因素对他们情感的制约显著增加。另外,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的深刻性还表现在开始使用一定的道德标准评价人和事任务二3.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可控性不断增强情绪和情感的可控性是指情绪和情感的抑制或改变的随意性,它与情绪和情感的深刻性紧密联系,具有深刻性的情绪和情感往往也会具有可控性。在小学中高年级,小学儿童调控自己情绪的能力逐渐提高,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自己不好的冲动,克服困难,完成应该完成的任务;会为了维护班集体利益而放弃自己的利益;能够明白自己或他人情绪变化的原因;越来越多地关心和在乎教师、家长、同伴的评价;对消极情绪的调控得到较快发展,会有意识地控制自己的消极情绪,以免威胁到自己的尊严。随着小学儿童情绪调控能力的发展,他们还会获得一种“情绪自我效能感”,即对控制自己情绪体验的感受。这有助于培养小学儿童积极的自我概念和乐观主义,有助于他们面对以后的情绪挑战。任务二4.小学儿童情绪、情感的稳定性不断增强情绪和情感的稳定性是指,情绪和情感在一定的时空范围内长时间保持相对不变的特性。整个小学阶段,儿童的情绪带有很大的情境性,容易受具体事物、具体情景的支配。小学儿童的情感已逐渐内化,逐渐能意识到自己的情感表现以及随之可能产生的后果,控制和调节自己情感的能力也逐步加强。随着儿童对学校生活的适应,他们的情绪逐渐稳定下来。小学儿童尚未面临升学、求职等重大压力,所以其基本情绪状态一般是平静而愉快的。随着儿童知识经验的丰富、抽象思维能力的发展以及自我意识水平的提高,他们情绪的稳定性逐渐增强,情感的境遇性减少,选择性提高,逐渐产生了较长时间的、影响整个行为的情感体验。到了小学中高年级,同伴之间不会因为一点小事情就感情破裂,也不会因学习上的成败表现出强烈而持久的情绪反应。任务二5.自我调节策略更加多样和复杂自我调节策略指采取适当的方法,激发和表达适当的情绪和情感。逐渐丰富的情绪、情感使小学儿童在情绪、情感的表达上逐渐表现出“有心计”,其缘由就是小学儿童面对更加多样和复杂的情绪、情感,逐渐学会了自我调节策略,即在什么场合、什么时候应该表现怎样的情感,这种情绪、情感的自我调节策略是儿童情感逐渐社会化的体现。幼儿基本上是以自我为中心的,而小学儿童在集体教育的环境中,通过教育的引导,能够逐渐“去(自我)中心化”,在情绪发生的同时考虑外部的多种看法,考虑到别人对自己情感表露的评价。任务二(三)小学儿童高级情感的发展1.道德感的发展从形式上来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道德感还属于与具体的道德形象相联系的情感体验,其理性的概括性的道德感还处于很初级的阶段。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他们的道德感的理性的概括性程度逐渐增加。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是一个从外部控制向内部控制转移的不断内化的过程,三年级是其道德情感发展的转折期。小学低年级儿童主要以教师、父母的反应作为自己道德情感体验的依据,中年级儿童主要以一定的道德行为准则为依据,高年级儿童则开始以内化的抽象道德观念为依据。不过在小学儿童道德情感的发展过程中,不同道德范畴的情感体验具有不平衡性和个体差异性。任务二2.理智感的发展(1)从对学习的过程、学习的外部活动感兴趣,发展到对学习的内容、对需要独立思考的作业更感兴趣。(2)从笼统的、泛泛的兴趣发展到产生对不同学科内容的初步的分化性兴趣,但这种分化尚不明显,也极不稳定。教师对儿童的态度、儿童对这门课程掌握的好坏,都会直接影响儿童的兴趣。(3)从对具体事实的兴趣发展到初步探讨抽象和因果关系知识的兴趣。(4)阅读兴趣从课内阅读发展到课外阅读,从童话故事发展到文艺作品和通俗科普读物。(5)从对日常生活的兴趣,逐步扩大和加深到对社会、政治生活的兴趣。任务二3.美感的发展小学儿童美感体验的能力,明显地受制于对客观事物外部特点和内部特征的领会和理解,受一定社会生活条件下形成的对美的不同需要的影响。一般来说,经常接触的、具有明显美的外部特征的客观事物,容易使小学儿童产生美的体验;接触较少的、具有深刻内涵的美体现于内在特征的事物,则不易引起他们的美感体验。小学儿童对事物美的评价有两个特点:一是受事物外部特征吸引,如色彩鲜艳,新奇性;二是真实感,凡是与实物十分相像的作品就是好的,否则就是不好的。小学儿童还不会欣赏抽象的、概括化的艺术作品,在欣赏过程中更多注意到的是具体事物和事实,很少注意作品的艺术水平。任务二二、小学儿童情感的培养(一)通过知识传授,培养小学儿童积极的情绪情感情感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一时的激情和朴素的感情还不能成为稳定的情感和高尚的情操,只有与认识相联系,情感才能稳定而深刻。小学儿童的情绪情感有积极或消极之分,这些情绪情感都是在认知基础上产生、发展起来的。教师要注意将知识传授给小学儿童,引导他们明辨是非,提高对思想情趣的判断能力,使他们的情绪向正确的方向发展。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传授小学儿童具体的知识,培养其道德品质、理想、信念、人生观,还要挖掘和发挥各科教学在情感培养中的积极作用任务二(二)开展活动,丰富小学儿童的情感小学儿童的思维具有具体形象性,教师可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丰富小学儿童的情感,引导他们形成良好的情感。在活动之后,教师要引导小学儿童讨论,畅谈感想与体会,使小学儿童在收获知识、增长阅历的同时,培养他们情感的丰富性、深刻性。教师还要引导小学儿童在生活中将情感体验和行动结合起来,体验真实而具体深刻的情感,如引导小学儿童尊敬热爱父母,关心帮助他人,以发展他们的责任感、同情心;鼓励小学儿童参加集体活动,使其产生关心热爱集体的荣誉感和自豪感;让他们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劳动和社会公益活动,逐步培养他们的义务感和责任感等。任务二(三)通过策略训练,教会小学儿童调控情绪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情绪,不仅有助于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健全的人格,而且也是社会性成熟的一个重要标志。小学儿童调控情绪的策略是逐渐掌握的,教师要教给小学儿童调控情绪的策略,使他们正确对待自己的情绪反应或表现。例如,使小学儿童学会通过转移注意、读书、写日记、向亲密的人诉说心事等方式来调控不良情绪;遇到困难、挫折、冲动时,学会保持冷静克制、寻求他人帮助,从而使小学儿童能够情绪稳定,保持积极的情感。小学儿童的意志发展与培养任务三一、意志的概述任务三(一)意志的概念意志是有目的、有意识地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从而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因此,意志与明确的目的和克服困难相联系。意志是一种强大的精神力量,它来源于一个人深刻的认识、坚定的信念以及崇高的理想,也可以来源于一个人所经历的各种磨难。意志不是人生来就有的,而是后天习得的,是在家庭、学校、社会的教育引导下,在现实实践中自我磨炼、逐步发展起来的。意志总是通过行动表现出来,在意志调节和支配下的行动称之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是具有自觉目的、与克服困难相联系、以随意动作为基础的行动。意志和行动往往难以分割,人类的意志总是表现在有意识、有目的的克服困难的行为之中,没有一定的行为表现就看不出意志过程。01自觉性意志的自觉性是指个人对行动的目的和动机有清楚而深刻的认识,并受正确的信念和世界观调节支配,能坚持原则,使行动达到既定目的的品质。这种品质反映着一个人的坚定立场和信念,贯穿意志行动的始终,是意志产生的源泉。

02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遇到问题时能经过周密考虑,采取果断决定。果断性是以自觉性为前提,与智慧性、批判性相关联,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基础,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相结合的品质。任务三(二)意志的品质03自制性意志的自制性是指善于控制和调节自己的言行和情绪,是一个人自己控制和协调自己的思想感情和举止行为的品质特征。

04果断性意志的果断性是指遇到问题时能经过周密考虑,采取果断决定。果断性是以自觉性为前提,与智慧性、批判性相关联,以大胆勇敢和深思熟虑为基础,深谋远虑和当机立断相结合的品质。任务三二、意志行动的主要心理成分任务三意志始终是一个自觉行动的过程。通常,我们把意志行动分为采取决定和执行决定两个阶段。采取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是行动前在头脑中确定目标、考虑计划等一系列的酝酿活动,它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执行决定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它使头脑里的意图、愿望、计划和措施在行动中具体化,从而达到预定的目的。任务三(一)意志行动的基本过程意志行动有着发生、发展和完成的历程,这一过程可分为采取决定阶段和执行决定阶段。前者是意志行动的开始阶段,决定着意志行动的方向,是意志行动的动因;后者是意志行动的完成阶段、关键阶段,它使内心世界的期望、计划付诸实施,以达到某种目的。1.采取决定阶段采取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过程中人脑积极活动的过程,是为意志行动做准备的阶段。这个阶段包括动机斗争、目的确立、方法选择和计划制定三个密切相关的主要环节。任务三(1)动机斗争。动机斗争是意志活动中采取决定阶段的首要环节。动机是直接推动人们从事某种活动的内部动因,活动动机是多种多样的,当动机的方向不一致时,就会引起动机斗争。动机斗争的结果,便是目的的确立。(2)目的确立。通过动机斗争明确意志行动的主导性动机后,目的就可以确定,而确定目的还需要协调统一多方面的心理因素,这里的关键是确定目的的标准问题。人的意志行动中,选择什么样的行为目的、不选择什么样的行为目的不是随意作出的,而是根据一定的社会标准,对外界的各种客观目标进行比较与权衡的结果。明确目的的标准,更有利于最后确立目的。任务三(3)方法选择和计划制定。行动方法的选择,是采取决定阶段十分关键的一环,具有可行性意义。若没有选定具体可行的方法步骤,确定的目的就不可能转化为有效的意志行动。选择行动方法时要注意以下三点:第一,要围绕目标制定出实现目标一系列的配套部署;第二,在实现行动目的的时间上应该有先有后,在力量上应该有轻重缓急;第三,必须选准意志行动的突破口任务三2.执行决定阶段执行决定阶段是意志行动的关键,是意志行动的中心环节。采取决定阶段与执行决定阶段,只是对意志行动过程的相对划分,并非绝对分割。在采取决定阶段中,有局部性的执行决定,在执行决定阶段中也有某些采取决定的心理活动。因此,从采取决定到执行决定是直接衔接或交叉衔接的,即采取决定阶段一旦完成,执行决定的意志行动便已开始,这是意志行动的实质所在意志活动是具体的、指向现实活动的,因此,意志有时也被理解为意志行动。意志行动的这两个阶段既紧密联系,又相对独立。作为采取决定的开始阶段和执行决定的完成阶段,这两个阶段是一环紧扣一环的统一意志行动过程。同时,这两个阶段又是相对独立的,每个阶段都有自己的心理构成因素,成为独具特点的行动环节。任务三(二)主要心理成分1.动机冲突一个人的行动是从一定的动机出发,并指向一定的目的的。动机是激励人去行动的内部原因,目的是一个人期望在其行动中获得的结果。一个人在行动之前,必须先确定行动的目的。但目的的确定绝不是无缘无故的,而是被一定原因所支使,从一定的动机出发的。如果一个人在确定目的过程中,同时具有两个或多个起作用的动机,而这些动机又不可能同时得到满足的时候,就会产生动机冲突。动机冲突有原则性冲突和非原则性冲突之分。凡是涉及个人愿望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的动机冲突,属于原则性的动机冲突;凡是不与社会道德标准相矛盾,仅仅是个人兴趣爱好方面的动机冲突,属于非原则性的动机冲突。任务三2.意志行动的决策人解决了动机冲突,确立了行动的目标,就会出现实现目标以满足需要和动机的愿望。这一愿望推动着人们去考虑和选择达到目的的行动方式与方法,拟定行动的计划。行动的方式、方法的选择,在各种情况下是不同的,有时只要一提出目的,行动的方式、方法就可以确定。在通常情况下,达到同一目的的方式、方法不止一种,因此在制定计划时就需要权衡和选择。这种对若干个准备行动的方案进行选择,以期最佳地实现目标的过程称之为决策。在意志行动的决策中,决策者的知识经验、思维能力、意志品质等因素起着重要的作用。知识经验不足,就难以对各种方案作优化选择;智力水平低,思维能力比较差,就难以科学而客观地对方案进行分析,做出决定。在决策中,决策者的良好意志品质有助于决策的完成,不良意志品质会给意志行动的决策带来不良的影响。任务三3.意志努力意志努力是指人在确定目的、解决动机冲突、判定计划、进行决策以及执行决定的过程中,克服内外各种困难,把意志行动贯彻到底的心理力量。意志努力表现在整个的意志行动过程中,在解决动机冲突时,意志努力主要表现为:在存在多种目的和动机的情况下,能克服犹豫不决、患得患失,根据当时的需要毅然地做出取舍,尽快解决动机冲突;努力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社会道德的标准,服从于集体和国家需要的目的和动机。任务三在制定计划、进行决策时,意志努力表现为:有信心、决心和恒心到实际中去了解情况,摸清各种方式、方法的优缺点,拟定出切实可行的行动方案,并按照社会道德标准,对行动方案作出决策。在执行决定的过程中,意志努力表现为:在按照行动计划去实现预定目的过程中,努力克服外部困难和内部困难,采取积极的行动去实现目的,制止那些不利于达到目的的行动;在发现采取决定时所确立的目的和计划不切实际时,能根据当时情况,及时地放弃或修正这种不切实际的目的和计划;对于挫折能勇于面对,努力探明挫折的根源,为实现目的继续努力。所以,意志努力集中表现为克服困难,以保证意志行动的顺利进行。三、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任务三(一)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一般特点儿童入学以后,必须按照老师和学校的要求,克服种种困难,完成各门学科的学习任务。不仅如此,他们还必须严格遵守纪律和各项规章制度,积极参加劳动、体育活动及其他集体活动,并在活动中做出意志努力,完成集体交给的各项任务。因此,在生活和教育的不断要求下,随着年龄的增长,小学儿童的意志进入了发展的新阶段,由对外部行为动作的控制为主,逐渐转变到对内部的心理过程的控制为主。小学儿童的意志发展在低年级和高年级有明显的区别。任务三低年级小学儿童还不善于自觉地、独立地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他们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常常是比较短暂、狭隘、具体的,还不容易理解那些远大的、抽象的行动动机和目的。中年级以后,随着小学儿童经验的增加以及思维水平的提高,他们逐渐学会了自觉地、独立地向自己提出行动的动机和目的,并逐步具有了远景的、抽象的、有一定社会意义的动机和目的。小学儿童来说,那些短近的、具体的学习动机和目的,能够更好地推动他们学习,年级越低,这个特点越显著。小学儿童意志行动在做出决定与执行决定之间的时间间隔不长,他们的意志行动是比较简单的,还不善于为了一件事去反复思考、计划、决定和执行,这些往往是同时发生的或是比较接近的。由于知识经验贫乏,思维能力水平比较低,他们的意志行动的决策与他们的兴趣爱好、教师或家长的态度相联系。任务三(二)小学儿童意志品质的发展1.自觉性的发展一般来说,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觉性是比较差的,他们还不善于自己提出活动的要求,不善于主动、独立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常由教师或家长向他们提出明确的要求,并在教师与家长的监督和帮助下才能完成。小学中高年级儿童意志的自觉性逐渐发展,能够自觉地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和分配给他们的任务。但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的意志的自觉性水平仍然较低,意志行动离不开教师和家长的启发、帮助和具体的督促检查。任务三2.果断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果断性比较差,他们还不善于仔细、全面地考虑问题,在做决定时往往具有冲动性和情绪性的特点,考虑还不够周到就做出决定、采取行动;还不善于按照一定的原则,经过深思熟虑后做出决定;有时候缺乏足够的力量去克服心理上的种种矛盾,担心行动会造成不良后果,怀疑自己所做决定的正确性,出现优柔寡断的现象。随着年龄增长,在教育的影响下,小学儿童意志果断性的水平在逐步提高,优柔寡断和冒失等不良品质逐渐减少。但是在整个小学阶段,小学儿童按照一定的观点、原则,经过深思熟虑而果断地处理一些充满矛盾斗争的问题还是比较困难的。教师应该在小学儿童知识经验和智力水平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引导他们明辨是非、当机立断,克服草率冒失和优柔寡断的缺点。任务三3.自制性的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随着年级升高而稳步发展,其发展趋势为1—3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3—4年级处于平稳时期,4—5年级处于迅速发展时期,5—6年级再度处于平稳时期。小学低年级儿童的自制性品质发展较快;小学中年级,儿童的自制性品质发展趋于平稳,保持在一个水平线上;小学中年级以后又出现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使意志的自制性品质达到了一个新的更高的水平。这说明小学中年级以后的儿童已能进一步克制因各种诱惑引起的冲动行为,能自觉地按照任务的要求坚持活动;小学高年级,自制性品质发展出现了一个新的稳定时期。小学儿童意志的自制性品质的发展是稳定的、迅速的,但总体水平并不是很高。小学低中年级儿童还不能很好排除内外诱因干扰的影响,特别是内部诱因的干扰。即使在小学高年级儿童中,受内部诱因干扰的人数仍占比较高的比例。任务三4.坚持性的发展小学儿童意志的坚持性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意志比较薄弱,坚持性比较差,他们更多地依靠外部影响来坚持完成活动任务。例如,他们常常要在成人的督促下去完成作业。到了中高年级,小学儿童的坚持性得到了发展,他们逐步能在学习、生活中克服困难,持久地进行,直到达到目标。例如,他们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能持久地进行思考,直到解决为止。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儿童意志的坚持性品质是随着年级升高而迅速发展的,其发展趋势为:1—3年级发展最为迅速,3—5年级处于平稳时期,5—6年级处于明显发展时期,年级间的差异较显著。但是与青少年相比,小学儿童的坚持性品质还是比较差的,往往表现出一定的冲动性和不稳定性。四、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任务三(一)开展理想教育,提高小学儿童行动的自觉性坚强的意志必须基于正确的理想、信念、世界观和高尚的社会情感。理想是指一个人从小树立的、长期追求的、远大的目标和抱负。确立了理想,人生就有了目标,有了理想,就产生了动力。树立远大的理想和信念,是培养小学儿童形成良好意志品质的首要条件。对道德信念和远大理想的培养,必须从小开始,切不可认为小学儿童年龄尚小,还不能确立生活的正确目的,而忽略对其正确信念、理想的培养。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儿童参观访问、听战斗英雄故事,特别是听一些和他们年龄相仿的小学儿童顽强斗争的英雄事迹,对其进行教育;还可以将小学儿童的学习、活动的具体目的与国家的长远目的结合起来进行教育。在教育过程中,还应该注意不要空洞说教,要根据儿童的心理特点,生动形象地进行教育。任务三(二)加强养成教育,培养小学儿童的自制能力养成教育就是通过对小学儿童进行自觉遵守纪律和生活制度的常规训练,使他们形成自我控制的良好行为习惯。严格要求小学儿童遵守纪律,是培养他们意志力的重要途径。小学儿童为了遵守规定的纪律,必须约束自己,不做违反纪律和制度的行动,在这个过程中,也就增强了自己的意志力。在养成教育这个方面,教师首先要从生活小事上进行训练;其次要耐心指导,反复训练;最后教师要注意以身作则。此外,小学儿童在按照预定目的克服困难、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可能会受到种种诱惑和影响。小学儿童只有坚定信心,抗拒诱惑,坚定地进行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才能实现目标。研究发现,帮助小学儿童以言语调节控制自己的行动是培养小学儿童自制力的一个有效措施。此外,注意集中也是自我控制的一个有效方法任务三(三)教育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挫折是个体在从事有目的活动的过程中,遇到障碍或干扰,致使个人动机不能实现、需要不能满足时的情绪状态。儿童在生活和学习中,遭受挫折是难免的。由于他们知识经验贫乏,自我意识水平比较低,还不能正确地对待行动过程中的挫折,这些挫折会使儿童的心理和行为发生各种变化。挫折会使人产生不良的情绪反应,减少个体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增加失败感、愧疚感和思想负担。因此,教师要帮助小学儿童正确地对待挫折,通常的做法有以下三点:(1)帮助小学儿童分析产生挫折的原因,找出避免挫折的方法。(2)面对挫折,鼓励小学儿童充满信心地战胜挫折,有时候也可以用限制、批评、惩罚的方法来制止那些不良的表现。(3)在教育教学中,注意培养小学儿童调节和控制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提高小学儿童的挫折耐受力。简述小学儿童意志发展的特点。课后思考如何培养小学儿童的意志品质?简述培养小学儿童的情意的方法。Thanks谢谢观看小学儿童心理学

项目十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目录1个性2小学儿童的需要3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4小学儿童的兴趣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培养小学儿童需要、兴趣和动机的方法,能运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素养目标:树立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个性任务一一、个性概述任务一心理学上所指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又称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与个性是同义的。由于每个人先天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因此就会在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人倾向和特点。这种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叫作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点。个性心理特征是受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的。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两者彼此联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个人身上,构成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任务一(一)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而是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同一性。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整个性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动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整体中,在和其他特征的联系中才有明确的意义。任务一(二)独特性和共同性个性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是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的独特结合,包含人的认知过程、情感和意志特点、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的特点和能力、性格、气质等的结合。这种多方面多种方式的结合,预示着一个人不可能与另一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由于个性组合结构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个性的独特性并不等于说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个性所指的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也包含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某个团体共同的心理特点。人们在进行知、情、意活动,总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一民族、同一群体、同一阶级由于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着他们有共同的典型个性特征。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共同性寓于独特性之中,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独特性又是一般人的共性的具体表现。任务一(三)稳定性和可变性任何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都不是在某一短时期内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出生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及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形成的。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否则不足以代表个人的个性,这种稳定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个性特征推测其成人后的人格特征。但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教育的作用和主观的要求,个性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轻微的、渐进的。如果一个人的改变是突如其来的,这可能暗示着他有某些方面的心理异常。任务一(四)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因此,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的形成受到个人生理特征的制约,但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受到社会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任何一个个体在刚出生时都不具备个性品质,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才能造就个体的个性。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学习并获取知识,接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需要、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性格,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离开了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个性。个性是先天自然素质和社会环境相互选择、相互渗透的积淀物,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三、个性的心理结构任务一(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最基本动力,是个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对象的取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其中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的心理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意识倾向。个性倾向性体现了一个人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故又称个性倾向。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任务一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一个人态度、行为的积极性和选择性,对个性的变化和发展起推动与定向的作用,是整个个性结构的核心。其中需要是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居于主导地位,并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是兴趣;在青少年时期,理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到了青年晚期和成年期时,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动,成为主导的心理倾向。任务一(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较早形成,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构成个性中较稳定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的每种特性都和其他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有规律的联系,能力、气质、个性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一个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经历。当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一个人具有独特特点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务一(三)自我意识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个性中的调节结构,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小学儿童的需要任务二任务二一、需要概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首先,需要所反映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不平衡和心理的不平衡,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被称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就会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就又会产生。其次,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任务二最后,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与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为了满足需要,要朝一定的方向去追求一定的对象,有时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越强烈、越迫切,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利;另一方面,需要也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已有需要的满足,人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从而促使人的活动不断向更高、更大的目标前进。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使人的活动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在个性倾向性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并常以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任务二二、需要的种类按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类需要。生理性需要是由有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存在和促进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常常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是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人类特有的高级需要。01任务二按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学习文化用具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的需要,又包括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将不断发展起来。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包括对艺术和美的享受和需要、探求真理的需要、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需要的满足要建立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02任务二三、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小学儿童对游戏和运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小学儿童处在身体生长时期,肌肉和骨骼都在日益增长,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接近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进入第二次加速期,活动对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对学习任务的重视和完成等日常行为中。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儿童一入学,便在社会的要求下,产生掌握读、写、算、画、唱等技能和获取新知识的主导需要。任务二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儿童入学之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小学儿童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婴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促进同伴关系的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整个小学阶段,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日益强烈。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既能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也有助于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交往需要的满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激励的作用。任务二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乃至今后的工作成就,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能力,而且依赖于他们的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小学儿童在入学的前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从二年级开始,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切实的认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呈下降趋势;第二,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第三,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低年级倾向于选择低难度的任务,高年级倾向于选择中等或高难度的任务;第四,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好成绩。任务二四、小学儿童需要的培养1.了解小学儿童现有的需要了解小学儿童现有的需要,是培养小学儿童需要的前提。小学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通过观察、谈话、调查、分析书面材料等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了解集体和每个儿童的需要,并注重优势需要,以保证培养工作的有的放矢,获得实效。2.承认并正确评价小学儿童的需要小学儿童有什么样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它、接受它,才能正确评价它,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不可主观、片面。任务二3.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小学儿童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儿童需要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需要一旦产生,小学儿童就会力求获得满足。对于小学儿童合理的需要,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以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这样既有利于小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对于小学儿童的不合理需要,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遏制,采取的措施要果断,态度要坚决,分析要中肯,提高儿童对不合理需要的认识,养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决心和习惯,保证小学儿童的正常发展。任务二4.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之人。小学儿童的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因此,教师除了要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之外,还应根据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给儿童以正确的教育,不断培养儿童新的需要,引导他们的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任务三一、动机概述任务三(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心理倾向。它是一个人发动、维持或抑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研究人的行为举止时,必须揭示行为举止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某种行为举止对某人来说是偶然的还是合乎规律的,才能预见某种行为举止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才能防止不良个性品质的产生,才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动机这一概念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性,一个人由于需要产生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对他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表现为行为的发生和加强;二是选择性,一个人的行为被推动以后,其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相应地忽视了其他方面,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三是坚持性,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个体必须将其行为维持一段时间,从而表现为坚持追求的愿望和态度。任务三(二)动机的种类根据引起动机的需要的起源或性质分类生物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也称内驱力,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理学需要为基础,是先天具有的、比较低级的动机,也称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01任务三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类有意识的动机:有意识的动机是指行为者能觉察到的、并对其内容明确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02任务三根据动机是来自个体本身或外部分类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界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有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03任务三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分类主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动机辅助性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04任务三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分类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用时间短的动机,它与近期目标相联系。远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是指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它与长远目标相联系。05二、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任务三(一)学习目的由近景向远景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父母、老师的期望。刚入学时,新的学习活动使儿童感到新奇,并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儿童为了参加学习活动而学习,不了解也不重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这时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向近景的,即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发展,儿童开始意识到成绩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开始认识到成为优等生的社会意义。这时,一种指向远景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出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还没有显露出社会责任的动机;在三年级,15%的儿童有了这种动机;到了四年级,有这种动机的儿童占31%;而到了五年级,有这种动机的儿童占48%~50%。这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目标是由近景向远景逐步发展的。任务三(二)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学习兴趣可以鼓舞和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小学儿童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其主要趋势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直接兴趣是由某些带有感染力的事物或活动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某些事物发展的结果所具有的意义所引起的。因此,直接兴趣指向学习形式本身,而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的结果。任务三(三)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成就动机常常受制于附属内驱力,把长者的命令和愿望作为自己行为的动力,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很少对失败的因素和成功的因素进行权衡,对他们的学习起最大作用的是一种外在的成就动机。父母、教师或同伴的指责、赏识、无视或否定,无论以语言的形式,还是以动作、表情的形式,都会成为儿童追求自我提高的动力,促使儿童为获得社会的赞许或认可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分化、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他们的成就动机开始由外部转向内部,开始客观地根据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来追求相应的目标。他们的成就愿望既考虑到获得成功动机的一面,又考虑到避免失败的动机一面,换句话说,小学儿童开始能进行自我评估了。三、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任务三1.对小学儿童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成就动机训练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意识化。通过与小学儿童谈话、讨论,使他们意识到成就动机的重要性,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2)体验化。通过游戏或其他活动,使小学儿童体验到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情感上的联系,尤其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3)概念化。在体验的基础上小学儿童理解和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风险”等。任务三(4)练习。多次重复不断加深小学儿童的体验和理解。(5)迁移。小学儿童将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6)内化。成就动机已成为小学儿童自身的需要,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很多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是有效的。成就动机训练提高了小学儿童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更关心学业成就,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成就动机训练对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绩较差的小学儿童效果更为明显。任务三2.让小学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成败经验是影响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小学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培养小学儿童的成就动机,教师应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小学儿童,这样可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针对小学儿童的实际水平,提供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要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当的榜样,使小学儿童获得成功的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任务三3.培养小学儿童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观念密切相关。个体自我观念不正确,必然导致自我效能感发生偏差,因此,要培养小学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小学儿童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入手。正确的自我观念的标志是具有自尊心。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自尊心是自我评价之后自我接纳时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接纳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客观而积极。古柏史密斯认为,自尊心的满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任务三(1)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小学儿童的重要感主要来自父母的关爱、老师和同学的认同。(2)成就感。指个人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小学儿童在学业上的成就感是形成正确自我观念的关键。(3)有力感。指个人觉得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小学儿童能够应付学习任务的压力,独立完成作业,就会产生有力感。有力感是使人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培养小学儿童的这三感,以促进小学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四、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任务三1.满足小学儿童的缺失性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学说,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基础需要和成长需要两大类。学习需要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所以,要激发小学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就必须满足小学儿童的基础需要。教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是否吃饱、睡好,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任务三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求知欲是推动小学儿童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内心需要,能使小学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儿童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小学儿童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小学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任务三3.正确运用表扬与鼓励一般来说,表扬和鼓励比指责和批评更易激起小学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前者会使小学儿童产生成功感,后者则会挫伤小学儿童的自尊心。教师在运用表扬与鼓励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不能滥用。(2)多用表扬、少用批评。(3)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小学儿童时应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三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竞争是激发小学儿童学习积极性和求胜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争中,小学儿童的好胜心和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但竞争也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争有损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只有适当地开展竞争,才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大多数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5.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学习动机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科目的学习之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原有的某一方面的强烈动机,把它与当前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使小学儿童认识到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把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上来。任务三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经验证明,小学儿童了解学习结果,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求知欲得到满足,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促使小学儿童努力学习。7.重视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活动中,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水平再高,如果不懂学习方法,就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是激发和维持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教给小学儿童一些常见的、有用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实践指导,使小学儿童学会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小学儿童的兴趣任务四一、兴趣概述任务三(一)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从个体本身的体验来说,兴趣表现在认识过程的良好的情调方面,表现在愿意更深入地、更多地认识对个体有意义的事物方面。满足认识需要有助于补充知识的缺乏或空白,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对个体有意义的事物。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起很大作用,它使人积极地寻找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在满足对一个人具有稳定意义的事物的兴趣之后,通常不会使兴趣消失,而是会使兴趣丰富和深化,从而产生与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相适应的兴趣。任务三(二)兴趣的种类按兴趣的目的性划分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的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新奇的东西、与需要直接相符合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不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事物或活动的结果使人们感到有重要意义而引起的。01任务三按兴趣的广度划分广博的兴趣:有广博的兴趣才可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以及作家都具有很渊博的知识,这与他们兴趣的广博是分不开的。狭窄的兴趣:兴趣狭窄的人,不但影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其生活内容的丰富。02任务三按兴趣的稳定性程度划分稳定兴趣:具有稳定兴趣的人可以长期地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稳定的兴趣可以最充分显示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人对他的工作非常热爱,不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甚至以克服困难为趣,且越克服困难,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兴趣。暂时兴趣:兴趣不稳定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很有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是有时限的,只是浅尝辄止。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不刻苦,遇到困难时不是勇于面对,设法克服,而是回避躲闪,害怕困难。03二、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任务三(一)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想去接触、认识和掌握它们。小学儿童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小学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小学儿童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而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小学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不但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所认识,而且还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小学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事物本身的新异引起的,而是由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的,这样,间接兴趣便得到了发展。任务三(二)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小学儿童入学后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的学习兴趣扩大到课外的学习兴趣,从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对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玩具的兴趣扩大到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等。虽然小学儿童的兴趣范围扩大了,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指导小学儿童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三)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到了中高年级,小学生兴趣的稳定性稍微好一些,保持的时间也稍微长一些。一般情况下,小学儿童对感兴趣的事物只是凭着事物的新鲜感,当新鲜感小时,小学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就会逐渐减少甚至消失。所以,教师要指导小学儿童研究新事物中更深层的东西,探讨出更多的自己不认识的东西,从而使小学儿童的兴趣稳定发展。任务三(四)由消极兴趣向积极兴趣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受认识能力和动作能力的限制,对事物或活动较少采取主动、积极的行为,即使是有趣的事物或活动,儿童也只是对其个别事实、孤立的现象感兴趣,难以探究现象之间的因果关系,表现为以消极兴趣为主。到了中年级之后,儿童的兴趣不断增强,表现出积极兴趣。儿童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大量的“为什么”,表现出浓厚的探究事物之间因果关系的兴趣,并能对感兴趣的事物进行实际的操作、制作,甚至有所发明和创造。三、小学儿童兴趣的培养任务三(一)通过活动培养学生兴趣兴趣是动态的、发展的、激发人的活动,因此,小学儿童的兴趣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得到发展,也只有在活动中才能发挥它对认识和活动的推动作用。成功的经验是发展小学儿童兴趣的重要途径,教师应该在活动中让小学儿童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所以,教师要为小学儿童创造多种活动的机会,让他们在活动中形成和发展兴趣。教师在教学中应调动一切积极手段,让小学儿童在课堂中充分的参与活动,让他们主动学习。最大限度地利用小学儿童对学习的直接兴趣,是提高低年级儿童学习积极性和学习效果的有效措施,也是将他们的直接兴趣逐步转化为间接兴趣的必要途径。如果教师在课堂上限制甚至禁止儿童的活动,那么儿童很快就会对学习感到厌倦,从而使学习的积极性降低。对中、高年级儿童,同样也要注意组织生动的活动,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任务三(二)激发和保护儿童的有益兴趣在兴趣的发展过程中,有些兴趣能促使小学儿童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