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小学儿童心理学
项目十小学儿童的个性和个性倾向性目录1个性2小学儿童的需要3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4小学儿童的兴趣学习目标知识目标:理解个性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的概念。技能目标:掌握培养小学儿童需要、兴趣和动机的方法,能运用小学儿童学习动机发展的特点,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素养目标:树立以个性发展为核心的发展理念,在教育实践中做到因材施教。个性任务一一、个性概述任务一心理学上所指的个性是指一个人独特的、稳定的、本质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又称人格。在心理学中,人格与个性是同义的。由于每个人先天素质不同、生活环境不同、所受教育不同、所从事的实践活动不同,因此就会在所进行的心理活动中表现出种种显著不同的个人倾向和特点。这种个体身上经常地、稳定地表现出来的各种心理过程的特点,叫作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个性结构中比较稳定的成分,它表明一个人的典型心理活动和行为,包括能力、气质、性格三个部分,这三个部分互相联系而又各具特点。个性心理特征是受个性心理倾向制约的。个性包括个性心理倾向和个性心理特征两个方面,两者彼此联系、错综复杂地交织在一个人身上,构成人与人之间千差万别的个性。二、个性的基本特征任务一(一)整体性个性的整体性是指构成个性的各种心理成分和特质,它们并不是孤立的存在于一个现实的个人身上,而是密切联系构成一个完整的功能系统。正常人的行动并不是某一特定成分运作的结果,而是各个成分密切联系、协调一致所进行的活动。个性的整体性在于个性的内在同一性。人总是能够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能及时调整个性各要素之间的矛盾或冲突,因此,人的内心世界、动机和行动之间是和谐一致的。只有从整体出发才能认识个别,个别的心理特征只有在个性整体中,在和其他特征的联系中才有明确的意义。任务一(二)独特性和共同性个性最突出的一个方面就是它的独特性。个性的独特性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和行为是各不相同的,是人的心理倾向、个性心理特点和心理过程的独特结合,包含人的认知过程、情感和意志特点、兴趣、需要、动机、信念、世界观的特点和能力、性格、气质等的结合。这种多方面多种方式的结合,预示着一个人不可能与另一个人具有完全相同的特点。由于个性组合结构的多样性,使每个人的个性都有其自己的特点。但是,个性的独特性并不等于说人与人之间毫无相同之处,个性所指的人的整体心理面貌,也包含了人类共同的心理特点、民族共同的心理特点以及某个团体共同的心理特点。人们在进行知、情、意活动,总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同一民族、同一群体、同一阶级由于有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决定着他们有共同的典型个性特征。个性是独特性和共同性的统一,共同性寓于独特性之中,而每一个具体的人的独特性又是一般人的共性的具体表现。任务一(三)稳定性和可变性任何一种个性心理特征和个性心理倾向都不是在某一短时期内形成的,它是一个人出生后,在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影响下以及在个人的实践活动中逐渐塑造形成的。个体经常表现出来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点才能体现出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否则不足以代表个人的个性,这种稳定的统一可以看作是个性的相对稳定性。由于个性具有稳定性,因此我们可以从一个人儿童时期的个性特征推测其成人后的人格特征。但个性的稳定性是相对的,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年龄的增长、环境的改变、教育的作用和主观的要求,个性也会产生或多或少的改变,这种改变是轻微的、渐进的。如果一个人的改变是突如其来的,这可能暗示着他有某些方面的心理异常。任务一(四)自然性和社会性人的个性是在先天的自然素质的基础上,通过后天的学习、教育与环境的作用逐渐形成起来的,因此,个性具有自然性。人们与生俱来的感知器官、运动器官、神经系统和大脑在结构与机能上的一系列特点,是个性形成的物质基础与前提条件。但人的个性并非单纯自然的产物,它总是要深深地打上社会的烙印,因此,初生的婴儿作为一个自然的实体,还谈不上有个性。个性的形成受到个人生理特征的制约,但人作为一个社会实体,其个性的形成受到社会因素的决定性影响。任何一个个体在刚出生时都不具备个性品质,只有通过后天的社会生活才能造就个体的个性。个体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在环境和教育的影响下学习并获取知识,接收社会的道德规范和风俗习惯,逐渐形成自己的需要、理想、信念、价值观、世界观和性格,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离开了社会生活环境,就不可能形成人的个性。个性是先天自然素质和社会环境相互选择、相互渗透的积淀物,人的个性的本质是由人的社会关系决定的。三、个性的心理结构任务一(一)个性倾向性个性倾向性是指一个人所具有的意识倾向性和对客观事物的稳定态度。个性倾向性是人进行活动的最基本动力,是个性中最为活跃的因素,决定着人对现实的态度、对认识对象的取向和选择,主要包括需要、动机、兴趣、理想、信念、世界观等心理成分。其中世界观在个性倾向性的心理成分中居于最高层次,决定着人的总意识倾向。个性倾向性体现了一个人需要什么、追求什么、信仰什么,故又称个性倾向。它们较少受生理因素的影响,主要是在后天的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任务一个性倾向性是个性的潜在力量,是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基本动力,决定着一个人态度、行为的积极性和选择性,对个性的变化和发展起推动与定向的作用,是整个个性结构的核心。其中需要是基础,是个性积极性的源泉,对其他成分起调节支配作用。个性倾向性的各个成分是互相联系、彼此影响的,但其中总有一个成分居于主导地位,并随一个人的成熟与发展的阶段而不同。在儿童期,支配心理活动与行动的主要是兴趣;在青少年时期,理想上升到主导地位;到了青年晚期和成年期时,人生观和世界观支配着人的整个心理与行动,成为主导的心理倾向。任务一(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心理特征是一个人身上经常表现出来的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点,主要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在个体心理发展过程中,这些心理较早形成,并且不同程度地受生理因素的影响,构成个性中较稳定的成分。个性心理特征的每种特性都和其他特性有着不可分割的有规律的联系,能力、气质、个性各有特点,但又相互关联。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性是在实践活动中逐渐形成并发展起来的,反映了一个人与客观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一个人特殊的生活环境和特殊经历。当一个人的个性心理倾向成为一种稳定而概括的倾向时,就成为自己对他人、对自我、对某事的一贯态度并采取相应的行为方式,从而构成一个人具有独特特点的性格特征。因此,个性特征与个性倾向性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的。任务一(三)自我意识意识是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人所特有的心理现象。自我意识是意识的一个方面,是人对自己的意识,即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自我意识是个性中的调节结构,它包括自我感觉、自我评价、自我监督、自尊心、自我控制等。自我意识在人的社会实践中发展形成,对人的心理活动具有重要的控制作用。小学儿童的需要任务二任务二一、需要概述需要是人们在个体或社会生活中欠缺某种东西,并力求获得满足的一种心理倾向,它是机体本身或外部生活条件的要求在头脑中的反映,它同人的活动密切联系着,是人的活动的基本动力。首先,需要所反映的是有机体内部的一种不平衡状态,这种不平衡状态包括生理的不平衡和心理的不平衡,它表现为有机体对内部环境或外部生活条件的一种稳定的要求,被称为有机体活动的源泉。在需要得到满足后,这种不平衡状态就会暂时得到消除,当出现新的不平衡时,新的需要就又会产生。其次,需要是由个体对某种客观事物的要求引起的,反映了主体和客体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要求可能来自有机体的内部,也可能来自个体周围的环境。当人们感受到这些要求,并引起个体某种内在的不平衡状态时,要求就转化为某种需要。需要总是指向能满足某种需要的客观事物或事件,即追求某种客体,并从客体中得到满足。任务二最后,需要是个性倾向性的基础,与人的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一方面,需要是人进行活动的基本动力。人为了满足需要,要朝一定的方向去追求一定的对象,有时要付出巨大的意志努力,克服意想不到的困难,需要越强烈、越迫切,所引起的活动就越有利;另一方面,需要也是在人的活动中不断产生和发展的。随着已有需要的满足,人与周围现实环境的关系会发生变化,产生新的、更高的需要,从而促使人的活动不断向更高、更大的目标前进。需要推动着人去从事某种活动,在活动中需要不断地得到满足,又不断产生新的需要,使人的活动不断向前发展。需要在个性倾向性中处于重要地位,是人行为积极性的源泉,并常以动机、兴趣、信念、理想、价值观等形式表现出来。任务二二、需要的种类按需要的起源划分生理性需要:生理性需要是保存和维持有机体生命和延续种族所必需的,是人和动物共有的一类需要。生理性需要是由有机体内部某些生理的不平衡状态所引起,对有机体维持生命、延续后代有重要的意义。社会性需要:社会性需要是人们为了维持社会存在和促进社会发展而产生的需要,常常是从社会要求转化而来的,是起源于社会生活的、人类特有的高级需要。01任务二按需要的对象划分物质需要:物质需要是指对衣、食、住、行有关物品的需要,对劳动工具、学习文化用具的需要。在物质需要中,既包括生理性的需要,又包括社会性的需要。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人的物质需要将不断发展起来。精神需要:精神需要是指人对社会精神生活及其产品的需要,包括对艺术和美的享受和需要、探求真理的需要、追求文化科学知识的需要、创造发明的需要等,是人类所特有的需要。物质需要和精神需要之间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精神需要的满足要建立在物质需要的基础上。02任务二三、小学儿童需要的发展1.小学儿童活动需要的发展小学儿童的活动需要包括对游戏活动的需要和对运动活动的需要。小学儿童对游戏和运动的强烈需要,是儿童身心发展的固有特点。小学儿童处在身体生长时期,肌肉和骨骼都在日益增长,尤其是小学高年级儿童接近于青春期,身体的发育进入第二次加速期,活动对于他们的生理和心理的发展和身体健康是必不可少的。2.小学儿童认识需要的发展认识需要是小学儿童的主导需要,表现在他们对学校生活的向往、热爱和对学习任务的重视和完成等日常行为中。学生是一个特定的社会角色,具有一定的责任和要求。因此,儿童一入学,便在社会的要求下,产生掌握读、写、算、画、唱等技能和获取新知识的主导需要。任务二3.小学儿童交往需要的发展交往是一种最基本的社会需要。儿童入学之后,交往需要主要向教师和同学两个方面发展。小学儿童与教师交往需要的发展,是婴幼儿期与父母交往需要的延续。与同学之间的交往,是促进同伴关系的内因,也是保证儿童个性形成的重要条件。整个小学阶段,与同学之间的交往需要日益强烈。满足儿童的交往需要既能使儿童在社会生活中产生安全感、归属感,体验到他人和集体的爱,也有助于儿童通过他人的评价正确认识自己、评价自己,交往需要的满足对儿童的智力发展和学习成绩的提高具有激励的作用。任务二4.小学儿童成就需要的发展成就需要是交往需要与自我实现需要相结合产生的一种需要,是一种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尽好尽快地解决某一难题的需要。儿童在学校的学习成绩乃至今后的工作成就,不仅依赖于他们的能力,而且依赖于他们的成就需要。小学儿童的成就需要主要表现在学业成就范围内,研究表明,小学儿童入学的最初几年对于成就需要的发展尤为重要。小学儿童在入学的前几年,成就需要的发展表现为以下四点:第一,儿童的期望变得更加现实,从二年级开始,儿童对自己的能力有了较为切实的认识,整个小学阶段,儿童对自己能力的知觉呈下降趋势;第二,儿童越来越多地使用社会比较来评价自己的成绩;第三,儿童的抱负水平有所提高,低年级倾向于选择低难度的任务,高年级倾向于选择中等或高难度的任务;第四,儿童对学业失败的焦虑增长。一般来说,中等程度的焦虑有助于促进儿童取得好成绩。任务二四、小学儿童需要的培养1.了解小学儿童现有的需要了解小学儿童现有的需要,是培养小学儿童需要的前提。小学儿童的需要是多种多样的,教师应通过观察、谈话、调查、分析书面材料等方法,直接或间接地了解集体和每个儿童的需要,并注重优势需要,以保证培养工作的有的放矢,获得实效。2.承认并正确评价小学儿童的需要小学儿童有什么样的需要是客观存在的,我们只有承认它、接受它,才能正确评价它,才能加以正确的引导。评价时要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年龄特点、个性差异,不可主观、片面。任务二3.满足小学儿童的合理需要,抑制其不合理的需要小学儿童的需要既有普遍性,也有特殊性。教师应该高度重视小学儿童需要的特点,满足他们的活动需要、认知需要、交往需要和成就需要。需要一旦产生,小学儿童就会力求获得满足。对于小学儿童合理的需要,教师应尽量创造条件,以满足他们合理的需要,缓解他们紧张的心理压力,这样既有利于小学儿童身心的健康发展,也有利于教育功能的发挥和教育目的的达成。对于小学儿童的不合理需要,要通过说服教育的方式加以遏制,采取的措施要果断,态度要坚决,分析要中肯,提高儿童对不合理需要的认识,养成纠正不适当行为的决心和习惯,保证小学儿童的正常发展。任务二4.引导和培养小学儿童新的更高层次的需要我们的教育目的是要把受教育者培养成具有独立个性的社会之人。小学儿童的各类需要层次的强度趋向是在不断发展的,其总的趋势是由低向高发展。因此,教师除了要满足儿童的合理需要之外,还应根据儿童需要发展的特点,创造良好的客观环境,同时给儿童以正确的教育,不断培养儿童新的需要,引导他们的需要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他们的身心发展朝着教育目标和社会要求的方向不断前进。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任务三一、动机概述任务三(一)动机的概念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部动力或内在心理倾向。它是一个人发动、维持或抑制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在研究人的行为举止时,必须揭示行为举止的动机。只有这样才能判断某种行为举止对某人来说是偶然的还是合乎规律的,才能预见某种行为举止重复出现的可能性,才能防止不良个性品质的产生,才能促进良好个性品质的发展。动机这一概念具有三层含义:一是活动性,一个人由于需要产生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的出现对他的行为具有推动作用,表现为行为的发生和加强;二是选择性,一个人的行为被推动以后,其活动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相应地忽视了其他方面,从而表现出明显的选择性;三是坚持性,为了达到某一目标,个体必须将其行为维持一段时间,从而表现为坚持追求的愿望和态度。任务三(二)动机的种类根据引起动机的需要的起源或性质分类生物性动机:生物性动机也称内驱力,以有机体自身的生理学需要为基础,是先天具有的、比较低级的动机,也称生理性动机或原发性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01任务三根据动机的意识水平分类有意识的动机:有意识的动机是指行为者能觉察到的、并对其内容明确的动机社会性动机:社会性动机起源于社会性需要,以人的社会需要为基础,是后天习得的、比较高级的动机,也称心理性动机或继发性动机。02任务三根据动机是来自个体本身或外部分类外部动机:外部动机是指个体在外界要求与外力的作用下产生的行为动机内部动机:内部动机是由有个体内在的需要引起的动机03任务三根据动机对行为作用的大小和地位分类主导性动机:主导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处于支配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的动机辅助性动机:辅助性动机是指在一段时期或一种活动中处于从属地位、只起辅助作用的动机。04任务三根据动机引起的行为和目标之间的远近关系分类近景性动机:近景性动机是指与具体活动本身相联系,影响范围小、持续作用时间短的动机,它与近期目标相联系。远景性动机:远景性动机是指与活动的社会意义相联系,影响范围大、持续作用时间长的动机,它与长远目标相联系。05二、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发展任务三(一)学习目的由近景向远景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来自父母、老师的期望。刚入学时,新的学习活动使儿童感到新奇,并对儿童产生很大的吸引,儿童为了参加学习活动而学习,不了解也不重视为什么要学习、学习的结果怎样。这时儿童的学习动机主要是指向近景的,即直接与学习活动本身相联系的动机。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理解力的发展,儿童开始意识到成绩与个人成长之间的关系,开始认识到成为优等生的社会意义。这时,一种指向远景的,与社会意义相联系的动机出现了。心理学的研究发现,一、二年级的儿童还没有显露出社会责任的动机;在三年级,15%的儿童有了这种动机;到了四年级,有这种动机的儿童占31%;而到了五年级,有这种动机的儿童占48%~50%。这表明小学儿童的学习目标是由近景向远景逐步发展的。任务三(二)学习兴趣由直接向间接发展学习兴趣可以鼓舞和巩固儿童的学习动机,激发儿童学习的积极性。随着小学儿童知识经验的不断增长,学习兴趣也在不断地发展和变化,其主要趋势是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发展。直接兴趣是由某些带有感染力的事物或活动直接引起的;间接兴趣是由某些事物发展的结果所具有的意义所引起的。因此,直接兴趣指向学习形式本身,而间接兴趣指向学习过程的结果。任务三(三)成就动机由外部向内部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成就动机常常受制于附属内驱力,把长者的命令和愿望作为自己行为的动力,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很少对失败的因素和成功的因素进行权衡,对他们的学习起最大作用的是一种外在的成就动机。父母、教师或同伴的指责、赏识、无视或否定,无论以语言的形式,还是以动作、表情的形式,都会成为儿童追求自我提高的动力,促使儿童为获得社会的赞许或认可而专心致志地学习。随着儿童年龄的增长、知识水平的分化、自我意识的逐步形成,他们的成就动机开始由外部转向内部,开始客观地根据自己的成就和能力来追求相应的目标。他们的成就愿望既考虑到获得成功动机的一面,又考虑到避免失败的动机一面,换句话说,小学儿童开始能进行自我评估了。三、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培养任务三1.对小学儿童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成就动机是在一定的社会、教育条件下形成的,通过一定的训练程序能够得到培养和提高。成就动机训练分为以下六个阶段:(1)意识化。通过与小学儿童谈话、讨论,使他们意识到成就动机的重要性,注意到与成就动机有关的行为。(2)体验化。通过游戏或其他活动,使小学儿童体验到选择目标与成败的关系、成败与情感上的联系,尤其是体验为了取得成功所必须掌握的行为策略。(3)概念化。在体验的基础上小学儿童理解和成就动机有关的概念,如“成功”“失败”“目标”“风险”等。任务三(4)练习。多次重复不断加深小学儿童的体验和理解。(5)迁移。小学儿童将学到的行为策略应用到学习场合。(6)内化。成就动机已成为小学儿童自身的需要,他们能够自如地运用所学到的行为策略。很多研究表明,对小学儿童进行成就动机训练是有效的。成就动机训练提高了小学儿童的学习成绩,使他们更关心学业成就,并能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去选择所追求的目标。成就动机训练对成就动机水平较低、成绩较差的小学儿童效果更为明显。任务三2.让小学儿童体验成功的喜悦成败经验是影响成就动机水平的重要因素,成功的经验会提高小学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因此,要培养小学儿童的成就动机,教师应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尤其是学习困难的小学儿童,这样可以使他们树立学习的信心。教师应针对小学儿童的实际水平,提供难度适宜的学习任务和成就标准,在他们遇到困难时及时给予鼓励和帮助。教师要为小学儿童提供适当的榜样,使小学儿童获得成功的替代性经验,这是学习者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获得的间接经验。任务三3.培养小学儿童形成正确积极的自我概念自我效能感是一种主观判断,它与个体的自我观念密切相关。个体自我观念不正确,必然导致自我效能感发生偏差,因此,要培养小学儿童的自我效能感,应从培养小学儿童正确积极的自我观念入手。正确的自我观念的标志是具有自尊心。人本主义学家罗杰斯认为,自尊心是自我评价之后自我接纳时的自我价值感,自我接纳指个人对自己的评价客观而积极。古柏史密斯认为,自尊心的满足必须满足以下三个条件:任务三(1)重要感。指个人觉得他的存在是重要和有意义的,小学儿童的重要感主要来自父母的关爱、老师和同学的认同。(2)成就感。指个人在具有挑战性的工作中表现出成就,达到预期目标时所产生的满足感。小学儿童在学业上的成就感是形成正确自我观念的关键。(3)有力感。指个人觉得自己有处理事务与适应困境的能力。小学儿童能够应付学习任务的压力,独立完成作业,就会产生有力感。有力感是使人敢于面对困难、接受挑战的重要心理特征,也是克服困难、获得成功的重要因素教师应创设各种条件,积极培养小学儿童的这三感,以促进小学儿童自尊心的形成。四、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激发任务三1.满足小学儿童的缺失性需要按照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论学说,人的需要可以分为基础需要和成长需要两大类。学习需要属于个体的成长需要,它必须在基本需要获得满足之后才能产生。所以,要激发小学儿童的内在学习动机,就必须满足小学儿童的基础需要。教师应当关心和爱护儿童,了解儿童的需要是否得到满足,如是否吃饱、睡好,是否得到父母的爱、同学的友谊和集体的温暖等等,采取各种方式尽量满足他们的合理需要,促进求知需要的产生。任务三2.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求知欲是推动小学儿童自己去探求知识并带有情感色彩的一种内心需要,能使小学儿童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并产生进一步学习的兴趣。教学实践证明,创设问题情境是激发小学儿童认识兴趣和求知欲的有效方法。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教学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小学儿童既感到熟悉,又不能单纯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从而激起小学儿童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欲。任务三3.正确运用表扬与鼓励一般来说,表扬和鼓励比指责和批评更易激起小学儿童学习的积极性,前者会使小学儿童产生成功感,后者则会挫伤小学儿童的自尊心。教师在运用表扬与鼓励时,应注意以下三点:(1)不能滥用。(2)多用表扬、少用批评。(3)有针对性地进行表扬和批评。教师在表扬和批评小学儿童时应充分考虑小学儿童的个别差异,做到有的放矢,方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任务三4.适当运用竞争手段竞争是激发小学儿童学习积极性和求胜心的一种有效手段。在竞争中,小学儿童的好胜心和成就动机会更加强烈,学习兴趣和克服困难的毅力会大大增强,但竞争也有消极作用,过多的竞争有损小学儿童的身心健康。只有适当地开展竞争,才有利于培养和激发大多数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5.促进学习动机的迁移学习动机迁移,是指把其他活动动机转移到学习上来,或把对这一科目的学习动机转移到另一科目的学习之中,有经验的教师常常运用这个原理激发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教师要善于发现小学儿童原有的某一方面的强烈动机,把它与当前的学习活动联系起来,使小学儿童认识到通过当前的学习活动能达到自己的目标,把其他方面的积极性迁移到学习上来。任务三6.给予及时正确的反馈小学儿童在学习过程中如果能及时得到教师的反馈,就能从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从而提高学习热情,增加努力程度。经验证明,小学儿童了解学习结果,看到了自己的进步,求知欲得到满足,又看到了自己的不足,可以强化正确的学习动机,克服不正确的学习动机,从而进一步促使小学儿童努力学习。7.重视学法指导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说明了方法的重要性。在学习活动中,小学儿童的学习动机水平再高,如果不懂学习方法,就无法收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久而久之,必然导致学习积极性下降。因此,重视学法指导,教会小学儿童如何学习,是激发和维持小学儿童学习动机的有效方法。教师应在教学活动中,有意识地教给小学儿童一些常见的、有用的学习方法,并加以实践指导,使小学儿童学会学习,获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小学儿童的兴趣任务四一、兴趣概述任务三(一)兴趣的概念兴趣是个体积极探究某种事物的认识倾向,是人的认识需要的情绪表现。从个体本身的体验来说,兴趣表现在认识过程的良好的情调方面,表现在愿意更深入地、更多地认识对个体有意义的事物方面。满足认识需要有助于补充知识的缺乏或空白,使人更好地认识和理解对个体有意义的事物。兴趣在活动过程中起很大作用,它使人积极地寻找满足认识需要的途径和方法。一般来说,在满足对一个人具有稳定意义的事物的兴趣之后,通常不会使兴趣消失,而是会使兴趣丰富和深化,从而产生与更高水平的认识活动相适应的兴趣。任务三(二)兴趣的种类按兴趣的目的性划分直接兴趣:直接兴趣是由于有意义的事物本身在情绪上引人入胜而引起的,新奇的东西、与需要直接相符合的事物都容易引起人的直接兴趣。间接兴趣:间接兴趣不是由于事物或活动本身引起的,而是由于事物或活动的结果使人们感到有重要意义而引起的。01任务三按兴趣的广度划分广博的兴趣:有广博的兴趣才可能获得渊博的知识,许多思想家、科学家以及作家都具有很渊博的知识,这与他们兴趣的广博是分不开的。狭窄的兴趣:兴趣狭窄的人,不但影响其人格的全面发展,也影响其生活内容的丰富。02任务三按兴趣的稳定性程度划分稳定兴趣:具有稳定兴趣的人可以长期地对他们所从事的工作或研究的问题保持浓厚的兴趣。稳定的兴趣可以最充分显示出一个人的个性特征,这样的人对他的工作非常热爱,不论在工作中遇到什么困难都能克服,甚至以克服困难为趣,且越克服困难,能力越强,从而越有兴趣。暂时兴趣:兴趣不稳定的人表面上看起来对某种事物或问题很有兴趣,但是他们的兴趣是有时限的,只是浅尝辄止。这样的人在工作上不刻苦,遇到困难时不是勇于面对,设法克服,而是回避躲闪,害怕困难。03二、小学儿童兴趣的发展任务三(一)由直接兴趣向间接兴趣转化小学儿童的好奇心强,对于许多事物都感到新鲜、有趣,从而想去接触、认识和掌握它们。小学儿童的兴趣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小学低年级,由于知识的贫乏,小学儿童活动的目的性较差,他们的兴趣往往容易被当前具体生动的形象吸引和诱惑,总是从对事物本身的喜爱出发来认识事物。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不完全是由于对学习活动的意义和结果的认识而产生的,而是对学习过程本身产生的兴趣。到了中高年级,随着小学儿童认识水平的提高,他们不但对活动的目的性有所认识,而且还能主动去关心它。这时,小学儿童对事物的兴趣就不完全是由事物本身的新异引起的,而是由他们的某些目的、需要所激起的,这样,间接兴趣便得到了发展。任务三(二)兴趣广度逐步扩大,但缺乏中心兴趣小学儿童入学后受到教育教学的影响,学习活动的兴趣范围逐步扩大,从课内的学习兴趣扩大到课外的学习兴趣,从对童话故事的兴趣扩大到对文艺作品的兴趣,从对玩具的兴趣扩大到对科技活动的兴趣等。虽然小学儿童的兴趣范围扩大了,但还未形成中心兴趣。教师应注意培养他们的中心兴趣,指导小学儿童围绕中心兴趣扩大兴趣范围,增长知识,开阔眼界。(三)逐渐由不稳定向稳定发展小学低年级儿童的兴趣还不够稳定,既可以很快地产生,也可以很快地消失。到了中高年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学校消防安全管理制度
- 合同审计报告范例
- 暑假班小学数学培训
- 《过去分词作状语》课件
- 2024年度航空物流服务合作协议2篇
- 2024版农业科技研发与种植推广合同
- 年度信息技术支持服务合同(04版)
- 2024年度广州市二手房买卖合同:学位、地铁沿线等优势3篇
- 2024年销售经理工作计划范例(2篇)
- 折线统计图课件
- 无机非金属材料工程专业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书
- 医院病历门诊病历处方笺
- 剪映:手机短视频制作-配套课件
- 财务审计投标方案
- 梅城小学一日常规检查表-第-周
- 股骨骨折护理疑难病例讨论
- 生理学课件:第十章 感觉器官
- 《配送中心运营管理实务》 教案 第15课 送货作业管理
- ISO软件开发全套文档质量手册
-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PPT2023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件
- 钨极氩弧焊焊接工艺参数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