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1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2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3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4页
河南省九师联盟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质量检测地理试题 含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三地理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地球上的水、水的运动、植被与土壤、自然环境的整体性与差异性、自然灾害、滚动前面内容(约30%)。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雪岭云杉是天山林海中特有的高大针叶树种,苍劲挺拔、四季青翠,75%生长在天山偏北坡,在4000多万年前由青藏高原迁徙而来。桦树、杨树等落叶阔叶树是天山当地的先锋树种,成林后逐渐被雪岭云杉取代,演变成雪岭云杉林。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雪岭云杉林分布环境的水热特点是()A.冷湿 B.冷干 C.暖湿 D.暖干2.雪岭云杉不能成为当地的先锋树种,推测可能是因为其幼苗不耐()A.大风 B.贫瘠 C.强光 D.盐碱3.天山当地落叶阔叶树成林后逐渐演替成雪岭云杉林,说明雪岭云杉比桦树、杨树等落叶阔叶树种()A.生长快 B.高度高 C.叶片多 D.树干粗【答案】1.A2.C3.B【解析】【1题详解】天山北坡降水比南坡多、光照少、气温低、蒸发弱,土壤湿度大,雪岭云杉75%生长在偏北坡,且由青藏高原迁徙而来,说明其适宜生长在冷湿环境中,A正确,BCD错误。故选A。【2题详解】桦树、杨树等落叶阔叶喜光树种作为当地的先锋树种,成林后被雪岭云杉取代,说明原生环境不适宜雪岭云杉幼苗生长。先锋树种成林前后光照、风力差异明显,乔木幼苗矮小,受大风影响较小,而先锋树种成林后林下光照较弱,故推测是雪岭云杉幼苗怕强光照射,只能在先锋树种成林后的荫蔽环境中发芽生长,C正确,A错误;山坡上排水条件好,原生土壤不会存在盐碱化问题,D错误;林下土壤一般肥力不高,B错误。故选C。【3题详解】落叶阔叶树成林后逐渐演替成雪岭云杉林,说明雪岭云杉成为当地的优势树种,竞争力强,影响了先锋植物的生长环境,雪岭云杉为喜阴树种,在山地阴坡生存竞争力更强,生长过程中高度逐渐超过喜光的阔叶林,使喜光的阔叶树得不到足够的阳光,逐渐萎缩,森林发生演替,B正确;无法判断两者生长速度的差异,A错误;云杉为针叶林,叶片较落叶阔叶林少,C错误;落叶阔叶树成林在先,雪岭云杉树干不会比阔叶树种更粗壮,D错误。故选B。【点睛】雪岭云杉是天山林海中特有一个树种。在巍巍天山深处,它苍劲挺拔、四季青翠、攀坡漫生、绵延不绝,犹如一道沿山而筑的绿色长城。风吹林海,松涛声声,绿波起伏,其势如潮。雪岭云杉,常绿乔木,叶呈针形,略弯曲;果球为长椭圆形,褐色。天山的雪岭云杉,据说是在4000多万年前,由青藏高原迁徙而来,演变成大西北独有而又最为壮观的林木。下图示意我国某地区甲、乙、丙、丁、戊5种土地利用类型分布,其中乙土地利用类型分布会随着环境变化而变化。据此完成下面小题。4.甲、丙、丁、戊示意的土地利用类型是()A.甲—林地 B.丙—草地 C.丁—耕地 D.戊—荒漠5.与丙土地利用类型相比,丁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A.淋溶层更薄 B.含水量更高C.剖面构造更复杂 D.腐殖质层更薄6.最可能改变乙地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环境变化是()A.地壳运动 B.太阳活动 C.气候变化 D.生物入侵【答案】4.D5.A6.C【解析】【4题详解】根据经纬度位置判断,该地为我国东北及华北北部。丙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大兴安岭北部、小兴安岭、长白山地,故应为林地;甲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和东北平原中部,地形平坦,土壤肥沃,适合发展种植业,故应为耕地;戊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内蒙古西部,远离海洋,降水较少,故应是荒漠;丁土地利用类型主要分布在林地和荒漠之间,应为草地。综上可知,D正确,ABC错误,故选D。【5题详解】由上题可知,丙土地利用类型为林地,而丁土地利用类型为草地。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草地降水量较林地少,结合土壤相关知识,降水越多,淋溶作用越强,淋溶层越厚,故草地土壤淋溶层比林地更薄、含水量更低,A正确,B错误;林地水热条件更好,土壤发育程度更高,因此林地土壤剖面构造更复杂,C错误;草地因植被根系易死亡,植被补充土壤有机质较多,且气候较干旱,微生物分解作用较弱,故草地腐殖质层比林地更厚,D错误。故选A。【6题详解】图示地区降水自东南向西北递减,乙地位于耕地与草原之间,降水量仅能满足种植业发展的最低需求。如果降水增加,种植业将向西北扩张,乙土地利用类型向西北移动,如果降水减少,种植业将向东南退缩,乙土地利用类型向东南方向移动,故最可能改变乙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的环境变化是气候变化,C正确;地壳运动、太阳活动、生物入侵对乙地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影响较小,ABD错误;故选C。【点睛】土壤的主要形成因素包括成土母质、生物、气候、地貌、时间等。成土母质——岩石的风化产物,是土壤发育的物质基础,称为成土母质。成土母质决定了土壤矿物质的成分和养分状况,影响土壤的质地。生物——生物是影响土壤发育的最基本也是最活跃的因素,没有生物的作用,就不可能形成土壤。生物残体为土壤提供有机质。有机质在微生物作用下转化为腐殖质。气候——岩石风化的强度和速度与温度、降水量呈正相关,因此,湿热地区的土壤形成速度比干冷地区快得多。与干冷地区相比,湿热地区土壤化学风化作用和淋溶作用强,土壤黏粒比重高。地貌对土壤发育的影响是多方面的。例如,由于水热条件的不同,山顶与山麓、阳坡与阴坡、迎风坡与背风坡的土壤发育不同。古济水发源于济源市王屋山,以地下河向东潜流七十余里,行至黄河再次潜行,在地下穿越黄河后,在黄河南岸荥阳浮出地面入古荥泽。之后向东流经原阳时,又再次潜行,至定陶和汶水汇合,后来逐渐改叫清河。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堤后,由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入海,古济水彻底消失。下图示意古济水与现代黄河下游河道位置关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影响古济水三次潜行的主要自然因素是()A.地质构造 B.地形起伏 C.气候变化 D.湖泊分布8.在古代,济水比黄河下游()A.流量大 B.流量变化小 C.泥沙含量少 D.河床高9.古济水最终彻底消失的主要原因是()A.上游引水 B.下游淤积 C.海水上涨 D.黄河改道【答案】7.A8.C9.D【解析】【7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济水三次潜行主要应该与地质构造有关,受断层等地质构造影响,使得古济水可以沿着地下断层处潜行流淌,在断层末端出露地表,该河流可能多次流经断层,由此可实现三次潜行,因此A正确;地形起伏对地表水的流向和水系形态影响较大,对该河流的潜行影响不大,B错误;气候变化只能改变降水和蒸发,导致流量的变化,C错误;湖泊分布对地表径流具有调节作用,但不会影响河流潜行,D错误。故选A。【8题详解】黄河流经黄土高原,泥沙含量大,而古济水大部分河段流经华北平原,河道落差小,河流侵蚀、搬运能力弱,且有三段转为地下水,地表又有湖泊沉积,河水含沙量较小,泥沙淤积程度相对较轻,河床较低,C正确,D错误;古济水全流域都位于温带季风气候区,流程短且支流较少,依靠雨水补给,流量相对较小,且流量季节变化大,AB错误。故选C。【9题详解】材料中提到,1855年黄河铜瓦厢决堤后,由夺淮入海改从山东入海,古济水彻底消失。结合图中现代黄河与古济水的位置可知,古济水因黄河改道而消失,D正确;根据材料不能得知古济水上游进行过引水,A错误;古济水含沙量相对较小,在黄河改道之前淤积程度相对较轻,B错误;海水上涨不会使整条河流彻底消失,C错误。故选D。【点睛】常见的河流补给类型如下:大气降水补给、高山冰川融水补给、季节性积雪融水补给、湖泊水补给、地下水补给。河流补给是河流的重要水文特征,它决定了河流水量的多寡和年内分配情势。研究河流补给有助于了解河流水情及其变化规律,也是河水资源评价的重要依据。随着深度增加,海水各层的物理性质不同,被称为“层化”。全球变暖过程中,海洋吸热最多,不但使海水“层化”现象加剧,还会影响海洋渔场的发展。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0.全球变暖以来,海洋吸收热量最多的主要原因是()①海洋面积大②海水比热容大,升温幅度大③海洋生物密集,消耗热量多④海水透明度高,反射率低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1.全球变暖使海洋“层化”现象加剧,根本原因是表层海水()A.升温快 B.蒸发弱 C.盐度低 D.密度大12.“层化”现象加剧对海洋渔场的影响是()A.海水垂直运动减弱,鱼向深海集中B.海水垂直差异增大,鱼类品种增多C.表层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不足D.鱼类垂直迁移减少,渔场面积扩大【答案】10.D11.A12.C【解析】【10题详解】海洋面积远大于陆地,且海水透明度高,对太阳辐射的反射率低,吸收率高,①④正确;海水的比热容大于陆地,升温幅度小,②错误;海洋生物消耗热量,不是影响海洋吸收热量的主要因素,③错误。故选D。【11题详解】全球变暖,大气辐射加强,海洋表层获得更多的大气辐射,首先升温,且升温幅度大,随着表层海水热量逐渐向下传递,海水垂直温差加大,海水“层化”现象加剧,A正确;海水表层蒸发强,导致盐度升高,BC错误;密度大会加强海水的垂直对流,使“层化”现象消失,D错误。故选A。【12题详解】表层海水中的营养盐类多来自海底,“层化”现象会使海水垂直运动减弱,造成表层海水营养盐类减少,鱼类饵料不足,C正确;深海海水温度较低,不适宜鱼类生存,A错误;海水温度垂直差异增大,表层海水饵料减少,鱼类品种不会增多,B错误;“层化”是海水的垂直差异,与渔场的水平范围无关,D错误。故选C。【点睛】海洋层化导致海水上下对流减弱,上层海水增温更快,并且底层上涌的营养物质减少,破坏海洋上层生态系统,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热量差异加大表层海水和深层海水密度梯度差异,并导致上层海水层化日益严重,表面海水的密度变得越来越小。海洋的层化减小了上层海洋的混合与运输能力,作为大气与中层和深层海洋交换媒介的上层海洋,变得更加的独立,限制了海洋对二氧化碳及其他温室气体的吸收能力也限制了深层生物对于太阳辐射的吸收,导致海洋层化越来越严重,大气和深层生物的联系减弱,上层生物和下层生物的交流减弱,减少了上下海水的交换生态系统变得不稳定最终破坏着上下两层的生态系统,加剧了全球气候变暖。尼亚加拉瀑布诞生于刘易斯顿,基岩由两部分组成(罗克港白X岩和罗切斯特Y岩)。瀑布平均每年后退1~1.5米,是世界上“行走”最快的瀑布,且在后退过程中,落差一直保持稳定。下图示意尼亚加拉瀑布地质纵剖面及周边区域。完成下面小题。13.尼亚加拉瀑布基岩类型最可能是()A.喷出岩 B.侵入岩 C.变质岩 D.沉积岩14.推测尼亚加拉瀑布的诞生是由于()A.湖水下降 B.断层活动 C.火山喷发 D.冰川堆积15.瀑布“行走”体现的外力作用是()A.流水沉积 B.溯源侵蚀 C.侧向侵蚀 D.物理风化【答案】13.D14.B15.B【解析】【13题详解】由材料可知,瀑布后退过程中落差一直保持稳定,说明大范围内基岩厚度保持均匀且接近水平状态,符合此特点的岩石最可能是沉积岩,D正确,排除ABC。故选D。【14题详解】读右图可知,瀑布诞生处是东西延伸的尼亚加拉陡崖,推测该地由于断层活动河流上游地块上升,在断崖处形成瀑布,B正确;湖水下降是断层的结果,与瀑布的诞生无关,A错误;火山喷发与冰川沉积物淤塞河道形成的瀑布后退过程中会很快侵蚀掉堰塞体,瀑布逐渐消失,与题干信息不符,CD错误。故选B。【15题详解】读左图可知,上部罗克港白X岩水平凸出,说明其岩层坚硬抗侵蚀力强;下部罗切斯特Y岩水平凹进,说明岩层较软抗侵蚀力弱,尼亚加拉河河流水量巨大,瀑布的溯源侵蚀作用十分迅速,下部较软的岩层被掏空,基岩上部随之崩塌,造成瀑布不断后退,B正确,ACD错误。故选B。【点睛】河流跨越许多岩相边界。如果河流从坚硬的岩石河床流向比较柔软的岩石河床,较软的岩石河床很可能的侵蚀更快,并且两种岩石类型相接处的坡度更陡。当河流改变方向并露出不同的岩石河床间的相接处时,便会形成瀑布,如尼亚加拉河水翻过白云石的岩壁,直落入下面的一个大水池里,翻滚流飞的水流不休止地浸蚀页岩,淘空了白云岩的岩洞,一块块的白云岩崩落而下,使得悬崖永远陡峭。二、非选择题:共55分。16.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拉斯曼丘陵区位于极圈以内,是南极大陆边缘极为少见的一块无冰区。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特征,多风是其天气特色。图1示意拉斯曼丘陵大风日数、月平均风速变化,图2示意拉斯曼丘陵偏东风频数的逐月变化。(1)据图描述拉斯曼丘陵大风日数、月平均风速、风频的特点。(2)分析拉斯曼丘陵区常年多风的原因。(3)拉斯曼丘陵虽然多风,却不见沙丘,分析其原因。【答案】(1)特点:全年多大风,7月份大风日数最多,2月份大风日数最少;全年平均风速都较大,4月份平均风速最大,1月份平均风速最小;偏东风频率高等。(2)常年受极地东风带控制;南极冰盖地势高,气温低,冷气流顺坡下沉强烈;位于大陆边缘,海陆温差较大等。(3)风力过大,拉斯曼丘陵区以侵蚀为主;南极大陆冰雪覆盖,风力搬运物以冰雪为主,沙粒少;冻土深厚,土层不易被搬运、堆积等。【解析】【分析】本大题以拉斯曼地区为材料设置试题,涉及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等相关内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论证探讨地理知识的能力,旨在培养学生综合思维等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图1信息可知,拉斯曼丘陵全年各月都会出现大风天气,其中7月份出现大风日数最多,2月份出现大风日数最少;该地区全年平均风速都超过了6m/s,全年平均风速都较大,其中4月份平均风速超过10m/s,平均风速最大,1月份平均风速约为6m/s,平均风速最小;根据图2信息可知,该地区主要以ESE向、E向和ENE向风为主,出现偏东风频率较高。【小问2详解】由于该地区位于南极圈以内的南极大陆边缘,该地区常年受到极地东风带的控制;该地区为南极大陆边缘少见的无冰区,而南极大部分地区分布有较厚的冰盖,这些冰盖海拔较高且气温较低,来自高海拔冰盖的冷气流会向拉斯曼丘陵地区移动,并且气流是顺着冰盖坡度下沉至该地区,气流下沉较为猛烈,使风力加强;该地区位于南极大陆边缘,靠近海洋,海陆直接温差较大,气压差异较大,使得风力较强。【小问3详解】由于该地区常年盛行强风天气,过大的风力对地表侵蚀作用较强,不利于沉积物的堆积;由于南极大陆大部分地区被冰雪覆盖,风力搬运的物质以冰雪为主,且地表沙源较少,不易形成沙丘;南极地区气候常年寒冷,多深厚的冻土层分布,土层被冻结,不易被风搬运和堆积。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大中山和菌王山都位于云南省南华县,是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组成部分。大中山原始森林生态系统稳定,林下菌种丰富,而相邻的菌王山上则是树种相对单一的松林,林下松茸(秋季生于松林或针阔混交林下)产量很大,其他菌种难觅踪迹。下图示意南华县地理位置。(1)说明有利于大中山丰富菌种形成环境优势。(2)菌王山与大中山相邻,但菌种却相对单一,推测其原因。(3)野生菌很容易受到人类活动的影响,指出人类可能危害野生菌生存的行为。【答案】(1)亚热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垂直差异显著,适宜多种菌种生长;森林茂密,环境郁闭;人类活动少,环境洁净等(2)乔木树种单一,松树为主,适宜松茸生长;形成了单一优势菌种(松茸),抑制了其他菌种的生长等。(3)砍伐森林,破坏了野生菌的生存环境;不合理采挖,破坏了野生菌的繁殖能力;发展旅游活动,行人践踏不利于野生菌的生长等。【解析】【分析】本题以南华县松茸为材料,涉及山地垂直地域分异规律的相关知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体现了区域认知、综合思维以及地理实践力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小问1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位于云南省,以亚热带季风气候为主,气候温暖湿润,水热条件充足;该地地势起伏较大,垂直地域分异规律显著,能够满足不同的菌种的生长需求;该地森林密布,植被覆盖率较高,郁闭度较高;该地人类活动较少,环境质量较好。【小问2详解】根据材料信息“而相邻的菌王山上则是树种相对单一的松林”可知,菌王山上乔木树种相对单一,以松木为主,适宜松茸的生长;松茸成为优势菌种,形成了单一的菌种优势,抑制了其他菌种的生长,菌种相对单一。【小问3详解】乱砍滥伐,破坏植被,导致野生菌的生存环境受到破坏;松茸价格较高,人类不合理的采挖松茸,导致野生菌的繁殖能力受到影响;该地大规模进行经济发展活动,例如发展旅游业等,会导致行人践踏,不利于野生菌的生长繁殖等。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则克台河流域位于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