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_第1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_第2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_第3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_第4页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老王》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老王》教学设计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每读一篇美文,都是一次美妙的精神旅行。更

重要的是,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这篇文章结识一位作家,从而欣赏他的

文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认识一位女作家一一杨绛。(板书课题)有

兴趣的同学可以读一读她的《走到人生边上》《干校六记》《我们任》

这三本书。

PPT1:

杨绛原名杨季康,生于1911年7月17日,江苏无锡人。当代著

名女作家、翻译家、外国文学研究家,主要文学作品有《洗澡》《干

校六记》《我们任》《走到人生边上》,另有《堂吉诃德》等译著。

师:杨绛一生饱读诗书,有极高的艺术成就,有一位老人给作者留下

了深刻的印象,他就是我们今天将要学习的老王,板书课题《老王》

1、师:老师在读这篇文章时,发现作者在写自己与老王的交往时,

都和“钱”有关系,(板书:钱)请同学们速读文章,说说文章写了

哪几件与“钱”有关的事件。

PPT2:作者在写自己与老王的交往时,都和“钱”有关系,请速读全

文,说说文章写了哪几件与“钱”有关的事件。

学生读书梳理

2,交流

(1)老王给作者送冰要给我们车费减半,作者当然后来给我

们送的冰比前任大一倍,冰价相等。

(2)老王送钱钟书先生去看病,不要钱,作者坚持给了钱。

(3)老王给我送来了香油和鸡蛋,不是要钱,作者坚持给了他钱。

师:在他们的交往中,我们可以发现,老王想少收钱或不要钱,但是

作者都给了钱,难道老王不需要这些钱吗?

生交流明确

职业上:老王靠着活命的只有一辆破三轮车,

身体状况:老王是一个人力车夫,他的一只眼是瞎的,另一只眼还是

夜盲症,晚上看不清。

住房: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几间塌败的小屋

家庭成员:一个亲人也没有

师:由此可见,老王实在是太需要这些钱了,有了钱,老王就能够活

下来,但是为什么老王几次三番的不要作者的钱呢?

老王……愿意给我们家代送,车费减半(第5段)

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第6段)

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第13段)

课上,让我们一起来认识作者笔下的一位老人:老王。(板书课题)

请同学们速读课文1—-4段,提取相关信息,为大家介绍一下老王。

PPT2:

作者简介

作者简介老王简介

杨绛原名杨季

康,生于1911年7

月,江苏无锡人,是

当代著名女作家、翻

译家、外国文学研究

家,主要文学作品有

《洗澡》《干校六记》

《我们任》。

学生默读课文。

2、师:谁先来为大家介绍老王的情况?

学生回答预设:老王是一个人力车夫,他的一只眼是瞎的,另一只眼

是田螺眼。

师:你很善于从文章中提取信息。

师:你为什么没有介绍老王的姓名和籍贯呢?

生:因为从课文中我并没有找到。

师:是呀,可能作者也不知道,也有可能他连个名字都没有。同学们,

生活中什么样的人他可以没有名字或你可以漠视他的名字?

生:这个人没有什么名气,或者身份比较卑微。

师:关于老王的家文中有介绍吗?

生:第四段中作者写到“有一天傍晚,我们夫妇散步,经过一个荒僻

的小胡同,看见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里面有几间塌败的小屋;老王

正蹬着他那辆三轮进大院去。后来我坐着老王的车和他闲聊的时候,

问起那里是不是他的家。他说,住那儿多年了。”这里写出了老王住

在一个破破落落的大院的塌败的房子里,可以看出他很贫穷。

师:当作者问起那儿是不是他的家的时候,他是怎样回答的?

生:住那儿多年了。

师:他为什么不直接回答是或不是呢?答非所问。此时也可以联系学

生的生活实际谈。

生:因为老王认为这不过是他的住所,从前文看他也没有什么亲人,

感受不到温暖,所以不能称为家。可以看出老王的孤单凄惨。

师:你从老王的这句话中读出了老王的穷苦、无依无靠、处境的凄惨。

(如果有学生提到他是回民,就一起关注“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

么沟里。”这一句,老师补充回民非常讲究死了以后要干干净净的见

天主,而老王却被埋在一个什么肮脏的沟里,可见老王死的是多么凄

惨呀!如果学生不提这个,则不点这里。)

师边展示PPT3边小结:老王是一个无名无家,穷苦卑微,贫病交加

的人力车夫。他是一个不幸者!(板书:不幸)同学们,当这样一个

低着身子,瞎着一只眼,浑身脏兮兮的老人向你走来的时候,你会有

什么感受呢?

PPT3:老王简介:

老王是一个无名无家,穷苦卑微,贫病交加的人力车夫。他是一

个不幸者!

生:我可能会有些害怕,远离他,可怜他,想去帮助他等等。

三走近老王

1、师:可就是这样一位老人却留给了作家杨绛深刻的印象。请同学

们再读文章,寻找最能触动你心灵的事件,了解老王是一个什么样的

人。

PPT4:

再读文章,寻找最能触动你心灵的事件,了解老王是一个什么样

的人。

学生默读文章,进行圈点批注。小组交流。

2、师生交流。

(1)生:老王在送冰时要给我们车费减半,后来给我们送的冰比前

任大一倍,冰价相等。可以看出老王非常实在,很憨厚老实。

师小结:送冰这件小事也可见老王的淳朴与善良。

(2)文中的第六段中写到老王送钱钟书先生去看病,还不要钱,让

人非常感动。

师:老王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送钱先生看病的?

生:当时应该是文化大革命的时候,因为这一段开头说,文化大革命

开始。

师:你很善于从文章的细处得到重要的信息,说明你很会读书,让我

们来看一段当时杨绛一家的资料:

PPT5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杨绛和钱钟书均被“揪出”,遭

到了批斗和毒打。几乎所有的人都对杨绛一家避之不及,生怕遭到牵

连。曾与杨绛住在一个院的小姑娘因为买了一捆葱拖不动,杨绛好心

帮她,却遭到了小姑娘的怒目相对,断然拒绝。

师:当作者一家蒙受不幸的时候,卑微穷苦的老王没有像其他人一

样避之不及甚至落井下石,而是真心实意的全身心的关爱着作者,让

作者感受到难能可贵的患难中的真情。

(3)师:让我们接着谈触动你心灵的事件。

生:老王在临死的头一天来为我送香油和鸡蛋。让我感受到老王的知

恩图报。

师:老王是在什么样的境况下给我送香油和鸡蛋的?文中哪些语句具

体的描写了老王的身体状况?

设想一:

师:文中还有哪些语句写出了老王的这种身体状况?

生:还有第八段中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散成

一堆白骨。”也写出了老王的这种特点。

师:我们在读书时不仅要看到字面的意思,还要读出语句背后隐藏的

信息。你还能从这段文字的背后读出什么呢?

生:我还读出老王已经病了很长时间,并且病的非常厉害,简直都快

不行了。

师:这段文字中哪些语句或词语让你触目惊心?

生:交流“面如死灰”“绷着”“枯黄的干皮”“散成一堆白骨”都让

我们感受不到老王的生命的存在了,他已经濒临死亡。

师:老王已经面无血色、双眼结翳、绷着枯黄的干皮、形如僵尸。当

这样一个老王站在你的面前,你会有什么感觉呢?你的心情会是什么

样呢?

生:很难受,为老王担忧。很害怕等等。

师:你带着这种心情再读一读这段文字。

同位互相读,指名读,齐读。

设想二:①生:第八段中“有一天,我听见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

僵的镶嵌在门框里。”我通过“直僵僵”和“镶嵌”一词就可以看出

老王现在的身体已经非常瘦弱,很僵硬了。

②师:你可以用哪些词语替换“镶嵌”?

生:站、立、靠、贴、钉...

③师:作者都没有用这些词语,他却用了一个“镶嵌",那么老王怎

样的站在门框里才叫“镶嵌”?

生:直僵僵的站,病入膏肓的站,没有什么生命迹象的站……

④师:老王病入膏肓的站在那里,(接最后一位学生的话)手里提着

香油和鸡蛋,你能体会到此时的老王是一种什么心情吗?

生交流,明确一种是生理上病痛折磨的痛苦,一种是对亲人的关爱的

期待。

师:而此时的老王为什么却给作者送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呢?

生:因为作者曾经帮助过他,他已经把杨绛一家当成自己的亲人。

师:老王忍受着病痛的折磨,给作者送来了好香油和大鸡蛋,他渴望

人间的温情和亲人的关爱,孤苦无依的老王已经把我们当成了亲人,

作者当时有没有察觉出这一点呢?

生:没有,在第十三段和第十四段中,写到老王送香油和鸡蛋不是要

钱,而作者还是给了老王钱,这就说明作者没有把老王当做亲人,如

果是亲人,不会用钱换东西。

师:挣扎在社会最底层的老王,理应是受救助者,穷困潦倒的他却

倾其所有去看望自己心目中的亲人,因为作者曾经帮助过他。他也不

考虑别人怎么看自己,只是捧着一颗真诚的心来,带着生命中最好的

东西,来感谢他的亲人。当你面对这样的一位老王,你会有什么感受

呢?(学生回答预设:尊敬、敬佩、感动等,老师板书)老王送完香

油和鸡蛋,就走了,永远的走了。而作者过了十多天才知道老王离世

的消息。

(4)出示资料:

PPT7: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

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师:这是一段作者与老李的对话,作者采用的是直接引用对话的方

式,如果我们试着给加一些提示语,你会怎么加呢?说一说理由。

PPT8: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

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我O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温馨提示:结合语境,揣摩人物的心理,加上合理的神态、动作、

心理等描写。

学生同桌二人共同交流,全班交流。

生:我加的是第一段中,“我急切地问。”因为我已经十多天没有见

老王了,所以见了同院的老李,心情非常迫切,就急切地问老王现在

的状况。

师:你说出了自己的理解。还有也加这一处的吗?

生:我加的是随口一问,因为过了十多天,我是在无意之间碰见老李

时才问老王的情况的,所以只是随口一问。

师:结合“碰见老李”这一语境,“我”漫不经心的问更有道理。

生:我加的是“呀,他什么时候……”我惊讶的问。当作者得知老王

已经去世时,她很吃惊。

师:让我们来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一生读旁白,老师读老李,全班

读作者。

当作者听到老李回答“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作

者此时此刻会有一种什么心情?(再点)

生:她可能还会有一些悲痛之情,也有可能感觉有些愧疚,因为老王

去看望她的时候,作者已经看出老王已经病得很厉害了,她应该想到

老王已经快不行了。

在这个过程中,让学生边加提示语,边朗读语句,可以进行分角色朗

读这段文字。

教师此处的小结想直接用下文中引读的内容承上启下。

(5)品读最后一段。

引读:

A同学生们声声的话语都捶在作者的心上,作者又回忆起了老王

低着身子抱着冰进我家门的情景,想起了老王的那句“我送钱先生看

病,不要钱。”所以“每想起老王……”(指名读)

PPT9

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

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

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作。

B就是这样一位社会最底层的不幸的人,一位最需要别人同情与

帮助的人,却把关爱别人当做生命中最后一定要做的一件事情。所以

“每想起老王……”(齐读)

C时隔多年,作者仍在深深的反思,她不断的拷问自己的灵魂:

自己对老王“钱”的回报与老王对自己“心”是多么的微不足道呀!

(齐读)

四读懂“老王”

同学们,只要我们用一颗善良的心去感受,就会发现老王这样的

人还有很多,一起来看一组图片。老师便展示图片边解说;

PPT10

在汶川大地震的募捐点,“走”来了这样一个人,所有的工作人

员都惊呆了,他拿出了一大把零钱,只说了一句:“我还有钱!”

郑承镇,山东省济南市天桥区居民。无业。23年间他收养了400

多名流浪儿童,他说,“如果哪天不能把流浪的孩子带回家,我都会

睡不着觉。”

师:相信同学们此时此刻一定感慨颇多。让我们以这一句话为开

头,抒写内心的感悟。

PPT11

你,一个生活艰辛、最需要别人帮助的人,却……

师生交流。

师总结:在漫漫的人生路上,不管经历什么样的人生,我们都应

该像老王一样,固守善良的本性、道德的良知,这就是没有名字的老

王给我们的最人性的启迪。

板书设计:

老王杨绛

不幸同情

老王

善良敬佩

《老王》教学反思

一、一个结合:课文思想内容和课文语言的结合

语文课程工具性和人文性统一的特点已成为语文老师的共识。即课文

的内容和课文的语言不是两块皮,而是一个整体,只有把两者很好的

结合,才能借助精妙的语言来感悟文中深邃的思想、精辟的见解、丰

富的情感。落实到每一堂课的教学设计中,我想每个教师应该清晰的

认识到,既要有对文本的深入认识,又需要设置与之相照应的语言教

学环节,任何对文本内容的分析如果离开语言的支托,那文本内容的

精髓也只能是空中楼阁,反之则一样。《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

因为在文本内涵的挖掘上很好地借助语言的品味来实现,学生的内心

对什么是善良,什么是尊重、什么是平等都有了自己的体验。

二、两头并进:理解突出个性,语言品得实在

1、个性的理解:课文思想内容理解的个性化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往往是作为读者与文本对话,在这“前理解”上

应当对课文的内容有自己的理解与心得。这就要求教师自己在阅读中

要认真质疑文本,让自己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受到触动,真

正读出一点心得感受。不能浅尝辄止,不能失此顾彼,也不能混沌不

明,面对洋溢着至理至善、真情妙理的文章,如果自己没有心得,以

俗读,浅读,误读来理解来“说文解义”,可能会缺乏智慧而让精彩

文章变得庸俗,可能会缺乏明辨而让清晰内容一团雾水,所以我以为

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教师对文章内容该有自己个性的理解,尤其对文

本的提炼、加工、组合,或朴实或大气,或精巧,全在教师的“会之

于心”的彻悟。如《老王》的第三个教学设计就是在阅读文本时感受

到作者行动上的善良,既而感受在她的意念上更有着强烈的愿望,希

望老王的生活能好起来。所以最后决定在“善”——“愧作”上立足。

有了自己的心得与感悟,有了整体的考虑,但如果没有恰巧的新颖的

教学角度切入,这也不能体现教学的个性。《老王》的第三个设计就

是抓住文章最后一句中的“愧作”而展开的。如今年的优质课评比中,

在对《济南的冬天》的文本理解上,着眼于济南的“慈善”“温情”

的特点展开辩论。这其实就是在教学整体风格中的“设巧”环节。教

学的内容的个性理解就有了个性的切入。

2、有效的品读,课文语言品得实在:

新课标理念的一个突出表现就是在语文课上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