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1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2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3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4页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页(共1页)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学生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3题,共46分)1.(2分)“家”的字义在西周铭文中指的是“宗族(氏族)”,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文献中演变为“个体家庭”。导致“家”的字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日益衰微 B.思想学术的繁荣 C.各国文字的统一 D.生产关系的变革2.(2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秦朝修了一条从九原直抵云阳的直道。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如图)。秦朝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A.遏制匈奴侵扰 B.征服越族地区 C.完成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3.(2分)有学者认为,自汉朝以后,士人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君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以下史事符合“阴用其实”的是()A.汉武帝实施盐铁官卖政策 B.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 C.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宋高宗重视发展海外贸易4.(2分)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佛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5.(2分)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品行、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A.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 B.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6.(2分)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薄来厚往,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然继续上贡,却得不到朝廷的赏赐。这反映()A.清朝吏治更加清明 B.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中央集权更为加强7.(2分)乾隆末年,人口相较于清初猛增两倍,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可耕种土地的增长率只有3%左右,富户占了全国田地百分之五六十,出现“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的现象。这表明()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8.(2分)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1871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聘请了外国技术人员,添置了机器;到1873年底,生产枪支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A.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无能 B.军事工业受到技术制约 C.民用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D.民族工业受列强的挤压9.(2分)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这可用于说明维新派()A.强化君主专制 B.主张学习西方 C.宣传民主科学 D.急于救亡图存10.(2分)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在《兴中会章程》撰文,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这一变化反映了()A.战争失败加快革命进程 B.戊戌政变激起民众愤恨 C.三民主义思想业已成熟 D.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加深11.(2分)1919年元旦正式发行的《国民》杂志,其阐明的宗旨是“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由此可见,该杂志的创办()A.呼应了新文化运动 B.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配合了国民大革命 D.宣传了全民族抗战12.(2分)如图为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图。导致如图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C.反“围剿”斗争失利 D.抗日战争的重大伤亡13.(2分)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的代表人物同赴中和县(今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这一事件表明()A.民众期盼国共团结抗击日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胜利在望14.(2分)“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哪一项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论持久战》 D.《反分裂国家法》15.(2分)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义和团运动被作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性运动来叙述。1980年以后的历史叙述中,“义和团”就常与“蒙昧”“排外”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 C.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D.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16.(2分)古埃及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为宏伟,自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有越修越小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古埃及()A.人民群众智慧勤劳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王权逐渐走向衰落 D.文明成果异常丰富17.(2分)中世纪英格兰中部的庄园,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占庄园耕地的68%,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这一情况表明()A.英格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领主的特权受到严重限制 C.领主与佃户存在契约关系 D.佃户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役18.(2分)1532年,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出版,他主张君主行事必须以利己为原则;君主必须像狮子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猎,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体现了()A.神权至上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分权制衡19.(2分)16世纪,美洲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但西欧各国国内生产却没有大的发展,因此物价大涨,西班牙平均涨幅为四五倍,英、法、德等国物价也上涨了1倍至2.5倍。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蒸汽机的运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20.(2分)如表为德国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表。国家地区时间适龄儿童入学率德国普鲁士1816年60%1848年82%波森1816年20%1848年69%英国英格兰1881年56%1901年70%​据此可知,儿童入学率的增长()A.反映了两国教育体系的完备 B.加速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进程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 D.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21.(2分)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得益于()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工业化建设的实施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赫鲁晓夫实行改革22.(2分)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匈牙利著名政论家萨波伊斯特万评论说:“法国不管美国的公开威胁和抗议而承认人民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全面推进 C.世界两极格局受到了有力冲击 D.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23.(2分)当不同制度的国家出现骚乱,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便高喊“人权高于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当它们自身出现示威运动时,则毫不留情镇压,并不许他国谴责。西方国家这种人权双标的行为反映了()A.人权问题根深蒂固 B.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C.国家之间纷争不断 D.地区冲突威胁和平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24.(16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被称为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一一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②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③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④《青年杂志》封面⑤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⑥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材料三: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述英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起到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像或材料所反映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史事,将下表补充完整(填写序号)。历史时期图片/材料序号近代化的早期探索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设道路的探索​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3)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请任选一个观点,并选用材料二中的某一图像或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4)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为研究这一特点,请你根据所学再补充一则史料并作简要说明。25.(8分)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勤劳智慧的中华民族创造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中华文化史分期时期文化史分期内容概要猿人到大禹传子前文明期中国文化的史前期,相当于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夏、商、西周至春秋、战国​文明奠基及元典创制期中国文化史上的“轴心时代”,奠定中国文化的基本框架​秦汉一统文化探索、定格期实行了对先秦多元文化的一统整合​魏晋南北朝至唐中叶胡汉、中印融合期中国文化开始大范围地与东亚、西亚、南亚文化进行涵化整合​唐中叶至明中叶近古文化定型期总体上已显示走出中古文化故辙的种种动向,孕育了部分近世文化因子​明末选今中西文化交汇及现代化转型期​中国第一次遭遇到“高势位”文化的入侵,中西文化既相冲突又融会​——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选角度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年广东省深圳市罗湖区中考历史二模试卷·教师版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23题,共46分)1.(2分)“家”的字义在西周铭文中指的是“宗族(氏族)”,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文献中演变为“个体家庭”。导致“家”的字义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周王室日益衰微 B.思想学术的繁荣 C.各国文字的统一 D.生产关系的变革【分析】本题考查春秋、战国时期生产力的变化,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题干材料“‘家’的字义在西周铭文中指的是‘宗族(氏族)’,但在春秋末期到战国初期的文献中演变为‘个体家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铁犁牛耕,促进了生产力发展,生产关系也随之发生变革,逐渐产生了小农经济,小农经济的特点是以家庭为单位,因此出现“家”含义变化的现象,D项正确;周王室日益衰微主要影响诸侯关系,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思想学术的繁荣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各国文字的统一并不能导致“家”含义的改变,排除C项。故选:D。2.(2分)据《史记》记载,公元前212年,秦朝修了一条从九原直抵云阳的直道。由都城通往原六国的驰道有多条,但直道仅此一条(如图)。秦朝修此直道主要是为了()A.遏制匈奴侵扰 B.征服越族地区 C.完成国家统一 D.促进民族交融【分析】本题考查秦朝巩固统一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图片看出,九原地处河套地区,临近匈奴控制的地区,云阳位于秦朝都城咸阳附近,这说明秦朝修直道主要是遏制匈奴侵扰。故A符合题意;越族地区在东南沿海地区,排除B;公元前221年秦灭六国,统一全国,排除C;题干材料说明秦朝修直道主要是遏制匈奴侵扰,不是为了促进民族交融,排除D。故选:A。3.(2分)有学者认为,自汉朝以后,士人都以谈论商鞅为耻,而君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以下史事符合“阴用其实”的是()A.汉武帝实施盐铁官卖政策 B.北魏孝文帝推行移风易俗 C.唐太宗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D.宋高宗重视发展海外贸易【分析】本题考查汉武帝推进大一统的措施,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从材料“自汉以来,学者耻言商鞅,而世主皆阳讳其名而阴用其实”可以看出是强调统治者表面上不使用法家措施,而暗地里采取了法家的治国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实施盐铁官营政策就是法家措施的表现,故A符合题意;BCD不符合“阴用其实”的史事,排除。故选:A。4.(2分)东晋十六国时期,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从佛经的辗转传送中可以看出()A.社会动荡促进佛教传播 B.北民南迁带动文化交流 C.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 D.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分析】本题考查东晋的兴亡,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据材料“僧人释慧常在凉州(今甘肃武威)将佛经托胡商寄到长安,长安胡僧安法华收到后又托商人送到襄阳(今湖北襄阳),交给僧人释道安”可知,在东晋十六国时期,自凉州至长安再到襄阳均存在贸易路线,体现了跨区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C项正确;材料只体现了一个僧人寄送佛经的行为,不能体现社会动荡促进宗教传播,排除A项;材料中佛经是通过商贸路线寄送的,并非通过北民南迁,排除B项;题干材料说明跨域经济联系普遍存在,不能说明民族交融传承中华文明,排除D项。故选:C。5.(2分)宋朝科举考试严格限定考生户籍,考生在科举考试前必须有人为其担保,审核其籍贯、品行、年龄等信息,如考生出现上述违制行为,担保者则会受到处罚。以上规定意在()A.选拔忠于皇帝的人才 B.提高士人的综合素养 C.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 D.保证科举考试的公平【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科举制的影响,解题关键是结合宋代发展科举制的表现并把握题干主旨分析作答。【解答】根据题意可知,户籍审核和担保制度有利于减少考试舞弊、投机行为,保证考试流程的公平公正,D项正确;材料未强调“忠于皇帝”,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对考生素养的考查,而是在强调对考生资格的审查,排除B项;“促进社会阶层的流动”是其影响,不是目的,排除C项。故选:D。6.(2分)明代前期,西南少数民族地区的土司要向朝廷上贡本地土特产,朝廷薄来厚往,给予大量赏赐。但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虽然继续上贡,却得不到朝廷的赏赐。这反映()A.清朝吏治更加清明 B.民族矛盾得到缓和 C.经济结构有所变化 D.中央集权更为加强【分析】本题考查清朝的民族关系,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明代时,西南地区的土司向中央朝廷上贡后会得到赏赐,二者关系带有一定的宗藩性质,统属关系较弱,而到了清代雍正年间,土司上贡成为义务,朝廷不再赏赐。结合所学知识,雍正帝在西南大规模“改土归流”后,西南边疆与内地一体化趋势加强,朝廷加强了对西南地区的管理,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故D符合题意;题干材料说明清代雍正年间中央集权更为加强,不能说明清朝吏治更加清明、经济结构有所变化,排除AC;材料体现的是中央和西南边疆关系的变化,与民族矛盾是否缓和无关,排除B。故选:D。7.(2分)乾隆末年,人口相较于清初猛增两倍,全国人口发展到3亿,可耕种土地的增长率只有3%左右,富户占了全国田地百分之五六十,出现“一家而有数千百家之产”的现象。这表明()A.人地矛盾趋于缓和 B.农业生产得到发展 C.盛世之下隐藏危机 D.商帮拥有雄厚资本【分析】本题考查明清经济的发展,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可知,清朝乾隆后期人口急剧增长,耕地增长相对缓慢,却出现土地高度集中的现象。结合所学,清朝中期人口的急剧增长使资源危机日益暴露,人地矛盾突出,加上政治腐败等使贫富矛盾突出,表明这一时期盛世之下隐藏危机,故C符合题意;材料主要反映了人地矛盾突出,不能说明农业生产得到发展、商帮拥有雄厚资本,排除ABD。故选:C。8.(2分)为了实现自强的目标,1871年,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聘请了外国技术人员,添置了机器;到1873年底,生产枪支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这说明()A.统治集团内部腐败无能 B.军事工业受到技术制约 C.民用企业发展步履维艰 D.民族工业受列强的挤压【分析】本题考查洋务运动的相关内容,理解洋务军事企业发展的困境,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未涉及清王朝统治集团内部腐败的信息,不符合题意,排除A。B.根据材料“到1873年底,生产枪支4200支左右,造价高于进口的同类枪支,质量也不如进口枪支”可知,洋务派创办的军事企业聘请的是外国技术人员,其制造的产品质量远不如同类进口产品,并且价格还高于同类进口产品,这说明洋务军事企业深受外国技术的制约,故B正确。C.材料未涉及民用企业发展的状况,排除C。D.材料未涉及列强压制民族工业发展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B。9.(2分)康有为认为,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他认为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这可用于说明维新派()A.强化君主专制 B.主张学习西方 C.宣传民主科学 D.急于救亡图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需要考生掌握戊戌变法的背景、性质、特点等。【解答】根据材料“只要光绪皇帝下诏变法,中国的面貌很快就能焕然一新……只要纲纪一变,十年之内就可以富强,二十年就能洗雪国耻”可知,说明维新派急切地希望通过变法挽救民族危亡,实现富国强兵,体现了戊戌变法是一场挽救民族危亡的爱国运动,D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强化君主专制”“学习西方”,排除AB项;维新派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民主科学”是新文化运动宣传的思想,排除C项。故选:D。10.(2分)1894年6月孙中山上书李鸿章书,提出国家不应片面追求坚船利炮,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同年11月他在《兴中会章程》撰文,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这一变化反映了()A.战争失败加快革命进程 B.戊戌政变激起民众愤恨 C.三民主义思想业已成熟 D.孙中山对国情认识加深【分析】本题考查孙中山的革命思想,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材料未涉及甲午战争失败的影响,与题意不符,排除A。B.戊戌政变发生于1898年,并未激起民众愤恨,排除B。C.材料未涉及孙中山三民主义的思想,三民主义是孙中山倡导的民主革命纲领,是孙中山民主思想的精华和高度概括,排除C。D.根据材料“……而要大力发展经济,变法自强。……认为中国积弱,是因为‘庸奴误国,荼毒苍生’。”可知,上书时主张发展经济,变法自强,说明他主张走改良道路;上书失败后,他创立革命团体,准备以暴力革命方式推翻清政府,这说明孙中山对中国国情的认识在不断加深,故D正确。故选:D。11.(2分)1919年元旦正式发行的《国民》杂志,其阐明的宗旨是“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由此可见,该杂志的创办()A.呼应了新文化运动 B.传播了马克思主义 C.配合了国民大革命 D.宣传了全民族抗战【分析】本题考查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根据材料“增进国民人格”“灌输国民常识”“研究学术”“提倡国货”可知,《国民》杂志重视对国民人格的塑造,这适应了新文化运动促进国民觉醒的需要,故A正确。B.材料未涉及马克思主义得到传播的信息,排除B。C.1924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实现,开启了国民大革命运动,排除C。D.材料未涉及全民族抗战的相关信息,与题意无关,排除D。故选:A。12.(2分)如图为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图。导致如图比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国民革命运动的失败 B.土地革命的广泛开展 C.反“围剿”斗争失利 D.抗日战争的重大伤亡【分析】本题考查国民革命的相关内容,识记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开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1927年国民革命运动失败,并不是造成工人党员比重下降的主要原因,排除A。B.根据材料“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变化图”可知,1926﹣1929年中国共产党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呈现不断下降的趋势。结合所学可知,1927年国民革命失败后,中国共产党走上了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革命道路,革命重心由城市转向了农村,在土地革命的过程中调动了农民参与革命的积极性,从而形成了工人党员占党员总数比重的下降情况,故B正确。C.1934年反“围剿”斗争失利后,中国共产党领导工农红军走上了长征的道路,排除C。D.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标志着抗日战争的开始,排除D。故选:B。13.(2分)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的代表人物同赴中和县(今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这一事件表明()A.民众期盼国共团结抗击日寇 B.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C.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 D.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胜利在望【分析】本题考查炎帝和黄帝、全民族抗战,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937年4月5日清明节,国共两党的代表人物同赴中和县(今陕西黄陵县)祭拜黄帝陵”表明民众期盼国共团结抗击日寇,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故A符合题意;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标志着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排除B;1937年9月,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公开发表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国共合作宣言,蒋介石也发表谈话,实际上承认了中国共产党的合法地位。这样,以国共合作为主体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建立,国共团结御侮、全民族抗战的局面开始形成。排除C;此时全民族抗战还没开始,不能说明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胜利在望,排除D。故选:A。14.(2分)“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工人阶级(经过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下列哪一项体现了毛泽东关于人民民主专政的理论?()A.《中国土地法大纲》 B.《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C.《论持久战》 D.《反分裂国家法》【分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的相关内容,《共同纲领》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中国土地法大纲》总结了中国共产党二十多年土地革命基本经验教训,是一个正确的土地纲领,它体现了土地改革的总路线,调动了农民革命与生产的积极性,对保证战争胜利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排除A。B.根据材料“对人民内部的民主方面和对反动派的专政方面,互相结合起来,就是人民民主专政”及所学可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联合其他民主党派建立人民政权的特征,故B正确。C.《论持久战》科学地论证了抗战的发展规律,阐明了争取抗战胜利的道路,批判了对抗战的各种错误认识,从思想上武装了全党全军和人民群众,坚定了中国人民争取抗战胜利的信心,是指导全国抗战的理论纲领。排除C。D.《反分裂国家法》充分体现了全国人民以最大的诚意、尽最大的努力争取和平统一前景的一贯主张,表达了海内外中华儿女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绝不容忍“台独”分裂势力分裂祖国的共同意志,表达了全国各族职工和广大工会工作者期盼祖国和平统一的共同心愿。排除D。故选:B。15.(2分)在20世纪50到70年代,义和团运动被作为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性运动来叙述。1980年以后的历史叙述中,“义和团”就常与“蒙昧”“排外”联系在一起。这一变化反映了()A.双百方针的贯彻落实 B.冤假错案的拨乱反正 C.改革开放的时代需要 D.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分析】本题主要考查义和团运动,需要考生掌握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及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解答】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50到70年代,对义和团运动的评价是强调它是中国人民反抗帝国主义的革命性运动,1980年以后,强调“义和团”具有“蒙昧”“排外”等局限性。结合所学知识,影响历史评价的因素包括个人的认识、时代背景、研究者的立场等,因此这一变法深受时代背景的影响。20世纪50年代,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孤立封锁新中国,美国发动侵朝战争,威胁中国国家安全,新中国被迫参加抗美援朝战争,而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以后,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积极对外开放,可见时代的变化需要重新解释义和团运动,C项正确;“双百”方针提出于1956年,其贯彻落实是推动文艺科技领域的繁荣,与评价义和团运动的变化无关,排除A项;平反冤假错案需要实事求是,不是造成对义和团运动评价变法的原因,排除B项;20世纪80年代后,指出义和团运动的局限性,不是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表现,排除D项。故选:C。16.(2分)古埃及国王胡夫的金字塔最为宏伟,自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有越修越小的趋势,这主要反映了古埃及()A.人民群众智慧勤劳 B.统治阶级穷奢极欲 C.王权逐渐走向衰落 D.文明成果异常丰富【分析】本题考查金字塔和埃及文明,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象征,反映了古埃及社会经济发展的较高水平,是古埃及人智慧的结晶。随着社会矛盾的激化,王权受到多方面的挑战。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故C符合题意;胡夫金字塔之后,金字塔越修越小,反映了王权的逐渐衰落,不能反映人民群众智慧勤劳、统治阶级穷奢极欲、文明成果异常丰富,排除ABD。故选:C。17.(2分)中世纪英格兰中部的庄园,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占庄园耕地的68%,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这一情况表明()A.英格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领主的特权受到严重限制 C.领主与佃户存在契约关系 D.佃户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役【分析】本题考查西欧封建制度的确立,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题干材料说明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不能说明英格兰商品经济高度发达,排除A;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占庄园耕地的68%,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这说明领主的特权受到严重限制,故B符合题意;题干材料没涉及领主与佃户的关系,排除C;题干材料说明农奴的份地和自由农民的份地加起来高于领主自营地的占比,不能说明佃户需要付出更多的劳役,排除D。故选:B。18.(2分)1532年,意大利思想家马基雅维里的《君主论》出版,他主张君主行事必须以利己为原则;君主必须像狮子般的凶猛、狐狸般的狡猎,为了达到目的,可以不择手段。这一思想体现了()A.神权至上 B.人文主义 C.理性主义 D.分权制衡【分析】本题考查文艺复兴的相关内容,理解人文主义的内涵,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神权至上属于基督教会的思想主张,排除A。B.根据材料“他主张君主行事必须以利己为原则”可知,体现了以自我利益为出发点的行事原则,具有明显的个人主义色彩,故B正确。C.理性主义是启蒙运动的核心,强调独立思考与自主精神,排除C。D.分权制衡是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主张,体现的是立法权、行政权、司法权的相互制约,排除D。故选:B。19.(2分)16世纪,美洲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但西欧各国国内生产却没有大的发展,因此物价大涨,西班牙平均涨幅为四五倍,英、法、德等国物价也上涨了1倍至2.5倍。这种现象的出现源于()A.新航路的开辟 B.文艺复兴的兴起 C.蒸汽机的运用 D.世界市场的形成【分析】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的影响,识记价格革命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根据材料“16世纪,美洲大量贵金属流入西欧,……西班牙平均涨幅为四五倍,英、法、德等国物价也上涨了1倍至2.5倍。”及所学可知,随着新航路的开辟和早期殖民掠夺的影响,大量贵金属流入欧洲,造成了物价上涨的局面,引发了价格革命,故A正确。B.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思想解放运动,排除B。C.“蒸汽机的运用”属于工业革命时期的内容,排除C。D.19世纪末20世纪初,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标志着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排除D。故选:A。20.(2分)如表为德国和英国不同时期部分地区适龄儿童入学率统计表。国家地区时间适龄儿童入学率德国普鲁士1816年60%1848年82%波森1816年20%1848年69%英国英格兰1881年56%1901年70%​据此可知,儿童入学率的增长()A.反映了两国教育体系的完备 B.加速了欧洲城市化发展进程 C.适应了工业革命的发展需求 D.解决了科技人才的短缺问题【分析】本题考查两次工业革命,解题的关键是抓住表格时间,解读表格信息,结合两次工业革命时期德国和英国教育发展状况及其背景分析。【解答】根据材料表格信息可知,德国和英国在1848年和1901年的入学率都大幅度提高。结合所学可知,这两个时段正好是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儿童入学率的增长有利于人口文化素质的提高,适应了工业革命的需要,C项正确;两国教育体系的完备表述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英德两国的儿童入学率,不能说明整个欧洲的情况,故B项错误;材料只是反映了儿童入学比的增长,有利于提高文化素养,并不能解决科技人才短缺的问题,故D项错误。故选:C。21.(2分)1926﹣1927年苏联所需要的机器设备超过1/3依赖进口,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这得益于()A.新经济政策的推行 B.工业化建设的实施 C.国家对经济的干预 D.赫鲁晓夫实行改革【分析】本题考查苏联的工业化建设,掌握相关基础知识。【解答】根据材料“到1932年进口机器设备的比重下降到13%,1937年则只占0.9%并开始向国外出口机器设备。”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了苏联工业化的巨大成果。得益于苏联工业化政策,苏联逐渐完成了本国的工业化进程,设备制造业取得长足进步,机器设备对国外的依赖度显著降低,并开始向外出口,B项正确;新经济政策于1928年就已经被废止了,时间不符合,排除A项;国家对经济的干预,表述过于片面,排除C项;赫鲁晓夫实行改革开始于1956年,与题干时间不符合,排除D项。故选:B。22.(2分)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关系。匈牙利著名政论家萨波伊斯特万评论说:“法国不管美国的公开威胁和抗议而承认人民中国,给了美国一记响亮的耳光。”此后,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美国不再是资本主义世界霸主 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全面推进 C.世界两极格局受到了有力冲击 D.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分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中国取得的外交成就,识记美苏冷战的相关内容,准确解读材料信息。【解答】A.此时的美国仍然是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排除A。B.“中国特色大国外交已全面推进”属于改革开放后的外交成就,排除B。C.根据材料“1964年1月27日中法建立外交关系。……西方国家纷纷效仿法国,改变孤立中国立场,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可知,中法关系的改善推动了西方国家与中国的建交,进一步打破了美国对华的外交封锁。这从侧面反映出资本主义阵营内部出现了分裂现象,一定程度上冲击着两极格局,故C正确。D.材料未涉及战后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高涨的信息,排除D。故选:C。23.(2分)当不同制度的国家出现骚乱,政府采取断然措施时,美国等西方国家便高喊“人权高于主权”,干涉他国内政;当它们自身出现示威运动时,则毫不留情镇压,并不许他国谴责。西方国家这种人权双标的行为反映了()A.人权问题根深蒂固 B.霸权主义依然盛行 C.国家之间纷争不断 D.地区冲突威胁和平【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冷战后美国霸权主义的相关知识。今天的世界并不安宁,和平与发展遭遇挑战,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解答】据材料“干涉他国内政”“毫不留情镇压”关键信息可知,近年来,美国时常打着“人权高于主权”的幌子,干涉他国内政,给世界造成了许多不稳定因素。威胁当今世界和平的因素有霸权主义、恐怖主义、地区冲突和民族矛盾等,B符合题意;人权问题根深蒂固与“则毫不留情镇压,并不许他国谴责”不符,排除A;国家之间纷争不断和地区冲突威胁和平在题干信息中未体现,排除CD。故选:B。二、非选择题(2大题,共24分)​24.(16分)人类社会从农业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变被称为现代化。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世界各民族中,英国算得上是一个典型,它体现着一种独特的现代化发展方式一一英国发展方式。这种方式以和缓、平稳、渐进为主要特色,它注重实际而不耽于空想,长于宽容而不爱走极端,在世界历史的长剧中,属于英国的惊心动魄的场面着实不多见。——摘编自钱乘旦《在传统与变革之间——英国文化模式溯源》材料二: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②中英《南京条约》签订时的场景(绘画)③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④《青年杂志》封面⑤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⑥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材料三: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一方面,根植于中华文化,中国具有爱好和平、促进发展的历史传统;另一方面,中国近代遭遇西方工业化列强侵略,国家和人民深受其害,不走帝国主义压迫他国的老路。党中央意识到要和平、求合作、促发展已经成为时代主流,维护世界和平的因素正在不断增长,促进中国式现代化发展具有相对良好的国际环境。——摘编自丁志刚、熊凯《理解中国式现代化的四重逻辑:基于中西方现代化的比较》请回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政治、经济两方面概述英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起到的推动作用。(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像或材料所反映的中国探索现代化史事,将下表补充完整(填写序号)。历史时期图片/材料序号近代化的早期探索①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设道路的探索​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③(3)学术界对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有人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有人认为是来自中国社会内部的自发动力的突破。请任选一个观点,并选用材料二中的某一图像或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对此观点加以说明。(4)根据材料三,归纳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为研究这一特点,请你根据所学再补充一则史料并作简要说明。【分析】本题考查第一次工业革命、三大改造、对外开放和经济特区的设立等相关史实,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解答】(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英国对世界现代化进程起到的推动作用表现在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2)根据材料二中的图像或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①江南机器制造总局炮厂反映的是洋务运动,④《青年杂志》封面反映的是新文化运动,洋务运动、新文化运动属于近代化的早期探索;⑤盛锡福帽厂挂上公私合营后的新厂牌反映的是三大改造,三大改造的完成标志着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⑥邓小平为深圳经济特区题词反映的是经济特区的设立,经济特区的设立属于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时期;③脱贫攻坚战以来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变化情况表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取代的成就。(3)我认为,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理由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危亡,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术的洋务运动,开启了中国近代化道路。戊戌变法主张学习西方先进政治制度,在思想文化方面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等,这说明中国的现代化道路是西力东侵的结果。(4)根据材料三“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可知,中国式现代化的主要特点是和平发展。可以补充和平共处五项原则。1953年底,周恩来在接见印度代表团时,首次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作为处理两国关系的原则。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在国际上产生深远影响,被世界上越来越多的国家所接受,成为处理国与国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故答案为:(1)政治上,通过资产阶级革命,确立了君主立宪制的资本主义制度;经济上,最早开始和完成工业革命。(2)历史时期图片/材料序号近代化的早期探索①④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建立与建设道路的探索​⑤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③(3)选择观点:古老的中国走向现代社会是工业革命下西力东侵的结果:理由:鸦片战争后,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了挽救危亡,洋务派掀起了向西方学习先进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