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政策法规教案_第1页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_第2页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_第3页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_第4页
教育政策法规教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题《教育政策法规》第一章导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政策法规方面基本知识,2、掌握教育政策法规应知、应会的主要内容3、提高教育法律意识,强化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思想观念教学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课时安排八课时(一、二周)①依法治教的主体依法治教的含义②依法治教的范围③依法治教的依据①具有充倍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②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③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概述④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⑤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①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②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必要性③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④依法执教时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了解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和推进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教育法律意识,强化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思想观念教学难点1、“依法治教”与“以法治教、以罚代教”的区别2、教育政策与教育法律的关系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提要法。全体学生参与整理和撰写《教育政策法规》章节提要的自主学习形式教学资源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知识考试指导用书《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学出版社作业课后习题:一题(依法治教必要性)二题(依法治教基本原则)案例讨论1、2、3、4案例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续页)教育政策法规第一章导论(教案)第一节依法治教概述政zhèng基本字义1.

治理国家事务:~治。~府。~党。~权。~纲。~策。~令。~绩。~见。~客(为个人或某一集团利益从事政治活动的人)。~局。~变。参~。议~。2.

国家某一部门主管的业务:财~。邮~。民~。3.

家庭或集体生活中的事务:家~。字义〈动〉(会意兼形声。从攴从正,正亦声。攴(pū)敲击。统治者靠皮鞭来推行其政治。本义:纠之使正。“正”是光明正大。本义:匡正)策:1、古代的一种马鞭子,头上有尖刺。2、鞭打:策马。鞭策。3、激励,促进:策动。策勉。4、古代称连编好的竹简:简策。5、古代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或免官:策命。策免。策封。6、古代科举考试的一种文体:策论。策问。策(cè),在中国古代科举中,策指的是“策问”、“对策”。它是殿试考试的主要内容,“策问”与“对策”就成为出题与应试的两个部分,“策问”一般是以“皇帝的口吻”发问的,其内容主要是治国安邦、国计民生的政治大事。而士子们在应试的过程中便针对“策问”的内容作出回答,也就是所谓的“对策”。说的通俗一点,“策”某种程度上就相当于时事论文。7、杖:策杖。8、中国数学上曾经用过的一种计算工具,形状与“筹”相似。9、通常指计谋、计策、主意,办法上策。献策。决策。政策。策划。束手无策。政策: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他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自己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以权威形式标准化地规定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政策的实质是阶级利益的观念化、主体化、实践化反映。政策具有以下特点:①阶级性。是政策的最根本特点。在阶级社会中、政策只代表特定阶级的利益,从来不代表全体社会成员的利益、不反映所有人的意志。②正误性。任何阶级及其主体的政策都有正确与错误之分③时效性。政策是在一定时间内的历史条件和国情条件下,推行的现实政策。④表述性。就表现形态而言,政策不是物质实体,而是外化为符号表达的观念和信息。它由有权机关用语言和文字等表达手段进行表述。作为国家的政策,一般分为对内与对外两大部分。对内政策包括财政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军事政策、劳动政策、宗教政策、民族政策等。对外政策即外交政策。法规法fǎ古写作“灋”(会意。从“水”,表示法律、法度公平如水的表面;从“廌”(zhì),即解廌,神话传说中的一种神兽,据说,它能辨别曲直,在审理案件时,它能用角去触理曲的人。基本义:刑法;法律;法度)又有记载云“法”是一种与鹿和牛类似的神兽,在古代人们将它作为断案的工具,每当办案时出现多个嫌疑人的时候,人们通常把它放出来,它如果用犄角顶谁,谁就是罪犯。灋,刑也。平之如水。从水,廌所以触不直者去之,从去,会意。——东汉·许慎《说文》灋由三部分组成:氵、廌、去。氵,平坦之如水,一说喻示法象水一样平,是为公平、公正;一说将人犯置于水面凛去。廌(音zhi),神兽。《说文解字》说:“解廌,兽也。似山羊一角。古者决讼,令触不直。象形从豸者。凡廌之属,皆从廌。”《后汉书?舆服志》说:“獬豸神羊,能别曲直。”在这里,廌为图腾动物,一角之圣兽,代表正直、正义、公正,或说是正义之神(性直恶曲),具有审判功能、职能,能为人分清是非曲直、对错,助狱为验。去,“人相违也”。去即对不公正行为的惩罚。一说判决把人驱逐出去,从原来的部落、氏族中驱逐出去,于水上凛去(古代之流刑),或交由神明判决,由神兽“触不直者去之。”由此可知,(1)法是一种判断是非曲直、惩治邪恶的(行为)规范,是正义的、公平的。(2)法律是一种活动,是当人们相互间发生争执无法解决时,由廌公平裁判的一种审判活动;是当人们的行为不端、不公正时,由圣兽行使处罚的惩罚活动。(3)法律的产生、实施离不开廌这一圣兽,它是社会权威力量的代名词,是社会强制力的代表,没有圣兽作为切实保障机制,法律没有神圣性,无法发挥出它的功能、威力。規:1、画圆等的仪器:圆~。两脚~。2.

法则,章程,标准:~则。法~。常~。清~戒律。3.

格局,范围:~模。4.

相劝:~尽力。~谏。~正(a.规劝,匡正;b.整齐;c.规矩)。~勉。5.

谋划:~划。~约。字义1.

(会意。金文字形,从聿从周,当系以规画之意。本义:画圆的器具,今指圆规)2.

同本义规,有法度也。从矢,从见,会意。——《说文》规矩方圆之至也。——《孟子》

规者,正圆之器也。——《诗·沔水》序·笺

圆曰规,方曰矩。——《楚辞·离骚》

我有天志,譬若轮人之有规,匠人之有矩。——《墨子·天志上》

圆者中规,方者中矩。——《荀子·赋》

木直中绳,輮以为轮,其曲中规。——《荀子·劝学》3.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规旋(圆规般旋转);规轮(圆规和车轮);规轴(圆规之轴。喻规度)4.

法度、准则[law;rule]必将崇论闳议,创业垂统,为万世规。——《史记·司马相如列传·难蜀父老》5.

又如:规绳(规矩绳墨。比喻法度);规简(规矩法度);规检(规矩法度;循规矩,守法度);规度(规则法度)6.

模范;典范,风仪,生为百夫雄,死为壮士规。——三国魏·王粲《咏史》

素德清规足传于汗简矣。——《晋传书王承传论》7.

又如:规仿(以为模范而加以仿效)8.

成例;标准;法则夫萧规曹随。——扬雄《解嘲》释规而任巧,释法而任智,惑乱之道也。——《韩非子·饰邪》9.

又如:规节(规矩,节操);规礼(清代官吏向下属索取的现金和礼品);规银(当时上海通行的计算银两。每两块银约合银元一元四角左右);规容(规范);规表(规范表率)10.

文体名。如:五规(唐代文体名。《出规》、《处规》、《戏规》、《心规》、《时规》)要点概念法律:是由国家特定机关(立法、司法机关)制定或认可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以规定当事人权利和义务为内容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社会规范和行为准则。法律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阶级专政的工具。法规:是法律、法令、条例、规则、章程等法定文件的总称。政策:是国家或者政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的路线和任务而制定的国家机关或者政党组织的行动准则。青年教师学习“教育政策法规”的必要性一是强化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意识的必然要求二是教师岗位规范的法律保障和要求三是做好学校各项教育、管理工作的需要四是教师岗前培训的必修课程,是教师在教育政策法规方面应知、应会的主要内容一、依法治教的含义(一)依法治教的基本涵义依法治教就是指依据法律来管理教育,即用法律来规范教育管理、协调教育关系、指导教育活动、解决教育纠纷,保护学校和师生的合法权益,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快速发展。(二)关于依法治教应该明确的几个问题:1.依法治教的主体各级人民政府及其职能部门、各级权力机关(人大)、审判机关(人民法院)和检察机关(人民检察院);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各级政府其他有关行政部门;各级各类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及公民。不能把依法治教仅看成是政府的事情,更不能只看成是学校的事情,凡是和教育相关的政府机关、权力机关、司法机关、人民团体、企事业单位和公民,都可依照宪法和有关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方式参与管理、监督教育事业和有关教育的工作。2.依法治教的范围:①国家机关管理教育的有关活动②国家、集体或个人举办学校及其他教育工作机构活动③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的办学活动④教师及其他教育工作者实施教育教学活动⑤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接受和参与教育教学活动⑥社会组织或个人从事和参与教育的活动即:举办学校、学校办学、教师教学、学生学习、教育经费拨款、捐资助学等教育活动均应纳入依法治教的范围。3.依法治教的依据:依法治教的依据不仅包括专门的教育法律、法规和规章,也包括其他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和规章。需要澄清的两种模糊认识:依法治教与以法治教依法治教与以罚治教二、依法治教的基本条件:①具备完备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a.宪法、教育法、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职业教育法、高等教育法、民办教育促进法和学位条例等教育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b.幼儿园管理条例、扫除文盲工作条例、残疾人教育条例、教师资格条例、普通高校设置条例、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条例、学校体育工作条例、教师职务试行条例等教育法规。-------国务院制定c.国家教育考试违规处理办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等教育行政规章。---国务院教育行政部门制定d.陕西省教师资格考试办法、陕西省中小学保护条例、陕西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办法等地方性法规和规章。-----地方权力机关及行政机关制定②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实现依法治教的基本保证。(包括:行政处罚、行政复议、教育申诉及教育仲裁等制度)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③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政治素质、业务素质和职业道德)a.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队伍;b.教育行政执法队伍;c.教育督导队伍;d.教育司法队伍;e.教育法律服务队伍。④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包括对教育法律实质的理解、对教育法律事实作用的评价、对教育行政执法和司法的信任程度以及遵守教育法律、运用教育法律的自觉性以及向违法犯罪行为作斗争的认识程度等。⑤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依法治教的根本任务:充分保障公民的受教育权利,为公民提供平等的教育机会。三、推进依法治教的必要性:依法治教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全民族法律素质,培养现代化建设人才的基础性工程,是维护社会稳定和青少年合法权益的重要措施,是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广大学生家长的迫切期望。1.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既是贯彻依法治国方略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领域发扬社会主义民主的体现。2.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要求。教育行政管理体制的变革、教育法律关系主体间关系变化以及民办教育的兴起等教育领域的新问题、新情况都需要依法治教。3.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使教育事业在微观上搞活,在宏观上健康有序发展。4.是培养新世纪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让广大青少年学生在日常学习、生活的潜移默化中,逐步培养法律意识,树立法制观念,养成守法习惯,提高依法保护自身合法权益、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的能力。为提高国民素质、推进民主法治进程提供强有力保证。第二节、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1.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根本性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首先解决义务教育公平性问题。①起点上的平等②过程中的平等③终点上的平等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①教育活动必须对国家和人民负责。②教育事业属于公益事业,不以赢利为目的。③教育活动必须接受国家和社会依法进行管理和监督。④教育与宗教相分离,保证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4.权利与义务相一致的原则①权利与义务相统一,有什么样的权利就有什么样的义务。②权利与义务相依存,权利人权利的享受依赖于义务人履行其义务,义务人如果不履行义务,权利人就不可能享受权利。③权利与义务相联系,行使权利的同时必须履行相应的义务,未履行义务,也就放弃了相应的权利。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①教育法律法规的制定权只能由国家机关在各自的职责权限范围内行使;执行权只能有国家机关或有关机构依法行使,其他任何组织和个人均无权行使。②下位法要服从上位法③后定法优于前定法④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局部地区)第三节、推进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1.提高教育法律意识,树立依法治教的思想观念,养成依法治教的自觉行为。2.完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形成教育法规网络,保证有法可依。3.运用法律手段,推动、促进和深化教育改革。4.依法落实学校办学自主权,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执政的能力和水平。5.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司法监督、政府系统的层级监督、社会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等)第四节、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关系1.教育法律与教育政策的异同:A、相同(本质是一致的)①在内容上的一致性——体现了广大劳动人民在教育领域中的根本利益和共同意志;②根本任务上的一致性——为了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保证教育的社会主义方向,促进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着和接班人,使教育更好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B、区别:(p23-25)①制定主体不同——法律只能由特定的国家机关制定,而党的各级领导机关和各级国家机关都可以成为政策制定的主体。②表现形式不同——法律是以规范性的法律文件表现的,具有规范性、确定性;政策则是以决议、纲要、通知、意见等形式表现的。具有原则性、导向性。③实施方式不同——法律具有普遍约束力,并且违法必究;而政策只对部分人员具有约束力,且是通过各级机关和组织系统贯彻执行,通过宣传教育和表率、影响作用来实现。④发挥作用不同——法律具有规范作用(规范性、强制性、稳定性);政策则具有指导作用。(指导性、调控性、灵活性)2.教育法律和教育政策的关系:①政策是法律的基础和灵魂。法律是政策的特定表现形式,法律的制定和执行必须在政策指导下进行。②政策和法律有着共同的本质,但有时也会发生不一致、甚至想抵触现象。应及时总结经验,按照政策要求,对法律依照法律程序,适时进行“废”、“改”、“立”,使法律和政策保持一致。③政策和法律在调整社会关系上具有各自特定的优势。既要发挥政策对法律和实践的指导作用,又要维护法律的权威,严格依法办事,发挥法律的规范性作用。①依法治教的主体依法治教的含义②依法治教的范围③依法治教的依据①具有充倍的教育法律、法规体系②具有严格、公正的教育执法制度依法治教依法治教的基本要求③具有高素质的教育执法队伍概述④提高全社会的教育法律意识⑤具有健全的有关教育的民主与监督制度①依法治教是发扬社会主义民主、加强党的领导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和必然要求依法治教的必要性 ②依法治教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教育进一步改革与发展的客观需要③依法治教是教育行政部门改变领导方式,依法行政,提高行政管理效率与水平的必然选择④依法执教时培养一代新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有力保证 1.坚持教育社会主义方向的原则2.受教育机会平等的原则依法治教的基本原则3.教育活动符合国家和社会公共利益的原则4.权力和义务相一致的原则5.教育法制统一的原则1.提高教育法律意识,转变教育管理观念2.依法治教的重要条件是有法可依依法治教的具体措施3.运用法律手段推进、促进、深化教育改革4.初步建立新的运行体制,不断提高教育行政部门依法行政能力与水平5.继续推进教育法律的实施与监督工作“依法治教”而不是“以罚治教”法律针对的对象不只是学生,所以也不可能对学校教育教学和学校管理面面俱到。而教育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如果只是“以法治教”,是不可能解决教育中的细节问题的,因为那样我们只能告诉学生怎样做会“罚”,而不能对学生“导”,忽视学生成长的过程,忽视学生的发展变化,限制学生的创意思考,也同时限制了人类的进步,教育只能注定失败,所以我们要“依法治教”不要“以法治教”。“依法治教”而不是“以罚治教”

案例:班主任张某以加强班级管理为由,在班级制度中做出了如下规定:学生上课迟到一次罚款2元,旷课一次罚款5元,不按时交作业罚款10元,损坏公物罚款10~200元,吸烟、酗酒、打架斗殴罚款20~100元。班里的一些同学已相继向张某缴纳了罚款。请依据有关法律分析上述这些罚款规定是否合法。为什么?

案例中班主任张老师“以罚治教”的做法,目的是为了加强班级管理,从而采取了这样一项强有力的、一个极端的措施,这种操之过急的举措,却违背了我们的许多法律、法规,进而走入误区。1、国家教委1994年9月已下发过《关于进一步做好学校收费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重申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要严格按照审批权限进行,明令禁止对学生罚款。该法规定:“违反国家规定向受教育者收取费用的,由教育行政部门退还所收费用;对直接责任人的主管人员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依法给予行政处分”。而张老师动不动就罚款,这不但是简单粗暴不负责任的不道德行为,更是违法、危害学生心里成长的行为。依仗罚款管理、教育学生,是我们教育工作者的大忌,它有悖于师德。2、老师教育的本质是转变人的行为,使其积极向上,而不是以法执教,一罚了之,通过罚款来修正错误、激励学习,事实也证明是失败的,被罚者也许会形成一种错误意识,只要我有钱,我就可以随便犯错误了,拿钱就可以摆平了。如果这样做会误导学生,将来可能会是学生犯罪的导火线。3、法律是道德的底线,守法是做人的最低标准,老师是教育者,而不是执法者,也没有谁赋予我们以法执教,我们要教育学生,不能用罚款的形式来作为教育学生的手段,更不能知法犯法、丧失我们教师的尊严与人格,更不能让我们的“师魂”有半点污染、更不能让我们的“师魂”失去。

总之,教育是塑造人的心灵的伟大工程,我们教师得用科学、守法、负责的态度从心灵深处感化、引导学生;得用尊重、理解和宽容的“以人为本”的教育原则来教育学生,依法治教、以人为本,立足于三尺讲台,无愧于“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育就是引领人们从狡隘走向广阔的过程。教师学会宽容,就是努力使自己变得胸襟开阔、气度恢弘,就是让自己的心智不那么闭锁,头脑不那么固执,思想不那么僵化,眼界不那么狭隘,就是尽可能地尊重多样性和珍视个性,尽可能从多种角度看待事物,尽可能地习惯“一个世界,多种声音”。案例分析:大杰克和小杰克是孪生兄弟,都是14岁,正在学校读书。他们家离学校比较远,家长给他们配了一辆轻型汽车作为交通工具,让他们开车上学、回家。这兄弟俩由于晚上贪玩,好睡懒觉,经常迟到,虽经多次批评,还是我行我素。有一天上午考试,尽管老师事先警告他们不许迟到,但他们因在路上玩耍,还是迟到了30分钟。老师查问原因,他们谎称汽车在路上爆胎,到维修店补胎误了时间。老师半信半疑,但没有发作,让他们进教室后就悄悄到车库检查他们的汽车,发现四个轮胎都蒙着厚厚的灰尘,没有被拆卸的痕迹。很明显,补胎是他们编出来的谎话。请问:假设你是杰克兄弟俩的老师,你将怎么处理?其中主要的方式如下:中国式:一是当面进行严肃批评,责令写出检讨;二是取消他们参加当年各种先进评比的资格;三是报告家长。美国式:幽他一默——对兄弟俩说:“假设今天上午不是考试而是吃冰淇淋和热狗,你们的车就不会在路上爆胎。”日本式:把兄弟俩分开询问,对坦白者给予赞扬奖励,对坚持谎言者严厉处罚。英国式:小事一件,置之不理。韩国式:把真相告诉家长和全体学生,请家长对孩子严加监督,让全班学生讨论,引以为戒。新加坡式:让他们自己打自己的嘴巴10下。俄罗斯式:给兄弟俩讲一个关于说谎有害的故事,然后再问他们:近来有没有说过谎?埃及式:让他们向真主写信,向真主叙述事情的真相。巴西式:半年内不准他们在学校踢足球。以色列式:提出三个问题,让兄弟俩分别在两个地方同时作答。三个问题是:a.你们的汽车爆的是哪个胎?b.你们在哪个维修店补胎?c.你们付了多少补胎费?“依法治教”而不是“以法治教”讨论要点:1、教育对象的特殊性:(不成熟,需引导,需呵护,需爱心)2、教育手段的需多样:用法律手段只是迫不得已的一种,依法治教,教育领先,不要等到违法了才执法,才以法治教3、教育目的的关爱性:“依法治教”的实质是依据法律培养教育人,不是“以法治教”用法律制裁人。形式与实质有别:防止盗用“法”的名义,徇私枉法、执法不公。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题《教育政策法规》第二章教育法基本理论(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法规方面基本理论(概念、特征、原则、作用)。2、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结构及教育法的渊源。3、掌握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征、类型、主体、客体和内容。教学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课时安排四课时(三周)教育法概述(概念、特征、原则、作用)。掌握教育法律规范的含义和结构及教育法的渊源。掌握教育法律关系的含义及特征、类型、主体、客体和内容。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与义务涵义:教育法律内关系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权力——法所规定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作为的行为。权利的行使是以其他人履行义务作为保障的。责任——教育法律规范对其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章,又称法定义务,它以法律规定为前提,不履行者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教育法律意识,强化依法治教、依法管理思想观念教学难点1、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教育法律、教育法律条文及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2、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教学方法讲述法,讨论法,归纳法,提要法。全体学生参与整理和撰写《教育政策法规》章节提要的自主学习形式教学资源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知识考试指导用书《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学出版社作业课后习题:p34一题、二题案例讨论:p341、3、4法律文书2题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续页)第二章教育法基本理论第一节育法第一节教育法概述一.、教育法的基本含义:①广义:是指国家机关(包括权力机关和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和程序制定并公布的所有有关教育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包括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以及各种规章和制度。②狭义:专指由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教育法律。教育法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保证实施的调整和规定教育活动和教育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称。是统治阶级教育意志的反映,体现了教育规律和国家绝大多数人民的教育利益。我们一般从广义上使用教育法的概念教育法是一种行为规范;是由国家制定或认可的行为规范;是以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范。二.教育法的特征和原则:①教育法的特征:a.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公定力(公认而确定的效力)b.教育法的规定具有强制性(以国家强制力为后盾)c.教育法具有多变性的特点(立法主体的多元性所致)d.教育法没有统一的法典(散见于宪法、民法和行政法等法律、法规之中,没有统一的法典和完整的系统)②教育法律的基本原则:a.方向性原则b.公益性原则c.平等性原则d.终身性原则三.教育法的作用:规范作用:指引作用评价作用教育作用预测作用强制作用社会作用:保障教育的正确方向保障和促进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保障按教育规律办教育保障有关各方在教育上的合法权益提高教育管理效率第二节教育法律规范1.基本含义:通过一定的法律条文表现出来的、具有自己内在逻辑结构的一般行为规则,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教育法律文件及教育法律条文的基本内容,是组成教育法律的基本细胞。具有概括性和规范性的特点。2.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的区别与联系:①联系:教育法律规范是教育法律的基本内容,是构成教育法律的基本细胞,而教育法律则是教育法律规范的载体。②教育法律规范与其他教育法律文件的区别:与教育法的区别教育法是教育的全部行为规则总和(种概念)教育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指的行为规范(属概念)与教育法文件的区别教育法律文件包括教育法律规范、立法目的、立法依据和有关概念解释。教育法律规范是各种教育法律文件的基本内容,而不是全部内容。与教育法条文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用教育法条文表述教育法律条文未必都是教育法律规范与教育法律文书的区别教育法律规范是一种特指的行为规范法律文书是特定时、地和主体适用于法律规范结果的特殊法律文件;法律文书不是法律规范本身3、教育法律规范的结构:①法定条件(限定条件、资格条件)-----法律规范适用的条件和情况②行为准则(行为规范)③法律后果、法律责任(处罚条款)第三节教育法的渊源国家根据法定的职权和程序制定的关于教育方面的规范性文件。主要有:宪法、教育法律、教育行政法规、地方性教育法规、教育规章以及教育条约和协定等。1.宪法:原则性规定了教育法的基本指导思想和教育立法的基本原则,规定了教育活动的基本法律规范;①.规定我国教育的社会性质、目的任务。(结构系统、学校的教学用语等)②.规定了公民有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③.规定了从事教育工作的公民有进行创造性工作的自由。(对少数民族、妇女和有残疾公民在教育方面予以帮助;)④.规定了父母或监护人的教育义务,(对未成年人的保护)⑤.规定了教育管理权限。(学校的教学用语;⑥.规定了宗教与教育的关系。2.教育法律:a.基本法律(母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1995年3月b.教育单行法律——四法(《义务教育法》、《教师法》、《高等教育法》、《职业教育法》)、一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0年2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学位条例》(1981年施行,目前正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1986年制定,2006年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1994年施行,目前正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1996年施行,目前正在修订《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1999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办教育促进法》(2003年施行)。3、教育法规4、教育规章5、其他渊源《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1999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2000年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1992年施行,2006年修订,2007年6月1日起施行)第四节教育法律关系:一、教育法律关系的涵义及特点①涵义:由教育法律规范所确认和调整的、表现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之间权利与义务联系的社会关系。②教育法律关系的特点:a.依教育法形成的社会关系,是教育法律规范在教育活动中的体现。b.由教育关系和教育法律的性质和内容所决定,是一种思想、意志的社会关系,属上层建筑范畴。c.由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的社会关系。d.某种教育法律关系的存在,总是以相应的现行的教育法律为前提。③教育法律关系构成三要素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教育法律关系内容2.教育法律关系的类型:a.教育行政法律关系(纵向性的法律关系)b.教育民事法律关系(横向性的法律关系)3.教育法律关系主体:①概念:教育法律关系的参加者,即在教育法律关系中享有权利和承担义务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②范围:可以成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的自然人和法人有:教育行政机关、其他国家机关、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教育者、受教育者、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和其他公民等。法人:相对于自然人而言。自然人是以生命为存在特征的个人。我们每个人都是自然人。法人是具有民事权利能力和民事行为能力,依法独立享有民事权利和承担民事义务的组织,是社会组织在法律上的人格化。③资格: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必须具有教育法上的权利和行为能力。包括民事行为能力、民事权力能力。教育法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起始于依法成立或注册登记之日,终止于建制撤销,其行为能力和权利能力不受法定代表人的限制。4.教育法律关系客体:①教育法律关系客体:法律关系主体的权利和义务所共同指向的对象。权利主体指向的客体与义务主体指向的客体具有一致性。②教育法律关系客体一般包括物、行为以及与人身相联系的精神财富(精神产品和其它智力成果)等。a.物:包括动产(资金、教学仪器设备)与不动产(场地、房屋和其它建筑设施、场馆等);b.行为: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实现权利义务的作为与不作为;c.精神产品与其他智力成果:属于非物质财富,主要包括各种教材、著作以及各种具有创性并行之有效的教案、教法、教具等发明。5.教育法律关系内容——权利与义务①涵义:教育法律内关系内容是指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在依法成立的关系中享有的某种权能和应承担的某种必须履行的责任,它由法律规范所确认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是教育法律关系的重要构成要素之一。权力——法所规定的权利主体依法享有的某种利益,表现为权利主体可以作为的行为。权利主体有权在法定范围内根据个人的主观愿望行使权利或放弃权利。权利主体有权要求他人作为或不作为一定的行为,以保证自己权利的实现或至少不影响自己权利的实现。权利的行使是以其他人履行义务作为保障的。责任——教育法律规范对其必须作出一定行为或不得作出一定行为的约章,又称法定义务,它以法律规定为前提,不履行者将受到国家强制力的制裁。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题《教育政策法规》第三章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2、掌握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与特点、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3、掌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关注学生权利保护问题。教学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课时安排八课时(四、五周)法学视角上学校的概念与特点、学校的法律地位、权利和义务。掌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关注学生权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①学校内部管理欠缺应有的规范②习惯将学生看作管理和教育的对象,替学生做主。掌握学校有关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育、管理、保护、平等)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管理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评价权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权、教师对学生的权力进行维护2.平等关系:a、人格上的平等b、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c、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成绩、品行)要公正客观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学难点1、法学视角上学校与教育理论上学校的区别2、掌握学生的法律地位、权利与义务,关注学生权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①学校内部管理欠缺应有的规范②习惯将学生看作管理和教育的对象,替学生做主。教学方法学生试讲法,讨论法,归纳法,提要法。全体学生参与整理和撰写《教育政策法规》章节提要的自主学习形式教学资源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知识考试指导用书《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学出版社作业课后习题:p53一题案例讨论:p541、2题(2题为书面作业)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续页)第三章学校、学生的权利与义务教育行政机关:①涵义:依照宪法和行政组织法的规定而设置的行使国家在教育方面的行政职能、且独立的承担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法律责任的国家行政机关。②行政主体地位:a.行政主体资格:教育行政机关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具有行政主体地位,是政府领导和管理教育事业的行政主体。b.行政主体的体现:不对称性、单方意志性、主体确定性、内容法定性。③教育行政机关的职权(固有职权和授予职权)a.创制权b.决定权c.命令权d.执法权e.处罚权f.监督权g.奖励权h.物质帮助权i.行政复议权第一节学校一、法学视觉上的学校概念学校——按照一定的社会需要,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对年轻一代进行培养和教育的场所,是经主管机关批准成立和登记注册的教育机构,是享有一定权利并承担一定义务的社会组织。是事业法人单位。学校与企业法人有明显不同:设置目的、经费来源、调节手段等均不同于企业。二、学校的法律地位:①学校是法律、法规的授权组织②学校具有民法上的法人地位③学校是行政相对人享有国家权力的法律、法规授权;以自己的名义行使行政职权;独立承担行政法律责任。1、学校的权利:1)按照章程自主管理2)组织实施教育教学活动3)招收学生或其他受教育者4)对受教育者进行学籍管理,实施奖励或处分5)对受教育者颁发相应的学业证书6)聘任教师及其他员工,实施奖励或者处分7)管理、使用本单位的设施和经费8)拒绝任何组织和个人对教育教学活动的非法干涉9)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权利2、学校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和教育教学标准,保证教育教学质量;③、维护受教育者、教师及其它职工的合法权利;④、为受教育者及其监护人了解情况提供便利;⑤、遵照国家有关规定收取费用并公开收费项目;⑥、依法接受监督。3、学校在实施义务教育中应承担的责任1)尊重和保障适龄儿童、少年享有接受义务教育的权利。2)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应当适应全体学生身心发展的需要。3)学校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保证质量的进行教育教学活动。4)学校不得违反国家有关规定,自行规定收费项目及标准,不得向学生乱收费。5)学校应当对修完规定年限义务教育的学生颁发义务教育证书6)学校不得将校舍、场地出租、出让或移作他用,妨碍义务教育实施7)学校必须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第二节、学生学生-----在依法成立或国家法律认可的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按规定条件具有或取得学籍,并在其中接受教育的公民。一、学生法律地位的确立:a.师生关系由尊卑发展到平等,学生不再是被动的受教育者,而是学习的主体;b.师生关系变为民主、平等关系,学生主体意识逐渐增强;c.法律法规对各类学生的权利和义务做出了明确规定;d.学生法律地位的特点:不同年龄段的法律地位的特点不同;作为受教育者与教育者的权利义务不对等性。二、学生的权力:1、学生的基本权利a、参加教育教学计划安排的各种活动,使用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图书资料;b、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获得奖学金、贷学金或助学金;c、在学业成绩和品行上获得公正评价的权利和在完成规定的学业后获得相应的学业证书、学位证书;d、对学校给予的处分不服向有关部门提出申诉,对学校、教师侵犯其人身权、财产权等合法权益,提出申诉或依法提起诉讼;e、法律、法规规定的其它人身权利。2.特殊学生群体特殊教育权利①、女生②、经济困难学生③、残疾人学生3、学生权利保护中存在的问题:①学校内部管理欠缺应有的规范②习惯将学生看作管理和教育的对象,替学生做主三、学生的义务:①、遵守法律、法规;②、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③、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④、遵守所在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的管理制度和规定.四、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育、管理、保护、平等)1.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教师享有一定的对学生管理权教师对学生的指导、评价权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权教师对学生的权力进行维护2.平等关系:①、人格上的平等②、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③、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成绩、品行)要公正客观第三节学校有关的法律关系一、学校与教育行政部门的关系行政管理、行政干预和施加行政影响,学校处于服从地位,必须履行行政命令所规定的义务。二、学校与社会的关系:协作、支援、流转、合作三、学校与教师的关系由权责分配和学校工作特性所决定的管理关系四、学校与学生的关系教育与被教育、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题《教育政策法规》第四章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教师的法律概念及法律地位。2、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我国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3、掌握教育法律武器,依法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教学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课时安排四课时(六周)1、了解教师的法律概念及法律地位。2、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我国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3、掌握教育法律武器,依法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①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a.学校行使法律授权或教育行政机关委托,对教师行使管理职能;b.教师对其权利和义务是不得随意放弃的;c.学校与教师之间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d.教师职业带有“公务性”,有义务服从学校的命令和管理。②聘任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民事法律关系a.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以共同的意愿为前提,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没有行政隶属关系;b.学校有权依法对教师进行自主管理和考核;c.学校有权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但无权侵犯教师合法权益;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培养学生教育法律意识,依法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教学难点:教师与学生的法律关系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管理关系;2、教师与学生的平等关系:(a、人格上的平等b、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结合起来c、教师对学生的评价(成绩、品行)要公正客观)教学方法学生试讲法,讨论法,归纳法,提要法。全体学生参与整理和撰写《教育政策法规》章节提要的自主学习形式教学资源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知识考试指导用书《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学出版社作业课后习题:p70一题案例讨论:p701、2题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续页)第四章教师的权利与义务第一节教师的法律概念教师的法律概念教师是履行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2、教师的法律地位:①“教师”的法律涵义: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以及提高民族素质的使命。●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职业特征)的专业人员(身份特征)●教师必须从教于学校或其它教育机构(形式特征)●教师具有特定的权利和义务(教师的权利义务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产生并有教育法律规范所设定;教师的权利义务始与其取得教师资格并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任职,终于解聘;教师的权利义务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要求和基本保证;教师的权利义务是一定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予以保证的。)②教师法律地位的确定通过立法确立教师的职业地位。(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通过立法确立教师的经济地位。(教师的平均工资应不低于或高于国家公务员的平均工资水平并,逐步提高。)通过立法确立教师的政治和社会地位。(全社会都应当尊重教师;有权参与学校的民主管理。)③教师主要通过其权利和义务,来体现自己的法律地位●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经济地位●职业声望第二节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权利是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享有教师法所赋予的权利,是国家对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可以为或不可以为一定行为的许可与保障。包括:积极行为权利、要求义务人履行法律义务的权利、当权利受到侵害时诉诸法律和申诉权利。1)教师作为普通公民的权利:平等权、政治权利、宗教信仰自由权、公民的人身自由权、社会经济权利、文化教育权、监督权等2)教师作为教育专业人员所特有的权利:①.教育教学权进行教育教学活动,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和试验;②.科学研究权从事科学研究、学术交流、参加专业的学术团体,在学术活动中充分发表个人意见;③.管理学生权指导学生的学习和发展、评定学生的品行和学业成绩,并就学生就业、升学等方面的发展给予指导;④、获取报酬待遇权按时获取工资报酬、享受国家规定的福利待遇以及寒暑假带薪休假;⑤、民主管理权对学校教育教学、管理工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工作提出意见和建议,并通过教职工代表大会或其他形式参与学校管理的民主权;⑥、培训进修权参加进修或其他方式的培训。⑦、申诉权当权利受到侵害时,有权向所属机关或上级机关提出申诉并要求作出相应处理。二、教师的义务①、遵纪守法义务。遵守宪法、法律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②、教育教学义务。贯彻国家的教育方针,遵守规章制度,执行学校的教学计划,履行教师聘约,完成教育教学工作任务;③、政治思想品德教育义务。对学生进行宪法所确定的四项基本原则教育和爱国主义、民族团结教育、法制教育以及品德、文化、科学知识教育、组织带领学生参加和开展各项有益的社会活动;④、尊重学生人格义务。关心爱护学生,尊重学生人格,促进学生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⑤、保护学生权益义务。制止有害于学生的行为和其他侵犯学生合法权益的行为,批评和抑制有害于学生健康成长的现象;⑥、.提高思想业务水平义务。不断提高自身思想政治觉悟和教育教学水平。第三节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一、教师资格制度:国家对教师实行的一种特定的职业许可制度,是国家对专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人员的最基本要求。1、.教师资格分为:a.幼儿园教师资格;b.小学教师资格;①②、③、④c.初级中学教师资格;d.高级中学教师资格;e.高等学校教师资格;f.学生实习指导教师资格(中专)2、教师资格条件:a.必须是中国公民;b.具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c.具备规定的学历或者国家资格考试合格;d.具有教育教学能力;e.身体健康。3、资格考试:不具备法定学历的公民申请获得教师资格证,必须通过国家教师资格考试。考试形式:高校以下由县级以上教育行政部门举办,高校受国家委托可自行举办。考试类别:六类考试时间:每年一次4、资格认定:初中以下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高中教师资格认定机构:实习指导教师资格认定机构:高校教师资格认定机构:5、教师资格的丧失教师资格一经取得,全国通用,终身有效;但触犯刑律,受到剥夺政治权利或故意犯罪受到有期徒刑以上刑罚处罚,则依法剥夺其教师资格,不能重新取得教师资格;弄虚作假、骗取教师资格或品行不良、侮辱学生影响恶劣的,撤销其资格,5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教师资格。二、教师职务制度:教师职务------是根据学校教学、科研等实际工作需要设置的有明确职责、任职条件和任期,并需要具备专门的业务知识和相应的学术(技术)水平才能担任的专业技术工作岗位。它与工资待遇挂钩,并有数额限制。教师职务制度---是国家对教师岗位设置及各级岗位任职条件和取得该岗位职务的程序等方面的有关规定的总称。职务系列规定小学教师职务中学教师职务中等专业学校教师职务技工学校教师职务高等学校教师职务:(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任职条件:具备各级各类相应教师的资格遵守宪法和法律,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为人师表,教书育人具有相应的教育教学水平、学术水平,能全面履行现职务职责具备相应的学历、学位要求身体健康,能正常工作评审规定:各级教师职务由同行专家组成的教师职务评审组织依据教师职务试行条例规定的任职条件评审。三、教师聘任制度:聘任双方在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由学校或教育行政部门根据教育教学需要设置的工作岗位,聘请具有教师资格的公民担任相应教师职务的一项工作制度。1、聘任制特征是聘任人和受聘人双方的法律行为;在平等地位上签订的聘任合同具有法律效力;教师聘任制应体现按劳分配的原则;我国的教师聘任制度应体现教师接受学校的行政管理,不同于纯粹的雇佣关系。2、聘任制基本形式招聘-----公开、公正,择优聘用。续聘-----双方自愿签订续聘合同。解聘-----用人单位因故不适宜继续聘任教师,双方解除合同关系。辞聘-----教师主动请求用人单位解除聘任合同的法定行为。3、教师考核内容政治思想:政治态度和职业道德;业务水平:专业知识水平和业务能力;工作态度:履行职责中所应具备的工作积极性、事业心和责任感;工作成绩:工作量、教学效果、教育效果、研究成绩和论著成果等。第四节依法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一、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1、任命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法律关系:a.学校行使法律授权或教育行政机关委托,对教师行使管理职能;b.教师对其权利和义务是不得随意放弃的;c.学校与教师之间是一种行政隶属关系;d.教师职业带有“公务性”,有义务服从学校的命令和管理。2、聘任制下学校与教师的民事法律关系a.学校和教师的关系是以共同的意愿为前提,以平等互利为原则,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是对等的,没有行政隶属关系;b.学校有权依法对教师进行自主管理和考核;c.学校有权对有违法行为的教师给予行政处分或解聘,但无权侵犯教师的合法权益;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题《教育政策法规》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法律责任概念。。2、了解教师的权利与义务及我国有关教师的法律制度。3、掌握教育法律武器,依法维护教育主体的合法权益。教学主要内容及时间分配课时安排八课时(七、八周)1、了解教育法律责任概念。狭义概念: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当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2、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1)必须有法律明文的规定。2)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3)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4)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3、教育法律责任构成要件1)有损害事实;2)损害的行为必须违反教育法;3)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4)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具有因果关系。4、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1)制裁:①对人身的制裁②限制行为能力③剥夺财产④申诫罚2)补救:①财产上的补救②精神补救③对违法行为的否定3)强制:迫使违法者履行原有的教育法定义务或新追加的作为惩戒的义务。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学生伤害事故概念及原因分析教学难点:常见教育法责任的认定教学方法学生试讲法,案例分析讨论法,归纳法,提要法。全体学生参与整理和撰写《教育政策法规》章节提要的自主学习形式教学资源陕西省中小学教师资格教育理论知识考试指导用书《教育政策法规》西北大学出版社作业课后习题:p102一题案例讨论:p102二题(案例课内分析讨论)教学进程及教学方法的运用(续页)第五章、教育法律责任(一)教育法律责任的涵义及特点:1、教育法律责任:教育法律关系主体因实施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依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应承担的否定性的法律后果。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与违法行为紧密相连—只有在发生了违反教育法的行为之后才会出现的一种法律后果。法律后果的承担者是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教育法的法律责任与法律制裁紧密相连。教育法律责任的特点:a、必须有法律规范的规定(法律规定性)b、以国家强制力保证执行(国家强制性)c、由违法的教育法律关系主体所承担(归责的特定性)d、由国家专门机关或国家授权机关依法追究(责任的专权追究性)2、教育法律责任的种类:行政法律责任---行政法律关系主体由于违反行政法律规范,构成违法而应当依法承担的否定性法律后果。违反教育法的行政法律责任的承担方式主要有:行政处罚和行政处分。民事法律责任---行为人由于民事违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刑事法律责任---行为人实施刑事法律禁止的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经济法律责任----行为人由于违反经济合同法行为而应承担的法律后果。3.教育法律责任的构成要件有损害事实损害行为违反了教育法行为人主观上有过错违法行为与损害事实之间有因果关系4.教育法律责任的形式制裁(惩罚)对人身的制裁对行为的限制剥夺财产申诫罚补救财产上的补救精神上的补救对违法行为的否定强制迫使违法者履行原有的教育法定义务或新追加的作为惩戒的义务。第二节教育法律责任的主体应承担的责任:1.教育法律责任的主体(承担教育法律责任的对象)国家机关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学校与校长教师学生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其他负有遵守教育法义务的公民和法人2.教育法律责任主体承担的具体责任a.国家机关——主要是补救性的,无制裁性法律责任;b.国家机关工作人员——制裁性法律责任和补救性法律责任;c.学校与校长——制裁性法律责任和补救性法律责任;d.教师以及教职工——裁性法律责任和补救性法律责任;e.学生——一般采用纪律处分;f.家长(监护人)——批评教育和罚款;g.其他公民和法人——制裁、补救和强制。第三节常见教育法律责任的认定A、扰乱教育秩序,破坏、侵占学校财产的法律责任B、使用危险教育设施造成人员伤亡或重大财产损失的法律责任C、违法办学、招生、颁发学业学位证书及向学生收费的法律责任D、招生考试中舞弊作弊的法律责任E、使用未经依法审定的教科书造成不良影响的法律责任F、教师违反《教师法》的法律责任G、侮辱、殴打教师的法律责任H、打击报复教师的法律责任I、拖欠教师工资的法律责任行为分析、法律责任主体、执法机关及处理第四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法律问题:学生伤害事故-----学生在校期间所发生的人身伤害事故。1.学生伤害事故的类型:运动伤害、课余伤害、校外活动事故。2.学生伤害事故原因分析:制度不严,管理不善;设备陈旧老化,未及时修复或拆除;玩忽职守,工作责任心不强;体罚或变相体罚;安全保护措施不力;学生体质特殊或疾病;学生自尊心较强,心理承受能力低。3.处理学生伤害事故涉及的有关法律问题:教育保护责任与监护责任——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是两种法律制度。学校没有法定的监护职责,而有法定的教育保护职责。但学校接受监护委托时,要承担监护职责。1)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是两种法治制度①所谓监护,是对未成年人和精神病人的人身、财产及其他合法权益进行监督和保护的民事法律制度。②所谓亲权是指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人身和财产的管教和保护的权利。③学校不是未成年学生法定的或指定的监护人,其法定职责中没有对未成年学生的监护权。但是,学校有法定的教育保护职责,即国家和学校对学生人身安全给予保护制度,学校作为承担公共教育职能的社会机构,应对在校学生的人生健康给予与学生的年龄相当的关注和照顾。2)监护职责与教育保护职责的区别①、监护和教育保护的主体和对象不同。②、监护和教育保护产生的根据不同。③、监护和教育保护的法律关系的性质不同。④、监护人和教育保护职责的产生方式不同。⑤、监护和教育保护的内容不同。⑥、监护和教育保护的手段不同。⑦、监护和教育保护的责任不同。3)学校接受监护委托时,要承担监护职责。学生人身损害赔偿范围:1)常规赔偿,包括医疗费、营养费、误工补助费、护理费、交通费等。2)残疾赔偿,包括赔偿残疾用具费、残疾生活补助费。3)死亡赔偿,包括丧葬费、死亡补助费。4)精神损害抚慰金(指用金钱补偿因受伤或死亡而给受伤学生或死亡学生父母造成的精神痛苦的抚慰费),包括残疾赔偿金或死亡赔偿金。第五节《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2002年9月1日正式实施)的基本内容与实施1、《办法》颁布的目的和意义2、《办法》适用的几个问题3、《办法》所规定的重要内容:关于学校责任范围的界定——学生伤害事故是在学校实施的教育教学活动或学校组织的校外活动中,在学校负有管理责任的校舍、场地、其他教育教学设施、生活设施内发生的,造成在校学生人身损害后果的事故。关于适用范围——各级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关于学校责任的性质——如果学校未履行规定的义务与职责,有过错的,造成学生伤害,则需要承担相应责任;如果学校已尽到相应义务,无过错,则无责任。(“过错责任”)关于伤害事故的类型——学校责任事故;学生责任事故;其它相关人员的责任事故;混合型责任事故。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处理程序——主要由学校进行处理,教育行政部门予以指导、协助和调解。关于学生伤害事故的赔偿原则和经费来源——学校应根据其在事故中的责任大小,承担相应的赔偿义务。经费来源:一是学校自筹(预算外收入),二是教育行政部门设立学生伤害赔偿准备金,三是鼓励学生和学校参加相应的保险。4、学校承担学生伤害事故的责任范围、标准和赔偿依据(1)、责任范围:1)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学校负有教育管理职责的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发生的伤害事故。2)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在校学生发生的伤害事故。3)学生伤害事故必须是人身损害事故。(2)、标准:判断学校有无过错,其标准就是学校是否依法履行了教育法律法规规定的教育、管理和保护职责。责任标准:《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条款。(3)、赔偿依据:一是指事故当事人承担事故损害赔偿责任的根据二是指当事人承担事故损害赔偿的范围和标准。赔偿依据:《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教育法》、《民法通则》等相关条款、有关行政法规和现行的法律、法院规定来确定。包括:常规赔偿、残疾赔偿、死亡赔偿、精神损害抚恤金赔偿。汉中职业技术学院教案(首页)课题《教育政策法规》第六章教育法律救济(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教育法律救济概念及特征。2、了解教师和学生申述制度。3、了解教育行政复议、教育行政诉讼、教育行政赔偿的概念及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