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2019年望谟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1页
2018-2019年望谟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2页
2018-2019年望谟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3页
2018-2019年望谟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4页
2018-2019年望谟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2018-2019年望谟民族中学高一语文文言文阅读专项

训练(后附答案及解析)

抽选经典试题,有针对性的考点中的难点、重点、考点进行强化训练,力口强记忆。

第1题:文言文阅读,完成4〜7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

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

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

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

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

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日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

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

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圣人无常师。孔子师郑子、英弘、师襄、老聃。郑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孔子

曰:“三人行,则必有我师。”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

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李氏子蟠,年十七,好古文,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余嘉其能

行古道,作《师说》以贻之。

4.下列句中加点的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无:没有B.其闻道也固先乎

吾固:本来

C.余嘉其能行古道嘉:赞许D.是故圣益圣,愚益

愚益:更加

5.下列各句与例句句式特点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A.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B.大王来何操?

C.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D.不拘于时,学于余

6.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3分)

A.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师道之不传也久矣/作《《师说》以贻之

C.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其下圣人也远矣

D.小学而大遗/人非生而知之者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5分)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

(5分)

第2题:

第3题:阅读下面文字,完成7—11题

苏武传

方欲发使送武等,会缀王与长水虞常等谋反匈奴中。练王者,昆邪王姊子也,与昆邪

王俱降汉,后随泥野侯没胡中。及卫律所将降者,阴相与谋劫单于母网氏归汉。会武

等至匈奴。虞常在汉时•,素与副张胜相知,私候胜曰:“闻汉天子甚怨卫律,常能为

汉伏弩射杀之。吾母与弟在汉,幸蒙其赏赐。”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后月余,单于出猎,独阕氏子弟在。虞常等七十余人欲发,其一人夜亡,告之。单于

子弟发兵与战。维王等皆死,虞常生得。单于使卫律治其事,张胜闻之,恐前语发,

以状语武。武曰:“事如此,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欲自杀,胜、惠共止

之。虞常果引张胜。单于怒,召诸贵人议,欲杀汉使者。左伊秩皆日:“即谋单于,

何以复加?宜皆降之。”

单于使卫律召武受辞。武谓惠等:“屈节辱命,虽生何面目以归汉!”引佩刀自刺。

卫律惊,自抱持武,驰召医。凿地为坎,置媪火,覆武其上,蹈其背以出血。武气

绝,半日复息。惠等哭,舆归营。单于壮其节,朝夕遣人候问武,而收系张胜。

武益愈。单于使使晓武,会论虞常,欲因此时降武。剑斩虞常已,律曰:“汉使张胜

谋杀单于近臣,当死。单于募降者赦罪。”举剑欲击之,胜请降。律谓武日:“副有

罪,当相坐。”武曰:“本无谋,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复举剑拟之,武不动。律

曰:“苏君,律前负汉归匈奴,幸蒙大恩,赐号称王,拥众数万,马畜弥山,富贵如

此。苏君今日降,明日复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武不应。律曰:“君因我

降,与君为兄弟;今不听吾计,后虽欲复见我,尚可得乎?”武骂律曰:“女为人臣

子,不顾恩义,畔主背亲,为降虏于蛮夷,何以女为见?且单于信女,使决人死生,

不平心持正,反欲斗两主,观祸败。若知我不降明,欲令两国相攻,匈奴之祸,从我

始矣。”

7.下列加点字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收系张胜收:逮

B.(虞常)私候胜日候:拜见

C.阴相与谋劫单于母阙氏归汉阴:阴谋

D.又非亲属,何谓相坐坐:定罪、治罪

8.比较下列两组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欲因此时降武②君因我降,与君结为兄弟

③虽生,何面目以归汉④后虽欲复见我

A.①与②相同,③与④不同B.①与②不同,③与④相同

C.①与②相同,③与④相同D.①与②不同,③与④不同

9.下列句子加点词的活用现象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一项()

A.因泣下霭襟B.欲因此时降武C.屈节辱命D.反欲斗两主

10.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意的一项是()

A.苏武出使匈奴,是在汉与匈奴关系有所改善、矛盾有所缓和的时候,本不该有

危险,然而张胜私下支持虞常等人的活动,导致了苏武被匈奴扣留。

B.虞常沦落匈奴,但并没有忘记汉朝,他伏弩射杀卫律的行动,完全是出于爱国

之情。

C.苏武的自杀举动,表现了汉使宁死不屈的凛然正气。

D.卫律使尽了威吓、利诱、逼迫等手段,但是始终没有动摇苏武对国家、对民族

忠贞不贰的崇高气节。

n.把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9分,每小题3分)

⑴张胜许之,以货物与常。

⑵虞常果引张胜。

⑶空以身膏草野,谁复知之?

第4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6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日:“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

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

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触胪千里,旌旗蔽空,醐酒临

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

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蟾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

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

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

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

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

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1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酬酒临江,横槊赋诗槊:长矛。

B.方其破荆州,下江陵下:由高处到低处。

C.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藏:宝藏。

D.山川相缪,郁乎苍苍缪:通“缭”,缭绕。

1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意动用法的一项是(3分)

A.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整妇

B.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C.侣鱼虾而友麋鹿

D.哀吾生之须臾

13.作者用曹操的典故,其用意是(3分)

A.赞颂曹操横槊赋诗的英雄气概。

B.同情曹操不遇于时。

C.慨叹人生无常。

D.借曹操自比,表明自己被贬的心志。

14.苏子用月与水作比,阐明了什么道理?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阐明变与不变的道理。

.B.阐明物各有主的道理。

C.阐明无欲则刚的道理。

D.阐明物质不灭的道理。

15.对这两段文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主客问答,是赋体中传统的表现手法,主和客都是作者的化身。

B.作者认为,清风明月,可以随意拾取,表现了诗人与大自然合而为一的心灵净化

的境界。

C.第一段把物和人对比着写,突出了人的渺小,为第二段抒发悲观的情绪作铺垫。

D.这两段,写历史事件,写眼前之景,写主客问答,联想丰富,转换自然。

16.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

(1)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3分)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4分)

第5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35分)

“十三能织素,十四学裁衣,十五弹箜篌,十六诵诗书。十七为君妇,心中常苦悲。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贱妾留空房,相见常日稀。鸡鸣入机织,夜夜不得息。三

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妾不堪驱使,徒留无所施,便可

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府吏得闻之,堂上启阿母:“儿已薄禄相,幸复得此妇,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共事二三年,始尔未为久,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阿母谓府吏:“何乃太区区!此妇无礼节,举动自专由。吾意久怀忿,汝岂得自由!

东家有贤女,自名秦罗敷,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府吏长跪告:“伏惟启阿母,今若遣此妇,终老不复取!”

阿母得闻之,槌床便大怒:“小子无所畏,何敢助妇语!吾已失恩义,会不相从

许!”

府吏默无声,再拜还入户,举言谓新妇,哽咽不能语:“我自不驱卿,逼迫有阿母。

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不久当归还,还必相迎取。以此下心意,慎勿违吾语”。

新妇谓府吏:“勿复重纷纭。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

昼夜勤作息,伶僖萦苦辛。谓言无罪过,供养卒大恩;仍更被驱遣,何言复来还!妾

有绣腰襦,藏蕤自生光;红罗复斗帐,四角垂香囊;箱帘六七十,绿碧青丝绳,物物

各自异,种种在其中。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时时为

安慰,久久莫相忘!”

鸡鸣外欲曙,新妇起严妆。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足下蹑丝履,头上玳瑁光。腰

若流纨素,耳著明月玲。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世无

双。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昔作女儿时,生小出野里,本自无教训,兼愧

贵家子。受母钱帛多,不堪母驱使。今日还家去,念母劳家里。”却与小姑别,泪落

连珠子。“新妇初来时,小姑始扶床;今日被驱遣,小姑如我长。勤心养公姥,好自

相扶将。初七及下九,嬉戏莫相忘。”出门登车去,涕落百余行。

府史马在前,新妇车在后,隐隐何甸甸,俱会大道口。下马入车中,低头共耳

语:“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吾今且赴府,不久当还归,誓天不相

负!”

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君既若见录,不久望君来。君当作磐石,妾当作

蒲苇,蒲苇纫如丝,磐石无转移。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

怀。”举手长劳劳,二情同依依。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往昔初阳岁,谢家来贵门谢:辞别

B.新妇谓府吏:感君区区怀区区:诚挚的意思

C.却与小姑别,泪落连珠子却:可是

D.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逆:逆料,想到将来

6.下列句子中加点词不是偏义复词的一项是(3分)

A、昼夜勤作息,伶傅萦苦辛B、便可白公姥,及时相遣归

C、我有亲父兄,性行暴如雷D、昼夜勤作息,伶僧萦苦辛

7.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便可速遣之,遣去慎莫留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之于昔日

{B.物物各自异,种种在其中

日月忽其不淹兮,春与秋其代序

1c.恐不任我意,逆以煎我怀

皇览揆余初度兮,肇锡余以嘉名

非为织作迟,君家妇难为

可怜体无比,阿母为汝求

8.下列对刘兰芝在离开焦家之前精心打扮的作用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临别时特意精心打扮,以便突出人物的尽善尽美。

B.临别时有意精心修饰,郑重打扮,显得仪态庄重。

C.补叙刘兰芝的美丽,表现她冷静、镇定、外柔内刚的性格。

D.表明刘兰芝对封建势力不甘示弱,有意在焦母面前示威。

9.翻译(3分)

人贱物亦鄙,不足迎后人,留待作遗施,于今无会因。(3分)

第6题:阅读下面两篇文言文选段,完成5-10题。(25分)

(甲)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

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

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

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

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

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

欤!

(选自韩愈《师说》)

(乙)程师孟,字公辟,吴人。进士甲科。累知南康军、楚州。泸戎数犯渝州边,使者

治所在万州,相去远,有警,率陕日①乃至。师孟奏徙于渝。夔部无常平粟,建请置

仓。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

矣。竟发之。

徙河东路。晋地多土山,旁接川谷,春夏大雨,水浊如黄河,俗谓之“天河”,可溉

灌。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淤良田万八千顷,裒②其事为《水利图经》,颁之州县。

出为江西转运使。盗发袁州,州吏为耳目,久不获,师孟械吏数辈送狱,盗即成擒。

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治行最东南。徙广州,州城为侬寇所毁,他日有警,民骇

窜,方伯相踵而至,皆言土疏恶不可筑。师孟在广六年,作西城,及交址陷邕管,闻

广守备固,不敢东。时师孟已召还,朝廷念前功,以为给事中、集贤殿修撰,判都水

监。

贺契丹主生辰,至涿州,契丹命席,迎者正南向,涿州官西向,宋使东向。师孟曰:

“是卑我也。”不就列,自日灵③争至暮,从者失色,师孟辞气益厉,叱假者易之,

于是更与迎者东西向。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

师孟累领剧镇,为政简而严,罪非死者不以属吏。发隐施伏如神,得豪恶不逞跌宕者

必痛惩艾之,至剿绝乃已,所部肃然。洪、福、广、越为立生祠。

(选自《宋史•程师孟列传》)

【注】①狭日,一天。②裒(p6u):聚集。③戾(ze):太阳过午。

5、用斜线(/)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一共有四处。(4分)

吏惧白不可师孟曰必俟报饿者尽死

6、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孟劝民出钱开渠筑堰劝:勉励

B、士大夫之族族:类

C、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就:完成

D、官盛则近谀谀:奉承

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与例句中的“耻”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例句:则耻师焉,惑矣

A、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B、皆言土疏恶不可

筑师孟日

C、是故圣益圣D、商人

重利轻别离

8、下列各组中,分别表明程师孟处理事情“坚持原则”和“讲究变通”最正确一组是

()(3分)

A、①知福州,筑子城,建学舍②裒其事为《水利图经》

B、①师孟奏徙于渝②罪非死者不以属

C、①师孟辞气益厉,叱假者易之②即矫发他储,不俟报

D、①得豪恶不逞跌宕者必痛惩艾之②师孟曰:“是卑我也。”不就列

9、下列对选段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师说》的作者韩愈连用三个对比,不仅在于阐述从师学习的重要性,还揭示出

师道之不传的深层原因,剖析了从师学习的必要性。

B、程师孟出任江西转运使时,袁州一带发生盗患。因为盗贼很狡猾,好久也不

能把他们抓获,程师孟先整内部,然后一举擒获盗贼。

C、程师孟去祝贺契丹主诞辰,契丹方面却让当地官吏西向而坐,迎客的人南向

而坐,而让宋使面东而坐,程师孟为保气节坚决不入席。

D、程师孟多次担任重要地区官吏,为政简而严,罪行不重的人都不要下属去处

置,对于为非作歹的人却要斩尽杀绝。

10、翻译语段中画线的句子(9分)

(1)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3分)

(2)适凶岁,振民不足,即矫发他储,不俟报。(3分)

(3)明日,涿人饯于郊,疾驰过不顾。(3分)

第7题:阅读下面的文言,完成后面的问题。

辛弃疾字幼安,齐之历城人。时虞允文当国,帝锐意恢复,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

人才,持论劲直。以讲和方定,议不行。

留守叶衡雅重之。衡入相,力荐弃疾慷慨有大略,召见。寻知潭洲兼湖南安抚。乃度

马殷营垒故基,起盖若栅,招步军二千人,马军五百人。先以缗钱五万于广西买马五

百匹,诏广西安抚司岁带买三十匹。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

不能夺。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议者以聚敛闻,降御前金字牌,俾

日下住罢,弃疾受而藏之,出责监办者,期一月飞虎营栅成,违坐军制。如期落成,

开陈本末,绘图缴进,上遂释然。时秋霖几月,所司言造瓦不易,问:“须瓦几

何?”曰:“二十万。”弃疾曰:“勿忧。”令厢官自官舍神祠外,应居民家取沟檐

瓦二十,不二日皆具,僚属叹伏。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时江左大饥,诏任责荒政。始至,榜通衢曰:“闭索者配,强汆者斩。”次令尽出公

家官钱银器,召官吏、儒生、商贾、市民各举有干实者,量借钱物,逮其责领运汆,

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泉。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时信守谢明乞

米救助,幕属不从,弃疾曰:“均为赤子,皆王民也。”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帝嘉

之,进一秩。以言者落职。

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有《稼轩集》行世。咸淳间,史馆校勘谢杨得过弃疾墓旁

僧舍,有疾声大呼于堂上,若鸣其不平,自昏暮至三鼓不绝声,防得秉烛作文,旦且

祭之,文成而声始息。德佑初,杨得请于朝,加赠少师,谥忠敏。(有删节)

10.对下面句子中加点字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是)

A.时虞允文当国当:主持

B.时江左大饥,昭任责荒政江左:长江以北

C.各举有干实者干实:真实才干

D.逮其责领运汆,不取子钱子钱:利息

11.下面各组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

是()

A.①弃疾因论南北形势及晋汉人才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前谢罪

B.①议者幺聚敛闻②愿以十五城请易璧

C.①旦且祭之,文成面声始息②拔剑切面啖之

D.①德佑初,榜得请王朝②尤致思壬天文阴阳历算

12.下面句子编为四组,全都表明辛弃疾“有大略”的一组

是)

①经度费巨万计,弃疾善斡旋,事皆立办

②应居民家取沟檐瓦二十,不二日皆具

③军成,雄镇一方,为江上诸军之冠

④即以米舟十之三予信

⑤逮其责领运汆,不取子钱,期终月至城下发祟

⑥弃疾雅善长短句,悲壮激烈

A.①③⑥B.②④⑥C.③④⑤D.①②⑤

13.下面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

是)

A.辛弃疾任职湖南时,顶住各方压力,甚至冒着违抗上命的危险,终于如期盖好了部

队的营房。

B.辛弃疾通过抑制奸商稳定粮价、发放无息贷款扩大粮等措施,较好地完成了江西的

赈灾工作。

C.辛弃疾虽然有济世报国的远大抱负,但因生不逢时,他的政治军事才干却一直没有

施展的机会。

D.文章结尾尽管有些迷信色彩,但却含蓄地表露了作者对辛弃疾壮志未酬、怀才不遇

的同情。

14.把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时枢府有不乐之者,数沮挠之,弃疾行愈力,卒不能夺。(4分)

(2)于是连橘而至,其直自减,民赖以济。(3分)

第8题:文言文阅读(每小题3分)

罗艺,字子延,襄阳人。父荣,隋监门将军。艺性桀黠,刚愎不仁,勇于攻战,善

射。大业时,屡以军功,官至虎贲郎将。炀帝令受右武卫大将军李景节度督军于北

平。艺少习戎旅,分部严肃,然任气纵暴。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艺深衔之。后

遇天下大乱,涿郡人物殷阜,加有伐辽器仗,仓粟盈积,又临朔宫中多珍产,屯兵数

万,而诸贼竟来侵掠。留守官虎贲郎将赵十住、贺兰宜、晋文衍等皆不能拒,唯有艺

独出战,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十住等颇忌艺。艺阴知之将为乱,乃宣言于众

日:“吾辈讨贼甚有功效,城中仓库山积,制在留守之官而无心济贫。此岂存恤之意

也?”以此言激怒其众,众人皆怨。既而旋师,郡丞出城候艺。艺因执之陈兵,而十

住等惧皆来听命。于是发库物以赐战士,开仓以赈穷乏,境内咸悦。

武德三年,奉表归国,召封燕王,赐姓李氏,预宗正属籍。太宗之击刘黑阔也,艺领

本兵数万破黑阔弟什善于徐河,俘斩八千人。明年,黑阂引突厥俱入寇,艺复将兵与

隐太子建成会于冶州,因请入朝高祖,遏之甚厚。俄,拜左翊卫大将军。太宗左右尝

至其营,艺无故殴击之。高祖怒以属吏,久而乃释,待之如初。时突厥屡为寇患,以

艺素有威名,为北夷所惮,令以本官领天节军将镇泾州。

太宗即位,拜开府仪同三司,而艺惧不自安,遂于泾州诈言阅武,矫称奉密诏勒兵入

朝,率众军至于豳州。治中赵慈皓不知艺反,驰出谒之。艺遂入据豳州。太宗命吏部

尚书长.孙无忌、右武候大将军尉迟敬德率众讨艺•王师未至,慈皓与统军杨岌潜谋击

之,事泄。艺执慈皓系狱,岌时在城外觉变,遽勒兵攻之。艺大溃,弃妻子与数百

骑,奔于突厥,至宁州界,过乌氏驿,从者渐散,其左右斩艺,传首京师。枭之于

市,复其本姓罗氏。(节选自《旧唐书•罗艺传》)

4.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加有伐辽器仗伐:征讨。

B.乃宣言于众日且.日•旦•仲o

C.开仓以赈穷乏穷乏:贫困的百姓。

D.预宗正属籍预:通“与”,参加。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罗艺“桀黠”的一组是()

①然任气纵暴②每凌侮于景,频为景所辱

③破贼不可胜计,威势日重④因执之陈兵

⑤艺无故殴击之⑥矫称奉密诏勒兵入朝

A.①②④B.①⑤⑥C.③④⑥D.②③⑤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罗艺勇于攻战,军功卓著。大业年间,官至虎贲郎将•;后赶上天下大乱,保卫涿郡

有功,深得民心;再后征伐刘黑间有功,得到唐高祖礼遇,拜左翊卫大将军。

B.罗艺自恃功高位重,目中无人。他无缘无故责罚了太宗的亲信,虽惹怒了高祖,但

多次为大唐解决了突厥侵扰边境的问题,最终还是得到了高祖的原谅。

C.罗艺熟悉兵法,治军严明。涿郡被侵扰时,他破贼不可胜计;讨伐刘黑阔时,先于

徐河打败其弟刘什善,斩杀俘获共八千人,第二年与太子李建成会师冶州。

D.罗艺遇事机警,且疑心重。在得知赵十住等人的阴谋后,他利用民心占得先机;后

太宗即位,他因前事恐其责罚,最终选择拥兵反叛,以致惨死于乌氏驿站。

7.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伏清白以死直兮,固前圣之所厚。

(2)匪我愆期,子无良媒。将子无怒,秋以为期。

第9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初,武与李陵俱为侍中。武使匈奴,明年,陵降,不敢求武。久之,单于使陵至海

上,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单于闻陵与子卿素厚,故使陵来说足下,虚心欲相

待。终不得归汉,空自苦亡人之地,信义安所见乎?前长君为奉车,从至雍械阳宫,

扶辇下除,触柱折辕,劾大不敬,伏剑自刎,赐钱二百万以葬。孺卿从祠河东后土,

宦骑与黄门驸马争船,推堕驸马河中溺死,宦骑亡,诏使孺卿逐捕,不得,惶恐饮药

而死。来时太夫人已不幸,陵送葬至阳陵。子卿妇年少,闻已更嫁矣。独有女弟二

人,两女一男,今复十余年,存亡不可知。人生如朝露,何久自苦如此!陵始降时,

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陵?且陛下春秋高,法

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安危不可知,子卿尚复谁为乎?愿听陵计,勿复有

云。”武曰:“武父子亡功德,皆为陛下所成就,位列将,爵通侯,兄弟亲近,常愿

肝脑涂地。今得杀身自效,虽蒙斧钺汤镀,诚甘乐之。臣事君,犹子事父也,子为父

死,无所恨,愿勿复再言。”

陵与武饮数日,复曰:“子卿壹听陵言!”武曰:“自分已死久矣!王必欲降

武,请毕今日之醒,效死于前!”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

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霭衿,与武决去。

9.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扶辇下除除:殿阶

B.劾大不敬劾:弹劾

C.信义安所见乎见:看见

D.何以过陵过:超过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久之,单于使人至海上②空自苦无人之地

B.①陵与武饮数日②因泣下沾衿,与武决

去。

C.①请毕今日之欢,效死王前②陵与卫律之罪,上通王天

D.①为武置酒设乐,因谓武曰②因厚赂单于,答其善意

1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A.明生,陵降,不敢求武B.皆为陛下所成就

C.惶恐饮药而死D.且陛下春秋高

12.下列与文段相关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段叙述了故友李陵劝降苏武的过程。李陵以老朋友、老同事的身份,在饮酒叙

谈之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可是苏武始终不为所动,表现出可贵的民族气节。

B.“陵始降时,忽忽如狂,自痛负汉,加以老母系保宫,子卿不欲降,何以过

陵?”“陵见其至诚,喟然叹曰:'嗟乎,义士!陵与卫律之罪上通于天!'因泣下

雷衿,与武决去。”这些语言描写刻画出叛将李陵的复杂心态。他那尚未泯灭的爱国

之情、羞恶之心在苏武的崇高境界面前被唤醒了,其内心剖白真实感人。

C.“陛下春秋高,法令亡常,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这是作者借李陵之口表达

对汉武帝动辄杀戮大臣的残忍行为的不满,也是《汉书》中少有的表现批判统治者的

进步思想倾向之处。

D.在《苏武传》中,卫律和李陵都已投降匈奴而成为国家民族的罪人,他们和苏武分

别属于两个敌对阵营。因此二人的劝降方式相同,苏武的回答方式、措辞及态度也完

全一样。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每小题2分)

①单于使陵至海上,为武置酒设乐。

②臣事君,犹子事父也。

第10题:本大题10小题,共47分。

课内文言文段阅读,4一一7题。(15分)

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执

敲扑而鞭笞天下,威震四海。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百越之君,俯首系

颈,委命下吏。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却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

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于是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黑名城,杀豪

杰;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铜,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然后践华为

城,因河为池,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以为固。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

利兵而谁何。天下已定,始皇之心,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

也。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然而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才

能不及中人,非有仲尼,墨翟之贤,陶朱、猗顿之富。蹑足行伍之间,而崛起阡陌之

中,率疲弊之卒,将数百之众,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

赢粮而景从。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矣。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嶂函之固,自若也。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

赵、韩、魏、宋、卫、中山之君也;锄慢棘矜,非错于钩戟长钱也;谪戍之众,非亢

于九国之师也;深谋远虑,行军用兵之道,非及向时之士也。然而成败异变,功业相

反,何也?试使山东之国与陈涉度长禁大,比权量力,则不可同年而语矣。然秦以区

区之地,致万乘之势,序八州而朝同列,百有余年矣;然后以六合之家,增函为宫;

一夫作难而七庙莫,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使用不恰当的是()

A.履至尊而制六合六合:天地四方,即天下。

B,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C.非亢于九国之师也亢:抵抗

D.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控制,统治

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因河为池/因利乘便B.振长策而御宇内/序八州而朝同列

C.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D.始皇之心/行军用兵之道

6.下列没有特殊句式的一项是(

A.铸以为金人十二B.士不敢弯弓而报怨

C.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D.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7.翻译下面句子。(各3分)

(1)斩木为兵,揭竿为旗,天下云合而响应,赢粮而景从。(3分)

(2)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3分)

第11题: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2T4题。

谢贞,字元正,阳夏人。贞幼聪敏,有至性。祖母阮氏先苦风眩,每发便一二日不能

饮食。贞时年七岁,祖母不食,贞亦不食,往往如是,亲族莫不奇之。母王氏,授贞

《论语》《孝经》,读讫便诵。八岁,尝为《春日闲居》诗,从舅尚书王筠奇其有佳致,

谓所亲曰:“此儿方可大成。”年十三,略通《五经》大旨。十四,丁父艰,号顿于

地,绝而复苏者数矣。初,父蔺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家人宾客惧贞复然,从

父往华严寺,请禅师为贞说法,仍谓贞曰:“孝子既无兄弟,极须自爱,若忧毁灭

性,谁养母邪?”自后少进霞粥。

太清之乱,贞于江陵陷没。太建五年,贞乃还朝。及始兴王叔陵为扬州刺史,辟贞为

主簿。贞度叔陵将有异志,因自疏于王,每有宴游,辄辞以疾,未尝参预,叔陵雅钦

重之,弗之罪也。俄而高宗崩,叔陵肆逆,府僚多相连逮,唯贞独不坐。

后主仍诏贞入掌中宫管记。府长史周确新除都官尚书,请贞为让表,后主览而奇之。

尝因宴席问确曰:“卿表自制邪?”确对曰:“臣表谢贞所作。”后主赐米百石。至德

三年,以母忧去职。顷之,敕起还府。贞累启固辞,敕报曰:“省启具怀,虽知哀茕

在疚,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夺,可便力疾还府也。”贞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时

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俱来候贞,见其形体骨立,祚等涕泣,不能自胜,悯

默而出。祚谓客卿曰:“信哉,孝门有孝子!”

初,贞在周尝侍赵王读,王即周武帝之爱弟也,厚相礼遇。王尝闻左右说贞每独处必

昼夜涕泣,因私使访问,知贞母年老,远在江南,乃谓贞曰:“寡人若出居蕃,当遣

侍读还家供养。”后数年,王果出,因辞见,面奏曰:“谢贞至孝而母老,臣愿放

还。”帝奇王仁爱而遣之。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叔陵园钦重之,弗之罪也雅:向来。

尝画宴席问确曰

B.因:趁着o

C.而官俟得才,礼有权国夺:改变。

D.圜哉,孝门有孝子信:相信。

13.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谢贞“至孝”的一组是

①祖母不食,贞亦不食②授贞《论语》《孝经》,读讫便诵

③号顿于地,绝而复苏者数矣④以母阮氏忧,不食泣血而卒

⑤哀毁羸瘠,终不能之官舍⑥每独处必昼夜涕泣

A.①②⑤B.③④⑥C.①③⑤D.②④

1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谢贞自幼聪敏。八岁时,他曾经作了一首《春日闲居》诗,他的才华得到堂舅、尚

书王筠的赞赏;十三岁时,他就大致通晓了《五经》的要义。

B.谢贞性格淳厚,有孝性。14岁时:父亲不幸去世,谢贞悲伤过度,家人担心他的身

体,就去华严寺请禅师开导谢贞,谢贞这才勉强进食。

C.至德三年,谢贞因母亲去世而离职,不久,诏令还府,但他由于哀伤过度身体瘦

弱,最终也没能去任职。尚书右丞徐祚、尚书左丞沈客卿看见他形容憔悴,不觉泪流

不止。

D.谢贞任赵王侍读时,赵王听说他独自一人时经常昼夜哭泣,私下打听得知谢贞母亲

年老,远在江南。赵王深受感动,在他出宫到藩国居住时,就让谢贞返回了江南。

第12题: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9题。(18分)

楚左尹项伯者,项羽季父也,素善留侯张良。张良是时从沛公,项伯乃夜驰之沛公

军,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曰:“毋从俱死也。"张良日:“臣为

韩王送沛公,沛公今事有急,亡去不义,不可不语。”良乃入,具告沛公。沛公大

惊,曰:“为之奈何?”张良日:“谁为大王为此计者?”曰:“鳏生说我日:'距

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故听之。"良口:“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

沛公默然,曰:“固不如也。且为之奈何?”张良曰:“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

项王也。”沛公曰:“君安与项伯有故?”张良曰:“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

之;今事有急,故幸告良。”沛公曰:“孰与君少长?”良曰:“长于臣。”沛公

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张良出,要项伯。项伯即入见沛公。沛公奉卮酒

为寿,约为婚姻,曰:“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应

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愿伯具言臣之不

敢倍德也。”项伯许诺,谓沛公日:“旦日不可不蚤自谢项王。”沛公曰:“诺。”

于是项伯复夜去,至军中,具以沛公言报项王。因言曰:“沛公不先破关中,公岂敢

入乎?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不如因善遇之。”项王许诺。

15.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素善留侯张良善:友善,交好

B.距关,毋内诸侯内:接纳

C.籍吏民,封府库籍:登记,造册

D.不如因善遇之遇:相逢,会面

16.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3分)()

A.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

②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B.①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

②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C.①良曰:“长于臣。”

②樊哙覆其盾于地

D.①沛公默然

②然不自意能先入关破秦

17.下列语句编成四组,全部表现项伯“重义气,少谋略”的一项是(3分)()

①私见张良,具告以事,欲呼张良与俱去②请往谓项伯,言沛公不敢背项王也③

秦时与臣游,项伯杀人,臣活之④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⑤至军中,具以沛公

言报项王⑥今人有大功而击之,不义也

A.②③⑥B.①③④

C.②④⑤D.①⑤⑥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项伯的本意是为自己的私情而欲救张良,但他智短虑浅,头脑简单,在“信义”面

前,他不明是非,被张良蒙骗,被刘邦拉拢。

B.刘邦与项羽的为人处世相反,在这段文字中,刘邦的“四问”非常高明,清楚地表

现了他处变不惊、善于用人的性格特点。

C.从项伯夜驰至沛公军,张良引他与刘邦相见一事可以看出,张良是这场宴会中刘邦

阵营的总导演,是一个善于谋略的大智者。

D.节选的这段文字,虽然没有对项羽进行重点描写,但从“项王许诺”一句中可以看

出,项羽缺少思考,疏于分辨是非真假。

19.把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鳏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

译文:_____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13题:王舒,字处明,丞相导之从弟也。父会,侍御史。舒少为从兄敦所知,以天

下多故,不营当时名,恒处私门,潜心学植。年四十余,州礼命,太傅辟,皆不就。

及敦为青州,舒往依焉。时敦被征为秘书监,以寇难路险,轻骑归洛阳,委弃公主。

时辎重金宝甚多,亲宾无不竞取,惟舒一无所眄,益为敦所赏。

时将征苏峻,司徒王导欲出舒为外援,乃授抚军将军、会稽内史,秩中二千石。舒上

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舒复陈音虽异而字同,求换他郡。于是改

“会”字为“会B”,舒不得已而行。在郡二年而苏峻作逆,乃假舒节都督,行扬州刺

史事。时吴国内史庾冰弃郡奔舒,舒移告属县,以吴王师虞斐为军司,率众一万,与

庾冰俱渡浙江。前义兴太守顾众、护军参军顾顺等,皆起义军以应舒。舒假众扬威将

军、督护吴中军事,画监晋陵军事,于御亭筑垒。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

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飕后继。冰、飕等遣前锋进据无锡,遇贼将张健

等数千人,交战,大败。贼遂入吴,烧府舍,掠诸县,所在涂地。舒遣子允之行扬烈

将军,与将军徐逊、陈孺及扬烈司马朱素,以精锐三千,轻邀贼于武康,出其不意,

遂破之。斩首数百级,贼悉委舟步走。是时临海、新安诸山县并反应贼,舒分兵悉讨

平之。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自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及侃立

行台,上舒监浙江东五郡军事,允之督护吴郡、义兴、晋陵三郡征讨军事。既而晃等

南走,允之追蹑于长塘湖,复大破之。贼平,以功封彭泽县侯,寻卒官。赠车骑大将

军、仪同三司,谥日穆。

(选自《晋书》列传第四十六)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_

A.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B.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C.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D.会陶侃等至京都/舒等并以屡战失利/移书盟府/白贬去节/侃遣使敦喻/不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_

A.“从弟”在中古时期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且年幼于己者的同辈男性。

B.“中二千石”为俸禄,按汉时体制,俸禄以万石为最高,中二千石次之。

C.“假”,这里为官职用语,意思是代理,临时充任。它与正式任命不同。

D.“贼”,原指偷盗之人,如贼寇,在本文中则指进犯中原的外族侵略者。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一

A.王舒淡泊名利,长期在家,多次谢绝官府的征召,对从兄离职时留下的财物毫不动

心。

B.王舒有军事才能,在征讨逆贼苏峻的战争中,亲白率领军队在武康击败敌寇,斩首

众多。

C.王舒为人忠厚,因在讨贼之战中多次失利,而主动上书贬职去节,且不听从陶侃劝

解。

D.王舒颇具战功,在贼乱平定之后,因功被封为彭泽县侯,死后又被迫赠为车骑大将

军。

(4)把中文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舒上疏辞以父名,朝议以字同音异,于礼无嫌。

②峻闻舒等兵起,乃赦庾亮诸弟,以悦东军。舒率众次郡之西江,为冰、飕后继。

第"题:阅读下面文段,按要求答题。(8分)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

颠沛必于是。”(《里仁》)造次:紧迫,仓促

(1)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3分)

②君子去仁,恶乎成名?(2分)

(2)孔子如何看待利与欲?请用自己的话回答。(3分)

第15题:阅读下文,完成第23-28题。(17分)

醒心亭记曾巩

滁州之西南,泉水之涯,欧阳公园州之二年①,画亭曰"丰乐”,自为记,

以见其名之意。既又直丰乐之东几百步,得山之高,构亭日“醒心”,使巩记之。

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以

见夫群山相环,云烟之相滋,旷野之无穷,草树众而泉石嘉,使目新乎其所睹,耳新

乎其所闻,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故即其事之所以然而为名,取韩子退

之《北湖》之诗云②。噫!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而名之以见其实,又善者矣。

虽然,公之作乐,吾能言之。吾君优游而无为于上,吾民给足而无憾于下,天

下之学者皆为材且良,夷狄鸟兽草木之生者皆得其宜,公乐也。一山之隅,一泉之

旁,岂公乐哉?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若公之贤,韩子没数百年而始有之。今同游之宾

客,尚未知公之难遇也。后百千年,有慕公之为人,而览公之迹,思欲见之,有不可

及之叹,然后知公之难遇也。则凡同游于此者,其可不喜且幸欤!而巩也,又得以文词

托名于公文之次,其又不喜且幸欤!

庆历七年八月十五日记。

[注]①欧阳公知州之二年:即宋庆历六年,是欧阳修被贬滁州的第二年。

②韩子退之《北湖》之诗云:韩愈《北湖》诗有“应留醒心处,准拟醉时来”的句子。

23.解释加点字(2分)

1欧阳公回州之二年2画亭曰“丰乐”

24.(3分)作者以“丰乐亭”起笔的用意何在?请简要说明。

25.(2分)文中画线句若用一个成语概括应该是□□□□.

26.(2分)

从上文内

容推测,

欧阳修以

“丰乐”

二字命名

亭子的主

要原因

(用自己的语言回

答)

27.(4分)欧阳修在《醉翁亭记》中说“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上文与

此意思相对应的两处是()()

A.凡公与州之宾客者游焉,则必即丰乐以饮

B.或醉且劳矣,则必即醒心而望

C.则其心洒然而醒,更欲久而忘归也

D.其可谓善取乐于山泉之间

E.一山之隅,一泉之旁……乃公所以寄意于此也

28.(4分)你认为曾巩的这篇记“醒心亭”的文章是否做到了“以见其名之意”?请结

合文章内容加以评价。

第16题: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4〜7题。

高弘图,字研文,胶州人。万历三十八年进士。授中书舍人,擢御史。枫棱自持,不

依丽人。

天启初,陈时政八患,请用邹元标、赵南星。巡按陕西,题荐属吏,赵南星纠之,弘

图不能无望,代还,移疾去。魏忠贤亟攻东林,其党以弘图尝与南星有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