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下册第六单元17跳水
作者列夫托尔斯泰综合资料
把真正的生活写下来
《跳水》的作者托尔斯泰是俄国的伟大作家。他写的
《战争与和平》、《复活》等作品被翻译成许多国家的
文字,有的还拍成了电影。他的作品很早就被介绍到
中国。你知道他是怎样进行创作的吗?
有人说,成为伟大作家的人,都是天才。托尔斯
泰确实有杰出的文学才能,但他的才能并不是天生的,
完全是他刻苦钻研、勤奋创作的结果。
托尔斯泰七八岁的时候就萌发了写小说的念头,
把自己亲眼看到的生活写下来,告诉更多的人。他一
头钻进书房,写了,撕掉,撕掉,再写。他的努力没
有成功。但是,他没有灰心,而是把这个愿望埋藏在
心里。
16岁的时候,托尔斯泰进入喀山大学东方语文学
系。他的文学知识得到了丰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一
一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1
在高加索当军官的哥哥对他说:“要成为作家,必
须对社会生活有深刻的观察和正确的理解,必须有丰
富的生活经验!”
1851年,他听从了哥哥的建议,加入了高加索军
队。三年多的军队生活,大大开阔了他的眼界。他熟
悉了高加索雄伟的山峰,浩瀚的林海,蔚蓝的天空,
与勤劳、勇敢、骥悍的哥萨克人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后来,托尔斯泰当了炮兵连长,参加了抵抗英法联军
的塞瓦斯托波尔保卫战。他指挥全连战士,狠狠地炮
击敌人。战斗持续了11个月,俄国军队被英法联军打
败了。托尔斯泰眼看着被英法联军占领的城市在大火
中燃烧,悲愤地放声痛哭。但是,士兵为保卫祖国英
勇牺牲的壮举,妇女冒着炮火救护伤员的动人情景,
使他看到俄罗斯人民的伟大精神。丰富多彩的生活,
使他获得了文学创作的源泉.他接连写了《哥萨克妇
女》、《塞瓦斯托波尔的故事》等作品。这些作品发表
后,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他从此进入了俄国
著名作家的行列。
托尔断泰并没有因此而满足,他开始构思一部空
前规模的长篇巨著《战争与和平加
2
为了写这部小说,托尔斯泰跑遍了莫斯科所有的
图书馆,阅读了大量的历史书籍,搜集了许多报刊资
料,访问了众多参加过战争的人。他还带着地图,到
当年的战场进行了多次实地考察。
他担心客人的来访会扰乱他的写作,特意搬到森
林里一间小木屋居住。在寂静的森林小屋里,他伏案
疾书,常常连续工作十多个小时。他的书稿常常因反
复修改,被涂得难以辨认,他的妻子苏菲亚不得不经
常整夜整夜地在灯下帮他把槁子誉写清楚。
他用了整整6年时间,完成了这部世界名著的创
作。这部小说描述了1805—1812年间的俄法战争,刻
画了俄国各个阶层的社会生活面貌,塑造了五百多个
不同的人物,全书一百二十多万字。他经过自己的勤
奋努力,终于实现了少年时代的愿望——写出了真正
的生活。
《复活》赏析
《复活》是托尔斯泰的晚期代表作。这时作家世界观
已经发生激变,抛弃了上层地主贵族阶层的传统观点,
3
用宗法农民的眼光重新审查了各种社会现象,通过男
女主人公的遭遇淋漓尽致地描绘出一幅幅沙俄社会的
真实图景:草菅人命的法庭和监禁无辜百姓的牢狱;
金碧辉煌的教堂和褴褛憔悴的犯人;荒芫破产的农村
和豪华奢侈的京都;茫茫的西伯利亚和手铐脚镣的政
治犯。托尔斯泰以最清醒的现实主义态度对当时的全
套国家机器进行了激烈的抨击。
首先,作家以人民的名义审判了“审判者”,撕下
了那些高坐在审判席上的沙皇官僚、官方教士、贵旅
代表们的假面具,剖析他们的肮脏灵魂。而更为深刻
的审判则在聂赫留道夫的心灵中进行。他是造成卡秋
莎不幸的第一个罪人。在法庭上认出卡秋莎后,“他灵
魂的深处不得不感到那一次行为的残酷、懦怯、卑鄙,
还感到他那闲散的、堕落的、残忍的、怠惰的全部生
活也是那样。”从此开始了他的思想和生活的转折,他
努力从“动物的人”向“精神的人”转化,竭力用受
害者、普通老百姓的眼光重新审视他周围的一切事物。
他逐步成为本阶级的审判者。作者通过他的主人公周
旋于统治阶级最上层,发现原来掌握生杀大权、制定
法律的人才是真正的罪魁祸首,他醒悟到“人吃人并
不是从森林里开始的,而是从各部、各委员会、各政
4
府衙门里开始的”。聂赫留道夫奔走在贫苦人民最低层,
看到农民挣扎在饥饿线上,他认识到“农民贫困的主
要原因是和白昼一样的明显,也就是唯一能够养活他
们的土地,都被地主从他们手里夺去了”。
聂赫留道夫是托尔斯泰式的主人公,他表达了作
品的主要思想。然而,如果没有卡秋莎这个形象,人
民的生活就不能充分展示,《复活》也就不会有如此深
沉的感人力量。作家写到卡秋莎时,流露出那么真挚
的同情和爱。少女时代,她身为地主家的养女兼使女,
但却没有丝毫奴颜婢膝。她天真无邪,但幼稚无知,
凭着一颗单纯的心灵,设想着美丽的世界,沉浸在欢
乐的生活中。被奸污后的卡秋莎还曾有过幻想,直到
风雨交加的秋夜,聂赫留道夫坐在舒适明亮的头等车
厢里玩牌、谈笑,而卡秋莎在火车旁奔跑、呼喊,却
得不到回音。这时,她才开始意识到他们之间隔着一
道不可逾越的鸿沟,他们是属于两个世界的人。她真
想纵身跳到车轮下,了此一生。胎儿的蠕动,激起了
她母性的感情,但从此,她眼前失去了光明和希望,
在黑暗中摸索、挣扎,“她不再相信上帝和善良”,认
识到“所有关于上帝和关于善的那些话,全是欺人之
谈”。
5
卡秋莎•玛丝洛娃形象丰满、真实,在俄国文学
史上的女性画廊中独具一格。其典型意义也是深刻的。
作品正是通过卡秋莎和她的不幸遭遇,反映了“一直
到最深的底层都在汹涌激荡的伟大的人民的海洋”(列
宁语)。在形象体系中她与聂赫留道夫相辅相成,体现
了作品的主题。如果说,在托尔斯泰的构思中,复活
节之夜聂赫留道夫的情欲是他堕落的开端,那么,凄
风苦雨的车站一幕卡秋莎对善和上帝的怀疑与否定就
是她沦落的内因。他们生活的转折都取决于对待永恒
法则——上帝的真理的态度。因此,他们后来的精神
复活,首先是皈依上帝,恢复对善和爱的信念。聂赫
留道夫通过忏悔和赎罪,卡秋莎通过宽恕对方,恢复
爱的途径。同时,现实主义大师托尔斯泰也写出了男
女主人公关系中的社会因素、阶级对立,使社会的主
题与伦理道德的主题紧密结合,融为一体。
作为贵族,托尔斯泰在资本主义势力的冲击下,
看到的只是国家机器一一暴力的加强、社会道德的沦
落和农村的破产。为了和资本主义世界抗衡,他自然
求助于农民。卢那察尔斯基指出,这不仅是托尔斯泰
个人探索的结果,也是从赫尔岑到民粹派走过的道路,
6
而“托尔斯泰在这方面更是特别富于典型性”,因为他
客观上反映了俄国农民资产阶级革命的特性。这也决
定了聂赫留道夫形象的典型意义。
《复活》在我国自本世纪初至今已出版六种译本,
三四十年代先后又有戏剧家田汉和夏衍改编的同名剧
本的发表和上演,作品和它的主人公己成为我国读者
和观众极为熟悉和喜爱的人物形象。
《战争与和平》赏析
《战争与和平》问世至今,一直被人称为“世界上最
伟大的小说”。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诗般广阔与雄
浑的气势,生动地描写了1805至1820年俄国社会的
重大历史事件和各个生活领域:“近千个人物,无数的
场景,国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领域,历史,战
争,人间一切惨剧,各种情欲,人生各个阶段,从婴
儿降临人间的啼声到气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后迸发,
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欢乐和痛苦,各种可能的内心思
绪,从窃取自己同伴的钱币的小偷的感觉,到英雄主
义的最崇高的冲动和领悟透彻的沉思——在这幅画里
都应有尽有。"(斯特拉霍夫语)作家对生活的大面积
涵盖和整体把握,对个别现象与事物整体、个人命运
7
与周围世界的内在联系的充分揭示,使这部小说具有
极大的思想和艺术容量。
这是一部人民战争的英雄史诗。托尔斯泰曾经表
示:“在《战争与和平》里我喜欢人民的思想。”也就
是说,作者力图在这部作品里表现俄国人民在反侵略
战争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及其历史作用。在国家危急的
严重关头,许多来自下层的俄军普通官兵同仇敌,汽,
浴血奋战,虽然战事一度失利,但精神上却始终占有
压倒的优势。老百姓也主动起来保家卫国。在人民群
众中涌现出一大批像网开、杰尼索夫、谢尔巴狄那样
的英雄人物。俄军统帅库图佐夫也因为体现了人民的
意志,才具有过人的胆略和决胜的信心。整部小说以
无可辩驳的事实证明了托尔斯泰的“人民战争的巨棒
以全部威严雄伟的力量”赶走了侵略者的思想。
作者在小说中也认真探索了贵族阶级的历史命运
问题。小说的主要情节就是围绕着包尔康斯基、别素
霍夫、罗斯托夫、库拉金四大贵族家庭的生活展开的。
60年代,托尔斯泰仍站在贵族阶级的立场上,但是他
对接近宫廷的上层贵族却给予深刻的揭露和批判。在
民族危亡的关头,库拉金之流漠视国家命运,畏敌如
8
虎,他们关心的是寻欢作乐,积聚私产。小说中,库
拉金是官痞,儿子阿纳托尔是恶少,女儿爱仑则是荡
妇。这些贵族的卑劣行径与人民为国献身的崇高精神
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托尔斯泰认为,俄国的前途在于
“优秀”贵族与人民的合作。他用诗意的笔触描写了
京城以外的庄园贵族罗斯托夫一家和包尔康斯基一家,
指出在这些贵族身上仍保留着淳厚的古风,他们有爱
国心,与人民的精神相通。这里,作者在一定程度上
美化了宗法制贵族。
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安德烈•包尔康斯基、彼埃
尔•别素霍夫和娜塔莎•罗斯托娃。这三个人物都是
作者喜爱的正面形象。安德烈和彼埃尔是探索型的青
年贵族知识分子。小说中,这两个人物在性格和生活
道路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安德烈性格内向,意志坚
强,有较强的社会活动能力,他后来投身军队和参与
社会活动,在严酷的事实面前逐步认识到上层统治阶
级的腐败和人民的力量,彼埃尔心直口快,易动感情,
缺少实际活动能力,更侧重于对道德理想的追求,后
来主要在与人民的直接接触中精神上得到成长。女主
人公娜塔莎与两位主人公的关系使她成为小说中重要
的连缀人物,而这一形象本身又是个性鲜明,生气勃
9
勃的。小说充分展开了娜塔莎热烈而丰富的情感,她
与人民和大自然的接近,她的民族气质,以及她在精
神上的成长。这几个主要人物形象都具有较高的认识
价值和审美价值。
《战争与和平》艺术成就卓著。在这部作品中,
托尔斯泰有力地拓宽了长篇小说表现生活的幅度,并
在传统的史诗体小说和戏剧式小说的基础上创造了一
种比较成熟的形态。小说场面壮阔,结构清晰,人物
形象鲜明,有一种大海般恢宏开阔的美。同时,小说
时代感强烈,它虽是一部历史题材小说,但却反映了
农奴制改革后俄国前途和人民作用的问题。因此,《战
争与和平》当之无愧地是一部“了不起的巨著”。(列
宁语)
托尔斯泰与老子
托尔斯泰这样来介绍老子的一个基本论点:“他(老
子)教导人们从肉体的生活转化为灵魂的生活。他称
自己的学说为‘道‘,因为全部学说就在于指出这一转
化的道路,也正因此老子的全部学说叫做《道德经》。”
1891年10月,托尔斯泰在给出版商列杰尔列的一
封信后面,附了一份“给我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份书
10
目罗列不足50部,记录了托尔斯泰自童年至63岁这
个阶段阅读并留下印象的作品。这些作品,根据阅读
印象,分为强烈;非常深;很深三种程度。书目中,
涉及中国的作品,有孔子和孟子以及老子数种,而“老
子”,是列在印象“强烈”这个项目中的,列入这个程
度的作品,仅仅不过十部左右。
虽然,托尔斯泰接触老子是比较晚的,那是在已
创作出为他赢得世界声誉的《战争与和平》和《安
娜•卡列尼娜》之后。1880年左右,托尔斯泰思想出
现巨大困惑。1879—1882年之间,托尔斯泰写出一篇
表现这种困惑的长文《忏悔录知他在探索生命意义的
精神活动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难题:”在探索生命问
题的答案过程中,我的感受和一个在森林中迷路的人
的感觉完全相同。”
一段时间,他开始与贫穷、朴实、没有学问而有
信仰的教徒、香客、修士、分裂派教徒、农民接近,
“我爱上了这些人,我越深入思索我常听到和读到的
像这样活着、也像这样死去的人的生活,我就越热爱
他们,我自己也就生活得更愉快了"。当然,直到《忏
悔录》写完几年,托尔斯泰仍没能从困惑中走出,人
生的探求仍在继续。
就在这时,托尔斯泰遇见了老子。有明确记录的
11
时间是1884年。在当年3月6日,他的日记里,出现
了这样的字眼:“我在翻译老子,结果不如我意。”3
月9日:“读了一点关于中国的东西,骑马在城里转了
转。除我以外,人人都在工作……我洗了澡,读老子。
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完整性……”
由此看来,托尔斯泰接触老子的时间还应当略略
靠前一点。因为不可能还没阅读就开始要翻译它。托
尔斯泰阅读的老子《道德经》,是1841年巴黎出版的
法文译本。后来,他与波波夫一起,将《道德经》翻
译成俄文。这项工作甚至激起了托尔斯泰写一本介绍
中国哲理,尤其是探讨人性善恶问题的书的愿望。
就在1884年,托尔斯泰刚接触中国先哲不久,他
写了一篇近乎提纲的文章《中国的贤哲〉〉。文章分了三
个部分:“孔子的著作”,“《大学〉〉”,“中国先哲老子所
著《道德经》
在托尔斯泰眼中和笔下,老子是很难表述的,所
以在前引的日记里有“翻译过来是可以的,但是缺乏
完整性……”这样的句子。在《中国的贤哲》中,有
关“中国先哲老子所著《道德经》”一节,托尔斯泰不
得不完全借助老子。他摘译了“道可道,非常道。名
可名,非常名。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
等若干原文,而自己未发议论或引申,似乎老子本身
12
就可以自然说明问题一般。
当然,老子还是对托尔斯泰的处世思想产生了影
响。1884年3月10日日记里,有这样的记载:“一早
起身,收拾了房间。安德留沙打翻了墨水瓶。我于是
责备他。我脸上的表情一定是恶狠狠的……做人应该
像老子所说的如水一般。没有障碍,它向前流去;遇
到堤坝,停下来;堤坝出了缺口,再向前流去。容器
是方的,它成方形;容器是圆的,它成圆形。因此它
比一切都重要,比一切都强。”
托尔斯泰与中国圣哲老子,真可谓时距千年,相
隔万里,与老子的相遇,为其对人生的思考增加了一
个参照系统,并使其获得了“良好的精神状态”。尽管
误读不可避免,但在人类精神活动里,这种交触现象,
却是值得我们认识和探究的。
列夫•托尔斯泰与《安娜•卡列尼娜》
关于列夫•托尔斯泰,马原有一个说法,他认为托尔
斯泰是小说史上争议最少的作家。我理解他的意思,
这里所说的争议最少,指的是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也就是说,你可以喜欢或不喜欢托尔斯泰的作品,但
似乎无人能够否认他作为一位杰出思想家和第一流小
13
说家的地位。
在我的学生中间,对托尔斯泰不屑一顾的大有人
在。有一次碰到一位学生,依我看他的导师是一名颇
有学问的俄国文学专家,不知何故,该生却对恩师颇
为不满,提出是否可以转到我的名下,让我给他指导。
我问他为何要更换导师,他便列举了原导师的几个罪
状,其中一条是:他竟然让我去读什么《安娜•卡列
尼娜加可见,在这些言必称美国的学生们的头脑中,
老托尔斯泰显然已经是一个不中用的古董了。我对他
说,导师就不必换了。因为如果我当你的导师,第一
本推荐的书恐怕还是《安娜•卡列尼娜》。
《安娜•卡列尼娜》不仅是我最喜欢的长篇小说,
而且我也认为,在列夫•托尔斯泰的所有作品中,它
也是写得最好的。《战争与和平》也许更波澜壮阔、更
雄伟、更有气势,但它不如《安娜•卡列尼娜》那么
纯粹、那么完美。顺便说一句,列夫•托尔斯泰并不
是一个出色的文体家,但他的文体的精美与和谐无与
伦比,这并非来自作者对小说修辞、技巧、叙述方式
的刻意追求,而仅仅源于艺术上的直觉。
在《安娜•卡列尼娜》这部小说中,列夫・托尔
斯泰塑造了许多在文学史上光芒四射的人物:安娜、
14
渥伦斯基、吉提、列文、卡列宁、奥布浪斯基公爵……
在这些人物中,惟一一个在生活中左右逢源,带有点
喜剧色彩的就是奥布浪斯基公爵,其他的人物无不与
死亡主题有关。如果我们简单地归纳一下,这部作品
主要写了两个故事:其一,是安娜与渥伦斯基从相识、
热恋到毁灭的过程,以及围绕这一进程的所有社会关
系的纠葛,其二是列文的故事以及他在宗教意义上的
展开个人思考。
正如那句著名的开场白所显示的一样,作者对现
实的思考是以家庭婚姻为基本单位而展开的,至少涉
及到了四种婚姻或爱情答案:卡列宁夫妇,安娜和渥
伦斯基,奥布浪斯基夫妇,列文与吉提。每一个答案
都意味着罪恶和灾难。安娜是惟一经历了两种不同婚
姻(爱情)形式的人物。在作者所赋予的安娜的性格中,
我以为激情和活力是其基本的内涵,正是这种压抑不
住的活力使美貌纯洁的吉提相形见细;正是这种被唤
醒的激情使她与卡列宁的婚姻、甚至彼得堡习以为常
的社交生活、甚至包括孩子谢辽沙都黯然失色。
与这种激情与活力相伴而来的是不顾一切的勇气。
当小说中写到渥伦斯基在赛马会上摔下马来,安娜因
失声大叫而暴露了“奸情”之时,对丈夫说出下面这段
话是需要一点勇气的,"我爱他,我是他的情妇……随
15
你高兴怎么样把我处置吧。”托尔斯泰对这种激情真是
太熟悉了,我们不妨想一想《战争与和平》中的娜塔
莎,《复活》中的卡秋莎,还有蛰伏于作者心中的那头
强壮的熊-它的咆哮声一直困扰着列夫•托尔斯泰。
马丁•杜伽尔曾认为,托尔斯泰是最具洞察力的
作家,他的目光十分锐利,能够穿透生活的壁垒而发
现隐含其中的“真实"。但我却倾向于认为,从根本上
来说,托尔斯泰是一个图解自我观念的作家,不管是
早期还是晚期作品,主题上的联系十分清晰,尤其是
《战争与和平》、《安娜・卡列尼娜》两部巨著,其中
的人物、情节、主题多有雷同之处,他的观念的疆域
并不宽广,他的素材也不丰富,但这并不妨碍托尔斯
泰的伟大,正如塞万提斯的狭隘主题并不妨碍《堂吉
诃德》的伟大一样。小说的真实来自他的智慧,敏感
而浩瀚的心灵,而更为重要的是他的诚实。维特根斯
坦在读完《哈泽•穆拉特》以后曾感慨地说:”他(托
尔斯泰)是一个真正的人,他有权写作。”
托尔斯泰与孔子
在传统文化经典中,首先引起他注意的,是孔子。
托尔斯泰不懂中文,何以能够研究孔子呢?原来他是从
读英译本的《四书》开始的。英国汉学家詹姆斯.理雅
16
各(一译莱格,1814-
1877)翻译了《四书》《五经》,分成28卷于1861
一1886年间陆续出版,在西方广为流传。这些书也流
人俄国。英译本总名为《中国经典》。译者理雅各原为
伦敦布道会派驻马六甲任英华书院院长(1839),后于
1843—1873年长驻香港,返英国后就在牛津大学执教,
开汉文讲座。由于译者的名声,其译本的影响也大。
而俄国人一包括托翁一竟然不知道早在此前,1870年
的时候,他们国内已拥有自己的俄译本《大学》和《中
庸》,那是由俄国东正教驻北京传教士团成员列昂季耶
夫译出,在彼得堡出版的,可惜没有传开。托翁读的
却是英译本,他从19世纪80年代开始接触孔子、孟
子的著作。1882年6月他曾致信文学评论家斯特拉霍
夫(当时任彼得堡图书馆员,也是帮托翁寻检书籍的一
位助手),感谢后者给他寄去孔子的书,不久他便着手
研读了。
续年他在书信和日记中多次写下读后感。2月末,
他写信给好友切尔特科夫说:“我坐在家里,发着高烧,
得了重感冒,第二天读孔子,很难想象,这是多么不
同寻常的道德高峰,看到这一学说有时竟达到基督学
说的高度,你会感到快慰。’3月27日又在日记里提
到“我认为我的道德状况是因为读孔子,主要是读老
17
子的结果。’,②到了3月30日,他在日记中更表示:
’应该使这一学说成为公共财富。’,③
托翁研究孔子的成果,一是在1884年写出了《论
孔子的著作》、《论〈大学)》等文章。一是摘编了孔子
的语录,后来该书于1904年由“媒介”出版社出版,
书名为《孔子生平及其学说凡并附有托翁写的《中国
学说述评》一文,系由布朗热据托翁的草稿整理而成
的。因而以后再出的版本中也有以《列夫?托尔斯泰阐
明的孔子学说》为该文题目的。托翁在《论孔子的学
说》一文中写道:“中国人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中
国人是世界上最大的民族。他们有四亿五千万,几乎
是俄国人、德国人、法国人、意大利人、英国人的总
数的一倍以上。中国人是世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
他们不想占有别人的东西,他们也不好战。中国人是
庄稼汉。他们的皇帝自己也种田。因此,中国人是世
界上最爱好和平的民族。’,莎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孔
子的著作给了他对中国多么好的印象。
同时,托尔斯泰身上具有的人道主义,也使他能
很快同孔子的学说相呼应,进而用“仁者爱人”这样
的思想去规范自己和要求他人。在行动中则是以身作
则,厉行“平民化”,并且用作品和各种形式的公开言
论去谴责沙皇专制制度压榨人民、残酷对待下层人的
18
丑行,暴露俄国官吏和社会的黑暗,达到为民众的疾
苦呼吁的目的。因此,可以说托尔斯泰研究孔子的积
极结果,是加深了自身的人道主义精神,从博爱、“爱
人”的思想原则出发,更加关怀下层民众。
托尔斯泰与墨子
俄国作家托尔斯泰对包括孔子在内的诸子百家的印象
极佳,他曾经多次用文字表达对中国的热爱与尊敬。
在1905年12月4日写给我国留学俄国的学生张庆桐
的复信中就这样写道:
“在我漫长的一生中,曾经有好几次同日本人见
过而,但从没有一次同中国人见过而,也没有发生过
联系,而这正是我一向非常想望的;因为很久以来,我
就相当熟悉(当然,大概是非常不完全的。这对一于一
个欧洲人是常有的情况)中国的宗教学说和哲学;更不
用说孔子、孟子、老子和他们著作的注疏了。遭到孟
子驳斥的墨翟学说,尤其令我敬佩。我对于中国人民
经常怀有深厚的尊敬,很大程度上由于可怕的日俄战
争诸种事件而更为强烈了。‘,⑥
那么,托翁为什么会对墨子特别感到敬佩呢?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自建厂房租房合同协议书
- 液体安检机采购合同范本
- 杉木木材出售协议书模板
- 自愿赔偿协议书模板模板
- 股份退股机制协议书范本
- 童装店合作合同协议范本
- 物业服务摆地摊合同范本
- 离婚夫妻财产保全协议书
- 私人购买安置房合同范本
- 阳台拆迁违建补偿协议书
- 矿业工程面试题及答案
- 2025年综合类-中医基础理论-第一单元中医学理论体系的主要特点历年真题摘选带答案(5卷单选一百题)
- 学校食堂承包季节菜品创新美食计划
- 2025年事业单位招考综合基础知识全真模拟考试试题(含答案)
- 2025-2030中国重水市场运行态势与未来竞争力剖析报告
- 2025汽车智能驾驶技术及产业发展白皮书
- 2025年河南省中考英语真题 (解析版)
- 2025年广西公需科目答案01
- JJF1033-2023计量标准考核规范
- 中职《接触器联锁正反转控制线路》公开课PPT
- 部编版二年级下册语文看图写话《五感写作法》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