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16课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解析版)培优第一阶——基础过关练一、单选题1.战国各国实行的授田制,实际上是一次大规模地对国有土地再分配的运动,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这说明授田制(
)A.允许土地使用权自由转移 B.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C.租税同源租高税低的特点 D.重租赋而轻役的特征【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土地一经授予,可以子孙传袭,以为世业。到战国末,国家对土地只有行政管理权,农民上交国家的产品只具有赋税性质而不再具有地租性质”可知,授田制的推行,加速了土地私有制的确立,促进了封建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政府的财政收入和助推了租税开始分离,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土地使用权的转移,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租高税低等内容,排除C项;材料未体现国家重租赋而轻役,排除D项。故选B项。2.据汉代文献记载,“官收百一之税,民收太半之赋,官家之惠,优于三代,豪强之暴,酷于亡秦。是上惠不通,威福分于豪强也”。由此可知,汉代(
)A.土地兼并得到遏制 B.民众负担依然较重C.地方豪强干预司法 D.税制改革有名无实【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汉代农民遭受官府和豪强的双重剥削,这表明汉代农民负担的沉重,B项正确;汉代豪强地主是建立在土地兼并基础之上的,排除A项;材料并没有体现出地方豪强干预司法和税制改革,排除C、D两项。故选B项。3.两税法推行后,有人评论:“每州各取大历中一年科率钱谷数最多者,便为两税定额,此乃采非法之权令以为经制,总无名之暴赋以立恒规。”(陆贽(翰苑集)卷22中书奏议·均节赋税恤百姓第一条》)该评论主要想表达(
)A.分夏秋两次征税从而简化了税收名目 B.扩大收税对象以增加财政收入C.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有利于农民人身自由 D.制度缺陷加重了人民的负担【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陆贽认为,两税法选取各州科率钱谷数最多一年的额数,作为两税定额,加重了人民的负担,D项正确;材料中看不出简化了税收名目,排除A项;材料中看不出扩大收税对象,排除B项;材料中看不出收税标准以人丁为主,排除C项。故选D项。4.明太祖朱元璋派国子监监生武淳到各地丈田绘制鱼鳞图。鱼鳞图以“随粮定区”为原则,载明田亩方圆、四周界至、土地肥瘠和户主姓名等内容。编制鱼鳞图册旨在(
)A.抑制土地兼并 B.进行赋役征发 C.实行社会救济 D.维护社会治安【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中明太祖命国子监监生丈量土地而编制鱼鳞图册的史实,其根本目的是进行征收赋役,有助于政府进行征税,B项正确;这一措施无法抑制土地兼并,排除A项;这一措施的目的是征税,而不是进行社会救济,排除C项;登记户主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征税,而不是为了维护社会治安,排除D项。故选B项。5.2018年9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最新一轮修正案发布。如图所示为本次个人所得税改革后的纳税情况。由此可知,此次我国个人所得税改革(
)A.杜绝了偷税漏税行为 B.实现了社会的共同富裕C.有利于促进社会公平 D.旨在增加国家财政收入【答案】C【详解】从数据可得出,减税的比例不断增长,根据所学,大规模减税有利于促进社会的公平,C项正确;AB项太绝对,排除AB项;增加收入不是主旨,减税不利于增加收入,排除D项。故选C项。6.个人所得税是以纳税人个人取得的各项应税所得为征收对象的税种。下列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说法正确的是(
)A.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税条例,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B.计划经济体制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D.1978年《中华人民个人所得税法》颁布,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答案】C【详解】根据所学可得出,1936年国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税暂行条例,随之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C项正确;个人所得税制度不是在北洋政府时期正式确立的,排除A项;计划体制下并没有收个人所得税,排除B项;个人所得税制度正式确立是1980年,排除D项。故选C项。7.当代学者秦晖指出,中国古代每一次“并税式改革”最后都陷入“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的循环。由此可见A.古代官吏贪污腐败的根源是赋税制度B.税制改革不断加重对百姓的人身束缚C.中国古代税制改革内容始终过于繁杂D.税制改革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农负担【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税轻费生——并税除费——杂派滋生——税轻费重——并税除费——杂派又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基础是小农经济,小农是国家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因此赋税制度改革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小农负担,D项正确;中国古代官员贪污的根本原因在封建专制制度,排除A项;B选项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明朝的一条鞭法体现的是赋税内容趋向精简,排除C项。故选D项。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一条鞭法者,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征收),力差,则计其工食之费,量为增减;银差,则计其交纳之费,加以增耗。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明史·食货志》材料二
中纪委刊文:实行“摊丁入亩”之后,土地多的多交,土地少的少交,没土地的不交,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对地主老财和贪官来说,这当然是“严苛”!(1)根据材料一,指出一条鞭法的内容,它有何意义?(2)中纪委的文章如何评价“摊丁入亩”?【答案】(1)内容: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意义: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它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2)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相对避免了贪官污吏的盘剥。【详解】(1)内容:依据材料“量地计丁”,得出清丈土地,扩大征收面,使税赋相对均平;依据材料“总括一州县之赋役”,“凡额办、派办、京库岁需与存留、供亿诸费,以及土贡方物悉并为一条”,得出统一赋役,限制苛扰,使税赋趋于稳定;依据材料“皆计亩征银,折办于官,故谓之一条鞭”,得出计亩征银,官收官解,使征收办法更加完备。意义:从其对中国的社会影响角度分析,得出是中国历史上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一次社会变革,是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主动选择。从征税程序角度分析,得出它大大简化了税制,方便征收税款。从规范官员行为和增加收入角度分析,得出同时使地方官员难于作弊,进而增加财政收入。(2)评价:依据材料“土地少的少交,没土地的不交,不知给多少穷人卸下了沉重的枷锁,铲除了多少官员的摇钱树”,得出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的负担,相对避免了贪官污吏的盘剥。培优第二阶——拓展培优练一、单选题1.《资治通鉴》载:“……先计州县每岁所应费用及上供之数而赋于人,量出以制入。户无主客,以见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居人之税,秋、夏两征之。其租庸调、杂徭悉省。”上述材料反映出(
)A.征税的主要标准从财产转为人丁 B.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C.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放松 D.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答案】C【详解】结合所学可知,两税法的征税标准开始由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说明政府对农民的人身控制逐渐减轻,C项正确;两税法的征税标准开始由人丁为主变为资产为主,排除A项;两税法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土地兼并,何况古代中国因为主体上确立的是土地私有制,土地兼并问题不可能从根本上解决,排除B项;农民获得了充分的生产时间主要与唐初实施的租庸调制中的“输庸代役有关,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认为1799年英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先决条件“首先是由于政府成功地(通过议会)说服公民,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其次,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把税金用于军队本身,最终目的就要拿下一场完胜的战役;第三,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政府机构会相对诚实,没有人会吞噬这些钱财。”上述材料不能说明(
)A.开征新税种的目的是解决财政问题 B.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C.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 D.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答案】B【详解】材料“所得税对于资助一场深得人心的即使昂贵的战争是必要的”体现的是战争是开征个人所得税的直接原因,且是为了解决财政问题,AC项不符合题意;材料“政府能够提供保证,每个公民都缴纳自己的那一份”体现的是民主政体有助于个人所个税的开征,D项不符合题意;英国政府清廉公正深受民众的信任的说法与材料无关,B项符合题意。故选B项。3.中国传统户籍制度源远流长。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采用“编户”和“定籍”等办法进行人口控制;《唐律·户婚律》规定“父母在,子孙别籍、异财者,徒三年”;明代户分军民匠三等,所有人户不得随意迁居或者是外出……我国历朝重视户籍管理的主要目的是(
)A.防止人口流动造成社会动荡 B.保证为抵御外族入侵提供足够兵源C.征调人力兴修大型水利工程 D.保证政府赋税、徭役和兵役的来源【答案】D【详解】根据材料可知,材料所述为古代中国户籍制度的发展演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古代中国历代都比较重视户籍管理,户籍是征收赋税、征派徭役和兵役的依据,D项正确;人口流动不一定会导致社会动荡,排除A项;BC项只是目的之一,概述不全面,排除BC项。故选D项。4.“求变”“求新”是中国的历史传统,也是中华民族绵延不绝、中华文化传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以下变法思想按朝代排序正确的是(
)①“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②“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③“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④“民有所犯,依法而断。”“法既豫定,民皆先知。”A.④②①③ B.④②③① C.④③①② D.②③①④【答案】B【详解】根据题意和所学知识可知,①“总括一州县之赋役,量地计丁,丁粮毕输于官。一岁之役,官为佥募。”是明朝一条鞭法;②“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属于商鞅变法的内容;③“凡籴买税敛上供之物,皆得徙贵就贱,用近易远……”是王安石变法中的均输法;④“民有所犯,依法而断。”“法既豫定,民皆先知。”出自《左传》;故正确④②③①,B项正确,排除ACD项。故选B项。5.安史之乱以后,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于是杂税林立。咸通十一年,陕州大早,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据此可知,安史之乱后的唐朝(
)A.地方政府财政收入比较丰盈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C.社会经济发展出现停滞现象 D.赋税制度亟需进行改革【答案】D【详解】考查唐代的赋税。材料指出,安史之乱后,各地“杂税林立”,“庄稼歉收,陕州农民没有饭吃,还得交租交税”,这说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且没有根据地方实际进行收税,D项正确;虽然此时“各地军政长官都可以任意用各种名目摊派,无须获得中央批准”,但材料没有体现地方财政收入是否丰盈,排除A项;材料未说明是中央与地方的矛盾尖锐,排除B项;分析材料可知,安史之乱后唐朝赋税制度非常混乱,但不能说明唐朝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停滞,排除C项。故选D项。6.财政年度是人为制定的收支结算的起讫时间。汉代的财政年度计算是“计断九月”,取决于粟的成熟时间;唐代的财政年度计算则是“岁终为断”,与水稻的成熟时节相适应。这一变化主要是由于(
)A.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 B.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C.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 D.精耕细作农业的发展【答案】C【详解】在中国古代,粟主要种植在北方,水稻种植在南方,材料中唐朝财政计算的变化就说明南方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区域经济地位的变动,C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粟和水稻在财政计算中地位的变化,从中无法看出赋税征收标准的调整、农业经济结构的变化,排除AB项;精耕细作指精心细致地耕作,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7.从1712年开始,康熙帝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统治时期,开始推行“摊丁入亩”政策,将丁银并入田赋并形成了一种新型赋税征收制度。这表明清朝统治初期(
)A.政府着力调整生产关系 B.国家财政面临严重困难C.百姓要求改革赋税制度 D.社会经济得到恢复发展【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康熙帝规定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帝统治时期,开始推行“摊丁入亩”政策,”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摊丁入亩是清朝政府将历代相沿的丁银并入田赋征收的一种赋税制度,标志着中国实行两千多年人头税(丁税)的废除,赋税制度的变革调整了生产关系,A项正确;材料未涉及财政面临严重困难,排除B项;C项说法错误,材料未涉及是百姓要求改革赋税制度,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知社会经济得到了恢复发展,排除D项。故选A项。
二、材料分析题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但未能实现。1803年对拿破仑军队开战时,制定新的所得税法,1815年废止。此后,个人所得税时兴时废,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1909年以后,英国将各类收入进行汇总综合计税,由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发展,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然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摘编自张艳霞、王方东《西方个人所得税法的起源及其发展》材料二
1936年,国民政府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所得税暂行条例。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在抗战期间和胜利后,国民政府对所得税曾进行三次重大修订和税负调整,三次修订和调整都是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摘编自何家伟《南京国民政府个人所得税制度略论》(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演进的特点。(2)根据材料一、二,归纳中英两国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共同目的。(3)根据材料二,分析中国近代个人所得税制度“无疾而终”的原因,并据此谈谈你对个人所得税制度的认识。【答案】(1)起源时间最早;发展过程漫长而曲折;由临时征收发展为固定税制;征税方法不断完善。(2)目的:解决战争需要;调节个人收入;增加财政收入。(3)原因: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目标,增加了人民的负担;税收制度本身缺陷明显;抗战结束后,没有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加大了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启示: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的制定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个人所得税收政策要因时而变,符合时代的要求。【详解】(1)根据材料“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征个人所得税的国家”可知,其特点之一是起源时间最早;材料“1798年英法战争时,......进入20世纪,英国个人所得税仍然需要议会每年以法案来确立。”可知,其发展过程漫长而曲折;根据材料“1798年英法战争时,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开征临时性质的综合所得税......直到1874年才成为固定税制”可知,英国个人所得税法是由临时征收逐步发展为固定税制;根据材料“1909年以后,英国将各类收入进行汇总综合计税,由分类所得税制逐步向综合所得税制发展,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可知,其征税方法不断完善。(2)根据材料“英国为筹措战争经费”“1936年,国民政府......所得税最初为战时税,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可知,中英两国的共同目的都是解决战争需要;根据材料“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国民政府......为了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以扩大征税范围和提高税收负担为中心”可知,调节个人收入也是中英两国的共同目的;根据材料“综合所得税按纳税人的全部收入多少综合计征,能够适应纳税人的实际负担能力”“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可知,增加税收的目的就是增加财政收入。(3)原因:根据材料“以补充战时财政之不足......应付通货膨胀和财政赤字”可知,近代个人所得税制度是解决南京国民政府的财政困难为目标,增加了人民的负担;材料“由于个人所得税起征点低,累进税率级距差距小,最高税率订得较低,失去了调节收入、平衡负担的初衷。”可知,税收制度本身缺陷明显;材料“抗战结束后,个人所得税的继续开征,加大了工薪阶层对国民政府的离心力,再加上所得税制度本身的缺陷,最终无疾而终。”可知,抗战结束后,没有根据局势变化及时进行调整,加大了人民对政府的离心力。认识:结合历史的经验和教训,立足当下,个人所得税制度的制定和调整既要符合国家的战略要求,又要兼顾人民群众的基本利益,个人所得税收政策的制定要以民为本,重视人民的利益;个人所得税收制度的制定要符合经济发展规律;个人所得税收政策要因时而变,符合时代的要求。培优第三阶——高考沙场点兵一、单选题1.如表为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从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反映出当时(
)制度征收方式租庸调制租:政府授田的男丁,每年须交纳粟二石庸:每丁每年须为国家服劳役二十日调:每丁按照当地的出产,每年输纳绢二匹、绫二丈、绵三两两税法全国各地的人民,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A.封建剥削减轻 B.货币经济发展 C.人身控制加强 D.实物地租消失【答案】B【详解】根据材料“租庸调制”“一律以现有男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划分等级,规定税额,分夏、秋两季交纳,其税额概以钱计,再折合绫绢缴纳”等信息可知,租庸调的赋税制度主要收取实物为主,并且课税名目繁杂,而两税法将人丁与田地数目为标准,税额概以钱计,即收取货币为主,因此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下由收取实物税到货币税的转变,体现了货币经济的发展现象,B项正确;材料内容主要体现了唐代两种不同的赋税制度,没有体现封建剥削程度,无法得出封建剥削减轻的结论,排除A项;根据所学知识可知,唐两税法改变了自战国以来的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而“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体现了人身依附关系逐渐松弛,排除C项;两税法规定税额以钱计算,但不代表实物地租消失,排除D项。故选B项。2.史载,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这一现象主要说明当时关中地区(
)A.集市贸易突破坊市界限B.农业经营模式发生根本改变C.地方政府放松抑商政策D.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答案】D【详解】根据“隋唐时期关中地区的许多农民被迫贱卖菽票,然后去市场上以高价购买绢布等纺织品,用以缴纳官府的赋税。”可得出农民交税只能通过市场把布买回来上交,这有利于部分农副产品日益的商品化,D项正确;A项在宋代,排除A项;B项太绝对,排除B项;材料不能体现政府态度,排除C项。故选D项。3.如表为明朝官方对常熟县人口的统计情况。据表可知,明朝常熟县人口统计表年份户口洪武四年(1371年)62285247104永乐十年(1412年)66327284671天顺六年(1462年)83558367600成化八年(1472年)87474381577成化十八年(1482年)87474381577弘治五年(1492年)88044381577A.专制统治导致了基层治理体系崩坏 B.高产粮食作物引进促进了人口增长C.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 D.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答案】D【详解】根据表格内容可知成化八年之后,户口登记几乎没有变化,这与史实是不相符的,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因为明朝中期赋税制度的变革,故材料反映出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D项正确;材料主要内容是赋税制度调整使户口登记沦为形式,没有体现基层治理体系崩坏,排除A项;材料体现明朝中后期人口没有变化,排除B项;重农抑商促进了社会环境整体稳定,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故选D项。4.如图是1928—1936年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变化表。对图信息解读准确的是A.东北易帜推动关税收入增加 B.中国关税斗争取得胜利C.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 D.税额受到内外局势影响【答案】D【详解】由材料可知,1928—1936年中国海关税收总额整体呈现增长趋势,但在不同年份增减情况不同,说明这一时期的海关税收受到当时“改订新约运动”“中日民族矛盾变化”等国际国内局势的影响,D项正确;东北易帜使国民政府完成了形式上的统一,但对推动关税收入增加影响有限,排除A项;中国关税斗争虽然收回了一些关税利权,但并没有真正收回关税主权,没有取得取得最终胜利,排除B项;日本侵华导致税额持续下降,与材料中1933年的关税总额增加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5.明万历年间,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清初,黄册已经极为罕见,而鱼鳞图册仍在通行,并且不断重新编制。由此可见当时A.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 B.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C.政府关注的重点由田地转向户籍 D.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答案】A【详解】根据材料内容可知,明清时期逐渐“废黄册”,“专用鱼鳞图册”,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黄册主要是户籍登记信息,鱼鳞图册主要是土地信息的登记,这说明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A项正确;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不是地主对佃农的人身控制减弱,排除B项;材料主要体现的是赋役征收由人户转向田地的趋势,排除C项;政府财政困难得到根本解决,说法错误,排除D项。故选A项。6.1980年,全国职工月平均工资为64元。同年,全国人大通过并公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纳税人为在中国境内住满一年的个人和虽然不在中国境内居住但是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个人,起征点确定为每月或每次800元。该法的实行A.解决了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差异问题B.明确了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纳税义务C.反映出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D.表明个人所得税是国家税收主要来源【答案】B【详解】材料反映了改革开放初期,国家颁布个税法案,规定外国来华工作人员的个人所得税起征标准,明确了他们的纳税义务,B项正确;按劳分配的原则下,城市居民个人收入存在差距是正常现象,并没有因为法律颁布而消除,排除A项;材料只反映了全国职工的平均工资水平,无法说明城市居民收入差距普遍拉大,排除C项;个人所得税并不是国家税收的主要来源,排除D项。故选B项。二、材料分析题7.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变革材料一
唐朝前期的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以“人丁为本”的赋税制度。其课税对象一是田(纳粟或稻),二是户(纳绢或麻),三是身(纳绢或布代役)。天宝年间,不堪兵役和赋税负担的农民大量脱籍逃亡,朝廷控制的纳税人口减少,赋税收入受到影响。同时,户籍失实,赋役混乱,官吏趁机作弊从中渔利。这样,租庸调制无法继续存在下去。为此,杨炎建议推行两税法。户口不再分为主户和客户,一律编入现在居住的州县户籍,按照贫富差异征收赋税,具体表现为依户等高低纳钱,依田亩纳米粟。夏、秋两季征之。其中租庸调、杂徭役悉数减省。——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材料二
康熙五十一年(1712),颁发谕旨,将全国丁税总额基本加以固定,以后滋生人丁,永远不再征税。雍正初年,令各省将丁口之税摊入地亩,按每地银一两摊丁银若干计算,一起输纳征解,称为“摊丁入亩”制度。与此同时,又陆续将匠班银、盐钞银、渔课钞等其他赋役也合并到田赋银中征收,地丁银成为主要财政收入。摊丁入亩制度的基本原则是“因田起丁,田多则丁多,田少则丁少”,而且“无论绅衿富户,不分等则,一例输将”,平均了赋役负担,较为公平合理。清初以来各地多种多样的赋役制度得以统一,南北方的赋役负担渐趋平衡,无地少地的佃农、手工业者、小商人、自耕农等基本上摆脱丁银的“赔累”,负担减轻,有了更多的迁徙流动自由。此后,清政府的地丁收入逐年增加,成为清王朝赖以存在的重要物质基础。——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比较两税法与租庸调制的不同,分析两税法推行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概括清朝前期赋税制度的特点,分析其影响。【答案】(1)不同点:征税标准:租庸调制以人丁为主,两税法以土地财产为主。征税种类:与租庸调制相比,两税法征收户税和地税,取消租庸调及各种杂税的征收,税目有所简化。征税时间:两税法固定在夏、秋两季征税。(征税原则:由“量入为出“转变为“量出以制入”。征税对象:租庸调制征税主要是均田农民,贵族及官僚地主享有免税免役特权;两税法征税对全国所有民户,官僚、地主、商人等都要交税,纳税对象扩大。赋税缴纳的形式:租庸调制主要缴纳实物,两税法兼纳货币与实物)背景:土地兼并严重,均田制遭到破坏;农民逃亡,户籍不清,户口失实;赋役混乱,官吏作弊渔利;中央政府财政困难。(2)特点:简化税收项目和手续;赋税折银,商品货币化;公平合理。影响:统一了全国的赋役内容;平衡南北方赋役负担;减轻了无地少地人民的赋役负担;削弱了封建人身依附关系;利于工商业发展;保证政府的赋税收入;利于巩固中央集权。【解析】(1)不同点:征税标准:根据材料“租庸调制,是在均田制的基础上制定的,是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4年湿式氧化装置项目建议书
- 2024花卉买卖合同范本范文
- 2024板式换热器化学清洗合同
- 2024年公共环卫设施:环卫垃圾桶合作协议书
- 2024技术转让合同样式
- 2024校长聘任合同
- 2024道路工程补充合同
-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第四单元《三位数乘两位数》测试卷附答案【轻巧夺冠】
- 智能园林装备制造项目环评报告表
- 年产5万平方米复合保温外模板项目环评报告表
- Unit 7 Lesson 1 EQ-IQ课件-高中英语北师大版选择性必修第三册
- FZ/T 73024-2014化纤针织内衣
- FZ/T 64041-2014熔喷纤网非织造粘合衬
- 高品质变压器外观品质检验基础
- 阅读绘本《小种子》PPT
- 《网络设备安装与调试(华为eNSP模拟器)》项目1认识eNSP模拟器及VRP基础操作
- 学校文化与教师专业发展
- 招标代理机构保密措施
- 人民币的发展史课件
- 人物速写教学课件
- 货物供应、运输、包装说明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