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含答案详解_第1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含答案详解_第2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含答案详解_第3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含答案详解_第4页
2025年上海市高考语文备考之古诗词阅读创新题含答案详解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古诗词阅读创新题高考古诗词阅读的新题型可能会包括比较阅读、情境化阅读、批判性阅读等,这些题型都旨在更全面地考查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鉴赏和批判性思维能力。以下是一些针对这些新题型的答题技巧:一、比较阅读答题技巧1.识别比较点:先明确题目要求比较的具体方面,如主题、意象、情感、手法等。2.分别阐释:针对每一首诗词,就其被比较的方面进行详细阐释。3.对比分析:将两首或多首诗词在被比较的方面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异同。4.整合结论:根据对比分析的结果,整合出最终的结论。二、情境化阅读答题技巧1.理解情境:仔细阅读题目中给出的情境描述,确保理解情境的背景和要求。2.诗词定位:根据情境要求,在脑海中搜索与之相关的诗词内容。3.贴合情境:分析诗词中的哪些元素与题目情境相贴合,如情感、场景、人物等。4.合理想象:在贴合情境的基础上,进行合理的想象和补充,使答案更加完整和生动。三、批判性阅读答题技巧1.把握观点:明确题目要求批判的具体观点或主题。2.理性分析:运用批判性思维,对诗词中的相关内容进行理性分析,评估其合理性和有效性。3.提出见解: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见解和看法,可以是赞同、反对或补充。4.论据支持:为确保见解的合理性,提供相关的论据或例证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四、通用答题技巧1.仔细阅读:无论是哪种题型,都要先仔细阅读题目和诗词内容,确保理解准确。2.圈点勾画:在阅读过程中,圈出关键词句,勾画出重要信息,帮助理解和记忆。3.借助注释:充分利用题目中提供的注释信息,帮助理解诗词中的难点和典故。4.规范作答:在答题时,注意条理清晰、字迹工整、表述准确,尽量使用专业术语。【甲】今年正月十四日,与子由别于陈州,五月,子由复至齐安,以诗迎之[1]苏轼惊尘急雪满貂裘,泪洒风别宛丘。又向邯郸枕中见,却来云梦泽南州。暌离动作三年计,牵挽当为十日留。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2]。注:[1]元丰二年苏轼被贬黄州,十四日与苏辙相别陈州,先赴黄州。苏辙随后携苏轼家小至黄,再自赴筠州谪任。齐安:黄州古称。[2]苏轼自注:柳子厚《别刘梦得》诗云:“皇恩若许归田去,黄发相看万事休。”【乙】舟次磁湖,以风浪留二日不得进,子瞻以诗见寄苏辙惭愧江淮南北风,扁舟千里得相从。黄州不到六十里,白浪俄生百万重。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14.

请对乙诗尾联合理想象,设计一段兄弟“风雨对床”时的对话。苏轼惊问: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苏辙:______苏轼:_____【答案】14.

①.

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

②.

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依据乙诗的“夜深魂梦先飞去,风雨对床闻晓钟”,可知苏辙在梦里都想与苏轼早日得见,兄弟二人有说不完的话,直到天明;依据题目的“子由,这大风大雨天,你怎么深夜独自过来了?”,并根据“自笑一生浑类此,可怜万事不由侬”,苏辙回答应该是和兄弟来倾诉无奈悲苦之情的,故可填写“想到你我悲苦的宦海生涯,无法入眠啊!”之类的话语;依据“早晚青山映黄发,相看万事一时休”和苏轼豁达、通透和释然的人格精神特征,推断苏轼的答复是“人生在世不得已之事很多,随着时间流逝都会过去的”之类意思的话语。二、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下面小题。奉酬李都督表丈早春作杜甫力疾坐清晓,来时悲早春。转添愁伴客,更觉老随人。红【

】桃花嫩,青【

】柳叶新。望乡应未已,四海尚风尘。13.

请选择你认为最恰当、最精彩的一组词语填入诗歌的空白处,并说明理由。A..映、照

B.愁、怨

C.走、过

D.入、归(1)我的选择是(

)。(2)我的理由是

。【答案】①D

②“入”和“归”写出了桃花刚刚变得红艳,柳条才开始泛青的状态。与题目中的“早春”相照应,又和后面的“嫩”“新”相吻合,“走”与“过”无法表现桃花柳条新生的特点。同时“归”“入”化静为动,使画面充满生机,而“映”“照”没有这一效果。颈联以春天生机勃勃之景,反衬作者内心因年老、思乡、战乱等原因而产生的愁与悲,以乐景衬哀情,更显其悲。而“愁”“怨”二字则过于直白。【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诗歌内容,把握诗歌情感的能力。颈联写在大好的春天里,红色的桃花娇嫩吐艳,青色的杨柳新抽枝叶。诗句以乐景写哀情,这样美好的春景,“入”“归”二字,是化腐为新之法,极生动传神地写出早春的特点,写出生命的复苏与萌动,岁序更新,桃嫩柳青,春色堪娱;“嫩”“新”引发诗人的伤春、伤老之感,诗人由眼前春景更触动思乡之情。“入”“归”二字,和题目中“早春”二字呼应,表明写诗的时候刚刚入春,所以“桃花”“柳叶”刚刚长出来,“红”“青”两种颜色只是初露端倪,与这种状态最吻合的动词就是“入”“归”,从冬天刚转到春天,所以“红色”和“青色”似乎和人一般,也刚从外面回到“桃花”和“柳叶”身上,运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人格化,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桃花”的“初红”,柳叶的“初青”,照应了“嫩”和“新”,同时富有动态美。颈联以乐景写哀情,用初春富有生机的画面,反衬诗人的年华老去,归期无日的感伤。A.“映”“照”虽然表明了“桃红柳青”,但缺少情趣,不够生动。B.“愁”“怨”虽然采用了拟人手法,但是与初春的气氛不符,更像写暮春,且“愁”“怨”二字过于直白。C.“走”“过”虽然有动态感,但是与“初春”不符。故选D。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下列小题。却赴南邑留别苏台知己①【唐】刘长卿又过梅岭上,岁岁此枝寒。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猿声湘水静,草色洞庭宽。已料生涯事,唯应把钓竿。【注】①至德三年,刘长卿刚而犯上,谪守南巴。此诗是其将要赴任时所写。附现代文⑤-⑦段:⑤至于中西之间,受民族文化影响而产生对色彩不同看法的例子就更多了。以蓝色为例,蓝色作为冷色调,给人以宁静之感,加上广阔的蓝天大海的联想,往往令人心旷神怡。汉语中的蓝色并没有太多特殊意味。中华民族作为农耕民族,对蓝色的大海了解相对较少,而西方文明是“蓝色文明”,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或象征婴儿般的纯真无瑕,或表达情绪的低落、抑郁等等,这些色彩意蕴都源自英语民族对海洋的深入认识。⑥曾有研究表明,对西方人来说,中国色彩中最难理解的是“青色”。“青”是中国文化中一道独特的风景线,直到今天,人们还在用“丹青”代称具有中国特色的水墨画。然而青色具体是怎样的一种色彩,在缺乏直观视觉效果的古诗中并不是那么容易确定。它可能是绿色,例如“青简”是绿色的竹简;也可能是蓝色,例如“青天”可以是蓝色的天;宋代以后,它才被用来指“黑色”,盛唐李白诗曰“朝如青丝暮成雪”,“青丝”就是黑发的意思。另外,诗中的色彩并非单纯地描绘自然之物,往往反映作者的心灵世界,有较强的主观性,解读起来就更加困难了。同样是指向绿色的“青”,有时象征着美好的生命、生机,

青春勃发;有时展现大自然的和谐与宁静,给人以清新恬静之感;在某些诗中又和中国文人眼中象征君子人格的竹子联系在一起,显露出无尽的高雅。前两者中西方还有相通之处,高雅的意味则是中国独有的。⑦为了让外国读者在读中国古诗时打破认知的隔膜,更好地理解中国诗人运用色彩营造的诗境,不少翻译者会根据读者的审美心理,决定是否对诗歌中的色彩进行改译。例如汉代古体诗《青青河畔草》“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中的“青青”,美国诗人EzraPound就将其译为“blue(蓝)”,因为和“green(绿)”相比,“blue”所蕴含的忧郁和沮丧之意,能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思妇的寂寞哀怨。14.

为了更好地向英语读者传达出诗中的情感,参照现代文一第⑤—⑦段提供的信息,你认为相对而言,画线句中的“青”更适合翻译成“blue(蓝)”还是“green(绿)”?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答案】14.

示例一:Blue更适合。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因为蓝色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从而突出象征着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蓝色这种深沉抑郁的色调与岭上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也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意境、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作答本题,首先明确观点,然后结合诗歌的内容、情感,以及颜色所隐喻的情感特征来回答。示例一:blue更适合。这首诗写于作者谪守南巴将要赴任时,眼中所见是年年岁岁梅枝不变的寒意,落日下沉、孤舟漂泊的萧索,此去万里,此生无望,静寂的湘水茫茫无际,几声猿鸣更添悲凉。诗中满是被贬远行的伤感和对浊世的失望,因此,用西方文化中蕴含忧郁沮丧之意的blue比代表清新的green更能表现出诗歌的整体氛围。示例二:译为“blue(蓝)”更好。由“英语中的蓝色有着更加丰富的内涵,或代表沉稳、永恒、博大的力量”可知,蓝色在西方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心理中往往给人以博大、永恒的感受;“落日孤舟去,青山万里看”,“落日孤舟”与“青山万里”形成了极大的反差,谪迁客的孤舟的寂寞渺小与青山万古不变的阔大构成对比;而“blue(蓝)”就能够将青山万古不变的文化意蕴传递给读者。同时,蓝色调深沉抑郁,与诗中的寒枝凋敝之景相得益彰,给人以阴沉黯淡之感,更显出贬谪之路暮途遥远,以及诗人内心深处的悲怆。示例三:译为“green(绿)”更好。诗人虽然遭贬,但从整首诗歌的情感基调来看,并非一味消沉,而是随着所见景致的开阔表现出心境的开阔,流露出坦然洒脱的一面。天地宽广,湘水平静,洞庭草色一望无际,“已料”“唯应”都表达出诗人试图借自然山水脱离俗世的追求。从这个意义上说,万里青山不仅是“看”的对象,还是诗人心灵的栖息地,“绿色”更能表现出大自然的清新宁静,寄托诗人在物我相谐中超越苦难的理想。四、阅读下面的诗词,完成下面小题。小明想用这首词去参加诗词大会的节目录制,请你帮他一起完成以下任务。望海潮•上太原知府王君贶①尚书(宋)沈唐山光凝翠,川容如画,名都自古并州。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②。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路入榆关,雁飞汾水正宜秋。追思昔日风流。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松偃旧亭,城高故国,空余舞榭歌楼。方面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注释】①王君贶,王拱辰,即词中所指“贤侯”。②貔貅:喻勇猛的军队。③方面:地方军政要职。14.

本届诗词大会以“城与人”为主题,导语为“只有人的情感进驻,才会有城的饱满”,请你紧扣该主题及导语,帮小明为这首词写一段解说词。【答案】14.

在这首词中,山光水色与历史名都相会,自然与人文相辉相映,人杰与地灵呼应,政通与人和相谐;这首词赞颂了一方官长,用智慧和情怀让并州焕发光采,百姓与“贤侯”之间感情深厚,引发了词人的追慕之情。而当时间流逝,只余见证“儒将”“才子”的“舞榭歌台”,更说明了城市重要的不在瓦肆建筑,而在于情系。词作诠释了城市的自然、人文、社会的氛围让人的生命姿态更舒展,迸发活力;同时表现了人的情感的进驻,会让城市的自然山水印染人文气息,让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更相融,城市的文化内蕴更“饱满”。【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内容和拟写解说词的能力。首先分析题干要求“以‘城与人’为主题,导语为‘只有人的情感进驻,才会有城的饱满’”,也就是说学生需要结合诗歌内容分析出“城市”与“人民”,“人的情感与城的饱满”。先分析诗词中的人:“金骑走长楸。少年人一一,锦带吴钩”描写并州少年意气风发;“有儒将醉吟,才子狂游”描写并州才子和儒将在舞榭歌台醉吟诗词,游山玩水,寄托情感。从中可见并州人民的生活活力四射,他们的生命姿态时舒展的。再分析诗词中的城:“山光凝翠,川容如画”描写并州如画美景;“箫鼓沸天,弓刀似水,连营十万貔貅”描写并州人民生活;“方面倚贤侯。便恐为霖雨,归去难留。好向西溪,恣携弦管宴兰舟”描写并州贤侯对城的管理情况。正因“政通”方能“人和”;正因“地灵”,方能“人杰”。因此这首词山光水色与历史名都相会,自然与人文相辉相映,人杰与地灵呼应,政通与人和相谐。赞颂了地方官运用智慧和情怀治理城市,百姓与“贤侯”之间感情深厚,引发了词人的追慕之情。还要注意解说词需要通过对事物的准确描述、词语的渲染,来感染观众或听众,使其了解事物的来龙去脉和意义,收到宣传的效果。(一)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衡阳与梦得分路赠别①唐·柳宗元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伏波故道风烟在,翁仲遗墟草树平②。直以慵疏③招物议,休将文字占时名。今朝不用临河别,垂泪千行便濯缨。再授连州至衡阳酬柳柳州赠别唐·刘禹锡去国十年同赴召,渡湘千里又分岐。重临事异黄丞相,三黜名惭柳士师④。归目并随回雁尽,愁肠正遇断猿时。桂江东过连山下,相望长吟有所思。【注】①元和十年,柳宗元、刘禹锡奉诏结束贬谪生活返回长安,因写诗讽刺权贵,再次被贬至更加偏僻的柳州与连州;②伏波故道,指“伏波将军”马援率领军队攻打越南曾走过的路;翁仲,秦时巨人,始皇依照其形铸金人,后称石像或墓道石为翁仲;③慵疏:懒散粗疏;④黄丞相,西汉时贤相黄霸;柳士师,即柳下惠,曾因正直不阿著称。14.

酬和诗,是诗人相互间应答酬谢所作的诗,内容和情感上有所衔接、呼应。请分析刘诗是如何回应柳诗的。【答案】14.

首联通过回忆去年同赴召,回应柳宗元“十年憔悴”的原唱,“又”呼应了“谁料”,抒发两人共同连遭贬谪的身世之悲;颔联用“黄丞相”“柳士师”的典故以两位古代贤相呼应了柳诗的名将和石像,表达与友人共同的慕贤之望,联想自身与友人相同的处境,有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的无奈;颈联以“回雁”“哀猿”等意象顺承诗歌前两联点明“赠别”的离愁别绪;尾联以“相望长吟”呼应了柳诗“垂泪千行”,回应了两人相惜相知、不忍离别的悲伤之情;全诗的身世之叹、情感之悲及赠别不舍的情感表达与友人的诗作一一契合,体现了酬和诗衔接、呼应的特点。【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诗歌内容的能力。刘诗首联的意思是:被贬出京城十年后,我们二人同时接召赴京,却同时再被贬往边荒之地,同行千里渡过湘水后又不得不彼此分手了。这就回应了柳宗元的“十年憔悴到秦京,谁料翻为岭外行”。“又”呼应了“谁料”,抒发两人共同连遭贬谪的身世之悲。刘诗颔联意思是:我虽是再次充任连州刺史,却与西汉黄霸两任颍川太守截然不同,更是自叹不如三次被贬黜的柳下惠。柳诗颔联的意思是:踏上汉时故道,追思马援将军;昔日石人何在,空余荒草野径。刘诗用“黄丞相”“柳士师”的典故以两位古代贤相呼应了柳诗的名将和石像,表达与友人共同的慕贤之望,联想自身与友人相同的处境,有着建功立业却不能的无奈。刘诗颈联的意思是:想要归去的目光随着北归的大雁消失在天边,心中愁肠百结之时却又听到了凄厉的猿啼。诗人以“回雁”“哀猿”衬托别绪,诗境也变得凄厉,以此呼应柳诗“赠别”的愁绪。刘诗尾联的意思是:柳州和连州有桂江相连,每当桂江向东流经连山之下时,我将和你相互凝望,低头吟诵《有所思》。以“相望长吟”呼应了柳诗“垂泪千行”,回应了两人相惜相知、不忍离别的悲伤之情。刘诗诗情厚重凝练,深切悲怨,动人心魄,感人肺腑,体现了作者的身世之叹、与友人患难与共的真挚情谊以及赠别不舍的情感,这均与友人的诗作一一契合,体现了酬和诗衔接、呼应的特点。(二)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赠吴均诗三首(其三)南朝梁·柳恽夕宿飞狐关,晨登碛砾坂①。形为戎马倦,思逐征旗远。边城秋霰②来,寒乡春风晚。始信陇雪轻,渐觉寒云卷。徭役命所当,念子加餐饭。答柳恽南朝梁·吴均清晨发陇西,日暮飞狐谷。秋月照层岭,寒风扫高木。雾露夜侵衣,关山晓催轴③。君去欲何之,参差间原陆。一见终无缘,怀悲空满目。【注】①碛砾坂:指高低不平的陇山碎石山坡。②秋霰:秋霜。③催轴:即催行。13.

关于这组赠答诗的写作背景,有人认为是柳恽出征,也有人认为是吴均随军出征。请根据这两首诗作出你的判断,完成下面的内容。我的判断:出征的人是______。理由: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______。从《答柳恽》看:______。【答案】13.

①.

答案示例1:吴均

②.

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念子加餐饭”,柳恽是对出征在外的对方(吴均)的关怀,反之则不适切。

③.

从《答柳恽》看:“一见终无缘”用于表达吴均自己出征在外的思虑是可以的,若用于对方(柳恽)出征,则容易引发暗指对方此去不能回返的误解,不够得体。【解析】【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从《赠吴均诗三首(其三)》看,末尾的“念子加餐饭”,是说“希望您好好吃饭”,可以看成柳恽是对出征在外的对方(吴均)的关怀;如果理解成是柳恽自己出征,却劝对方(吴均)“加餐饭”,是不合理的。从《答柳恽》看,“一见终无缘”,是说“从今以后你我天各一方,无缘相见”,用于表达吴均自己出征在外的思虑是可以的,表现自己由分别而引起的悲哀;但若用于对方(柳恽)出征,则容易引发对方联想,暗指对方出征凶多吉少,很可能不能回返,非常不吉利,不够得体。(三)阅读下面诗歌,完成小题。阅读下面王维的诗歌和《红楼梦》(节选),完成下面小题。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唐】王维寒山转苍翠,秋水日潺湲。倚杖柴门外,临风听暮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复值接舆①醉,狂歌五柳前。【注】①接舆:春秋时楚国人,一位狂人、隐士;诗中是接舆比裴迪。《红楼梦》(节选)黛玉笑道:“你说他这‘上孤烟’好,你还不知他这一句还是套了前人的来。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说着便把陶渊明的“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翻了出来,递与香菱。香菱瞧了,点头叹赏,笑道:“原来‘上’字是从‘依依’两个字上化出来的。”12.

此处《红楼梦》的节选部分表现了黛玉的某形象特点,此形象特点在《红楼梦》整本书中是前后统一的,请结合《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任一内容,对此加以分析。内容写出概略即可。【答案】12.

答案示例一

林黛玉对陶渊明诗歌的喜爱,对田园诗“淡”的欣赏,表现了她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洁品质。黛玉葬花,并在葬花词中说“质本洁来还洁去”,同样表现出对纯洁品德的坚守。答案示例二

香菱是薛蟠抢的小妾,薛宝钗不教她学诗而黛玉倾心传授,既说明黛玉对命运悲苦的香菱的同情,也说明她本质上不顾及世俗人情和礼法。林黛玉与宝玉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答案示例三

黛玉教香菱学诗表现了黛玉的诗性、感性的形象特点,对诗的谈论表现了黛玉充满了自然的灵性和秀逸天真的意态风神。黛玉葬花,黛玉悲秋,黛玉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的对话,都说明黛玉形象中有诗的气韵灵性。【解析】【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人物形象的能力。从黛玉评诗“我给你这一句瞧瞧,更比这个淡而现成”可见,她喜爱陶渊明的淡然纯真情怀,这反映出她性格上高洁,不远沾染世俗的特点。黛玉葬花时,是不忍心花落在地任人践踏,便独自把它们扫入锦袋中,埋入泥土,反映了她的高洁。从黛玉对香菱学诗的态度可见,她并不因香菱身为薛蟠的小妾而瞧不起她,反而对香菱充满同情,富有耐心;薛宝钗同样才华横溢,却不愿费心教她;而黛玉则悉心传授,可见她眼中没有世俗阶级、礼法等级之分,只有性灵相投之感。在《红楼梦》中,她与贾宝玉之间的感情也是同样出自真纯内心,他们互赠情物情诗,同看《西厢记》,都懂得对方内心对于世俗礼教的不屑而追求真诚的心意,说明她更珍视现实人性而抵触传统礼法。黛玉教香菱学诗也体现出黛玉在诗歌上的领悟能力、创作能力极强,她并非墨守成规之人,而是更推崇淡然纯真,越是“淡而现成”,越是有诗意,仿佛整个人都是由诗构成的一般,自然而然地散发出天人合一的诗性。她对一切自然外物的感受,如葬花,对花儿无限同情与爱怜之意;叫紫鹃撂下纱屉看大燕子回来,对燕子这种自然精灵充满关爱与体贴;她的潇湘馆幽静深远……这些都体现黛玉形象中诗的气韵灵性。(四)阅读下面作品,完成各题。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渔家傲(宋代)苏轼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15.

假如你是王胜之,这首词中哪几处让你感动?请说明理由。【答案】15.

“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红鸾”和“骖乘”“白鹭”“非吾侣”等诗句夸赞我志向远大,知音的赏识令我欣慰;“翩然”一句化解了我“视事一日”迅速调任的尴尬。朋友从知音角度,用情感化解宽慰自己,这几处令我感动。【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赏析思想内容和词人感情的能力。此词开头“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斜风”“细雨”,描摹富有意境,使送别之景如在目前,朋友的惜别之情令我感动。“江南父老留公住”写老百姓的挽留突出我的清誉,朋友对自己品行的夸赞令我愉悦。过拍两句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