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B.《别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接续奋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这是由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B.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C.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D.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B.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5.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谈谈《别了,司徒雷登》对我们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答案】1.C2.D3.A4.①运用反语,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5.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放弃幻想”错,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意在激励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进行战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特点能力。画线句所在语境是“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这句话是说美帝国主义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是在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①“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运用反语,表明看“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是在褒扬,实际上是批判,是揭露,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反语,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运用反语,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知,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结合“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可知,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结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可知,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口,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小诗说: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愤愤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被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低着头走出去,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窃读时“我”心有“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表现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愤愤”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C.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同时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D.未到书店先提“三阳春的冲天招牌”,且两次提到“三阳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7.下列对文中店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心店员出现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前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此做铺垫。B.店员的好心与前面老板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消解了“我”对人类的仇恨。C.好心店员带给“我”的温暖,主要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进行表现的。D.文章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耳朵架着铅笔”,让人印象深刻。8.“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与“国文先生”的话相比,更有意义。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文中的小诗与“我”“窃读”的故事无密切关系,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国文先生的话说明成长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②“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长中除了物质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温暖。③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这比吃饭、读书意义更深刻。9.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诗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小诗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表现的“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错,“愤愤”是无助、无奈的自我调侃,表现“我”的愤激很幼稚。C.“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错,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D.“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错,应是表现腹中的饥饿。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错,对好心店员的描写应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勾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本文叙写自己“窃读”的往事,把“老板”和“店员”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来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文章的结尾语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爱里长大”是指心灵感受到世间的善良与温暖。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角度来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更要在爱的引领下,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才是真正健康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不能删。①文章说“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小诗有这样的诗句“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下文作者说“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小诗增加了“我”的悲愤,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增加了“我”的悲愤,下文店员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作者写到“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删去小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窃读的屈辱,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前文“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写“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后来好心的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E以渐F期合G于当世之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撰写,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B.“罔罗六艺之遗文”与《齐桓晋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C.笃,坚定,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笃”意思不同。D.“方需功业之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B.王安石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C.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D.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2)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14.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C13.(1)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2)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14.①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②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③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愿监苟者因循之弊”中“监”是动词谓语,“苟者因循之弊”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明诏大臣”是动宾短语,其后D处断开;“为之以渐”中“以渐”是后置状语,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B.正确。“罔”,通“网”,搜集;陷害。句意: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这样做是陷害人民。C.正确。“则刘病日笃”中“笃”,特指病重。句意: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D.“用法不相同”错,用法相同,“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独。句意: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错,文中没有说明财政治理不得其法的原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示”,给……看;“延誉”,传播美名;“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省略句式,“友生曾巩携(之)以示欧阳修”。(2)第一个“知”,了解;“但”,只;“世务”,治世之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结合“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可知,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②结合“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可知,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③结合“(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可知,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的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的根源是不知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罢了。只要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那么我们推行的改革,就不至于惊扰天下人的视听,也不至于使天下舆论哗然,并且本来就符合先王的政令了。依靠天下的人力、物力来创造天下的财富,征收天下的财富来供天下人消费,自古以来的太平盛世,不曾因为财富不足而造成国家的祸患,祸患是由于治理天下财政不得其法。居官任职的人的才能已经不足,而平民百姓之中又缺少可用的人才,国家的托付,疆域的守护,陛下难道能够长久地依靠上天赐予的幸运,却没有一旦出现祸患的忧虑吗?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后来王安石掌管国家政务,他所安排的,大体上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不久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在此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他都辞谢了;士大夫们认为他是无意显赫于世,都以不能结识他为遗憾,朝廷多次打算委派他担任名利优厚的美官,只是担心他不就任。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征召他,他都不肯起复任职。(宋神宗熙宁)二年二月,王安石被任命为参知政事。皇上对他说:“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王安石回答说:“经术学问正是用来处理政务世事的,只是后来很多所谓的读书人,大部分都是才能庸俗之人,因此世上俗人才都以为经学不能辅佐治世罢了。”皇上问:“既然这样那么你最先开始的施政措施是什么?”王安石答道:“改变坏的习气、风俗,树立法规,是现在最亟须的了。”皇上认为是对的。于是开设增置三司条例司机构,任命王安石与掌管枢密院的陈升之共同负责。王安石还未显贵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的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有时衣服脏了也不洗,脸脏了也不洗,世人大多称他为贤者。只有四川人苏洵说:“这样不近人情的人,很少有不会成为大奸人的。”写了一篇《辨奸论》来讽刺他。材料二:当代的高官王安石,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阐释自己的意思;批判百家的各种落后的观点,用新的思想教化百姓。属于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是古今所没有的。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突然产生了隐居山林的兴趣。把富贵视为浮云,放弃高官如同脱去鞋子一样。出仕为官和退隐山林的美德,令人感到雍容大度。(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军中乐刘克庄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自言虏畏不敢犯,射麋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一、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高,实则暗讽将军的懦弱无能。B.三、四句将视线转到军帐外,主要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与御敌防守。C.诗中通过对南宋军队现状的描述,揭示了其作战屡屡败退的深层原因。D.诗人把强烈的爱憎之情融入了形象的表述之中,全诗不着一字评论。16.诗中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情感,请结合相关内容简要赏析。【答案】15.B16.①将军一人在帐中惧敌畏死与士卒万人防守隘口形成对比,将军在军帐内行酒作乐与士卒在阵地前冲锋流血形成对比,将军挥霍无度地买酒征歌与士卒身负重伤后无钱买药形成对比。②在对比之中,诗人对将军的愤恨、对士卒的同情、对边防的担忧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解析】【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B.“展现了将军的刻苦操练……”错误,“将军贵重不据鞍”意思是将军性命贵重不骑马,意在讽刺将军玩忽职守、纵情享乐的丑恶嘴脸。故选B。【1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达技巧的能力。作者通过鲜明的对比,表达强烈的感情。首四句写将军懦弱怕死。“行营面面设刁斗,帐门深深万人守”,入夜,军营周围布置了手持刁斗打更巡逻的士卒,将军住的中军大帐有万人守卫,这二句明写营中戒备森严,将军警惕性很高,暗讽将军的懦弱无能。“将军贵重不据鞍,夜夜发兵防隘口”进一步写他的懦弱怕死。“贵重”一词,语带讥讽。接着,便用“自言虏畏不敢犯”表现将军狡诈虚伪,自欺欺人。他把自己置于严密保护之下,反倒夸口说敌人怕他,不敢来侵犯。“射糜捕鹿来行酒。更阑酒醒山月落,彩缣百段支女乐”三句便露出其耽于享乐的真相。饮酒听歌要到夜静更深,为了寻欢作乐赏赐歌儿舞女,不惜挥霍“彩缣百段”。前八句写将军的日常生活,不着一字评论,而其灯红酒绿、醉生梦死、豪奢无度的情景表露无遗。这位守边将军的军旅生活可谓其乐陶陶,然而战斗在前沿的士兵又是如何?“谁知营中血战人,无钱得合金疮药!”他们浴血奋战,身负重伤,可是连救急救危的医药费也无钱支付。“谁知”二句感情强烈,是对不顾士兵死活的宋军高级将领的控诉,是对南宋苟安享乐的统治集团的愤怒谴责。这里,一面是将军的惧敌畏死,一面是士卒的防边血战;将军在军帐内行酒作乐,士卒在阵地前冲锋流血;一边是挥霍无度地买酒征歌,一边是身负重伤后无钱买药。这种对比,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里官兵之间的矛盾,使全诗的感情基调显得十分沉郁。诗人表达了对“将军”不顾边境安危和士兵死活、一心贪图享乐的丑恶行径的强烈愤慨,同时对戍边士卒的悲惨境遇寄予了深切的同情。(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乡村民宿“民乐居”修建时,有人建议运用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强调的植树者要顺应树木天性的方法来栽种树木。(2)讲解苏轼《石钟山记》时,李老师告诉学生下判断要亲自探究、以事实为依据,指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做法是不可取的。(3)古人作诗常用草木繁盛反衬荒凉,来抒发对盛衰兴亡的感慨,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2)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3)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在年轻人中,“景漂”正成为一种新时髦。只要你听说过“北漂”“沪漂”,那么遵循同样的构词法,“景漂”的意思也不难理解,唯一需要确定的是,(甲),答案是“景德镇”。有媒体考证,①早在10年前就有不少年轻人把景德镇作为实现梦想之地。②一项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③从2023年往前数的10年里景德镇人口是净流入,④这在大多呈人口净流出的中部四线城市中显得“格格不入”。⑤目前“景漂”已超过6万人,⑥其中“洋景漂”达5000人左右,⑦而且还有不断增加的趋势。在媒体的讲述中,每个“景漂”的故事都有属于各自的A,如果非要归纳为一个共同的关键词,(乙)。在漂流到景德镇之前,他们处于不同的人生阶段和生活轨道,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但在一些或大或小、或隐或现的人生十字路口,他们把人生的骰子抛向这里。有人想要成就一番创作事业,有人想呼吸自由的空气,有人只是单纯想“复得返自然”,但无一例外,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把生活调整到忠于自己内心的频道上。而景德镇,提供了适宜的环境。跟一线城市比,低到B的住房等生活成本、舒适自在的生活环境、门槛极低但足够友好的创业环境、完整而成熟的陶瓷产业链、不断壮大的趣缘共同体……这样的条件组合可谓诱惑力十足。再加之,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的确,景德镇的陶瓷工业基础、历史文化积淀甚至向消费型城市转型的契机自然难以复制,但这并不是“景漂”成为一种社会现象的全部“密码”。在一个日益开放包容的社会,生活可以也应该有更多种打开方式。而对于年轻人来说,任何能提供这些选择之地,都可以作为“梦想开始的地方”。18.请在文中括号内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19.文中第二段标序号的部分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20.请在文中画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21.文中第三段用“成绩”比喻人生收获,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请另外写一个句子。要求:适合文中语境,语意完整,使用借喻;借喻贴切,表达流畅。22.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句意含蓄,请明确说出此句的意思。【答案】18.甲:“景”是哪个地名缩写乙:那就是重启人生19.②句修改为:一项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是。⑥句修改为:其中“洋景漂”有5000人左右。20.A.酸甜苦辣B.不可思议21.收获的果实也大小不一。22.被广泛关注的“景漂”越发显得美好。【解析】【1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甲:前文提到“景漂”一词,结合“北漂”“沪漂”的理解,再根据下句“答案是‘景德镇’”可知,此处是说“景”字所代表的地名,应填:“景”是哪个地名的缩写。乙:语境在总结“景漂”的故事,用一个共同的关键词概括,下文说“都是为了重新掌控自己的人生”,应填:那就是重启人生。【1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②句中“广泛援引的统计数据”不合逻辑,可改为“广被援引的统计数据”;⑥句中“达5000人左右”句式杂糅,可改为“有5000人左右”。【2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正确使用成语的能力。A.语境强调每个“景漂”的故事各不相同,有属于自己的人生感悟,可用:酸甜苦辣。酸甜苦辣:指各种味道。形容人生,比喻幸福、痛苦等各种境遇。B.语境形容景德镇住房等生活成本低,让人难以想象,可用: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多指无法想象,难以理解。【2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仿写句子的能力。画线句“拿出的考卷也成绩不一”,用“成绩”比喻人生收获,使用了借喻的修辞手法。表达人生结果不同的意思。仿写时用“……的……也……”的句式,对应“考卷”,注意选用准确的喻体,注意“考卷”与“成绩”的呼应。【2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句子含义的能力。画线句“镁光灯下的‘景漂’也显得更加迷人”中“镁光灯”指的就是相机的闪光灯,结合“近年来景德镇在打造消费型城市上的努力,在流量时代日渐显现并被不断放大”可知,“镁光灯下”就是在流量时代被广泛关注的意思。而“景漂”被广泛关注就越发显得美好。四、写作(60分)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我们知道的越来越多,这是否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答案】略【解析】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材料用“越……越……”的关联词,承接起来本题关键的两个要素:“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旨在探讨知识和信息对于判断的影响,以及知识的多寡与判断之间的关系。所以,本题写作的关键就在于在互联网普及和人工智能应用的背景下,探讨“知道得越多”和“越难做出判断”之间的关系。1.概念理解:“知道得越多”的内容,可以是知识,也可以是经验,还可以引申为知道事情的本质、事情的发展、事情的结果。“越难做出判断”,可以理解为有难度,速度慢,会迟疑;也可以理解为更难以做出正确的判断,难以做出更合适的判断。2.写作思路:针对材料提出的疑问,考生可以做出肯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的越来越多,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可以从以下角度分析:知道得越多,可能对判断有消极影响,如信息芜杂,真假难辨,带来判断精准的困难;知道得越多,信息茧房带来的信息同质化、单一,让判断失之偏颇,带来判断的失误;知识繁杂,有时交叉重复,有时矛盾对立,带来判断过程的删繁就简、去伪存真等的困难;信息中的他人观点往往带有引导性,可能让人失去判断的客观依据……②知道的越多以至于盲目自信进而产生错误判断等;③知道得越多,可能需要判断到底选择哪个更为合适,增加判断难度等等。考生也可以持否定的回答,即认为知道的越来越多,不意味着我们越来越难做出判断。可以进行以下角度分析:①知道得越多,能为做出判断提供更多的信息、方法、角度,使判断更容易。②知道得越多,就能在判断时运用更全面的视角、获得更多的信息、做出更准确的预测,让做出判断更简单。③知道得越多,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看待问题更加全面,有利于做出正确的判断等等。考生也可以辩证分析两者的关系,比如知识的多寡对判断的影响需要在具体问题中进行具体分析,要发挥知识对做出判断的积极作用,在学习和生活中要善于运用知识,提高判断能力,实现个人价值。此外,考生也可以更进一步分析互联网和人工智能可能带来的问题同质化、思维惰性等问题,进而提出在享受科技进步的同时,保持思维的独立性和创新性,提升理想分辨,正确判断的能力。3.写作任务分析:“你”是出题者对考生的代称,生活在互联网人工智能时代的青年,是能通过互联网人工智能迅速获取知识、信息,并更全面地获取信息的青年,同时也会接触大量有讹误信息,容易强化固有偏好,陷入“信息茧房”容易丧失全面看待事物做出正确判断的能力。“引发”意思是“引起,触发,启发”;作文观点必须从材料中触发,不得从材料外内容引出观点。“联想”,要求考生由此及彼,在作文时要完成由抽象概念到具体现实关照的关联转换。即“知道的”和“判断”,在文中要有与当下情境相关的具体内容实指。“思考”,指进触动领悟后观照自我进行比较深刻、周到的思维活动,所以在作文时要完成两步:一是对写作对象进行精准定性(理清核心概念内涵+辨析概念之间关系),一是反观青年自我对时代现状的深刻认识,析因。(这一步是写作重点)。联想和思考可以很广泛,“知道的”必须是在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科技背景下带来的,我们的判断也应在这一背景之下。具体写作时,考生可以简单引述材料,提出观点,科技的进步便于做出判断。接着结合现实例子,分析互联网的普及和人工智能发展对做出判断带来的种种便利,比如增加获得信息的渠道;能够更全面全方位掌握更多的咨询;能够拓宽我们的视野,便于做出更好地判断;能够提升思维的深度和广度等等。写作过程中,考生可以运用并列结构,通过三个分论点,借助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因果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结合具体的社会现象和个人经历,使文章既有深度又有广度。最后,总结观点,作为互联网时代的土著居民,我们应该与时俱进,在掌握运用高科技的同时保持理性思考和冷静判断,借助知识的力量,在各种各样的信息中做出正确的判断。立意:1.知道得越多,越能做出判断。2.知道得越多,越难以做出判断。3.利用互联网丰富的知识,助力我们更好做出判断。广东省部分学校2025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联考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1(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美国的白皮书,选择在司徒雷登业已离开南京、快到华盛顿、但是尚未到达的日子——八月五日发表,是可以理解的,因为他是美国侵略政策彻底失败的象征。司徒雷登是一个在中国出生的美国人,在中国有相当广泛的社会联系,在中国办过多年的教会学校,在抗日时期坐过日本人的监狱,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因此被马歇尔看中,做了驻华大使,成为马歇尔系统中的风云人物之一。在马歇尔系统看来,他只有一个缺点,就是在他代表马歇尔系统的政策在中国当大使的整个时期,恰恰就是这个政策彻底地被中国人民打败了的时期,这个责任可不小。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的白皮书,当然应该在司徒雷登将到未到的日子发表为适宜。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是,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东欧各人民民主国家的兴起,特别是苏联这个空前强大的和平堡垒耸立在欧亚两洲之间,顽强地抵抗着美国的侵略政策,使美国的注意力大部分被吸引住了;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这样,就迫使美帝国主义的当权集团不能采取大规模地、直接地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而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那些近视的思想糊涂的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听着,艾奇逊在给你们上课了,你们所设想的美国的仁义道德,已被艾奇逊一扫而空。不是吗?你们能在白皮书和艾奇逊信件里找到一丝一毫的仁义道德吗?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闻一多拍案而起,横眉怒对国民党的手枪,宁可倒下去,不愿屈服;朱自清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的“救济粮”。唐朝的韩愈写过《伯夷颂》,颂的是一个对自己国家的人民不负责任、开小差逃跑、又反对武王领导的当时的人民解放战争、颇有些“民主个人主义”思想的伯夷,那是颂错了。我们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他们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司徒雷登大使老爷却坐着不动,睁开眼睛看着,希望开设新店,捞一把。司徒雷登看见了什么呢?他看见了一种现象,就是中国的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也大群地和工农兵学生等人一道喊口号,讲革命。总之是没有人去理他,使得他“茕茕孑立,形影相吊”,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摘自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材料二:《别了,司徒雷登》是毛泽东于1949年8月18日发表的一篇文章,抨击艾奇逊发表的《美国与中国的关系》白皮书和美国扶持国民党发动内战的政策,向美帝国主义告别,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别了,“不列颠尼亚”》是新华社记者于1997年7月1日合写的一篇短新闻,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表达了民族强盛的自豪感。“别了”一词被当代中国人民普遍理解和使用,与《别了,司徒雷登》这篇文章紧密相关。这篇文章写在新中国诞生前夕,是中华民族向帝国主义列强欺凌史的告别宣言。不说“再见”,只道“永别”,“别了”一词被赋予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激励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别了,司徒雷登”,别了,帝国主义欺凌史。1945年2月,美国在雅尔塔会议上与苏联达成分割远东的秘密协定,意图在太平洋战争结束后,美苏以中国长城为界南北划分势力范围。1945年4月,罗斯福逝世,落实雅尔塔秘密协定的任务转到马歇尔身上,他相中了司徒雷登,1946年的7月,司徒雷登被正式任命为美国驻华大使。1949年5月,解放军横渡长江,为避免中国倒向苏联,司徒雷登向美国国内提出承认中共新政权的建议,遭到拒绝,无奈回国。此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采用种种策略,企图扼杀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政权,甚至不惜发动朝鲜战争,中国人民历经血与火的考验,将帝国主义的欺凌史扫进了垃圾桶。别了,“不列颠尼亚”,别了,帝国主义的殖民史。别了,“不列颠尼亚”,既是向不列颠尼亚号邮轮告别,也是向英国在香港的殖民统治告别。英国、美国等国家在之后也始终没有停止搅乱香港的图谋,1997年掀起金融危机冲击香港金融市场、2013年挑动“占领中环”非法集会、2019年煽动香港暴乱,均被祖国一一化解。中国的崛起已经势不可挡,帝国主义的殖民史、欺压史都将一“别”不复返。(摘编自王洪涛《从<别了,司徒雷登>到<别了,“不列颠尼亚”>》)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司徒雷登“平素装着爱美国也爱中国”的行为颇能迷惑一部分中国人,其实质是借“爱”中国之名,行侵略中国之实。B.《别了,司徒雷登》在分析美国对中国的政策时,并未局限于中美两国,而是展现出对世界整体局势的宏观把握。C.《别了,司徒雷登》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呼吁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放弃幻想,准备战斗。D.“别了”一词在两则材料中都有告别之意,都有深刻内涵,都展示出中国人强烈的民族豪情,也激励中国人接续奋斗。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美国不能采取大规模、直接武装进攻中国的政策,这是由当时战争的客观形势决定的。B.美国的白皮书本以脱卸责任为目的,结果却成了证明其没有仁义道德的依据。C.材料二论述告别帝国主义对中国的欺压史、殖民史后,得出中国的崛起势不可挡的结论。D.材料二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3.根据材料一的内容,下列不能支撑材料二中“《别了,司徒雷登》表达了无限的豪迈和乐观”的观点的一项是()A.中国是亚洲的重心,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B.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C.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南京的美国殖民政府如鸟兽散。D.司徒雷登大使老爷没有什么事做了,只好挟起皮包走路。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中画横线句子的论证效果。5.俗话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请根据材料谈谈《别了,司徒雷登》对我们从全局“看问题、想问题”有什么启示。【答案】1.C2.D3.A4.①运用反语,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5.①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C.“放弃幻想”错,用闻一多、朱自清等人的行为意在激励有自由主义或民主个人主义的中国人进行战斗。故选C。【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D.“主要通过对两篇文章内容的分析”错,应是主要通过中国挫败英、美等国对中国的一次次图谋来表达对中华民族强大兴盛的自豪感。故选D。【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A.在材料一中,此句是客观说明中国的战略地位,不能体现“无限的豪迈和乐观”。故选A。【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证语言特点能力。画线句所在语境是“好办法,美国出钱出枪,蒋介石出人,替美国打仗、杀中国人,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这句话是说美帝国主义采取了帮助蒋介石打内战的政策,是在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①“实现‘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运用反语,表明看“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是在褒扬,实际上是批判,是揭露,戳穿“对华友好的传统政策”都是假象,揭露美国“变中国为美国的殖民地”的险恶用心。②反语,含有否定、讽刺以及嘲弄的意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手法,运用反语,使论证具有幽默感和讽刺性,加强文章论证力度。【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①结合“中国是亚洲的重心,是一个具有四亿七千五百万人口的大国,夺取了中国,整个亚洲都是美国的了”可知,从国际全局分析战争形势和中国的处境,能在大变局中稳住心神和阵脚。②结合“一则,美国的和全世界的人民都不要战争;二则,欧洲人民的觉悟……三则,这是主要的,中国人民的觉悟,领导的武装力量和民众组织的力量已经空前地强大起来了”可知,从知美国和知中国的全局深入分析战争形势,知己知彼,能增强定力和自信。③结合“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可知,从中国国情全局出发,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能增强策略的针对性和务实性。(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窃读记林海音转过街角,看见三阳春的冲天招牌,闻见炒菜的香味,听见锅勺敲打的声音,我松了一口气,放慢了脚步。下课从学校急急赶到这里,总算到达目的地——目的地可不是三阳春,而是紧邻它的一家书店。我跨进书店门口,暗喜没人注意。我踮起脚尖,从大人的腋下钻过去。在一排排花花绿绿的书里,我的眼睛急切地寻找,却找不到那本书。从头来,再数一遍,啊!它在这里,原来不在昨天的位置了。我庆幸它居然没有被卖出去。我多么高兴,又多么渴望地伸手去拿,但和我的手同时抵达的,还有一只巨掌,五个手指大大地分开来,压住了那本书:“你到底买不买?”声音不算小,惊动了其他顾客。我像一个被捉到的小偷,羞惭而尴尬,涨红了脸。我抬起头,难堪地望着他——那书店的老板,他威风凛凛地俯视着我。我用几乎要哭出来的声音,悲愤地反抗了一句:“看看都不行吗?”其实我的声音是多么软弱无力!在众目睽睽下,我几乎是狼狈地跨出了店门。曾经有一天,我偶然走过书店的窗前,窗前刚好摆了几本慕名很久而无缘一读的名著,欲望推动着我,不由得走进书店,想打听一下它的价钱。也许是我太矮小了,不引人注意,竟没有人过来招呼,我就随便翻开一本摆在长桌上的书,慢慢读下去。直到好大工夫,才过来一位店员,我赶忙合起书来递给他看,煞有其事地问他价钱,我明知道,我绝没有多余的钱去买。但是自此以后,我得了一条不费一文钱读书的门径。下课后急忙赶到这条“文化街”,这里书店林立,使我有更多的机会。一页,两页,我如饥饿的瘦狼,贪婪地吞读下去,我很快乐,也很惧怕,这种窃读的滋味!有时一本书我要分别到几家书店去读完,比如当我觉得当时的环境已不适宜我再在这家书店站下去的话,我便要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然后再走入另一家。但我也不是读书能够废寝忘食的人,当三阳春正上座,飘来一阵阵炒菜香时,我也饿得饥肠辘辘。为了解决肚子的饥饿,我又想出了一个好办法:临时买上两个铜板的花生米放在制服口袋里,当智慧之田丰收,而胃袋求救的时候,我便从口袋里掏出花生米来救急。但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那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小诗说:我看见一个眼睛充满热烈希望的小孩,在书摊上翻开一本书来,读时好似想一口气念完。摆书摊的人看见这样,我看见他很快地向小孩招呼:“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小孩慢慢地踱着叹口气,他真希望自己从来没有认过字母。我不久又看见一个小孩,他脸上老是有菜色,那天最少是没有吃过东西——他对酒店的冻肉用眼睛去享受,他免不了希望他生来没有学会吃东西。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但一次,两次,我下意识地走向那熟悉的街,终于有一天,求知的欲望迫使我再度停下来,我仍愿一试,因为一本新书的出版广告,我从报上知道好多天了。我再施惯技,又把自己藏在书店的一角。当我翻开第一页时,心中不禁轻轻呼道:“啊!终于和你相见!”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明天早些来,可以全部看完了。”我告诉自己。想到明天仍可以占有书店的一角时,被快乐激动的忘形之躯,便险些撞到树干上去。可是第二天走过几家书店都看不见那本书时,像在手中正看得起劲的书被人抢去一样,我暗暗焦急,并且愤愤地想:皆因没有钱,我不能占有读书的全部快乐,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我惨淡无神地提着书包,怀着绝望的心情走进最末一家书店。昨天在这里看书时,已经剩下最后一册了,可不是,看见书架上那本书的位置换了另外的书,心整个沉下了。正在这时,一个耳朵架着铅笔的店员走过来了,看那样子是来招呼我的,我慌忙把眼睛送上了书架,装作没看见。但是一本书触着我的胳膊,被轻轻地送到我的面前:“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啊,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他却若无其事地走开了。被冲动的情感,使我的眼光久久不能集中在书本上。当书店的日光灯忽地亮了起来,我才觉出站在这里读了两个钟点了。我合上最后一页——咽了一口唾沫,好像所有的智慧都被我吞食下去了。然后抬头找寻那耳朵上架着铅笔的人,好交还他这本书。在远远的柜台旁,他向我轻轻地点点头,我默默地把书放回书架上。我低着头走出去,浑身都松快了。摸摸口袋里一包忘记吃的花生米,我拿起一粒花生米送进嘴里,忽然想起有一次国文先生鼓励我们用功的话:“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但是今天我发现这句话还不够用,它应当这么说:“记住,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A.窃读时“我”心有“惧怕”,到一定时候,便“知趣”地放下书,“若无其事地走出去”,表现了“我”的自尊和自卑。B.“愤愤地想……世上有钱的人这样多,他们把书买光了”,“愤愤”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C.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同时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D.未到书店先提“三阳春的冲天招牌”,且两次提到“三阳春”炒菜的香味,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7.下列对文中店员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好心店员出现是文章的重要情节,前面的内容很大程度上是为此做铺垫。B.店员的好心与前面老板的无情形成鲜明对比,消解了“我”对人类的仇恨。C.好心店员带给“我”的温暖,主要是通过“我”的心理变化进行表现的。D.文章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如“耳朵架着铅笔”,让人印象深刻。8.“你是吃饭长大的,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与“国文先生”的话相比,更有意义。请简要分析。9.有人认为,文中的小诗与“我”“窃读”的故事无密切关系,应该删去。你怎么看?请简要分析。【答案】6.A7.D8.①国文先生的话说明成长需要物质,也需要精神。②“我”感悟到在人的成长中除了物质和精神,更需要情感温暖。③用“爱”来消解仇恨,作为长大的表现,这比吃饭、读书意义更深刻。9.示例一:不能删。①小诗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小诗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表现的“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解析】【6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B.“表现了‘我’对读书的热爱和对知识的渴望”错,“愤愤”是无助、无奈的自我调侃,表现“我”的愤激很幼稚。C.“意在表现‘我’读书入神”错,那袋忘记吃的花生米意在触发作者想起老师的话。D.“是用腹中的饥饿衬托精神上的饥渴”错,应是表现腹中的饥饿。故选A。【7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D.“对好心店员进行了浓墨重彩的描绘”错,对好心店员的描写应是三言两语的简单勾画。故选D。【8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的能力。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紧扣文章中心主题分析其深层意思。本文叙写自己“窃读”的往事,把“老板”和“店员”对“我”的态度进行对比,来表现“我”对读书的如饥似渴,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文章的结尾语句“记住,你是吃饭长大,也是读书长大的,更是在爱里长大的!”“吃饭长大”是指人身体的物质需求,“读书长大”是指在读书中增长知识,“在爱里长大”是指心灵感受到世间的善良与温暖。是从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两个角度来阐述了“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更要在爱的引领下,才能健康成长的道理”。作者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表达了对读书的热爱,也表达了对生活的理解,告诉我们一个人只有知识与智慧不断增长,心灵不断丰富,才是真正健康的人。【9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能力。示例一:不能删。①文章说“有一次刚好读到一首真像为我写的小诗时,更增加了我的悲愤”,小诗有这样的诗句“你从来没有买过书,所以请你不要在这里看书”,渲染了“我”对人类的“仇恨”,表达了“我”的“悲愤”和“创伤”。②下文作者说“我不再去书店,许多次我经过文化街都狠心咬牙地走过去”,小诗增加了“我”的悲愤,使下文“我不再去书店”显得合乎情理,真实自然。③小诗是一个外国女诗人的手笔,增加了“我”的悲愤,下文店员说“请看吧,我多留了一本没有卖”,“我”接过书害羞得不知应当如何对他表示“我”的感激,“我”当时的心情与下文遇到好心店员时的感受形成了鲜明对比,使文章结尾主题的升华更加水到渠成。示例二:应该删去小诗。①上文作者写到“在这次屈辱之后,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窃读的屈辱与下文“我不再去书店”,删去小诗,在内容上衔接更紧密。②诗中想读书的小孩被摆书摊的人责备的内容和“我”现实中的遭际基本一致,都表达了窃读的屈辱,有内容重复之嫌,删去并不影响情节的完整。③删去小诗,前文“我的小心灵的确受了创伤,我因贫苦而引起的自卑感再次地犯发,而且产生了对人类的仇恨”写“我”对人类的仇恨与后面受了前次的教训,“我”更小心地不敢贪婪,多串几家书店更妥当些,免得再遭遇前次的难堪,后来好心的店员给予的爱的温暖依然形成对比,不影响文章结构的严密性。二、古代诗文阅读(37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2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抚州临川人。父益,都官员外郎。安石少好读书,一过目终身不忘。其属文动笔如飞,初若不经意,既成,见者皆服其精妙。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安石议论高奇,能以辩博济其说,果于自用,慨然有矫世变俗之志。于是上万言书,以为:“今天下之财力日以困穷,风俗日以衰坏,患在不知法度,不法先王之政故也。法先王之政者,法其意而已。法其意,则吾所改易更革,不至乎倾骇天下之耳目,嚣天下之口,而固已合先王之政矣。因天下之力以生天下之财,收天下之财以供天下之费,自古治世,未尝以财不足为公患也,患在治财无其道尔。在位之人才既不足,而闾巷草野之间亦少可用之才,社稷之托,封缰之守,陛下其能久以天幸为常,而无一旦之忧乎?愿监苟者因循之弊明诏大臣为之以渐期合于当世之变。”后安石当国,其所注措,大抵皆祖此书。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安石屡辞;士大夫谓其无意于世,恨不识其面,朝廷每欲畀以美官,惟患其不就也。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谓曰:“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安石对曰:“经术正所以经世务,但后世所谓儒者,大抵皆庸人,故世俗皆以为经术不可施于世务尔。”上问:“然则卿所施设以何先?”安石曰:“变风俗,立法,最方今之所急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安石未贵时,名震京师。性不好华腴,自奉至俭,或衣垢不浣,面垢不洗,世多称其贤。蜀人苏洵独曰:“这不近人情者,鲜不为大奸患。”作《辩奸论》以刺之。(节选自《宋史·王安石传》)材料二:具官王安石,罔罗六艺之遗文,断以己意;糠秕百家之陈迹,作新斯人。属熙宁之有为,冠群贤而首用。信任之笃,古今所无。方需功业之成,遽起山林之兴。浮云何有,脱屣如遗。进退之美,雍容可观。(节选自苏轼《王安石赠太傅》)10.材料一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愿监苟者A因循之弊B明诏C大臣D为之E以渐F期合G于当世之变。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属,撰写,与《屈原列传》“屈平属草稿未定”中的“属”意思相同。B.“罔罗六艺之遗文”与《齐桓晋文之事》“是罔民也”中的“罔”都是通假字。C.笃,坚定,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的“笃”意思不同。D.“方需功业之成”与《邹忌讽齐王纳谏》“吾妻之美我者”中的“之”用法不相同。12.下列对材料中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有过目不忘的本领;写文章下笔如飞,完成后常令读者叹服;其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B.王安石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立有矫正世事的志向,因此向皇帝上了万言书;后来他掌管国家政务的举措,大都是以这份万言书为依据的。C.王安石指出,如果效法先王政令的精神,改革就不会遇到太大阻力;宋朝的财政治理不得其法,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当务之急是“变风俗、立法”。D.王安石未做高官时,名声就震动京城;他本性不喜好浮华,日常生活十分俭朴;苏轼评价他是熙宁年间大有作为的贤臣,是名冠群臣的首要人物。13.请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修为之延誉。(2)人皆不能知卿,以为卿但知经术,不晓世务。14.苏轼认为皇帝对王安石“信任之笃”,材料一有哪些事实可以支持苏轼的观点?请简要概括。【答案】10.BDF11.D12.C13.(1)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2)人们都不了解你的才能,认为你只懂得经理学术,不懂治世之事。14.①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②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③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解析】【10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句意:希望陛下能够明察朝政中苟且因循的弊端,明文诏令大臣,逐渐采取措施,以适应当前的世事变化。“愿监苟者因循之弊”中“监”是动词谓语,“苟者因循之弊”作宾语,其后B处断开;“明诏大臣”是动宾短语,其后D处断开;“为之以渐”中“以渐”是后置状语,其后F处断开。故选BDF。【1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中的一词多义现象的理解能力。A.正确。句意: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屈原编写的草稿尚未定稿。B.正确。“罔”,通“网”,搜集;陷害。句意:汇集《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的遗文。/这样做是陷害人民。C.正确。“则刘病日笃”中“笃”,特指病重。句意:他所受到皇帝笃信的程度。/但祖母刘氏的病却一天比一天重。D.“用法不相同”错,用法相同,“之”都是结构助词,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独。句意:正需要他创建的功业大成之时。/我的妻子认为我长得漂亮。故选D。【1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C.“原因在于可用之人太少”错,文中没有说明财政治理不得其法的原因。故选C。【1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1)“示”,给……看;“延誉”,传播美名;“友生曾巩携以示欧阳修”,省略句式,“友生曾巩携(之)以示欧阳修”。(2)第一个“知”,了解;“但”,只;“世务”,治世之事。【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①结合“俄直集贤院。先是,馆阁之命屡下”可知,王安石在集贤院任职之前,朝廷多次下达委任他担任馆阁职务的命令。②结合“以母忧去,终英宗世,召不起”可知,王安石因母亲去世离任,一直到英宗朝结束,朝廷又征召他。③结合“(宋神宗)二年二月,拜参知政事”“上以为然。于是设制置三司条例司,命与知枢密院事陈升之同领之”可知,北宋神宗任命王安石为参知政事,推行他的施政措施。参考译文:材料一:王安石字介甫,是抚州临川人。他的父亲王益,任都官员外郎。王安石小时候喜欢读书,而且一次过目就终身不忘。他写文章时下笔如飞,初看似不经意,完成后,看过的人都叹服他的文章精妙。朋友曾巩带着他的文章给欧阳修看,欧阳修为他传播美名。王安石的议论高深新奇,善于用雄辩和旁征博引来自圆其说,敢于按自己的意见办事,慷慨激昂立下了矫正世事、改变传统陋习的志向。于是向宋仁宗上万言书,认为:“当今天下的财力一天比一天困乏,风俗一天比一天败坏,问题的根源是不知晓法度,不效法先王的政令。效法先王的政令,在于效法先王政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3年工厂化育苗精量播种生产设备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2024年羊肉加工项目评估分析报告
- 采购、合同管理模块
- 铁路行车应急处置
- 采购员晋升述职报告
- 关于学雷锋队活动
- 跑步服务未来发展趋势报告
- 劳动保险条例实施细则(2篇)
- 钻探工程与安全生产规程模版(3篇)
- 2024年计划生育协会工作计划模版(4篇)
- 中国铁路国际有限公司招聘考试试卷2022
- 电子政务概论-形考任务5(在线测试权重20%)-国开-参考资料
- 古代小说戏曲专题-形考任务2-国开-参考资料
- 建筑幕墙工程(铝板、玻璃、石材)监理实施细则(全面版)
- 构美-空间形态设计学习通课后章节答案期末考试题库2023年
- 2023年高中学业水平合格考试英语词汇表完整版(复习必背)
- HPE 3PAR8400、HPE 3000B SAN Switch安装及维护手册
- 产万吨高密度聚乙烯聚合工段工艺设计
- [推荐考试复习资料]2020R1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考试及R1快开门式压力容器操作实操考试视频
- 黄豆芽的生长过程
- 计算机网络课程设计(校园网)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