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1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2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3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4页
第17课 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高二上学期历史统编版(2019)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教材结构】第一单元

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四单元民族关系与国家关系第五单元货币与赋税制度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权力分配、机构设置、机构运行人事管理法律外交财政社会治理国家制度的基本框架国家制度的重要组成国家关注的重点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对内职能政治统治第一单元政治制度第二单元官员选拔第四单元国家关系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社会治理对外职能第三单元法律与教化第五单元货币赋税选择性必修1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

第六单元基层治理与社会保障课程标准:1、了解中国古代以赋役征发为首要目的的户籍制度,以及有代表性的基层管理组织。2、知道中国古代王朝在社会救济和优抚方面采取的重要措施。中国古代的户籍制度与社会治理第17课时空定位时空定位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

名词解释:户籍制度

户籍制度是指通过各级权力对所辖范围内的户口进行调查、登记、申报,并按一定原则进行立户、分类、划等和编制。思考:结合材料和课本引言,分析历代王朝为什么重视户籍的编制和管理?材料1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旧唐书・食货志上》材料2户口漏于国版,夫家脱于联伍……于是奸心竟生,伪端并作矣。小则盗窃,大则攻劫,严刑峻法不能救也。——徐幹《中论》③经济:便于征发赋役。①政治:加强中央集权,保障社会治安,巩固统治。②经济:加强人口管理,稳定小农经济。④思想:封建等级观念的影响。朝代户籍战国秦朝西汉东汉魏晋南北朝隋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一、严查与削弱:历代户籍制度的演变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一子目,填写下面表格。编排民户,制定户籍(户籍制度开始);秦献公“为户籍相伍”分类登记(一般户籍、宗室籍、宦籍、市籍)编户齐民社会动荡、户籍散乱西晋:“黄籍”;东晋:“黄籍”“白籍”“土断”大索貌阅唐承隋制、三年一造主客分籍按职定籍,诸色户计(民户、军户、匠户、站户等)、户籍世袭职业定籍(民籍、军籍、匠籍)、黄册永停编审(因摊丁入亩,户籍不再具有财政意义、对人身控制放松)思考2:结合所学,分析战国时期开始大规模制定户籍的原因?①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确立,小农经济的发展。②加强中央集权、进行争霸战争、维护社会稳定的需要。材料一:秦献公十年(公元前375年),为户籍相伍。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

——《史记·秦始皇本纪》材料二:令民为什伍……民有二男以上不分异者,倍其赋。

——《史记·商君列传》材料三:四境之内,丈夫女子皆有名于上,生者著,死者削。——《商君书·境内》★重难点突破、补充1、战国——编排民户,制定户籍(开始)思考1:根据材料进行解读,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编制方法:什伍之制立户原则:强制分户,推行个体小家庭登记范围:境内所有男女一、历代户籍制度演变2.秦朝——分类登记

秦朝建立后,户籍实行分类登记制度、除一般百姓的户籍外,还有宗亲贵族的宗室籍、官吏的宦籍、商贾的市籍等。

(赵)高有大罪,秦王令蒙毅治之,毅不敢阿法,当高罪死,除其宦籍。

——《史记•蒙恬列传》

秦户籍简出土于湖南里耶。“东成户人士五夫,妻大女子沙,子小女子泽若,子小女子伤。”“大、小”为课役身份的标志,是征发赋役的依据。3、汉——编户齐民①全国户籍——丞相主管;地方户籍——专门人员。②政府为掌握人口数,定期进行人口调查。思考:据材料及所知,汉代的编户齐民制度有何特点和作用?材料1汉代的《户律》有关于户口的登记、乡部负责人定户籍的办法与规定、户籍的保管、立户的原则、田宅的分割与继承等内容。——杨际平《秦汉户籍管理制度研究》材料2为保证赋役制度的实行,汉武帝时期开始推行编户齐民制度。“编户”即按户登录人口,强调基层人民通过户籍接受国家的统治与管理;“齐民”则意味着他们是受国君统治的平等人民。——杜正胜《编户齐民——传统政治社会结构之形成》特点:户籍管理的法律化;户籍管理更严密、内容更详细。作用:①为国家的赋役征收提供依据;

②有利于国家控制人口,强化基层社会治理;

③一定程度上限制贵族特权,维护专制主义中央集权。★重难点突破、补充编户齐民标志着我国古代完整的赋税徭役制度正式形成。4、魏晋南北朝——黄白土断★重难点突破、补充西晋:“黄籍”(以黄纸登记户主姓名、年龄、家庭情况)东晋:“黄籍”(南方土著);

“白籍”(北方侨居,不征赋役)。东晋后期与南朝:“土断”(白籍人口土著化,承担赋役)思考:分析东晋户籍制度变化的原因?①东汉以来战事频繁,人口流动加剧;②土地兼并,豪强地主与国家争夺人口,户籍散乱;③保障赋役征发的需要。◎东晋中原士族迁徙示意图实质:国家和士族抢夺人口资源。作用:打击豪强士族势力,增加政府的赋税收入和兵源。(1)两晋5、隋朝——大索貌阅(清点户口、比对体貌,重新核定户籍)思考:隋文帝时期“大索貌阅”的原因是什么?效果如何?材料1

南北朝以来,由于以人丁为主的赋税制度推行,户口隐漏日趋严重,“或年及成丁,犹诈为小;未至于老,已免租赋”。在北方,有的豪强大族,一户之内有数十家,人数多达数万。国家赋税收入因此锐减。

——《隋书·裴蕴传》材料2开皇三年,隋文帝下令在全国彻底清查户口,根据户籍簿上登记的年龄与本人的体貌进行核对,从中检查隐漏户口,以解决诈老诈小的行为,即为“大索貌阅”……通过这一措施,新增成定人数44.3万,新附人口164万。

——宁欣《中国古代史(下册)》原因:①南北朝以来,户籍隐瞒严重;②侨人和土著矛盾激化;③国家无法保证财政收入。效果:①增加了赋税收入;②打击豪强,巩固统治;③促进民族交融。隋文帝★重难点突破、补充唐承隋制,管理更严,户籍三年一造。政府会通过人口核查将逃避登记的人口搜查出来,称为“刮户”。6、唐朝

材料一每岁一造计账,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唐六典》卷三《尚书户部》材料二由于唐政权强力推行了籍账制度,从而借此检括出大批隐漏人口,复核出人丁的实际年龄,大大防止了虚报年岁以规避税役的弊端,达到了维护社会秩序、最大限度搜刮租调征发力役的目的。7、宋朝——主户(有田+纳税)、客户(无田佃户、不纳税)思考:宋朝的户籍制度有何变化?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变化:①户籍按“常产”有无划分为主、客户,且总数增加;②主户占比增加(客户占比减少)。★重难点突破、补充原因:①延续唐朝两税法,征收赋税渐以资产(田亩)为主;②宋代推行不抑兼并的土地政策,土地私有制进一步发展;③按人头纳税易致赋税不均,故纳税根据土地来算,相应的户籍制度

与土地融合,适应了土地私有的社会发展要求。8、明朝:户籍与地籍彼此独立,户籍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作用日益下降。9、清朝:“永停编审”

思考:结合所学分析,乾隆为什么谕令户籍永停编审?有何意义?(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停编审造册。时丁银既摊入地粮,而续生人丁又不加赋,五年编审,不过沿袭虚文,无裨实政。至是因李瀚言,遂罢之。——《清史稿·食货志》黄册:保证徭役征发鱼鳞图册:保证田赋收入原因:摊丁入亩后,国家征发赋役不再以户籍为依据,户籍的作用大为削弱,传统户籍制度被废除。意义:政府对百姓的人身束缚进一步减弱,户籍制度不再具有财政上的功能。★重难点突破、补充讨论:中国古代户籍制度的整体演变特点?趋势?影响因素有哪些?演变趋势:①历史悠久,由繁到简;②秦至唐朝不断强化(唐朝列入法治范围);③户籍制度下人身依附关系逐渐减弱;(趋势提示:统治者角度、时间长短、与土地和赋税关系等。)影响因素:①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程度;②商品经济发展,赋役制度变革;③人身依附关系;④其他:社会环境(战事频繁、社会稳定)、统治者的重视程度……特点:①分类管理;②功能多样。(2016·新课标全国Ⅱ卷文综·26)宋代,有田产的“主户”只占民户总数20%左右,其余大都是四处租种土地的“客户”。导致这种状况的重要因素是()A.经济严重衰退B.土地政策调整C.坊市制度崩溃D.政府管理失控典题试练·课堂评价(2023·浙江高考·4)延载元年(694)八月敕:“诸户口计年将人丁、老、疾、应免课役及给侍者,皆县亲貌形状,以为定簿。一定以后,不得更貌。疑有奸欺者,听随事貌定,以付手实。”这种户籍管理办法是()A.黄籍登记B.白籍土断C.貌阅之法D.诸色户计二、中国古代的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基层组织:从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基层组织的任务是征发赋役和维护稳定。社会治理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朝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乡里制度什伍组织皇帝三公九卿郡县乡里亭三老:掌教化啬夫:掌狱讼、赋税游缴:掌捕盗亭长:负责传递政令和维护治安里正五家为伍,十家为什,百家为里,互相监督二、历代基层组织与社会治理朝代基层组织社会治理秦汉唐北宋明清特点区别与联系乡里制度乡里制度乡里制度里甲制什伍组织邻保制度保甲制(王安石)十家牌法(王守仁)里甲制到保甲制——兼具区划和户籍管理性质的乡里制与旨在维护社会治安的保甲制合一。行政区划、户籍管理为主维护社会治安为主相互补充、有机结合;清代合二为一自主学习:阅读教材第二子目,填写下面表格。秦汉到明清:县是最基层的行政机构,下设直接管理民众的基层组织。历代政府:注重建立基层民众的自我管理和相互监督机制。材料乡村治理模式屡经变迁,经历了几个较为明显的历史阶段。战国时期,郡县制在各国推行后,乡、里成为基层组织,秦汉时期乡里制度则逐步成熟,它既发挥基层政权的作用,又带有半自治的性质。隋唐两宋时期,处于由乡里制到保甲制、乡官制到职役制的转折时期,乡的基层官吏的人员数量比此前大为减少,乡官权力也在逐步弱化。这一阶段乡和里的地位逐渐沦落,乡里自治功能逐步弱化,官方的控制与统治逐步增强。第三阶段是从王安石变法至清代,乡里制度转变为职役制,治权所代表的官治体制从乡镇退缩到县一级,县为基层行政组织,县以下实行以代表皇权的保甲制度为载体,保甲对乡里的控制更加严密,乡村自治的色彩来越弱。——摘编自唐鸣、刘志鹏《中国古代乡村治理的基本模式及其历史变迁》讨论:中国古代乡村治理变革的基本趋势及其原因?趋势:①由乡里制向保甲制、由乡官制向职役制转变;

②国家对乡村治理的干预和控制逐步增强,乡村自治功能逐步减弱。原因:①国家的统一,封建专制的强化;

②维护小农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需要。(2023·广东高考)王夫之在《宋论》中评论历史上某一基层制度时,认为聚乡村之民成兵达不到御敌的目的,贼寇一旦来袭,乡民便携家散去,“非什保之所能制”。这一基层制度是()A.邻保制度B.保甲制度C.十家牌法D.里甲制度典题试练·课堂评价(2023·全国乙卷)明初,朱元璋要求百姓邻里之间必须互相知晓丁数、职业,即“某民丁几,受农业者几,受士业者几,受工业者几,受商业者几”。这一措施意在()A.强调农商皆本B.加强对民间的控制C.禁止人口流动D.促进经济均衡发展三、历代社会救济与优抚政策材料1隋唐在318年中,较大自然灾害有515次。其中旱灾134次,水灾120次,风灾65次……平均每年受灾1.6次。——《清朝文献通考》卷19《户口一》材料2仓无备粟,不可以待凶饥。——《墨子•七患》材料3以保息养万民,一曰慈幼;二曰养老;三曰振穷;四曰恤贫;五曰宽疾;六曰安富。——《周礼·司徒》(1)自然: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低,自然灾害频发,人民生活缺少保障,需要国家和社会提供必要的、及时的救助。思考:根据下列材料并结合所学,分析中国古代实行社会救济与优抚的原因?(3)政治:保证人口繁衍和正常生产活动;缓和阶级矛盾、笼络人心,维护统治的需要。(2)思想:民本思想的影响。(4)经济:农耕经济的发展提供了物质基础。唐朝水旱灾害频发1、社会救济——应灾实施者地位举措政府汉朝隋唐民间组织宗族慈善组织思考:阅读课本完成下列表格,并且据所学概括中国古代救济制度的特点。设立义田、义学、义宅、义冢等族产善堂、善会区别:政府救济的重点在于救灾,核心在于保证粮食供应。社会力量的救济即民间救济活动侧重于日常生活的赈济。辅助,明清兴起辅助,宋朝兴起主体常平仓制度既重视官方储备,也大力提倡民间积储(义仓、社仓)④深受儒家思想影响。②政府救济与民间救助相结合;①时间久远,源远流长;③机构完善并具有法律保障措施;2、优抚政策——扶弱政策朝代措施尊敬、赡养老人秦汉明初保障鳏寡孤独的生活唐朝宋朝元朝明清鸠杖八十岁以上月给米五斗、酒三斗、肉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