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_第1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_第2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_第3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_第4页
《中国地理教程》考研复习资料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

⑥浑中砰筑大萼

王静爱主编《中国地理教程》

说明:在整理本笔记中已将赵济、陈传康主全球最大陆与最大洋之间)

编的《中国地理》中的相关内容糅合。2依据板块构造学说,中国处在亚欧板块与太平洋

上篇总论板块、印度洋板块相交汇的位置,这就决定了境内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山系的走向:以贺兰山为界,东部山系大多为北东

走向,西部山系则大多为北西走向。

本章前言三、中国在世界的地理区位

一个国家的地理格局与过程,及其所形成的地(-)在世界政治地图中的位置

理特征,首先取决于其地理区位。地理区位直接影L14个陆上邻国:东北与朝鲜接壤,北与蒙古、俄

响生存环境的质量、可更新自然资源的丰度和区域罗斯相邻:西北依次与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

开发方向、国际合作与交流的便捷程度。塔吉克斯坦相连,西与阿富汗、巴基斯坦相接:南

关键词:北半球(northhemisphere)部相邻的国家是: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

亚欧大陆(Asian-Europeancontinent)挝、越南。

中纬度(mid-latitude)2隔海相望的国家有:日本、韩国、菲律宾、文莱、

季风国家(monsooncountry)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新加坡等。

人口大国(countrywithalargepopulation)

【补充】

逻辑框架L陆疆临边省区:辽、吉、黑、内蒙古、甘、

新、滇、贵九省区,Q32个县市)。

2陆地边境15条国际性河流:东北边境的鸭绿

中江、图们江、乌苏里江、黑龙江等,新疆额尔

征齐斯河、伊犁河、阿克苏河等,西藏喝尔藏布

域地理格局特征一一印度河、雅鲁藏布江等,云南怒江一萨尔温

地世界中的地位江、澜沧江一湄公河、元江一红河等及广西的

1义

区左江、北仑河等。

地球中的位置

位3沿海省市: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

地理坐标系中的位置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11个)。

第一章中国地理区位与特征U)在世界经济格局中的位皆

环太平洋经济国一一亚太经济区的核心大国

第一节中国地理区位与国土(了解)「美国经济中心西移

日本世界经济强国

一、中国在地球坐标系中的位置21世纪的太平洋J东南亚金融危机后的再次腾飞

中国改革开放的崛起

(一)半球位置:北半球、东半球I港溟台相继解决

(-)经纬度位置:中纬度大国

最北端:黑龙江漠河附近的黑龙江江心(5331,N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显

最南端:南海中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M5YN)著标志是世界经济区域集团化的形成与加强。以美

南北之间跨越约5(T,相距5500多千米。北回归国、欧盟、日本为中心的三大经济集团:欧洲经济

线横穿中国南部,约9%的陆地位于2俨N-一区(则、北美自由贸易区(NXFIK、亚太经济合

5(TN之间。作组织(AP0O形成三足鼎立。

最西端:新疆维吾尔力治区乌恰县西侧的帕米尔高(三)在世界交通中的位置

原东缘(7322E);最东端:黑龙江省抚远县以L中国处在太平洋至印度洋的海上交通要道,是北

东乌苏里江汇入黑龙江的交汇处(135"03f日二亚、西北亚与太平洋沿岸国家南下印度洋与大洋洲

者之差为6Z,相距5200多千米。的陆上、海上交通经过之地。

二、中国在地球上的位置【海陆位置】2中国位于东亚、中亚与欧洲的重要铁路线一一亚

L中国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太平洋西岸,西南临近欧大陆桥的东部地区。第•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

印度洋,西部和北部深入内陆,远离海洋。(处在的辉春,经满洲里出境,跨俄罗斯,西至荷兰的鹿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1-

特丹。第二条亚欧大陆桥东起中国的连云港,在中林、草原、荒漠等自然景观。(2)在东部季风区,

国境内穿过江苏、安徽、河南、陕西和甘肃,最后自北向南,随着太阳辐射和气温的变化,依次呈现

从新疆阿拉山口出境,进入中亚地区,西至荷兰的为寒温带针叶林、温带针阔混交林、暖温带落叶阔

鹿特丹。叶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热带雨林季雨林等景观。

总之,中国处于亚欧交通要道和海上门户的重中国地势西高东低,地势起伏巨大,使水平地

要地理区位,在世界发展格局中具有重要的经济、带性自然景观破碎,呈现随海拔升高、逐渐递变成

政治和军事意义。为类似于水平地带的垂直带分异的山地自然景观

四、中国在世界的地理排位谱系。

(-)世界人口大国中国在第四纪期间,受到的冰川作用影响小,

从古代到现代的绝大多数时间内,中国占世界人口各种自然景观成分中保留了古红色风化壳和古土

的比重长期保持在1/4左右。壤、古夷平面、古湖盆、古三角洲和古水文面。

(-)世界自然资源大国在自然景观多样和区域分异的基础上,由于广

中国陆地面积约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6胡,居世泛而深刻的人类活动,使中国地理景观更加复杂多

界第四位。中国自然资源总量多,但人均资源占有样。伴随着土地资源开发和经济发展,中国形成了

量小。东部发达的都市景观、中部较发达的城乡景观、西

(三)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中大国部欠发达的农牧景观。

1•经济总量居世界前10位总之,中国地理景观复杂多样,显示在地带性、

2近十年经济平均增长率居世界首位地域性、地方性以及城乡之间,农牧、林牧区之间

3世界农业与工业生产大国存在显著差异。

4人均经济水平快速提高的发展中大国【补充】三山五岳:三山指雁荡山、庐山、黄山。

五、中国的疆域与国土二、自然环境时空变化显著

(-)疆域(-)气候季节变化明显

L陆地疆界长约22X104kn?大陆海岸线长L8气压带、风带的季节性移动,各气压系统的相

X104km;岛屿海岸线总长1.4X104km互作用的位置、形式、强度等不稳定,天气系统的

2海域由北至南分为渤海(内海)、黄海、东海及变化十分复杂。特别是25N-35N东、西风气

台湾以东的太平洋海域、南海海区沿海岸有较大的流的交界处,气流的季节变化最为显著。中国大部

海湾150余个,岛屿约有6500多个,约8%的岛分地区处于四季分明的温带、暖温带和亚热带,气

屿分布在杭州湾以南的大陆近岸和南海之中。候在季节转换时期不稳定,使得中国农业和人类对

(二)国土面积环境变化的适应性增强,同时加大了农业灾害的风

陆地面积:960万质2土地大国,中国是一个多险和人体健康的风险。

山的国家。(-)季风降水不稳定

海域面积:300万冬夏季风的进退和强弱受大气活动中心,即冬

国土面积:国土面积:96叶300=1260(104krr2)季的蒙古高压、夏季的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和印度

第二节中国的地理特征(掌握)低压位置、范围和强弱控制,很不稳定;而青藏高

一、地理景观复杂多样且地域差异显著压的强弱,则进•步加大了不稳定性。降水变化,

中国地域辽阔,地理景观复杂多样,特别是受不仅引起水资源的季节变化,使得水资源的区域调

到“世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和众多人口的影响,配需求加大,而且强化了水、旱、台风、寒潮等自

成为世界上人地系统地域差异最大的国家之一。然灾害的频繁发生,直接影响农业收成,威胁人们

中国地理景观的地域差异首先表现为东西差的生存与发展,使中国成为气象灾害高风险的国

异,其次表现为南北差异。家,防灾减灾的任务十分艰巨。

从宏观上看,中国地理景观差异为海陆差异,(三)构造运动活跃

由东到西呈现为海洋景观、海岸带景观和陆地景中国地处世界最强大的环太平洋构造带与地

观。(1)在陆地上,由东南沿海向西北内陆随着降中海一喜马拉雅构造带相交接的位置,地质构造复

水量的减少依次呈现出受海陆分布影响分异的森杂,是全球地壳最为活跃的多地震国家之一。活动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2-

构造以台湾、青藏高原、滇西山地和华北、天山、压力。实现生态安全和环境友好,将是中国未来人

祁连山最为强烈。青藏高原的隆起是最显著的区域与自然和谐共处的重要目标。

构造运动,第四纪期间平均每年上升由m地壳升【本章思考题】

降运动差异较大的西部地区也是地震与滑坡、崩塌对比中国与美国地理位置,分析地理特征的异同

等自然灾害集中的地区。此外,地壳升降运动还会点,思考下列问题:

引起海平面的变化,对沿海地区造成潜在威胁。L为什么美国东部的亚热带较中国的亚热带位置

(四)地表起伏显著偏北?

中国的大部分山地和切割高原的地质构造复杂,地2为什么中国和美国的荒漠区位置都在西部,而

势起伏大,表层岩体破碎,土层贫瘠,加之受人类且中国的荒漠区位置偏北,美国的荒漠区位置偏

活动的影响,植被覆盖度偏低,生态环境脆弱,滑南?

坡、泥石流、水土流失和由洪等自然灾害易发生。3如何从人地关系角度认识中国地理特征?

(五)易侵蚀的地表物质分布广泛第二章中国地理景观格局及演变

北方广泛分布着第四纪松散沉积物,其中沙漠和沙【本章前言】

地在风力作用卜.地表物质易发生流动。南方广泛分中国地理景观格局由大气环流、构造运动及土

布着以陆相为主的红色岩系(分布在川滇地区和江地利用的共同作用形成,突出表现为水热格局、地

南一带)和海相石灰岩(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地区)。貌格局与城乡格局的镶嵌与交织。东部季风区、西

地表物质的不稳定性主要表现为在外动力作用下北干旱区与青藏高寒区组成的三大自然区域以及

的易蚀性,成为风蚀沙化和水土流失发生的基础。由东部沿海带、中部带和西部带组成的三大经济区

总之,中国自然环境的不稳定是多种因素综合域,是中国最大尺度的地理景观格局。中国地理景

作用的结果,它对中国的人类自身、人地关系与可观格局的演变在地球内外动力和人类活动驱动力

持续发展等,均造成严重影响。的作用下,经历了海陆变迁和自然地带更替、区域

三、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深刻开发中心的转移、城乡格局调整等。中国地理景观

人类是自然与社会历史过程的产物,是现代地格局是中国区域开发布局与国土整治规划的重要

理过程的活跃因素。人类对陆地表面、海洋与海岸依据。

带、大气圈、生物多样性、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关键词】

循环的改变,己明显超过了自然的作用。人类活动青藏高原隆起(upliftofQinghai-Tibetplateau)

对地球的影响以复杂的方式对自然环境的渐变和季风气候(monsoonclimate)

突变产生多方面的作用。土地利用与产业结构变化三大阶梯(staircaseterrain,threestairs)

是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影响的主:要驱动力。中国人土地利用与覆盖(landuseandlandcover)

口众多,农业历史悠久,对白然环境的改变尤为深三大自然区域(threenaturalareas)

刻,人类活动的痕迹儿乎无处不在。三大经济地带(threeeconomicregions)

除高山冰雪地、沙漠和戈壁等目前难以利用的景观地带性(landscapezonality)

土地外,都刻录着人类改造自然、利用自然的痕迹,景观演变(landscapedevelopment)

农业活动对自然影响的广泛性和深刻性实属世界

逻辑框架

罕见。在中国农业化的进程中,巨大的人口生存压

力,使人地矛盾和人水矛盾尖锐。人们扩大农田并

水-

改造河山。在提高原有土地承我力,满足日益增长风-

环-

的食物和经济活动需求的同时,产生了土地超载或候

过度利用的问题,降低了原有土地生产力。此外,国

还有土地污染和森林减少等,这些又造成了土地退格

化,危及生态安全。起

世纪年代以后,人类活动对自然界影响变

2080格P

:她利用局

一_

的程度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生态建设进•步加

—;

深。总之,中国面临着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的双重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3-

第一节大地构造与地貌格局(掌握)(二)地势高大的地理意义

【2014年】L中国西高东低、阶梯状逐级卜.降的地势,控制着

简述我国大地构造的特点及对地貌格局的影响大河的走向,对河流的影响最为显著。著名的江河

一、大地构造大都发源于第一、二级地形阶梯上,自西向东奔流,

1.中国地貌格局是指: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沟通了东西之间的交通,加强了沿海与内陆的联

地貌单元,在平面上的排列组合和垂直向上的高低系。在地势呈阶梯状急剧卜.降的地段,河流卜.切,

起伏。坡大流急,峡谷栉比,水力资源丰富,适于大型水

2.中国大地构造格局显著特点:利枢纽工程的梯级开发。由于我国雨带略呈东西向

一是线性构造密集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自南向北推进,基本上与干流相平行,因而当雨带

构造不发育的地区地壳活动相对稳定。移至或停滞于某一流域时,往往上、中、卜游同时

二是山地、高原、盆地、平原等主要地貌单元大量降水,各河段之间缺乏调节能力,水量迅速增

的排列具有一定的方向性,边界与主要构造线吻加形成洪峰,雨带过境后全流域则同时减少流量,

合,且具有一定的几何形态。增加了河川径流年内分配的集中程度,使我国季风

区域的河流更明显地反映了大陆性河流水文动态

【补充】线性构造带

的特点。

线性构造:指由地质构造所形成的断裂、线性

2陡坡山地也成为交通开发的地形障碍。

褶皱、岩体的线性排列、火山链等。

3地势高及起伏较大的区域影响各不相同。西北地

中国陆地线性构造带的特点:

区形成高山冰雪资源库与山前绿洲的对应,是干旱

(1)基本对称的构造格局。陆地线性构造带总

区水资源的重要来源。青藏高原以其巨大地势,形

的格局是以中央南北带为中心,东西大致对称。

成了特殊的高原季风环流。西南横断山区,南北走

(2)线性构造带的等距分布。许多同类型、同

向山脉对交通形成了东西向的阻隔作用和南北向

方向的线性构造带往往具有明显的等距性,例

的通道效应。三大自然区差异加大,形成了典型的

如东南地区的一些线性构造带间距都在150kn

垂直带谱,呈现出多样化。

左右。

三、地貌组合

(3)活动带与稳定区反差明显。线性构造密集

中国陆地地貌的基本类型分为山地(占3狙)、

的地带地壳活动强烈:线性构造不发育的地区

高原(2函)、丘陵(1物)、盆地(1我)和平原

相对稳定。

(12%)五大类。山地和高原是构成我国地貌基本

二、地势轮廓的主体,尤其是纵横交错的山系构成了巨地貌

(-)地势特征轮廓的基本骨架,控制着盆地、平原与丘陵空间分

1.中国地势的特点:地势较高,高差显著;西高东布的形式。

低,呈阶梯状分布。(-)山脉

2中国地貌总轮廓的显著特征:地势西高东低,白中国中部地区自北向南主要有:贺兰山、六盘山和

西向东形成了•个逐级降低的阶梯状斜面。横断山脉。

最高一级地形阶梯是青藏高原,是长江、黄河东西走向:最北列:天山和阴山;中间一列:昆仑

等著名的亚洲大河发源地。大地貌特征为山原,巨山一秦岭一淮阳山;最南端:南岭。

大的高原、盆地与近东西走向或西北—东南走向的北西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中国的西半壁:阿尔泰

山脉相间。山、祁连山、喀喇昆仑山、可可西里山、冈底斯山、

青藏高原外缘至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念青唐古拉山等。

峰山之间,为第二级地形阶梯,主要由广阔的高原北东走向的山脉主:要分布在。西列:大兴安岭、太

和大盆地组成,其间也有许多高大山地。行山、巫山、武陵山、雪峰山等。东列:长白山,

我国东部宽广的平原与丘陵是最低级地形经千山、鲁中低山丘陵到武夷山。外列:大陆外侧

阶梯,由海拔不及200nl的东北平原、黄淮海平原、台湾岛上的台湾山脉。

长江中下游平原,与江南广大地区海拔普遍不超过(二)四大高原

500mfl勺丘陵所构成。青藏高原:全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气候寒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4-

冷,且具冰川的高原。名的鱼米之乡。

内蒙古高原:地表坦荡开阔,地形起伏和缓,(五)众多丘陵

高原形态表现明显、高原面保存比较完整。因风沙四、地表物质组成与特殊地貌

作用显著,也称其为风沙高原。中国各类沉积岩分布广泛,占全国陆地面积的3/4

黄土高原:高原沟壑纵横、梁穿遍布,其间嫄在各种营力作用下,形成一些特殊的地貌形态。地

地面积渐趋减少,故称其为水土流失严重的切割高貌形态的细节深受地表物质的组成成分、坚硬程度

原。和物质结构的影响。

云贵高原:除滇中、滇东和黔西北尚保存着起长江以南地区:自白垩纪以来,气候暖热,在中、

伏较为和缓的高原面以外,大部分地区被长江、珠新生代陷落盆地中堆积了一套以陆相为主的红色

江及沅江等河流水系分割成崎岖不平的地表,石灰岩系。坚硬而层厚的砾岩、砂岩,因流水沿裂缝和

岩分布范围广,喀斯特地貌齐全,故又称其为“岩节理侵蚀,形成许多峭壁悬崖、石峰林立的丹霞地

溶高原”。貌;江南广泛分布的红色风化壳,岩性松软,如砂

(三)四大盆地页岩,因流水侵蚀形成低缓的红色丘陵,构成红层

塔里木盆地、准喝尔盆地、柴达木盆地和四川盆地地貌。

是中国的四大盆地,均处于构造断陷区域。巨大的花岗岩体因垂直节理特别发育,往往形成奇

塔里木盆地:从盆地边缘到盆地内部,地表组成物峰林立、陡峻高耸的山地,如华山、黄山等。

质和地貌形态呈环带状排列。大面积玄武岩熔岩流常构成阶梯状熔岩台地和火

准喝尔盆地:中国第二大盆地,盆地南缘受天山冰山锥,如长白山地、内蒙古南部张北一带、海南岛

雪融水浇灌,绿洲农业发达,北疆油气田位于其中。北部等。

柴达木盆地:中国第三大盆地,海拔最高,气候干古老的结晶岩大多为高峻的山地,如横断山脉、泰

燥,日照时间长,光能资源丰足;分布有许多盐湖lib秦岭等。

和盐沼,盐矿资源品种繁多,储量丰富;有色金干旱地区,地表缺乏植被覆盖,洪积孕,积物质在

属、黑色金属、稀有金属资源和石油、天然气资源风力作用下形成沙丘,如塔克拉玛干沙漠等

等都非常丰富。中生代红色岩层易于侵蚀,多构成波状起伏的丘

四川盆地:面积最小的盆地,但地处亚热带,气候陵,如华中、华南的红岩丘陵、四川盆地中部丘陵

温暖湿润,水系众多,人口密集,上壤肥沃,物产等。

丰富,经济发达,素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素有第二节季风气候与水热结构(掌握)

“红色盆地”或紫色盆地。影响中国的气候因素主要为地理纬度位置与

(四)平原太阳辐射、海陆位置与洋流、地形以及大气环流。

东北平原、华北平原和长江中卜游平原是我国的三一、季风环流

大平原,集中分布于东部第三级地形阶梯上的东西1.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向与北东向山脉之间的网格中,面积辽阔,地势低[2004]简述我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

平,交通便利,人口密集,为全国主要农耕基地。的影响

东北平原:是中国最大的平原,系黑龙江、嫩江、【2005、2006]论述题: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

松花江、辽河等河流冲积而成,以黑土面积大、沼[2012]简述中国气候的基本特征及其对我国旱涝

泽分布广为特色。灾害的影响

华北平原:中国第二大平原,主要由黄河、淮河、【王静爱版本】大陆性季风显著。•是冬夏盛行风

海河冲积而成。地势低平,地面坡降很小;不少地向随季节变化,特别是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

段河床高于两岸平原之上,地I:河与河间洼地相间显的季节性变化;二是大陆性强,气温年较差大,

分布,构成了华北平原的特色。降水集中于夏季;三是雨热同季,利于农牧业生产,

长江中下游平原:主要包括洞庭湖平原、江汉平原、但降水不稳定,加剧旱涝等气象灾害发生的频率和

鄱阳湖平原、苏皖沿江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呈串珠影响范围。

状东西向分布,是中国第三大平原:以地势低平、【赵济版】

湖泊密布、河渠稠密、水田连片为特色,是全国著季风气候明显,冬夏盛行风向有显著的变化,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5-

随季风的进退,降水有明显的季节性变化。巴颜喀拉由一唐古拉山一冈底斯山的东部连线为

大陆性气候强,影响的范围广,冬夏两季的平界,其东南部为季风区,冬季近地面层受高压系统

均气温与同纬度其他国家或地区有较大差异,冬季控制,盛行偏北气流,气候干冷;夏季受低压系

气温低于同纬度地区,夏季气温高于同纬度地区,统控制,盛行偏南气流,气候湿热。

气温年较差大。5.控制我国的季风:东亚季风、印度季风

气候类型多样,不仅地处温带、亚热带、热带(1)印度季风:属于热带性质的季风;年季变异

各种气候带,而且由于地形崎岖,往往在不同范围主要表现在各年夏季风时期(6T月),夏季风间歇

内形成不同尺度的气候差异。时期的长短以及季风降水的强度;

水热同期,利了农牧业生产,但气候的稳定性(2)东亚季风:副热带性质的季风;年季变异表

差,旱涝、低温、冻害、台风、冰雹等气候灾害发现在雨带从华南向华北推移的速度快慢以及停滞

生的频率高,影响范围广,防灾减灾的任务繁重。时间的长短。

2地球上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海陆之间的热力状二、青臧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况不同:行星风系的年内变化:大高原高耸在自由青藏高原的隆起对中国气候区域分异的影响

大气之中。

3.中国季风特征:

*则0向士更眼麻

(1)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1miMMIfK恸样

按中国所处的纬度位置,大致在北纬301以北2青原隼风加大海曲乐融

柳睥»H*R.tt*,用水更集中于K隼

为西风带,北纬3(r以南为副热带高压带和东北信MSft3.战分支的Rg浦骷**84上酊乐

风带,由于行星风系的季节性位移,在东、西风气«与同蚌度其它母国0匕军区因HE畲市方

流交界处比纬25〜)基本气流的季节变化ttI.itMSWTRni.MM*SnaSTR

百38T*.Ka20度洋*穴杆**汽西选£16

最为明显,冬季受西风气流支配,夏季则受东风气千草化ML*口化3.”题使绊下第n£率*&祓・

流制约。行星风系的这种季节性位移配合因海陆冷

热源作用所引起的季节性风系的变化,使我国成为

I*M.

世界上著名的季风气候区。

(2)夏季中国大陆大部分地区为热带、副热带海

洋气团和热带大陆气团所控制,盛行偏南季风。大青藏高原大而积、大幅度的抬升,是中国新生

陆热低压与海洋上的高压系统相配合,伴随的极锋代以来环境演变中最突出的区域性事件。大高原的

或赤道辐合带是夏季天气的控制系统。迅速隆起,不仅改变了高原本身的环流格局,还影

影响我国的夏季风有三个源地:响着东部现代季风的形成,加剧西北地区的下沉气

一支源于印度洋的西南季风,在阿拉伯海一带形成流,从而完全改变了中国气候区域分异格局和自然

一支低空急流,经过印度半岛影响我国西南及华南地理过程。通常认为青藏高原海拔高度达到300如

地区;高度时,对气流产生动力作用和热力作用,足以改

第二支源于澳大利亚北部的东南信风,越过赤变东亚大气环流格局。

道后与第一支气流及北半球的东北信风会合成赤(―)青藏高原的动力作用

道辐合带;青藏高原的空间特征(3001W临界高度):

第三支气流源于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即为主一是位于25恒俨Nt间,正处在西风带与副热

要影响中国东部地区的东南季风和南季风。它与从带高压带的过渡区;二是平均海拔在450如以上,

北方来的冷空气相遇后形成一条大雨带,通常以这占冬季中纬度对流层厚度的1/3三是地域辽阔,

条大雨带表示夏季风的活动。横跨31个经度、东西长约2700km南北宽达

(3)冬季中国大陆主要为极地大陆气团或变性极14001m占西风带宽度的1/3

地大陆气团控制,盛行偏北风。极地大陆冷高压及1■对季风的分支作用

其伴随的极锋或冷锋是冬季天气的控制系统。冬季:青藏高原北部对冬季风分支的分点在

4.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9?E附近,冷空气堆积并分化为两支:•支沿阿尔

中国以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乌鞘岭一金山成东风吹入塔里木盆地;另一支则沿着祁连山

征服世界,并不伟大,一个人能征服自己,才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

-6-

成西或偏西北风吹向河西走廊,顺地势南下,形成夏冷热源作用差异所引起的特殊的气压场变化,形

冬季风通道,加剧了冬季风向东南的势力。成了独特的冬夏季风向变化的高原季风现象。

夏季:夏季,西南季风抵达孟加拉湾再向北推高原冬季的冷源作用,在高原地区海拔300、

进时,碰到青藏高原,即分为东、西两支:一支沿4000m高度形成一个冷高压,这就使高原空气向

喜马拉雅山转为东风向西吹去;另一支则沿着山脉外流动,呈反气旋性环流。必然加强邻近地区的下

的走向流向我国西南地区,加剧藏东南水汽通道作沉气流,加强地面高压,加强了由海陆分布所引起

用,使高原边缘降水增多,并进而因雨影作用使高的冬季风环流。

原内部干旱加剧。夏季在青藏高原上出现了热低压,高原上温度

对西风的分支作用:是同纬度同高度最热的,对流旺盛,邻近地区的空

青藏高原西部,冬半年西风(西风带南移所致)气气流入高原,叠加在高原东侧的季风之上,增强了

流受到高原阻挡,距地面A4km高度以下的气流邻近地区低压的强度,加强了夏季风环流。

被分为南、北两支。2青藏高原隆起与气候区域分异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