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推拿学》讲稿_第1页
《针灸推拿学》讲稿_第2页
《针灸推拿学》讲稿_第3页
《针灸推拿学》讲稿_第4页
《针灸推拿学》讲稿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2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绪论

针灸推拿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研究针灸方法、推拿手法作用于穴位或部位,以达到

强身健体、防治疾病目的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基础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针灸学

针刺的前身是“硬术”,徒术的主要工具是硬石,萌芽于新石器时代。针具逐渐由石针、

骨针、竹针演变为金属针。

灸法产生是在火的发现和应用之后,《孟子》的“七年之病,求三年之艾”。

先秦两汉时期:理论的建构

针灸的发展,从起源到理论体系的建构,经历了一个漫长的经验积累过程,在积累了相

当数量的实践基础的时候,适逢战国”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各家著书立说,这时针灸领

域也必然进行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思考,也为后世的系统总结提供了不少理论素材。

进入汉代,社会渐趋稳定,为系统总结前人经验提供了较好的社会条件,同时阴阳五行

学说己经发展成熟,成为占统治地位的哲学。医学将这种哲学作为自己的说理工具,最终,

医学与这种古典哲学结合在一起,形成了传世经典一一《黄帝内经》。其《灵枢•经脉》篇

对汉以前各种不同的经络学说加以综合,并按新的理论框架重新改造,成为后世的经典说法。

此外,《黄帝内经》对于胸穴、针具形制、针刺补泻等针灸诊疗各要素,也都有详细论述。

汉代还出现了中国第一部针灸腌穴专书一一《黄帝明堂经》,它总结了包括《黄帝内经》

在内的大量汉以前针灸治疗文献。见诸史书的同时代的医经还有《白氏内经》、《扁鹊内经》

等,可以想象当时除了黄帝一派,还有其他医派,并且都有各自的一套理论,只惜俱已失传。

代表著作及贡献:

A.《帛书经脉》:分为两篇《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两篇。为现存最

早的经络学专著。

B.《内经》:已形成了完整的理论体系一一经络学说。现存最早的医学专著。

晋一唐时期:针灸的多元化

针灸理论在继续发展。晋朝时皇甫谧类集黄帝三经一一《灵枢》、《素问》、《黄帝明堂经》

而编成《针灸甲乙经》,成为最早的针灸学专著,也成为黄帝针派之正脉。另一方面,针灸

名医诸家也不断总结前人和自己的临证经验,新的“明堂”著作(如《扁鹊针灸经》、《华佗

针灸经》、《龙衔素针经》、《金腾灸经》、《释僧匡针灸经》等)不断问世。这些腌穴著作在定

位、归经、主治以及刺灸方法上均有不同特点而各自成一家之言。

针灸治疗方面,有倡导“针不可灸”、“针灸并用”,更有“针可以杀生人,不可起死

人”而弃针言灸者。就针刺而言,又有“火针”与“白针”并举,“气针”与“血针”并重;

而灸疗方面,则出现了隔蒜、隔盐等多种隔物灸,灸法得到很大地发展;另外,这一时期,

在某些专病如将病、黄病、癫狂的针灸治疗上有较大进展,出现了针灸治疗专病的专书或专

篇。

代表著作及贡献:

A.《针灸甲乙经》:魏晋时期,皇甫谧编集。是现存的最早的针灸学专著。在理论和临

床上作了深入的论述。详述了349穴的位置、主治等。

宋金元时期:规范与繁荣

宋代针灸文献特点主要体现在腌穴文献方面。首先于宋初太平年间,在系统整理前代针

灸月俞穴文献的基础上,编成《针经》、《明堂》各一卷,载于大型官修医书《太平圣惠方》中。

之后,于天圣年间,王惟一又奉敕编成《铜人腌穴针灸图经》三卷,铸成针灸铜人模型两具,

宋代的针灸学朝向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出现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针灸月俞穴的国家标准,统一

了腌穴归经、定位,规范了腌穴主治病症,成为当时针灸教育和临床的依据;绘制了最典型、

最完整的经络图一一《存真环中图》;出现了系统总结针法的《素问》遗篇一一《刺法论》,

后经元代窦太师提炼,形成刺法的规范。

这一时期在临床方面,涌现出了大批的针灸名家,如王执中、窦汉卿、马丹阳等,他们

各具特色,各有绝学。为人所熟知的金元四大家同样精于针灸,其著作中关于针灸的论述也

甚为精辟。

代表著作及贡献:

《铜人腌穴针灸图经》:北宋,王惟一编著。共载354经穴。

B.《十四经发挥》:元代,滑伯仁著。提出了十四经的概念,以后谈论经络的多以此书

为主要参考。

明代:针灸的集成

明代的针灸学发展主流表现在对于前代或前人针灸文献的汇编整理,出现了四部集成性

的针灸全书——《针灸大全》、《针灸节要聚英》、《针灸大成》、《类经图翼》;同时四部大型

综合性医书一一《普济方》、《医学纲目》、《奇效良方》、《古今医统》中也均设有针灸专篇,

汇集历代针灸文献。这些针灸著作有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普及性,表现为大量针灸歌赋的出

现,并总结出许多简便易行的灸法。

这一时期的针刺手法记述,出现繁琐玄隐的特性,在临床上“动辄以袖复手,暗行指

法”,虽然也有医家反对这种做法,但是人为徒增名目,使针刺手法神秘化,是这个时代的

另一倾向。

代表著作及贡献:

A.《奇经八脉考》:明代,李时珍。重点论述奇经八脉循行、作用、病候

清代:针灸的简约化

在清代早期,针灸学的发展呈现出“由博返约”的趋势,针灸朝简单、安全的方向发展,

与明代针灸“综合”、“汇集"、“神秘"的总特点形成鲜明对比。突出表现在以下两个方

面:其一,改进针灸方法,简化操作程序,减轻病人痛苦,在保持原有疗效的基础上,提高

针灸的安全度。其二,针灸著作简明、通俗,图文对照,易读易学。可以看出,清代医家努

力将明代被神秘化、复杂化了的针灸重新回复其简单、实用的特点。

代表著作及贡献:

《针灸逢源》:清代,李学川。共载经穴361个,是对经穴的又一次总结。

近现代:图存与新生

鸦片战争以后,西学东渐加速,西医在中国迅速发展,东西方两种异质医学矛盾日益激

化,从北洋政府“教育系统漏列中医案”,到民国政府的“废止旧医(中医)以扫除医药卫

生之障碍案”,废止中医的声音就不绝于耳。为了挽救中华民族这份宝贵的医药文化遗产,

中医界除了组织请愿团进行抗议外,中医界吸收了西医的一些做法,开办新式学校,创办中

医学社,发行中医刊物等等,学术上,吸收西医的先进成果,其中突出的特点是针灸著作中,

开始使用现代解剖术语。

新中国的建立,中医获得了新生,针灸也得到了全面发展,特别是在针灸作用机理方面

做了大量的研究,它以针刺镇痛机制研究为先导,揭示了针灸作用机理的部分环节,其成果

为国际学术界所公认,使针灸学率先在中医学现代化方面取得重大进展。迄今,针灸学已走

向世界,成为世界医学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主要表现在:针灸与现代科技相结合,研制出

了许多新的针灸器具,丰富了针灸疗法;开展了针灸作用机理和针灸理论的实验研究,其中

针麻的机理研究取得了骄人成果;建立了现代化的教育教学制度;有组织、有计划的开展了

针灸腌穴命名、定位、主治及针灸临床研究规范等针灸标准化的研究。

针灸在海外:

两晋、南北朝时期(265〜581),针灸开始传到朝鲜、日本等国,并逐渐向世界各国传播。

1949年以来,中国针灸学术在国际上的影响日益扩大,加快了对外传播进程。50年代,中

国曾帮助苏联和东欧国家的一些医师学习针灸;1975年至今,又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在

北京、上海、南京举办国际针灸班,为许多国家培训针灸人才。90年代,世界上已有120

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了掌握针灸疗法的医务人员,有些国家还开展了针灸教学和科学研究,取

得不少成绩。1979年5月建立中国针灸学会。1987年11月,由中国牵头筹建的世界针灸学

会联合会宣告成立,并在北京召开第一届会员大会,同时召开第一届世界针灸学大会;1997

年12月在北京召开了第四届世界针灸会员大会,国内外与会学者达1300多人,成为20

世纪末的一次盛会。在历届大会上,主席、秘书长和司库3个席位皆由中国学者当选,总部

一直设在北京。

总结:经络胸穴理论的形成和学术发展

一、《内经》以前的文献

《帛书》:(《脉书•十一脉》)

帛书有两种文本:《足臂十一脉灸经》

《阴阳十一脉灸经》

二、《内经》所载

《内经》的成书标志着针灸理论的形成。

《内经》对经络的阐述:

(1)阐述了十二经脉在人体的循行分布及其与脏腑器官的关系,经脉流注依次衔接,周而

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

(2)阐述了十二经脉功能失调时所发生的病候。

(3)分别论述了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皮部的分布与作用。

(4)阐述了十二经脉的标本、根结联系。

(5)阐述了人体中营、卫、气、血在经络内外流行散布的情况,以及对人体组织器官所起

的营养濡润和卫外作用。

三、《难经》对经络学说的贡献

《难经》原称《八十一难》,是对《内经》等古经提出各种问题进行解答。有关经络的问

题特注重寸口脉诊、原气、奇经八脉以及对“是动”“所生病”的解释。

东汉末,张仲景著成《伤寒杂病论》(《伤寒论》),是对《内经》、《难经》理论的继承

和发展,也是对经络理论的灵活运用,为后人树立典范。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

灸甲乙经》。

经络腌穴学术发展

一、魏、晋及隋、唐

现存的经穴专著以魏晋时皇甫谧编集的《针灸甲乙经》为最早,此书全名《黄帝三部针

灸甲乙经》,是汇集《素问》、《九卷》(又称《针经》,即今《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

三部书分类整理而成。

在《隋书•经籍志》中还记载有《明堂流注》,《明堂孔穴》、《明堂孔穴图》等各种书名,

可知当时有多种传本。杨上善于撰注《黄帝内经太素》之外,又将《内经》与《明堂孔穴》

的内容汇合编成《黄帝内经明堂类成》十三卷,十二经脉各一卷,奇经八脉合一卷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所载即采自甄权(652年),并绘制《明堂三人图》,

成为历史上最早的彩绘经络腌穴图。唐代王冰注《黄帝内经素问》时(762年)还引用

过《中诰孔穴图经》,所载孔穴数较《甲乙》略有增加

二、宋、元、明、清

宋代王惟一编成《铜人腌穴针灸图经》三卷,共载354经穴。并铸成“铜人”经穴

模型两座。元代,滑伯仁编著成《十四经发挥》。明代,李时珍就奇经八脉文献进行汇集和

考证,编著成《奇经八脉考》清代,李学川著《针灸逢源》,载经穴361个。

二.推拿学

首先从现实生活中,当身体受到撞击用手抚摩和按压受伤部位和冬天搓手取暖为例。引

入推拿手法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劳动和生活实践,当撞击、扭搓、跌损等引起疼痛时,

人们很自然地用自己的双手去抚摩、按压受伤的部位以减轻疼痛;或是通过摩擦身体预防寒

冷,当时这些动作是出于人类的本能的动作。经过不断的实践和总结,逐渐认识到这些下意

识的动作能起到一定的治疗作用,后来便视为推拿手法的起源。并在长期的实践中,推拿手

法逐渐发展成为需要经过刻苦训练才能掌握的一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医疗运动,也成为中医

学中别具特色的一种治疗保健方法。

推拿是人类最古老的疗法。原始人类用摩擦生热以温暖肢体,抚摩、按压以减轻或消除

病痛,并运用了原始工具一可熨、可针、可摩的硬石进行保健和医疗。用来调节精神情绪和

消除疲劳的原始舞蹈,也发展成后世的健身导引、自我推拿和体育疗法。

先秦时期,殷商甲骨文就有按摩治病和按摩医师的记载,殷人的主要治疗手段是按摩。

名医扁鹊运用按摩、针灸等手段成功抢救了尸厥病人。马王堆汉墓医书《五十二病方》中,

记载推拿治疗17种内、外、伤、皮、儿科疾病和按摩手法、介质、工具等,并有极具特色

的药巾按摩法,广泛用于养生保健和治疗。《内经》从理论、法则、诊断、治疗、工具、手

法等方面对推拿有较详尽的论述。

秦汉时期出现了中国最早的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已佚,书目载于《汉书•艺

文志》中)。汉代张仲景首次提出膏摩一词,并将其列入保健方法,《金匮要略》载按摩治疗

自缢未死者的方法,乃世界最早记载的人工呼吸法和心脏按摩起搏术。东汉医学简牍中的“千

金膏药方”是第一张包括药物组成、功效、用途、炮制、手法的膏药方,可服,可敷,可摩。

东汉名医华佗亦用膏摩治疗头眩和术后康复常规治疗。

魏晋隋唐时期,推拿有较大发展,并广泛运用了膏摩疗法和保健按摩。魏晋时代王叔和

的《脉经》有“以药熨之,摩以风膏,灸诸治风穴”的论点。晋代葛洪是第一位系统论述膏

摩的医家,其著《肘后方》使膏摩成为证治、法则、方药齐备的治疗方法,并将推拿用于难

产、肠扭转、真心痛等急症治疗;所著《抱朴子》还载有固齿聪耳保健按摩法。梁代陶弘景

《养性延命录•导引按摩篇》介绍多种养生保健按摩法。南齐龚庆宣撰《刘涓子鬼遗方》介

绍了外科膏摩法。隋代巢元方《诸病源候论》正论之后,独辑养生导引法,力主摩腹疗病养

生。唐代为推拿发展的鼎盛时期,太医署设立了推拿专科,开展了有组织的推拿教学和医疗,

并流传海外,形成摩拿(massage)。唐代孙思邈重视日常保健,并首次将膏摩列为小儿保健

方法,其著《千金要方》载“天竺国按摩法”是中国推拿史中惟一记载的国外(古印度)按摩

法。唐代王奏《外台秘要》集20余部著作中的推拿内容、治疗范围遍及各科,全面反映了

晋唐时期推拿的经验和创造。唐代蔺道人《理伤续断方》首次系统论述推拿手法在骨伤科的

应用。

宋金元时期,官方太医院虽取消了按摩科,但太医和民间医生仍广为运用。宋代庞安时

运用按摩催产。宋代张杲《医说》有运用搓滚竹管治疗骨折后脚筋挛缩的推拿按摩法,这一

运用机械辅助关节运动、恢复筋腱功能的疗法早于西方400年。宋代《太平圣惠方》系统总

结了膏摩疗法,载药摩、膏摩方近百首.宋代《圣济总录》注重对推拿手法的分析,全面论

述手法的作用、机理和辨证。金代张子和首将推拿列入中医治疗八法的汗法,元代朱丹溪创

摩腰膏治老人体虚、风湿腰痛,并治妇人白带,流传甚广。元代《玉房指要》载按摩避孕法。

元代危亦林创悬吊复位法,治骨折、脱位,领先世界600余年,所著《世医提效方》使伤科、

正骨手法有很大发展。

明清时期,小儿推拿得到空前发展,并形成了独特的小儿推拿体系。明代《保婴神术•按

摩经》附于《针灸大成》卷末,是现存最早的推拿及小儿推拿专著,创小儿推拿八法。它和

明代龚云林《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周于蕃《小儿推拿秘诀》三书,详述小儿推拿

穴位、手法、证、治,基本奠定了小儿推拿体系。清代熊应雄的《小儿推拿广意》和张振,

的《厘正按摩要术》等大量小儿推拿专著问世。此期正骨推拿也有很大发展。明代朱《普

济方》和王肯堂《证治准绳》等记载20余种整复手法。清代吴谦把推拿列为伤科八法,所

著《医宗金鉴》从诊断、辨证、治疗方面对推拿做了系统总结。而且形成许多较完善的推拿

分支,如点穴推拿、一指禅推拿、眼科推拿、伤科推拿、内功推拿等。

建国后:1949年以后,推拿在临床实践、古籍文献整理、实验研究等方面都有很大发

展,并有大量推拿专著问世。1956年上海开办推拿训练班,开展了正规的推拿教学。1958

年开设推拿专科门诊及专科学校。1974年上海中医学院创办第一个针灸、推拿、骨伤专业,

1979年成立了针灸、推拿系。此后推拿教学、科研在全国中医院校全面展开。至今已形成

膏摩、药摩、自我推拿、保健推拿、正骨推拿、点穴推拿、内功推拿、足按摩、推拿麻醉等

流派和方法。推拿方法有文字记载的达400多种,形成了膏摩、药摩及不同推拿介质,推拿

器械,推拿功法组成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完整医疗体系。

总结:

1.汉代以前:按跷、跷摩•

2.汉代至明代:按摩。

A.《黄帝歧伯按摩》十卷被认为是最早的推拿专著。现已佚失。

3.晋隋唐时期:医学地位较高,不仅是医学教育的四大科目之一,还被应用到骨伤和外科

疾病的治疗中,有了新的发展。

如:掐人中治疗昏厥,背法急救溺死等见于葛洪的《肘后救卒方》。骨伤科常用的下颌

关节脱位复位法首见于《医心方》。

4.宋金元时期:推拿手法的理论得到全面的总结,在治疗骨科疾病方面又有了新的发展。

5.明清时期:

A.小儿推拿形成体系。

明代杨继洲《针灸大成。按摩经》是现存最早的小儿推拿著作,介绍了16种推拿手法

和20种小儿推拿复式操作法。

明代龚廷贤《小儿推拿方脉活婴秘旨全书》是现存最早的推拿专著单行本。

清代吴谦等《医宗金鉴。正骨心法要旨》将正骨八法归纳为“摸、接、端、提、按、摩、

推、拿”并对操作方法与要领、注意事项、使用范围作出详细描述,对后世影响很大。

B.推拿流派的形成。

点穴推拿流派:以按法和点法为主要手法,在经穴,奇穴,特定穴和特定线上进行操作。

一指禅推拿流派:以一指禅推法为主要的手法。

内功推拿流派:以平推法为基本手法。在应用时有一套“常规操作方法”,也要求病人

锻炼“少林内功”。

6.民国时期:

推拿手法的发展出于低潮阶段。出现了滚法推拿流派,是在继承一指禅推拿的基础上创

立的,以滚法和揉法为主要手法。其他流派也得到发展和完善。

7.建国后:

1979年上海全国首届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议召开。

去年上半年在我校召开了第六届全国推拿学术经验交流会,全国个地区和各流派的推拿

手法的到了充分的发展和展现。

基础篇

第一章经络总论

经络学说: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

腑相互关系的一种学说。它是祖国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节经络的概念

经络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串上下的径路。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

《灵枢•经脉》说“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经络理论早在《内经》、《难经》中就有系统记载。P5

经:即经脉,犹如路径,是经络系统的主干。特点:纵行而分布较深;

络:即络脉,犹如网络,是经脉的分支。特点:纵横交错,遍布全身。

《灵枢•脉度》说:“经脉为里,支而横者为络,络之别者孙。”

经络理论贯穿于中医的生理、病理、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对中医各科的临床实践

有重要指导意义。

第二节经络的组成和命名

一、经络的组成

经络系统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十二经别、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和十二皮部。

简图:(内)----脏腑

“r十二经脉

经络I奇经八脉

A|十二经别

I十五络脉

(外)工十二经筋

,十二皮部

二、经络的命名和循行分布概况

一)十二经脉:即十二正经。

特点:1.十二经脉者,是经络系统的主干,内属于脏腑,外络肢节;

2.脉行有逆顺,即流注

3.通过分支相互联系。

1、十二经脉的名称和含义

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部分组成。

手足:表示经脉在上下肢分布的不同,手经表示其外行路线分布于上肢,足经表示其外

形路线分布于下肢。

阴阳:表示经脉的阴阳属性及阴阳气的多寡。三阴三阳。

脏腑:表示经脉的脏腑属性,如肺经表示该经脉属肺脏,胃经表示该经脉属胃腑。

2、十二经脉的分布特点:

它们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人体的头面、四肢和躯干部。其中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

部;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腰背部。

a、四肢部:四肢内侧为阴,外侧为阳。

凡属六脏的经脉称为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部,上肢内侧胃手三阴,下肢内侧为足

三阴。

凡属六腑的经脉称为阳经,分布于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下肢外侧

为足三阳。

按立正姿势,大指在前,小指在后的体位,将上下肢的内外侧均分成前、中、后三个区线,

十二经脉在四肢的排列是:手足阳经阳明在前,少阳居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为太阴在前,

厥阴居中,少阴为后。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8寸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少阴在后,至内

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厥阴之前,恢复原有排列规律。

截面图:

阳明

少阳

太阳

b、头和躯干

头面部:头为诸阳之会,阳经皆上头。

阳明一一面、额

少阳一一侧头部

太阳一一头顶、后头

特殊:肝经上达巅顶部。

躯干部:手三阴一一胸部

足三阴一一腹部

手三阳一一肩胛部

足三阳一一阳明在前,少阳在侧,太阳在后。

3、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与脏腑连属,其中阴经属脏主里;阳经属腑主表,一脏配一腑,一阴配一

阳,形成脏腑阴阳表里配对关系。相表里的经脉有:

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

足阳明胃经(属胃,络脾)-------足太阴脾经(属脾,络胃)

手少阴心经(属心,络小肠)-----手太阳小肠经(属小肠,络心)

足太阳膀胱经(属膀胱,络肾)一一足少阴肾经(属肾,络膀胱)

手厥阴心包经(属心包络三焦)一一手少阳三焦经(属心包络三焦)

足少阳胆经(属胆,络肝)-------足厥阴肝经(属肝,络胆)

相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

4、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流注

a、循行走向:

《灵枢.逆顺肥瘦》:''手之三阴,从脏走手;手之三阳,从手走头;足之三阳,从头走足;

足之三阴,从足走腹”。

其规律是"阴升阳降

b.流注:

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是从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构成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将

气血周流全身以营养五脏六腑、四肢百骸。其流注顺序如下:

f手太阴肺经一手阳明大肠经一足阳明胃经一足太阴脾甲

足少阴肾经一足太阳膀胱经一手太阳小肠经一手少阴心经,

L手厥阴心包经一手少阳三焦经一足少阳胆经一足厥阴肝经n

(肺大胃脾心,小胱肾包焦,胆肝十二经,循环不停息。)

5、十二经脉的衔接

十二经脉之间的连接除了两经之间相连以外,有的是通过分支相互连接的,手足阴阳经

通过以下三种形式相互衔接:

肺内―►手太阴肺经।食指

鼻旁手阳明大肠经一

足阳明胃经大趾

心中-r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小指

内眦手太阳小肠经一

足太阳膀胱经一产2耻

胸中£足少阴肾经-----

手厥阴心包经一|无名指

外毗£手少阳三焦经

足少阳胆经大趾(外侧)

肺内V足厥阴肝经

交接规律:1.阴经与阳经(表里经)在手足部衔接

2.阳经与阳经(同名经)在头面部衔接

3.阴经与阴经(手足三阴经)在胸部衔接。

脾、心相交于心中;肾、心包相交于胸中;肝、肺相交于肺中。十二经通过脏腑络脉相连

构成周而复始,循环无端的十二经脉气血循环传注系统。

二)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是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

特点:A、不直接隶属于脏腑

B、无表里关系

C、除任、督外,其他六脉无所属穴位。

它们与十二正经不同,既不属于脏腑,又无表里配合关系,“别道奇行”,且与奇恒之腑(脑、

髓、骨、脉、胆、女子胞)有密切关系,故称“奇经,共八条,亦称八脉,多称“奇经八脉”。

奇经八脉纵横交错地循行分布于十二经脉之间,其作用主要体现在:

1.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奇经八脉经部位相近、功能相似的经脉联系起来,达到

统摄有关经脉气血、协调阴阳的作用。

督脉:被称为“阳脉之海”。

任脉:被称为“阴脉之海”。

任脉和督脉各有其所属的胸穴,故与十二经脉相提并论合称“十四经”。十四经均有巡行路

线、病候和所属胸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

冲脉:有“十二经之海”,“血海”之称,(与任脉、督脉、胃经、肾经关系密切)

带脉:约束联系了纵行躯干部的诸条足经。

阴维脉、阳维脉:联系阴经与阳经,分布主管一身之表里。

阴跷脉、阳跷脉:主持阳动阴静,共同调节肢体运动与司眼睑开合。

2.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合渗灌的调节作用。当十二经脉及脏腑气血旺盛时奇经八脉能

加以蓄积;当功能活动需要时奇经八脉又能渗灌供应。

三)十二经别

十二经别时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特点:A、其循行有“离、入、出、合”

B、沟通表里两经

C、加强了经脉于脏腑之间的联系

从十二经脉肘膝分出称“离”;进入胸腹腔称“入”;浅出头项部称“出”;阴经经别在

头部合入于相表里的阳经,阳经经别在头部合入于本经称“合”。

十二经别汇合成6组,称之为“六合其中足太阳、少阴经别为一合;足少阳、厥阴

经别为二合;足阳明、太阴经别为三合;手太阳、少阴经别为四合;手少阳、厥阴经别为五

合;手阳明、太阴经别为六合。

十二经别加强了十二经之表里经脉在体腔深部的联系,也加强了十二经脉对头面的联

系,从而扩大了手足三阴经穴位的主治范围,也突出了头面部经脉和穴位的重要性和主治作

用。

四)十五络脉

十二经脉和任、督二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共计15条,称为十五络脉,又称

十五别络,简称十五络。分别以十五络脉发出处的腌穴命名。

络,有联络和散布的意思。分布规律:十」经脉相应的十二络脉分别从本经四肢肘膝关

节以下的络穴分出后,均走向其表里经脉,即阴经络脉络于阳经;阳经络脉络于阴经。任

脉的络脉从鸠尾穴别出后散布于腹部。督脉的络脉从长强穴别出后散布于头,左右别走足太

阳膀胱经。脾之大络从大包穴别出后散布于胸胁。

十五络脉较大,络脉中浮行于浅表部位的称之为“浮络”,络脉中最细小的分支称之为“孙

络”,遍布全身,难以计数。

特点:A、十二经脉的十二络脉加强了十二经脉中表里两经在四肢部的联系;任脉的络脉

沟通了腹部经气;督脉的络脉沟通了背部经气;脾之大络沟通了侧胸部经气。

B、补充了经脉循行的不足。

络脉于经别的区别:

共同点:加强了表里两经之间的联系。

不同点:经别主内,无所属穴位,无主治病症;络脉主外,有一络穴,并有主治病症。

五)十二经筋

十二经筋是十二经脉之气濡养筋肉骨节的体系,是附属于十二经脉的筋膜系统。简称经筋。

筋一一肌肉;腱一一“筋之本”,附着于骨骼的部分。

十二经筋即是肌肉、肌腱组织。

十二经筋的循行分布均起始于四肢末端,结聚于关节骨骼部,走向头面躯干,行于体表,

不入内脏。有刚筋、柔筋之分。刚筋分布于项背和四肢外侧,以手足阳经经筋为主;柔筋分

布于胸腹和四肢内侧,以手足阴经经筋为主。

足三阳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外上行结于qiu(面);足三阴经筋起于足趾,循股内上行结

于阴器(腹);手三阳经筋起于手指,循膈外上行结于角(头);手三阴经筋起于手指,循膈

内上行结于贲(胸)。

经筋具有约束骨骼,屈伸关节,维持人体正常运动的作用。如《素问.萎论》日:“宗筋主

束骨而利关节也。”宗筋即经筋。

六)十二皮部

十二皮部是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简称皮部。

十二皮部的分布区域,是以十二经脉体表的分布范围为依据的。《素问.皮部论》:“欲知皮

部,以经脉为纪者,诸经皆然。”

由于皮部居于人体最外层,又与气血相通,故是机体的卫外屏障,起着保卫机体,抗御外

邪和反映病症的作用。

第三节经络的生理功能与临床应用

一、经络的作用

《灵枢•经脉》:“经脉者,所以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

(一)沟通内外,网络全身

《灵枢•经脉》说:“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人体的五脏六腑、

四肢面骸、五官九窍、皮肉筋骨等组织器官,虽有各自不同的生理功能,但又互相联系,互

相配合,进行有机的整体活动,使人体内外、上下、前后、左右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保持

协调统一。

(二)运行气血,调节阴阳(生理功能)

《灵枢•本脏》:“经脉者,所以行气血而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者也”。

A、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之一。但必须通过经络的运行,才

能到达全身,为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

《灵枢•营卫生会》:“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周不休,五十而复大会,阴阳相贯,

如环无端。”

B、经络气血多少不一,通过经络的调节,最终达到协调平衡。张景岳《类经图翼》“多

气多血惟阳明,少气太阳同厥阴,二少太阴同少血,六经气血须分明”。

C、推行气血运行的动力是-----宗气和原气。宗气贯心脉行气血;走息道行呼吸。

原气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动力。

D、机体的阴阳平衡是靠经络的调节来实现的。“阴平阳秘”的动态平衡,是人体生命

活动的基本保证。

(三)抗御外邪,反映病候(病理现象)

A、在病理状下,经络是病邪传注的途径

传变顺序:皮络经腑脏。

B、内脏病变,通过经络可反映到体表,成为体征。

(四)传导感应,调整虚实(治疗作用)

针灸治病的原理是基于经络具有传导感应和调整虚实的功能。针灸治病,重视''调气”。

即产生针剌感应,方能奏效。

二、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

经络理论的临床应用可体现在诊断和治疗两个方面。诊断方面为经络诊法和分经辨证,

是根据经络来切脉、诊断体表和辨别症候。治疗方面为循经取穴和分经用药,即根据经络来

选取腌穴或选择不同治法及药物。

(-)经络认法

(二)分经辨证

(三)循经取穴

(四)药物归经

第二章磨穴总奋

第一节脸穴的概念

月俞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特殊部位。“月俞”通“输”,或从简作“俞”;

“穴”是空隙的意思。腌穴又是疾病的反应点和治疗的刺激点。

第二节胸穴的分类

一、脸穴的分类

人体上的腌穴很多,大体可分为十四经穴、经外奇穴、阿是穴三大类。

(一)经穴

1.含义:凡归属于十二经脉及任脉、督脉的腌穴,统称为“十四经穴”,简称“经穴”。

2.特点:①有名称,有固定位置,有归经,有主治规律。②能反映各经及所属脏腑器官的

生理病理变化。

(二)奇穴

1.含义:凡未归入十四经穴范围,而有具体的位置和名称的经验效穴,称为“经外奇穴”,

简称“奇穴”。

2.特点:有穴名,有固定位置,但无经属,对某些病有奇特疗效,亦称经验用穴,是腌穴

发展的第二阶段。

(三)阿是穴

1.含义:凡以病痛局部或与病痛有关的压痛(或敏感)点作为腌穴的,统称为阿是穴,即

“以痛为腌”。又称“不定穴”、“天应穴”。

2.特点:无穴名,无固定位置,无经属,无主治规律,以疼痛、反应点为针刺穴,是腌穴

发展的初级阶段。

第三节胸穴的定位方法

腌穴的定位方法可分为体表标志定位法,骨度折量定位法,指寸定位法和简易取穴法4

种。

一、体表标志定位法

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以体表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志为依据确定经穴位置的方法。体表

解剖标志有固定标志和活动标志两大类:

1.固定标志是指利用五官、毛发、爪甲、乳头、脐窝以及骨节凸起和凹陷、肌肉隆起

等部位作为取穴标志而言。

2.活动标志是指利用关节、肌肉、皮肤,随活动而出现的孔隙、凹陷、皱纹等作为取

穴标志而言。

二、骨度折量定位法

骨度折量定位法,是以体表骨节为主要标志折量全身各部的长度和宽度,定出分寸,用

以确定腌穴位置的方法,又称骨度分寸法、骨度法、折骨定穴法。

三、指寸定位法

指寸定位法,是以患者本人手指的某些部位折作一定分寸用以比量腌穴位置的方法,又

称手指比量法、手指同身寸取穴法。

1、中指同身寸即以患者的中指屈曲时,中节内侧两端纹头之间作为1寸。

2、拇指同身寸即指拇指指关节之横度作为1寸。

3、横指同身寸又称“一夫”法。也就是将食、中、无名、小指相并,四横指为一夫,即四

横指相并,以其中指第二节为准,量取四指之横度作为3寸。

四、简便取穴法

简便取穴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简便易行的取穴方法。

如两手自然下垂,于中指端取风市。

第四节腌穴的主治作用

一、近治作用

这是一切腌穴主治作用所具有的共同特点。这些腌穴均能治疗该穴所在部位及邻近组

织、器官的病症。如眼区的睛明、承泣、四白、瞳子髅,均能治疗眼病;耳区的听宫、听会、

耳门、翳风诸穴,皆能治疗耳病;胃部的中院、建里、梁门诸穴,皆能治疗胃病等。

二、远治作用

这是十四经脸穴主治作用的基本规律。在十四经腌穴中,尤其是十二经脉在四肢肘、膝

关节以下的腌穴,则不仅能治疗局部病症,而且还可以治疗本经循行所及的远隔部位的脏腑、

组织、器官的病症,有的甚至具有影响全身的作用。例如:合谷穴不仅能治疗手腕部病症,

而且还能治疗颈部和头面部病症,同时,还能治疗外感病的发热;足三里穴不仅能治疗下肢

病症,而且对调整整个消化系统的功能,甚至对人体防卫、免疫反应方面都具有很大的作用。

三、特殊作用

临床实践证明,点按或针刺某些腌穴,对机体的不同状态可引起双向的良性调整作用。例如:

恶心呕吐是,点按劳宫、合谷能止呕降呃;泄泻时,针刺天枢能止泻;便秘时,针刺天枢又

能通便。止匕外,腌穴的治疗作用还具有相对的特异性,如大椎退热,至阴矫正胎位等,均是

其特殊的治疗作用。

第三章经络腑穴各论

第一节督脉和任脉

一、督脉

(-)经脉循行

起于小腹内,出会阴,经长强沿能、腰、背、项正中上至风府,入属于脑。上巅顶,

下前额,经鼻柱,止于上唇内。

联系脏腑有肾、心。联系的器官有生殖器、脊髓、脑、鼻、咽喉、口唇、眼。

(二)主要病候

实证见脊柱强痛,角弓反张等证。

虚症见头晕目眩、摇曳不定等证。

(三)主治概要

神志病:不寐,痫证,癫狂,昏迷,惊风。

热病:中暑,高热,疟疾,感冒。

外经病:脱肛,腰舐痛,项背痛,鼻渊。

(四)腌穴

本经共28穴:长强、腰俞、腰阳关、命门、悬枢、脊中、中枢、筋缩、至阳、灵

台、神道、身柱、陶道、大椎、哑门、风府、脑户、强间、后顶、百会、前顶、囱会、上星、

神庭、素修、水沟、兑端、龈交。

(重点掌握11穴)

长强DU1(络穴)

【定位】在尾骨端下,当尾骨端与肛门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宁神镇痉,通便消痔。

【主治】1.痔疮,脱肛,泄泻,痢疾,便秘,便血。

2.癫痫,瘦疯,脊强反折。

3.腰舐痛。

【操作】针尖向上与舐骨平行刺入0.5~1寸,不得刺穿直肠,以防感染;不灸。

腰阳关DU3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四腰椎棘突下凹陷中。(注:两骼棘最高连线的中点下

方凹陷处。)

【功效】补益阳气,强壮腰肾。

【主治】

1.腰舐痛,下肢痿痹。

2.月经不调,赤白带下,遗精,阳痿。

【操作】直刺0.5-1寸;宜灸。

命门DU4

【定位】在腰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二腰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补肾壮阳,舒筋活络。

【主治】1.虚损腰痛,头晕,耳鸣。

2.遗精,阳痿,早泄,带下,不孕,月经不调。

3.遗尿,尿频,五更泄。

4.癫痫,惊恐。

【操作】直刺或微向上斜刺0.5〜1寸;宜灸。

至阳DU9

【定位】在背部,当后正中线上,第七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利胆退黄,宽胸理气。

【主治】1.黄疸,胸胁胀痛,身热。

2.腹痛,脊背强痛。

3.咳嗽,气喘。

【操作】向上斜刺0.5-1寸飞可灸。

大椎DU14(督脉、手足三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后正中线上,第七颈椎棘突下凹陷中。

【功效】清热解表,截疟止痫。

【主治】1.感冒,畏寒,热病,午后潮热,疟疾。

2.颈背强痛,颈肩疼痛。

3.癫狂,小儿惊风。

【操作】斜刺0.5-1寸:宜灸。

哑门DU15(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0.5寸,第一颈椎下。

【功效】开喑通窍,清心宁神。

【主治】1.舌强不语,暴喑,

中风痴呆。

2.项强痛。

3.癫痫。

【操作】伏案正坐位,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禁深刺,

禁向上刺,若刺伤延髓有生命危险;可灸。

【操作】

伏案正坐位或俯卧位,使头微前倾,项部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

感为局部酸胀。可灸。

风府DU16(督脉、阳维脉交会穴)

【定位】在项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枕外隆凸直下,两侧斜方肌之间凹陷中。

【功效】醒神清脑,熄风开窍。

【主治】1.本穴为祛风要穴之一,内中风及外风所致病均可选用。

2.癫痫,狂,瘠病。

3.舌强不语,失音,咽喉肿痛。

4.头痛,头晕,颈项强急。

【操作】伏案正坐,使头微前倾,项肌放松,向下颌方向缓慢刺入0.5-1寸:针尖不可深

刺,防刺入枕骨大孔,伤及延髓,有生命危险;可灸。

百会DU20(督脉、足太阳经交会穴)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5寸(或两耳尖连线的中点处)。

【功效】苏厥开窍,升阳固脱。

【主治】1.头痛,眩晕,昏厥,中风不语,半身不遂,虚脱。

2.癫,狂,痫,瘙病,小儿慢惊风,惊悸,健忘。

3.脱肛,阴挺,久泄不止,胃、肾下垂.

【操作】向后或向前平刺0.5〜1寸;宜灸。

上星DU23

【定位】在头部,当前发际正中直上1寸。

【功效】熄风清热,宁神通鼻。

【主治】1.头痛,眩晕,癫,狂,痫,小儿惊风。

2.目赤肿痛,迎风流泪,鼻疾。

3.疟疾,热性病。

【操作】平刺0.5〜0.8寸;可灸。

素髅DU25

【定位】在面部,当鼻尖的正中央。

【功效】宣通鼻窍,复苏厥逆。

【主治】1.急救穴之一,多用治惊厥,昏迷,虚脱。

2.鼻流清涕,鼻塞,酒糟鼻。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点刺出血;亦可用拇指指甲掐压急救;不灸。

水沟DU26(督脉、手足阳明经交会穴)

【定位】在面部,当人中沟的上"3与中1/3交点处。

【功效】醒神开窍,清热熄风。

【主治】1.惊厥,昏迷,晕针,癫狂痫,抽搐,疮病。

2.急性腰扭伤,口喝齿痛,鼻塞。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或用指甲掐按;不灸。

督脉小结

1、经脉循行

起于胞中,出会阴,向后行于腰背正中,经项入络脑,上巅顶,下前额,经鼻柱,止

于上唇系带。

本经腌穴起于长强,止于龈交,体表共28穴。

联系脏腑有肾、心。联系的器官有生殖器、脊髓、脑、鼻、咽喉、口唇、眼。

2、取穴要点

尾骨端与肛门连线中点取长强;

第四、二腰椎棘突下取腰阳关、命门;

第七颈椎棘突下取大椎;

后发际正中直上半寸、一寸取哑门、风府;

两耳尖连线中点取百会;

人中沟上、中1/3交界取水沟。

3、主治要点

本经腌穴主治神志病,热病,腰舐、背、头项等局部病症及相应的内脏疾病。

4、操作要点

长强斜刺,与舐骨平行;

命门、大椎向上斜刺;

哑门、风府直刺或向下斜刺,注意针刺方向和深度;

百会平刺;

水沟向上斜刺。

二、任脉

一)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小腹内,出会阴。

体表:从会阴沿腹、胸、颈正中至口唇下。支脉环绕口唇,经面部入目眶下。

(二)主要病候

疝气,带下,腹中结块等证。

(三)主治概要

下焦病:少腹胀满、疼痛,二便不通,遗精,月经不调,痛经。

中焦病:腹胀,腹痛,肠鸣,腹泻,胃脱痛,呕吐,纳呆,水肿。

上焦病:胸闷,气喘,咳嗽,胸痛,呃逆。

面颈部疾病:失语,口眼歪斜,齿痛。

(四)4穴

本经共24个腌穴:会阴、曲骨、中极、关元、石门、气海、阴交、神阙、水分、下脱、

建里、中院、上脱、巨阙、鸠尾、中庭、膻中、玉堂、紫宫、华盖、璇矶、天突、廉泉、承

浆。

(重点掌握9穴)

中极RN3(膀胱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4寸。

【功效】助阳利水,调经止带。

【主治】1.瘾闭,水肿,遗尿。

2.遗精,阳痿,疝气。

3.痛经,产后恶露不下,阴挺,月经不调,带下。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空尿液后再行针刺;癖闭者用斜刺或平刺;

孕妇禁针刺;可灸。

关元RN4(小肠募穴,任脉、足三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3寸。

【功效】培元固本,补益下焦。

【主治】1.遗精,阳痿,早泄,遗尿,小便频数,尿闭。

2.痛经,黄白带下,月经不调,不孕。

3.腹痛,泄泻。

4.中风虚脱,虚劳羸瘦无力。(为全身强壮穴之一,为保健要穴。)

【操作】直刺1〜1.5寸;穴位深部为膀胱,需排空尿液后再行针刺;瘾闭者用斜刺或平刺;

孕妇禁针刺;可灸。

气海RN6

【定位】在下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下1.5寸。

【功效】益气助阳,调经固精。

【主治】1.腹痛,泄泻,便秘。

2.遗尿,癖闭,遗精,滑精,阳痿。

3.崩漏,带下,月经不调,阴挺,产后恶露不止。

4.中风虚脱,真气不足,肌体羸瘦无力。(具强身健体作用,为保健要穴之一。)

【操作】直刺1〜1.5寸,宜用灸法;孕妇慎用。

神阙RN8

【定位】在腹中部,脐中央。

【功效】回阳救逆,利水固脱。

【主治】1.久泻,脱肛,腹胀,绕脐腹痛。

2.中风虚脱,四肢厥冷。

【操作】禁针刺;宜用隔盐灸,或艾条灸;孕妇慎用。

中皖RN11(胃募穴;八会穴之腑会)

【定位】在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注:前正中线,胸剑联合与脐中连线中

点取穴。)

【功效】健脾和胃,温中化湿。

【主治】1.胃痛,腹痛,腹胀,肠鸣泄泻,反胃,呕逆,食不化,纳呆,疳积。

2.咳喘痰多,失眠,脏躁,癫痫。

【操作】直刺1〜1.5寸;可灸。

膻中RN17(心包募穴;八会穴之气会)

【定位】在胸部,当前正中线上,平第四肋间,两乳头连线的中点。

【功效】理气活血,宽胸利膈。

【主治】1.咳嗽,气喘,气短。

2.心胸痛,心悸,心烦。

3.噎膈,呃逆,呕吐。

【操作】向下平刺0.3〜0.5寸;可灸。

天突RN22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胸骨上窝中央。

【功效】宣通肺气,消痰止咳。

【主治】1.咳嗽气喘,暴喑,咽喉肿痛。

2.呃逆,噎膈。

【操作】先直刺约0.2寸,当针尖超过胸骨柄内缘后,即将针尖转向下,沿胸骨柄后缘,气

管前缘缓慢向下刺入0.5~1,一般不留针;可灸。(注意:不可深刺,不可向左或向右斜刺,

反之则伤及肺造成气胸。)

廉泉RN23

【定位】在颈部,当前正中线上,喉结上方,舌骨上缘凹陷处。

【功效】通利咽喉,舒舌理气。

【主治】舌下肿痛,舌强不语,中风失语,暴喑,吞咽困难,喉痹。

【操作】针尖向咽喉部刺入0.5〜0.8寸;可灸。

承浆RN24

【定位】在面部,当颁唇沟的正中凹陷处。

【功效】生津敛液,舒筋活络。

【主治】1.口喟,唇紧,流涎,齿峋,齿龈肿痛,口舌生疮。

2.消渴,癫狂痫证。

【操作】斜刺0.3〜0.5寸,亦可向左右透刺夹承浆穴;可灸。

任脉小结

1、经脉循行

起于胞中,出会阴,向前循腹胸颈部正中上行至唇下,环唇分成两支入目眶。

2、取穴要点

脐下4寸、3寸、1寸半取中极、关元、气海;

脐上4寸取中脱;

乳头连线中点取膻中;

胸骨上窝取天突:

舌骨上取廉泉;

须唇沟正中取承浆。

3、主治要点

下腹部腌穴治下焦病:中极治膀胱病,关元、气海治肝、肾、大肠及妇科病,且可回阳救逆

治虚证。

上腹部胸穴治中焦病:中院治脾胃病。

胸部月俞穴治上焦病:咳喘,胸痛,噎膈:膻中兼治乳病;天突兼利咽喉。

颈部须部胸穴治局部疾病:廉泉治舌咽病;承浆治口腔病。

4、操作要点

腹部腌穴妊娠禁针;

膻中平刺;

天突向胸骨后方斜刺;

廉泉向舌根斜刺。

第二节十二经脉

一、手太阴肺经

(-)经脉循行

体内: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返循胃口,上膈属肺。

体表:从胸前壁外上方,沿上肢内侧前缘下行,止于拇指梯侧端。支脉从腕后到食指楼

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二)主要病候

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和手臂内

侧前缘痛、肩背部寒冷、疼痛等证。

(三)主治概要

肺系疾病: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咳血,胸痛。

外经病:肩背痛,肘臂挛痛,手腕痛。

(四)腌穴

本经共11个腌穴:中府、云门、天府、侠白、尺泽、孔最、列缺、经渠、太渊、鱼际、

少商。

(重点掌握6穴)

中府LU1(肺募穴,手、足太阴经交会穴)

【定位】在胸前壁外上方,云门穴下1寸,平第1肋间隙,距前正中线6寸。

【功效】宽胸理气,清热宣肺。

【主治】1.咳嗽,气喘,胸痛,胸中烦满。

2.肩背痛。

【操作】向外斜刺或平刺0.5〜0.8寸;不可向内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可灸。

尺泽LU5(合穴)

【定位】在肘横纹中,肱二头肌腱税侧凹陷处。

【功效】清泻肺热,降逆止咳。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潮热,咽喉肿痛。

2.吐泻,腹痛。

3.小儿急、慢惊风。

4.肘臂挛痛,瘫痪。

【操作】直刺0.8〜1.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孔最LU6(那穴)

【定位】在前臂掌面槎侧,当尺泽与太渊连线上,腕横纹上7寸。

【功效】调理肺气,清热止血。

【主治】1.咳嗽,气喘,咯血,咽喉肿痛,失音,热病无汗。

2.急性出血病证(呼吸系统多用)。痔疮出血。

3.肘臂挛痛。

【操作】直刺0.5〜1.0寸;可灸。

列缺LU7(络穴;八脉交会穴,通任脉)

【定位】在前臂梯侧缘,楼骨茎突上方,腕横纹上1.5寸。当肱槎肌与拇长展肌腱之间。

【功效】宣肺理气,疏风解表,通经活络。

【主治】1.外感头痛,项强,咳嗽,气喘,咽喉肿痛。(“四总穴歌”载:“头项寻列缺”)。

2.口嗝,齿痛。

【操作】向上斜刺0.3〜0.5寸;可灸。

太渊LU9(输穴;原穴;八会穴之脉会)

【定位】在腕掌侧横纹槎侧,槎动脉搏动处。

【功效】清热宣肺,止咳利咽,疏经通络。

【主治】1.咳嗽,气喘,咳血,胸中烦满,咽喉肿痛。

2.无脉症。

3.腕臂痛。

【操作】避开机动脉,直刺0.3〜0.5寸;可灸,禁化脓灸。

少商LU11(井穴)

【定位】在拇指末节税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苏厥。

【主治】1.急救穴之一,多用于抢救中风昏迷,小儿惊风,中暑。

2.急性咽喉肿痛,吞食困难。

3.咳嗽,气喘,鼻峋,喉痹。

4.热病,癫狂。

【操作】浅刺0.1〜0.2寸,或点刺放血;可灸。

手太阴肺经小结

1、手太阴肺经起于中焦,下络大肠,属肺。体表循行于上肢内侧手少阴和手厥阴之前,过

鱼际,止于少商。支脉从列缺分出,在商阳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连。联系脏腑、器官有肺、胃、

大肠、气管、喉咙。

2、本经月俞穴起于中府,止于少商,共11穴。左右对称。

3、本经主要病候以肺系疾病为主,以及上肢内侧病变。

4、特殊作用

尺泽治胃肠病,孔最治咯血,列缺治头项病,太渊治无脉症,少商治急症、热病。

5、取穴要点

肘横纹肱二头肌腱挠侧取尺泽。尺泽与太渊连线上取孔最。槎骨茎突上方取列缺。

腕横纹楼动脉搏动处取太渊。拇指横侧指甲角旁取少商。

6、中府、云门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造成气胸,少商治疗实热证时,用三棱针点刺出

血,关节部位腌穴不宜用直接灸。

二、手阳明大肠经经

(-)经脉循行

体表:从食指槎侧端沿上肢外侧前缘上行,经肩颈上颜面,在人中沟交叉到对侧,在鼻

翼旁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体内:络肺,属大肠。面部支脉进入下齿龈,绕上唇。

联系的器官有齿(入下齿中)、口、鼻(还出夹口…上夹鼻孔)

(二)主要病候

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以及本经循行

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

(三)主治概要

头面五官疾病:咽喉肿痛,齿痛,目赤肿痛,头痛,鼻岷。

热病:身热,热病无汗,多汗。

外经病:瘪疡,肩臂痛,上肢不遂。

(四)腌穴

本经共20穴:商阳、二间、三间、合谷、阳溪、偏历、温溜、下廉、上廉、手三里、

曲池、肘髅、手五里、臂膈、肩鹘、巨骨、天鼎、扶突、口禾修、迎香。

(重点掌握8穴)

商阳LI1(井穴)

【定位】在手食指末节槎侧,距指甲角0.1寸。

【功效】清肺利咽,开窍泻热。

【主治】1.中风,热病昏厥。

2.咽喉肿痛,下齿痛。

3.耳鸣,耳聋•

4.食指麻木。

现多用于腮腺炎,咽炎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