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方案设计_第1页
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方案设计_第2页
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方案设计_第3页
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方案设计_第4页
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方案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方案设计TOC\o"1-2"\h\u1150第一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概述 368751.1个性化产品设计的概念与意义 3255601.1.1概念 354611.1.2意义 324221.2制造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 3188101.2.1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内涵 3208991.2.2重要性 3184861.3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关系 416454第二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需求分析 4271182.1用户需求调研与挖掘 420112.2市场趋势与竞争分析 4112882.3设计需求与创新点提炼 56467第三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方法论 521223.1设计理念与原则 528343.1.1用户中心理念 5309283.1.2创新性原则 5236173.1.3可持续性原则 6161583.1.4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 6300573.2设计流程与方法 6252313.2.1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 694673.2.2设计理念构思 6210683.2.3设计方案制定 6302223.2.4设计方案评审与优化 6110973.2.5设计方案实施与监控 6324373.3设计工具与技术 6276713.3.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 6271383.3.2三维打印技术 7268093.3.3虚拟现实(VR)技术 7253753.3.4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 7124133.3.5人工智能技术 729216第四章: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模式摸索 7209144.1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 783174.2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 768554.3创新资源配置与优化 810843第五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实施策略 8104885.1设计项目管理与协作 8273975.2设计成果的验证与优化 8228785.3设计成果的推广与应用 926183第六章: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实施策略 959856.1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 975606.1.1构建多元化创新主体 971366.1.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958516.1.3优化创新环境 1027106.2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10279896.2.1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 1019076.2.2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 10157336.2.3强化企业内部创新资源整合 10276626.3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 1054676.3.1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 10177546.3.2拓展创新成果推广渠道 1041266.3.3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 1017469第七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关键技术 10155017.1设计关键技术研究 10245187.1.1用户需求分析技术 10130717.1.2设计创意技术 1176887.1.3设计评价与优化技术 1170517.2制造关键技术研究 11248147.2.1智能制造技术 11111257.2.2精密制造技术 11159977.2.3绿色制造技术 1195987.3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与创新 11267217.3.1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 11285307.3.2虚拟制造技术 1112177.3.3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2144037.3.4增材制造技术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2109077.3.5人工智能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 1214180第八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 1216098.1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 1260938.1.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1237998.1.2建立标准体系 12298018.2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 13151818.2.1政策扶持 13145328.2.2激励机制 13243578.3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推进 1341318.3.1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 13203468.3.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 137794第九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 13160609.1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 13229689.1.1国外成功案例分析 13273689.1.2国内成功案例分析 14204489.2案例总结与启示 14231859.3案例在我国的借鉴与推广 1417437第十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发展趋势 15186710.1设计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 151030010.2创新模式的变革与升级 15208910.3未来发展趋势与挑战 16第一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概述1.1个性化产品设计的概念与意义1.1.1概念个性化产品设计是指在充分了解消费者需求的基础上,运用现代设计理念、技术和手段,为消费者提供独具特色、满足其个性化需求的产品设计。个性化产品设计涵盖了产品外观、结构、功能、材料等方面的创新,旨在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满足消费者日益多样化的需求。1.1.2意义个性化产品设计具有以下意义:(1)提高产品附加值,提升企业盈利能力。个性化产品设计能够满足消费者独特需求,提高产品竞争力,从而提高产品附加值,为企业创造更多盈利空间。(2)增强消费者忠诚度。个性化产品设计使消费者感受到企业的关注和尊重,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从而增强消费者忠诚度。(3)推动产业升级。个性化产品设计促使企业不断进行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推动产业向高端发展。(4)提高国家形象。个性化产品设计体现了一个国家的创新能力和设计水平,有助于提升国家形象。1.2制造业协同创新的重要性1.2.1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内涵制造业协同创新是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各方在制造业创新过程中,通过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同合作,共同推动制造业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1.2.2重要性(1)提升制造业竞争力。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够整合各方资源,提高创新效率,降低创新成本,从而提升制造业竞争力。(2)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制造业协同创新有助于推动传统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促进产业结构优化。(3)提高国家科技创新能力。制造业协同创新有助于提高我国制造业的技术水平,提升国家科技创新能力。(4)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制造业协同创新有助于实现制造业的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推动制造业可持续发展。1.3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关系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具有密切关系。个性化产品设计为制造业提供了丰富的创新资源和市场需求,有助于制造业实现技术突破和产业升级。同时制造业协同创新为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了技术支持和市场保障,有助于实现个性化产品的规模化和产业化。二者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为我国制造业的可持续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第二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需求分析2.1用户需求调研与挖掘在个性化产品设计过程中,首先需深入理解用户需求,这是实现产品与用户情感共鸣、提升用户体验的关键。用户需求调研与挖掘主要包括以下步骤:(1)目标用户群体划分:根据产品定位、市场趋势及企业发展战略,明确目标用户群体,包括年龄、性别、职业、收入等特征。(2)用户需求收集: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社交媒体分析等多种渠道,收集目标用户的需求信息。(3)需求分析与挖掘:运用数据分析方法,对收集到的用户需求进行整理、分类和提炼,挖掘用户痛点、需求和期望。(4)需求验证:通过产品原型、概念验证等方式,与目标用户进行互动,验证需求的有效性和可行性。2.2市场趋势与竞争分析市场趋势与竞争分析是把握市场动态、了解竞争对手情况、制定竞争策略的重要环节。以下为主要分析内容:(1)市场趋势分析:研究行业发展趋势、政策法规、技术创新等方面的信息,了解个性化产品设计市场的现状及发展前景。(2)竞争对手分析:梳理竞争对手的产品特点、市场占有率、价格策略、营销手段等,为制定竞争策略提供依据。(3)市场机会与威胁分析:结合市场趋势和竞争对手情况,分析个性化产品设计市场中的机会与威胁,为企业制定战略规划提供参考。2.3设计需求与创新点提炼在用户需求调研和市场分析的基础上,提炼设计需求和创新点,为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方向。以下为主要内容:(1)设计需求提炼:根据用户需求和市场竞争情况,明确产品的设计目标、功能需求、功能指标等。(2)创新点挖掘:结合企业优势、市场趋势和技术创新,挖掘产品的创新点,提升产品竞争力。(3)设计理念与风格:根据目标用户群体和市场定位,确定产品设计理念与风格,满足用户审美需求。(4)可持续性与环保要求:关注产品设计的可持续性和环保性,降低产品对环境的影响,提升企业形象。通过以上分析,为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全面的需求分析,为后续设计工作奠定基础。第三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方法论3.1设计理念与原则个性化产品设计旨在满足消费者对独特性和个性化需求,实现产品与用户情感的共鸣。以下为个性化产品设计的主要理念与原则:3.1.1用户中心理念个性化产品设计应始终遵循用户中心理念,关注用户需求、喜好和体验。设计师需深入了解用户行为、心理和情感,以用户的需求为出发点,进行产品设计。3.1.2创新性原则个性化产品设计应具备创新性,突破传统设计模式,运用创新思维和技术,为用户提供独特的产品体验。创新性原则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设计理念创新:打破常规,提出新颖的设计理念。(2)设计形式创新:运用新型材料、工艺和结构,实现产品外观和功能上的创新。(3)设计技术创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提高产品智能化、网络化水平。3.1.3可持续性原则个性化产品设计应遵循可持续性原则,关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和经济效益。设计师需在满足用户需求的同时考虑产品的生命周期、环保功能和可回收性。3.1.4艺术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原则个性化产品设计应兼顾艺术性和实用性,既要有独特的审美价值,又要满足用户的使用需求。设计师需在创作过程中,平衡艺术性和实用性,实现产品的完美结合。3.2设计流程与方法个性化产品设计流程与方法如下:3.2.1市场调研与需求分析设计师需对市场进行深入调研,了解用户需求、竞争对手和行业趋势,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3.2.2设计理念构思在了解用户需求的基础上,设计师应运用创新思维,提出独特的设计理念。3.2.3设计方案制定根据设计理念,设计师需制定详细的设计方案,包括产品外观、结构、功能等方面。3.2.4设计方案评审与优化设计方案完成后,需进行评审和优化。设计师应充分听取各方意见,对设计方案进行修改和完善。3.2.5设计方案实施与监控设计方案确定后,进入实施阶段。设计师需密切关注生产过程,保证设计理念的落地。3.3设计工具与技术个性化产品设计过程中,以下设计工具和技术发挥着重要作用:3.3.1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软件,如AutoCAD、SketchUp等,能够提高设计效率,实现产品三维建模和可视化。3.3.2三维打印技术三维打印技术能够实现产品原型快速制造,缩短设计周期,提高设计质量。3.3.3虚拟现实(VR)技术虚拟现实(VR)技术能够帮助设计师更好地体验和评估设计方案,提高设计效果。3.3.4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互联网与大数据技术能够为设计师提供丰富的设计素材和用户需求数据,助力个性化产品设计。3.3.5人工智能技术人工智能技术能够辅助设计师进行设计决策,提高设计效率和创新能力。第四章: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模式摸索4.1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分析我国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现状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创新资源分散,尚未形成有效的协同创新体系。在制造业中,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主体之间的协同程度不高,创新资源难以共享,导致创新效率低下。创新链条断裂,从研发到产业化的过程存在较大障碍。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有待完善,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不足。4.2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针对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现状,本文提出以下创新模式与路径选择:(1)构建多元化协同创新主体体系。通过整合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等创新资源,形成以企业为主体、高校和科研机构为支撑的协同创新体系。引入金融机构、行业协会等多元化主体,提高创新资源配置效率。(2)优化创新链条。加强创新链条各环节的衔接,推动研发、中试、产业化等环节的无缝对接。同时培育专业化创新服务机构,为制造业协同创新提供技术、市场、政策等全方位服务。(3)创新政策环境。加大对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支持力度,完善政策体系。通过税收优惠、补贴、金融支持等手段,引导创新资源向制造业协同创新领域集聚。(4)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积极参与国际创新合作,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提高制造业协同创新能力。4.3创新资源配置与优化为实现制造业协同创新,创新资源配置与优化。以下为创新资源配置与优化的几个方面:(1)优化创新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创新资源配置机制,通过竞争性分配、绩效评价等手段,实现创新资源的高效配置。(2)加强创新平台建设。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设制造业协同创新平台,为创新主体提供研发、测试、产业化等一体化服务。(3)提升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人才素质,形成一支具备国际竞争力的创新人才队伍。(4)强化创新链与产业链的融合。推动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紧密对接,实现技术创新与产业发展的良性互动。(5)完善创新服务体系。构建覆盖创新全过程的服务体系,为制造业协同创新提供专业化、个性化的服务。第五章: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实施策略5.1设计项目管理与协作个性化产品设计项目管理与协作是实现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关键环节。为保证项目顺利进行,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1)明确项目目标:在项目启动阶段,明确个性化产品设计的目标、范围和预期成果,为项目执行提供方向。(2)组建专业团队:根据项目需求,组建一支具备丰富经验和技能的设计团队,保证项目高效推进。(3)制定项目计划:在项目策划阶段,制定详细的设计计划,明确各阶段任务和时间节点,保证项目按计划进行。(4)搭建协作平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搭建设计协作平台,实现团队成员之间的信息共享、沟通与协作。(5)加强项目管理:对项目进度、成本、质量等方面进行实时监控,保证项目按计划完成。5.2设计成果的验证与优化为保证个性化产品设计成果的可行性和实用性,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1)用户调研:在设计过程中,充分了解用户需求,保证设计成果符合用户期望。(2)原型制作:在设计完成后,制作原型,进行实际操作测试,验证设计成果的可行性。(3)专家评审:邀请行业专家对设计成果进行评审,提出优化建议。(4)用户反馈:在产品上市前,收集用户反馈意见,对设计成果进行优化。(5)持续改进:根据市场反馈和用户需求,对设计成果进行持续改进,提高产品竞争力。5.3设计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使个性化产品设计成果得到广泛应用,企业应采取以下策略:(1)宣传推广:通过线上线下渠道,加大对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宣传力度,提高市场认知度。(2)渠道拓展:与合作伙伴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拓宽销售渠道,提高产品市场份额。(3)品牌建设:打造具有个性化的品牌形象,提升企业知名度。(4)售后服务: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增强用户满意度。(5)人才培养:加强设计人才培养,提高企业创新能力,为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持续动力。通过以上实施策略,企业可保证个性化产品设计项目的高效推进,提升产品竞争力,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六章: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实施策略6.1创新体系的构建与完善6.1.1构建多元化创新主体为实现制造业协同创新,首先需构建以企业为核心,产学研用相结合的多元化创新主体体系。企业应发挥主体作用,与高校、科研院所、用户及供应商建立紧密合作关系,共同开展技术创新活动。6.1.2完善政策法规体系需制定和完善相关政策法规,为制造业协同创新提供有力保障。包括创新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等政策,以激发企业创新活力。6.1.3优化创新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化水平,为制造业协同创新提供良好的环境。同时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提高创新人才的素质和数量。6.2创新资源的整合与利用6.2.1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通过建立资源信息共享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等创新主体可在此平台上发布需求、共享资源,提高资源利用效率。6.2.2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项目以项目为载体,实施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企业可根据市场需求,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同开展技术攻关,推动创新成果的产业化。6.2.3强化企业内部创新资源整合企业应加强内部创新资源的整合,提高研发效率。通过设立创新基金、建立研发团队、优化研发流程等措施,实现企业内部资源的合理配置。6.3创新成果的转化与推广6.3.1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建立健全创新成果转化机制,推动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企业、高校、科研院所应共同参与,形成创新成果转化的合力。6.3.2拓展创新成果推广渠道通过举办技术交易日、创新成果展示等活动,搭建创新成果推广平台。同时加强与行业领军企业、知名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拓宽创新成果推广渠道。6.3.3加强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鼓励企业将创新成果应用于实际生产,推动产业升级。可设立产业化引导基金,支持企业开展创新成果产业化应用。同时加强创新成果的宣传和培训,提高企业对创新成果的认知和应用能力。第七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关键技术7.1设计关键技术研究7.1.1用户需求分析技术个性化产品设计的基础在于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用户需求分析技术包括数据挖掘、用户画像构建、情感分析等方法,旨在从大量用户数据中提取有价值的信息,为产品设计提供依据。7.1.2设计创意技术设计创意技术涉及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手段,通过模拟和优化设计过程,提高设计效率和创意水平。7.1.3设计评价与优化技术设计评价与优化技术包括设计质量评价、设计成本评价、设计周期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设计方案进行评价和优化,保证产品设计的合理性、可行性和经济性。7.2制造关键技术研究7.2.1智能制造技术智能制造技术是指将人工智能、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与制造业相结合,实现制造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高效化。主要包括智能工厂、智能生产线、智能装备等。7.2.2精密制造技术精密制造技术是制造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涉及高精度、高可靠性、高效率的制造方法。主要包括精密加工、精密测量、精密装配等技术。7.2.3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制造技术是指在制造过程中,充分考虑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等因素,实现低能耗、低污染、高效益的制造模式。主要包括节能、减排、循环经济等技术。7.3设计与制造技术的融合与创新7.3.1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设计与制造一体化技术是指将设计过程与制造过程紧密结合,实现设计、制造、测试、维修等环节的高度集成。通过协同设计、并行工程等方法,提高产品开发效率和制造质量。7.3.2虚拟制造技术虚拟制造技术是基于计算机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对产品设计、制造、测试等过程进行模拟和优化。通过虚拟制造,可以在实际生产前预测和解决潜在问题,降低开发成本和风险。7.3.3云计算与大数据技术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云计算和大数据技术为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了强大的数据支持和计算能力。通过云计算平台,可以实现设计资源的共享和优化配置;通过大数据分析,可以挖掘用户需求、优化设计方案。7.3.4增材制造技术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增材制造技术,又称3D打印技术,具有快速、灵活、低成本等特点,为个性化产品设计提供了新的制造途径。通过增材制造,可以实现复杂结构的快速制造,缩短产品开发周期。7.3.5人工智能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在个性化产品设计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包括智能设计、智能优化、智能推荐等功能。通过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提高产品设计的智能化水平,满足用户个性化需求。,第八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8.1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建设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发展,离不开政策法规与标准体系的支撑。以下是对该体系的构建进行分析:8.1.1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我国应充分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制定和完善与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相关的政策法规,为创新活动提供法律保障。具体措施包括:制定针对个性化产品设计的知识产权保护政策,保障设计成果的合法权益;完善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相关的税收政策,降低企业创新成本;制定鼓励创新研发的金融政策,为企业提供资金支持。8.1.2建立标准体系为推动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发展,我国应建立一套完善的标准体系。具体措施包括:制定个性化产品设计的相关标准,规范设计流程和产品质量;制定制造业协同创新的相关标准,提高协同效率;推动国内外标准接轨,提升我国个性化产品在国际市场的竞争力。8.2政策扶持与激励机制8.2.1政策扶持应加大对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扶持力度,具体措施如下:提供项目资金支持,鼓励企业开展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优化创新资源配置,为企业提供研发、试验、检测等公共服务;推动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同创新,促进产业升级。8.2.2激励机制建立健全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具体措施包括:设立创新奖励基金,对取得显著成果的企业和个人给予奖励;推行股权激励,鼓励企业核心技术人员和经营团队参与创新;加强与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共享创新成果。8.3政产学研用的协同推进8.3.1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构建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用户等多方共同参与,构建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体系。具体措施如下:发挥引导作用,制定创新政策,优化创新环境;企业发挥主体作用,加大研发投入,推动技术进步;高校、科研院所发挥技术支撑作用,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用户参与创新过程,提出需求,推动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8.3.2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建立健全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机制,提高创新效率。具体措施包括:加强信息共享,促进各方资源整合;建立创新项目协同推进机制,保证项目顺利进行;推动成果转化,实现创新成果产业化。通过以上措施,我国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政策环境将得到不断完善,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持。第九章: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案例分析9.1国内外成功案例分析9.1.1国外成功案例分析(1)案例一:美国特斯拉特斯拉作为一家电动汽车制造商,以其独特的个性化设计和高品质的产品获得了广泛的认可。特斯拉在产品设计中注重用户体验,通过智能化、互联网化等方式,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在制造过程中,特斯拉采用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线,通过大数据、云计算等先进技术,实现了制造业与个性化设计的协同创新。(2)案例二:德国西门子西门子在工业4.0的背景下,积极推动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的协同创新。以数字化工厂为载体,西门子实现了产品从设计到生产的全流程数字化,通过大数据分析、智能化生产等方式,满足了不同客户的需求。9.1.2国内成功案例分析(1)案例一:在手机产品设计上,注重用户体验,不断进行创新。通过引入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实现了个性化定制。在制造过程中,采用智能化生产线,提高了生产效率,降低了成本。(2)案例二:巴巴巴巴在电商平台中,通过大数据分析,实现了对消费者需求的精准把握。在产品设计中,巴巴注重个性化、差异化,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同时巴巴通过协同创新,将制造业与电商相结合,推动了产业升级。9.2案例总结与启示通过对国内外成功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启示:(1)个性化产品设计是企业提升竞争力的关键。企业应注重用户体验,以满足不同消费者的需求。(2)制造业与个性化设计的协同创新是推动产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企业应积极引入先进技术,实现生产过程的智能化、自动化。(3)政策支持和产业协同是推动个性化产品设计与制造业协同创新的重要保障。9.3案例在我国的借鉴与推广针对我国个性化产品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