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1页
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2页
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3页
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4页
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第七中学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含答案)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___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但觉:

(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

(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三)多产粮,是上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凡此种种,可以多收。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

【注】材料一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此前毛泽东曾批示:“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首先,这是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同时具有政治、经济、能源、人权等多重属性。只有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这是由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的消费量要占到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再次,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小麦和水稻单产水平与世界前10位国家相比,仅为它们平均水平的60%左右。从国内看,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和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亩产都要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后,这是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当前,除了受一般供求规律的左右,其他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令、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

2012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9亿吨左右,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这是一种很紧张的平衡。所谓紧张平衡,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而且结构性紧缺的矛盾突出。具体来看,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稻谷则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日趋紧张;大豆已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路径。第一,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要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第三,发挥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重视种业在保证粮食产业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善粮食市场定价机制。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难度大,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价格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继续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效果。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种粮补贴政策,补贴规模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但目前各地一般是将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而租种承包土地的农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的监测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____________(摘编自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B.“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意思是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

C.“脚踏实地”,意思是说我国粮食工作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D.“紧张平衡”,指我国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且结构性紧张的矛盾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1959年的年成确实比上一年要好,那么国家适当增加点粮食收购也不是不可以的。

B.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有效保障国运民生。

C.粮食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具有政治、经济、能源等其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D.如果进口外国粮食,一定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也会受到部分国家出口禁令的制约。

3.下列政策或事例符合材料二中“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的一项是(3分)

A.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

B.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C.山东东营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在地下布设“排盐管网”,改善灌溉条件。

D.重庆种粮户种50至3000亩粮食作物并自负盈亏,可获得每亩230元政府补贴。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选择疑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请根据材料一,谈谈毛泽东的《粮食问题》对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有什么启示。(4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荸荠(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食,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的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摇头不吃。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小红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子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人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发现,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烂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还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一句既衔接了上文内容,又引出了熟藕摊和王老。

B.小说叙写刘小红生病时,“街坊们都来看她”,从街坊们对孩子的关系,透露出这里民风的淳朴和生活的祥和。

C.尽管王老待刘小红如女儿,但刘小红婚后回娘家时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刘小红倍感尴尬。

D.小说中王老和刘小红之间超越普通邻里的情谊,可以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血缘和地缘"的相关理论解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人物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突出“白水窦章”的刁钻刻薄,与充满人情味的王老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介绍了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看似闲笔,

实则不闲,使文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C.小说结构从容舒缓,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如小红丈夫置物祭奠的情节,就串联了前文所写的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等元素。

D.本文与沈从文的《边城》都善于描写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具有醇厚的地方色彩,展现了温情、美好的民俗画卷。

8.小说中的“熟藕"与刻画人物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4分)

9.汪曾祺说自己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分析本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6分)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____________(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①。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____________(选自《荀子·臣道》)

【注】①拂:匡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原君使者A冠盖B相属于魏C让魏D公子曰E胜所以自附F为婚姻者G以公子之高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急”指“以…………·为急”,与《师说》“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相同。

B.“约”指备办,与《鸿门宴》“沛公奉危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约”词义相同。

C.文中“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与“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两句“所以"的词义不同。

D.“辞”指“告别”,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中“辞"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公子劝谏魏王没有成功,决定自己带着宾客们出发援赵,与赵国共生死。

B.魏公子曾经替如姬报杀父之仇,侯生认为她一定会答应帮助魏公子盗取兵符。

C.魏王因公子盗取兵符而发怒,下诏击杀晋鄙。公子和宾客留在了赵国。

D.荀子认为,大臣、父兄中有人能向君主进言,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离去,就是劝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4分)

(2)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4分)

14.结合材料一,分析荀子为什么认为“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2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二)①

黄庭坚

世态已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侵。

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

付与儿孙知伏腊②,听教鱼鸟逐飞沉。

黄公垆③下曾知味,定是逃禅入少林。

【注】①这首诗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当时新法大举推行,支持旧制的黄庭坚遭受打击。②伏腊:夏天的伏日与冬天的腊日,都是祭祀的节日。③黄公:《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经过卖酒老人黄公的酒边,想起过去共同在此饮酒的阮籍、嵇康,对旁人说:“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继。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中提到的盖郎中、郭郎中都是历经宦海沉浮、如今休官赋闲的士人,作者对二人饱含理解。

B.颌联的“青春白日”“紫燕黄鹂"形成两组句中对,且以四个颜色词描绘出闲居生活的轻松欢畅。

C.颈联教诲子孙后代要顺应时令节庆,听任鱼鸟飞沉,流露出道家无为、逍遥的思想,富含理趣。

D.首、尾两联暗含对比之意,以“心源不染尘”与“逃禅入少林"来表达诗人对官场的矛盾心态。

16.在黄庭坚看来,盖、郭两位郎中应如何对待休官之事?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1分)

(1)苏轼的多篇诗文都写到酒,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以酒凭吊;《赤壁赋》中“"写举着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

(2)《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两句,周邦彦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小鸟的叫声,暗示了词人对天气转晴的欢愉之情。

(3)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其代表人物姚曾实地考察而作《登泰山记》,其中“”和“"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在日出前后颜色的变化,真实确切而又文辞精美。

(4)“猿”善攀爬,叫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此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的诗句,《蜀道难》中有“"一句。

(5)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欣逢甲辰龙年,林音捷和同学们玩起了“龙”字飞花令,他可以说:“_____________,"。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同屋的人纷纷跑出窑洞,想看看大牙湾煤矿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①。矿区显出了它的粗犷、杂乱和单调的面目。这里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荫道,没有他们所幻想的一切美妙景象。有的只是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听到的只是各种机械发出的粗野而嘶哑的声音。房屋染着烟灰,树叶蒙着煤尘,连沟道里的小河水也是黑的……。

在大部分人都有点②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好,这地方正和我的情况统一着哩!在孙少平看来,这里的状况比他原来想象得还要好。他没想到矿区会这么有气势。瞧,建筑物密密麻麻挤满了偌大一个山湾,街道、商店、机关、学校应有尽有。雄伟的选煤楼,飞转的天轮,山一样的煤堆,还有火车的喧吼。就连地上到处乱扔的废钢烂铁,也是一种富有的表现啊!是的,在③的人看来,这里又脏又黑,没有什么诗情画意。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里没有美妙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文中第二段分别用“我"和“他”来代孙少平,这样的人称变换有什么作用?(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小题。

学习逻辑有助于准确地表达思维和严密地展开论证。有人说,不学习逻辑也能有逻辑地进行思考,照样能写出好文章。的确,人不是先学了逻辑才会思考的,正如不是先学了语法才会说话一样。但是,①,不学习逻辑起码有两点问题,一是遇到不合逻辑的话或文章,不能做出逻辑分析;二是对自己所写文章中的逻辑错误不能及时发现,更不能从逻辑上分析出错误原因。

我们经常会碰到这样的例子,如“这个厂的领导很重视思想工作,在领导班子中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这句话中“没有人不认为政治思想工作不重要”是三重否定判断,实际意思是“②”,与前一句“重视思想工作”相矛盾。再如,“科技人员都应学外语,我不是科技人员,所以我不必学外语”,这是一个错误的推理,违反了三段论的推理规则。又如著名的“濠梁之辩”,庄子“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使用诡辩术,把惠施说的“子非鱼,安知鱼之乐?”中的异类不可以相知、相比的“子"与“鱼”偷换成了“子"与“我”,违反了在一个论辩过程中“论题必须同一"的同一律要求。

21.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4分)

22.下列选项和“濠梁之辩”中庄子所犯逻辑错误相同的一项是(3分)

A.我坚信一位哲人的话一一“不要相信任何人!"

B.《祝福》中,鲁四老爷知道祥林嫂的死讯后说:“不早不迟,偏偏要在这时候,一一这就可见是一个谬种!”

C.阿Q被闲人欺负后,他觉得他是第一个能够自轻自贱的人……状元不也是“第一个"么?

D.不薄之谓厚,不白之谓黑。

四、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写作。(60分)

有人说,最好的相处之道,是站在对方的立场考虑问题;也有人说,相处时,守住自己的立场最重要。

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明确观点,写一篇文章。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四川省成都市第七中学2024-2025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语文试题

考试时间:150分钟___满分:150分

一、现代文阅读(33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陈国栋同志的报告是一个重要文件。请各大区区长主持讨论,细致地讨论,讨论两次至三次。我基本上同意这个文件所述的意见。但觉:

(一)假定今年年成比去年确实好的情况之下,征购一千一百亿斤,力争办到,这是变被动为主动的第一着。今年年成如果在秋收以后确实较去年好,确实证明无妄的时候,为什么不能征购到这个数目字呢?

(二)下年度销售计划,我感觉不但一千另二十亿斤,是太多了,这个文件上调整为八百五十五亿斤,似乎也略为多了一点。是否可以调整为八百亿斤,或者八百一十、二十亿呢?告诉农民,恢复糠菜半年粮,可不可以呢?苦一年、两年、三年,就翻过身来了。多储备,少食用,以人定量,粮食归户……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可不可以这样做呢?

(三)多产粮,是上策。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凡此种种,可以多收。既已多收,可以多吃(例如菜)。

(四)好好地精细地安排过日子。是否可以按照一九五七年的实际产量安排过日子呢?一九五七年的日子不是过得还不错吗?这样做,农民的粮食储备就可以增得较多了。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

……以上几点意见,只供同志们此次讨论的参考,切勿下传。不对之处,准备修改。

(摘自毛泽东《粮食问题》)

【注】材料一是毛泽东于一九五九年七月五日为印发粮食部副部长陈国栋关于一九五九至一九六零年度粮食分配和粮食收支计划调整意见的报告写的批语,题目是毛泽东拟的。此前毛泽东曾批示:“按人定量,忙时多吃,闲时少吃,忙时吃干,闲时半干半稀,杂以番薯、青菜、萝卜、瓜豆、芋头之类。”

材料二:一个国家唯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保障国运民生。

首先,这是由粮食的极端重要性决定的。粮食是一种特殊的产品,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同时具有政治、经济、能源、人权等多重属性。只有坚持立足国内实现粮食基本自给,才能做到“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其次,这是由我国作为人口大国的特殊国情决定的。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消费国,每年的消费量要占到世界粮食消费总量的1/5,是世界粮食贸易量的两倍多。再次,这是由我国农业发展水平决定的。目前我国小麦和水稻单产水平与世界前10位国家相比,仅为它们平均水平的60%左右。从国内看,全国270个早稻万亩示范片和950个小麦万亩示范片亩产都要比所在县平均水平高出120公斤以上,粮食增产潜力巨大,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不利于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最后,这是由国际粮食市场的不确定性决定的。当前,除了受一般供求规律的左右,其他各种因素对粮食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包括美元贬值、气候因素以及自然灾害导致的粮食供给不足,生物燃料和消费结构变化导致的粮食需求旺盛,以及部分国家出口禁令、国际投机资本在期货市场上的炒作等。

2012年我国实现了粮食连续9年增产,总产量达到5.9亿吨左右,粮食供求总体基本平衡,但这是一种很紧张的平衡。所谓紧张平衡,是指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而且结构性紧缺的矛盾突出。具体来看,小麦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稻谷则长期偏紧:玉米由于饲料与工业加工需求逐年增加,供需日趋紧张;大豆已严重依赖国际市场。

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供给稳定、储备充足、调控有力、运转高效的粮食安全保障体系。

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提高单产水平,是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主要路径。第一,要在严格保护耕地的基础上,加大对中低产田的改造力度,大规模建设旱涝保收高标准农田。第二,要大力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健全防洪抗旱减灾防灾体系,提高粮食生产用水保障能力。第三,发挥好科技对粮食增产的支撑作用,重视种业在保证粮食产业安全上发挥的重要作用。

完善粮食市场定价机制。粮食生产高度依赖水、土等自然资源,在人多地少的中国,大幅度提高粮食劳动生产率难度大,从事小规模经营的农民消化生产成本上涨的能力弱。在这种情况下,提高粮食价格就成为保障供给、平衡工农业利益的重要手段。从保障市场供应、促进农民增收、平衡城乡关系的角度看,在全社会物价总水平提高的同时,应当保持粮食价格水平的稳步提高。

加强粮食宏观调控。一是继续增加对农民种粮的补贴规模,提高补贴效果。我国从2004年开始实行种粮补贴政策,补贴规模从145亿元增加到2012年的1628亿元,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农民因生产成本上升带来的损失。但目前各地一般是将补贴发放给原土地承包户,而租种承包土地的农户难以享受政策优惠,补贴资金的效果没有充分体现出来。二是健全对主产区利益补偿机制,调动粮食主产区抓粮的积极性。三是努力完善粮食宏观调控机制,加强对粮食生产、消费、进出口、市场、库存、质量等的监测监管,维护正常的粮食流通秩序。____________(摘编自韩俊《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自己手中》)

1.下列对材料相关词语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糠菜半年粮”,一年之中有半年用糠和菜代替粮食,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

B.“手里有粮,心里不慌”,意思是粮食是民生的根本,手中有了粮食,民心自然安定。

C.“脚踏实地”,意思是说我国粮食工作要结合当时中国的国情,精细地安排过日子。

D.“紧张平衡”,指我国粮食总供给保障所有人口粮食安全的能力不宽裕,且结构性紧张的矛盾突出。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假如1959年的年成确实比上一年要好,那么国家适当增加点粮食收购也不是不可以的。

B.国家只有立足粮食基本自给,才能掌握粮食安全的主动权,才能有效保障国运民生。

C.粮食不仅具有食物属性,还具有政治、经济、能源等其他属性,是一种特殊的产品。

D.如果进口外国粮食,一定会冲击国内的粮食生产,也会受到部分国家出口禁令的制约。

3.下列政策或事例符合材料二中“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的一项是(3分)

A.田头地角,零星土地,谁种谁收,不征不购。

B.恢复私人菜园,一定要酌给自留地。

C.山东东营探索盐碱地治理新模式,在地下布设“排盐管网”,改善灌溉条件。

D.重庆种粮户种50至3000亩粮食作物并自负盈亏,可获得每亩230元政府补贴。

4.材料一多处使用了选择疑问句,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4分)

5.食为政首,谷为民命。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保障好初级产品供给是一个重大战略性问题。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请根据材料一,谈谈毛泽东的《粮食问题》对我们“保障粮食安全"有什么启示。(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整体把握材料内容,结合相关语境分析各个选项表述的正误,作出正确的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材料相关说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相关内容的辨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要求,仔细比对各个选项,正确选择。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中相关语句句式特点及其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题干涉及的句子,结合具体内容及语境进行分析。

(5)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材料内容及题干中的语句,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A.“文中形容人民的生活极其贫困”错误,曲解词义。材料一中毛泽东引用“糠菜半年粮"的俗语,赋予其新的含义,意在倡导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号召大家要有大粮食观念,在国家粮食生产不够充足的情况下,用吃糠、吃菜等方式进行弥补,以期全国人民共渡难关。

故选A。

(2)D.“进口外国的粮食”错误,材料二说的是“如果过度进口粮食,必然会冲击国内粮食生产”,选项没有“过度”这个限制词,曲解文意。

故选D。

(3)A.根据材料一分析可知,开发“零星土地"的做法“主要为了解决饲料,部分为了人用”,不属于“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B.“恢复私人菜园”“酌给自留地"只是为了种菜,也不是“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C.正确。

D.这是种粮食作物和政府补贴的情况,并非“改善粮食基本生产条件"。

故选C。

(4)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让对方进行选择,让读者感觉自己是在参与决策过程,而非仅仅是接受命令或陈述。这有助于激发人们的积极性,让他们更深入地思考问题。通过提出不同方案并询问可行性,体现了对于不同意见的尊重,营造出一种集思广益的氛围。这样的措辞体现了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深度关切和理性思考。

相比于直接给出指令,选择疑问句更加温和,不会给人一种强制性的感觉,从而更容易被接受。毛泽东通过这些选择疑问句表达了他对粮食问题的看法,体现了他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的民主作风,读来深感平易近人。

(5)多产粮:毛泽东主张“多产粮,是上策”,并建议利用田头地角等零星土地来增加产量。这一思想提示我们应充分利用现有土地资源,提高农业产出,减少对外部粮食的依赖。民以食为天,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这就要让我们自己多产粮;解决粮食问题,根本在于立足粮食基本自给,这就要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条件,充分利用土地资源,不浪费土地。

多储备:毛泽东提到“手里有粮,心里不慌”,这强调了粮食储备的重要性。对于现代粮食安全来说,建立足够的粮食储备可以在面对自然灾害或市场波动时,确保国内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不能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拥有多少就吃掉多少,而应该留有必要的粮食储备。

要节俭:“恢复糠菜半年粮”“忙时多吃,闲时少吃,有稀有干,粮菜混吃,仍然可以吃饱吃好"等建议,说明“保障粮食安全”要减少各种损耗,反对铺张浪费,充分利用可利用的资源,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答案:

(1)A

(2)D

(3)C

(4)①选择疑问句,问话人提出可供选择的项目让对方进行选择,这样的措辞体现了毛泽东对粮食问题的深度关切和理性思考。②体现了毛泽东不把个人意志强加给他人的民主作风,读来深感平易近人。

(5)①多产粮:民以食为天,作为人口大国,中国人的饭碗必须牢牢端在中国人自己手中,饭碗主要装中国粮;解决粮食问题,根本在于立足粮食基本自给,这就要保障粮食的基本生产条件。②多储备:不能生产多少就销售多少,拥有多少就吃掉多少,而应该留有必要的粮食储备。③要节俭:减少各种损耗,反对铺张浪费,弘扬艰苦朴素的优良作风。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熟藕

汪曾祺

刘小红长得很好看,大眼睛,很聪明,一街的人都喜欢她。

这里已经是东街的街尾,店铺和人家都少了。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酱园里有一种麒麟菜,即百花菜。不贵,有两个烧饼的钱就可以买一小堆,包在荷叶里。麒麟菜是脆的,半透明,不很咸,直接就可以吃。孩子买了,一边走,一边吃,到了家已经吃得差不多了。

酱园对面是周麻子的果子摊。其实没有什么贵重的果子,不过就是甘蔗(去皮,切段)、荸荠(削去皮,用竹签串成串,泡在清水里),再就是百合、山药。

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这家卖的东西真杂。红蜡烛。一个师傅把烛芯在一口锅里一支一支“蘸"出来,一排一排在房椽子上风干。蜡烛有大有小,大的一对一斤,叫做“大八”。小的只有指头粗,叫做“小牙"。纸钱。一个师傅用木槌凿子在一沓染黄了的“毛长纸”上凿出一溜溜的铜钱窟窿,是烧给死人的。明矾。这地方吃河水,河水浑,要用矾澄清了;炸油条也短不了用矾。碱块。这地方洗大件的衣被都用碱,小件的才用肥皂。浆衣服用的浆面——芡实磨粉晒干。老板一天说不了几句话,跟人很少来往,见人很少打招呼,有点不近人情。他生活节省,每天青菜豆腐汤。有客人来,不敬烟,不上点心,连茶叶都不买一包,只是白开水一杯。因此有人从《百家姓》上摘了四个字,作为他的外号:“白水窦章"。“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

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绒线店卖丝线、花边、绦子,还有一种扁窄上了浆的纱条,叫做“鳝鱼骨子”,是捆扎东西用的。绒线店卖这些东西不用尺量,而是在柜台边刻出一些道道,用手拉长了这些东西在刻出的道道上比一比。刘小红的父亲一天就是比这些道道,一面口中报出尺数:“一尺、二尺、三尺……"绒线店还带卖梳头油、刨花(抿头发用)、雪花膏。还有一种极细的铜丝,是穿珠花用的,就叫做“花丝”。刘小红每学期装饰教室扎纸花,都从家里带了一箍花丝去。

刘老板夫妇就这么一个女儿,娇惯得不行,要什么给什么,给她的零花钱也很宽松。刘小红从小爱吃零食,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

正对刘家绒线店的是一个土地祠。土地祠厢房住着王老,卖熟藕。王老无儿无女,孤身一人,一辈子卖熟藕。全城只有他一个人卖熟藕,谁想吃熟藕,都得来跟王老买。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他的煮藕的锅灶就安在刘家绒线店门外右侧。

小红很爱吃王老的熟藕,几乎每天上学都要买一节,一边走,一边吃。小红十一岁上得了一次伤寒,吃了很多药都不见效。她在床上躺了二十多天,街坊们都来看过她。她吃不下东西。王老到南货店买了蜜枣、金橘饼、山楂糕给送来,她都摇头不吃。躺了二十多天,小脸都瘦长了,小红妈非常心疼。一天,她忽然叫:“妈!我饿了,想吃东西。"

妈赶紧问:“想吃什么?给你下一碗饺子面?”

小红摇头。

“冲一碗焦屑?"

小红摇头。

“熬一碗稀粥,就麒麟菜?”

小红摇头。

“那你想吃什么?"

“熟藕。”

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

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小红几口就吃了一节,妈忙说:“慢点,慢点,不要吃得那么急!”

小红吃了熟藕,躺下来,睡着了。出了一身透汗,觉得浑身轻松。

小孩子复原得快,休息了一个星期,就蹦蹦跳跳去上学了,手里还是捧了一节熟藕。

日子过得真快,转眼小红二十了,出嫁了。婆家姓翟,也是开绒线店的。翟家绒线店开在北市口。北市口是个热闹地方,翟家生意很好。丈夫原是小红的小学同学,还做了两年同桌,对小红也很好。

北市口离东街不远,小红隔几天就回娘家看看,帮王老拆洗拆洗衣裳。

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

小红红着脸说:“有了。”

“一定会是个白胖小子!"

“托您的福。”

王老死了。

早上来买熟藕的人看看一锅煮熟藕,还是温热的,可是不见王老来做生意。推开门发现,王老不知什么时候已经断了气。

小红正在坐月子,来不了。她叫丈夫到周家南货店买了一对“大八”,到杨家香店“请”了三烂香,叫他在王老灵前点一点,还叫他给王老磕三个头,算是替她磕的。

王老死了,全城再没有第二个人卖熟藕。

但是煮熟藕的香味是永远存在的。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这条街上的零食她都吃遍了,但是她最爱吃的是熟藕"一句既衔接了上文内容,又引出了熟藕摊和王老。

B.小说叙写刘小红生病时,“街坊们都来看她”,从街坊们对孩子的关系,透露出这里民风的淳朴和生活的祥和。

C.尽管王老待刘小红如女儿,但刘小红婚后回娘家时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刘小红倍感尴尬。

D.小说中王老和刘小红之间超越普通邻里的情谊,可以用费孝通《乡土中国》中“血缘和地缘"的相关理论解读。

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塑造人物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突出“白水窦章”的刁钻刻薄,与充满人情味的王老形成鲜明对比。

B.作者在文中饶有兴致地介绍了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看似闲笔,

实则不闲,使文章生机勃勃,活力四射。

C.小说结构从容舒缓,看似随意实则精致。如小红丈夫置物祭奠的情节,就串联了前文所写的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等元素。

D.本文与沈从文的《边城》都善于描写富有地域特色的风土人情,具有醇厚的地方色彩,展现了温情、美好的民俗画卷。

8.小说中的“熟藕"与刻画人物形象有密切关系,请简要分析。(4分)

9.汪曾祺说自己的小说“打破了小说和散文的界限”,请分析本篇小说的散文化特点。(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能力。答题时要读懂全文,仔细比对各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2)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答题时要对小说整体通读后,针对每个选项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中相关物象作用的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相关描写,根据题干的提示,结合小说的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4)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指定的某种写作特色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根据题干中相关写作特色的提示,准确理解艺术特色含义,结合文本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C.“王老对她的询问并不符合身份,这也让小红倍感尴尬"错,由“王老轻声问小红:‘有了没有?’小红红着脸说:‘有了’”可知,王老询问刘小红是否有孕,从两个人日常似父女的关系来看,从街坊长辈的角度来看,并无不合适之处。刘小红的脸红不是因为尴尬,而是出于新妇的羞涩。

故选C。

(2)A.“主要用侧面描写手法"以辛辣讽刺的笔调”“刁钻刻薄"错,本文对人物形象的刻画主要运用正面描写。“辛辣讽刺”的语言风格判断错误,作者只是一种调侃。此外,“白水窦章"虽吝啬无聊,但称不上“刁钻刻薄”。

故选A。

(3)①熟藕的制作过程表现了王老的勤劳敦厚。“煮熟藕很费时间,一锅藕得用微火煮七八小时,这样才煮得透,吃起来满口藕香。王老夜里煮藕,白天卖,睡得很少”,煮藕时间长,王老夜里煮藕,睡得少,吃苦耐劳。

②送熟藕的情节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小红并好了要吃“熟藕”,“那还不好办!小红妈拿了一个大碗去找王老,王老说:‘熟藕?吃得!她的病好了!’王老挑了两节煮得透透的粗藕给小红送去”,在刘小红生病的时候,王老特意挑了了两节煮透的熟藕,可见其对小红的关切。

(4)①取材于生活小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小片段,又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小说主题。小说写了街头巷尾的各家摊位和店铺,塑造了一个“白水窦章”的店主形象;主要写了刘家小红和煮熟藕的王老之间的真实而感人的日常故事,反映了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②结构松散,淡化情节。文章开篇引出主要人物后,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东街的店铺,如酱园、果子摊、杨家香店、周家南货店,写了他家卖的物品,引出店主“白水窦章”,再写“周家南货店对面是一家绒线店,是刘小红家开的”,由店铺引出主要人物。情节上不追求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营造了安宁和睦的氛围。

③语言淡雅朴素、平实自然,叙述自由散漫,充满生活趣味。如“比较大的店是一家酱园,坐北朝南。这家店卖种酒,叫佛手曲。一个很大的方玻璃缸,里面用几个佛手泡了白酒,颜色微黄,似乎从玻璃缸外就能闻到酒香"周麻子的水果摊隔壁是杨家香店。杨家香店的斜对面,隔着两户人家,是周家南货店,亦称杂货店”“‘白水窦章’除了做生意,写账,没有别的事。他不看戏,不听说书,不打牌,一天只是用一副骨牌“打通关”,打累了,他伸一个懒腰,走到门口闲着。看来往行人,看狗,看碾坊放青回来的骡马,看乡下人赶到湖西歇伏的水牛,看对面店铺里买东西的顾客”等。

答案:

(1)C

(2)A

(3)①熟藕的制作过程表现了王老的勤劳敦厚。煮藕时间长,王老夜里煮藕,睡得少,吃苦耐劳。②送熟藕的情节表现了王老的热心善良。在刘小红生病的时候,王老特意挑了了两节煮透的熟藕,可见其对小红的关切。

(4)①取材于生活小事,叙写平凡人生活的小片段,又能以小见大地反映小说主题。②结构松散,淡化情节。文章开篇引出主要人物后,花大量笔墨描写了东街的店铺,又由店铺引出主要人物。情节上不追求作品的冲突和戏剧性,营造了安宁和睦的氛围。③语言淡雅朴素、平实自然,叙述自由散漫,充满生活趣味。

二、古诗文阅读(39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魏公子无忌者,魏昭王少子,而魏安釐王异母弟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破赵长平军,又进兵围邯郸。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数遗魏王及公子书,请救于魏。魏王使将军晋鄙将十万众救赵。秦王使使者告魏王曰:“吾攻赵,旦暮且下,而诸侯敢救赵者,已拔赵,必移兵先击之。"魏王恐,使人止晋鄙,留军壁邺,名为救赵,实持两端以观望。平原君使者冠盖相属于魏让魏公子曰胜所以自附为婚姻者以公子之高义,为能急人之困。今邯郸旦暮降秦而魏救不至,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辨士说王万端。魏王畏秦,终不听公子。

公子自度终不能得之于王,计不独生而令赵亡,乃请宾客,约车骑百余乘,欲以客往赴秦军,与赵俱死。行过夷门,见侯生,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辞决而行,侯生曰:“公子勉之矣!老臣不能从。"公子行数里,心不快,曰:“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天下莫不闻,今吾且死,而侯生曾无一言半辞送我,我岂有所失哉”复引车还,问侯生。侯生笑曰:“臣固知公子之还也。"公子再拜,因问。侯生乃屏人间语曰:“嬴闻晋鄙之兵符常在王卧内,而如姬最幸,出入王卧内,力能窃之。嬴闻如姬父为人所杀,如姬资之三年,自王以下,欲求报其父仇,莫能得。如姬为公子泣,公子使客斩其仇头,敬进如姬。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公子诚一开口请如姬,如姬必许诺,则得虎符夺晋鄙军,北救赵而西却秦,此五霸之伐也。”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已却秦存赵,使将将其军归魏,而公子独与客留赵。____________(选自《史记·魏公子列传》)

材料二:大臣、父兄,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去,谓之谏;有能进言于君,用则可,不用则死,谓之争;有能比知同力,率群臣百吏而相与强君矫君,君虽不安,不能不听,遂以解国之大患,除国之大害,成于尊君安国,谓之辅;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①。伊尹、箕子可谓谏矣;比干、子胥可谓争矣;平原君之于赵,可谓辅矣;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传曰:“从道不从君。"此之谓也。____________(选自《荀子·臣道》)

【注】①拂:匡正。

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

平原君使者A冠盖B相属于魏C让魏D公子曰E胜所以自附F为婚姻者G以公子之高义

11.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急”指“以…………·为急”,与《师说》“不耻相师”中的“耻"用法相同。

B.“约”指备办,与《鸿门宴》“沛公奉危酒为寿,约为婚姻"中“约”词义相同。

C.文中“具告所以欲死秦军状"与“吾所以待侯生者备矣”两句“所以"的词义不同。

D.“辞”指“告别”,与《陈情表》“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中“辞"的词义不同。

12.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公子劝谏魏王没有成功,决定自己带着宾客们出发援赵,与赵国共生死。

B.魏公子曾经替如姬报杀父之仇,侯生认为她一定会答应帮助魏公子盗取兵符。

C.魏王因公子盗取兵符而发怒,下诏击杀晋鄙。公子和宾客留在了赵国。

D.荀子认为,大臣、父兄中有人能向君主进言,被采用就好,不被采用就离去,就是劝谏。

13.把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且公子纵轻胜,弃之降秦,独不怜公子姊邪?(4分)

(2)如姬之欲为公子死,无所辞,顾未有路耳。(4分)

14.结合材料一,分析荀子为什么认为“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2分)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解答该题可以根据文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能力。答题时要有一定的知识积累,结合语境进行理解,仔细比对各个选项的说法,作出正确的选择。

(3)本题考查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能力,注意将选项与原文作细致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看有无特殊句式,词类的活用,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出来的句子做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5)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段内容的筛选和理解能力。找到相关内容,在仔细理解的基础上,抓住关键信息,仔细概括。

【解答】(1)“冠盖相属于魏”修饰的是“平原君使者”,要连在一起,在“魏”后断开;“曰"代指人物说话,其前断开;“胜所以自附G为婚姻者H以公子之高义”为判断句,应在“者"后断开,综上应在DFH三处断开。句意:平原君的使臣连续不断地来到魏国,责备魏公子道:“我之所以自愿高攀您结为姻亲,是因为公子义气高尚。

(2)B.有误,“约为婚姻”“约"为“约定”。句意:准备了一百多辆车;约定结为儿女亲家。

故选:B。

(3)C.“下诏击杀晋鄙"有误,原文“魏王怒公子之盗其兵符,矫杀晋鄙,公子亦自知也”意思是“魏王恼恨公子偷了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情况”,“矫”,指假传命令,魏王并未击杀晋鄙。

故选:C。

(4)①纵:即使;轻:看不起;降:让……投降;独:难道。译文: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②辞:推辞;顾:只是;耳:罢了。译文:如姬愿意为公子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5)“信陵君之于魏可谓拂矣"大意是“魏国的信陵君,可以叫作匡正的人”。文中说到“公子从其计,请如姬。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信陵君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窃取虎符。材料二中荀子评价道“有能抗君之命,窃君之重,除君之辱,功伐足以成国之大利,谓之拂”。除去了君主蒙受的耻辱:消除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功劳足够用来成就国家的重大利益:维护了魏国和赵国的利益;这叫做匡正。

答案:

(1)DFH

(2)B

(3)C

(4)①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

②如姬愿意为公子献出生命,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罢了。

(5)①信陵君能抗拒君主的命令,借用君主的权力:窃取虎符;②除去了君主蒙受的耻辱:消除了秦国对魏国的威胁;功劳足够用来成就国家的重大利益:维护了魏国和赵国的利益;③这叫做匡正。

参考译文:

材料一:

魏公子无忌,是魏昭王的小儿子,魏安釐王同父异母的弟弟。昭王死后,安釐王登上王位,封公子为信陵君。

魏安釐王二十年,秦昭王已经打败了赵国长平的驻军,又出兵攻打赵国的邯郸。公子的姐姐是赵惠王的弟弟平原君的妻子,多次送信给魏王和公子,向魏王请求救兵,魏王派将军晋鄙率领十万军队前去援救赵国。秦昭王派使臣告诉魏王说:“我进攻赵国,早晚将要攻下来;如果有敢援救赵国的诸侯,在攻克赵国后,我一定调遣军队首先攻打它!"魏王害怕了,派人叫晋鄙停止前进,把军队驻扎在邺,名义上是救赵,实际上是两面讨好,以观望局势的变化。平原君的使臣接连不断地来到魏国,斥责魏公子道:“我自愿高攀您结为姻亲的原因,是公子义气高尚,能够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现在邯郸眼看就要投降秦国了,魏国的救兵却还没有到来,公子能关心和解救别人的困难这一点又表现在何处呢!况且公子即使看不起我,抛弃我,让我投降秦国,难道就不可怜公子的姐姐吗?”公子因为这件事情而发愁,多次请求魏王发兵救援,魏王害怕秦国,始终不肯听从公子的话。

公子自己估计,始终不能够从魏王那里得到救兵,打算不独自活着而使得赵国灭亡,于是邀请门客,准备了一百多辆车,想率领门客去和秦国的军队拼命,和赵国人死在一起。走过夷门时,见到侯生,把计划去同秦军拼命的情况和理由全告诉了侯生。告别出发时,侯生对他说:“公子努力吧!我不能跟您一起前往。"公子走了几里路,心里很不高兴,说:“我对待侯生的礼节可以说非常周到了,天下没有谁不知道;现在我即将去死,但是侯生连一言半语送我的话都没有,我难道有礼节不周到的地方吗?”于是又调转车子回来问侯生。侯生笑着说:“我本来就知道公子一定会回来的。"接着说:“公子喜爱士人,名声天下皆知。现在有危难,没有别的办法,却想赶去和秦军拼命,这就好比是拿肉投给饿虎,有什么用处呢?公子还用门客干什么呢?然而公子对我恩情深厚,公子前去而我不送行,因此知道公子对此感到遗憾,一定会再回来的。”公子拜了两拜,说道:“我听说晋鄙的兵符常放在魏王的卧室里,如姬最受魏王的宠爱,经常出入魏王的卧室,她有办法能够偷到它。我听说如姬的父亲被人杀了,如姬悬赏请人报仇有三年了,从魏王以下,都想办法替她报杀父之仇,但没有人能够做到。如姬对公子哭诉,公子派门客斩下她仇人的头,恭敬地献给如姬。如姬愿意为公子献出生命,她也不会推辞,只是没有机会而已。公子真的开口请求如姬去偷去兵符,如姬一定会同意,那就可以得到兵符,夺取晋鄙的军队,向北救援赵国,在西边打败秦国,这是五霸那样的功业啊。"公子听取了他的计谋,去请求如姬做此事。如姬果然偷出兵符交给公子。

魏王恼恨公子偷了兵符,假传命令杀了晋鄙,公子自己也知道这些情况。已经击退了秦军保存了赵国之后,公子派部将率领军队回归魏国,他独自和门客留在赵国。

材料二:

不论大臣、父亲、兄长,有人能够进言给国君,进言采用就最好,不采用就离去,这就叫作劝谏;有人能够进言给国君,进言采用就最好,不采用就宁愿死,这就叫作诤谏;有人能够合力用智慧,率领群臣百官一起去勉强国君、矫正国君,国君虽然感到不安,但不能不听从,因此而解除国家的大患难,去除国家的大祸害,使人民尊敬国君、国家安定,这就叫作辅助;有人能够违抗国君的命令,窃取国君的重权,反对国君的行事,用来安定国家的危险情况,除去了国君的耻辱,功绩足以成就国家的大利益,这就叫作匡正。所以进谏、诤谏、辅助、匡正的人,是社稷的大臣,国家国君的宝贝,英明国君所尊敬厚待的人。而昏昧的国君、受迷惑的国君,就以为这些人是和自己对抗的敌人。所以英明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昏昧国君所惩罚的人,昏昧国君所奖赏的人,就是英明国君所要杀的人。伊尹、箕子,可以叫作进谏的人;比干、伍子胥,可以叫作诤谏的人。赵国的平原君,可以叫作辅助的人;魏国的信陵君,可以叫作匡正的人。古书说:“听从道,不听从国君。”就是这个意思。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宋诗,完成15~16题。

次韵盖郎中率郭郎中休官二首(其二)①

黄庭坚

世态已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侵。

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

付与儿孙知伏腊②,听教鱼鸟逐飞沉。

黄公垆③下曾知味,定是逃禅入少林。

【注】①这首诗作于北宋元丰二年(1079),当时新法大举推行,支持旧制的黄庭坚遭受打击。②伏腊:夏天的伏日与冬天的腊日,都是祭祀的节日。③黄公:《世说新语》记载,王戎经过卖酒老人黄公的酒边,想起过去共同在此饮酒的阮籍、嵇康,对旁人说:“自嵇、阮云亡,吾便为时之所羁继。今日视之虽近,邈若山河!"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题目中提到的盖郎中、郭郎中都是历经宦海沉浮、如今休官赋闲的士人,作者对二人饱含理解。

B.颌联的“青春白日”“紫燕黄鹂"形成两组句中对,且以四个颜色词描绘出闲居生活的轻松欢畅。

C.颈联教诲子孙后代要顺应时令节庆,听任鱼鸟飞沉,流露出道家无为、逍遥的思想,富含理趣。

D.首、尾两联暗含对比之意,以“心源不染尘”与“逃禅入少林"来表达诗人对官场的矛盾心态。

16.在黄庭坚看来,盖、郭两位郎中应如何对待休官之事?请简要分析。(6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解答时要结合诗歌内容,从诗句中找出关键性信息进行分析,联系前后句子进行分析,把握诗人的内心感受。

【解答】(1)D.“表达诗人对官场的矛盾心态”错。首联“心源不受一尘侵"表达了诗人内心的超脱和不为世俗所染的高洁,而尾联“定是逃禅入少林”则是诗人自嘲,表达了对官场的无奈和失望,并非矛盾心态。诗人通过这两句表达了自己对于逃离官场、追求内心宁静的向往,而不是对官场的矛盾心态。

故选D。

(2)首先,诗人认为两位郎中应该看透世态炎凉,不再为世事纷扰,保持内心的清净和超脱,正如首联所写“世态已更千变尽,心源不受一尘侵"。

其次,诗人认为休官之后,两位郎中应该享受闲适的生活,感受自然之美,如颔联所写“青春白日无公事,紫燕黄鹂俱好音”,这表明诗人鼓励他们享受无忧无虑的时光。

最后,诗人建议两位郎中应该顺应自然,顺应时令,如颈联所写“付与儿孙知伏腊,听教鱼鸟逐飞沉”,这表明诗人认为他们应该放下世俗的牵挂,让儿孙们自己去了解和遵循传统节日,而自己则可以像鱼鸟一样自由自在,随性而为。

答案:

(1)D

(2)①世态千变万化,要保持高洁情志,不受俗尘侵扰。②珍惜大好春光,不受公事牵绊,享受生活乐趣。③看淡人生浮沉,遁世参悟禅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1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的空缺部分。(11分)

(1)苏轼的多篇诗文都写到酒,如《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写以酒凭吊;《赤壁赋》中“"写举着葫芦做成的酒器互相劝酒。

(2)《苏幕遮》中“_____________,”两句,周邦彦运用拟人手法描写小鸟的叫声,暗示了词人对天气转晴的欢愉之情。

(3)桐城派主张“义理、考据、文章”,其代表人物姚曾实地考察而作《登泰山记》,其中“”和“"准确形象地写出了泰山在日出前后颜色的变化,真实确切而又文辞精美。

(4)“猿”善攀爬,叫声似哭似号,闻之令人伤心,是中国古代诗词中重要的意象,诗人常常借此营造孤寂、愁苦、哀伤的氛围。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一句,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有“”的诗句,《蜀道难》中有“"一句。

(5)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欣逢甲辰龙年,林音捷和同学们玩起了“龙”字飞花令,他可以说:“_____________,"。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名句名篇识记的能力。名句名篇的考查常常分为两类:识记式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其中识记式默写考查字形默写,情景式默写(理解性默写)主要考查在语境中的具体运用,具有一定难度,理解能力和记忆力都同时考查到了。

【解答】故答案为:

(1)一尊还酹江月举匏樽以相属(重点字:酹)

(2)鸟雀呼晴侵晓窥檐语(重点字:檐)

(3)稍见云中白若樗蒲数十立者绛皓驳色(重点字:樗)

(4)杜鹃啼血猿哀鸣渌水荡漾清猿啼猿猱欲度愁攀援(重点字:渌)

(5)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重点字:巅)

三、语言文字运用(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第二天早晨起床后,同屋的人纷纷跑出窑洞,想看看大牙湾煤矿究竟是个什么模样。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①。矿区显出了它的粗犷、杂乱和单调的面目。这里没有什么鲜花,没有什么喷泉、林荫道,没有他们所幻想的一切美妙景象。有的只是黑色的煤,灰色的建筑;听到的只是各种机械发出的粗野而嘶哑的声音。房屋染着烟灰,树叶蒙着煤尘,连沟道里的小河水也是黑的……。

在大部分人都有点②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好,这地方正和我的情况统一着哩!在孙少平看来,这里的状况比他原来想象得还要好。他没想到矿区会这么有气势。瞧,建筑物密密麻麻挤满了偌大一个山湾,街道、商店、机关、学校应有尽有。雄伟的选煤楼,飞转的天轮,山一样的煤堆,还有火车的喧吼。就连地上到处乱扔的废钢烂铁,也是一种富有的表现啊!是的,在③的人看来,这里又脏又黑,没有什么诗情画意。但在他看来,这却是一个能创造巨大财富的地方,一个令人振奋的生活大舞台!

18.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1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可以改写成:“这里没有美妙的景象。”从语义上看二者基本相同,为什么说原文表达效果更好?(4分)

20.文中第二段分别用“我"和“他”来代孙少平,这样的人称变换有什么作用?(4分)

【分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成语运用的能力。答此类题要有一定的成语积累,要结合语境、语法关系仔细分析,正确填写。

(2)本题考查学生对改写句子表达效果的赏析能力。答题时要审清原句与改句的异同点,从意思表达、句式、修辞、表达效果等方面进行赏析。

(3)本题考查学生对小说叙事视角的理解和分析能力。答题时要读懂文本,把握人物形象,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解答】(1)第一空“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人们脸上那点本来就不多的笑容顿时①”,①处是描写人们的面部表情的变化,作“笑容”的谓语,表现心理的巨大落差,可选用“一扫而光”,一下子清扫得干干净净。形容完全清除、消灭或消失。或“烟消云散”烟雾消失,乌云散尽。比喻一切都消失得无影无踪。

第二空“在大部分人都有点②的时候,孙少平心里却高兴起来”,可见②处,与孙少平的心理“高兴”相对,联系前文“昨晚灯火造成的辉煌景象消失了,太阳照出了一个令人失望的大牙湾"笑容一扫而光”,可选用成语“心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