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满分(人教版2019必修2)_第1页
专题0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满分(人教版2019必修2)_第2页
专题0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满分(人教版2019必修2)_第3页
专题0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满分(人教版2019必修2)_第4页
专题0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2021-2022学年高一生物下学期期末冲刺满分(人教版2019必修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专题06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的分析(1)肺炎双球菌类型的比较特点类型菌落荚膜毒性S型光滑有有R型粗糙无无(2)格里菲思的体内转化实验=1\*GB3①过程及结果=2\*GB3②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促成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转化因子”。(3)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1\*GB3①过程与结果=2\*GB3②结论:DNA是“转化因子”,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分析 (1)实验方法同位素标记法,用35S、32P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2)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1\*GB3①噬菌体的结构=2\*GB3②噬菌体的生活方式:活细胞寄生。(3)实验过程=1\*GB3①标记噬菌体=2\*GB3②侵染细菌(4)实验结果分析分组结果结果分析对比实验(相互对照)含32P噬菌体+细菌上清液中几乎无32P,32P主要分布在宿主细胞内32P—DNA进入了宿主细胞内含35S噬菌体+细菌宿主细胞内无35S,35S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35S—蛋白质外壳未进入宿主细胞,留在外面3.生物遗传物质的判断(1)R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结论:烟草花叶病毒中RNA是遗传物质。(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连一连)4、“二看法”判断子代噬菌体标记情况5、探究遗传物质的思路和方法(1)探究思路①若探究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设法将物质分开,单独看作用。②若探究未知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利用酶的专一性,破坏其一,看其二。(2)探究方法①分离提纯法:艾弗里及其同事做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缺点是物质纯度不能保证100%。②同位素标记法: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方法:分别标记两者的特有元素;将病毒的化学物质分开,单独、直接地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目的:把DNA与蛋白质区分开。③病毒重组法: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验证实验。方法:将一种病毒的遗传物质与另一种病毒的蛋白质外壳重新组合,得到杂种病毒。④酶解法:利用酶的专一性,如加入DNA水解酶,将DNA水解,观察起控制作用的物质是否还有控制作用,若“是”其遗传物质不是DNA,若“否”其遗传物质可能是DNA。一、选择题1.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活体转化实验中,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不能稳定遗传B.活体转化实验中,S型菌的荚膜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C.离体转化实验中,经蛋白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但不能稳定遗传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答案】D【分析】格里菲思通过肺炎链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过程及现象: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小鼠正常;注射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注射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正常;注射“活的无毒R型细菌+加热杀死的有毒S型细菌”,小鼠死亡。肺炎链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艾弗里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将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的细胞提取物,将其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出现了S型活细菌;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处理细胞提取物后再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出现了S型活细菌;用DNA酶处理细胞提取物后再加入有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详解】A、活体转化实验中,小鼠体内有大量S型菌,说明R型菌转化成的S型菌能稳定遗传,A错误;B、活体转化实验中,无法说明是哪种物质使R型菌转化成有荚膜的S型菌,B错误;C、离体转化实验中,经蛋白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能稳定遗传,C错误;D、离体转化实验中,经DNA酶处理的S型菌提取物,其DNA被水解,故不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D正确。故选D。2.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保温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B.沉淀物的放射性来自噬菌体的DNAC.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短D.本结果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答案】D【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由于大肠杆菌质量较大,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A正确;B、由于32P标记的是噬菌体DNA,所以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B正确;C、保温时间长会导致被侵染的大肠杆菌裂解死亡,子代噬菌体释放出来,上清液中放射性增加,但是题目给的信息是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故此种情况没有发生,因此上清液中放射性的出现与保温时间长无关,应该是保温时间短,被标记噬菌体有一部分还未侵染大肠杆菌,导致上清液中出现放射性,C正确;D、32P标记的是噬菌体DNA,本结果不能说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不是蛋白质,D错误。故选D。3.用下列哪种情况的肺炎双球菌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A.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B.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和活R型双球菌的混合物D.R型肺炎双球菌与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混合物【答案】C【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A、加热杀死的有荚膜肺炎双球菌,没有毒性,所以感染健康小鼠后,小鼠不会生病和死亡,A错误;B、S型肺炎双球菌的多糖提取物没有毒性,因而不会使小鼠生病和死亡,B错误;C、加热杀死的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在温度下降后能使R型双球菌转化成S型细菌,S型细菌有毒性,能使小鼠生病和死亡,C正确;D、S型肺炎双球菌的荚膜多糖不能使R型肺炎双球菌转化成S型肺炎双球菌,所以感染健康小鼠后,小鼠不会生病和死亡,D错误。故选C。4.假设T2噬菌体的DNA含2000个碱基,其中胞嘧啶占全部碱基的30%。一个32P标记的T2噬菌体侵染普通大肠杆菌培养物,释放出50个子代噬菌体,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①中产生的子代噬菌体中最多有2个被32P标记B.②中搅拌的目的是使细菌外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C.③中离心不充分会导致悬浮液中放射性下降D.产生这些子代噬菌体共消耗29400个鸟嘌呤脱氧核苷酸【答案】C【分析】1、DNA复制是以亲代DNA分子为模板合成子代DNA分子的过程。DNA复制条件:模板(DNA的双链)、能量(ATP水解提供)、酶(解旋酶和聚合酶等)、原料(游离的脱氧核苷酸);DNA复制过程:边解旋边复制;DNA复制特点:半保留复制。2、根据题意分析可知: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没有35S,含32P的有2个。由于一个DNA分子中胞嘧啶占全部碱基的30%,则胞嘧啶为2000×30%=600个,胸腺嘧啶为2000×20%=400个。【详解】A、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由细菌提供,模板由噬菌体DNA提供,所以子代噬菌体含32P的有2个,A正确;B、②中搅拌的目的是使附着在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B正确;C、离心的目的是让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分布在上清液中,而被侵染的细菌分布在沉淀物中,若离心不充分,悬浮液中放射性不变,C错误;D、由分析可知,一个DNA分子中胞嘧啶有600个,则鸟嘌呤也有600个。由题知释放出了50个子代噬菌体,故消耗的鸟嘌呤脱氧核苷酸有(501)×600=29400个,D正确。故选C。5.关于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B.被35S标记的噬菌体是接种在含有35S的培养基中直接获得的C.实验中采用搅拌和离心等手段是为了把DNA和蛋白质分离D.选用T2噬菌体作为实验材料的原因之一是其成分只有蛋白质和DNA【答案】D【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利用噬菌体和大肠杆菌作为实验材料,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该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A错误;B、噬菌体不能在培养基上培养,B错误;C、搅拌的目的是为了让吸附在噬菌体上的蛋白质外壳与大肠杆菌分离开,离心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重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C错误;D、T2噬菌体只有蛋白质和DNA两种成分,结构简单,故适宜作为实验材料,D正确。故选D。6.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过程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双球菌出现说明了DNA是“转化因子”B.转化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具有自然界中S型细菌所有特征C.R型菌转化而来的S型的后代仍是R型菌D.图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直接转化而来【答案】A【分析】将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与R型肺炎双球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如图所示,小鼠体内出现了S型菌,S型菌是由R型菌转化而产生的,说明DNA是“转化因子”,这种转化的实质是基因重组属于可遗传变异,S型菌的后代也是S型菌,故后期经S型菌繁殖产生了更多的S型菌。【详解】A、S型肺炎双球菌出现说明了DNA遗传物质,是“转化因子”,A正确;B、转化产生的S型肺炎双球菌具有S型细菌具有荚膜的特征,但其他物征不一定具备,B错误;C、R型菌转化而来的S型产生的是可遗传的变化,因此其后代为S型菌,C错误;D、图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L转化产生的S型细菌进行繁殖而产生的,D错误。故选A。7.以下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和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结果中,分析不正确的是()A.S型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B.在转化过程中,S型菌的DNA可能进入到了R型菌细胞中C.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含32P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沉淀物中D.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沉淀物中【答案】D【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艾弗里在装有S型菌的DNA和DNA酶的试管中加入R型活菌,不会转化成S型活菌,注入小鼠体内后,小鼠不死亡,说明S型细菌的性状是由DNA决定的,A正确;B、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是因为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使其DNA发生了重组,B正确;C、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分子,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过程中,DNA分子进入大肠杆菌,经离心后处于沉淀物中,C正确;D、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杆菌,所以噬菌体侵染细菌并经离心后,含35S的放射性同位素主要分布在离心管的上清液中,D错误。故选D。8.下列肺炎链球菌中,感染健康小鼠会使之生病和死亡的是()A.加热杀死的R型菌B.加热杀死的S型菌C.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R型菌D.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加热致死的R型菌【答案】C【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3、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能将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详解】A、加热杀死的R型菌不能使健康小鼠会生病和死亡,A错误;B、加热杀死的S型菌不能使健康小鼠会生病和死亡,B错误;C、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活R型菌,会使R型活菌转化为S型活菌,S型活菌可以使健康小鼠会生病和死亡,C正确;D、加热杀死的S型菌和加热致死的R型菌,不能完成转化形成S型细菌,也不能使健康小鼠会生病和死亡,D错误。故选C。9.下列关于“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经典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肺炎链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转化成S型菌B.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C.32P标记的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未经过搅拌,则沉淀物中的放射性下降D.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A的RNA感染烟草,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A【答案】D【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没有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详解】A、肺炎链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含有“转化因子”,能够使R型细菌转变成S型细菌,但该实验没有明确指出转化因子是哪种物质,A错误;B、从S型活菌中抽提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悬浮培养后,需接种到固体培养基上才可观察到光滑型菌落,B错误;C、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32P标记的是T2噬菌体的DNA,该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后,DNA进入细菌,并随着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无论搅拌还是不搅拌都不影响沉淀物中放射性的强弱,C错误;D、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故单独使用烟草花叶病毒TMVA的RNA感染烟草会使烟草感染烟草花叶病毒,最终可从烟草细胞中分离出TMVA,D正确。故选D。10.将下列混合物加入培养基中,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只出现表面光滑的一种菌落的是()A.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B.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C.DNA酶处理的S型菌DNA与R型活细菌D.DNA酶处理的R型菌DNA与S型活细菌【答案】D【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详解】A、加热杀死的S型菌与R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部分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会出现两种菌落,A错误;B、S型菌的DNA与R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部分R型活菌转化成S型活菌,会出现两种菌落,B错误;C、DNA酶处理的S型菌DNA与R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不发生转化,只有表面粗糙的菌落,C错误;D、DNA酶处理的R型菌DNA与S型活菌混合,在适宜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S型活菌繁殖,所以只有表面光滑的菌落,D正确。故选D。11.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说法,正确的是()A.分别使用35S,32P对同一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进行标记B.可利用15N代替32P来标记DNA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D.用含有充足有机物的完全培养基培养T2噬菌体【答案】C【分析】35S、32P分别用于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检测试验结果时,只能检测放射性主要存在于上清液还是沉淀物中,而不能判断放射性来源于35S还是32P。DNA复制的方式为半保留复制。【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应分别使用35S、32P对不同的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进行标记,A项错误;B、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N,所以不能利用15N代替32P来标记DNA,B项错误;C、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后,32P标记的DNA随大肠杆菌进入沉淀物,所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很高,C项正确;D、噬菌体无细胞结构,不能用培养基直接培养噬菌体,D项错误。故选C。12.下列有关遗传物质探索历程的叙述中错误的是()A.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上清液放射性都会升高D.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答案】B【分析】格里菲思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被加热杀死的有毒性的S型细菌混合后,转化为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这种性状的转化是可以遗传的。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即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等不是遗传物质。【详解】A、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A正确;B、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了DNA是肺炎链球菌的遗传物质,B错误;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保温时间过长或过短,都会使噬菌体存在上清液,使上清液放射性升高,C正确;D、烟草花叶病毒(TMV)的重建实验证明了RNA是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D正确;故选B。13.下图表示某兴趣小组所做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噬菌体DNA的复制通常发生在噬菌体分裂前的间期B.b中提取出来的子代噬菌体含35SC.如果搅拌不充分,则离心后b的放射性会增强D.仅由图中实验即可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答案】C【分析】1.噬菌体是DNA病毒,由DNA和蛋白质组成,其没有细胞结构,不能再培养基中独立生存。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该实验的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为非细胞生物,为专性寄生物,其DNA的复制发生在噬菌体侵染的大肠杆菌细胞中,A错误;B、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是大肠杆菌提供的,由于大肠杆菌不含有35S的放射性,因此,b中提取出来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B错误;C、如果搅拌不充分,则会导致噬菌体与大肠杆菌分离不充分,从而导致带有放射性的噬菌体进入沉淀物中,即会导致离心后b的放射性会增强,C正确;D、仅由图中实验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因为还缺乏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D错误。故选C。14.下列关于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格里菲思的实验证明已经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促进R型活细菌转化的因子B.艾弗里的实验证明促成R型细菌向S型细菌转化的物质是DNA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中,每个实验组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D.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可将R型活细菌全部转化为S型活细菌【答案】D【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S型菌转化为R型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该实验的结果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即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而蛋白质不是。【详解】A、由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所以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存在某种促进细菌转化的因子,A正确;B、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各种成分分离开,分别与R型细菌混合,根据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C、艾弗里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每个实验组就利用了“减法原理”,即每个实验组利用各种水解酶特异性地去除了一种物质,C正确;D、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后可将少数的R型活细菌转化为S型活细菌,且转化效率与DNA的纯度有关,D错误。故选D。15.下列有关“核酸是遗传物质的证据”的相关叙述,正确的是()A.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可能因为培养时间过长B.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证明S型菌的DNA能进入R型菌,使其发生稳定的可遗传变异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DNA、蛋白质、多糖等各种提取物均来自于活的S型菌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用DNA酶处理病毒核酸提取物不能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答案】C【分析】1、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在上清液中不含放射性,下层沉淀物中应具有很高的放射性,而实验最终结果显示在离心后的上清液中,也有一定的放射性,而下层的放射性强度却比理论值略低。原因有二:一是保温时间过短,有一部分噬菌体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使上清液出现放射性;二是从噬菌体和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到用离心机分离,这一段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也会使上清液的放射性含量升高。(2)若用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沉淀物中不含放射性,但可能由于搅拌不充分,有少量35S的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吸附在细菌表面,随细菌离心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也有一定放射性。2、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1)加热杀死s型细菌的过程中,其蛋白质变性失活,但是其内部的DNA在加热结束后随温度的降低又逐渐恢复其活性。(2)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的原因是S型细菌与R型菌DNA实现重组,表现出S型菌的性状,此变异于基因重组。【详解】A、T2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35S组沉淀物的放射性偏高,可能因为搅拌不充分,A错误;B、肺炎双球菌活体转化实验是格里菲斯的实验,证明S型菌体内有一种转化因子,B错误;C、肺炎双球菌离体转化实验中,科学家从活的S型菌中抽提DNA、蛋白质和加膜物质分别与活的R型菌混合,并进行悬浮培养,C正确;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实验中,用RNA酶处理病毒核酸提取物,即RNA被水解,故处理后不能使烟草出现感染病毒的症状,D错误。故选C。16.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大致步骤如下,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通过该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B.不能用含32P的培养基直接培养并标记噬菌体C.沉淀物中检测到放射性表明噬菌体的DNA已注入大肠杆菌D.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仅小部分具有放射性【答案】A【分析】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①研究者: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②实验材料:T2噬菌体和大肠杆菌等。③实验方法: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④实验思路:S是蛋白质的特有元素,DNA分子中含有P,蛋白质中几乎不含有,用放射性同位素32P和放射性同位素35S分别标记DNA和蛋白质,直接单独去观察它们的作用。⑤实验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⑥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需要用32P和35S分别标记的噬菌体侵染细菌,才能得出DNA是遗传物质的结论,A错误;B、噬菌体是病毒,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所以要用含32P的大肠杆菌培养液中培养并标记噬菌体,B正确;C、噬菌体的DNA已侵入大肠杆菌,会随大肠杆菌沉淀到沉淀物中,使沉淀物有放射性,C正确;D、因为DNA的复制是半保留复制,在没有放射性的大肠杆菌中复制的子代用的原料都是没有放射性的,故大肠杆菌裂解后释放出的噬菌体仅小部分具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A。17.在1928年,格里菲斯以小鼠为实验材料,研究肺炎链球菌的致病情况,S型细菌的菌体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光滑;R型细菌的菌体没有多糖类荚膜,在培养基上形成的菌落表面粗糙。某科研小组在格里菲思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下列相关实验,实验过程如图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过程③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已经不具有活性B.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都能使小鼠死亡C.过程②和④表明存在一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D.从鼠5体内分离出活菌在培养基上培养,只会产生粗糙菌落【答案】C【分析】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链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A、过程③中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能转化为活的S型菌体,说明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遗传物质仍具有活性,A错误;B、从鼠2血液中分离出来的活菌包括R型菌和S型菌,其中只有S型菌能使小鼠死亡,B错误;C、单独注射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的鼠3存活,注射活的S型菌的小鼠死亡,只注射R型菌的小鼠存活,而过程②中能提取到S型菌,结合④的结果可表明存在一种促使R型活细菌转化成S型活细菌的活性物质,C正确;D、将S型活细菌与死的R型菌注入小鼠,小鼠死亡,从鼠5体内只可分离出S型活菌,在培养基上培养,只会产生光滑型菌落,D错误。故选C。18.T2噬菌体是一种专门寄生在大肠杆菌体内的病毒,用放射性同位素32P或35S分别标记T2噬菌体,并分别与无标记的细菌混合培养,保温一定时间后经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并测量放射性。对此实验的叙述,错误的是()A.分别用含32P或35S的细菌培养T2噬菌体,可对噬菌体进行标记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偏低C.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D.实验所获得的子代噬菌体不含35S而小部分可含有32P【答案】B【分析】1、噬菌体的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A、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需要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活,可分别用含32P或35S的细菌培养T2噬菌体,对噬菌体进行标记,A正确;B、保温时间过长,会使大肠杆菌裂解,释放的子代噬菌体被离心到上清液中,使上清液中32P的放射性偏高,B错误;C、根据分析可知,该实验可证明其遗传物质是DNA,C正确;D、由于亲代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不进入细胞,且DNA为半保留复制,所以子代噬菌体中不含35S,而小部分可含有32P,D正确。故选B。19.人类对遗传物质本质的探索经历了漫长的过程,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并证实了其传递规律和化学本质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不等于嘌呤数C.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链球菌体外转化实验更具说服力D.烟草花叶病毒感染烟草实验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答案】C【分析】1、孟德尔对一对相对性状的杂交实验的解释:(1)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2)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3)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4)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孟德尔并没有证实遗传因子的本质;2、噬菌体侵染细胞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孟德尔发现遗传因子及其传递规律,但并未证实其化学本质,A错误;B、沃森和克里克提出在DNA双螺旋结构中嘧啶数等于嘌呤数,B错误;C、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分子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这样可以使DNA和蛋白质彻底分离,因此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比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更具有说服力,C正确;D、烟草花叶病毒是RNA病毒,其感染烟草实验证明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不能说明所有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D错误。故选C。20.在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过程中,赫尔希和蔡斯的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发挥了重要作用。下列关于该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实验中可用15N代替32P标记DNAB.实验中保温时间属于自变量C.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来自大肠杆菌D.该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分析】1、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由于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都含有N,因此实验中不能用15N代替32P标记DNA,A错误;B、实验中保温时间属于无关变量,B错误;C、噬菌体增殖所需原料有脱氧核苷酸和氨基酸,均来自大肠杆菌,C正确;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只有DNA进入细菌并作为模板控制子代噬菌体的合成,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21.下列关于生物的遗传物质的说法,正确的是()A.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是RNA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C.格里菲斯肺炎链球菌的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D.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B【分析】1、细胞类生物(包括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含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它们的细胞核遗传物质和细胞质遗传物质均为DNA。2、病毒只有一种核酸,因此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详解】A、真核生物和原核生物的遗传物质都是DNA,A错误;B、细胞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或RNA,B正确;C、格里菲斯通过肺炎双球菌的转化实验,证明了转化因子的存在,但是并不清楚转化因子是什么,C错误;D、通过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的结论,D错误。故选B。22.下图表示活体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过程,下列分析叙述正确的是()A.S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为粗糙的,R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是光滑的B.第3组中“加热杀死”是使S型菌的DNA变性而失去了致病能力C.该实验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S型菌的DNA引起的D.若先用有机试剂除去第1组中S型菌的蛋白质,重复第4组实验,结果不发生改变【答案】D【分析】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1)研究者:1928年,英国科学家格里菲思。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小鼠。3)实验原理:S型肺炎双球菌使小鼠患败血病死亡;R型肺炎双球菌是无毒性的。4)实验过程:①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②将有毒性的S型活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③将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不死亡。④将无毒性的R型活细菌与加热杀死后的S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患败血症死亡。5)结论: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体内含有“转化因子”,促使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详解】A、S型肺炎链球菌的菌体有多糖荚膜,形成光滑的菌落,R型肺炎链球菌的菌落是粗糙的,A错误;B、第3组中“加热杀死”是使S型菌的蛋白质及其细胞器变性,导致细菌失去活性,从而失去了致病能力,B错误;C、该实验证明R型菌转化为S型菌是由转化因子引起的,并没有证明转化因子为DNA,C错误;D、若将第1组中S型菌的蛋白质用有机试剂除去,重复第4组实验,S型菌的DNA能使R型菌发生转化,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D正确。故选D。23.图甲是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菌混合注射到小鼠体内后两种细菌的含量变化;图乙是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部分操作步骤。有关叙述错误的是()A.图乙中,沉淀物中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具有放射性B.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C.图甲中,AB对应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抗R型细菌抗体D.图乙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少部分具有放射性【答案】A【分析】分析甲图:甲图中AB段由于细菌刚进入小鼠体内,小鼠还没有产生相应的抗体,所以R型细菌会增多,该实验中部分R型菌转化成了S型菌,然后大量增殖。分析乙图:从理论上讲,乙图中的放射性只会出现在上清液中,但在实际操作中沉淀物中也会出现部分放射性。乙图中的实验如果没经过搅拌过程,则很多噬菌体会附着在细菌表面,经过离心后会进入沉淀物中,使得沉淀物中的放射性增强。【详解】A、35S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而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合成子代噬菌体的原料来自细菌,因此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没有放射性,A错误;B、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所以图甲中,后期出现的大量S型细菌是由R型细菌转化并增殖而来的,B正确;C、小鼠产生抗体需要经过体液免疫过程,要一定的时间,所以甲图AB时间段内,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免疫R型细菌的抗体,该阶段R型细菌数目增多,C正确;D、由于DNA分子的半保留复制,所以用32P标记亲代噬菌体,裂解后子代噬菌体中少部分具有放射性,D正确。故选A。24.艾弗里和他的同事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分别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仍然具有转化活性;用DNA酶处理后,细胞提取物就失去了转化活性。该实验证明了()A.DNA是遗传物质 B.蛋白质是遗传物质C.多糖是遗传物质 D.DNA不是遗传物质【答案】A【分析】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详解】结合题意,用用蛋白酶、RNA酶或酯酶处理后,分别除去蛋白质、RNA和酯类,结果细胞提取物仍有转化活性,证明转化因子不是上述物质;用DNA酶处理后DNA被水解,则细胞提取物就失去了转化活性,故可推测转化因子是DNA,即DNA是遗传物质。A符合题意。故选A。25.在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中(如图),在培养有R型细菌的1、2、3、4四支试管中,依次加入从S型活细菌中提取的DNA、DNA和DNA酶、蛋白质、多糖,经过培养,检查结果发现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的是()A.3和4 B.1、3和4 C.2、3和4 D.1、2、3和4【答案】D【分析】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包括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其中格里菲斯体内转化实验证明S型细菌中存在某种“转化因子”,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艾弗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详解】2、3、4三支试管内只有R型细菌,因为没有S型活细菌的DNA,所以都不会发生转化;1号试管因为有S型活细菌的DNA,所以会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但是发生转化的R型细菌只是一部分,故试管内仍然有R型细菌存在。D符合题意。故选D。26.下列关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使大肠杆菌破裂B.用32P或35S标记的噬菌体分别侵染大肠杆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C.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大肠杆菌是否裂解对实验结果没有影响D.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噬菌体都带有32P【答案】B【分析】1、噬菌体是一种病毒,病毒是比较特殊的一种生物,它只能寄生在活细胞中,利用宿主细胞的原料进行遗传物质的复制和蛋白质外壳的合成。2、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大肠杆菌上的噬菌体外壳与细菌分离,A错误;B、赫尔希和蔡斯分别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和用35S标记的噬菌体蛋白质,实验结果证明了DNA是遗传物质,B正确;C、T2噬菌体侵染实验中,大肠杆菌是否裂解对实验结果有影响,会导致32P标记组上清液放射性增强,C错误;D、根据DNA半保留复制的特点,原料不具有标记性,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后得到的噬菌体有些含有32P,有些噬菌体不含有32P,D错误。故选B。27.下列关于科学家探究“DNA是遗传物质”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是因为S型细菌DNA加热后变性B.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小鼠死亡,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C.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实验中,可以通过长时间保温减少上清液的放射性D.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中也可用14C和18O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和DNA【答案】B【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不死亡是因为S型细菌蛋白质加热后变性,细菌不能繁殖,A错误;B、给小鼠注射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和R型活细菌,由于R型活细菌在S型细菌的DNA作用下转化成S型活细菌,导致小鼠死亡,因此从死亡的小鼠体内可分离出活的S型细菌,B正确;C、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长时间保温后,细菌破裂释放出噬菌体,导致上清液的放射性增大,C错误;D、由于蛋白质和DNA中都有O和C元素,所以不能用14C和18O分别标记蛋白质和DNA,D错误。故选B。28.如果用15N、32P、35S标记噬菌体后,让其侵染未标记的细菌,在产生的子代噬菌体的组成成分中,能够找到的带标记元素为()A.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 B.可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C.可在DNA中找到15N和32P、35S D.可在外壳中找到15N【答案】A【分析】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详解】A、由于15N在亲代噬菌体DNA和蛋白质都有,32P只存在于亲代噬菌体DNA,35S只存在亲代噬菌体蛋白质;噬菌体侵染细菌,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其DNA进入细菌,以自身DNA为模板,利用细菌提供原料,所以可在子代噬菌体的DNA中找到15N和32P,A正确;B、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和35S,B错误;C、由于蛋白质外壳没有进入细菌,且35S不标记DNA,所以不能在DNA中找到35S,C错误;D、由于利用细菌的原料合成蛋白质外壳,所以不能在外壳中找到15N,D错误。故选A。29.下图表示科研人员探究“烟草花叶病毒(TMV)遗传物质”的实验过程,据此推断错误的是()A.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B.设计思路是把RNA和蛋白质分开,单独看它们的作用C.该实验证明TMV的遗传物质主要是RNAD.TMV的遗传信息蕴含在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答案】C【分析】1、烟草花叶病毒为RNA病毒,无细胞结构,主要由蛋白质外壳和遗传物质RNA构成,需要寄生于活细胞。2、据图分析,水和苯酚能分离TMV的RNA和蛋白质,用TMV的RNA和TMV的蛋白质外壳分别感染烟草,TMV的RNA能感染烟草,TMV的蛋白质外壳不能感染烟草。【详解】A、从图示分析,TMV放入水和苯酚中后,RNA和蛋白质分离,故水和苯酚的作用是分离病毒的蛋白质和RNA,A正确;B、该实验设计思路是将RNA和蛋白质分离,分别验证其作用,和肺炎双球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设计思路相同,后者也是将DNA、蛋白质等物质分离后,探究其作用,B正确;C、此实验说明TMV的遗传物质是RNA,而不是蛋白质,同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没有主次之分,C错误;D、TMV的遗传信息蕴含在遗传物质RNA的碱基排列顺序中,D正确。故选C。30.烟草花叶病毒有S型和R型两种株系,研究人员进行了如下实验:第①组:S型株系侵染烟草→烟草出现I型病斑第②组:R型株系侵染烟草→烟草出现Ⅱ型病斑第③组:R型株系蛋白质和S型株系RNA构建的重组病毒侵染烟草→烟草出现I型病斑第④组:S型株系蛋白质和R型株系RNA构建的重组病毒侵染烟草→烟草出现Ⅱ型病斑根据实验结果分析,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S型病毒和R型病毒可寄生在烟草细胞内B.S型病毒和R型病毒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C.S型病毒和R型病毒的遗传物质为RNAD.第③④组中的子代病毒全为重组病毒【答案】D【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详解】AC、烟草花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S型病毒和R型病毒可寄生在烟草细胞内,A、C正确;B、S型病毒和R型病毒所携带的遗传信息的RNA上碱基的排列顺序不同,所携带的遗传信息不完全相同,B正确;D、用S(R)型株系蛋白质和R(S)型株系RNA构建的重组病毒感染烟草,遗传效应的是R(S)型株系的RNA,烟草应出现Ⅱ(Ⅰ)型病斑,且从烟草细胞中分离的子代病毒为R(S)型株系,D错误。故选D。31.在人类对遗传物质的探索过程中,为探明转化因子的成分,艾弗里将加热致死的S型细菌破碎后,设法去除大部分糖类﹑蛋白质和脂质,制成细胞提取物,然后进行如表实验:组别处理步骤结果(出现R型活细菌或S型活细菌)1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不做处理加入R型活细菌的培养基中,混合培养R+S2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蛋白酶3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RNA酶4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酯酶5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DNA酶R下列对实验的分析,错误的是()A.第1组不做处理,作为对照组B.第2、3、4组的细胞提取物仍具有转化活性C.实验中酶能加快反应速率,但不能为反应提供能量D.第5组实验证明转化因子一定是DNA【答案】D【分析】艾弗里实验的结论:DNA是转化因子,其他物质不是。【详解】A、第1组不做处理,与第2、3、4、5组构成对照,A正确;B、由于第2、3、4组的实验结果除了出现R型活细菌,还出现了S型活细菌,可以说明第2、3、4组的细胞提取物仍具有转化活性,B正确;C、依据酶的作用机理可知,酶可降低化学反应所需的活化能,而不是为反应提供能量,C正确;D、分析第5组实验结果可得出转化因子很可能就是DNA,艾弗里进一步分析了细胞提取物的理化性质后才提出:DNA才是使R型细菌产生稳定遗传变化的物质,D错误。故选D。32.艾弗里及其同事用R型和S型肺炎链球菌进行实验,结果如表所示。下列叙述正确的是()实验组号接种菌型对要加入的S型细菌的细胞提取物所进行的处理培养基长菌情况一R型—R型、S型二R型蛋白酶R型、S型三R型RNA酶R型、S型四R型脂酶R型、S型五R型DNA酶R型A.实验不同组中加入了不同的酶,因而采用了自变量控制中的“加法原理”B.第一、第二组不能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C.第五组加入DNA酶后,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D.该实验可以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答案】C【分析】艾弗里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实验(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1)研究者:1944年,美国科学家艾弗里等人。(2)实验材料:S型和R型肺炎双球菌、细菌培养基等。(3)实验设计思路:把DNA与其他物质分开,单独直接研究各自的遗传功能。(4)实验分析:①只有S型细菌的DNA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②DNA被水解后不能使R型细菌发生转化。(5)实验结论:①S型细菌的DNA是“转化因子”,即DNA是遗传物质。②同时还直接证明蛋白质等其他物质不是遗传物质。【详解】A、实验的不同组中加入不同的酶是为了特异性地去除某种物质,采用的是自变量控制中的“减法原理”,A错误;B、第二组中加入蛋白酶后,培养基中仍出现S型细菌,所以与第一组对照,能说明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B错误;C、第五组加入DNA酶后,R型细菌不能转化为S型细菌,即细胞提取物失去转化活性,C正确;D、该实验不能说明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只能说明DNA是遗传物质,D错误。故选C。33.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细菌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小鼠体内S型、R型细菌含量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曲线ab段小鼠体内还没形成大量的相应抗体B.曲线bc段绝大多数的R型细菌转化成了S型细菌C.cd段上升的原因可能是S型细菌降低了小鼠的免疫能力D.实验过程中,S型细菌的出现可能是因为S型细菌的DNA进入到了R型细菌内【答案】B【分析】1、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的DNA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随着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2、分析题图,S型细菌的数量呈现S型增长。R型细菌先增加,再降低,随着小鼠免疫系统的破坏,R型细菌数量又开始增加。3、R型细菌无荚膜,没有毒性,不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细菌有荚膜,有毒性,会导致小鼠死亡。【详解】A、曲线ab段上升的原因是小鼠的体内还没有形成大量的结合R型菌的抗体,所以R型菌能进行大量繁殖,A正确;B、曲线bc段下降的原因是绝大多数的R型细菌被小鼠的免疫系统消灭,B错误;C、由曲线可知,S型细菌数量逐渐上升,S型菌降低了小鼠的免疫能力,从而导致cd段R型细菌的数量上升,C正确;D、实验过程中,S型细菌的出现可能是因为S型细菌的DNA进入R型细菌体内,使其DNA发生了重组,D正确。故选B。34.下图是某研究小组模拟赫尔希和蔡斯进行噬菌休侵染细菌的部分实验过程。下列叙述正确的是()A.第一步使用的是35S标记的T2噬菌体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C.上清液中较高的放射性来自新形成的子代噬菌体D.沉淀物中含放射性的高低,与搅拌是否充分无关【答案】AB【分析】由图中离心后,上清液放射性很高,可以知道,标记的是噬菌体的蛋白质,需用35S标记。【详解】A、第一步使用的是35S标记的T2噬菌体,A正确;B、第二步是将被标记的噬菌体与未标记的细菌混合,B正确;C、上清液中较高的放射性来自亲代噬菌体被标记的蛋白质,C错误;D、沉淀物中含放射性可能是搅拌不充分导致的,D错误;故选AB。35.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是由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等人分别完成的,下列关于他们的实验的叙述,正确的是()A.格里菲思证明了S型细菌含有转化因子,艾弗里证明了该转化因子主要是DNAB.格里菲思和艾弗里的实验中均发生了细菌转化,转化的场所分别是在小鼠体内和培养皿中C.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后,部分的R型细菌可以转化为S型细菌D.将S型细菌和R型细菌分别置于两个培养基中培养,可以依次得到表面粗糙和表面光滑的菌落【答案】BC【分析】格里菲斯的实验只能说明加热杀死的S型菌中存在转化因子,艾弗里的实验可以证明DNA是转化因子,其他物质不是。【详解】A、艾弗里证明了转化因子是DNA,A错误;B、格里菲里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场所是小鼠体内,艾弗里实验中细菌转化的场所是体外培养基中,B正确;C、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细菌混合后,部分的R型细菌可以转化为S型细菌,属于基因重组,C正确;D、将S型细菌和R型细菌分别置于两个培养基中培养,可以依次得到表面光滑和表面粗糙的菌落,D错误。故选BC。36.下列有关“噬菌体侵染细菌实验”的叙述,不正确的是()A.实验中搅拌的目的是让上清液中析出质量较轻的T2噬菌体颗粒B.在32P标记噬菌体的侵染实验中,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可能是由于保温时间过长C.32P、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实验分别说明DNA是遗传物质、蛋白质不是遗传物质D.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可检测到放射性主要分布在上清液中【答案】ACD【分析】1、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2、噬菌体繁殖过程:吸附→注入(注入噬菌体的DNA)→合成(控制者:噬菌体的DNA;原料:细菌的化学成分)→组装→释放。3、T2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详解】A、噬菌体侵染细菌时,只有DNA进入细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所以搅拌的目的是使吸附在细菌上的噬菌体与细菌分离,A错误;B、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噬菌体和细菌混合培养的时间很重要,如果时间过短,部分被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进入细菌体内;如果时间过长,32P标记的噬菌体进入细菌后,细菌裂解释放出含32P噬菌体,上述两种情况都会导致离心上清液存在较强放射性,B正确;C、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只有噬菌体DNA进入细菌体内,因此无法确定蛋白质的功能,C错误;D、在噬菌体侵染细菌的过程中,原料都来自细菌,若用噬菌体侵染3H标记的细菌,离心后放射性主要分布于沉淀物中,D错误。故选ACD。37.肺炎链球菌有许多类型,其中有荚膜的S型菌有毒性,能引起人患肺炎或使小鼠患败血症而死亡;无膜的R型菌无毒性。下图为研究人员所做的细菌转化实验示意图,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A.C组为对照组,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B.能导致小鼠患败血症死亡的有A、D两组C.E组实验表明,加入S型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型菌D.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链球菌不能将有毒性性状遗传给后代【答案】BC【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R型实际上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突变类型,二者属于同一个物种。荚膜具有保护作用,除了具有抗干燥等功能外,还使细菌能抵抗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杀菌物质。根据题意和图示分析可知:B组煮沸后细菌死亡,故B组小鼠能生存;无荚膜的菌无毒,故C组小鼠能生存;DNA放入D后促使R型菌转化为S型菌,故D组小鼠不能生存(死亡);蛋白质不能促使R型菌转化,故E组小鼠能生存。【详解】A、C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无荚膜,没有毒性,为空白对照,实验结果为小鼠不死亡,A错误;B、由于A组没有处理,肺炎双球菌有荚膜;D组加入的是S型肺炎双球菌的DNA,能使无荚膜的肺炎双球菌转化为有荚膜的肺炎双球菌,所以能导致小鼠死亡的只有A、D两组,B正确;C、E组中是R型细菌+S型细菌的蛋白质,而S型细菌的蛋白质不是转化因子,不能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小鼠仍存活,所以加S菌的蛋白质后试管中长出的还是无毒性的R菌,C正确;D、D组产生的有毒性的肺炎双球菌,其遗传物质发生了改变,所以能将该性状遗传给后代,D错误。故选BC。二、综合题38.赫尔希和蔡斯为了证明T2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进入大肠杆菌的是噬菌体的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用两种不同的放射性同位素分别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噬菌体的DNA。然后再让这两种不同标记的噬菌体分别去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从而对此做出实验论证。现请你完成以下关键性的实验设计:(1)实验室已制备好分别含3H、14C、15N、18O、32P、35S等6种放射性同位素的微生物培养基。你将选择___________培养基标记噬菌体蛋白质外壳和___________培养基标记噬菌体DNA。(2)你用这两种培养基怎样去实现对噬菌体的标记?___________。(3)为什么不同时标记同一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___________。(4)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离心后___________(填“上清液”或“沉淀物”)中放射性应该为0,结果发现其中也检测到很低的放射性,为排除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检测在___________中是否带有35S。【答案】含35S含32P先将大肠杆菌分别培养在含32P、35S的培养基上;然后用噬菌体去侵染分别被标记的大肠杆不能区分放射性是由什么物质(元素)产生的沉淀物新形成的噬菌体【分析】噬菌体的结构:蛋白质外壳(C、H、O、N、S)+DNA(C、H、O、N、P);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步骤:分别用35S或32P标记噬菌体→噬菌体与大肠杆菌混合培养→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细菌→在搅拌器中搅拌,然后离心,检测上清液和沉淀物中的放射性物质。实验结论:DNA是遗传物质。【详解】(1)为了证明噬菌体侵染细菌时,进入细菌的是噬菌体DNA,而不是它的蛋白质外壳,应该标记DNA和蛋白质的特征元素,即用32P标记DNA,用35S标记蛋白质外壳。(2)因为噬菌体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独立生活,必须营寄生生活。所以先将细菌分别在含32P和35S的培养基中培养,然后用噬菌体去分别侵染被32P和35S标记的细菌。(3)由于检测放射性的仪器不能区分放射性是由哪种物质产生的,因此不能同时标记同一个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和DNA,只能分开标记。(4)噬菌体中的DNA和蛋白质分别用32P、35S标记,由于注入时噬菌体只将自己的DNA注入到细菌内,而蛋白质外壳留在外面,离心后蛋白质外壳被分到上清液中,所以若用被35S标记的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理论上,离心后沉淀物中放射性应该为0,结果发现其中也检测到很低的放射性,为排除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也是遗传物质的可能,应进一步采取的措施是检测在新形成的噬菌体中是否带有35S。【点睛】本题考查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39.2020年席卷世界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导致数千万人染病,数十万人死亡。引起这种疾病的罪魁祸首是新型冠状病毒(SARS-CoV-2),常见的病毒是RNA病毒,那么新型冠状病毒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下面是科研小组为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设计的实验步骤,请将其补充完整。(1)实验目的:________________。(2)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提取液,鼠胚胎干细胞,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等。(3)实验步骤:第一步:把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A、B、C三组,A组用一定浓度的DNA水解酶处理,B组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处理,C组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二步:取等量的鼠胚胎干细胞分成三组,用____________技术分别把A.B、C三组处理过的核酸提取物注射到三组鼠胚胎干细胞中。第三步:将三组鼠胚胎干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从培养好的鼠胚胎干细胞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产生。(4)请预测结果及结论: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若B、C两组出现新型冠状病毒,A组没有出现,则该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③若A、B、C三组均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则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DNA也不是RNA。【答案】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相同浓度的RNA水解酶处理核酸提取液不做处理显微注射若A、C两组出现新型冠状病毒,B组没有出现,则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分析】根据题干信息“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确定实验探究目的;根据材料用具确定设定3组实验,用DNA水解酶处理的核酸提取液、RNA水解酶处理的核酸提取液和核酸提取液,分别注射到三组鼠胚胎干细胞中,检测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产生。【详解】(1)由题意知,该实验的目的是探究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还是RNA。(2)材料用具:显微注射器,新型冠状病毒的核酸提取液,鼠胚胎干细胞,DNA水解酶和RNA水解酶等。(3)实验的自变量是是否含有DNA或RNA,因变量是是否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其他属于无关变量,按照实验设计的对照原则和单一变量原则,实验步骤如下:第一步:把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提取液分成相同的A、B、C三组,A组用一定浓度的DNA水解酶处理,B组用一定浓度的RNA水解酶处理,C组不做处理;第二步:取等量的鼠胚胎干细胞分成三组,用显微注射技术分别把A、B、C三组处理过的核酸提取物注射到三组鼠胚胎干细胞中;第三步:将三组鼠胚胎干细胞放在相同且适宜的环境中培养一段时间,然后从培养好的鼠胚胎干细胞中抽取样品,检测是否有新型冠状病毒产生。(4)预测结果及结论:①AC两组出现新型冠状病毒,B组没有出现,则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②若B、C两组出现新型冠状病毒,A组没有出现,则该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是DNA;③若A、B、C三组均出现新型冠状病毒,则新型冠状病毒的遗传物质既不是DNA也不是RNA。【点睛】本题主要以新型冠状病毒为问题情境对遗传物质探究实验的设计进行考查,体现对知识的灵活运用,能力方面考查学生从资料中获取信息的能力,设计实验的能力.40.下图是艾弗里等研究人员所做的有关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回答下列问题:(1)①②实验组中细菌类型分别为:________________实验③表明,将S型细菌的_________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部分_______型细菌转化成_________型细菌。(2)如果在实验③中用_________处理提取的DNA,就不能使R型活细菌发生转化。(3)该实验可以证明_______是遗传物质,其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RRDNARSDNA酶DNA把有毒性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分析】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在艾弗里证明遗传物质是DNA的实验中,艾弗里将S型细菌的DNA、蛋白质、糖类等物质分离开,单独的、直接的观察它们各自的作用。另外还增加了一组对照实验,即DNA酶和S型活菌中提取的DNA与R型菌混合培养。【详解】(1)图中①②将S型细菌的多糖和蛋白质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都为R型细菌,没有发生转化现象。图中③将S型细菌的DNA与R型活细菌混合培养,其后代有R型细菌和S型细菌,说明有部分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后代中的细菌类型为R型和S型。(2)艾弗里等人发现通过以上的实验步骤并不严密,仍不足以完全说明DNA是转化因子即遗传物质,又做了一组对照实验③,其设计为将经过DNA酶处理的S型细菌的DNA加入到含有R型细菌的培养基中,结果没有出现S型细菌,后代中的细菌类型仍为R型。(3)该实验说明:DNA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蛋白质和多糖不是该生物的遗传物质,其最关键的设计思路是把有毒性S型细菌的DNA和蛋白质等成分分开,单独地去观察它们的作用。【点睛】本题难度适中,着重考查了艾弗里的肺炎双球菌转化的实验的设计思路及结论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的识记能力和理解能力,解题关键是考生能够识记实验思路、过程和实验结果。41.分析下列遗传学资料回答问题:I.资料1.1928年,英国科学家Griffith将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与R型活细菌相混合后,注射到小鼠体内,结果发现小鼠死亡,并在死亡小鼠体内分离到S型细菌;艾弗里等人通过实验证实了在上述细菌转化过程中,起转化作用的是DNA。请利用DNA酶作试剂,选择适当的材料用具,设计实验方案,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并预测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1)实验方案设计: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份,标为A、B、C,分别做如下处理。组合编号ABC处理不加任何提取物g___________h_______第三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2)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①实验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实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通过设计的实验,还能进一步得出如下结论:DNA结构要保持完整,才能促进R型细菌转化为S型细菌。Ⅱ.资料2.1952年,赫尔希和蔡斯在做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中,采用的实验方法是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技术。具体是用32P标记噬菌体的DNA,用35S标记噬菌体的蛋白质。回答下列与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有关的问题:(1)若要大量制备含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________,再用噬菌体去侵染___________。(2)上述实验中,__________(填“能”或“不能”)用14C来标记噬菌体的DNA,理由是_________。(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______。【答案】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上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中出现S型细菌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大肠杆菌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不能DNA和蛋白质中都含有C,不能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分析】1、R型和S型肺炎双球菌的区别是前者没有荚膜(菌落表现粗糙),后者有荚膜(菌落表现光滑);由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可知,只有S型菌有毒,会导致小鼠死亡,S型菌的DNA才会是R型菌转化为S型菌。2、肺炎双球菌体内转化实验:R型细菌→小鼠→存活;S型细菌→小鼠→死亡;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小鼠→存活;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R型细菌→小鼠→死亡。【详解】I(1)结合题意可知,本实验目的为验证“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则实验的自变量为DNA的有无,实验设计应遵循对照与单一变量原则,且无关变量应一致,故可设计实验如下:第一步:从S型细菌中提取DNA;第二步:制备符合要求的培养基,将其均分为三份,标为A、B、C,分别做如下处理:A不加任何提取物,B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C组加入提取的S型细菌的DNA和DNA酶(设法除去DNA)。第三步:将R型细菌分别接种到三组培养基。第四步:将接种后的培养装置放在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一段时间,观察菌落生长情况。(2)预测实验结果并得出结论:①实验结果:因只有B组中含有DNA,A组和C组不含DNA,故A、C组中未出现S型细菌,只有B组中出现S型细菌。②结合上述实验结果中只有含有DNA一组的有S型菌出现,故可得出实验结论:促进R型细菌转化成S型细菌的物质是DNA。II.(1)因噬菌体属于病毒,病毒无细胞结构,必须寄生在活细胞内才能生存,且专一性寄生在大肠杆菌内,故若要大量制备含35S标记的噬菌体,需先用含35S的培养基培养大肠杆菌,再用噬菌体去侵染被35S标记的大肠杆菌。(2)因DNA(元素组成为C、H、O、N、P)和蛋白质(C、H、O、N等)中都含有C,不能单独研究它们的作用,故不能用14C来标记噬菌体的DNA。(3)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证明了DNA是噬菌体的遗传物质。【点睛】本题结合实验图示和表格,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意在考查考生理解所学知识要点的能力;要求学生能对实验现象和结果进行解释、分析和处理的能力。42.DNA和蛋白质都是生物体内重要的大分子物质,究竟哪种物质是遗传物质的问题曾引起生物学界激烈的争论。根据证明DNA是遗传物质的几个经典实验的内容,回答下列问题:(1)1944年,艾弗里将去除绝大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