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高级中学名校试卷PAGEPAGE1河北省沧州市四县联考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解析版)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第一、二单元。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双槐树遗址,位于今河南省郑州市,距今约5300年前后。作为仰韶文化中晚期考古的重大发现,被专家学者称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胚胎”“河洛古国”。该文化遗址典型器物是()A.打制的石器 B.精美的青铜器 C.彩绘的陶器 D.大型宫殿遗址【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距今约5300年前后(中国)。根据材料“距今5300年”并结合所学可知,这个时期属于新石器时期,该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时期,它的典型器物是彩绘陶器,C项正确;打制石器是旧石器时代的普遍器具,并不是该遗址的典型器物,排除A项;商朝出现精美的青铜器,时间不符,排除B项;新石器时期未出现大型的宫殿遗址,排除D项。故选C项。2.有学者说:“西周农业总体而言较夏商有很大发展,但其农具仍多以石、骨、蚌制为主。如此的农业生产率决定了当时农业劳动中仍实行着简单的集体劳作关系。”西周农业发展的这一状况()A.推动土地租佃制的产生 B.与井田制相适应C.促进小农经济大量破产 D.加速西周的灭亡【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周(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时期农具主要是石、骨、蚌制,这些工具较为原始、效率低下。在这种情况下,个体劳作难以有效开展大规模的农业生产活动。而井田制下的集体劳作方式,能够将众多劳动力集中起来,在开垦土地、兴修水利等繁重工作中,集体的力量可以弥补工具的不足,B项正确;中国古代租佃制是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而出现的,其真正产生是在战国时期,而非西周,排除A项;西周时小农经济尚未形成,排除C项;西周的灭亡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如政治腐败、诸侯纷争、外部军事压力等,不能单纯将农业生产效率低归结为加速其灭亡的原因,且西周农业较夏、商时期有很大发展,这客观上对国家稳定起到了积极作用,排除D项。故选B项。3.如表是关于秦人族源传说的相关内容。这些传说反映出秦人()传说类型简要内容颛项后裔说秦人将自己的原初祖先追认为颛顼帝,从根本上否认己族是他族或“夷”驯鸟兽、牧马技能说秦人先祖受命驯化鸟兽及为周王牧马于陇西,此传说既解释了秦人祖先为何居于边缘地带,又合理化了其掌握戎人擅长的技能西迁商民说周成王灭商后,将商纣之臣蜚廉一族西迁至邾地以防御戎人,这部分西迁的商民被认为是秦人的先人A.具有强烈的华夏认同感 B.利用神话传说加强统治C.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 D.重视强化族群的凝聚力【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先秦(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秦人探寻族源传说的目的是与西戎进行区分,追认华夏为先祖,A项正确;根据材料信息可知,秦人追溯族源的目的是加强华夏认同,没有体现统治者利用神话传说加强统治的信息,排除B项;材料没有体现秦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与借鉴,无法得出“不断吸收借鉴其他文化”的结论,排除C项;材料主要体现秦人利用传说强化华夏认同感,其目的在于融入华夏体系,不是强化族群的凝聚力,排除D项。故选A项。4.战国简《治政之道》中不仅推崇儒家的教化,先教后刑,还倡导墨家的“非命”“非攻”“薄葬”“节用”以及各守其职、选贤任能、不夺农时等公共性的主张。由此可知,该简()A.有利于周天子控制力不断增强 B.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C.成为各诸侯国统治的理论基础 D.迎合统治者富国强兵的需要【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中国)。根据材料“儒家”“墨家”“公共性的主张”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战国时期各学派之间学术分歧重重,但《治政之道》的作者却着眼于国家治理的实际需要,兼采诸子、融汇百家,B项正确;战国时期,周天子控制力衰弱,且材料并未涉及周天子,排除A项;材料未体现《治政之道》中的主张对各诸侯国统治的影响,排除C项;适应统治者富国强兵需要的是法家思想,排除D项。故选B项。5.巴、蜀不仅位于秦故微(边境)且为少数民族聚居地。在巴地,秦在设置郡守等职官的同时。任命巴地部族首领担任君长并赋予其一定特权。秦在蜀地先后设置的三个蜀侯均被废除。最终完全确立郡县制。这反映出秦朝()A.地方治理比较灵活 B.制度设计凸显泰国故地优先的原则C.基层治理的规范性 D.郡县制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基础【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朝(中国)。材料中秦朝在巴地既设置郡守等职官,又任命当地部族首领担任君长并赋予特权,而在蜀地则经过一定波折后完全确立郡县制。这种不同的治理方式反映出秦朝在地方治理上能够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如民族构成、历史传统等因素采取不同的策略,体现出其地方治理比较灵活,A项正确;从巴地和蜀地的治理措施来看,重点在于根据两地少数民族聚居这一特殊情况进行治理方式的调整,没有提及与秦国故地的对比以及对秦国故地优先考量的相关内容,排除B项;这些举措是根据不同地区的特殊情况做出的调整,没有体现出统一的、严格规范的基层治理模式,而是采用了因地制宜的治理策略,所以不能反映出“基层治理的规范性”,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秦朝地方治理具有一定的灵活性,而非强调郡县制奠定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基础,排除D项;故选A项。6.中国古代政治文明中具有以家庭结构为模式统治国家、管理社会的特征。这在秦朝政权构建中的具体表现是()A.宗族关系成为执政基础 B.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C.郡县制完全取代分封制 D.外儒内法治国理念的贯彻【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材料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根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秦(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三公九卿制有着严格的等级划分,各司其职,相互配合又相互制约,这与家庭中长幼有序、尊卑有别的等级秩序相似。三公九卿制下,官员们一方面为国家的治理和发展服务,维护国家的统一和稳定;另一方面,他们的行为也间接为皇帝及其家族服务。九卿的宗正负责管理皇帝亲族或外戚勋贵等有关事务,奉常负责宗庙礼仪等,这些官职的设置都是为了维护皇家的尊严和地位,保障皇家的利益,B项正确;秦朝建立后,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构建了基于国家行政职能的新的统治架构,宗族关系并非执政基础,排除A项;郡县制取代分封制主要体现的是中央集权的加强,是从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的转变,是统治方式从分散到集中的变革,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秦朝主要是以法家思想作为治国理念,而外儒内法的治国理念在汉朝时才逐渐形成,排除D项。故选B项。7.康有为认为:“孔学行于天下,自汉武始。”汉武帝“当享配文庙(通常指的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庙宇),以报其大功”。康有为作出这一论断的主要依据是,汉武帝()A.尊崇儒术 B.改革币制 C.打击豪强 D.休养生息【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中国)。据题干“‘孔学行于天下,自汉武始。’汉武帝‘当享配文庙(通常指的是祭祀孔子及其弟子的庙宇),以报其大功’”,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武帝即位后,为了加强中央集权。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的建议,尊崇儒术,大力推行儒学教育,培养统治阶级需要的儒学人才。此后,儒学成为我国封建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A项正确;改革币制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B项;打击豪强在材料中没有反映,排除C项;休养生息是在西汉初期,排除D项。故选A项。8.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外戚宦官及其党羽,但他们经常遭到打击报复,并最终酿成“党锢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这说明东汉时期()A.外戚宦官交替专权 B.皇帝昏庸导致权力丧失C.地方势力不断扩张 D.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东汉时期(中国)。根据材料“东汉时期,许多士大夫奋起弹劾制裁违法的外戚宦官及其党羽”酿成‘党之祸’,百余名士‘皆死狱中’,受牵连而“死徙废禁者六七百人”可知,东汉时期士大夫受到外戚与宦官的打击报复,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矛盾尖锐,D项正确;材料中只涉及“士大夫”弹劾外戚宦官,无法体现“外戚宦官交替专权"的情况,排除A项;B项材料无法体现,且当时皇帝实权的丧失不仅仅是因为皇帝昏庸,排除B项:材料并未涉及地方势力的变化,无法说明地方势力不断扩张,排除C项。故选D项。9.关于江南地区,《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无积聚而多贫”;而《宋书》(南朝沈约著)则是:“江南之为国盛矣……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这一变化()A.得益于江南地区自然环境的改善 B.体现了经济重心南移的发展趋势C.源于人口南迁推动江南地区开发 D.反映了南朝政府更注重农业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影响题、作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汉朝、魏晋南北朝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西汉时,江南经济发展较为落后,人民贫苦,至南朝时,江南则一片生机,农业生产相对发达,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魏晋时期的晋室南渡,引发我国第一次人口大规模迁移,推动了江南地区的开发,促进了其经济发展,C项正确;这一变化得益于人口迁移带来的先进生产技术,提高了人民对南方自然环境的征服能力,而非自然环境改善,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南北方经济发展程度的对比,无法得出经济重心南移的结论,排除B项;材料未涉及西汉和南朝统治者对江南经济发展的态度,排除D项。故选C项。10.据《魏书》载:“显祖(献文帝)平青齐(山东一带),徙其族望于代。时诸士人流移远至,率皆饥寒。”孝文帝即位后,则“选尽物望,河南人士,才学之徒,成见申擢”。自此,“平齐民”摆脱了卑贱的地位,取得了入仕求宦的权利。孝文帝的这一举措最主要的目的是()A.扩大政权统治基础 B.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C.巩固北魏政治统治 D.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目的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北魏(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孝文帝一改以往对齐鲁士族的压迫,并放开对其入仕的限制,这有利于扩大北魏政权的统治基础,进而巩固北魏的政治统治,C项正确;扩大政权统治基础、缓和鲜卑与汉的民族矛盾并非孝文帝改革的主要目的,排除AB项;推动北魏政权封建化转型是改革的影响,并非目的,排除D项。故选C项。11.《隋书·食货》记载,开皇九年(589年)平陈,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自开皇中期以后,“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由此可知,隋朝开皇年间()A.商品经济高度发达 B.储粮技术先进C.备战备荒蔚然成风 D.国家财政充裕【答案】D【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隋朝时期(中国)。据题干“十一年讨平江南叛乱,仓库里的布帛等物经过两次大赏赐,至十二年,有司上言:‘库藏皆满’”“隋氏资储遍于天下,人俗康阜”,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朝广设仓库,积储丰富,财政充裕,D项正确;材料中并未提及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只是说明了仓库物资充足,排除A项;材料没有信息反映指出粮食的储存情况或储粮技术,排除B项;备战备荒蔚然成风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C项。故选D项。12.唐代初期,道以采访处置使或观察处置使兼黜陟使常驻,主管监察。755年后,军事成为节度使的主要政务,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逐渐形成“唐制”。“唐制”的形成主要缘于()A.七国之乱 B.黄巾起义C.安史之乱 D.黄巢起义【答案】C【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原因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后期(中国)。根据材料“755年后,军事成为节度使的主要政务,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逐渐形成‘唐制’。”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在唐玄宗统治前期,道仅是州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安史之乱后,唐玄宗将原在边防实行的镇守节度使制应用于诸道,道职权发生变化,且安史之乱期间及以后,唐朝陆续在内地增设藩镇,藩镇的最高长官是节度使,这使得地方势力膨胀,中央集权弱化,C项正确;七国之乱是发生在中国西汉景帝时期的一次诸侯国叛乱,排除A项;黄巾起义,是东汉晚期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排除B项;黄巢起义发生在875年,起义军横扫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唐朝的统治,排除D项。故选C项。13.《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有:“(唐)中书省起草诏书后,呈送皇帝,画一敕字。经画敕后,送至门下省加以复核。若诏敕获得门下省同意,则送尚书省执行;反之则送还中书省重拟。”这一制度反映出唐朝()A.注重中枢决策的科学性 B.皇帝专制权力遭到削弱C.践行了原始民主的传统 D.中枢权力运转高效合理【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朝中枢决策运行机制为:中书省起草诏书,门下省负责审核,审核通过后才会发送尚书省执行,这一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反映了唐政府对决策科学性的重视,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中枢决策的运转,与制约皇权无关,且当时皇权专制处于不断强化的趋势,排除B项;材料中三省之间相互配合、互为补充,有利于减少决策失误,但最终决策权掌握在皇帝手中,并非原始民主的体现,排除C项;材料只反映了该运行机制有利于避免决策失误,而非推动中枢权力高效运转,排除D项。故选A项。14.《资治通鉴》记载:“玄宗之末,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至是,(杨)炎建议作两税法,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由此可知,唐朝的赋税改革()A.有效缓解了贫民的赋税负担 B.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C.推动了社会关系平等化发展 D.冲击了宗法氏族的特权【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资治通鉴》认为唐朝两税法有利于改变唐玄宗时期富者通过各种途径避税,使贫者承担更多赋税的局面,即增强唐朝赋税征收的公平性,这有利于缓和社会阶级矛盾,B项正确;唐朝两税法并未得以贯彻落实,反而增加了诸多名目,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税收上的公平化,而非社会关系的平等化,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是两税法对贵族富人“合理”避税行为的打击,而非冲击宗法氏族特权,排除D项。故选B项。15.传统佛典认为,子女对待双亲只需做应做的事情即可,不必奉献一切。在中国,佛典则强调:“如汝于父母,恭敬修供养”。此外,佛教还宣扬:“世俗帝王为出世的菩萨或者转轮王再世”。这反映出()A.三教合一趋势逐渐加强 B.佛教传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影响C.宗教思想的时代性特点 D.佛教注重对传统礼乐制度的传播【答案】B【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古代(中国)。根据材料可知,佛教在中国传播中更注重推广孝文化,并用佛教理论为皇权专制套上一层神学色彩,这一改变反映出佛教在传播中深受中国本土文化的影响,B项正确;材料只涉及儒家孝之思想和佛教思想,未涉及道教思想,排除A项;材料体现的是佛教的地域性特点,并非时代性,排除C项;作为维护分封制和宗法制工具的礼乐制度,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崩坏,排除D项。故选B项。16.白居易的作品“禁省、寺观、邮侯墙壁之上无不书,王公、妾妇、牛童、马夫之口无不道”。于是他的作品被印刷,在市上售卖。由于读书人增多,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等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可用于说明()A.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 B.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C.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和完善【答案】A【解析】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白居易的作品受大众喜欢,于是市集上出现了他的印刷作品。由于教育的普及和发展,读书人增多,为满足应考及诗文著作的需要,于是又有了字书、韵书之类的资料工具书的刻印。这些都可以证明,社会的广泛需要推动了印刷术的向前发展,A项正确;材料可用于说明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与唐朝推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无关,排除B项;白居易的作品不属于世俗文学,也未体现当时世俗文学成为当时主流文化,排除C项;材料可用于说明社会需求推动印刷术的发展,D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故选A项。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6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2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城市如“北却戎翟,东通三晋”的栎邑(秦),“北通燕、涿,南有郑、卫”的邯郸(赵);商人如:陶朱公范蠡、儒商鼻祖子贡、慧眼识人的吕不韦,他们甚至走到了历史前台。——摘编自吴继轩《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发达原因探析》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汉朝的币制自此稳定。在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面对郡国因纳贡带来的高额运输费用问题,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此外,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摘编自魏艾《国有专营制度:汉武帝文治武功的经济保障》(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春秋战国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的原因。(2)根据材料一,概括汉武帝规范商品经济发展的举措。【答案】(1)原因:工商食官模式的破产和私人工商业的发展;土地私有制的发展和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诸侯对商品经济的限制的放松和鼓励;交通发展和区域联系的日益密切;部分有识之士的推动。(2)举措:中央收回币权,并统一货币;;实施盐铁官营;实施均输平准法;打击地方豪强和商人。【解析】【小问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中国)。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在社会、政治、经济等因素相互作用下,商品经济达到了历史上较高水平;主要表现在商品交换的地域范围广阔,出现了一批繁荣的商业城市和拥有雄厚商业资本的富商大贾”,可知春秋战国时期私人工商业得到一定程度的发展;联系所学知识,当时诸侯对商品经济的限制有所放松,并且在不断兼并战争中,交通得到发展,区域之间的联系日益密切,再加上春秋战国人才辈出,推动商品经济发展。【小问2】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汉武帝时期(中国)。据材料二“公元前119年,汉武帝颁布法令,宣布私自盗铸金钱者死罪,并废除一切旧币,发行五铢钱”,可得出汉武帝统一货币;根据“桑弘羊的建议下,汉武帝增设大农部丞对郡国盐铁官进行整顿,并设置36处盐官,分布在27个郡;至少设置48处铁官,分布在40个郡国;对于小邑和乡村,则特准商人在交纳重税的条件下把盐分销给消费者”,可得出“推行盐铁官”;据材料“汉武帝派遣大农部丞分赴各地充当特使,并指派各地均输官“输其土地之所饶”,最后由京师平准官实现“贱买贵卖”,可得“实施均输平准法”;据材料“汉武帝还向工商业征收“算缗”(每值2000钱则纳税一算,即120钱)、并鼓励知情者检举揭发,“令民告缗者以其半与之”,可得出“打击地方豪强和商人”。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史记·淮南列传》云:秦以“五十万人守五岭”地之后,南海尉任嚣、龙川(今广东龙川县)县令赵佗使人上书,“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全唐文》卷八百一十六《越井记》云:“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三十五代矣。”有学者认为:秦代的这些移民,成为岭南越族跨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力量。——摘编自杨东晨《论先秦至秦汉时期岭南的民族及其经济》材料二建安十五年(210年)交州治所移治番禺。黄武五年(226年),初置广州,辖南海、苍梧、郁林、合浦四郡,治所番禺。六朝定都于建康(业),广州治所番禺距建康较近,北上逾大庾岭沿赣江入长江即达建康。并且随着大庾岭道逐渐成为3~6世纪越过南岭的主要通道,岭南主要通道的东移,加上时江左人南下和军事上的需要,“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粤东沿海道也逐渐兴盛。魏晋南朝时,广州成为南海丝路的重要始发港。广州居三江之汇,北江、西江、东江交通方便,粤东海路也可达江左,故沿江和沿海多南迁之民。而居于三江交汇的三角洲地带,地势低平,土壤肥美,无疑成为南迁人口的聚居中心。随着岭南政治中心和交广两州的分置,加上广州政治清明,因此,广州治所番禺成为岭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摘编自《三国两晋南北朝丝路的发展-广州:岭南陆上丝路的中心》(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秦朝治理岭南地区的意义。(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晋南朝时期广州番禺成为岭南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原因。【答案】(1)意义: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助推岭南地区社会形态的转变;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任答三点即可)(2)原因:三江交汇,地理环境优越;南方经济开发程度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海上丝路贸易的发展;中央政府的扶持和地方官民的努力;岭南地区政局长期相对平稳。(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清朝时期。由材料“五十万人守五岭”“求女无夫家者三万人,以为士卒衣补。秦皇可其万五千人。”及所学可得出带来了中原地区先进的生产技术和文化,推动了岭南地区的开发;由材料“秦代的这些移民,成为岭南越族跨越奴隶制社会进入封建制社会的发展力量”可得出助推岭南地区社会形态的转变;由材料“秦徙中县之民于南方三郡,使与百粤杂处,而龙川有中县之民四家,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三十五代矣。”及所学可得出客观上促进了民族交融,丰富了中华民族的内涵;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有利于巩固统一多民族国家。【小问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两晋南朝时期。由材料“广州居三江之汇,北江、西江、东江交通方便,粤东海路也可达江左,故沿江和沿海多南迁之民。”可得出三江交汇,地理环境优越;由材料“六朝定都于建康(业),广州治所番禺距建康较近,北上逾大庾岭沿赣江入长江即达建康。并且随着大庾岭道逐渐成为3~6世纪越过南岭的主要通道,岭南主要通道的东移,加上时江左人南下和军事上的需要,‘百姓乃从海道入广州’,粤东沿海道也逐渐兴盛。”及所学可得出南方经济开发程度不断加深(生产力水平提高,社会经济不断发展);由材料“魏晋南朝时,广州成为南海丝路的重要始发港。”可得出海上丝路贸易的发展;由材料“随着岭南政治中心和交广两州的分置,加上广州政治清明,因此,广州治所番禺成为岭南的政治中心和经济都会。”及所学可得出中央政府的扶持和地方官民的努力;岭南地区政局长期相对平稳。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至5世纪时,这些国家的贵族阶级已经能够完全熟练地使用汉字进行书面交流。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中国化的佛教对外输出至东亚各国,影响了他们的佛教宗派以及佛经典译,对各国与佛教相关的产物包括佛教建筑、绘画、雕刻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摘编自李禄峰《唐朝文化对外传播方式及现实启示》材料二自唐代起,中西方交流愈加频繁,中国的造纸、火药、指南针、印刷术等发明,通过丝绸之路输送到了欧洲。与此同时,欧洲与阿拉伯地区的纺织、冶铁、天文、数学、医药、建筑等科学技术也通过商人、教士、工匠以及使节传入中原,有力地促进了中原及中华文明的发展。在汉语、汉字、汉典书籍、中原乐舞传入西域的同时,西域的音乐、舞蹈、雕塑、魔术等文化也受到了中原的欢迎与接受。——摘编自杨海中《丝绸之路与西域文明在中原的传播及影响》(1)根据材料一,简述唐朝时期中华文化对周边国家的影响。(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朝文化对外传播的有利条件。【答案】(1)影响: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为日本社会长期的主流思想;中国化佛教带动东亚各国佛教艺术的发展。(2)有利条件:政治相对稳定;经济繁荣;交通较为便利;开放的外交政策;文化自信与包容;宗教交流;科技进步。(任答三点即可)【解析】【小问1】本题是影响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材料一“日本、朝鲜以及越南在汉字传入之前都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唐朝时汉字传入三个国家,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这三个国家完全使用汉字”可知,汉字成为周边国家文化发展的载体;据材料一“儒家的道德纲常进入日本之后,深受统治者的重视和提倡,在日本长期占据主导地位”可知,儒家思想巩固了日本统治秩序,并成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化学反应与能量变化说课稿
- 红眼睛绿眼睛说课稿
- 肥胖症的预防及其治疗
- 电器厂采光井施工合同
- 宠物行业税务管理
- 企业品牌宣传租赁合同
- 电商推广违约承诺书
- 化工原料出口招投标实习报告
- 酒店会议室建设施工合同建筑膜
- 教育设施招投标流程在线检验
- 蔬菜栽培的季节与茬口安排-陇东学院教学提纲
- 教研课平行四边形和梯形的复习ppt
- 三年级《稻草人》阅读测试试题附答案
- 《新闻学概论》第十章
- 超材料(metamaterials)教学讲解课件
- S曲线和技术进化法则TRIZ专题培训课件
- 小学数学北师大四年级上册数学好玩 数图形的学问 省一等奖
- 运算放大器知识介绍课件
- LIS检验信息系统课件
- 基于PLC的自动化生产线的毕业设计
- XRD结构解析基础课件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