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1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2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3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4页
2024-2025学年高中历史专题二商鞅变法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课时作业含解析人民版选修1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PAGE“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一、选择题1.下列事务与春秋战国时期的社会现象相关的是()①井田制的确立②铁农具和牛耕的出现③新兴地主的出现④百家争鸣⑤常见的争霸斗争A.①②③④ B.①③④⑤C.①②④⑤ D.②③④⑤解析:井田制确立于西周时期,不是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现象,故解除①,答案为D项。答案:D2.《吴子·料敌》载:“秦性强,其地险,其政严,其赏罚信,其人不让,皆有斗心,故散而自战。”这表明秦国改革的有利条件包括()①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②秦国拥有较多的贤能之人③秦国的国君热心变法④秦国尚武精神充斥A.①②③ B.②③④C.②③ D.①④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炼信息和分析理解的实力。“政严”“赏罚信”说明秦国国君拥有较为集中的权力;“皆有斗心”说明秦国尚武精神充斥。而②③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选D项。答案:D3.在商鞅变法前进行的舌战群儒中,有人曾提出:“利不百,不变法;功不十,不易器。”该主见实质上是()A.商鞅变法的指导思想B.歌颂了商鞅变法的成效C.符合时代潮流的思想D.反对变法的因循守旧思想解析:该主见的意思是假如没有百分之百的利益,那就不能轻易变更过去的统治方式。这事实上就是一种因循守旧的保守思想。答案:D4.商鞅提出“治世不一道,便国不必法古……当时而立法,因事而制礼”的主见得到秦孝公的支持,秦孝公任用商鞅实施变法的主要动身点是()A.增加秦国国力B.商鞅的主见符合法家思想C.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变的大势所迫D.借变法打击贵族势力,巩固统治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问题的实力。秦孝公面对诸侯争霸的局面,任用商鞅变法的主要目的就是实现富国强兵以便在争霸中处于优势地位,从而巩固自己的统治。答案:A5.《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徙……有一人徙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期’通‘欺’)。”商鞅这一举措的主要目的是()A.取得国君的赏识B.打击保守派和旧贵族C.取信于民,树立新法威信D.宣扬变法思想,驳斥守旧派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理解分析实力。从材料中“恐民之不信”“以明不期”等信息,可知其主要目的是C项。A、B、D三项与材料内容无关。答案:C6.商鞅变法规定:民众“戮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对材料理解精确的是()A.统治者重视民营手工业的发展B.有利于杜绝奴隶存在C.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禁止商业的发展解析:依据材料中信息可知,商鞅主见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封建小农经济的发展。D项对材料理解片面,A、B两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解除A、B、D三项。答案:C7.商鞅变法推行重农抑商政策的最主要目的是()A.吸引商人把钱财投入农业B.激励人民从耕织中求功名C.防止商人和高利贷者兼并土地D.满意发动兼并斗争的须要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对商鞅重农抑商政策的分析理解实力。该政策的推行是为了发展农业生产,增加经济实力,以便在激烈的兼并斗争中取胜。答案:D8.公元前340年,秦国都城咸阳某客舍的老板收留了一位没有官府凭证的旅客住宿,结果两人都被以“奸人”罪论处。实施这种惩处的主要依据是()A.什伍制度 B.连坐制度C.分异令 D.塞私门之请解析:本题考查学生解读材料信息和再认再现基础学问的实力。由材料中旅客没有官府凭证而入住,旅客和老板同被判处奸人罪的信息,便可推断出其依据是商鞅变法中的连坐制度。答案:B9.商鞅变法时制作“商鞅铜方升”标准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后,又加刻诏书发到地方,其最主要的影响是()A.促进了秦朝经济的发展B.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C.便利了人民群众的生活D.促进了秦国的强大解析:本题的四个选项都是“商鞅铜方升”制作并加刻诏书发到地方的影响。但“商鞅铜方升”是秦统一度量衡的主要措施,最主要的影响还是有利于加强集权,巩固统一,故选B项。答案:B10.商鞅变法强调“轻罪重刑”,韩非子对此评价“夫小过不生,大罪不至,是人无罪而乱不生也”。这说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商鞅这一规定()A.反映了当时法律制度不完善B.目的是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C.反映了地主阶级不重视人权D.说明商鞅对贵族绝不妥协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的分析理解实力。由材料中韩非子对“轻罪重刑”的评价,可知其目的主要是约束人民的行为,即强化人民的法律意识。故选B。答案:B二、非选择题1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而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苟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战国策》材料二所谓壹刑者,刑无等级,自卿相、将军以至大夫、庶人,有不从王令、犯国禁、乱上制者,罪死不赦。今恃多官众吏,官立丞、监。夫置丞立监者,且以禁人之为利也;而丞、监亦欲为利,则何以相禁?……别其势,难其道,故曰:其势难匿者,虽跖不为非焉。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私斗争,各以轻重被刑。私利塞于外,则民务属于农;属于农,则朴;朴,则畏令。——《商君书》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说(悦),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民勇于公斗,怯于私斗,乡邑大治。——《史记·商君列传》(1)据材料一,概括秦国民风的特点。(2)据材料二,指出商鞅为转变民风所实行的措施。(3)据材料三,简析秦国民风变更带来的影响。解析:本题考查对商鞅变法的理解评价实力。第(1)问,从材料一中归纳即可。第(2)问,可以从制贵、控官、强军、重农等角度归纳。第(3)问,须要结合商鞅变法的目的回答,重点突出富国强兵的效果。答案:(1)特点:尚武(强悍);轻义(重利);缺乏诚信。(2)措施:刑罚同等,废除贵族特权;采纳分权方法,加强官吏职权管理;嘉奖军功,禁止私斗;重视农业,让农夫用心务农。(3)影响:治平稳定,社会和谐;百姓富足,国家富强;人民勇于为国战斗,军队战斗力增加。12.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设立20个等级的军功爵制度……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的大小授予官爵。……全国划为31县,县级官吏由国君任免,领取国家的俸禄,可以随时任免调职。……凡从事“本业”而使粮食布帛增多者,免除本身的徭役;而追逐“末利”者,以及虽从事“本业”但因懒散而破产者,全家没入官府为奴。材料二王安石诗:自古驱民在信诚,一言为重百金轻。今人未可非商鞅,商鞅能令政必行。材料三《史记·商君列传》:“令既具,未布,恐民之不信,已乃立三丈之木于国都市南门,募民有能徙置北门者予十金。民怪之,莫敢徒……有一人徒之,辄予五十金,以明不期。”(1)结合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涉及哪几方面的问题。各是如何规定的?(2)从材料二、三可以看出商鞅是怎样保证新法顺当推行的?(3)从三则材料可以看出商鞅个人具备哪些品质?解析:本题主要以商鞅变法的推行、详细内容及后人的评价为切入点,考查学生综合分析、概括历史问题的实力。解题关键是读懂所给的史料,能从中获得有效信息。材料一涉及等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